第一篇:谈谈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谈谈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倡“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式,把问题情境放在首位。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的实际出发,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也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动机原理,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学习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的内驱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引起认知冲突或置身于渴望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同时,重视思维过程的揭示,在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这一特点反映在课堂上,就是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独特的构思,不同凡响的情境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机的结合和充分发挥,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获取新知识,排除学生心理压力,减轻学习负担,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好的情境设计如同纽带,承旧启新;如同路标,正确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因此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不断努力探索和试验,下面是我对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设计的一些肤浅看法。
一、设计问题情境的四点要求
1、围绕教学目标
情境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就是说创设的问题情境要针对课堂教学目标,问题内容的指向必须是教学的重点,切入的角度应该要针对学生学习的需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精力集中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会因无关紧要的问题而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2、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对于问题情境的设计,首先要创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到真正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问题情境的设计要具有可调性,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适时调整或修改问题情境的方案,使其能充分适应学生学习的实际。
3、具有探究性
因为探究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学生正是在探索实践中学习创造的,所以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具有探究性,使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设计新颖,趣味性强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审美的需要,创设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而新颖、奇特、有趣的问题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应创设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问题情境。
二、问题情境设计的几种方式
1、谆谆善诱,大胆猜想。
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材料及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思维方法。数学猜想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中对某些抽象的概念、公式、宣定理等可以创设猜想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如“相似三角形”教学,教师出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两幅中国地图有什么关系?形状又有什么特点?”在两幅大小不等的地图上分别找出北京、武汉、昆明三座城市的位置,并连结三座城市间线段,得到两个三角形。接着提问:“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何特点?”待学生猜想、讨论一会,引入课题——相似三角形。通过以上巧妙地借助两幅大小不等的地图上三座城市间的连线建立相似三角形的模型,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分析、讨论,使得知识衔接自然,并为下一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埋下伏笔。
2、实验揭示,理论证明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到到理性认识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恰到好处地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实验、实践,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或借助教具,直观模型,通过实验揭示问题,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加以理论证明,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兴趣盎然。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并不急着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而是让学生用已准备好的一张三角形纸片,试着用量角器测量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对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再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成一个平角,从而发现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为180度。这一发现,无疑是一种成功的快乐。我因势利导,再通过运用理论的证明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知识和运用。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上课时学生的听讲效率极大的得到了提高,而且既自然,又生动,使整节课保持活跃气氛。
又如:学习“全等三角形”时,让学生剪出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通过仔细的观察、分析,从而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性质。通过实验、实践,使学生自觉地动脑、动手去猎取知识,不仅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在探索中发现了新的知识。
3、趣味故事,激发兴趣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好听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根据学生的这些年龄特点,教师在设问题情境时,不妨讲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趣味问题或故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引导到“正题”上来,又能调节学习气氛,真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先讲了古代数学问题中的一个“鸡兔同笼”的问题: 鸡兔同笼,数头有50,数脚有160,问笼中有鸡、兔各有几只? 学生对此问题感觉很新鲜、好奇。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或努力思考,或动笔计算,我便把握住时机,把问题问题到新课上来。又如:学习相似三角形性质及运用时,我先讲了古代数学家泰勒用一根棍棒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同时指出,其实给你们一根棍棒,你们也同样可以量出金字塔以及学校的旗杆、最高的建筑物的高度。学生的学习兴趣顿生,急着想知道怎样测量?我因势诱导,很自然地转入到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当然,在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多一点积累这方面的素材,讲课时才能问题自如,得心应手。如讲圆周率时,可讲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讲黄金分割点时,也可先讲一些有关审美的事例等。这些事例,既有趣味性,又与所学内容相关,还可以从中进行爱国主义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样就能使学生主动地兴趣勃勃地去钻研,去探求,变苦学为乐学。
4、设疑激趣,启发思维
设疑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使学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中学生是处于好奇的年龄阶段,凡事都喜欢寻根问底。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中学生这些年龄特点,在问题新课时,创设一些疑问、矛盾,设置各种不同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知识奥妙的心理,激发学生迫切追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我是这样设疑的: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能爬上去量吗?能把旗杆拆下来量吗?要不有什么最好办法能准确地量出旗杆的高度呢?学生兴趣顿生,议论纷纷,学习热情高涨,但说法不一。我分别对每种答案给予评价,并趁机问题新课。通过经常地多角度地进行设疑问题,很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因为心理学家认为:“好奇是知识的萌芽”,然而“从不同角度的反复探 求,往往可能带来智慧的奇花异果”。
5、触类旁通,由此及彼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区别。有些数学概念在一定的范围内有相同或类似之处,我们常常从一个性质或一个问题的解法,通过类比而推出另一个性质或另一个问题的解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类比是在两类不同事物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点之后,推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一种思维方式。由于数学学科知识有很强的外扩性,而新扩知识总是与扩前知识有很多类似之处,类比新知识与扩前知识是一种巧妙高效的教学策略。利用类比取得重大发现、发明的事例在数学领域屡见不鲜。我们应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归纳、类比等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一般与特殊、高维与低维、无限与有限的类比,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如在讲各种函数、图象及其性质时,都须采用这种思想方法,使学生更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这一推理方法的运用,不但能使新旧知识衔接,过渡自然,而且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容易得出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例如: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用“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为例进行类比:点和圆相对运动产生三种位置关系,若把点换成直线,那么直线和圆的相对运动又会产生几种位置关系呢?通过这样的类比 学生就能容易地从类推中找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的目的。
总而言之。数学课的问题方法有很多,但是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要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同时,教师在设计新课的问题时,要做到贴切自然,恰到好处,而不能生搬硬套。要注意“问题”过程的时间量,否则“问题”时间过多、过繁,就会导致主次错位,弄巧成拙。只要我们精心创设新课的问题方式,认真组织实施教学,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第二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通渭县碧玉初级中学 刘拴定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该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饶有兴趣,有实效,有自信。那么,如何激发,唤醒,鼓舞学生,使他们乐以学习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适当生动和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在教学中我从问题情境上做了大胆的尝试:
一、问题情境的设计 营造课堂氛围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活动来增强教学效果而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的生动、有趣并富有现实意义的特点,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
教学情境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设计教学情境的过程中主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问题: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那么,什么是“问题”?问题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要求人们去完成一个任务,而对于这个任务,由于他们的经验有限,没有现成的可供使用的完成任务的策略。从教学角度讲,问题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事实,问题情境的设计是针对数学问题完成的教学设计的关键。对此,必须设计一些“好问题”,而“好问题”应该具备下列特点:
(1)问题是现实的、有趣的;
(2)问题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和探索性;
(3)问题的解决具有解法多样化和思维多样性;
(4)问题能推广或扩充到各种情形。
在具体的情境设计中要思考:
(1)所设计的问题是学生“举手不及,跃而可获”的,这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充分分析之后,设计在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2)问题的提法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3)以“问题串”的形式提出,即问题有层次性的形式主义性;
(4)将数学思想必模型用于探究所提出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可以是纯朴的数学问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其核心都是需要学生“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事会”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才能够解决的。对此,教学设计要做到;
(1)要求学生尝试在面对不同现象(包括数学的和非数学的)时,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换言之,初步具备一种数学眼光,能够识别存在于数学现象或者日常的非数学的现象与问题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关系,并将它们提炼出来。
(2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事实上,新课程教科书只是向学生提供观察、思考与猜测的机会,教学设计应当更多地向学生提出“你发现了什么?”等这样的问题。
2、关注现实
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之一。如何理解这个“现实的”?我认为初中阶段学生的“现实性”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可视的、可触摸的
教学情境素材是学生可观察、可操作的,如通过“温度计”认识“数轴”,通过剪拼正方形纸片感受无理数的存在,从而认识无理数,等等。
(2)可闻的、可想的
教学情境素材是媒体(或同伴)提供(解释)的(但自己并未亲眼看见),通过想像能认可的。比如有的学生并没有到过北京,但他能感受或想象出天安门广场的宽广;有的学生没有操作过计算机,但他可以通过广告电视等媒介见过,这也表明我们的教学情境的设计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教”在今天,“想”在明天。
(3)有趣的、已有的
教学的情境素材可以取自于数学发展进程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数学趣题或名题。
教学情境素材的现实性还体现在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上,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发展的、与日俱进的。这是因为没有以前的知识储备就不可能学习新知,因此,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理性分析与设计,也应属于情境设计范围。
因此,在思考现实性教学情境设计的时候不能孤立、片面地去认识它。
3、关注模型
“数学建模”的情境设计,要善于利用教科书这一重要资源,得重要的是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设计中要适时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调查、收集、提出生活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予以解决。
二、授课中发现问题 创新教学环境
据说科学家牛顿有一次在苹果树下看书,突然一只熟苹果掉下来了,这引起牛顿疑问:“苹果为什么掉到地上来而不掉到别的地方去?”这个问题占据他的心,常常引起他思索,再结合他多年中在物理、天文方面的研究成果,他抓住了开普勒的天体运行规律和伽利略的物体落地规律,经过长期深思熟虑,终于发现了宇宙之间的根本定律——万有引力定律,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所以我们在新授这一环节中,切记勿急于讲完课本上的新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别忘了只有我们做到让学生主动学,主动去探索,我们的教学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很好的掌握新知识。而怎样做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呢?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应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能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古语云:“思起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思维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解决一定的问题。思维的原动力来自于我们爱好探索的天性。我们常常以好奇的眼光观察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现象,追寻其原因,探求其本质,在思索中获得知识,认识世界。所以,提出问题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因为它往往是作出发现的开始。要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也是不容易的。需要我们在备课时,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一番努力才行。我们可以把教材里的例题改为我们身边的事例,将例题中的较难的问题可再设计一些阶梯性问题,或有趣味性的问题。
当然,我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比如,审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必须读题的同时要寻找关键词,因为我们通常是从对这些词的意义的理解来切入问题,把握问题。这时要问“关键(词)在哪里?”如果是证明题,就要抓住已知和结论,这时就要自问:“这意味着什么?能推出什么?”例如已知AB⊥AC,我们就可推知∠BAC=90,就可推知△ABC是直角三角形,就可知AB+AC=BC等等。对于这一结论,我们又可以引导学生诘问:“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得到这个结论呢?要证这一结论只需证什么?”总之,审题时,我们要学生们学会常自问:“可画图吗?可图解吗?”“本题有什么特征吗?”“以前做过类似的问题吗?”等等。
在审题过程中,我们按以上方法做了以后获得了解决问题的主意或策略,从而大致地订出解题计划,接下来的步骤就是落实这个计划,要使这计划变为解题的具体过程,于是要设元、画图、列式、运算、推理,最后获得结论,这过程需要用文字和符号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并不一帆风顺,它往往要补充计划中未考虑周到的细节,甚至修订解题计划。此外,要安排好表达内容的顺序,注意交待表达中要引用的而在题目中不曾出现的新字母、新符号的意义。这个过程当然也是一个思维过程,在这时,要培养学生心中要有问,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需要设元吗?需要作辅助线吗?”“新字母、新符号交待清楚了吗?”“上一步骤正确吗?下一步应做什么?”“所得这解合题意吗?”等等。
孔子说过:“颖虑,思之始,学之始”。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先处在一种“愤悱状态”,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小结巧妙设问 展现教学成果 小结时也要适当设问,让学生在我们的问题中能够自己梳理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及时巩固加深理解记忆。同时,有时也可设计一下些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问题,为我们下一堂课打下铺垫,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的重要环节,并最终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学习“自己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具有活力和灵气。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掌握数学训知识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生活化课堂教学,能以课本为主源泉来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落实减轻学生学生数学的压力。学习有法,教无定法,情景的创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只要能够根据学生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创设出更好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第三篇: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
【摘要】
教学情境是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利用具体的场所、景象、境况等来制造或设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情感氛围,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提高思维和认知能力。
【关键词】 教学情境设计 学习兴趣 求知欲望 综合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教学情境对于学生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变学生的学生方式。小学生的思维与认识总倾向于直观性和形象化。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 的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
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创新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出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教学情境设计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下面结合实例,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的一些方法。
一、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问题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置问题,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教学情境。课堂上,教师设计问题情境,能使学生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设计问题情境不等于随随便便问问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频繁地问“对不对”“会不会”“是不是”等,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这样问,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多少意义,而且会形成思维的惰性。因此,问题教学情境所设计的问题要富有挑战性而且思维含量比较高,这样,学生探索的欲望才能不断生成,思维才能不断发展。
例1:《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情境设计:
师:“小明想买条裤子,同样的商品华润超市98元,打八折出售,天虹超市118元,打七折出售,请你帮他算一算,该上哪儿买合算?为什么?”
像这样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就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真正用于生活的真谛。
例2:《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情境设计:
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拼后思考
(1)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3)你发现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直观演示和共同讨论,就能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转换角色教学情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基本上是灌输式的讲授法,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听讲、模仿、记忆、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因此,这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学生的角色是被动的学习者。对于抽象程度很高的数学学习来说,这样一种数学教学活动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抑制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认为学数学就是做题,没有什么用处。
《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突出学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善于结合教材实际,设计出改变学生角色的教学情境,诸如:让学生扮演节目演员、游戏(或活动)参与者等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例3:《3的倍数特征》的教学情境设计:
师:“我们来做一个数学游戏,看谁能考到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不信,你们可以用笔算去验证。”在想方设法没有难住老师后,学生充满好奇,老师究竟是用什么方法快速判断出来的呢?老师趁机说,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也能做到。于是学生就能以极高的兴趣迅速进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导入新课内容,改变了学生作为被动学习者这一角色,把枯燥死板的数学学习过程变为主动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完成这节课的学习。
三、合作学习教学情境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设计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要求学生学会沟通、合作的技能,以及学会处理分歧的能力和分享学习成果的乐趣。
例4:《圆的周长》的教学情境设计:
师:“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找一些圆形的物品,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把结果填入实验报告单中。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由于数据多,完成工作量大。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过程,先让学生做,然后校对答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能很好发挥,而且完成这样的一道题目单靠一个人去做要耗费15分钟左右,课堂教学效果非常不明显。笔者在这类题目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来设计教学情境,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教学情境设计:以4人为一组,要求小组在5分钟之内完成规定的题目,形
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情境。学生顿时投入到紧张的合作解题中,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活跃起来,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和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须为学生作咨询和指导。5分钟过后,让一个小组主动到投影仪前汇报结果,其它同学检查。由一个小组对答案进行校对、分析,提出意见。此时,教师只须作适度的引导和纠正。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情境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四、编说故事教学情境
学生对故事情境有着极强的向往,因而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喜欢的数学故事、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设计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故事情境所讲的故事要小而具体、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更重要的是要与课本教学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以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迫切要求学习。
例5:《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情境设计:
师:“兔妈妈有两个孩子,大的叫长耳朵,小的叫短尾巴。炎热的夏天到了,有一天兔妈妈上街买回一个大西瓜,长耳朵、短尾巴开心极了,围着妈妈吵着要吃。兔妈妈用刀把西瓜平均分成两半,让他们每人吃其中的一块。可是短尾巴弟弟不肯,缠着妈妈说:“一块太少,我要吃两块”,长耳朵哥哥急了,抢着说:“我要跟弟弟吃一样多”,兔妈妈想了想,很快按要求分好了西瓜。”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兔妈妈通过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解决了分西瓜碰到的难题。听完故事之后,学生迫切想知道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因此,这一节课的重点内容也就在学生迫切要求学习的情境下完成。
例6:《循环小数》的教学情境设计:
师: “同学们,你们能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吗?(学生疑惑的看着我,摇摇头)老师给你们讲一个: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再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再对小和尚说......”
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水到渠成地引出“循环”的概念。
当然,设计教学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联系
实际,不断开拓、创新,一定能设计出许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逐步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理解的、立足于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逐渐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数学教师》2008年第3期、第5期、第12期 《教学月刊(数学)小学版》2010年第9期
《怎样教得精彩》方国才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四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教学中如何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宁县二中 罗凯华
【摘要】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
高中数学
问题情境
新课程 【正文】
一、背景
我校从2010年全面铺开新一轮的课改,五年来,我积极投身教学一线,在新课改的潮起潮落中,我深刻的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还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出数学基本概念,得出定理和性质,再加例题,这样使得数学课枯燥乏味,学生只知道学习数学就是学习解题,使不少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爱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还明确指出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那么新教材基本上也贯彻了这一思想,人教A版很多章节是以提出实例开头.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情境教学法应被教师所采纳,这是因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好,使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得到养成和发展。
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问题情境的的含义
问题情境是近几年来随课改而突然变热门的话题。具体的说包含以下两个含义: 首先它是数学概念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应把概念放在最前面,即在呈现概念之前,要把问题背景放在前面,呈现与之有关的足够材料,使数学概念从中自然而然地产生,而不是教师和课本强加给学生的。新教材在这一点更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比如在数学必修1中,学习函数之前给出炮弹发射、臭氧层空洞和恩格尔系数问题;学习指数函数给出GDP增长和C14衰减问题等等,这样做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自然、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
其次,它是一种“气氛”——能促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包括对知识的渴求,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发现规律的兴奋及对教师的热爱,等等。不难想象,一成不变的授课模式,干巴巴的讲解而又毫无趣味性的习题是不可能产生什么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使二中课堂教学的目标应由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模式转化为“情感——知识——能力”模式,即把“情感”作为首要的目标。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创设数学情境是“情境、问题、反思.、应用”的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则:
① 针对性:数学情境具有针对性,针对具体内容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 坚决杜绝重形式不求实质的数学情境化设计.情境化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所以情境应该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意在引发学生思考,而不能创设又脱离学生实际或脱离数学本质的情境.② 启发性:数学情境具有启发性,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③ 新颖性:数学情境具有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④ 趣味性:数学情境具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⑤ 互动性:数学情境具有互动性,才有学生的一直参与,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 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因为太注重情境而脱离学生.否则,学生将无法建构新知识。
⑥简洁性:数学情境具有简洁性,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如果一个情境设计,很牵强甚至繁琐,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给学生更大的压力.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任务繁重,如果要将问题解决教学完全应用于日常教学,那么大纲、教材的教学任务根本完不成,也因此很多教师对“问题解决教学”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四、如何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1、利用趣味故事和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境
有趣的古今中外故事和数学史话可以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去思考.例如在数学必修5讲解“数列的概念”,“等比数列的前项和”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古时印度国王为了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吧,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第2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第3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第4格子里放上8颗麦粒,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国王觉得这并不难办,就答应了。
你认为国王有能力满足发明者上述要求吗?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各个格子里的麦粒数依次是1,2,2,2,…,2
2363于是发明者要求的麦粒数就是12222
2363在数学选修2-2 1.6微分中值定理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的穿插牛顿与莱布尼兹创立微积分时的矛盾与争论,并指出:当巨人的哲学的沉思变成科学的结论时,对科学的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这样创设情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创造潜能得以发展.
2、借助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中有许多是源于实际生活的,因此数学问题的引入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如果将数学问题改编为实际的应用性问题,让学生去积极思考,便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在数学必修5“不等式”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例题:
已知a、b、m都是正数,且a < b,求证:
ambma>b 如果直接去证,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而且这个结论容易记错.不妨将其改编为下述简单而有趣的实际问题:a克糖放到水中得到b克糖水,浓度(质量分数)是多少?在糖水中又增加了m克糖,此时浓度又是多少?糖水变甜还是变淡了?学生们会很容易地做出判断,从而得到要证明的结论.
3、从将要学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中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对某些内容,欲擒故纵,故意制造疑团,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可以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例如在高中数学必修5教学中,在讲解“余弦定理”时可作如下设置:我们都熟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c² = a² + b²,那么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呢?锐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有c² = a² + b²-x?钝角三角形中钝角的对边是否满足关系c² = a² + b² + x?假若有以上关系,那么x = ?教师可以从这个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设疑”引入对余弦定理的推证.学生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新课,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对所学的新知识也会经久不忘.
4、从相关学科中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它的许多知识都与这些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概率原理在生物遗传学中的应用,三角函数与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等.定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因此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可适当地创设与相关学科联系的情境,强化数学的工具性、基础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五、体会与认识
1.要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问题情境的设置,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引起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少而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2.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从发展性的要求来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而更重要的是“会学”数学,学会学习,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当然,学生自主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问题情境设置和学法指导两个方面.学法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使他们在学习中将摸索体会到的观念、方法尽快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形成具备自身特征的一整套的学习方法。
3.注重情感因素是启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我们5年来的教学的实践中,在情境创设中也发现了一些误区,⑴往往只关注趣味,少了目标;感到迷茫。⑵有时候虚构的美丽,误导了学生;⑶脱离生活圈,生搬硬套;让学生感到乏味。⑷多了生活味,少了科学性;使课堂教学黯然失色。这就要求我们创设情境时必须做到科学、适度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情境的利用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适当的创设情境的途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我们都应全力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从而真正实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标。【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3.课程教材研究所.《数学A版必修1》《数学A版必修2》《数学A版必修3》《数学A版必修4》《数学A版必修5》《数学A版选修2-1》《数学A版选修2-2》《数学A版选修2-3》数学A版选修4-1》《数学A版选修4-4》《数学A版选修4-5》.人民教育出版社 4.丁
一、张剑主编.《中学教材全解》.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5.黄翔、李开慧主编..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6.9 6任志鸿主编
志鸿优化设计《高中数学优秀教案A版必修1,2,3,4,5,选修2-1,选修2-,2,选修2-3,选修4-1选修4-3选修4-5》
2013版。南方出版社。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我们的课堂教学情境要针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出发点,创设出适合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创设让孩子们都饶有兴趣,越战越勇的真实情境。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创设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谈几点认识。
一、注意教学情境的特点
1、教学情境要有针对性。
就数学学科而言,创设有针对性的情境,就是要紧扣有关数学学习内容设计问题情境。情境的设计的针对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教材的认真钻研,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抓住其核心和关键提出有关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的把握,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例如,可以根据生活的“合并”,“求剩余”的活动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并理解加、减运算的实际意义;教学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也可以先设计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解决问题,再
根据操作过程抽象出有关的算法。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并进行数学化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2、教学情境要有目的性。
在大家都投身于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落实新理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们都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课堂开始变得活泼,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多提高。同时,也要冷静思考,分析,反思一下课堂教学情境是否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对于目前课堂教学滥设情境这一现状,顾汝佐先生指出:情境设计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
3、教学情境要有挑战性。
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技能,而在于技法,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必须有挑战性,教师要处理好问题的难易程度,要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向学生提出由挑战性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指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能发展水平,尽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要通过提出由挑战性的问题,刺激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需要经过努力不断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既要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4、教学情境要具有趣味性。
我曾经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孩子们,今天聪聪、明明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愿意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一节课下来,从兴高采烈到无精打采,课件呈现:首先是聪聪头像的复习题,其次是明明头像的例题,再次是聪聪头像的巩固练习,最后还是明明头像的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聪聪和明明的头像。
学生对这样的情境十分“不买账”,这个情境脱离了数学课堂的实际需要,成了一种形式,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几乎没有什么价值,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5、教学情境要有真实性。
用什么样的情境来呈现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不同的个体,其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要素不完全相同,但相同年龄段的学生却有着整体上的一致性。一般来说,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颖”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开始对“有用、又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尽量于学生的上述心理特点相适应。另外,还应注意选材内容及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二、把握情境创设的方法
1、故事情境,引人入胜。
小学生都是故事谜,把知识融入故事中,配上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多媒体课件,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一年级“比一比”时,可以这样设计:在音乐中讲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分别显示小兔、小猪盖房子的画面景物,然后请学生观察美丽的画面,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各有多少?想把什么和什么比一比?学生的注意力被动听的故事、美丽的画面所吸引,兴致盎然。
2、悬念情境,激发好奇。
好奇心是对所发生的新异事物感到惊奇,引发疑问,进行探索的心里倾向,是小学生的重要心里特征,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情趣。
3、操作情境,引导探索。
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索、寻找规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第45页“用3根小棒可以摆出1个三角形,摆两个这样的三角形最少要用几根小棒?摆3个呢?用10根小棒最多能摆出几个正方形?”我让学生拿出学具袋里的小棒,动手操作,认真思考,再引导学生想想“最少”是什么意思,学生很快想出来方法,用小棒把三角形连起来摆放,可以做到最少,并且掌握了规律。接着,用同样的方法用10根小棒摆出了3个正方形。
4、游戏情境,妙趣横生。
数学游戏是把学生引入“乐学”大门的好形式。如:教学课本“小动物回家”的练习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队,分别是小鹿队、小兔队、小狗队、小熊队,老师在四个队各放了一些不同答案的算式,各队队长带着动物头饰(头饰上有号码),带领小队成员分别到四个小组中寻找和头饰上号码向对应的算式,小队之间进行比赛。这样设计,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创造解决问题的办法。
实践证明,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注意教学情境的特点,把握运用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