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式学习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学习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目标的核心就是“探究”。因此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去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能够主动地、自主地、创造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探究式”学习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状态,而是教学双方在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高度协调统一的一种新型组合。“探究式”学习是由美国教育家萨奇曼(R.Suchman)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倾向,这种本能的倾向会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他坚信儿童具有自然而又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会想方设法弄清楚这些新鲜物,这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的动力资源。
(一)创设情境体验,激发探究欲望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可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景”,在教学中把问题带进课堂,能鼓励学生解决现存知识与问题要求之间的矛盾,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某个问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能性可供选择时,即形成情景,如果情景与学生过去已经获得的知识不一致而发生冲突,就产生了问题情景。在教学中,教师要常与学生一起有意识地关注各类型的疑点,由“问题情景”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学生探究的过程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教师要及时指出探究中的难点、疑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宽松的氛围,为学生留有提出假设、研讨方案、沉思默想、操作讨论的时间与空间,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去探索、去验证。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譬如在《馒头的制作》这部分内容时,面对又大又松软的馒头,让学生充分的思考馒头在制作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制作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设计制作方案,再自己动手去实施方案,对于疑难问题可以和小组内其他同学讨论。这样在问题的情景下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思维的主动性并始终保持积极的探究欲望。(二)利用合作探究,重视探究过程
以发展探究能力为目标的综合实践课是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探究式”学习活动是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构建过程,对学习环境的要求很高。这种环境既要具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动,又要成为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平台,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充满着“问题意识”的“研究性”的过程。这种师生之间的“合作性”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自觉的、互相吸引的、深入的,而不是基于教师权威的慑服力的、被动的、机械的。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从而让大家达成共识。这一过程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要对探究有困难的同学给予辅导和帮助。综合实践课上许多内容是很容易进行合作交流的,因为很多内容学生单靠自己无法完成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就很好地培养了他们共同探究的意识。譬如:《制作干花工艺品》时,从设计图到最后完成这个设计图形成一件美丽的艺术品,单靠一个人在一节课内是很难完成的,这需要几位同学进行合作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不可能不去和别人交流。而要为了完成一件漂亮的作品,这个交流往往是在自发的情况下进行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三)重视课堂上的激励性评价,养成探究习惯
这一阶段既要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出思路。这是探究式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同时要组织巩固性练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成果,巩固学习的成果,把知识建构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譬如在《钩针针法》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会基本的针法后可以让学生回家给自己的母亲钩织一个帽子,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探究的成果。
1.形体语言的评价。即教师的动作、表情评价。教师的一个微笑、一次点头、有的时候坚起大姆指,有时食指与中指打个“V”。形式简单,作用不小。师生的距离拉近了。师生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2.口头语言的评价。注重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获取更多的成功找回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开放性,语言也可以适当夸张。一位女学生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到:“在那节综合实践课上,内向的我终于鼓足勇气,举起了手,老师叫我的名字,我真高兴,急切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突然由于紧张又忘记了要回答的内容。真担心老师会批评我。可是,老师微笑着对我说:‘别着急,想一想。’我紧缩的心放开了,片刻后,我流利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老师说:‘很好’。我真要感谢老师给予我的尊重、信任和鼓励。”
3.实物评价。如小红花、喜报、加星行动等,给学生实际生活中能见到的东西。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而每一步探究应先让学生尝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探究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近几年来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探究式教学已成为科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它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其实质就是让学生能主动地面对创设的情境,并能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学会如何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面对复杂的问题,学会获得自主探究发展。这一过程可以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的意识,实现创新与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去获得自己的新经验、新能力。
一、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提供自由探究的空间 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功能才能更好的接受、内化、发展、创造的。所以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造成一种宽容与理解的气氛,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有一种宽松自由的心境,充分感受到在探究未知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从而使学生敢问、敢说、敢想,激发起参与热情。有热情,就有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创新意识也由此而萌发。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探究的欲望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目标,为思维指明方向;同时学生也会对探究产生强烈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和活力。创设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解决问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从而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条件,帮助学生融入熟悉而亲切的具体生活氛围中,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就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和探究数学的欲望,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在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序数对的探究时,首先出示了2009年60周年国庆庆典活动中,天安门广场上壮观的背景图案引导学生参加团表演的每一个人都根据图案设计要求,按排号、列号站在一个准确的位臵。随着信号举起不同颜色的花束,整个方阵就组成了绚丽的背景图案。今天我们探究后也能设计出简单的漂亮的图案。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学习有序数对的知识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二)创设游戏情境,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开头显得尤其重要。情感教学是激发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创设情境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
如何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与思考,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关键在于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在讲用字母表示数时利用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引导。如:见到你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经常念的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让学生放开声有节奏的做儿歌的游戏,趁着学生不自觉地续读,老师追问“发现规律了吗?引导学生横向比较发现青蛙腿条数是只数的四倍,为后面用字母表示数量打下伏笔。如果这首儿歌继续往下读,读得完吗?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儿歌是读不完的,这时老师提出:用一句话把这首有规律的儿歌概括出来。这种导入既吸引学生又蕴含着新知识,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创设动手操作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动手操作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操作中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识,并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如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引入时,先组织学生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接而成的平面图形。然后教师将课前准备的一些长短不一的塑料棒发给学生,每位发三根塑料棒,让学生将三根塑料棒拼成三角形。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发现有的同学手里的三根塑料棒能拼成三角形,而有的同学手里的三根塑料棒却无法拼成三角形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情境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问题解决的前提,是激发个体展开问题解决思维活动的动因。因此,创设一个有效的、良好的问题情境是促发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必要条件。发现和探索是学生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精心选择“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结论的迫切追求的愿望,将学生臵于一种主动参与的位臵,对学生在情境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至关重要。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解决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精心为学生设计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能引起学生思考、猜想和论证,促进学生的发展。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主要是指那些非常规性的或者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探究性问题。“问题”常常给出联系实际的情境,主体必须将它数学化,并必须探究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数学问题的设计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基础。要使问题解决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先将问题设计好。好的数学问题应当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它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具有现实意义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具有趣味性和魅力;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在设计数学问题时,首先细致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提出既有一定难度又有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际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适当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圆的有关性质以后,可以设计一道关于找圆心的问题给学生一张上面画有一个圆的纸,提出问题:我们如何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法获得答案。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人类认识数学对象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从认识最简单的对象开始逐步发展到对数学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内部结构的认识。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层次地循序渐进,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不断获得成功,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精神。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最佳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学习。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同学们学会了探索的方法,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了数学思辩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根据这一教学理念,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了自信心。
(一)鼓励算法多样化 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机会 数学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途径可能不相同,所以学生在面对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开放化,让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其所喜欢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的自主权受到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保障。这样对于智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着手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而对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也有充分施展成功才华的空间。
在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以学生亲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测量、剪图、拼图、折叠等方法得出结论。对同学们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给以鼓励,但得出的不都是180度,同学们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呢?引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算法,学生在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之后,得到多种充满个性化的算法。合作探究后学生利用添加不同的辅助线如:过A点作BC的平行线,类似过B点作AC的平行线或过C点作AB的平行线。还有的是过三角形一边上的任意一点分别作另两边的平行线。还有的是在三角形内部(外部)任取一点,分别作三边的平行线,最终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为一个平角并得到证明。显然,不同的回答显示着学生不同的差异性,对于这种差异作为教师不能对学生强加要求,而应尊重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在学生掌握自己算法的基础上,不断体验、感悟多种选优。鼓励算法多样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积极主动学习,从而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鼓励算法多样化,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自信心 提倡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采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对于他们的想法,我们不能急于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劣,我们应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得出有价值的算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了自信心。
在探究八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有的学生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画对角线分割成几个三角形,有的是从两个顶点画对角线等对同一个多边形有不同的分法最终都可以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虽然他们的方法中有的并不简单,但是我们也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肯定。优化算法必然重要,但是算法优化的过程不应该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反复地体验中自觉地去感悟,最终得出多样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算法。这一过程给学生带来了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从而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增加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并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及时反思,体验探究乐趣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如果没有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事实上,通过回顾所完成的探究过程进行重新思考,学生们确定可以巩固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因此反思探究的思考过程是对新学知识的加深,有助于学生梳理所获知识以及与原有知识形成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帮助学生总结学习中使用的方法,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与自主发展;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总之,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更好地发挥能力,实现自主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把知识的传授课变成研究课、探究课,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引导学生跟随教学思路进行练习,多鼓励学生,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浅谈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廉江市第一中学
摘 要: 探究性教学是在教学改革背景下提出教学模式,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在中学各科的教学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从探究式教学涵义出发, 从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原则和实施策略两方面对初中化学课堂探究式教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关键词: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
引言
长期以来,化学课堂教学都是以传授课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知识的传授很少有机会与学生生活及社会实践相联系。学生的学习一直是依赖教师的灌输, 背很多的化学公式, 做数不清的习题,问题的真正答案反而置之脑后。这种单纯的“接受式“教学压抑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限制了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自由多样化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一些真正属于他们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相关知识的学习,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和热爱,更好地体现化学教学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优于一般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
一、探究式教学的涵义
当前,教学研究的重心正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根据教学实际采用适应差异、注意个性发展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成为我国今后教学模式改革的
重要走向。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探究, 具体是指教师借鉴科学研究的方法, 结合教学法特征, 指导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一样进行学习活动, 掌握科学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一种形式。在探究式教学课堂上, 教师作为激励者、指导者的角色出现, 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 指导学生深入开展探究活动, 促进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而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 自己制定获取知识的计划,确定探究的方式方法, 寻找所需要的信息, 以自己的方式检验自己的设想。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由传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 学习知识与技能,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 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二、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1)化学知识的建构与学生智力水平相一致
化学知识的建构与发展学生的智力相结合的原则把化学教材的知识性和学生的发展性结合起来, 在构建化学知识中开发学生智力并确保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探究式教学在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性的同时, 注重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认识能力,充分挖掘在知识体系中的建构过程中发展智能因素, 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提高初中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动手能力、自学吸收能力、科研创造能力, 使学生能“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样能使初中生在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中获得独立建构知识, 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教学过程是双向的, 探究式教学不仅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教师要达到教学目标, 就必须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自觉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探究式学习。构建知识需要通过学生积极地获取, 而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则是个飞跃过程, 更需要靠学生自己勤奋钻研, 勇于实践。(3)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教学环境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方法开放、教学评价开放。应努力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使课堂成为开放的信息场, 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局面,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开放。
三、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可用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内容、环节和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究式教学:(1)营造探究性学习氛围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能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感、动机的需求,让学生带着安全的情绪走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足够的信心,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与权利,创设民主,宽松、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者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教师
要正视自己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是教与学活动中平等的一员,并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探究,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式和方法。(2)创设问题情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已有的经验也就是现有的知识水平,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驱动性的、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从而维持和促进探究活动的展开,达到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如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说明空气的存在?②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成分的存在?③要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所含的氧气,可用什么方法?除去时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④有哪些因素可能对结果的测定有影响?当然,探究教学中仅有教师提出问题是不够的,因为这是较低层次的探究。教师还必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开放、灵活的氛围中通过各种途径,如实验、观察、阅读教材、交流讨论等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探究能力。(3)合理设计探究问题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但并非等同于“频繁的提问”。恰当的提问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
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但教学实践中,有部分教师设置的问题或过于简单,学生一目了然;或过于前沿、太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无法进行探究。因此,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的提出探究性的问题。(4)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
提倡探究式教学并不意味着要拒绝接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不是一种僵化的模式,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方法。按信息的获取方式将学习方法划分为探究式、发现式、接受式几种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可以是发现式的,也可以是接收式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如学生对某一现象有大量感性经验时,讲述法(接收式学习)就可能是一种更恰当的选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探究式教学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如果所有的内容都用探究的方法,不仅教学时间不允许,也不一定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毫无疑问新课程条件下,探究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两者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5)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能有效的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环节是: 在课堂学习开始时, 先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下引发探究的问题, 然后每个小组都开始探究活动,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并进行验证, 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参与非常重要, 教师要对意见分歧较大的小组给予点拨, 对出现知识错误 的小组进行更正.探究结束后, 各小组公布自己探究结果, 教师进行点评, 然后组织学生对本小组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进行反思评价.实施小组合作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 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特点、性格特点、等等, 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再考虑进去男女比例等因素, 混合编组或自愿编组.每个小组成员以四到五人为宜, 在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相互争论与讨论, 最后取得小组的探究结论.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使探究能力的各个要素都得到发展。
四、结束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探究式教学技能的掌握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倾注大量心血,不断学习和研究。只有在教学中努力改变以往简单的实证或实验模式,在明确教学目的,确定探究目标之后,多途径、多方法地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探究式教学活动,在教与学的长期互动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科学探究才会在新课程的沃土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刘春英.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初探[ J].教学仪器与实验 2.聂姣平.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策略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4): 58-59
3.冯永洁.实践建构主义理念, 革新中学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 4.黄洁玲.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J].广东教育.5.西南师范学院化学系.中学化学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6.张世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第四篇:探究式学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学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新世纪的教育方向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探究式学习模式”正是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主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学呈现一种开放式的结构。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应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呢?
一、让学生参与美术学习内容的选择,参与学习方法的设计,提供探索机会
许多年来,美术教师在课堂上是权威,我们的思想统治着学生的思想,学生怎敢和老师去交流怎样上课,怎样去画呢?而探究性学习正突破了这一传统思想,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画甚至画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参与学习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设计。只有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自己感兴趣和有意义的活动,才能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艺术,用自己的感受去表现美。真正体会到美就在身边,感受艺术的趣味和作用,对美术产生亲切感。针对探究性学习的差异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定出不同的目标,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也由过去的主宰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点拨者。
比如:在《冬天的回忆》一课中,我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把社会作为课堂,提前一周让学生做好准备。一天晚上预报明天有雪,同学们乐坏了,第二天很多同学早早起床,认真观察奇特的雪中美景,享受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无穷欢乐。让他们到大自然中认认真真地观察、开开心心地感悟、真真切切地体验雪中实景,让学生用眼看、用手摸、用脚踩、用鼻闻、用口尝,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让教学回归自然。一到学校学生就把自己看到的情景、感受争先恐后地说给我听。我抓住时机,引导再次观察雪中的太阳、远处的房屋、树木等。现在孩子们就盼望着上这节课了。教学中我打破了原有模式,采取“自助餐”形式,学生对哪些情景感兴趣、领悟深,喜欢哪种表现形式,就可以画出自己的体会和见解。由于同学们有了雪中观察的亲身实践,发言滔滔不绝,感受极为生动,画面形式各样。有的是蜡笔水彩画,有的用剪纸的形式,有的干脆用手、用盐来画雪花,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因此整个课堂40分钟,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兴奋状态,这节课效果很好。
不难看出,这是孩子们的认真观察和实践体验,孩子们的幼小心灵在和大自然交合的过程中,迸发了思维的灵感。探索学习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设计给他们带来的满足和快乐是无法比拟的。综上所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设计让学生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表现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正象一位教育家所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而这正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趣味性和优势性。
二、创设奇、趣的教学情境,充分开放的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探究热情和兴趣
在美术教学中,有意创设奇趣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探究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在自信心的感召下,儿童往往萌生热切的探究欲望、好奇的火花。托尔斯太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奇、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爱美、爱艺术的兴趣,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运用现代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美的世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美和艺术产生浓厚兴趣。二是鼓励学生参与审美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审美活动,如展示作品让学生分析、讨论,师生共同作画,分小组讨论等等。促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美的体验,从而在心灵深处对美和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其实,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不仅能达到学生情绪、感情上的要求,而且还能达到智力或认识上的要求。
我上了一节课,内容是《花圃》。根据探究式学习模式,我设计了本节课。首先,我创设奇、趣的教学情境。在导入新课时,利用现代化手段,展现了大量的花圃图片,配上轻松活泼的音乐,使同学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进而对画花圃的方法产生兴趣,学生也在看了大量的图片后很受启发。于是在开始前,他们发挥奇思妙想,有的想做漂亮的公园,有的想做一组动物图案。
其次我注意充分开放的发挥学生主体性。花圃重点就是色彩的搭配,图案的形式。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设计水果拼盘,来一个“拼盘大师比赛”。有的组摆了一个五颜六色的小蘑菇,有的组摆出了太阳。为了使拼盘更漂亮,同学们用了各种各样的造型:有品种丰富的水果,有芬芳的鲜花,有栩栩如生的萝卜花……可以说是品种丰富、花样繁多,有的还带来了图案美丽的盘子。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一副副生动地图案画。
实施“探究式学习模式”还要倡导合作学习。工艺制作课一般是以组为单位进行实践练习的,因此团体合作精神尤为重要。只有各种工作配合默契,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同学们在构思好拼摆图样后,就很快地进行了分工,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因为小组的荣誉与每一位组员息息相关。
最后不忘继续留给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从一节《花圃》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工艺制作设计图案的方法,还感受到了艺术美感,启发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图案之所以吸引人正是因为它颜色鲜艳、造型独特美观,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设计原理不也可以引用到其他绘画当中吗?怎样把更多的美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呢?这些在课堂中只能泛泛而论的知识正可以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究,深入了解。正是因为我们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打开了学生的眼界,鼓励他们积极探究,诱发情趣,才使得学生的学习像滚雪球一样,越积累越丰富。
“探究式学习模式”得以实施,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还要有适当的引导,我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周围的事物的美,大大提高了探索的空间。通过设计探索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难点,尽量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探究问题本质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大有用处,也使我这个美术教师从中感受到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表现的角度开阔了,表现的方式丰富了。在很多时候,教学中一个简单的设计就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美术课的开发性,也是师生关系的开发,活动内容的开发,活动时间的开发⑶活动空间的开发,学生可以教室、校园、社会作为自己美术活动的空间
三、培养学生探究的自主性、独立性,指导学生掌握更多的探究方法
在教学中,美术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探索的自主性、独立性。因为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体验。光重视结果,画的怎么样,不注重学生作画的过程,作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就一定不能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因此,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诸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表达的方式等,也就抓住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
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信息主要通过教师的范画和准备的图片来得到。在现代化的今天,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应由学生主动收集和提供信息,以及观察、提问等收集学生学习的信息,指导学生掌握更多的探究方法。例如开展小课题探究或主题探究活动,在活动的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其中有文字的,有行为的,有静态的成果,有动态的实践,有外在的形象,有内在的体验,有物质形态的,有精神状态的等等。指导学生系统地收集这些信息,不仅是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进行价值判断的需要,也是有效发挥探究性学习的导向、激励等功能的需要。
以《星空》一课举例:这是一节想象画课,从内容来看,画的是幻想太空的色彩及宇宙空间的工具,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我结合学生实际,在备课时从题目入手,引发学生探究星球色彩及成因的兴趣,学生们就会提出星球为什么会有这些绚丽的色彩呢?针对问题的提出,(这也正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差异性,引出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挑战)采用课前让学生从多渠道搜集各方面的资料,比如上图书馆、上网等,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践解决了问题,同时也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补充。学生们学习形势灵活多样,学习获得了多种收效。学生答案的丰富超出了我的想像。从这里我也知道了学生其实是有很大潜能的。只要能通过正确的方法调动学生去积极的运用大脑思考问题,这些潜能就一定能在教学中被释放出来。在课堂的教学中,学生们以提问、谈感受,把自己当作星球做自我介绍等多种形式介绍了他们的学习成果,不仅知道了绚丽的星球色彩并表现太空这美丽的世界,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懂得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有的说:“我喜欢月球,因为月球的颜色是银白色的,银白色是由于它反射了太阳的光亮。我觉得月球的颜色有一种神秘感,我看见它就想起嫦娥奔月的故事。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会学,乐学。不仅让学生画出星球色彩及梦一般的宇宙,而且让学生通过搜集到的资料,获取更多的有关星球的知识,以此扩大阅读面,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这比教师向学生强行灌输太空的知识和单调机械的幻想宇宙所达到的效果好的多。
实践表明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着极为丰富极为精彩的收获、体验和经验。活动从目标、过程、方法、结果等方面都体现出学生地位的自主性,自始自终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充分发挥了作为审美主体的他们应有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参与美术活动,确立自己审美意向,有较大的独立性、自主性,进而有利与开创性,支持和调节美术活动的展开。
四、加强探究实践,培养探究习惯,形成探究定势
美术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过程,加强学生学习中的体验,在实践中发展观察、思维和表达等基本能力,也会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学习问题,他将独立思考如何获取自己希望知道的知识,这将要求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认知加工。在这里,教师仅仅是学习过程的帮助者,促进者,与课堂授课相比,学生要承担更多的认知加工。学生通过实践,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育氛围充分给学生宽松自主的学习空间,为学生自主的探究问题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探究性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也就是重视学生主动探求、创新勇气和能力综合等在更高层次的发展。我们在美术课堂上应力求创设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受到感染,在品味中自悟其中的艺术美。加强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性,这也正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创造美、理解美、表现美的能力。
要想把学生带入积极探索美的境界,还必须引导学生走一条自觉自愿、持之以恒的实践之路。美是无处不在的,在校园、宿舍、大街、商店、公园都存在着美,只要你用心去探索,他们的思想就会继续展翅飞翔!探究性学习模式也最终会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定势,影响他的一生。
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认为:"从长远看,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实际上比对任何特殊艺术风格的欣赏更重要。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觉得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必须扫清教师教学思想上的障碍,真正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一个进步成长的过程,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不要急功近利。让我们从课堂上做起,从教学的一点一滴做起,多给学生一些创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学会思考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使我们的学生在探究中获得能力,在探究中积累能力,在探究中发展能力,在探究中提高能力!那么创新教育的目的就一定能达到。
韩 小 涛
2012年5月
探究式学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黄 陵 中 学 韩
小
涛
第五篇:探究式学习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呢?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呢?
首先,备课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查找资料,进行图片、教具的制作,使教具方便、灵活、具有独创性和新意。在备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准备好学具,以便教学时用,同时也使教学有的放矢,便于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次,上课时先用故事、图片或别的特殊辅助手段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再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后而出结论。探究式学习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笔者选取探究式学习作为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的切入点,认为首先是正确认知探究式学习的含义、特征:其次对牵涉教学实施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梳理:进而深入思考怎样将探究式学习落实到高校美术课堂之中,最大限度接近教学实际,指导教学实际,达到推进探究式学习理念的目的。【关键词】 高校美术教学;探究式学习;情境;评价 高校美术教学;探究式学习;情境;评价 1 探究式学习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提出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美术学科日益彰显其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作用,它的价值在于学科本身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渠道。然而,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学”;重视美术学习结果,忽视美术学习过程;推崇“工具理性”,淡漠人文关怀,情感润泽及直觉培养[1]。结果使学生的探究式思维自由的空间日益狭小,主体性逐渐丧失,研究能力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成了一纸空文。探究式教学是以研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是一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美术教学改革。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最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是师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
实施美术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2.1 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对美术教育的挑战
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核心在于创新,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探究式人才,而探究式人才主要来源于教育。21世纪又是信息化社会,远程通信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在对美术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美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应探究式地汲取信息技术之长而避其之短,使学生不仅学会主动接受信息的方法,而且学会选择、创作以及传递、交流美术信息的方法。
2.2 实现美术课程本质价值回归的要求
美术课程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质与价值[2]。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学科教育,也就包括学科本体和教育功能两个方面。工具论着眼于美术学科的教育功能,认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
探究式教学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3.1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许多美术知识学起来比较枯燥,所以学生提问就显得不容易,也较难激发和培养出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但如果把美术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化枯燥的知识为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参与的程度也就高了。所谓创设问题情境,也就是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出一个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情节”、“空间” 或“场景”。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索研究、学习。
3.2 巧用“问题生成”法,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问题是美术的心脏”,探究式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没有问题,探究式学习也就无从说起。只有有了问题意识,学生的研究才是主动的,才能带着问题去思考,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研究知识,引导学生提出探究式问题,引导他们围绕探究式问题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研究与自主、合作的三位一体。可以这样说,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创新。怎样激活思维呢?一是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题。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自信,消除自卑紧张心理,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激发提问欲望,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都要鼓励。二是创设提问空间。自问、互问、小组讨论、老师参与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还可设置一定生活场境、市场交易等美术应用过程,促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而思、而提、而学。三是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学生提问是从模仿开始,教师要做示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提问题”,从而使学生从敢提问到善提问题。例如:以高校美术鉴赏为例,课中精选了经典作品,较好的体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反映了中国山水画的面貌与艺术水平。中国山水画从题材、技法、理念、创作体系等都自成一格。为了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的理解,我们在本节课中采用了中西绘画比较的办法,见表1。
表1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中国山水画 西方风景画 研究问题 《千里江山图》 《林荫道》 透视《溪山行旅图》 《埃克河边的磨房》 创作方式《早春图》 《冬猎》 表现特点《六君子图》 《阵风》 造型方式《寒江独钓图》 《睡莲》 色彩的表现
我们在课前把问题分配到不同的小组,学生进行小组调查法合作探究。每个问题又可以在小组内分解成几个子问题,由小组长再分配给小组成员。如《千里江山图》与《林荫道》:(1)画家从什么样的视角进行描绘的?(2)画面的构图有什么区别?(3)由此而产生的视觉效果有什么差别?再如《六君子图》与《阵风》:(1)两幅画都表现了树木这一自然景色,在造型方式上有什么不同?(2)《六君子图》中的六棵树为什么叫“六君子”?(3)这说明中国古代山水画造型有什么独到之处?
3.3 自主探究,深化感悟
美术的自主探究学习,就是学生在美术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觉、主动制定并且自我监控来完成具体的美术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通过积极主动的自主设计、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质疑、自主监控评价、自主反思总结、自主调整完善等实践活动,实现高效的自我发展。特别指出的是,美术自主发展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状态,而是教学双方在全新的观念指导下高度协调统一的一种新型组合。
3.4 小组合作,交流心得
高校美术课程力求体现我国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于美术教师而言,领会新课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是每个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间内在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合作交流是“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有机整合,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学习中探究知识的有机整合。教师在优化课堂结构的过程中,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3];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3.5 注重评价,感受反思
探究式学习评价是整个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动力系统。由于传统的评价及反馈形式多是竞争性的,因此,在每个班集体中,成功只属于少数的几个人,大多数学生只能是失败者。小组合作学习追求的是一种“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教学境界。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变成小组计分,作为一小组总成绩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最后,学生对自己在美术课程探究式学习中的收获、感受作反思。结论
以往我们的美术教育主要关注的是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相对忽略学生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尤其忽略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探究式学习将美术学习放在社会文化的情境之中,还原了美术学科的本来面目,以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与学习方法的应用,重视通过美术学科的学习形成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美术课程真正成为具有广泛教育价值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