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探究式参与的研究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探究式参与的研究
金英小学
秦蕾
一、探究式参与的含义
所谓探究式参与,就是以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为主的教学。即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参与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运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民主、自由、公正、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伙伴”关系,双方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真正摆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不仅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可真正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切实可行的实施过程。
二、探究式参与的基本思想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课堂选用探究式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创设一种能够使学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因此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度。
第一、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探究式参与更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一方面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的兴趣,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另一方面又通过问题启发、讨论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之中。这样更有利于科学知识、研究方法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实现。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多种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增强主体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为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二、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学习空间
19世纪教育家福禄贝尔说:“人具有天赋的力量,对儿童进行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活动,使这种力量得到发展。”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实现了教学形式的转变,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二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三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等等。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
第三,扩展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参与教学就需要教师拓展课堂教学内容。长久以来教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授课,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要改变这一现状,最重要的是从实践探究中去改变。因为一个好的教师决不是教书匠,而是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师必须从重教学结果转化为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优化课堂教学就要激活课堂,使课堂教学素质化,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答案的获取也可以超出书本范围等等,所有的这些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式参与的主要教学过程
探究式参与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第一步 设题启疑
设题启疑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激发学生起疑的过程,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例如在美术课《蓝印花布》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能将形、声、光、色、动、静溶为一体的特征,展示出经各式蓝印花布制品装饰的房间,直接提出问题“用蓝印花布装饰的房间有何特点?”“什么是蓝印花布?”这时,问题的提出直接抓住了学生那颗爱探究的心。这种从儿童发展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的教育方法,即尊重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提出的问题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讨论的热情。又例如,在《美丽的焰火》的教学中,其中有一个过程教师出示了一些材料,有包装带、彩纸、砂皮纸、修正液等多种材料,让学生猜猜分别与老师展示的哪些画有联系?激发了学生对绘画材料的探究。这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观点交换、相互展开讨论和启发,对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逐渐展开探疑。
第二步 合作探疑
所谓探疑就是学生形成设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过程包括学生个体探疑和学生合作探疑。所谓个体探疑就是学生独立学习探究问题的过程。个体探疑能促进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个体探究的课堂里,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它们不能是深不可测的,而必须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来解决。所以一开始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培养探究兴趣,问题要由易到难。而教师在引导这些问题上起着关键的作用,熟练的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使他们研究的问题更为集中深入。例如在《彩色的名字》一课中,(1)这幅画画了什么?(2)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3)这幅画有什么特点?这样几个一连串的提问,使问题更为集中、更深入,从而引导学生探疑。
学生合作探疑是指在合作中学习探究学问,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合作探疑的形式有三种,即同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集体合作探究。教师可根据需要确定选用哪一种更好。
一、同桌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探究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
二、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不等。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三、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例如,在《泥工——头像》的教学中,教师把事先精心制作的泥人头像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鲜艳的色彩、可爱的人物造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教师在此基础上问到“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随后在老师的组织下,请学生以小组形式探究其中的奥秘。学生们在看看、摸摸、拆拆、搓搓、捏捏……中探索着。“老师,这个泥人的头是用乒乓球做的”“哦,原来身体里是个药瓶”“泥人的眼睛是这样做的呀!”教室里沸腾了,孩子们为了自己的发现而兴奋。同时学生在交流中激发了灵感,“老师我待会儿可以用纸团做身体……”在探究中学生学会了发现、创造、融会贯通。
第三步 实践解疑 实践解疑就是运用提出的设想或方法去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探究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实践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学科要求和特点决定,不必强求统一。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例如在《拓印》一课的教学中,当教师在一张白纸上变出一幅画时,师在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时挂出热带雨林、草原、森林、南极、海洋等 自然环境情景图,让学生观察、思考,哪些动物适宜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然后,请学生将这些动物贴在合适的环境图例里。这样有效的检验了学生小组探究的实效,也有助于巩固探究的成果。
第四步 评价结疑
评价结疑是对整堂课教学成果的总结与评价。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探究式参与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积极参与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这一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因为通过评价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改进教学的自觉性,调动了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例如在自然课《水的浮力》一课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设问,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怎么办?让学生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思路,最后又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设计的实验(教师提出实验依据,给出实验器材,进行简单的提示)进行研究,最后得出: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了水的浮力,浮力的方向总是向上的。通过反馈的信息表明,这种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而后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改变了过去教师单向传授的多种弊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非常牢固。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由于善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励学生,并将系统知识分解,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个突破,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另外,教师还可以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
四、探究式参与的操作要点
1、采用多样化的探究方式
探究式参与主要是学生通过收集信息的方式探究和探讨问题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由学生主动从图书馆、互联网、科技场馆等途径获取或通过考察、调查等形式直接搜集,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获取。如在美术课《剪贴脸谱》一课中教师事先布置学生收集脸谱造型及相关知识,结果学生从网上找到了许多资料。通过讨论,学生从脸谱的起源到运用于戏剧及脸谱造型与人物性格的关系等知识都一一有所了解,这样激发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戏剧的热爱。
2、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条件
探究式参与往往需要教师在准备阶段花更多的时间,因为需要充足的材料。如果教师事先没准备就不知如何导,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实验用品等。因为教师只有为学生充分地准备好探究的必需品,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要保证学生探究的时间。学生要有时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要有时间作思考,还得有时间用来开展讨论。需要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去做实验,去野外作考察,或者去思考总结个人经验。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留出足够的时间。
3、恰当把握教师的指导作用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1)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发言以及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作出何时指导的决策。
(2)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自己能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3)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指导、点拨、控制、师生共同探究在实施探究式学习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帮助学生准备材料,并不断提供有效材料供学生判断、比较。而且在学生探索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提出各种问题,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立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探究活动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投身和亲历探究实践之后所获得的,应该珍视。
4、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首先,教师要保证小组合作的组织性、纪律性,明确各自职责。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业已作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同时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其次,要激发学生小组内的讨论交流。在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使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再次,教师要有意识的辅导一些合作方法。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根据个性差异来合理调配,让每个人的价值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使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增值,互补共效。
第二篇:参与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模版)
参与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
误区及对策研究
双城镇双城小学:唐雪梅
参与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
误区及对策研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参与式教学的不断推进,参与式课堂教学在某些方面又出现了新的误区,违背了教育改革的初衷,扭曲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本来面目。我们要深入学习新课改理论并用于实践,把握好参与式教学的主阵地,摆正师生之间的关系,真正的把每个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上,发挥创造性,创设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课堂参与还给学生,使参与式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随着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被广大教师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一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着自己的课堂实践。综观全局,全面发展的参与式教学局势令人欣喜,但是,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发展和参与式教学的不断推进,参与式课堂教学在某些方面又出现了新的误区,违背了教育改革的初衷,扭曲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本来面目。本文就这一问题,结合我校语文教研组开展教研组活动的实际情况和自己这几年的工作积累,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参与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认识上的误区 1.部分教师认为将课桌一块摆一摆,学生围坐四周,而教师则按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就是参与式教学。在我校语文教研组活动或优质课教师评选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形式是参与式课堂教学,而授课方式却丝毫没有改变。如果教师误认为“摆桌子”就是参与式,而不去挖掘和利用这种课堂形式的潜力,“摆桌子”就根本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那么将只是摆桌子而已,其不但对小学语文教学丝毫没有积极作用,还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2.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都有学习小组长、发言人、噪音控制员等组织机构,教学时教师将问题卡发给学生,学生自由的进行讨论,然后由发言人将其讨论结果报告给老师,这种教学就是参与式教学。其实,这是由于教师没能安全摆脱“应试教育”的观念和受制于现存教育评价机制而很被动、很保守,参与式教学仅停留在表面的、局部的、单项环节的修修补补上,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如果简单地认为分组进行自由活动就是参与式教学,而不注重小组合作的实质、学生的真正参与,将会是语文教学活动走向混乱不堪、难于驾驭的情景之中,与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背道而驰。
(二)组织活动上的误区
1.注重活动的形式,而忽视活动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已经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为了体现“以活动为主”的教学理念,在一堂课中设
计了若干个新颖别致的活动。从表象来看精伦无比,但教学目标却没有达到。在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余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这种注重活动的外在表现,而忽视活动主人情感体验与活动内涵注入的做法,给人一种“为活动而活动”的感觉。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每设计一项活动都要为达到某一阶段教学目标服务,将教学任务巧妙地融入该项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一节课的活动应精而又精,不能泛泛而谈。活动性是参与式教学的重要理念,参与式教学提倡的活动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亲自体验,有活动没体验,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
2.注重强势,忽略弱势。在上述罗列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参与式教学的表象来看,往往是学习基础好、思维敏捷、胆量大的学生占主导地位,这些学生大多是学习小组的发言人或学习小组长,而那些胆小或反应迟钝、不爱发言的学生的表现机会往往被上述学生所替代,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也是一代而过。所以那些所谓的后进生,也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三)理解上的误区
1.参与式教学特别注重平等,个别教师认为平等是学生之间的平等、学习过程中的平等,而与教师之间难以平等,特别是在“师道尊严”下难以平等。而参与式教学强调的这种平等,不是绝对的“平均”,也不是绝对的相等,而是在相互合作、交流学习效果和探究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时机会与权力上的平等,是让教师把学生视作有待发展与完善的人来看待的平等。如果教师摆脱不了这种“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的“师道尊严”,则学生的参与水平也不会很高,所谓的“平等”将难以实现,参与式教学也就不过是形式罢了。在优质课评选和教研组活动中,尤其是公开课当中,我们长可以看到这种情形,教师以“师”自居,当小组或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教师总是想方设法的将学生的观点引导到自己所谓的标准答案上,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观点不闻不问,直接将“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殊不知这种做法肢解抹杀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传统教学追求“统一性”,而参与式教学追求开放性。传统教学中,教学的场地仅限教室内(体育课除外),而参与式教学不仅需要教育思想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更需要教学场地上的开放。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河边、农田、工厂等地进行教学。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享受和体验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美丽的景色,还可以在大自然、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和探究新的知识。有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影子》一文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影子》一文描写的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是无意识的,是被动的,没有别人的提醒和引导更多的时候是视而不见。于是在激趣导入之后,把孩子们带出课堂,到操场上与自己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影子做游戏。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玩“影子》游戏,边玩边观察,看谁对影子的发现最多。孩子们有的低头观察,有的两三个互相追逐踩影子,他们尽
情的玩耍着,细细的观察着,高声的惊呼着,急切的转告着他们的”重大“发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生活中验证光、物体和影子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新的知识的同时,其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二、参与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重新认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做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念则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的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的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参与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语文课堂中的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新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倡导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作为教师要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待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并善于把他们优势智能迁移到弱势领域,使其弱势领域的智能得到开发,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和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每一位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都有一席之位,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个性能得到充分张扬的人,使教师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有教师。在学生和教师的人格之间画上等号,教师又学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用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的品质,用宽广的知识面、卓越的教学艺术和敬业精神感染学生,学会对学生的错误能启发学生自我反省、自觉纠正。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不用一把尺子评价学生,还学生创新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的同时,也受到激励、鞭策、感化、召唤和指导,以便他们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有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把握好“参与”的度,切勿让参与变成“表演”。参与式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双方形成积极互动、探究合作的新型关系。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表现,教师要给予及时引导,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切忌动辄在课堂上搞师生表演,甚至搞一些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的表演。这种现象在课堂上经常出现,而且误以为不这样做似乎就不能和参与式教学理念合拍。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取一些必要的课堂表演是应该的,但表演过火,过频,为表演而表演,盲目追求课堂热闹,搞轰动效应,热闹之后学生真正得到了什么不去思考,就适得其反了。这样的教学不但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而且课堂效率也将大打折扣。
在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中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要注意体现启发性、生动性、自主性和应材施教的原则。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应不同。目前,一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的不多,同时,单一的运用某一种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
现时代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参与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效率。
(三)创造性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发挥师生互动效应。如果参与式教学任然是单一的、仅是表演的,那就势必走向表面化、形式化的死路。所以因创造性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发挥师生互动效应。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我们都知道,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不同而变化。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堂有活力、高效化的参与式课堂结构首先必须具备以下五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联系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节,能否充分有效的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其次,在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应主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灵活的使用教材,提出开放化的问题,留给学生更大活动的空间,努力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参与式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没有一劳永逸的教学方法,只有根据课型永不停息的创造,才能让参与式教学焕发活力,我们要深入学习参与式课堂教学理论并运用于实践,把握好参与式教学的主阵地,摆正师生之间的关系,真正地把每个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上,发挥创造性,创设求知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小学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走上科学化、自主化、多元化、生活化的道路。所以应把课堂参与还给学生,让课堂教学因学生的参与而焕发生命的活力。
总之,如果我们在认识上、组织设计上、理解上逐步走出误区,将新颖别致的活动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使其参与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推进将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第三篇:参与式教学中实验教学及课堂研究
参与式教学中实验教学及课堂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只是传授理论知识,最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实验教学中实验探究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必要途径,是理论教学不能替代的。大力积极推进小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最为迫切。
【关键词】科学实验教学 实验探究能力 “0.5+2+1+0.5”教学模式
【正文】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一)课前认真检查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要认真细致的检查。如在分离食盐和水的实验中,要首先检查食盐是否纯净,酒精灯是否有充足的酒精,石棉网是否还好,蒸发皿是否干净,三脚架是否生锈等都是实验准备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真正的做到事无巨细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概率,实验教学才能正常开展,实验效果最为准确。
(二)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在当代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在家中可以预习的更加充分,这样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盲目的预习,没有目标的预习。也在逐渐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养成探究的习惯。
(三)备课好课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要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效果,指导学生进行熟练地实验操作,教师必须在课前试做实验,分析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发生的一些突发情况进行预设。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并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的实验与观察,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四)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准备
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不仅能弥补教学器材的不足,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各种各样的岩石》观察实验中,教师只负
汇报是学生发现事物本质、科学真谛的必要途径。实验汇报力求做到“求同存异”。让学生有一个充分的对比,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得努力改进,哪些方面是自己的优势。
三、课堂模式研究
通过几年的探索研究,我们从中归纳出带规律性的成分,逐步构建小学自主创新性学习教学模式——课堂教学“0.5+2+1+0.5”。即5分钟实验前交流加上20分钟自主实验加上10分钟实验后的交流加上5分钟实验报告的完成。
(一)5分钟实验前交流
我们的学在教师编制的导学案引导下先通过自主预习即个体单独预习。由于学校的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根据个人的意愿为每一位学生都准备好实验的材料,所以我们要求以小组实验的形式展开实验,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个统一的行动路线。在个人预习的基础上形成团体预习,让学生对知识预习插缺补漏,在实验的工程中节约实验时间。
(二)20分钟实验操作
20分钟的实验操作,在整节实验课中占据一半的时间,这是实验的重点,只有在成功实验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的分析我们的实验现象,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必须要预习充分,实验前的5分钟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只有学生在实验前有一个明确的思路才能做为一个成功实验的保障。
(三)10分钟的实验后交流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很差,可能一大部分学生完成实验后就跑出去玩了,把我们的实验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为了能够让学校对本实验加深认识,这10分钟就显得珍贵了,我们有一个成功的实验后,还要让学生学会积累成功的经验,这才是一次真正的成功的实验课。在这10分钟的交流时间内,学生可以加深对实验的理解认识,交流成败经验,形成一个集体探究意识。
(四)5分钟完成实验报告
其实这5分钟的完成实验报告时间也是对知识的在加深认识,学生个
自己负责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负责,(二)构建了“0.5+2+1+0.5”的学习方式。
1.要想指导学生卓有成效地自主探究学习,关键是构建科学的课堂学习操作模式。通过具体的模式环节和操作策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引导行为,从课内的规范延伸到课外的发展,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2.“0.5+2+1+0.5”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转变了教师的观念。旧的教学思想是以教师为中心,只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这反映在教学方法上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其结果是压抑和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不能具有自主独立的探究实验习惯。
[1]徐学军.实验教学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经济师,2004,(4).[2]熊善平,白萍.新时期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湖北财经学校学报,2005,(17)
麻栗坡县铁厂村中心小学 姓名:张廷磊 性别:男 教学科目:科学
第四篇:参与式教学在
参与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李天云
新课改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果在轻松﹑活跃﹑融洽的民主气氛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体会,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创新﹑个性丰富的人。因而,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学校要提倡“微笑教育”,教师要用自己的神韵、语调等表达对学生的爱,创新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中,我们力求采用多种方式表扬鼓励学生,和他们一起讨论,共同学习,走进孩子们的世界,让孩子们在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中参与教学。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参与”环境
学生学习本来就应当是个能动的过程,可是很长时间以来,旧的观念传统看法以及某些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都使得学生学习很被动。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顺利的获取新知识。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有效途径是自己去发现。的确,自己发现的东西印象最深刻,也最易弄懂其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那种生怕学生少学了点什么,生怕忽视了某一点而不厌其烦地讲或重复的办法绝对是难以培养出创造性人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就应该改变以往的那种“一种脸、一张嘴、一个调、一支笔”的旧的呆板教学模式。要精心的备课,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考虑教法学法;教师由过去的“讲演者”变为“表演者”,学生由以前的“听众”转为“发言人”,教师成了学生的组织者、监督者和帮手。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参与意识极浓的氛围中情绪高涨,自己吸收消化知识,运用自如,不是能很有效的增强记忆力吗?师生双方不是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我们作老师的又何苦唾沫飞溅、苦口哑嗓的一堂课“填鸭”呢?为什么不做个可爱的导演去组织引导学生自己活动呢?
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保证从容参与
在课堂40分钟内,要交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那么就要切切实实的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来,最大限度的安排学生参与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谈、思、议、说、写。不能只流于形式,要注重效果。一般的说,一堂课上每个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间应当占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保证学生能从容参与。
三、营造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1、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乐学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发人深思的巧妙提问,短小精悍的故事趣谈及形式多样的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都能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设出乐学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乐于参与。
2、运用激励机制,创设自信的课堂氛围
正确的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产生“主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激励是升华学生情绪的一种驱动力,学生在参与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强烈的学习初因,创造自信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奋发参与。
3、加强情感交流,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极大的影响着教学的过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走进课堂时面带微笑,用和蔼有神的目光看着学生,学生就都能从目光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学习的欢乐,从而以良好的心境参与到学习中去。
4、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1)课堂讨论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所以课堂讨论能极大地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日常教学中,我往往是准备一些材料或提出一些热点问题,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有三人为一组的讨论或六人为一组的讨论,遇到焦点问题还可以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例如,学习关于刘翔的文章时,组织学生讨论“刘翔是体育明星还是体育英雄”时,学生们发生了争执。有些人认为他是一个明星,并没有做出像董存瑞、黄继光那样英雄壮举。因此,不是一个英雄。对于这些同学的回答和讨论,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本文的学习,讨论英雄的含义,从而确定刘翔不仅是一个体育明星,更是一个体育英雄。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英语知识,而且还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课堂对话、短剧表演
开展对话短剧表演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画面解放出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优势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每节课前五分钟,我要求学生轮流做duty report,形式不限。可以对话、短剧表演,可以背诵,可以唱英文歌曲等等。一部分学生非常感兴趣,表演时准备了道具。这样一来,马上就搞活了课堂气氛,把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起来。
(3).课堂竞赛
学生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通过知识竞赛或其他内容的竞赛能使学生忘记学习内容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例如在教完一个模块时,我就进行背诵单词、课文比赛,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比赛等。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参与能力,是一种“双赢”。使学生在既有竞争又有娱乐的气氛下学习知识,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在课堂上,我们最大限度地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自主地学习。同时这方面的课外延伸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课堂内通过自主地学习获得了知识,在课外还应通过实践加以巩固和发展。加强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多渠道、多方面地加强学生自主的进行英语实践活动。
第五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谈谈我对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几点体会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研究内容,为学生提供自学、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一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景,学生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我对探究式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首先要根据课本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学习提纲。把学生引入与学习有关的情境,既明确了探究的问题,又使学生有了 明确的探究目标。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好难度,过难和过易都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引导学生独立探究,获得数学思维方法。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提纲中提出的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要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构对现教案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要给学生思考性的指导。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把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的思考。通过自学,教师要检查自学效果,检查要有针对性,多给差生表现的机会,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心,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
三、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听的技能、说的技能、交往的技能。四人一组,进行组内合作交流,充分发表意见,组内解决不了的可进行组间交流
四、抓住知识的重、难点合作探究。
越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越要通过合作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攻克教学的重点、难点。例如:“教学圆柱侧面积”时,教师提出问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能是什么叫图形?剪成哪种形状求面积比较简单?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和讨论。接着让学生交流,汇报合作的过程和结果,组际之间进行质疑和交流,从而共同找到答案:将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得到的长方形求面积比较简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究知识,从而提高了探究的效率,提高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五、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先让学生简要表述探究中的难点,要求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教师不必过早的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合作探究,可以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好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通过合作交流,回报交流结果。一个小组回报结果,其它小组听,听完后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以达到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求证的效果。如果还有疑问,教师要引导全班学生共同解决。六巩固练习,当堂达标
练习题设计要有梯度,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题目,二是实际应用性题目,三是推展延伸性题目。在练习题处理上要做到因人而异,不同水平的学生做不层次的题目。要尽量照顾差生,成就优生。七课堂小节
在教学结束时,要把本节课的知识点概括起来,尽量让学生总结,教师加以引导,给学生新的启迪和感受,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形式,探究的方法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探究形式,就可以积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