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方式开题报告
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方式开题报告
王庄子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现在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反复操练的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在数学课堂中,优化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实验和研究具有深远意义。探究式学习方案在课堂中,形成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在数学教学中,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学会探究性的学习,挖掘其独立发挥的创造性的潜能,使知识内化为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探究,学会发展,优化课堂的教学作为研究的重点,努力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中重点关注的目标,探究学生在数学课堂探究实验过程的心理机制及变化。
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初中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我国进行新一轮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进行探究式学习方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的目的有四点: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要讲四个方面的内容:
1、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
2、主要思路;
3、重要观点;
4、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的策略。
1、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
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初中学段数学学习方法和教法,研究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研究方法是所有参与研究的人员,针对每个阶段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面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通过反思、研究,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分析总结之后再向前推进。
2、主要思路
(1)操作模式:本课题研究的探究模式是预习导学——自主探究——精讲点拨——当堂训练——课后反思。重点探讨如何将探究式学习教学理念融入本模式的构建之中。
(2)探究目标: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
(3)探究内容:一是中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二是探究教学模式的理念、策略、流程、评价标准和特点研究;三是数学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如何采用相应变式的策略研究;四是实施本模式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研究。
关于途径: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集体研讨、活动观摩、撰写论文、案理研究、反思提升来开展研究。
3、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策略
此项研究所遵循的原则是:主体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
研究的基本操作策略概括起来说,就是“激发兴趣-自主探究-总结提升”。“激发兴趣”就是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采用行之有效的办法,激起学生渴望参与的兴趣。“自主探究”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不依附,不从众。但又善于与他人合作,互相切磋,采长补短。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升”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自主探究收获,并侧重于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感受。
学生的自主性多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体现。要把学校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好的经验运用到“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课题中来。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年级学生特点,恰当选择方式。这些
活动方式有:在活动中探究、在操作中探究、在交流中探究、在发现中探究、在转换角色中探究、在模仿社会实践中探究、在求异中探究、在讨论争论中探究等等。教师在实践中对这些方式灵活运用,并尽量创设更多的探究活动形式。
三、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1、课题的创新:探究式学习方式,能针对性地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弱点,克服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用的人才。“探究式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形式,也是新课改下充分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体现。
2、理论意义:课题研究教学模式的转变,预习导学——自主探究——精讲点拨——当堂训练——课后反思,探究式学习如何更有效的融合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上。这将丰富模式研究理论,就模式的重要观点而言,它将带动以下两个转变:一是课程功能的转变,使课 程的功能从单纯注意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以致用。二是课程观的转变,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了课程内容的范围,学生的合作、交流、反思、创造将建构富有个性的知识。
3、应用价值:课题以本校为研究基地,以本校教师为主要的研究队伍,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项研究将促使我们不断思考,逐步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师生观、活动观、评价观等 观念;将推动师资校本培训进程,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锻炼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将推进本校的课堂改革,使试验班的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乐园;使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能力和素养有进一步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阶段(2009年6月—2010年1月)
1、成立学校课题组。
2、研究资料、案例,收集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3、制定计划、方案。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2010年1月--2010年11月)
1、启动实验研究活动
2、各年级实施课题
3、典型案例分析,处置方案
4、典型公开课展示
第三阶段:总结研究成果(2010年11月--2011年6月)
1、形成论文
2、实践、总结、上升为理论
3、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
4、完成实验报告
第二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究的开题报告(二)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究的开题报告(二)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动态的探究过程。教师每时每刻面对的情景都具有即时性,需要教师去解决、去探究;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未知走向己知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生命的交往过程。师生走进课堂不仅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应是师生精神成长的乐园。
(3)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包括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评价观。
(4)探究、发现、创新都是有层次的。相对于学生个人而言的新成果,是我们追求的重点。相对于群体(教学班)而言的新成果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5)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新性。主体性包括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三个层次,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要求: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
(6)教学过程是个体通过与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7)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包括学生心理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思维空间开放,教学结果开放。
(8)学生是具有多元智慧的教育对象,应采用开放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的评价。教师必须树立以发展为本的教学效率观。
4、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策略
此项研究所遵循的原则是:主体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不展开讲)。
研究的基本操作策略概括起来说,就是“激发兴趣-自主探究-总结提升”。“激发兴趣”就是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采用行之有效的办法(如生动有趣的导语、饱含真情的鼓励、富有悬念的故事等),激起学生渴望参与的兴趣。“自主探究”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不依附,不从众。但又善于与他人合作,互相切磋,采长补短。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升”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自主探究收获,并侧重于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感受。学生的自主性多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体现。要把学校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好经验运用到“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课题中来。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恰当选择方式。这些活动方式有:在玩中探究、在操作中探究、在交流中探究、在发现中探究、在转换角色中探究、在模仿社会实践中探究、在求异中探究、在讨论争论中探究等等。教师应在实践中对这些方式灵活运用,并尽量创设更多的自主探究活动形式。
这项课题研究还要取得学生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我们要向家长宣传这项研究的意义,取得共识,并及时把每个研究阶段的学生培养目标发到家长手中,让他们和老师一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评价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时,也要有家长的参与。
三、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1、本课题的创新之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针对性地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弱点,克服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
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使学生真正成为21世纪有用的人才。“自主、合作、探究”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形式,是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
2、理论意义:本课题研究如何将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这将丰富模式研究理论。就模式的重要观点而言,它将带动以下两个转变:一是课程功能的转变,使课 程的功能从单纯注意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二是课程观的转变,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了课程内容的范围,学生的合作、交流、反思、创造将建构富有个性的知识。
3、应用价值:本课题以本校为研究基地,以本校教师为主要的研究队伍,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项研究将促使我们不断思考,逐步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师生观、活动观、评价观等 观念;将推动师资校本培训进程,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锻炼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将推进本校的课堂改革,使试验班的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乐园,造就一批全县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教师。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2009.8—2009.9
(1)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2)收集相关资料。
2009.10—2010.4:
(1)积极参与年级组开展的课题“研讨课”、“示范课”的听评课等校本教研活动。
(2)针对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精心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总结。
(3)加强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4)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对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方法的实验性研
第三篇: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指导策略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东关小学 冯多平赵吉平743000 【摘要】 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能自主探究,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教师要改进教学策略,为此,本文从利用问题情景,营造兴趣氛围;提供探究空间,适时设疑促思;调整评价方式,构筑民主课堂等五方面入手,探讨了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数学教学;自主探究;有效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并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意识,提高其探究的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已经成为数学教师的共识.教师不仅要努力更新教学观念,更要在新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调整和改进具体的教学策略,真正使学生能自主探究,获得全面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五方面改进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一、利用问题情景,营造兴趣氛围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一环节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探究作铺垫,学生对“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潜力,发挥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教学中我们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是充斥着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 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如果我们设计好教学中的提问,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可以把学生引入探究的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构建起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问题”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问题”的空间。通过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空,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不断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探究
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探究过程中开展独立的、个人化的自主学习,其形成的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见解,是合作性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而合作学习促使探究结果的提升,它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但学生又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往往就是很好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指导学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小组的组建,一般需要教师的参与。如粜让学生自由组合,往往会形成同质分组,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一组,成绩差、能力弱的学生在一组。教师参与质分组时要均衡学生的成就、能力、性别和家庭背景,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有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有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有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有思维比较深刻的学生等;同一小组内有男有女,有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成员,可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共同努力,积极的相互依靠,促进性的相互作用,承担个人责任和学会社交技能和评价反思。同时,保持小组的小规模。小组的规模越小,个人责任就越大,一般以3-6人为一组合适。问题的难易分为A、B、C三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去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层次低的同学通过合作交流得到成功。开展知识教学分层次递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巩固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划,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综合应用的过程。数学可以帮助人们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解决问题。所以,数学探究式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在“水中学游泳”,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五、激励评价,提高探究能力 激励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主动发展的动力和和主动发展的能力。激励评价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以下两点:一是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二是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体悟,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对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真正领悟课改理念,贯彻落实课改精神,认真总结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探究式教学指导策略及其实效性研究》(课题号GS[2014]GHBZ008)的研究成果。)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高效合作学习的探究》开题报告
《课堂教学中高效合作学习的探究》开题报告
夹河镇初级中学
柯贤坤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
郧西县正在大力推行的自主教育,为学生好学而设计,以生命为本,它有四个特点:一是突出学生,二是突出学习,三是突出合作,四是突出探究。在“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指导下,老师们把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于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把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具有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利用教学动态来促进学习,以小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学习形式。在提升学习成绩和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教育要面向未来,合作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深得民心,合乎民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种教育改革理论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目前,合作学习的实践已遍及世界各国。从发展阶段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初级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一些合作学习策略初步形成,如”小组--游戏-竞赛法“等都是这个时期提出的;
二是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合作学习的理论日臻成熟,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教学流派,提出了”小组成绩分工“、”小组辅助个人“、”小组调查法“„„合作策略;
三是与其他相关理论的融合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合作学习继续向成熟发展,与其他相关的教学理论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合作掌握学习“与”合作学习与直接教学一体化"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同时,合作学习的观念已开始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层面,不局限在课内。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以合作学习为研究对象的省级课题就有多项,公开发表的实验报告和学术论文就逾百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合作学习的实验已逐步深入人心,并成为当代教学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相信,合作学习的未来前景十分广阔。他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将成为教学系统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2、本课题与上述成果联系是它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本课题将借鉴、参考上述有关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同时对于这些成果的钻研深度将影响本研究的深度。
与其区别之一,本课题是在多学科范围内对合作学习的高效策略进行验证性研究,深化合作学习理论。区别之二,本课题着重于实践操作的研究,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使合作学习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手段。
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点突破:
1、研究如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和形式,2、研究如何设计小组合作学习问题,3、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技能,4、研究如何正确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效果,5、研究如何合理分组以实现大面积提高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总结和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不同,时机不同,是面对信息化社会、市场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素质提出新要求、新挑战的情况下,来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本课题研究突出合作学习的高效策略,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际,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本课题期望通过实证研究,丰富和发展合作学习在各学科上的运用和实践的观点。在理论上,力求以时代精神,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合作学习的事实和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探索规律。在实践上,注重教学研究,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会以多种形式呈现,有研究报告、论文、教学案例分析等,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性、示范性和实用性价值。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有关合作学习的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同时,在周围的同行中也有众多的研究者,我们可以博采众长,使课题设计日臻完善。
2、我校是全县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学校,教师每人都有办公电脑,并且全部接入互联网,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学校并建有专门的多媒体教室,提供了网上阅读资源平台。
3、我校教科研风气浓厚,此前已经有多个市县级课题顺利结题,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研究经验。为新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与资源,相信能发挥整体效应,保质保量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在小组合作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特别是我县目前全面推广的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阵地的自主教育模式,即“小组合作”+“导学案”的模式,为参与的研究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
4、学校非常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并把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学校创建的突破口,学校积极保障课题组成员研究时间,优先安排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并努力筹措、投入研究经费,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5、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负责人是学校教导主任,有较强的研究水平和组织能力,多次在县内教研协作体主讲公开课,并且在县级优质课中获奖。多次在刊物上发表文章,并且在省市县各级教学论文评估中获奖。曾被评为县教育科研百佳教师,在中考评估中也多次获奖。本课题组参加者有两名学校学科带头人,多次在中考评估和县优质课竞赛中获奖,多次在省市县各级优秀论文、教学设计比赛中获奖,他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有着丰厚的研究基础。还有两名是才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知识丰富,工作热情高,精力充沛,能全力投入教学研究。
五、课题研究依据及内容
1、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课题界定: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互相配合的过程。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善于合作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力。
研究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学生有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随着学习过程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融。合作学习联系的建立,为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空间,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2、理论假设与研究内容 理论假设:本课题在教学中侧重于学生的协调合作,师生能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实现教学,这样就赢得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随着学生对课改实验的逐步熟悉,使学生能实现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行为。假若能实现课题的研究充分融于课堂,教学模式就会完全改观,学生就能轻松地学习。
研究内容:本课题是一项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系统工程,要从实施自主教育的广度、深度、层次三点上去进行考虑,力求通过研究、构建一个关于合作学习与具体操作过程中的策略体系,其研究具体内容是:
⑴小组合作学习氛围的营造
A确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
B促进形成良好的班内人际关系
C创设多维互动的学习氛围
⑵小组合作的实施过程
A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B教师做好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是合作取得成功的关键
3、本课题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⑴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成绩评定及奖励策略 ⑵小组学习合作时机策略 ⑶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技能培养策略
六、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文献资料,侧重课题的前期论证,收集国内外有关合作学习研究的观点、方法。
2、教育调查法:深入学习小组,就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现状进行调查,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3、小组带动法:通过个别学习小组,再带动、感染其它小组的学生也来积极主动地学习。
4、教育实验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班级,通过实验前、后学生学习的变化,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案。
5、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七、课题进展步骤及成果 课题进展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12——2014.4)
1、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对课题组成员实行分层次培训。
2、完成当前初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调查报告。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4.5——2015.9)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3、根据研究方案,在各科教学中具体实施,同时开展好课题组成员各自责任内容的研究。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三)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2015.9——2015.11)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2、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览。
3、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预期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当前初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调查报告》
2、《初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策略研究论文集》
3、《初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策略教学设计和研究案例》
4、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和案例
5、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课例(听课记录)
第五篇: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在教师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成功和教师激励评价等方式探究知识,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和学生探究能力的再提高。
关键词:探究式 欲望 自主 合作 体验 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一文中说:“在优秀的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和推翻另一个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是积极探索获取的。”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数学的探究活动如何设计和实施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呢?怎样使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呢?现在,就如何在数学课上开展探究性学习谈几点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探究作铺垫,学生对“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例如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时,我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种教学情境:在一片平静的河面上游着5只鸭子,河岸上长着树,岸上还有3只鸭子在嬉戏,远处还有山和蓝天白云,画面不可谓不美。老师可以让学生围绕着河里和岸上鸭子的数量提出分数和百分数的应用题,比如河里的鸭子比岸上的鸭子多几分之几?岸上的鸭子比河里的鸭子少几分之几?鸭子比岸上的鸭子多百分之几?岸上的鸭子比河里的鸭子少百分之几? 这比教师干吧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动力之源。
二、拓展多元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1、在动手操作中探究 心理学家提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我都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过程。例如在《圆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的计算方法,于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我采用“猜测——验证——归纳”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我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研究圆的面积公式,接着提出如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让学生大胆的猜测,并尝试数方格、割补法、拼摆图形等多种方法进行探究。通过用眼看,用手做,通过和老师交流,与同伴讨论孩子们很快发现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总结归纳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在实践中探究。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小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儿童的动作思维在学习中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小学生直接经验的体验,把教学过程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谈出感受、谈出方法、谈出数学思想,进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时,师提示学过圆柱体体积公式,让学生拿出制作好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倒水实验,从中找出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记录,通过分析得出圆柱体积是它等底
1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3圆柱的体积。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3、在猜想中探究。
猜想,是对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类比、归纳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测性想象。提出数学猜想是发展合情推理能力的重要基础。先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再通过探究寻找规律。如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我采用:猜想(树苗棵数)——分析推理(画线段图)——发现规律、构建模型(植树问题两端都栽和两端都不栽的情况)——活用模型规律解决同类型问题”。通过先猜想后验证的数学教学策略,让学生体验在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可以借助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分析推理、寻找规律,构建解决同类型问题的模型,最终得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三、注重小组合作,在探究中达成共识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做到学生的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时,我拿出圆柱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出:要给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包上包装纸那要多大?提完问题后,学生前面两人转身和后面的两人组成四人小组,说自己的想法,2分钟后,师组织学生交流和汇报。
师:怎么办? 生:剪曲面
师:怎么剪? 生:垂直剪,沿着高剪„„
师:为什么沿着高剪以后展开就是包装纸的面积? 生: 因为包装纸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完全相等,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开始动手剪开曲面,并展示作品。老师问学生是怎么剪的,有的说沿高剪,有的说用尺子量,师追问怎么量?学生回答:垂直量,沿高剪,(师用模型边剪边示范。)从而得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四、加强课后延伸,培养自主探究意识
数学教学,我们应当让学生自己体验和经历过程。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当然在这“巩固应用体验探究成果”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的习题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保证其正确率。二是在订正和交流中,要注意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注意发现有创造性的思维,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已有的认识。三是“提高、拓展性练习”作为选做题,不作统一要求。在处理“提高、拓展性练习”时既要调动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又要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让其感受自己有学习的必要。因此,开放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构建数学世界,对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是有利的。
五、凸显点拨引导,体验探究成功乐趣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通过探究,终于解决一个对他们来说新奇和富有挑战的数学问题时,他们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这是一种强有力的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会产生再次体验的愿望。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学生在探究中哪怕获得了一点点微小的成功,我都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赞赏。看到一张张洋溢着快乐的笑脸,我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应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时,还要把握“引”的度,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逼近结论。应提倡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心理和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教师要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只要给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在学生心中播下自主探究的种子,就能发掘学生个体的自我潜能,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结论,习得方法,丰富体验,进而在“再创造”的活动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并成为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4.(荷兰)弗赖登塔尔著,陈昌平,唐瑞芬等译。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