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断想》教案3

时间:2019-05-15 08:1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下森林断想》教案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下森林断想》教案3》。

第一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3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美点追踪法 3.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地下森林简介

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深山中。这里是一座死火山,海拔1000米左右。据科学家考察得知,1 / 10 这些火山口由东北向西南分布,在长40公里、宽5公里的狭长形地带上,共有10个。它们的直径在400米至550米之间,深在100米至200米之间。其中以3号火山口为最大,直径达550米,深达200米。

火山口底比较平坦,里面暗藏着火山熔洞。熔洞内气温反常,酷夏有薄冰,严冬有温泉。

地下森林中蕴藏着丰富资源,有红松、黄花落叶松、紫椴、水曲柳、黄菠萝等名贵木材;有人参、黄芪、三七、五味子等名贵药材;有木耳、榛蘑、蕨菜等名贵山珍。

地下森林中有许多动物,鸟、蛇、兔、鼠等小动物穿行于树林草丛中,马鹿、野猪、黑熊这样的大动物也会时隐时现,甚至连罕见的国家保护动物青羊也经常出没其间。

二、资料助读

1、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50年出生于杭州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19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乡 1972年又开始发表作品 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业。1979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至今 现任黑龙江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灯》 《分界线》 《爱的权利》 《隐形伴侣》等.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从这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历经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社会变迁与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学总是仿拟现实,本文对“文革”后的社会现实就有很大的仿拟性。例如作者说:“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现象,2 / 10 但让人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全文,边读边划:生字词难句佳句

本文是什么文体?散文

2、整体把握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3、按照下列提示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探访地下森林所产生的疑问;——前2自然段 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过程;——3~20段 地下森林的蔚为壮观。——21~27段

4、概括各部分大意

• 第一部分(1~2段):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目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四、阅读开头部分

第一自然段是写地下森林吗?那写的是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不,是写一般的森林。

第1段先写一般森林的概貌,突出其广袤盛大的特点,以此作为反衬,显示出这奇特的地下森林生长在不受阳光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

1、点明地下森林特点的语句是:

/ 10 • 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 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

2、作者写这些内容时流露出惊讶与感叹。她感叹什么?

• 感叹“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不及山坡上小草儿高”; • 感叹大自然“多么不公平啊”;

• 感叹“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

• 感叹它遭受了 “不幸”,“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3、这一段的人称变成了“你”,改为第三人称的“它”可否?为什么? 提示:第二人称便于抒发强烈感情。

• 用“你”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关切、询问和同情,以及对地下森林的景仰与热爱之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所以不能改。

4、⑴这一段中哪几句是问句?何种问句? ①可是你,却为什么长在这里? ②你从哪里飞来? ③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⑵这三个设问句有何作用?课文中还有哪一段的设问句与它们在结构方面的作用一致?

作者连着发出三问,表达对地下森林的美景的惊奇、感叹。

三个设问是为下文埋下伏笔,即为展现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做一铺垫,使下文思路的展开变得顺理成章。同时,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第13段的末句“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

五、阅读3-20自然段

1、阅读这一部分,概括:地下森林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的? • 由于“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

/ 10

2、本文的题目是“地下森林断想”,根据这一部分的内容猜测探究:什么叫“断想” ?

• 断想:片断感想。《现代汉语词典》

• 根据这一部分内容考虑,“断想”似乎是根据某种情况判断、断定和想像。

3、综合二部分思考: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毁灭、沉寂、没有生命;

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 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 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4、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5、这一部分哪几句突出地表现了地下森林遭遇到的“不公正”? • 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却从来没有走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6、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作者为什么要用两个“不”? • 为了加强语气,有强调作用。

• 这叫做“反复”的修辞方法。“反复”有强调和加强语气的作用。该怎样读?

7、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这三个问句与第二段的问句相同吗?

• 不同。

• 第二段的问句是“设问”,这三个问句是“反问”,其作用是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

8、理解这一部分中对比和映衬兼济的写法

/ 10 火山爆发前和火山爆发后的地理景观恰成对比

火山爆发所形成的艰难困苦生存条件对地下森林是一种环境映衬(可称反面映衬)——突出其不屈不挠顽强生长的品质特点;

阳光的无情和不公,与“长空的大风”“洁净的山泉”“山顶的鱼鳞松”对幽谷的友好相助,情感态度恰成对比;

9、文中真正描写幽谷里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的,仅是19至20两段,是不是写得过于简略呢?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作者着意于极写环境的险恶和生命的艰辛,以此映衬地下森林的生命力的神奇伟大。

10、根据课文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 沉着谦逊,拥有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 乐观豪迈,面对逆境决不悲伤或消沉;

• 无私奉献,把有用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 生在不见阳光的环境,却从未放弃对生命的追求。• „„

六、阅读结尾

1、朗读第三部分的12段:

为什么行将结束才描写地下森林的蔚为壮观? • 为了突出地下森林在黑暗中艰辛、险恶的经历; • 更能突出它的“品格”,读者读来也更觉新奇。

2、干枯的小草儿在我脚下发出簌簌的响声,似乎在提醒我注意它。它确实比你这地下森林要高出好几分呢,这得意的小草儿。然而我却想攀着古藤爬下去,爬到深深的谷底去。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小草”和“森林”似乎有象征意义。说一说,它们各象征什么? • 提示:注意“这得意的小草儿”。

/ 10 • 或参读下面的诗—— 咏 史

左思(西晋诗人)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结论:“小草”和“森林”的象征意义

• 小草——没有才能,只是凭借“地势”而得意的人。• 森林——(还是同学们自己说吧)文中可参考的语句:

• 那就是森林,地球尚未造就人类,却已经造就了它,植物世界骄傲的代表。

• 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 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

3、文章最后揭示哲理,点明了主题思想。那富含哲理的那句话是什么?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

这只是在说“大自然”吗?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没有“标准答案”)• 更是说社会和人生。

• 言外之意是只要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4、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地下森林给了作者什么“启迪”? 请你代她写几句格言警句。

/ 10 • 逆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坚忍终会造就成功。

• 优秀的种子,在贫瘠的土地里也能生长。• 黑暗,更加使人追寻光明。

• 小草得阳光关爱,也没有成为森林。• „„ 归纳 拓展

1、本文在 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

2、文章的三个部分在叙事和抒情上各有什么侧重?

第一部分近于抒情,用主观感受表达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以描写为主,作者将主观倾向掩饰暗藏;第三部分复又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3、本文在句式上的主要特点: • ①大量运用叠字 • ②对称句的运用 • ③精彩的写景语句 • ④蕴含深刻的哲理 • ⑤变换人称的句子 ①大量运用叠字。

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莽莽群峰”、“高高天庭”等叠字,都用得非常精心而细致,流畅而工稳,显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②对称句的运用。

/ 10 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等,它们具有形式上的对称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中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③精彩的写景语句。

如“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末日„„”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句话一个景象,语言简练,读来有厚重之感。

④蕴含深刻的哲理

如“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大屈服啊!”

哲理深刻: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沧海横流,天地翻覆,方显英雄本色;火尽烟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群体,莫不如此。

⑤变换人称的句子。

如“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等。课文有时用“它”,有时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情感的强弱度有所不同,用“你”表达情感更加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4、将课文与课后练习三的短文比较一下,想一想:同是写地下森林,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特点?由此可以看出文学思维和科学思维、描写和说明有什么不同? • 课文充分运用想像,描写了几万年之前和几万年之中发生的事情,其中大都是作者的“断想”,未必有事实依据,而且语言充满激情。

• 而所附短文则是平实写来,不带什么感情色彩,句式也没有什么变化,都是陈述句、判断句。

/ 10 由此可以看出两种文体所体现的思维和语言的不同:

1.抒情散文,是用感情的主观的笔调写成;说明性文章是用理性的客观的笔调写成。

2.抒情散文中处处充满鲜活的生动的形象;说明性文章无须执著于描写生动的形象。

3.抒情散文采用“焦点关注”,即突出重点不及其余;说明性文章要全面介绍。

4.抒情散文的语言是富有文采的,句式富于变化;说明性文章要求平实、准确。

5.抒情散文描写时不要求准确无误;说明性文章要求准确地说明,常使用数据。

/ 10

第二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

刘玲制作

一.教案背景:

地下森林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因此此教案是借助互联网取得地下森林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在直观欣赏的基础上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在参考网上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制作了本节课的教案。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单元,它选取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一般进程的抒情性或议论性散文。《地下森林断想》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是篇自读课文。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我国著名女作家张抗抗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本节课设计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

2.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喜欢森林吗?(学生回答)那大家听说过地下森林吗?位于我国黑龙江宁安境内距镜泊湖180公里的山林里,火山喷发形成了七个不规则的大坑,浅的三十多米,深的一百多米,经过几千年的时间长成了一片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世界上的奇迹,看它诠释的人生的道理。

二.出示地下森林相关图片 三.出示学习目标

• 速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 品析语句,感受地下森林的品质 • 探究并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四.了解作者

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五.检测字词积累 瘠薄 沉湎

孱弱

浩瀚无垠: 隐姓埋名: 愤懑 万籁俱寂 四.读奇迹

审视题目,速读课文,说说作者写了有关地下森林的哪些内容?

五.学精神

地下森林是靠着哪些优秀品格战胜这所有的艰难险阻的,你是从哪些句子中具体分析出来的?

六.品语言

如何赏析散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1)“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从人称和句式的角度品析)

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情感更加强烈,更充分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运用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在结构上引起下文。

(2)“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尔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从修辞和描写角度赏析)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的无情和不公,从侧面衬托出地下森林坚忍顽强得品质。

(3)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爱得那样热烈真挚。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荣光。(从蕴含的哲理的角度赏析)

描写了地下森林苦苦挣扎,永不屈服,告诉我们只要忍耐和努力,最终会获得成功。

七.悟情感

本文主要描写了地下森林()的形成过程,突出了它()的品质,采用()的写作手法,寄托了作者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的感情。

八.谈启迪

九年级的我们,即将踏上人生新的征途,我们稚嫩的肩膀要挑起责任,我们幼稚的心灵将走向成熟,我们将独自面临风雨……用三两句话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九.练写法

借助一种事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用三两句来含蓄地表达你的感情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借助网上的图片对学生进行展示,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对内容进行整体概括,并且品析语言,了解了本篇文章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并尝试着这种写法进行写作,很好地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第三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是我国女作家张抗抗的名作。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文章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触,以强烈的感情打动了读者。地下森林创造了生命史上的奇迹,它深沉、坚毅的品格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地下森林的形象,感受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体会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手法,探明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震撼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语言美、哲理美。另外还应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对生命抱一种敬畏的态度。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美点寻踪法、讨论点拨法等教学方法,注重体验教学.多层思考,全面发掘课文的各种资源,力求在语言学习和情感体验方面都有所收获。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美点追踪法 3.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具体分析,讨论鉴赏;问题探究,突破难点。[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下森林)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

①请谈一谈文章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②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为什么摘选它。

③针对这篇文章,谈谈你领悟到的深刻哲理。3.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

生1:我被作者深挚的感情感动了,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她是那样深情地为地下森林歌唱,那么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那么钦佩峡谷坚韧的毅力。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几乎难以分辨哪些句子是叙述,哪些句子是抒情。

生3:她的文章能让你感受到她思想、情感的流动。

生4:我觉得地下森林是一个神秘的世界,闪烁着智慧和信念的世界。

生5:我钦佩地下森林的品格,这是我应该学习的。

„„

教师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谈到了这篇文章艺术特色的方方面面。触摸到了这篇文章的灵魂。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动。如果用几个词组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语言精炼、情感浓烈、哲理深刻。

四、具体分析,讨论鉴赏 1.品味语言的精美。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吟诵、交流。

生1:我喜欢开头一句“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

生2: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七平的吗? 峡谷莫非不明白?”“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

生3: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生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2)学生涵咏品味这些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仿写。2.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

(1)教师提示:请大家从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教师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2)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点评。

教师把学生分成三组讨论交流。

成果展示:

第一小组:本文几乎全是叙述的语句,同时又几乎全是抒情的语句,我们分辨不清楚。我想它们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有这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小组:仔细分辨每一部分,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第一部分近于抒情,用主观感受表达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以描写为主,但强烈的感情如暗流涌动。第三部分直接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第三小组:文章多处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教师小结: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读这篇散文时,给人的审美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会惋惜、会不平、会激动、会亢奋,会敬佩,会赞叹!3.体会文章的哲理美

教师提问: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生1: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生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生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

生4: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

教师小结:作者赞美地下森林,赞美给峡谷以土的风,给峡谷以种子的鱼鳞杜、白桦、青杨、黄菠萝.还有滋润了峡谷的洁净的山泉„„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合唱出来。张抗抗是一个喜欢思辨、善于分析的作家,即便是对地下森林的感受,都写得如此深沉,表达了她对人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及对她们那一代人的审视。

五、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1.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思想烙印? 教师分发打印好的材料,内容如下: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

学生讨论交流,男生把握时代精神,女生把握个人思想烙印。

男生代表:文章倒数第二段“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绝大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的现象,但让人联想到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

女生代表:文章写得如此动情,很有可能把作者个人的生活感受写进去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形象,一个灵魂,这就是打动我们的原因。2.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明确:作者有意暂且不表,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六、课堂小结

树以各种不同的聚集形式一直与人类为伴,或街树,小林地,甚至森林,它们自始就会说话,树叶沙沙,风儿传情。森林是一个记忆库,储存了生命周围的资料。这些记忆告诉我们大自然与人类所发展出的关系,告诉我们关于这片土地的先灵故事,他们的智慧与错误。

树会说话,只要以心灵倾听。造访森林吧!来趟与树的心灵对话,将树健美的精神带回家。

第四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一、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二、体会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灰色的高楼林立中长年居住的我们多么渴望绿色啊!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去地球的“绿色工厂”走一遭。

1、教师黑板板书“森林”多媒体显示一组地上森林的图片。1、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森林的图片,能否用一个词、一句话、或者是一句古诗文来描述呢?

(学生回答)郁郁葱葱 苍劲挺拔 广阔无垠 一片碧绿 雄伟壮丽 遮天蔽日 浩瀚无垠 好似一望无际的大海 一把大花伞 一块碧绿的翡翠 树木丛生,白草丰茂 高峰如云,清流见底

2、刚才大家的回答都很精彩,老师这儿也有一段描写森林的文字,请大家在齐读中欣赏。

3、师提问:森林是美丽的,可它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呢?

(学生回答)适合的土壤、阳光、水、各样的物种、数百年的时间„„

4、溯遥远的年代火山爆发后的火山口里会有形成森林所需要的条件吗?

师总结:不仅没有,甚至没有生命的痕迹。

然而,当你见到在经过漫长的年代,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由没有生命的痕迹到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呢?

教师板书“地下”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5、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的感受和思考。

(学生回答)惊讶于过程的艰辛、生命力的强大、敬佩„„

6、师明确课题:同学们,不仅你们有如此多的感受和思考,刚才同学们齐读描述森林的那段文字的作者,著名女作家张抗抗面对这令人震撼的地下森林也有许多的思考、想象和感想、启迪。教师板书“断想”(多媒体出示课题:地下森林断想——执教人:陈芳)

7、刚才同学们谈了很多感受和思考,不知大家是否思考过:这令人震撼的地下森林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本文作者也有类似的思考,请在文中找出来。(三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关键词句,归纳地下森林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显示:

(一)地下森林经的形成过程:毁灭、平静、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得到了期待已久的荣光。

2、地下森林由无到有的生命历程深深震撼了我们,请大家速读8/20段,小组合作探究出示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读出画面,读出情感。1、小组合作探究:地下森林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多媒体显示:

(二)煎熬:山顶——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峡谷——依然如故、毫无生机。

在艰辛中期待和希望„„ 不公: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

帮助: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白杨、青杨、黄菠莺);公平大师——时间

2、从大家的探究结果中不难发现文章中运用的写法?对比和呼应

多媒体显示:读一读

3、四人小组合作或组与组之间合作示范朗读。自选地下森林在形成过程中遭遇的煎熬、不公与帮助的有关文字。

多媒体显示:读一读 要求:再现生动的画面;传达丰富的情感。

4、示范朗读的小组先说自选内容再讲一讲朗读的预设的目标。

多媒体显示:品一品 地下森林有哪些令人感动的品格? 5、在小组示范朗读的过程中其他同学思考地下森林有哪些令人感动的品格? 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品格:坚忍顽强,沉着谦逊,乐观豪迈,无私奉献。

6、听了同学们精彩的朗读和智慧的品味,老师在想:地下森林在历经种种煎熬、不公和帮助中显现出来的品格不仅打动了我们,更深深震撼了一位生活在特殊年代有着一段不平凡经历的人,她就是本文的作者——张抗抗。让我们来了解她生活的那个特殊年代,了解她那不平凡的经历。四、三读课文,读出启迪。

(多媒体显示:作品背景及作者生平经历)

1、请大家带着对作品背景和作者经历的了解,分小组有感情的朗读21——25段,体会文中“我”的情怀,“我”的感想。

多媒体显示:(“我”的感想

从——————句中我懂得了对待命运中的煎熬、不公与帮助要学会————乐观、追求、感恩。)

2、师启发:像地下森林一样,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和锤炼人的意志力、生命力。老师也有一番感想:请同学来读。

多媒体显示:(老师的感想:沧海横流,天翻地覆,方显英雄本色;人烟尽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

3、读的真好,请大家再用刚才的激情齐读26、27两段。想一想文中的“我”受到了什么启迪呢?点生朗读。那么同学们学完此文,你又受到怎样的启迪呢?

多媒体显示:你的启迪 格言 警句 事例(可以是自创、可以是引用)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

四、小结:

着眼前这难以形容的地下森林,令人感慨万千,阳光不给他光辉,火山制造峡谷、深渊,不给他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历经千万年的艰辛,千万年的不懈,终于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即将面临中考,踏上人生的征途,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你们启程之际,老师衷心祝福你们带着对地下森林的解读勇敢的上路,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会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

第五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陈淑丽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

2、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并将它化为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等。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深挚的感情。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质疑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山有山的刚毅,水有水的灵动,自然万物总会触发人们不尽的情思,许多作家因此写下许多优美的文字,今天我们就学习女作家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

解释一下,“断想”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或重要词语写到黑板上。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写什么? 明确:

1、字词

2、明确:本文主要写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的奇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描述了地下森林形成的过程,满怀激情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品质,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课文开篇就写地下森林的形成吗?(一般森林,引出看到得地下森林的特点)课文写道形成并未结束,又写什么?(再见地下森林的状貌、感悟)

三、自主探究,圈点批注 根据课文写到的几部分内容,选择你喜欢的片断从语言或写法上进行赏析,试着加以朗读 明确:

(2)写法:对比、想象、拟人(写法的作用)语言:叠词,对称句、反问句、感情色彩

例如:a、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阳光怎样嫌弃它?实践又是如何公正?)

b、“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P146(期待什么?)

c“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D、太阳的不公一部分课文P82 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七平的吗? 峡谷莫非不明白?”“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

E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f“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2)情感: 第二段:近于抒情,用主观感受表达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以描写为主,但强烈的感情如暗流涌动。

第三部分直接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文章多处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教师小结: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散文人的审美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会惋惜、会不平、会激动、会亢奋,会敬佩,会赞叹!

四、探究主旨:

第三部分作者再次描写地下森林,写出地下森林自豪的特点,作者也从中获得深深的启迪。

1、启迪是什么?怎样理解这句话?

2、举出名言警句或事例

根据个人经历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地下森林事件引发更多的思考,像地下森林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沧海横流,天翻地覆,方显英雄本色;人烟尽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

3、课文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去掉?(表达作者的敬仰之情,思想感情进一步升华)

五、质疑

读罢文章,你有什么不懂得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六、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课文对地下森林的描写不多,请你根据课文展开想象,对地下森林做以描写。总结:地下森林,不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历经磨难,终于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亲爱的同学们,人生路漫漫,困难挫折在所难免,老师衷心祝福你带着对地下森林的解读勇敢的前行,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会有“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让我们用冰心《谈生命》中的话结束今天的课: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七、作业: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选取能触发你想象的自然之物,以“ 的断想”为题写一篇作文。反思:

《地下森林断想》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言生动形象,描写与抒情融为一体,感情浓烈,对比鲜明。如何让学生感受地下森林的成长过程,领会文章中所表现的地下森林的品质,深入体会文章浓烈的抒情,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感悟和理解力,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品味语言又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我采用朗读教学法,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课堂中学生练读,齐读,教师范读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讨论,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解读,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授课完成了预期的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发现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以及文章意境之美,营造乐学善教的理想境界。对于这样优美的散文,朗读该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之一。

但是,文章字字珠玑,值得品味的语言太多,而学生活动的面还不够,对于语言的涵咏不够,我的授课结束了,没有发言的学生对语言的印象会不会很深?如果不是因为公开课的束缚,课堂不必拘泥于常规教学,完全可以不受略读课的限制,安排两课时,精读语言,我想效果会更好。如果每一个学生能在这一课中记住一、二段话,做到深入的理解,而且能运用到写作中去,本课的教学就是最大的成功。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比方:用同样瓶口的瓶子接水,注入瓶口内的水的多少决定于瓶口的粗细,瓢泼桶到能进入瓶口内的也只能是瓶口那么粗的水,而且还有瓶子被打翻的可能,所以倒不如用恰当的水流稳稳的倒入。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也应该做好取舍,灵活处理,不要拘泥于成法。

下载《地下森林断想》教案3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下森林断想》教案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1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1 [教学过程]: 一、以学生对森林的知识导入,引出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跳读文章,品味欣赏文中文字优美,含义深刻的语句。 四、合作探......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5篇]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地下森林的地理位置、形成历史等知识。 (2)作者在文中插入了不少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精彩的语言,培养学 生的语......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精选]

    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 1.品味......

    《地下森林断想》赏析

    《地下森林断想》赏析 启阵 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它赞美峡谷的不慕名利、自甘埋没的深沉、坚毅的品格,“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设计 www.xiexiebang.com 目标: 感知内容,理清本文结构。 学习本文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的写作手法。 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学会乐......

    《地下森林断想》说课稿

    《地下森林断想》说课稿 一、 教材解读 《地下森林断想》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这个单元都是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本文紧扣题目中的“断想”,从作者的“所见、所......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从容说课 《地下森林断想》是我国女作家张抗抗的名作。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

    《地下森林断想》句子赏析

    《地下森林断想》句子赏析 ① 它悄然无声地躺在这断壁底下,并不急于到世上去炫耀自己,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 赏析:这句话运用拟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