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说
明
一、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部分。它以文学史为主要线索,讲授各阶段文学发展的概况、特点和地位,评述主要的作家和作品。
二、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概况,掌握有关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文学理论知识阅读、分析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中学文言文教学和借助旧注阅读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并具备独立研究某些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本课程分3个学期讲授:先秦文学36学时,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36学时,隋唐五代文学36学时,宋元文学36学时,明清文学36学时,总共为180学时。
四、本课程可供选用的教材主要有:郭兴良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第一编
先秦文学
(36学时)
概
说
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初期阶段。
一、原始社会
1.遍布全国的原始人遗址的发掘和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周口店发掘材料,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2.我国原始社会的文学是口头文学,由于当时没有文字记录,大部分年旧失传,见于文献的只有少数歌谣和零星神话。
二、奴隶社会
1.夏禹传子,标志着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殷商时代,奴隶社会完成。武王伐纣,建立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2.夏代末年流传下来的歌谣。殷商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和保存在《尚书》中的殷代文告,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萌芽和早期散文。《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三、春秋、战国时期
1.春秋、战国之交,地主阶级兴起,奴隶制解体,伴随着复杂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出现了百家争鸣和学术文化空前繁荣的局面。
2.诸子散文、历史散文的兴盛。屈原和楚辞。
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
一、上古歌谣
上古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它们是在原始人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集体口头创作。诗、乐、舞往往结合在一起。《弹歌》,《伊耆氏蜡辞》。
二、上古神话
1.神话产生的社会基础 2.神化的性质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3.神话的发展演变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选讲篇目:《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射日》
第二章
《诗经》
一、关于《诗经》的一般常识
《诗经》的名称;产生的地域和时代;《诗经》的编集和注本。
二、《诗经》的分类及思想内容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
四、《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选讲篇目:《关雎》、《卷耳》、《载驰》、△《氓》、△《君子于役》、《伐檀》、《硕鼠》、△《兼葭》、《无衣》、△《七月》、《东山》、△《生民》
第三章
历史散文
一、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勃兴的原因
二、《尚书》和《春秋》
三、《左传》
1.《左传》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左传》与《春秋》的关系。2.《左传》的作者和成书年代 3.《左传》的主要内容和文学价值 选讲篇目:《曹刿论战》、《宫之奇谏假道》、△《郑伯克段于鄢》、《晋公子重耳之亡》、《晋楚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秦晋肴殳之战》
四、《国语》
1.《国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2.《国语》的作者和成书年代 3.《国语》的主要内容和文学价值 选讲篇目:△《邵公谏弭谤》、《勾践灭吴》
五、《战国策》
1.《战国策》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2.《战国策》的成书过程和纵横家思想 3.《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选讲篇目:△《苏秦始将连横》、△《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庄辛说楚襄王》、《鲁仲连义不帝秦》、《触龙说赵太后》
六、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诸子散文
一、孔子和《论语》 1.孔子生平、思想简介
2.《论语》的内容和文学价值
选讲篇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季氏将伐 颛 臾》、《楚狂接舆》、《长沮桀溺》、《子路从而后》
二、《墨子》
1.墨子的生平、思想简介 2.《墨子》散文的特色 选讲篇目:△《公输》、《兼爱》、《非攻》
三、《孟子》
1.孟子的生平、思想简介 2.《孟子》散文的特色
选讲篇目:△《齐桓晋文之事》、《天时不如地利》、△《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齐人有一妻一妾》、《鱼我所欲也》、《民为贵》
四、《庄子》
1.庄子的生平和思想简介 2.《庄子》散子的特色 选讲篇目:△《逍遥游》、△《养生主·庖丁解牛》、《月去 箧 》、《秋水》、《达生·
偻承蜩》、《徐无鬼·匠石运斤》
五、《荀子》
1.荀子的生平和思想简介 2.《荀子》散文的特色 选讲篇目:△《劝学》、《赋篇》
六、《韩非子》
1.韩非子的生平和思想简介 2.《韩非子》散文的特色 选讲篇目:△《五 蠹 》、《说难》、《喻老·扁鹊见蔡桓公》
七、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一、楚辞的名称
二、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三、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四、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其他楚辞作家 选讲篇目:△《离骚》、《湘君》、《湘夫人》、△《国殇》、《涉江》、《哀郢》
第二编
秦汉文学(18学时)
概
说
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朝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文化学术的发展基本中断,文学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二、西汉前期曾出现“文景之治”,至武帝而达到鼎盛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中央集权,同时与国际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西汉后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王莽篡汉,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西汉文学主要是辞赋和散文。
三、东汉建立,前期实行宽简安民政策,后期政治黑暗,宦官、外戚争权,阶级矛盾激化。汉乐府民歌,文人五言诗。东汉后期抒情小赋兴起。
第一章
秦汉政论文
一、李斯和他的《谏逐客书》
二、贾谊、晁错的政论文
三、汉代的其他政论文作家 选讲篇目:△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上)、晁错《论贵粟疏》、王充《论衡·订鬼》
第二章
汉 赋
一、汉赋兴盛的社会原因和渊源
二、汉赋的特征
三、汉赋的发展过程及主要作家作品介绍
四、如何评价汉赋?
五、汉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选讲篇目:贾谊《服鸟赋》、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传文学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成书
二、《史记》的体例和思想内容
三、《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四、《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选讲篇目:△《项羽本纪》、《陈涉世家》、《留侯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将军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报任安书》
五、班固和《汉书》 选讲篇目:△《苏武传》
第四章 汉乐府民歌
一、乐府的涵义
二、乐府诗的来源、分类和保存
三、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四、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选讲篇目:△《战城南》、《有所思》、《上邪》、△《陌上桑》、《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焦仲卿妻》
第五章
文人五言诗 一、五言诗的起源
二、班固、张衡、秦嘉等人的诗
三、《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选讲篇目:△《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青青河边草》、《明月皎夜光》、《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客从远方来》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18学时)
概
说
一、魏晋南北朝社会的特点:门阀士族制度造成阶级矛盾的尖锐、复杂;南北对峙,民族矛盾错综复杂,长期战乱,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文化的重心移向南方;儒家思想的统治崩溃,老庄思想流行,玄学极盛;佛教、道教盛行。
二、中国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1.成就最高的是诗歌,出现了曹操、曹植、王粲、左思、陶渊明、鲍照等重要诗人。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和新体律诗也在萌芽滋长。南北朝乐府民歌各有特色。
2.散文逐渐为骈文所取代,小说开始发展。3.文学的自觉和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兴盛。
第一章
建安文学
一、建安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曹操、曹丕、曹植
三、建安七子和蔡琰
四、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选讲篇目:曹操:《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丕:△《燕歌行》
曹植:△《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名都篇》、《美女篇》、《泰山梁甫行》、《吁嗟篇》、《野田黄雀行》、《洛神赋》
王粲:△《七哀》、△《登楼赋》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阮
禹:《驾出北郭门行》
刘桢:《赠从弟》
蔡琰:《悲愤诗》
诸葛亮:《出师表》
第二章
正始西晋文学
一、正始文学:竹林七贤,阮籍,嵇康。
二、西晋文学:“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左思《咏史》,刘琨,郭璞。选讲篇目: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驾言发 魏都)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赠秀才从军》
陆机:《赴洛阳道中作》
潘岳:《悼亡诗》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弱冠弄柔翰、荆轲饮燕市)
刘琨:《重赠卢谌》、《扶风歌》
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
第三章
陶渊明
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和思想性格
二、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选讲篇目:《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种豆南山下)、《乞食》、△《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饮酒》(结庐在人境)、△《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诗并记》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一、南朝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
二、北朝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 选讲篇目:《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今夕已欢别)、《华山 畿》(君既为侬死、未敢便相许)、《读曲歌》(打杀长鸣鸡)、△《西洲曲》、《企喻歌辞》(男儿可怜虫)、△《木兰诗》、《敕勒歌》
第五章 南北朝诗人
一、山水诗的兴起和谢灵运
二、鲍照和七言诗
三、沈约、谢 和永明体
四、宫体诗和庾信
选讲篇目:谢灵运:△《登池上楼》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
谢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庾信:《拟咏怀》(楚材称晋用、榆关断音信、△萧条亭障远)
第六章
南北朝骈文和散文
一、南北朝骈文:骈文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骈文、骈赋的特点;骈文、骈赋作家作品简介。
二、南北朝散文:范晔《后汉书》;郦道元《水经注》;杨 之《洛阳伽蓝记》。选讲篇目:鲍照《芜城赋》、△孔稚圭《北山移文》、丘迟《与陈伯之书》、吴均《与宋元思书》、江淹《别赋》、庾信《哀江南赋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三峡》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一、小说的起源和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二、《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三、《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 选讲篇目:《宋定伯捉鬼》、△《三王墓》、《韩凭妻》、《李寄》、《过江诸人》、△《周处》、《刘伶病酒》、《王蓝田性急》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兴盛的原因
二、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评介 选讲篇目:《典论·论文》、《文心雕龙·情采》、《诗品·序》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36学时)
概
说
一、社会概况
隋代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对峙局面,继起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汉以来最强大的封建帝国。唐亡以后,南北分裂,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的重点是唐朝。
唐代社会的特点及对文学的影响: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中下层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登上政治舞台;思想解放,文禁松弛,儒、释、道等思想及宗教都得以传播;与西域、中亚等地的文化交流,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的繁荣;统治阶级重视文治教化,提倡文学。
二、文学概况
隋代文学成就不高,是六朝文学向唐代文学的过渡期,而五代文学主要成就在于词。唐代文学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唐诗的繁荣及发展轨迹;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唐代的传奇小说;词、变文等新文体的出现;唐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歌
一、隋代文学:南北文学的合流
二、初唐诗坛:贞观诗风及上官体;王绩与初唐四杰;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刘希夷和张若虚;陈子昂。
选讲篇目:王绩《野望》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
杨炯《从军行》
骆宾王△《在狱咏蝉》、《讨武 檄文》
卢照邻《长安古意》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陈子昂《修竹篇序》、《感遇诗》(丁亥岁云暮、朔风吹海树、△兰若生春夏)、△《登幽州台歌》
第二章 山水田园诗人
一、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二、孟浩然:生平;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三、王维:生平和思想;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四、其他山水田园诗人:储光羲、常建、祖咏 选讲篇目:孟浩然△《临洞庭》、△《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
王维△《渭川田家》、《汉江临眺》、△《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观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竹里绾》、《鸟鸣涧》、《鹿柴》
第三章
边塞诗人
一、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二、高适:生平;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三、岑参:生平;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四、其他边塞诗人: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选讲篇目:高适△《燕歌行》、《别董大》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逢入京使》
王昌龄△《出塞》、《从军行》(其
一、其四)、△《长信秋词》、《闺怨》
李颀《古从军行》
崔颢《黄鹤楼》
王之涣《凉州词》、△《登鹳雀楼》
王翰《凉州词》
第四章
李 白
一、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四、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选讲篇目:《古风》(其
十九、其二十四)、△《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其一)、《长干行》、《丁都护歌》、《峨眉山月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登金陵凤凰台》、《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
第五章
杜
甫
一、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二、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四、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选讲篇目:《望岳》、△《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月夜》、△《春望》、《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秋兴》(其一)、△《登高》、《登岳阳楼》
第六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一、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
二、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的诗论
三、白居易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四、新乐府运动的其他参加者:元结、顾况、元稹、张籍、王建、李绅 选讲篇目:白居易《重赋》、《杜陵叟》、△《轻肥》、《卖炭翁》、《买花》、《观刈麦》、《新丰折臂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
元结《舂陵行》、《贼退示官吏》
顾况《囝》
元稹《田家词》、《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遣悲怀》 李绅《悯农》
张籍《野老歌》
王建《水夫谣》
第七章 中唐其他诗人
一、中唐前期诗人:刘长卿和韦应物;大历十才子和李益。
二、韩孟诗派:韩孟诗派的形成及其诗歌主张;韩愈;孟郊;贾岛及其他诗人。
三、柳宗元和刘禹锡
四、李贺:生平;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选讲篇目: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韦应物《滁州西涧》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山石》、△《听颖师弹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孟郊《寒地百姓吟》、《游子吟》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乌衣巷》、《石头城》、《再游玄都观》、《竹枝词》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江雪》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李凭箜篌引》、《梦天》、《雁门太守行》
第八章
韩愈、柳宗元和古文运动
一、古文运动:产生原因;概念;成就和影响。
二、韩愈的散文
三、柳宗元的散文
选讲篇目:韩愈《师说》、△《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叙》
柳宗元《三戒》、《虫负虫版传》、《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钴钅母潭西小丘记》、《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段太尉逸事状》
第九章 晚唐诗文
一、杜牧:生平;诗歌分类及艺术特点;《阿房宫赋》。
二、李商隐:生平;诗歌分类及艺术特点。
三、皮日休、聂夷中、陆龟蒙、杜荀鹤等诗人
四、晚唐的小品文
选讲篇目:杜牧△《过华清宫》、△《赤壁》、《山行》、△《泊秦淮》、《早雁》、《阿房宫赋》
李商隐△《安定城楼》、《贾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昨夜星辰昨夜风)、《锦瑟》、《夜雨寄北》
皮日休《橡媪叹》、《读司马法》
聂夷中《田家》
杜荀鹤《山中寡妇》
温庭筠《商山早行》
陆龟蒙《野庙碑》
第十章 唐传奇和敦煌变文
一、唐传奇的兴起和发展
二、唐传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三、唐传奇的地位和影响
四、敦煌变文简介
选讲篇目:李朝威《柳毅传》
蒋防《霍小玉传》 △ 白行简《李娃传》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第十一章
唐五代词
一、词的名称及词的产生发展
二、温庭筠和花间派词人
三、李煜和南唐其他词人 选讲篇目: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迭)、△《望江南》(梳洗罢)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女冠子》(四月十七)
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李景《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
第五编
宋代文学(28学时)
概
说
一、宋代的社会特点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政治上重文轻武,高度的中央集权;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民族矛盾激化;理学兴起,影响深远。
二、文学概况
宋词繁荣;宋诗承唐之后另辟蹊径,别具特色;散文取得突出成就;文学理论批评有所发展;宋代文学的历史地位。
第一章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一、西昆体与宋初的复古思潮
二、欧阳修:生平;文学主张;诗文成就。
三、梅尧臣、苏舜钦
四、王安石:生平;文学主张;诗文成就。选讲篇目:王禹 △《对雪》、《待漏院记》
范仲淹《岳阳楼记》
欧阳修△《戏答元珍》、△《醉翁亭记》、△《五代史伶官传序》、《秋声赋》
梅尧臣《汝坟贫女》、《鲁山山行》
苏舜钦《庆州败》
王安石《河北民》、△《明妃曲》、《读史》、《北陂杏花》、《泊船瓜州》、△《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列传》、《伤仲永》
苏洵《六国论》
曾巩《墨池记》
第二章 北宋前期的词
一、晏殊、欧阳修及其他词人
二、柳永:生平;词的内容和艺术成就;对北宋词发展的贡献。选讲篇目: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苏幕遮》(碧云天)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破阵子》(燕子来时)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鹧鸪天》(彩袖殷勤)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望海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鹤冲天》(黄金榜上)
第三章 苏 轼
一、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二、苏轼的散文和辞赋
三、苏轼的诗
四、苏轼的词
五、苏轼的影响 选讲篇目:《留侯论》、《喜雨亭记》、△《前赤壁赋》、《日喻》、《方山子传》、《石钟山记》、△《荔枝叹》、《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游金山寺》、《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城子》(老夫聊发、△十年生死)、《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第四章 北宋后期的诗词
一、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二、秦观、贺铸、周邦彦
选讲篇目:黄庭坚△《登快阁》、《寄黄几复》、《题竹石牧牛》
陈师道《示三子》、《舟中》(恶风横江江卷浪)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
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苏幕遮》(燎沉香)、《六丑》(正单衣试酒)、《蝶恋花》(月皎惊鸟)
第五章 南宋前期文学
一、李清照:生平;前期词;后期词;艺术成就。
二、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干、岳飞等词人
三、陈与义和南渡初期诗人
四、杨万里和范成大
选讲篇目: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
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念奴娇》(洞庭青草)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杨万里△《初入淮河绝句》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州桥》
第六章 陆
游
一、陆游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二、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三、陆游的词
四、陆游的影响
选讲篇目:△《关山月》、△《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剑门道中遇微雨》、《沈园》二首、△《《示儿》、《卜算子·咏梅》、△《钗头凤》(红酥手)、《诉衷情》(当年万里)
第七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一、辛弃疾的生平和思想
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三、辛词的艺术成就
四、辛派词人:刘克庄、陈亮、刘辰翁等
选讲篇目: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青玉案·元夕》、《清平乐·村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刘过《沁园春》(斗酒彘肩)
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
刘克庄《贺新郎》(北望神州路)
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
第八章 南宋后期文学
一、姜夔、吴文英和其他词人
二、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三、文天祥及宋末爱国诗人
四、元好问和辽金的诗歌 选讲篇目: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
史达祖《双双燕》(过春社了)
王沂孙《齐天乐》(一襟余恨)张炎《高阳台》(接叶巢莺)
文天祥△《过零丁洋》、《金陵驿》、《正气歌》、《指南录后序》
汪元量《醉歌》 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
二、《雁门道中书所见》
第九章 话 本
一、话本的产生
二、话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选讲篇目:《错斩崔宁》、《碾玉观音》
第六编
元代文学(8学时)
概
说
一、元代社会的特点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民族压迫与融合;思想领域呈现出活跃松动的态势;长期停止科举考试,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城市和工商业的畸形发展。
二、元代文学的特点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成绩突出;诗文大都是模仿唐宋,成就不高。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起和戏剧家关汉卿
一、元杂剧的兴起和元杂剧的形式
二、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旨趣
三、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
四、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选讲篇目:△《窦娥冤》、《拜月亭》、《单刀会》、《救风尘》
第二章 王实甫与《西厢记》
一、“西厢”故事的演变和王实甫
二、《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三、《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
选讲篇目:△《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
第三章 元前期其他杂剧作家和作品
一、白朴和《梧桐雨》、《墙头马上》
二、马致远和《汉宫秋》
三、康进之和《李逵负荆》
四、《陈州粜米》、《赵氏孤儿》及其他 选讲篇目:△《梧桐雨》、《墙头马上》、△《汉宫秋》、《李逵负荆》、《陈州粜米》、《赵氏孤儿》
第四章 杂剧的衰微和南戏的兴起
一、杂剧的南移与衰落
二、后期杂剧作家郑关祖、乔吉等
三、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四、高明和《琵琶记》
五、《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等 选讲篇目:△《倩女离魂》、《王粲登楼》、《两世姻缘》、△《琵琶记》(《糟糠自厌》)
第五章 元代散曲
一、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
二、元前期的散曲创作
三、元后期的散曲创作 选讲篇目:《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关汉卿)、△《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水仙子·寻梅》(乔吉)、《端正好·上高监司》(刘时中)
第六章 元代诗文
一、元代诗文概况
二、元代前期的诗歌
三、元代中期的诗歌
四、元代后期的诗歌 选讲篇目:刘因《白沟》、赵孟
《岳鄂王墓》、虞集《挽文山丞相》、萨都刺《满江红·金陵怀古》、王冕《伤亭户》、钟嗣成《录鬼簿序》
第七编
明代文学(16学时)
概
说
一、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
二、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
三、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四、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第一章 《三国演义》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三、《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选讲篇目:《青梅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失街亭》、《五丈原》
第二章 《水浒传》
一、《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二、《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三、《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选讲篇目:《拳打镇关西》、《风雪山神庙》、《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李逵之死》
第三章 《西游记》
一、《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二、《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三、《西游记》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选讲篇目:《大闹天宫》、《火焰山》
第四章 其他长篇小说
一、《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二、《封神演义》与其他神魔小说
三、《北宋志传》及其他
第五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一、冯梦龙及“三言”
二、凌氵蒙初及“二拍”
三、明代的其他短篇小说
选讲篇目:△《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灌园叟晚逢仙女》
第六章 明代戏剧
一、明代杂剧的流变: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二、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明初传奇概述;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
第七章 汤显祖
一、汤显祖的生平和思想
二、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
三、“临川四梦”中的另外三部戏
四、汤显祖的影响 选讲篇目:《牡丹亭》(《闺塾》、《惊梦》)
第八章 明代诗文
一、明代前期诗文:明初诗歌与散文;台阁体与茶陵派;八股制义文。
二、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李梦阳与前七子;王世贞与后七子;归有光与唐宋派。
三、晚明诗文:李贽;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竞陵派;晚明小品文;明末复社与几社。
选讲篇目:刘基△《卖柑者言》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高启《牧牛词》、《明皇秉烛夜游图》
方孝孺《越巫》
归有光《项脊轩志》
袁宏道《徐文长传》
张岱《柳敬亭说书》
张溥《五人墓碑记》
夏完淳△《别云间》、《狱中上母书》
第九章 明代散曲与民歌
一、明代散曲:相对沉寂的明初散曲;弘治正德年间散曲的重新兴盛;嘉靖后散曲创作的繁荣。
二、明代民歌创作的繁荣:《山歌》与《挂枝儿》
第八编
清代文学(16学时)
概
说
一、文化专制下的学术与文学
二、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
三、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第一章《聊斋志异》
一、蒲松龄的生平和《聊斋志异》的成书
二、《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三、《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选讲篇目:△《青凤》、《窦氏》、△《席方平》、《黄英》、《梦狼》、《劳山道士》、《画皮》、《婴宁》、《聂小倩》、《公孙九娘》、《促织》
第二章《儒林外史》
一、吴敬梓的生平和《儒林外史》的创作
二、《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三、《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选讲篇目:《范进中举》、《严监生之死》、《马二先生游西湖》、《沈琼枝》、《王玉辉》
第三章《红楼梦》
一、曹雪芹的生平
二、《红楼梦》的创作和高鹗续书
三、《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四、《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五、《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六、《红楼梦》的影响和“红学”研究 讲授篇目:《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宝玉被打》、《鸳鸯抗婚》、《探春理家》、《凤姐大闹宁国府》、《抄检大观园》、《林黛玉之死》
第四章 其他章回小说
一、《水浒后传》、《说岳全传》及其他
二、《镜花缘》
第五章《长生殿》
一、洪升的生平和创作
二、《长生殿》故事的继承和发展
三、《长生殿》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选讲篇目:《惊变》、《骂贼》
第六章《桃花扇》
一、孔尚任的生平和《桃花扇》的创作
二、《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选讲篇目:《却奁》、《余韵》
第七章 其他戏曲作家
一、昆曲的衰落和地方戏的兴起
二、李玉和《清忠谱》
三、尤侗和其他戏曲作家
四、李渔及其戏曲理论
第八章 清代诗文
一、清代的诗
二、清代的词
三、清代的散文
选讲篇目:顾炎武《精卫》、《又酬傅处士次韵》
陈维崧《贺新郎·纤夫词》
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
王士祯《真州绝句》
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竹石》
袁枚《马嵬驿》、《渡江大风》
赵翼《论诗》二首(李杜文章万口传、只眼须凭自主张)
张惠言《木兰花慢·杨花》
黄宗羲《原君》 △ 侯方域《李姬传》
方苞《狱中杂记》
袁枚《与黄生借书说》
姚鼐《登泰山记》
汪中《哀盐船文》
第九编
近代文学(4学时)第一章近代诗文
一、鸦片战争前后的主要诗文作家: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
二、戊戌变法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作家:黄遵宪、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进步诗文作家:章太炎、秋瑾等
第二章近代小说
一、李伯元和《官场现形记》
二、吴趼人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三、刘颚和《老残游记》
四、曾朴和《孽海花》
第三章近代戏剧
一、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二、传奇、杂剧和乱弹剧本
三、话剧运动的开始
第二篇:教学大纲
兽医免疫学(Veterinary Immunology)
一、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兽医免疫学(Veterinary Immunology)课程编号:
课程总学时: 48(其中,讲课 32 学时,实验 16 学时,上机 0 学时,课外总学时 0)课程学分:3 课程分类:必修
开设学期:每学年第一学期
开课单位: 动物医 学院 预防兽医学 系
传染病与微生物学 教研室 适用专业:动物医学 所需先修课:兽医微生物学 课程负责人:郭鑫
二、内容简介
本科生课程《兽医免疫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也是学好兽医微生物学、动物传染病学、兽医病理学和兽医寄生虫学的基础。本课程具有知识更新快、发展迅速、实践性强等特点,是预防兽医学的重要主干学科,也是构成完整的兽医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广泛渗透到兽医科学乃至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本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教会本科生免疫学的基本实验操作。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容主要包括免疫的概念、免疫学的发展及应用,抗原和抗体,免疫系统及免疫应答的机制,变态反应,抗感染免疫和免疫防治等,其中的重点为抗原、抗体、免疫应答、免疫防治、抗感染免疫等;实验方面的主要内容包括免疫血清学反应的影响因素、常规血清学试验技术、细胞免疫检测技术等实验原理及操作,其中的重点为凝聚性试验、酶标抗体技术、荧光抗体技术、细胞免疫检测技术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为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毕业后从事与兽医相关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教学大纲
1、课堂讲授部分
绪论(2学时)
免疫的概念,免疫的基本特性、基本功能,免疫学的发展简史,免疫学的应用
第一章 抗原(3学时)
抗原与免疫原的概念,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表位,抗原的交叉性,抗原的分类,重要的抗原,佐剂与免疫调节剂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4学时)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免疫球蛋白的种类与抗原决定簇,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与免疫学功能,动物的免疫球蛋白,抗体产生的克隆选择学说,抗体分类 第三章 抗体的人工制备(1学时)
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催化抗体 第四章 免疫系统(2学时)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黏膜免疫系统与红细胞免疫系统;细胞因子的种类和来源,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活性,主要动物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的应用。第五章 补体系统(2学时)
补体系统的概念、组成与性质,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补体激活后的生物学效应
第六章 免疫应答(2学时)
概述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抗原的加工和递呈,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第七章 变态反应(2学时)
过敏反应型(Ⅰ型)变态反应,细胞毒型(II)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变态反应,迟发型(Ⅳ)变态反应 第八章 抗感染免疫(2学时)
先天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获得性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抗细菌感染免疫,抗病毒感染免疫,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第九章 疫苗与免疫预防(4学时)
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疫苗的种类,疫苗免疫接种,免疫失败 第十章 免疫学技术概论(2学时)
免疫血清学技术的类型及反应的一般特点,细胞免疫技术的种类与用途,免疫制备技术的种类,免疫学技术的应用,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趋向 第十一章 凝聚性试验(2学时)
凝集试验,沉淀试验
第十二章 标记抗体技术(2学时)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免疫酶标记技术,放射免疫测定 第十三章 中和试验和细胞免疫技术(1学时)
毒价的滴定,终点法中和试验,空斑减少试验;免疫细胞数量检测技术,T细胞亚群测定技术,免疫细胞活性检测技术,细胞因子检测技术 第十四章 免疫检测新技术(1学时)
SPA免疫检测技术、生物素-亲和素免疫检测技术、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免疫电镜技术、免疫转印技术、免疫沉淀技术、PCR-ELISA、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免疫传感器、免疫核酸探针技术、生物芯片
2、实验、实习部分
实验一 琼脂双向单扩散试验(1.5学时)
通过以牛血清白蛋白、兔抗牛血清白蛋白抗血清为实验材料,进行琼脂双向单扩散试验,要求学生掌握试验的操作程序和结果判定记录方法。实验二 琼脂双向双扩散试验(1.5学时)
通过以牛血清白蛋白、兔抗牛血清白蛋白抗血清为实验材料,进行琼脂双向双扩散试验,要求学生掌握试验的操作程序和测定血清琼扩效价的方法。实验三 对流免疫电泳(1.5学时)
要求学生掌握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要领和用途。实验四 火箭免疫电泳(1.5学时)
要求学生掌握火箭免疫电泳的操作程序和结果计算方法,熟悉其用途。实验五 间接血凝试验(3学时)了解抗原致敏红细胞的方法,掌握间接血凝试验微量法的操作要领和结果判定方法,以及抗血清凝集效价的记录方法。实验六 免疫荧光抗体标记技术(3学时)
通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免疫荧光检测的操作,要求学生掌握荧光抗体染色间接法的基本要领和用途。实验七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4学时)
通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要求学生掌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法的基本操作程序和试验结果判定方法,以及抗血清ELISA滴度测定方法。
3、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 材:杨汉春.动物免疫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主要参考书:杜念兴.兽医免疫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毕爱华.医学免疫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 P M Lydyard et al.Instant Notes in Immunology.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Limited,2000 Janis Kuby,Immunology,3rd edition,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1997 Abbas Ak,Lichtman AH, Pober JS.,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4th edition,W.B Saunders Company,2000 4.习题作业安排
每次课后留复习思考题(详见教材各章节后的复习思考题),实验课要求写实验报告,检查作业的方式为课堂提问。
四、教学大纲说明
1、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掌握兽医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课程的性质:该课程是动物医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是学好兽医微生物学、传染病学、病理学和寄生虫学的基础,也是构成完整的兽医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广泛渗透到兽医科学乃至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该课程具有知识更新快、发展迅速、实践性强等特点,是预防兽医学的重要主干学科。
课程的任务:阐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教会免疫学的基本实验操作。
2、课程主要内容、重点及深度
课程的主要内容: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容主要包括免疫的概念、免疫学的发展及应用,抗原和抗体,免疫系统及免疫应答的机制,变态反应,抗感染免疫和免疫防治等;实验相关方面的主要内容包括免疫血清学反应的影响因素、常规血清学试验技术、细胞免疫检测技术等实验原理及操作。课程的重点:基础理论部分的重点为抗原、抗体、免疫应答、免疫防治、抗感染免疫等;实验操作部分的重点为凝聚性试验、酶标抗体技术、荧光抗体技术、细胞免疫检测技术等。
课程的深度:本科水平,可为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毕业后从事与兽医相关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3、教学要求与主要环节
教学要求: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课堂讲授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理解常规免疫学实验的原理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验中。
主要环节:该课程主要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每章内容均备有思考题、讲课过程中随时提问)、实验室操作(每次实验前要求预习、实验后要求写实验报告)和考试(平时考查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执笔人:郭 鑫 审定人:杨汉春
第三篇:教学大纲
妇产科教学大纲
女性生殖系统
【总体目标】 理解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学习有关女性生殖器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知识。
1.解剖和生理 【达到目标】
(1)说明女性骨盆以及女性内、外生殖器官的解剖特点及邻近器官的关系;(2)说明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过程和生理功能;(3)能评价血中性激素的生理作用;
(4)能说明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和排卵机制。
2.疾病
【达到目标】
(1)能说明女性生殖系统(外阴、阴道、宫颈、盆腔)感染性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了解性传播疾病(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3)概述女性生殖器肿瘤(子宫颈癌、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卵巢肿瘤)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4)能说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病理变化、鉴别诊断、临床及转移表现、诊断和治疗、重点化疗;(5)能说明子宫内膜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
(6)能说明不孕症的病因、诊断,治疗原则。了解试管婴儿及人工授精的适应证。(7)了解女性生殖器官发育异常。
3.症状
【阴道出血】 能概述原因、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
【月经异常】 能说明掌握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的临床类型、临床表现特征、治疗原则及措施。了解多囊卵巢综合征、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异常白带】 了解种类、原因。
【下腹疼】 能说明性质、特点、原因以及鉴别诊断 【下腹部包块】了解部位、性质特点。4.辅助检查
【达到目标】
(1)明基础体温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2)价血中激素(FHS、LH、PRL、HPL、hCG、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的测定值;
(3)概述阴道、子宫颈、内膜的细胞学、组织学诊断的所见;(4)能说明肿瘤标记物的测定值和意义;
(5)概述盆腔内脏器和肿瘤的影象诊断(B超、CT、MRI、子宫输卵管造影)的所见。
5.妇科手术 【达到目标】
1(1)概述子宫次全切、子宫全切、次广泛子宫全切、广泛子宫切除术的适应症;(2)概述卵巢手术的种类和适应症。
(一)妊娠、分娩与产褥
【总体目标】 在学习妊娠与分娩和产褥期管理的必要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妇女保健、生殖医疗知识。
1. 妊娠生理 【达到目标】
(1)概述卵子受精、输送、发育、着床的过程。(2)能说明胎盘的形成和功能。
(3)能说明妊娠期母体生殖系统、乳房、血液、心血管系统及泌尿系统的变化特点
2.诊断和基本检查
【达到目标】
(3)说明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机能、形态和变化;(4)说明正常妊娠的经过;(5)说明妊娠的诊断方法;(6)概述妇女保健的意义。3. 正常分娩和产褥 【达到目标】
(1)能说明决定分娩的因素和枕先露的分娩机转。(2)概述正常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3)能说明产褥期母体的变化,特别是生殖系统,乳房等的生理变化。(4)能说明产褥期的临床表现、处理和保健。4. 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 【达到目标】
(1)
能说明主要的异常妊娠(流产、异位妊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多胎妊娠、异常骨盆)的诊断和处理;
(2)能说明主要的异常分娩,包括早产、产力异常(低张性宫缩乏力),产道异常(骨产道异常),胎位异常(臀位、横位、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处理。
(3)能说明主要的异常产褥(产褥感染、子宫复旧不全)的原因、诊断和防治;(4)能说明产科急救(产科出血、羊水栓塞、DIC)的临床表现和处理;
(5)能概述主要的妊娠合并症(心脏病、急性病毒性肝炎、糖尿病、贫血、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5. 产科手术 【达到目标】
(1)能说明剖宫产术的适应证和术式;
(2)能说明产科助产术(产钳术、胎头吸引术、臀位助产术、臀位牵引术)的适应证;
(3)概述产科麻醉的特点。
(二)计划生育
1. 避孕方法 【达到目标】
(1)能概述宫内节育器的种类、避孕原理和临床应用;
2(2)能说明放置宫内节育器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及预防、处理;(3)能概述避孕药的种类、避孕原理、临床应用方法。2. 人工流产
【达到目标】能说明人工流产,包括药物流产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的防治。3. 节育措施
【达到目标】能概述输卵管结扎术的适应症、禁忌症、种类和并发症的防治。
二 临床实习
【总体目标】学习有关妇产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作好妇产科医生和进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掌握妇产科病史的收集、体格检查、病志书写;学习掌握女性的健康、妊娠、常见病、多发病的表现、诊断、治疗、预防和预后。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目标】
(1)能够掌握正常妊娠、分娩和产褥的基本管理技术;
(2)能够诊查主要疾病的临床表现、并能参与诊断和制定治疗计划,并实施操作。【实习形式】产科、妇科病房、门诊。【实习的病种】
(1)产科:正常妊娠、分娩、产褥、流产、异位妊娠、异常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合并心脏病、产褥感染。
(2)妇科: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子宫和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月经失调、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
(3)计划生育:人工流产、宫内置节育器的方法。【技能的训练】
1. 产科病房:包括分娩室实习。
(1)学会观察产程、使用产程图,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接正常产2~3次;(2)能掌握新生儿的处理,熟悉新生儿窒息的抢救过程;
(3)了解助产术(产钳术、胎头吸引术、臀位助产术)的适应证和方法;(4)参加剖宫产手术,了解手术适应证及操作要点。2. 妇科病房
(1)参加妇科手术,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开腹、关腹操作;(2)了解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3. 门诊
(1)学会阴道双合诊、腹部四步触诊检查法及骨盆测量法;(2)熟悉宫颈刮片、宫颈活体组织切片检查技术;
(3)了解人工流产(负压吸宫术、药物流产)、宫内置节育器的适应证和操作要点。
第四篇:教学大纲
《管理学》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管理学》属管理学类的课程。该课程是管理学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管理学类各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必修课程。《管理学》是兰州商学院规定的核心课程之一。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对有效学习各门专业课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于各类组织的管理实践,解决组织中的实际问题,为各类组织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并可持续的发展服务,为各类组织培养需要的管理人才服务。
(三)教学时数
总课时 54学时
(四)教学方法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该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外出调研、到各类组织参观学习、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把所学的内容与实践联系起来,形成自身的一种能力,把所学的理论与方法能灵活的运用于实践,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去分析、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五)面向专业
1、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包括工商管理学院所有专业)
2、非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工商管理学院专业以外的专业)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任何有组织的活动都需要管理,管理是效益的前提。优秀的管理是组织各方面有效运作的保证。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该学科在当今的地位、作用、内涵、研究对象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要求学生掌握该学科的框架及基本常识。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有: 管理的定义、特征、职能、性质、管理者角色与技能;管理学定义;管理学研究内容、管理学的特点、学习管理学的方法;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等。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管理的定义、特征、性质、管理学定义、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本章的教学难点是:管理的定义、特征、职能、性质。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者
一、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管理的特征
1、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2、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3、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4、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三、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1、管理者的角色:人际、信息、决策。
2、技能:技术、人际、概念。
四、管理的职能
按五职能讲授(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五、管理的性质
1、管理二重性
(1)概念:管理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2)意义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第二节 管理学及学习方法
一、管理学的定义
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1、从管理二重性出发
2、从历史方面
3、从管理者方面
三、管理学的特点
一般性、多样性、历史性、实践性。
四、学习管理学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
2、系统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三节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一、道德的定义及道德观
1、道德的定义
2、四种道德观:功利观、权利观、公平观和综合观。
二、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
1、道德发展阶段;
2、个人特征;
3、结构变量;
4、组织文化;
5、问题强度。
三、提升员工道德修养的途径
1、招聘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2、确立道德准则
3、设定工作目标
4、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5、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估
6、建立正式的保护机制
四、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1、社会责任的定义
2、两种社会责任观(古典观、社会经济观)
3、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讨论、课外阅读等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6学时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教学目与要求
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对管理的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管理理论最先出现于西方。西方的管理理论有着较完善成熟的体系。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有一个概括性的掌握。
要求学生较详尽地理解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二)教学内容
本章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过程理论、组织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新发展等。
本章节的教学重点是: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过程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新发展等。
本章节的教学难点是:行为科学理论、权变管理理论等。
第一节
古典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1、代表人物:泰罗
2、泰罗的贡献
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精神革命、例外原则)
二、管理过程理论
1、代表人物:法约尔
2、法约尔的贡献:(1)管理五职能(2)管理14条原则
三、组织理论
1、代表人物:韦伯
2、韦伯的贡献
(1)权力的类型: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理性——法律的权力。(2)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3)理想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构
第二节
行为科学理论
一、人际关系学说
1、霍桑试验
由梅奥领导的,于1924——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有关对工作条件、工作态度研究的试验。
2、霍桑试验的结论
(1)工人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工人的士气。
二、行为科学的其他理论介绍
个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的介绍。
第三节 现代管理理论
一、管理理论丛林
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
二、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简单介绍学习型组织、精益思想、业务流程再造、核心能力理论和六西格玛管理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案例讨论、阅读课外资料等多种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9学时
第三章 计划职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决策与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决策与计划职能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于实践,为搞好组织的决策与计划工作打下基础。
要求学生深刻体会战略环境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技巧,牢固掌握决策和计划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本章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决策的定义、决策的原则、决策类型、决策过程、决策的方法;计划的定义、计划内容、计划的类型、计划的程序、计划工作原理和方法;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战略环境分析、战略性计划选择等。
本章节的教学重点是:决策类型、决策过程、决策的方法、计划的定义、计划内容、计划的类型、计划工作原理和方法、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战略环境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难点是:决策的方法、计划工作原理和方法、战略环境分析。
第一节 决策与决策方法
一、决策与决策理论
1、决策的定义。
2、决策的原则及其演变:最优原则、满意原则和合理原则。
3、决策理论:古典决策理论和行为决策理论。
二、决策类型与过程
1、决策类型: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
2、决策的过程(诊断问题、明确目标、拟定方案、筛选方案、执行方案和评估效果)。
三、决策方法
1、定性方法(头脑风暴法和德尔非法)
2、定量方法(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方法)。
第二节 计划与计划工作
一、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1、广义的计划: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三个紧密衔接的工作过程。
2、狭义的计划:指制定计划。
3、计划的性质: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率性和创造性。
4、计划内容:5W1H
二、计划的类型
1、按形式分类:宗旨、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
2、按时间分类: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
3、按范围分类:战略、战术。
4、按职能分类:业务、财务、人事。
三、计划的程序
1、估量机会;
2、确定目标;
3、确定前提条件;
4、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
5、评价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6、选择方案;
7、拟定派生计划;
8、编制预算。
四、计划工作原理
1、限定因素原理;
2、许诺原理;
3、灵活性原理;
4、改变航道原理
五、计划方法
1、滚动计划法;
2、网络计划技术;
3、目标管理
第三节 战略管理
一、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
二、战略环境分析
三、战略性计划选择
1、基本战略姿态
2、企业核心能力和成长战略
3、防御性战略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案例讨论、阅读课外资料等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9学时
第四章 组织职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组织管理在管理中有重要的地位,高效运行的组织取决于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管理系统。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管理学组织职能的一般基础理论有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要求学生深刻体会不同的组织结构对完成不同情景下的组织目标有很大的影响;深刻理解组织为达到自身长久生存、发展的目标,在员工招聘、解聘、培训及绩效评估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牢固掌握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以便于将来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
本章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与特征、典型的组织结构类型、组织的层级化与管理幅度、集权与分权、授权、组织内职权的种类;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人力资源计划编制的原则、员工招聘的标准、员工招聘的来源与方法、员工的解聘、员工培训的目标、一般的员工培训方法、管理人员培训的方法、绩效评估作用与程序与方法;组织变革的动因、组织变革的类型与目标、组织变革的内容、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组织变革中压力及其管理、组织冲突及其管理、企业流程再造、六西格玛管理、学习型组织、组织文化及其发展、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组织文化的功能与塑造。
本章节的教学重点是:组织与组织设计、组织的部门化、典型的组织结构类型、组织的层级化、人力资源计划、员工的招聘与解聘、员工培训、绩效评估、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管理组织变革、组织变革的主要方法、组织文化及其发展的相关内容。
本章节的教学难点是:组织与组织设计、组织的层级化、员工的招聘与解聘、员工培训、绩效评估、组织变革的主要方法、组织文化及其发展的相关内容。
第一节
组织设计与运行
一、组织与组织设计
1、组织的层级化与管理幅度(管理幅度与组织层级的互动性;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
2、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
任务:职能与职务的分析与设计;部门设计;层级设计。原则:专业化分工;统一指挥;控制幅度;权责对等;柔性经济。
3、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2)战略影响;(3)技术的影响;(4)组织规模与生命周期的影响
二、组织的部门化
1、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精简高效)
2、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与特征(职能部门化;产品或服务部门化;地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流程部门化)
三、典型的组织结构类型
1、直线型组织结构;
2、职能型组织结构;
3、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
4、事业部型组织结构;
5、矩阵型组织结构;
6、多维立体型组织结构;
7、动态网络型组织结构
四、组织的层级化
1、组织内职权的种类(直线职权;参谋职权;职能职权)
2、集权与分权(权力的性质与特征;集权与分权)
3、授权(授权的含义及有效性;有效授权的要素;授权的原则)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计划
1、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系统评价组织中人力资源的需求量;选配合适的人员;制定和实施人员培训计划)
2、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评估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评估未来人力资源的状况;制定一套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计划)
3、人力资源计划编制的原则(保证组织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促进员工现实价值和未来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员工的招聘与解聘
1、员工招聘的标准(管理的愿望;良好的品格;勇于创新的精神;较高的决策能力)
2、员工招聘的来源与方法(员工招聘的来源;员工招聘的程序与方法)
3、员工的解聘
三、员工培训
1、培训的目标(补充知识;发展能力;转变观念;交流信息)
2、一般的员工培训方法(导入培训;在职培训;离职培训)
3、管理人员培训的方法(工作轮换;设置助理职务;临时职务与彼得原理)
四、绩效评估
1、作用(为决策提供依据;为组织发展提供支持;促使员工正确认识自我;为确定员工的工作报酬提供依据;为发掘员工潜能、进行相关人事调整提供依据)
2、程序与方法(程序:确定特定的绩效评估目标;确定考评责任者;评价业绩;公布考评结果,交流考评意见;根据考评结论,将绩效评估的结论备案。方法:公开招聘;人员推荐;面试;进行测验)
第三节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一、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1、组织变革的动因(组织变革现实意义;组织变革动因)
2、组织变革的类型与目标(组织变革的类型;组织变革的目标)
3、组织变革的内容(对人员的变革;对结构的变革;对技术与任务的变革)
二、管理组织变革
1、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组织变革的过程;组织变革的程序)
2、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组织变革的阻力;消除组织变革阻力的管理对策)
3、组织变革中压力及其管理(压力的定义;压力的起因及其特征)
4、组织冲突及其管理(组织冲突的影响;组织冲突的类型;组织冲突的避免)
三、组织变革的主要方法
1、流程再造(概念、过程及特点)
2、六西格玛管理(概念及核心理论)
3、学习型组织(概念;与传统型组织的不同特点;学习型组织的四条标准)
四、组织文化及其发展
1、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组织文化的基本概念;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
2、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组织文化的结构;组织文化的核心内容)
3、组织文化的功能与塑造(组织文化的功能;组织文化的形成;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讨论、阅读课外资料等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12学时
第五章 领导职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管理的组织职能,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配置,但如何让它们运作起来,需要通过管理的领导职能完成。管理的领导职能是通过管理者实施影响下属的领导行为,把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进行有效匹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管理学中有关领导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要求深刻体会有关领导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且着重掌握沟通技巧,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较灵活运用。
(二)教学内容
本章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领导与管理、领导的作用、领导权力的来源、领导风格类型;领导特质理论、四分图理论、管理方格理论、利克特四系统理论、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菲德勒模式、途径——目标理论、不成熟——成熟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经济人的假设(X理论)、社会人的假设、自我实现人的假设(Y理论)、复杂人的假设(超Y理论、权变理论)、激励的概念与对象、激励与行为、需要的管理学意义、激励的需要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波特——劳勒模式、强化理论;沟通的概念及其作用、沟通的过程、沟通的类别、沟通的原则、正式沟通与非正沟通的概念、正式沟通的方式、正式沟通形态、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的优缺点、有效沟通的障碍、有效沟通的实现、冲突与谈判
本章节的教学重点是:领导的内涵、领导风格类型、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对人的认识、激励原理、沟通的原理、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沟通管理等。
本章节的教学难点是:领导权变理论、对人的认识、激励原理、沟通的原理、沟通管理等。
第一节
领导概述
一、领导的内涵
1、领导与管理(概念、领导与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2、领导的作用(指挥、协调、激励)
3、领导权力的来源(法定权、奖赏权、惩罚权、专长权、感召权)
二、领导风格类型
1、按权力运用方式划分(集权式领导者、民主式领导者)
2、按创新方式划分(魅力型领导者、变革型领导者)
3、按思维方式划分(事务型领导者、战略型领导者)
第二节
领导理论
一、特质理论
特质:个人特有的品质
二、领导行为理论
1、四分图理论
2、管理方格理论
3、利克特四系统理论
4、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
三、领导权变理论
1、菲德勒模式;
2、途径——目标理论;
3、不成熟——成熟理论;
4、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节
激励理论
一、对人的认识
1、经济人的假设:X理论;
2、社会人的假设;
3、自我实现人的假设:Y理论;
4、复杂人的假设:超Y理论、权变理论
二、激励原理
1、激励的概念与对象(概念、对象)
2、激励的一般模式
三、基本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求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波特——劳勒模式、强化理论
第四节 沟通
一、沟通的原理
1、沟通的概念及其作用
概念:在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进行的在事实、思想、意见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桥梁纽带作用。
2、沟通的过程(七个环节)
3、沟通的类别(按正式程度划分: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其他沟通方法;按范围划分:个体间沟通、团队沟通、组织间沟通)
4、沟通的原则(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非正式组织策略性运用)
二、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1、正式沟通与非正沟通的概念
2、正式沟通的方式(下向沟通;上向沟通;横向沟通)
3、正式沟通形态(链式;环式;Y式;轮式;全通道式)
4、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的优缺点(优点与缺点)
三、沟通管理
1、有效沟通的障碍(个人因素;人际因素;结构因素;技术因素)
2、有效沟通的实现(明确沟通的重要性;听的艺术;相互信任;减少环节;组织保障;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案例讨论、阅读课外资料等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9学时
第六章 控制职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为了使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能按计划进行,必须使用控制手段,采用多种的控制形式和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管理学中的控制职能有基本的认识,掌握管理学中控制的一般基础理论与方法。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灵活运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从而达到既定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有:控制工作概念及目的、控制的必要性、管理突破过程、控制过程;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间接控制、直接控制、生产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资本控制、库存控制、综合控制、局部控制、正式组织控制、群体控制、自我控制;预算的编制、预算的种类、预算的作用及缺点、预算的控制方法、传统的非预算控制方法、综合控制方法、程序控制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控制工作概念及目的、控制的必要性、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生产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资本控制、库存控制、综合控制、群体控制、自我控制;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控制方法等
本章的教学难点是:前馈控制、生产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资本控制、预算的控制方法等
第一节
一、控制活动
1、控制工作(概念;目的;管理控制与一般控制比较;控制职能与其他职能的关系)
2、控制的必要性(环境的变化;管理权利的分散;工作能力的差异)
3、管理突破过程(急性问题和慢性问题;维持现状和打破现状)
二、控制过程
1、制定标准
2、衡量成效
3、纠正偏差
第二节
一、按照控制环节划分
1、现场控制(概念、优缺点、适用范围)
控制与控制过程
控制的类型
2、反馈控制(概念、优缺点、适用范围)
3、前馈控制(概念、优缺点、适用范围)
二、按照控制结果划分
1、间接控制(概念、优缺点、适用范围)
2、直接控制(概念、优缺点、适用范围)
三、其他控制分类
1、按照控制内容划分(生产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资本控制、库存控制)
2、按照控制范围划分(综合控制、局部控制)
3、按照控制主体划分(正式组织控制、群体控制、自我控制)
第三节
一、预算控制
1、预算的编制
2、预算的种类(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现金预算、资金支出预算、资产负债预算)
3、预算的作用及缺点
4、预算的控制方法(零基预算、经营审计)
二、非预算控制
1、传统的非预算控制方法(视察、报告、比率分析、盈亏分析)
2、综合控制方法(标杆控制、平衡积分卡控制)
3、程序控制(必要性、程序的分析和制定方法、程序控制的准则)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讨论、阅读课外资料等多种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6学时
第七章 创新职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只有不断的创新,组织才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创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要求学生牢固树立创新理念,了解创新产生的原因,并养成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为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有: 创新的概念、创新的作用、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整体创新和局部创新、防御型创新和进攻型创新、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的源泉、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的关系、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新产品开发;企业制度的概念、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选择及其特征、知识经济的特征及企业制度创新、层级结构及其类型、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企业文化的功能与反功能、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特点、知识经济与文化创新等。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创新及其作用、创新的类别、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的源泉、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层级结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
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层级结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
第一节
管理的创新职能
一、创新及其作用
控制方法
1、创新的概念
2、创新的作用
3、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
二、创新的类别
1、按创新内容分(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
2、其他分类方法(按规模分:整体创新和局部创新;按与环境的关系分:防御型创新和进攻型创新)
三、创新的过程
1、寻找机会
2、提出构想
3、迅速行动
4、坚持不懈
第二节
企业的技术创新
一、技术创新的源泉
1、意外的成功或失败
2、企业内外的不协调
3、过程改进的需要
4、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5、人口结构的变化
6、观念的改变
7、新知识的产生
二、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
1、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的关系
2、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3、新产品开发
第三节 企业的组织创新
一、企业制度创新
1、企业制度的概念
2、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选择及其特征
3、知识经济的特征及企业制度创新
二、企业层级结构创新
1、层级结构及其类型
2、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
3、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
三、企业文化创新
1、企业文化的功能与反功能
2、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特点
3、知识经济与文化创新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讨论、阅读课外资料等多种教学方法与形式。
(四)教学时数
3学时
三、考核方式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本课程主要采用以下的方式:
1、平时参与
(包括上课出勤、发言及案例分析、讨论、作业、实践调研报告等)10%
2、团队考核20%
3、期末考试70%
四、教材选用
1、周三多主编:《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2、杨文士主编:《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第五篇:教学大纲
《摄影技术与艺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摄影技术与艺术》是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和掌握摄影技术,是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与能力之一。这门课程也为学习后继课程《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及课件与网页设计与制作中的图像采集与处理等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照相机、镜头及常用摄影附件的操作使用,掌握数码摄影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光线和构成画面的视觉元素的敏感性,能够根据拍摄主题的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影像效果,拍摄出在构图、用光上有一定艺术效果的照片。学会人物、风景等常见题材的拍摄要领,学会黑白胶卷的冲洗和黑白照片的放大。并把所学的摄影技术和构图、用光、画面构成、色彩等知识运用到后继的电视教材制作、网页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中。
三、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一)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
1.摄影技术理论:包括照相机与镜头的构造、功能、使用;各种胶片的性能及选用;曝光与测光;黑白胶卷的冲洗;黑白照片的印放;常用摄影附件的使用;彩色摄影基本知识;数码摄影基础知识;室内人工光的运用。
2.摄影艺术理论:包括摄影艺术学概论;摄影构图;摄影用光;常见摄影题材的创作要领;摄影作品赏析。
3.摄影发展史、摄影艺术流派简介。
(二)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
1掌握摄影器材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学会操作、使用和维护。
2了解数码照相机的原理,掌握码照相机的操作、使用,理解数码摄影与传统胶片摄影不同之处。了解常见的数码输入输出设备。
3掌握曝光与测光原理,能够在各种光线条件下使用适当的测光技巧,拍摄出曝光准确的
照片。
4正确地使用摄影附件,主要是三脚架、闪光灯、滤光镜。
5掌握暗房工艺流程,正确冲洗胶卷,制作出影调纯正的照片。
了解彩色摄影基本知识。
7掌握光的基本特性,不同性质、不同类型光线的变化规律及造型特点,能够根据特定的拍摄对象或者表现意图,选择合适的光线来表现。8掌握摄影构图常识和摄影造型法则,能够拍摄出构图较完美,具有一定视觉冲击力的照片。
对摄影作品有一定的分析和鉴赏能力。了解摄影术产生和发展的简单历史,了解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艺术流派。
四、教学时数及分配(一)教学时数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讲授54学时;实验18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教学内容
讲授学时
第一章
绪论
初步认识摄影
第二章
摄影器材的准备
第三章
胶片照相机的操作使用
第四章
摄影技术技法
第五章
黑白胶卷冲洗技术
第六章
黑白照片放大技术
第七章
摄影用光
第八章
摄影构图
第九章
数码摄影基本知识
第十章
摄影常见题材的拍摄 第十一章
数码图像的处理
第十二章
摄影术的产生与发展
(二)实验内容题目 实验内容
实验时数
实验一 传统相机的使用
实验二
数码相机的使用
实验三
黑白胶卷冲洗
实验四
黑白照片放大
实验五
室内人像摄影
实验六
利用photoshop处理图片(一)3
实验七
利用photoshop处理图片(二)3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试分理论和习作两部分,各占总成绩的50%。理论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内容覆盖所学习的各个章节。习作部分的成绩以学生所交的摄影作品评分为主要依据,适当参考实验时的表现。
六、教 材
本课程教材采用徐希景编著的《实用摄影学》,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七、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技术理论和艺术理论,以指导拍摄实践;另一方面又要使学生掌握摄影创作的技术技巧,并运用于创作实践中。在教学中,我们还注意以摄影艺术作为基点,把影像文化与人文艺术、视觉文化融合,提升现代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
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结合大量教学录像光盘、多媒体光盘、课堂演示动画等,多种媒体综合应用,特别是应用大量的教学幻灯片,直观形象地阐明了概念、原理、操作规范,而大量优秀的摄影作品的赏析既帮助了学生掌握一些技术技巧的应用,理解了构图用光原理,又使学生得到艺术熏陶。在教学中,我们还注意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来讲,引用了大量师生的习作,从正反两方面来谈,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从事摄影创作实践的热情,也提高了摄影创作实践的能力。
八、课程内容
第一章
初步认识摄影 第一节
什么是摄影
第二节
现代摄影的范畴和功能
一、摄影和科学
二、摄影用于医学研究和工业
三、新闻摄影、报道摄影和纪实摄影
四、摄影和商业
五、摄影和艺术创作
第三节
拍摄照片的基本指导原则
一、主题鲜明
二、主体突出
三、画面简洁
四、形象生动
五、情感真挚
第四节
拍摄好照片的基本要领
一、持稳照相
二、选好自动对焦区域
三、正确测光,准确曝光
四、正确使用闪光灯
五、走近拍摄对象
六、让主体偏离画面中央
七、使用简洁的背景
八、善于捕捉瞬间神情
九、观察和选择光线
十、多拍几张照片
第二章
摄影器材的准备 第一节
照相机的选择与保养
一、家用袖珍照相机
二、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三、数码照相机
四、其它类型的照相机
五、照相机的保养
六、照相机选购指南
第二节
镜头的种类及特性
一、镜头的光学性能
二、不同焦距镜头的特性
三、变焦镜头
第三节
常用的胶片及数字存储媒体
一、常用胶片的类型、尺寸和构造
二、彩色胶片的选择
三、黑白胶片的选择
四、胶卷的照相性能
五、先进摄影系统(APS胶卷)
六、数字存储媒体
第四节
摄影基本附件的选配
一、遮光罩
二、快门线 三、三脚架与独脚架
四、滤光镜
五、闪光灯的选择
六、摄影包
第三章
胶片照相机的操作使用 第一节
照相机的自动化操作
一、自动照相机的装片与卸片
二、自动对焦
三、自动曝光模式
第二节
照相机的手控操作
一、手动对焦
二、快门及其使用
三、光圈及其使用
四、快门速度与光圈的组合
五、测光模式
第四章
摄影技术技法
第一节
测光原理与曝光控制
一、什么是曝光
二、曝光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三、影响曝光量调节的因素
四、“宁多勿少”和“梯级曝光法”
五、测光表的种类和基本结构
六、相机测光系统的性能
第二节
景深的控制
一、模糊圈
二、景深
三、超焦距
第三节
照相机功能的拓展使用
第四节
滤光镜与摄影创作
一、滤光镜的工作原理
二、黑白摄影滤光镜的种类和功用
三、彩色摄影滤光镜
四、黑白、彩色摄影通用滤光镜
第五节
闪光灯的使用技巧
第五章
黑白胶卷冲洗技术 第一节
冲洗工具和药液
一、冲洗工具
二、冲洗药液
三、药液的配制
四、药液的保存
第二节
影响显影效果的因素
一、药液情况
二、显影条件
第三节
冲洗胶卷的步骤
第四节
底片的评鉴
一、密度
二、反差
三、颗粒性
四、对底片的综合评鉴
第六章
印相与放大
第一节
黑白照相纸
一、相纸与胶卷的性能比较
二、相纸的种类
三、相纸的反差性
四、相纸的纸面
五、钡地相纸和涂塑相纸
六、相纸的保存
第二节
接触印相法
一、印相箱
二、印相的操作步骤
第三节
投影放大法
一、放大机及放大镜头
二、放大机的检查与调整
三、放大的操作步骤
四、曝光试条
五、放大照片的正确曝光
六、照片的显影
七、照片的定影和完成工作
第七章
摄影用光
第一节
正确认识摄影用光
第二节
光在摄影造型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
摄影用光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光的基本特性
第五节
光的基本方向
第六节
正常天气下光线的变化规律和造型特点
(1)日出和日落时刻
(2)上午和下午时刻
(3)中午时刻
(4)清晨与黄昏时刻
第八章
摄影构图 第一节
摄影构图概论
一、摄影画面的框架结构
二、摄影画面的画幅比例
三、摄影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
四、什么是摄影构图
第二节
摄影构图的视觉语言
一、线条
二、形状
三、质感
四、色彩
第三节
摄影画面的布局
一、主体的确立
二、主体与陪体的处理 三、九宫格式在摄影构图中的应用
四、环境——摄影构图的渲染因素
第四节
拍摄点与画面变化
一、景别的选择: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二、拍摄方向的选择:正面、侧面、背面、斜侧面
三、拍摄高度的选择:平拍、俯拍、仰拍
第五节
摄影构图原理
一、优势
二、对比
三、节奏
四、均衡
五、统一
第九章
数码摄影基本知识 第一节
什么是数码摄影
第二节
数码相机的组成与构造
一、取景器
二、液晶显示屏
三、图像传感器
四、光圈与快门
五、数码相机的存储媒体与存储格式
六、数码相机的接口
七、电源与控制系统
第三节
数码相机镜头的性能
一、镜头焦距延长及相当35mm照相机镜头焦距
二、数码相机镜头的分辨率
三、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
第四节
数码相机的使用
(1)插卡与接通电源
(2)设置拍摄模式
(3)照片的浏览与删除
(4)存储卡的格式化
(5)数码相机与相关设备的连接
第五节
数码图像的类型与格式
(1)数码图像的两种类型
(2)数码图像的色彩模式
第六节
数码图像的图像压缩与文件格式
(1)图像压缩
(2)数码相机上的图像格式
(3)图像文件格式转换
第七节
数码图像输出系统简介
(1)彩色喷墨打印机
(2)数码彩扩设备
第十章
摄影常见题材的拍摄 第一节
生活纪念照和人像照
一、记录有纪念意义的瞬间
二、团圆相聚的合家欢
三、气氛热烈的聚会活动照
四、日常生活中的人像照
第二节
休闲旅游照
一、旅游摄影的器材准备
二、旅游摄影注意事项
三、把美丽的身影留在风景名胜
四、描绘多彩的民俗风情
第三节
风光照
一、与日出日落共辉煌
二、把美丽山水带回家
三、留住大自然的奇观异景
四、流光溢彩的夜景摄影
第十一章
数码暗房
第一节
数码图像的类型与格式
一、数码图像的两种类型
二、数码图像的图像压缩
三、常见的数码图像的文件格式
第二节
Photoshop 的基本操作
一、Photoshop默认的使用界面
二、文件的操作
三、图像的初步调整
四、图像的基本调整
五、图像缺陷的修复
六、色调与色彩的调整
七、更换图像背景
第十二章
摄影术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摄影术的起源
一、从针孔暗箱到透镜暗箱
二、感光化学和尼埃普斯的第一张照片
三、摄影术的诞生——达盖尔银版摄影法
第二节
早期摄影方法
一、卡罗式摄影法
二、火棉胶摄影法——湿板时代
三、干版和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