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2 23:21: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大纲》。

第一篇: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第一节:《2.2运动的描述》

一,课程名称:《2.2运动的描述》 二,课程简介:

《2.2运动的描述》是教科版第二章的第二节内容,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在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学生先从身边最简单的运动着手,对于学生物理学科的入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本节不熟悉的参照物,教材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最终理解运用。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描述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参照物。

2、体验用实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速度的计算公式及物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参与式的体验学习,使学生能灵活选取参照物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人生观教育。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1,导入新课 2,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快与慢 5,巩固练习

6,小结及作业.预习

7,板书设计

教学安排:导入3分钟,教师讲授17分钟,讨论交流小组活动15分钟,试题巩固8分钟,小结2分钟 五,课程评价

我通过引导学生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先让学生通过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感知,再结合第二段视频的观看,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进行学习、交流,并要求学生人人都要发言,我在各组间巡视指导。看到同学们都能够举出很多日常生活中现象和实例来说明上面的问题,是学生真正懂得了,我们所说的运动或静止都是依据情境中的某个特定的物体来说的,依据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再通过全班的汇报、总结。教师做简单的概述,并帮助学生及时的纠正在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或片面的认识。

在最后练习的处理时,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方式,以习题方式发下去后,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进行交流,既节约了时间又达到了效果。最后一点就是与学生的互动方面做了太少,对于课堂气氛把握不太理想,这是以后要着重加强的,要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对于相对性的讨论没有更多的深入,部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识还不够。在热闹的讨论之后,没能给学生一定的静思时间,让学生重新理解这一问题和知识点。

第二节:《3.2乐音的三个特征》

一,课程名称:《3.2乐音的三个特征》 二,课程简介:

《3.2乐音的三个特征》本节是教科版第三章的第二节内容,学生先从身边最简单的声音着手,对于学生物理学科的入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本节不熟悉的名词,教材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最终理解运用。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2)常识性的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2)培养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五,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1,导入新课 2,音调 3,响度

4,音色 5,巩固练习

6,小结,作业及预习7,板书设计

教学安排:预习导入3分钟,教师讲授18分钟,讨论交流小组活动17分钟,试题巩固5分钟,小结2分钟,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身边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学习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通过不断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图片资料了解物理源于生活。

五,课程评价 本节课,我能够充分利用身边的有限教学资源尽可能多地做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在教学引入时利用学生的亲身经历和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实验,使学生体验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到物理来源与生活,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体验到物理与我们生活的联系。学生对将声音的振幅转换为乒乓球跳动的幅度很感兴趣,这样对以后转换法的深入学习很有帮助。

但是,给学生留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够。对实验观察的现象为让学生表述出来,未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现象归纳得出结论,而是有老师代劳,此处做的不当。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直尺伸出的越长,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直尺伸出的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和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第三节:《4.1光源

光的传播》

一,课程名称:《4.1光源

光的传播》 二,课程简介:

《4.1光源 光的传播》是教科版第四章的第一节内容,学生先从身边最简单的光着手,依次讲述了光源和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和应用。对于学生学习光的知识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本节中介绍了《墨经》中的小孔成像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传播的实验现象,认识光沿直线传播是需要条件的。(2)通过讨论“光传播的是什么”,了解光是传播能量和信息的重要载体。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光沿直线传播的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不能绝对化的理解科学规律。

(2)培养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1,导入新课 2,光源

3,光是如何传播的

4,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应用 5,巩固练习

6,小结,作业及预习7,板书设计

教学安排:导入3分钟,教师讲授18分钟,讨论交流小组活动17分钟,试题巩固5分钟,小结2分钟 五,课程评价

在课堂上采用活跃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在备课过程中,本人思考教材的处理是,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应用于生活。所有的物理规律必须通过实验现象真实的反映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并能总结规律。将得到的规律应用到对自然物理现象的解释之中,所有的一切应该是水到渠成,自然形成的。

教学语言略显拖沓,不够精炼,时间分配前松后紧,不够紧凑。教学语言的精炼与简洁,一直是本人追求的方面。物理规律的概括或者物理概念的教学都是比较抽象的,这就需要教师用简练的学生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快速的理解并接受。如果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反反复复的唠叨,貌似在强调,实际在搅乱学生的思维,过多的语言描述也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本人自我感觉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需要更多的琢磨。

第四节:《4.2光的反射定律》

一,课程名称:《4.2光的反射定律》 二,课程简介:

《4.2光的反射定律》属于几何光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光的反射定律是光传播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引申,是认识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进一步学习其他光学知识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知识价值;光的反射定律在实际中应用广泛,是解释大量日常现象和解决有关技术问题的基础,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光的反射规律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础,还可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探索光的反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1,导入新课

2,光的反射定义

3,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呢

4,光路的可逆性 5,.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6,光的反射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7,巩固练习

8,小结,作业及预习

9,板书设计

教学安排:导入3分钟,教师讲授19分钟,讨论交流小组活动16分钟,试题巩固5分钟,小结2分钟,本节课我将以“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启发诱导——鼓励探究——归纳总结——应用提升”这一主线展开教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小小的“发现者”和“设计师”。鼓励学生像一个小科学家似的去探求真理、获得真知。五,课程评价

采用多媒体方式,集文、图、声、动画和视频于一体,把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变为具体形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对实验探究的内容采用分层“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方式,层层推进,使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得以维持。练习题设计合理,反映在题量适中,内容紧扣教学内容。练习及时反馈,并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锻炼学生的说理能力,培养学生根据物理道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1)由于光的反射实验器的两个半屏制作不整,造成很难保证反射光与入射光同时显示在两个半屏上,指导未能全部照顾过来,尤其是操作能力差、上课不能集中精力的学生。(2)讲课的语言不够精炼,造成导入新课时间偏长、导学时间偏长,以致练习时间不足,显得有些匆促。(3)光的反射生活实例未能引入,变成纯粹的练习。(4)在让学生探究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时,由于学生没有充分的准备,未能记录入射光路与反射光路,给认知水平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困难。

第五节:《4.3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一,课程名称:《4.3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二,课程简介:

《4.3平面镜成像》作为初中物理第一个全面设计探究各个环节的科学探究课,无论在所处的位置还是中考得失角度分析,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中举足轻重,本节课的顺利实施,为以后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习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光学部分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在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习近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及应用。本课中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还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材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更加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探究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1,导入新课 2,平面镜

3,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与危害 5,巩固练习

6,小结,作业及预习

7,板书设计

教学安排:导入3分钟,教师讲授19分钟,讨论交流小组活动15分钟,试题巩固6分钟,小结2分钟 五,课程评价

在课堂上采用活跃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重点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程及科学方法,并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体会物理是有用的。设计实验,进行探。在启发,引导建立虡像概念后,让学生通过对比平面镜与玻璃板成像情况,明确了如何确定像所处的位置(把平面镜改为透明的玻璃板),从而确立了实验基本思想和方法。接下来,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用铅笔作记号,连线用刻度尺测量)。在这个过程 中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讨论,确定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及实验步骤。在课堂讨论中老师可适当提问加以引导,这样做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实验更有兴趣,实验探究更有创造性,使学生有了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时间把握不好,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有些少;

2、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的点评不够深刻

3、各个环节之间的语言衔接不够流畅

4、可以把平面镜的应用放到第二课时讲,这节课就专门讲实验,这样时间就能充裕些。

第六节:《4.4光的折射》

一,课程名称:《4.4光的折射》 二,课程简介:

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研究透镜成像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通过对折射现象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严谨,科学素质。

三,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1,导入新课

2,光的折射定义 3,理解基本概念

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5,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吗? 6,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现象 7,巩固练习

8,小结,作业及预习

9,板书设计

教学安排:导入3分钟,教师讲授18分钟,讨论交流小组活动17分钟,试题巩固5分钟,小结2分钟 五,课程评价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尊重了学生的猜想,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尊重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使探究教学真正达到了使学生从学习中收获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师生配合、学生合作较好;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通过实验探究规律;学生表演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两角的大小关系较好,并能总结出在空气中的角始终是大角。

对本次课的准备不够充分,有些实验现象来不及调整实物展台的效果。“光的折射现象”演示实验有待改进;本节课是以“探究”教学为主,但学生初学物理,他们的物理思维还没有形成,更不用说实验探究能力的具备了,由于事先估计不足,导致本课的探究放的太宽泛了。今后要注重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折射现象、生活实例的时候应该作为重点,由于前面的实间压缩的不够紧导致重点不突出,比如:从水中看岸上的树是变高了的树的虚像,海市蜃楼的形成,天上星星的实际高度......都还没有来得及讨论,这是最遗憾的地方;

为了及时巩固光的折射规律,练习画简单的光的折射光路图,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利用光的折射规律更好的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所以学生的课堂练习没有当堂练习反馈;

第七节:《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一,课程名称:《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二,课程简介: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教材的第五节,在第四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材从光的传播、光的反射,以及光的折射等内容循序渐进地推出“凸透镜成像”。抓住主要矛盾,探究“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从而说明它是初中光学中普通遵循的规律。“凸透镜成像”既是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深入研究,又是高中有关光学知识的基础。从研究方法看,教材是采取先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后探究凸透镜在各种情况下的成像情况,通过对数据的初步分析处理得出规律。由实验抽象出物理规律是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由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缺乏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感性认识,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没有经历交流合作的过程,缺少总结能力的训练,因此很难理解理性知识。以至于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本身的内容理解不透,记忆不深、不牢,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只有采用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并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才能有效突破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难点。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探究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1,导入新课 2,照片分类

3,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4,规律应用及拓展延伸 5,巩固练习

6,小结,作业及预习

7,板书设计

教学安排:导入3分钟,教师讲授19分钟,讨论交流小组活动15分钟,试题巩固6分钟,小结2分钟 五,课程评价

1、提出问题方面。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方向,从而提出问题。

2、学生大胆猜想假设方面。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让学生提出 猜想,特别是提出具有创新的猜想和假设。而对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也不要草率否定,在充 分肯定积极性的同时提出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学生的勇气。

3、进行实验和记录实验数据方面。引导学生将数据和对应的现象一一记录下来。告诉学生实验过程当中,不仅要记录数据,更应该将所有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如: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到的像的大小和像的倒正等。

分析与总结物理规律。分析表格中记录的数据,按照探究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给学生宽松的环境进行比较数据中的距离与凸透镜的焦距之间的关系。

4,学生在课堂探究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无序性、盲目性,今后要采取印发学案的措施,使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做些什么,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应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暗示,在给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的同时增强实验探究的实效性。

5,蜡烛光线自身沿透镜主轴方向有一定的厚度,使物距不是唯一的值,给确定像的位置带来困难,从而使所得数据有一定误差。

6,分组实验虽然能让学生探究清楚每一条规律,但是学生只知道他探究的那一条规律,对于其它规律印象不深刻,所以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在总结了规律之后留几分钟让学生再进行验证。

第八节:《9.2液体的压强》

一,课程名称:《9.2液体的压强》 二,课程简介: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2节。本节主要介绍了液体内部的压强及其大小和应用;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压强和压强的计算,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而本节课作为对压强的进一步深入学习,也为以后继续学习气体压强、流体压强打下很好的基础,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学好本节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通过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能用该公式简单说明一些物理现象;

(4)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帕斯卡实验,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液体压强的推导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1,导入新课

2,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 3,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4,液体压强的大小 5,拓展和补充 6,巩固练习

7,小结,作业及预习

8,板书设计

教学安排:导入2分钟,教师讲授15分钟,讨论交流小组活动18分钟,试题巩固6分钟,小结2分钟 五,课程评价

在探究液体压强的过程中,先进行理论推导,再实验验证的思路和方法,突出了科学探究中的分析论证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液体压强推导时有些同学不理解,在作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压强和压力概念混淆,密度的字符书写不标准,液体压强计算公式应用起来不熟练,这些问题在习题课时都需要加以强调,尤其注意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应尽量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宁可将一部分应用知识留于课后学生巩固过程中掌握,也要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指导而经历充分感知和探究式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简洁课堂语言,在设问、提问语言方面多下功夫。本节课教学目标侧重让学生经历探究式学习过程,但因考虑到学生实际实验操作能力、基础程度、认知能力等方面因素,在设计过程中并未能落实好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应争取将演示实验改进为分组实验,加强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更好调动学生积极性。

第九节:《10.1在流体中运动》

一,课程名称:《10.1在流体中运动》 二,课程简介: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固体的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基础上引入的,内容与生活和科学技术联系密切,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10.1在流体中运动》是对本章前面所学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前面已经学习的压强都指的是液体和大气静止状态下的,因此本节补充了流体压强的知识;本节则利用硬币起跳,漏斗中的乒乓球,吹纸条实验等,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出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小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接着又用它分析得出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科学的精神。三,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初步知道液体和和气体具有流动性,了解液体和和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伯努利原理)。

(2)让学生初步知道流体流动时压强的特点。(3)让学生初步了解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

(4)让学生能用液体流动时压强的特点简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实验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得出: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等结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关心生活中的生命安全知识,关注生活中在流体中运动事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严谨认真的精神。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1,导入新课

2,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4,拓展与创造:飞机的升力

5,巩固练习

6,小结,作业及预习

7,板书设计

教学安排:导入3分钟,新课教学17分钟,讨论交流小组活动19分钟,试题巩固4分钟,小结2分钟 五,课程评价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启发式教学方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通过设置若干个具有层次性、挑战性的探究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的活动中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并适时恰当地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利用幻灯片,一方面创设强烈的生活气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练习,然后经历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解释,夯实双基,同时发展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探究的意识,从而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知识体系。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从而在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十节:《11.1杠杆》

一,课程名称:《11.1杠杆》 二,课程简介:

《杠杆》选自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简单机械第一节杠杆。教材第七、八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第八章各用一节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力和运动以及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后编排的。

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既可以对前面学过的力的概念和二力平衡有所巩固和加深,又可以对其他简单机械以及功和能的学习打下的基础。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本章其余各节所述的物理规律都是以杠杆平衡条件作为理论依据。杠杆平衡条件是贯穿于全章的主线,起到统领全章的作用。作为力的应用——杠杆,是一种最简单机械之一,后面介绍的其他简单机械也是由杠杆引出,而复杂机械正是由简单机械所组成,因此把杠杆安排在这一节的位置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讲解起来也比较容易被中学生接受。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

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生活的概念。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1,导入新课 2,认识杠杆

3,画力臂的方法 4,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5,巩固练习

6,小结,作业及预习

7,板书设计

教学安排:导入4分钟,教师讲授17分钟,讨论交流小组活动18分钟,试题巩固4分钟,小结2分钟 五,课程评价

1.首先是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激发学习的欲望,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的学习兴趣中。

2.教学各环节的衔接自然、紧凑。3.大胆创新,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在大屏幕上展示出的各种器具比如撬棒、跷跷板、钓鱼竿、羊角锤、剪贴的剪子、瓶起子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通过这些设计,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4.板书设计稍加改动,就会好一些。

这节课的难点应该是对力臂的概念的理解,它也是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个人认为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生活中的杠杆,然后老师用彩色粉笔标出杠杆中的五要素,既起到示范作用,又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力的作用线及力臂的画法,更好地认识杠杆及五要素。5.在某些细节还可以再改进。

学生画完力臂时,老师问画对的举手,有些学生没举手,说明有错误,如果此时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该同学的答案,大家一起纠错,学生对力臂的画法会掌握得更好。

6.小组交流可以再多些,能更好地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

整节课,教师用时大约22分钟。在总结杠杆的定义时,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再提示,学生总结,用时2分钟,如果老师给学生1分半左右的的时间小组交流总结,可能效果会更好。在找杠杆的五要素时用时4分钟,如果教师明确目的,放手让学生来完成,相信他们也能完成得很好。

第二篇:教学大纲

妇产科教学大纲

女性生殖系统

【总体目标】 理解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学习有关女性生殖器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知识。

1.解剖和生理 【达到目标】

(1)说明女性骨盆以及女性内、外生殖器官的解剖特点及邻近器官的关系;(2)说明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过程和生理功能;(3)能评价血中性激素的生理作用;

(4)能说明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和排卵机制。

2.疾病

【达到目标】

(1)能说明女性生殖系统(外阴、阴道、宫颈、盆腔)感染性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了解性传播疾病(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3)概述女性生殖器肿瘤(子宫颈癌、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卵巢肿瘤)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4)能说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病理变化、鉴别诊断、临床及转移表现、诊断和治疗、重点化疗;(5)能说明子宫内膜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

(6)能说明不孕症的病因、诊断,治疗原则。了解试管婴儿及人工授精的适应证。(7)了解女性生殖器官发育异常。

3.症状

【阴道出血】 能概述原因、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

【月经异常】 能说明掌握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的临床类型、临床表现特征、治疗原则及措施。了解多囊卵巢综合征、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异常白带】 了解种类、原因。

【下腹疼】 能说明性质、特点、原因以及鉴别诊断 【下腹部包块】了解部位、性质特点。4.辅助检查

【达到目标】

(1)明基础体温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2)价血中激素(FHS、LH、PRL、HPL、hCG、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的测定值;

(3)概述阴道、子宫颈、内膜的细胞学、组织学诊断的所见;(4)能说明肿瘤标记物的测定值和意义;

(5)概述盆腔内脏器和肿瘤的影象诊断(B超、CT、MRI、子宫输卵管造影)的所见。

5.妇科手术 【达到目标】

1(1)概述子宫次全切、子宫全切、次广泛子宫全切、广泛子宫切除术的适应症;(2)概述卵巢手术的种类和适应症。

(一)妊娠、分娩与产褥

【总体目标】 在学习妊娠与分娩和产褥期管理的必要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妇女保健、生殖医疗知识。

1. 妊娠生理 【达到目标】

(1)概述卵子受精、输送、发育、着床的过程。(2)能说明胎盘的形成和功能。

(3)能说明妊娠期母体生殖系统、乳房、血液、心血管系统及泌尿系统的变化特点

2.诊断和基本检查

【达到目标】

(3)说明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机能、形态和变化;(4)说明正常妊娠的经过;(5)说明妊娠的诊断方法;(6)概述妇女保健的意义。3. 正常分娩和产褥 【达到目标】

(1)能说明决定分娩的因素和枕先露的分娩机转。(2)概述正常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3)能说明产褥期母体的变化,特别是生殖系统,乳房等的生理变化。(4)能说明产褥期的临床表现、处理和保健。4. 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 【达到目标】

(1)

能说明主要的异常妊娠(流产、异位妊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多胎妊娠、异常骨盆)的诊断和处理;

(2)能说明主要的异常分娩,包括早产、产力异常(低张性宫缩乏力),产道异常(骨产道异常),胎位异常(臀位、横位、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处理。

(3)能说明主要的异常产褥(产褥感染、子宫复旧不全)的原因、诊断和防治;(4)能说明产科急救(产科出血、羊水栓塞、DIC)的临床表现和处理;

(5)能概述主要的妊娠合并症(心脏病、急性病毒性肝炎、糖尿病、贫血、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5. 产科手术 【达到目标】

(1)能说明剖宫产术的适应证和术式;

(2)能说明产科助产术(产钳术、胎头吸引术、臀位助产术、臀位牵引术)的适应证;

(3)概述产科麻醉的特点。

(二)计划生育

1. 避孕方法 【达到目标】

(1)能概述宫内节育器的种类、避孕原理和临床应用;

2(2)能说明放置宫内节育器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及预防、处理;(3)能概述避孕药的种类、避孕原理、临床应用方法。2. 人工流产

【达到目标】能说明人工流产,包括药物流产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的防治。3. 节育措施

【达到目标】能概述输卵管结扎术的适应症、禁忌症、种类和并发症的防治。

二 临床实习

【总体目标】学习有关妇产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作好妇产科医生和进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掌握妇产科病史的收集、体格检查、病志书写;学习掌握女性的健康、妊娠、常见病、多发病的表现、诊断、治疗、预防和预后。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目标】

(1)能够掌握正常妊娠、分娩和产褥的基本管理技术;

(2)能够诊查主要疾病的临床表现、并能参与诊断和制定治疗计划,并实施操作。【实习形式】产科、妇科病房、门诊。【实习的病种】

(1)产科:正常妊娠、分娩、产褥、流产、异位妊娠、异常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合并心脏病、产褥感染。

(2)妇科: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子宫和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月经失调、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

(3)计划生育:人工流产、宫内置节育器的方法。【技能的训练】

1. 产科病房:包括分娩室实习。

(1)学会观察产程、使用产程图,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接正常产2~3次;(2)能掌握新生儿的处理,熟悉新生儿窒息的抢救过程;

(3)了解助产术(产钳术、胎头吸引术、臀位助产术)的适应证和方法;(4)参加剖宫产手术,了解手术适应证及操作要点。2. 妇科病房

(1)参加妇科手术,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开腹、关腹操作;(2)了解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3. 门诊

(1)学会阴道双合诊、腹部四步触诊检查法及骨盆测量法;(2)熟悉宫颈刮片、宫颈活体组织切片检查技术;

(3)了解人工流产(负压吸宫术、药物流产)、宫内置节育器的适应证和操作要点。

第三篇: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积分》2005.6 英文名称:Calculus

课程编号:00000

1学时数及学分:共80学时(第一学期4×14=54学时;第二学期2×13=26学时)教材名称:《微积分》赵树嫄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6 本大纲主笔人:薛长虹

一. 课程的目的、要求和任务:

1.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中的微分极限思想,培养逻辑思维方式,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循序渐近地在学习掌握微积分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进而对经济领域的各类问题有科学的分析与认知。

3.使学生达到具有一定的微积分知识基础,会用所学的数学原理和计算方法去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

二. 大纲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函数

[内容提要]

1.预备知识实数及其几何表示;实数的绝对值,绝对值的基本性质,绝对值不等式;;区间与邻域的概念。

2.函数概念常量与变量;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法,函数的定义域的求法及经济应用。

3.函数的几何特征单调性,有界性,奇偶性,周期性。

4.反函数反函数的定义及其图象的性质。

5.复合函数的定义

6.初等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定义域,值域及其图形。初等函数的定义。

7.分段函数分段函数的概念及其图形特征。

8.建立函数关系的例子经济变量间的数量关系-经济函数。总成本函数,总收入函数,总利润函数,需求函数,供求函数等。

[要求与说明]

1.理解实数与实数绝对值的概念,掌握解简单绝对值不等式的方法。

2.理解函数,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等概念,熟悉函数的表示法。

3.了解函数的几何特征并掌握各几何特性的图形特征。

4.了解反函数的概念;知道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几何关系;给定函数会求其反函数。

5.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了解两个或多个函数能构成复合函数的条件;掌握将一个复合函数分解为较简单函数的方法。

6.理解基本初等函数及其定义域,值域等概念,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基本性质。

7.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

8.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

9.本章内容带有复习性质,凡中学已经学习过的有关函数的知识,只需加以复习提高,不必再作详细讲解。

(二)极限与连续

[内容提要]

1.数列的极限数列的概念,数列极限的定义与几何意义,数列极限的唯一性及收敛数列的有界性。

2.函数的极限xx0时,函数f(x)的极限;x→∞时,函数f(x)的极限;

函数极限的几何解释;单边极限(左,右极限,x→+∞或x→-∞时,函数f(x)的极限。

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无穷小量的定义与基本性质,无穷小量的比较;无穷大量的定义;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关系。

极限的四则运算。

极限的基本性质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极限不等式等,极限的存在性定理夹逼性定理,单调有界数列的极限存在性定理,sinx

x1,limx(11)e 3.4.5.6.7.两个重要极限limx0

8.函数的连续性函数的改变量,函数的连续性,左连续与右连续;函

数连续与极限的关系。

9.函数的间断点及其分类。

10.连续函数的和,差,积,商的连续性;反函数与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初

等函数的连续性,分段函数的连续性。

11.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基本定理有界性定理,最值定理,介值定理。

[要求与说明]

1.了解数列与函数极限的概念。关于数列与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不作要求。

2.了解无穷小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掌握无穷小量比较的方法;了解无穷

大量的概念;知道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关系。

3.知道两个极限存在定理,并能用于求一些简单极限的值.单调有界数列的极限存在性定理不证明。

4.熟练掌握两个重要的极限。两个重要极限的证明不作要求。

5.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函数间断的概念;掌握函数间断点的分类;掌

握讨论简单分段函数连续性的方法。

6.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理解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区间内必连续的结论。

7.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基本定理。

8.掌握求极限的基本方法;利用极限运算法则,无穷小的性质,两个重要

极限以及函数的连续性等求极限的值。

(三)导数与微分

[内容提要]

1.导数概念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平面曲线的切线斜率,导数的定义与

几何意义及应用,可导与连续的关系。

2.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3.导数的四则运算。

4.反函数与复合函数的导数公式,隐函数的求导法;对数求导法。

5.高阶导数的概念与求法。

6.微分微分的定义与几何意义;可导与可微的关系;微分法则与微分基

本公式;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7.导数与微分的简单应用边际与弹性概念。

[要求与说明]

8.了解导数的概念;知道导数的几何意义与经济意义;了解可导与连续的关系。

9.熟练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10.熟练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公式。

11.熟练反函数的导数公式(证明不作要求)。

12.熟练掌握复合函数的链式求导法则(证明不作要求)。

13.掌握对数求导法与隐函数求导法。

14.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掌握求二阶,三阶导数及某些简单函数的n阶导

数的方法。

15.了解微分的概念;掌握可导与微分的关系,以及微分形式的不变性;熟

练掌握求可微函数微分的方法。

16.知道边际与弹性的关系,会求解简单的经济应用题。

(四)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1.中值定理罗尔定理,拉格朗日定理,柯西定理。

2.罗必塔法则与各种未定式的定值方法。

3.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法。

4.函数的极值与最值函数极值的定义,函数极值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

件,函数最值的概念,求函数最值的基本步骤。

5.曲线的凹凸性,拐点与渐进线曲线凹凸性与拐点的判别法,凹凸区

间与拐点的求法。曲线渐进线的定义与求法。

6.函数作图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7.经济应用举例:最大利润,最小成本等。

[要求与说明]

1.能叙述罗尔定理,拉格朗日定理和柯西定理,知道这些定理之间的关系,会利用这些定理证明一些简单的证明题(如证明不等式)。有关这些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

2.熟练掌握罗必塔法则和各种未定式的定值方法。只证明型未定式的罗必

塔法则,型未定式的罗必塔法则的证明不作要求。注意罗必塔法则适用的条件。

3.熟练掌握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方法。

4.熟练掌握求函数极值与最值的方法。了解函数极值与最值的关系与区别,会求解某些简单经济应用问题。

5.熟练掌握曲线凹凸性判别方法;熟练掌握求曲线拐点与渐进线的方法。

6.熟练掌握函数作图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会作某些简单函数的图形。

(五)不定积分

[内容提要]

1.不定积分的概念原函数的概念。不定积分的定义与几何意义。不定

积分的基本性质。

2.基本积分表。

3.换元积分法第一换元积分法,第二换元积分法。

4.分部积分法。

[要求与说明]

1.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2.熟悉基本积分表。

3.熟练掌握计算不定积分的两种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六)定积分

[内容提要]

1.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曲边梯形的面积,定积分的定义与几何意义。

定积分的性质。积分中值定理。

2.微积分基本定理变上限积分。原函数存在性定理。变上限积分的求

导方法。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3.定积分的计算定积分的第一与第二换元法。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

4.定积分的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立体的体积,简单的经济应用。

5.广义积分初步无穷积分的概念,无穷积分收敛与发散的定义,无穷

积分的计算,瑕积分的概念,瑕积分收敛与发散的定义,瑕积分的计算。广义积分

11xpdx与1p0x1dx的敛散性判别。

[要求与说明]

1.了解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掌握积分中值定理。

2.熟练掌握牛顿——莱布尼兹公式。会求变上限积分的导数。

3.熟练掌握计算定积分的换元积分公式和分部积分公式。注意不定积分与

定积分换元积分公式之间的相似性与区别。

4.会利用定积分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和旋转体的体积。会利用定积分求解

一些简单的经济应用题。

5.了解广义积分收敛与发散的概念。掌握计算收敛广义积分的方法。知道广义积分

11xpdx与1px01dx的收敛条件。

(七)无穷级数

[内容提要]

1.无穷级数的概念与性质无穷级数及其一般项与部分和的概念;无穷

级数收敛与发散的定义;收敛级数和的概念;几何级数与调和级数的敛散性;无穷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收敛级数的基本性质。

2.正项级数正项级数的概念;正项级数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正项级

数敛散性的比较判别法,达朗贝尔比值判别法;p级数的敛散性。

3.任意项级数交错级数的概念;交错级数敛散性的莱布尼兹判别法。任

意项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判别法。

[要求与说明]

1.了解无穷级数及其一般项,部分和,收敛与发散,以及收敛级数的和等

基本概念。

2.掌握几何级数与p级数的敛散性判别条件;知道调和级数的敛散性。

3.掌握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以及收敛级数的基本性质。

4.掌握正项级数的比较判别法;熟练掌握正项级数的达朗贝尔比值判别法。

5.掌握交错级数的莱布尼兹判别法。

(八)多元函数微积分学

[内容提要]

1.预备知识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两点间的距离,空间曲面与曲面方

程。平面上的区域,区域的边界,点的邻域,开区域与闭区域等概念。

2.多元函数的概念多元函数的定义。二元函数的定义域与几何意义。二

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

3.偏导数与全微分偏导数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全微分的定义与计算方

法。

4.多元复合函数微分法与隐函数微分法。

5.高阶偏导数的定义与求法。

6.多元函数的极值与最值二元函数极值的定义,极值的必要条件与充

分条件。条件极值的概念与拉格朗日乘子法。多元函数最值的概念与求法。

7.二重积分曲顶柱体的体积,二重积分的定义与基本性质。二重积分的计算;在直角坐标系与极坐标系下计算二重积分。

[要求与说明]

1.了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会求空间两点的距离。

2.了解平面区域,区域的边界,点的邻域,开区域与闭区域等概念。

3.知道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的概念。

4.理解多元函数的偏导数与全微分的概念,熟练掌握求偏导数与全微分的方法,掌握多元复合函数偏导数的方法。

5.掌握由一个方程确定的隐函数的求偏导数的方法(例如由确定

F(x,y,z)0的隐函数zf(x,y),求其偏导数)

6.了解二元函数极值与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用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

条件和充分条件求二元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用拉格朗日乘子法求解简单二元函数条件极值问题的方法。

7.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几何意义与基本性质。掌握在直角坐标系与极坐

标系下计算二重积分的常用方法,会计算一些简单的二重积分。

(九)微分方程

[内容提要]

1.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微分方程的定义,微分方程的阶,解(通解,特解),定解条件和初值问题等基本概念。

2.一阶微分方程可分离变量的方程,齐次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伯努

利方程。

3.二阶微分方程的几种简单形式,例如最简单的二阶微分方程y''f(x)。不显

含未知函数y''f(x,y')的二阶微分方程。不显含自变量的二阶微分方程y''f(y,y')等。

4.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二阶常系数线性齐次微分方程的特征根解法,二阶常系数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y''py'qyf(x)当f(x)erx,f(x)pm(x),,其中pm(x)是x的m次多项式时的解法。

5.微分方程在经济学中的简单应用。

[要求与说明]

1,了解微分方程的阶,通解与特解的概念。

2,掌握可分离变量方程,齐次方程和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3,知道几种具有简单形式的二阶微分方程

y''f(x),y''f(x,y'),y''f(y,y')的降阶法。

4,熟练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特征根解法;掌握自由项为多项式pm(x),erx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会求解一些简单的经济应用题。

三.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是经济类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的必备前期基础课程。

四. 教学方式:多媒体电子课件与手书教学结合的面授教学方式。

五. 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50%,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考勤占总成绩的50%。

六. 参考书目:《高等数学》同济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教学大纲

《摄影技术与艺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摄影技术与艺术》是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和掌握摄影技术,是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与能力之一。这门课程也为学习后继课程《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及课件与网页设计与制作中的图像采集与处理等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照相机、镜头及常用摄影附件的操作使用,掌握数码摄影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光线和构成画面的视觉元素的敏感性,能够根据拍摄主题的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影像效果,拍摄出在构图、用光上有一定艺术效果的照片。学会人物、风景等常见题材的拍摄要领,学会黑白胶卷的冲洗和黑白照片的放大。并把所学的摄影技术和构图、用光、画面构成、色彩等知识运用到后继的电视教材制作、网页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中。

三、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一)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

1.摄影技术理论:包括照相机与镜头的构造、功能、使用;各种胶片的性能及选用;曝光与测光;黑白胶卷的冲洗;黑白照片的印放;常用摄影附件的使用;彩色摄影基本知识;数码摄影基础知识;室内人工光的运用。

2.摄影艺术理论:包括摄影艺术学概论;摄影构图;摄影用光;常见摄影题材的创作要领;摄影作品赏析。

3.摄影发展史、摄影艺术流派简介。

(二)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

1掌握摄影器材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学会操作、使用和维护。

2了解数码照相机的原理,掌握码照相机的操作、使用,理解数码摄影与传统胶片摄影不同之处。了解常见的数码输入输出设备。

3掌握曝光与测光原理,能够在各种光线条件下使用适当的测光技巧,拍摄出曝光准确的

照片。

4正确地使用摄影附件,主要是三脚架、闪光灯、滤光镜。

5掌握暗房工艺流程,正确冲洗胶卷,制作出影调纯正的照片。

了解彩色摄影基本知识。

7掌握光的基本特性,不同性质、不同类型光线的变化规律及造型特点,能够根据特定的拍摄对象或者表现意图,选择合适的光线来表现。8掌握摄影构图常识和摄影造型法则,能够拍摄出构图较完美,具有一定视觉冲击力的照片。

对摄影作品有一定的分析和鉴赏能力。了解摄影术产生和发展的简单历史,了解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艺术流派。

四、教学时数及分配(一)教学时数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讲授54学时;实验18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教学内容

讲授学时

第一章

绪论

初步认识摄影

第二章

摄影器材的准备

第三章

胶片照相机的操作使用

第四章

摄影技术技法

第五章

黑白胶卷冲洗技术

第六章

黑白照片放大技术

第七章

摄影用光

第八章

摄影构图

第九章

数码摄影基本知识

第十章

摄影常见题材的拍摄 第十一章

数码图像的处理

第十二章

摄影术的产生与发展

(二)实验内容题目 实验内容

实验时数

实验一 传统相机的使用

实验二

数码相机的使用

实验三

黑白胶卷冲洗

实验四

黑白照片放大

实验五

室内人像摄影

实验六

利用photoshop处理图片(一)3

实验七

利用photoshop处理图片(二)3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试分理论和习作两部分,各占总成绩的50%。理论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内容覆盖所学习的各个章节。习作部分的成绩以学生所交的摄影作品评分为主要依据,适当参考实验时的表现。

六、教 材

本课程教材采用徐希景编著的《实用摄影学》,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七、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技术理论和艺术理论,以指导拍摄实践;另一方面又要使学生掌握摄影创作的技术技巧,并运用于创作实践中。在教学中,我们还注意以摄影艺术作为基点,把影像文化与人文艺术、视觉文化融合,提升现代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

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结合大量教学录像光盘、多媒体光盘、课堂演示动画等,多种媒体综合应用,特别是应用大量的教学幻灯片,直观形象地阐明了概念、原理、操作规范,而大量优秀的摄影作品的赏析既帮助了学生掌握一些技术技巧的应用,理解了构图用光原理,又使学生得到艺术熏陶。在教学中,我们还注意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来讲,引用了大量师生的习作,从正反两方面来谈,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从事摄影创作实践的热情,也提高了摄影创作实践的能力。

八、课程内容

第一章

初步认识摄影 第一节

什么是摄影

第二节

现代摄影的范畴和功能

一、摄影和科学

二、摄影用于医学研究和工业

三、新闻摄影、报道摄影和纪实摄影

四、摄影和商业

五、摄影和艺术创作

第三节

拍摄照片的基本指导原则

一、主题鲜明

二、主体突出

三、画面简洁

四、形象生动

五、情感真挚

第四节

拍摄好照片的基本要领

一、持稳照相

二、选好自动对焦区域

三、正确测光,准确曝光

四、正确使用闪光灯

五、走近拍摄对象

六、让主体偏离画面中央

七、使用简洁的背景

八、善于捕捉瞬间神情

九、观察和选择光线

十、多拍几张照片

第二章

摄影器材的准备 第一节

照相机的选择与保养

一、家用袖珍照相机

二、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三、数码照相机

四、其它类型的照相机

五、照相机的保养

六、照相机选购指南

第二节

镜头的种类及特性

一、镜头的光学性能

二、不同焦距镜头的特性

三、变焦镜头

第三节

常用的胶片及数字存储媒体

一、常用胶片的类型、尺寸和构造

二、彩色胶片的选择

三、黑白胶片的选择

四、胶卷的照相性能

五、先进摄影系统(APS胶卷)

六、数字存储媒体

第四节

摄影基本附件的选配

一、遮光罩

二、快门线 三、三脚架与独脚架

四、滤光镜

五、闪光灯的选择

六、摄影包

第三章

胶片照相机的操作使用 第一节

照相机的自动化操作

一、自动照相机的装片与卸片

二、自动对焦

三、自动曝光模式

第二节

照相机的手控操作

一、手动对焦

二、快门及其使用

三、光圈及其使用

四、快门速度与光圈的组合

五、测光模式

第四章

摄影技术技法

第一节

测光原理与曝光控制

一、什么是曝光

二、曝光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三、影响曝光量调节的因素

四、“宁多勿少”和“梯级曝光法”

五、测光表的种类和基本结构

六、相机测光系统的性能

第二节

景深的控制

一、模糊圈

二、景深

三、超焦距

第三节

照相机功能的拓展使用

第四节

滤光镜与摄影创作

一、滤光镜的工作原理

二、黑白摄影滤光镜的种类和功用

三、彩色摄影滤光镜

四、黑白、彩色摄影通用滤光镜

第五节

闪光灯的使用技巧

第五章

黑白胶卷冲洗技术 第一节

冲洗工具和药液

一、冲洗工具

二、冲洗药液

三、药液的配制

四、药液的保存

第二节

影响显影效果的因素

一、药液情况

二、显影条件

第三节

冲洗胶卷的步骤

第四节

底片的评鉴

一、密度

二、反差

三、颗粒性

四、对底片的综合评鉴

第六章

印相与放大

第一节

黑白照相纸

一、相纸与胶卷的性能比较

二、相纸的种类

三、相纸的反差性

四、相纸的纸面

五、钡地相纸和涂塑相纸

六、相纸的保存

第二节

接触印相法

一、印相箱

二、印相的操作步骤

第三节

投影放大法

一、放大机及放大镜头

二、放大机的检查与调整

三、放大的操作步骤

四、曝光试条

五、放大照片的正确曝光

六、照片的显影

七、照片的定影和完成工作

第七章

摄影用光

第一节

正确认识摄影用光

第二节

光在摄影造型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

摄影用光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光的基本特性

第五节

光的基本方向

第六节

正常天气下光线的变化规律和造型特点

(1)日出和日落时刻

(2)上午和下午时刻

(3)中午时刻

(4)清晨与黄昏时刻

第八章

摄影构图 第一节

摄影构图概论

一、摄影画面的框架结构

二、摄影画面的画幅比例

三、摄影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

四、什么是摄影构图

第二节

摄影构图的视觉语言

一、线条

二、形状

三、质感

四、色彩

第三节

摄影画面的布局

一、主体的确立

二、主体与陪体的处理 三、九宫格式在摄影构图中的应用

四、环境——摄影构图的渲染因素

第四节

拍摄点与画面变化

一、景别的选择: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二、拍摄方向的选择:正面、侧面、背面、斜侧面

三、拍摄高度的选择:平拍、俯拍、仰拍

第五节

摄影构图原理

一、优势

二、对比

三、节奏

四、均衡

五、统一

第九章

数码摄影基本知识 第一节

什么是数码摄影

第二节

数码相机的组成与构造

一、取景器

二、液晶显示屏

三、图像传感器

四、光圈与快门

五、数码相机的存储媒体与存储格式

六、数码相机的接口

七、电源与控制系统

第三节

数码相机镜头的性能

一、镜头焦距延长及相当35mm照相机镜头焦距

二、数码相机镜头的分辨率

三、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

第四节

数码相机的使用

(1)插卡与接通电源

(2)设置拍摄模式

(3)照片的浏览与删除

(4)存储卡的格式化

(5)数码相机与相关设备的连接

第五节

数码图像的类型与格式

(1)数码图像的两种类型

(2)数码图像的色彩模式

第六节

数码图像的图像压缩与文件格式

(1)图像压缩

(2)数码相机上的图像格式

(3)图像文件格式转换

第七节

数码图像输出系统简介

(1)彩色喷墨打印机

(2)数码彩扩设备

第十章

摄影常见题材的拍摄 第一节

生活纪念照和人像照

一、记录有纪念意义的瞬间

二、团圆相聚的合家欢

三、气氛热烈的聚会活动照

四、日常生活中的人像照

第二节

休闲旅游照

一、旅游摄影的器材准备

二、旅游摄影注意事项

三、把美丽的身影留在风景名胜

四、描绘多彩的民俗风情

第三节

风光照

一、与日出日落共辉煌

二、把美丽山水带回家

三、留住大自然的奇观异景

四、流光溢彩的夜景摄影

第十一章

数码暗房

第一节

数码图像的类型与格式

一、数码图像的两种类型

二、数码图像的图像压缩

三、常见的数码图像的文件格式

第二节

Photoshop 的基本操作

一、Photoshop默认的使用界面

二、文件的操作

三、图像的初步调整

四、图像的基本调整

五、图像缺陷的修复

六、色调与色彩的调整

七、更换图像背景

第十二章

摄影术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摄影术的起源

一、从针孔暗箱到透镜暗箱

二、感光化学和尼埃普斯的第一张照片

三、摄影术的诞生——达盖尔银版摄影法

第二节

早期摄影方法

一、卡罗式摄影法

二、火棉胶摄影法——湿板时代

三、干版和软片

第五篇:2012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上课时间:

上课地点:

任课老师: 每周一,第四大节(15:20—16:05;16:10—16:55)六教6C202 李蕉

课程说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文件精神,于2006年秋开始在全校本科生中普遍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课程总学时48,周学时3,学分3。使用的教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辅助教材为本校教师王宪明、蔡乐苏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史述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是通过讲授1840 年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理念和方法:本课程共设13个专题,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辅以课堂讨论及其它研究性、实践性环节,如播放影像资料、写小论文、组织课堂演讲等。贯彻研究型教学理念,教学活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授内容力求融时代性、针对性、科学性和穿透力于一体,使课程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的课程。考核方式与要求:本课程的考核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各占50%。平时成绩根据出勤、课堂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等而定。要求同学完成1篇作业(不少于3000字)。

第一讲:导论

教学目的:本讲属综述性质,目的是让同学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并对中国近代史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与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1.何为“近代”

2.何为“中国近现代史”?

3.何为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主题?

4.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意义与方法

思考题:怎样理解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主题?

阅读书目:

1.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之第一、二章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

3.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5-17页。

4.王宪明、蔡乐苏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史述要》,第2-14页。

第二讲:大变局

教学目的: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生对鸦片战争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及文化渗透有一个总体认识。

重点难点:(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影响;(2)中西冲突的根源。教学内容:

1.西方的崛起与中国的衰落

2.中西冲突与被迫开放

3.中国遭遇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思考题:两次鸦片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吗?

阅读书目:

1.马克思:《鸦片贸易史》、《英人在华的残暴行为》,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2.恩格斯:《英人对华新的战争》,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3.列宁:《亚洲的觉醒》,见《列宁选集》第1卷。

4.本书本书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18-36页。

5.王宪明、蔡乐苏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述要》,第16-36页。

第三讲: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目的:通过对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及戊戌变法史的学习,使同学懂得,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也是行不通的。

重点难点:(1)太平天国与以往农民起义的主要不同点;(2)中国早期现代化启动的时代背景与特征。

教学内容:

1.农民的暴力革命与理想追求

2.统治阶层的自救与自强

3.士大夫的觉醒与变法维新

思考题:三种不同的救国方案的历史功绩与历史局限是什么?

阅读书目:

1.马克思:《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

2.《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编》。

3.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见《康有为全集》。

4.严复:《<天演论>序》。

5.本书本书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37-50页。

6.王宪明、蔡乐苏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述要》,第66-80页。

第四讲:辛亥革命与帝制的终结

教学目的: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同学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终结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君主制度,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

重点难点:(1)近代中国从改革到革命的历史发展逻辑;(2)辛亥革命的突出历史贡献。教学内容:

1.从“振兴中华”到“三民主义”

2.改良还是革命?

3.革命派的武装起义与立宪派的请愿活动

4.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思考题:中国当时需要什么——是改良还是革命?

阅读书目:

1.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在桂林军政学七十六团体欢迎会的演说》,分见《孙中山全

集》第1卷和第6卷。

2.《〈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1906年4月28日)

3.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上的讲话》,(2006年11月12日)

4.本书本书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51-67页。

5.王宪明、蔡乐苏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述要》,第81-100页。

第五讲:民国初年的政治与文化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对中国从帝制向共和转型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且使同学们认识到,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重点难点:(1)民初政党政治实践失败的根源;(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目标及历史性转向。教学内容:

1.民国初年的几种建国理念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内政与外交

3.新文化运动的追求及历史性转向

思考题:民初政党政治实践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书目:

1.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八》。

2.陈独秀:《敬告青年》、《吾人最后之觉悟》,见《独秀文存》。

3.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见《胡适文存》卷一。

4.孙中山:《建国方略》见《孙中山全集》第6卷。

5.本书本书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86-94页。

6.王宪明、蔡乐苏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述要》,第101-139页。

第六讲: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

教学目的:本讲目的,就是要使同学充分理解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伟大意义。

重点难点:(1)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2)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内容:

1.双重文化危机与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思考题: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阅读书目:

1、《<新青年>宣言》,《新青年》第7卷第1号,1919年12月。

2、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见《李大钊文集》。

3、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4、《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2年7月),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

5、本书本书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95-103页。

6、王宪明、蔡乐苏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述要》,第140-159页。

第七讲: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教学目的:本讲的目的,是通过对大革命和土地革命的历史的讲授,使同学们认识到,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依靠力量、领导力量及相互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重点难点:(1)国共两党在合作中的分歧与斗争;(2)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分析;(3)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教学内容:

1.联俄、联共与国民党的自我改造

2.民众的大联合、大发动

3.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冲突与国共合作的破裂

思考题: 国共合作破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阅读书目:

1.《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见《孙中山全集》第9卷。

2.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

3.本书本书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103-109页。

4.王宪明、蔡乐苏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述要》,第159-175页。

第八讲:南京十年

教学目的:通过本讲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1)远东国际关系的演变及其重大影响;(2)国民党在“进城十年”中的功与过;(3)共产党在“上山”十年中的理论探索

重点难点:(1)“攘外安内”政策的制定原因;(2)。“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形成。教学内容:

1.国民党为“统一”所制定的政策方针

2.共产党在“上山”十年中所经历的挫折与探索

思考题:这十年中,国共两党的各自经历为此后的政局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阅读书目:

1.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

略问题》,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

2.胡锦涛:《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5

年9月3日)

3.齐世荣:《论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原为作者在第十六届国

际历史科学大会上宣读的论文,现载《齐世荣史学文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1-254页

4.王宪明、蔡乐苏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述要》,第239-266页

第九讲:抗日战争:1937-1945

教学目的:本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1)中华民族如何实现统一抗战;(2)抗战胜利与民族

复兴的关系。

重点难点:(1)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教学内容:

1.中华民族统一抗战的实现

2.国民党:正面战场

3.共产党:三大法宝

思考题:国共两党的抗战理论与实践有什么重要不同之处?这种不同有何重要影响? 阅读书目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2.毛泽东:《论持久战》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4.本书组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08年修订本),第125-149页

5.王宪明、蔡乐苏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述要》,第268-327页

第十讲:解放与建国

教学目的:本讲主要帮助学生了解(1)二战后冷战格局的形成及其对中国政局所产生的影响;(2)蒋介石不顾民意,发动内战,导致失败;(3)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及旧式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试验彻底失败,民主党派顺应潮流,放弃中间路线,与共产党合作建立新中国;(4)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经验教训;(5)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重点难点:(1)解放战争与土地改革;(2)新政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教学内容:

1.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2.解放战争与土地改革

3.新政协的召开与《共同纲领》

思考题: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

阅读书目:

1.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

3.金冲及:《转折的年代——中国的1947年》,三联书店,2002年

4.本书组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08年修订本),第151-173页

5.王宪明、蔡乐苏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述要》,第328-372页

第十一讲: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学目的:本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1)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中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五四时代就已经确立的理想,新中国的成立为实践这一理想提供了条件;(2)一“化”三“改”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化代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重点难点:(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国内环境及其影响;(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遗留问题

教学内容:

1.毛泽东访苏与中苏结盟

2.“三年准备”

3.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一“化”三“改”

思考题: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是什么?

阅读书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1953年12月)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册

3.于光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读史笔记》,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4.本书组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08年修订本),第187-205页

第十二讲:寻找中国道路

教学目的:本讲主要帮助学生了解(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以苏为鉴”,尝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并取得初步理论成果;(2)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使党的领导人对形势发生误断,最终中苏分裂,引发导致十年“文革”的发生。

重点难点:(1)“以苏为鉴”,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教学内容:

1.从中苏蜜月到暗潮汹涌

2.从“双百”到“反右”

3.“大跃进”

4.中苏分裂

思考题: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长期性失误的根源是什么?

阅读书目: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6月30日)

3.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下册,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4.本书组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08年修订本),第206-232页

5.王宪明、蔡乐苏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述要》,第415-447页

第十三讲:文化大革命

教学目的:本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成因、过程及产生的影响。重点难点:(1)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2)为什么能发动文化大革命。

教学内容:

1.引发文化大革命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

2.文革的进程

3.文革的遗产

思考题: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长期性失误的根源是什么?

阅读书目:

1.王年一:《大**的年代:“文化大革命”十年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2.王宪明、蔡乐苏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述要》,第450-487页

下载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学时/学分:72/4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 开课教研室:计算机公共课程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 《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大纲

    《管理学》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管理学》属管理学类的课程。该课程是管理学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管理学类各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必修课程。《管理学》是......

    教学大纲

    兽医免疫学(Veterinary Immunology) 一、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兽医免疫学(Veterinary Immunology) 课程编号: 课程总学时: 48 (其中,讲课 32 学时,实验 16 学时,上机 0 学时,课外总学时 0......

    教学大纲

    《政府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政府经济学》是人事部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开办的行政管理专业专科升本科学生......

    教学大纲[模版]

    【编者按】为了丰富教师的生活,本网小学频道搜集整理了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所......

    教学大纲格式

    教学大纲格式一、 课程基本情况(中英文对照)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课程总学时:(其中,讲课,实验,上机,实习,课外学时)课程学分: 课程分类:(填必修或选修) 开课学期:(填秋或春或夏) 开课单位:(学......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说明 一、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部分。它以文学史为主要线索,讲授各阶......

    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一、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1038030009 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史 开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学分:72/4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