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血液教学反思[最终版]
《血液和血型》教学反思
《血液和血型》是七年级生物新教材第四单元第十章第一节内容。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学生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非常重要。我在教学中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网络学生等多种课程资源,通过多元的学习方式,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接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以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为主线,采用阳光教学模式与英特尔核心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学生调查、资料收集、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实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养成教育。下面谈一谈具体的做法及效果:
一、课前精心备课。
课前我不仅精心设计预习提纲,提纲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学困生可以不完成较难的题,而且制作了精美实用的教学课件,通过课件的动画突破难点,增强直观感受。布置学生收集血常规化验的相关资料,并指导学生制作简单幻灯片。当堂训练环节也别具一格,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受到哪些启示,也可以以习题的形式考其他组。
二、扎实严谨,联系实际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分析血常规化验数据对诊断疾病的意义。通过活动逐步内化所学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学生对“血细胞的功能”进一步加深理解,了解并关注血液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方法科学、灵活多变
在课堂学习中,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的教学方法,把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情感培养结合起来进行,因而学生能在活动中体验到合理营养的重要性,在体验的基础上升华出关注合理营养的情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转变观念,创新教育
在经过英特尔培训之后,我转变了教育观念,课堂上尝试应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收集血液的资料,制作简单的幻灯片,并利用幻灯片向学生讲解。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四、本节课的不足及今后采取的措施:
1、教学时间分配不太合理,板书和第一题的讲解时间长,导致巩固练习环节没时间。
2、教学课件有待改进,预习题与幻灯片之间做超链接就更好了。
3、教师的总结和点拨不是很到位。
4、为了更好的贯彻阳光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环节,今后我应当多熟练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使用,使媒体使用恰到好处,增强直观感受,突破教学重难点。
5、加强教学基本功,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
第二篇:血液(教学设计1)(附教学反思)
血液(教学设计1)(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
(1)观察血液,说出血液的组成;
(2)观察血涂片,区分白细胞与红细胞;
(3)说出血液中几种成分的功能;
(4)说出血液中几种成分含量的正常值,学会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5)理解血型和输血的关系。2.能力: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能力,实验的规范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的思维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实验态度和对科学研究的意义的理解,树立辩证的科学观。
(2)通过对人体血量等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无偿献血、义务献血的教育。〖教材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每体检的化验单,分发到各小组。学生阅读,讨论化验单上几项指标的不同,了解血常规化验的检测内容。
师:平时化验主要是检测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字,但血液的成分不仅仅是这些。
演示实验:观察血液的组成成分。
课前准备好新鲜血液置入烧杯中,另备洁净的量筒一只和试管若干。用滴管吸取10mL血液注入量筒,并将剩余的血液分装到洁净的试管里。
用滴管向量筒里加入柠檬酸钠,轻轻摇动量筒,然后静置。利用这段时间,教师提问。
师:实验中两次使用到滴管,为什么不用一个滴管解决问题以节约器具呢?
生:不能混用。
师:回答是正确的,那为什么不能混用呢?
生:不同的药品可能会发生反应。
师:对,在这个实验里,滴管要吸取不同的化学药品,为保证实验的准确,不同的药剂要使用不同的滴管。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量筒里的血液出现了什么变化?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生:原来的表面颜色亮一些,切口上颜色黯淡。
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变化呢?同学们看看邻近小组的实验现象,是不是每组都是这样的结果?
生:可能与试管盛放方式有关。
生:都是靠近试管口的那面鲜亮,可能与试管开口有关。
师:试管口会有什么因素导致颜色变化?靠近试管口的血液成分会接触到什么?
生:空气。
师:就是说,血液颜色变化可能是与空气相关的。那空气中什么气体与我们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齐):氧气。
师:好,假设血液颜色鲜亮是因为接触到更多的氧气。怎么设计实验验证呢?请各小组同学自己设计实验程序验证这个假设。还需要什么器材呢?新鲜血液可以到讲台前来领取。
学生分组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原因。
师:刚才每小组同学都认真地进行了实验,其中做得最好的是××小组和××小组。前者选择试管与培养皿进行实验,得出结果是同样体积的血液,在培养皿中由于接触到氧气充足,亮红色表面积较大。后者用两支试管实验,分别为自然放置在空气中和向试管里呼气然后将试管口堵住,虽然结果对比不及刚才那组明显,但还是很有创意的。
师:对比量筒里分层的血液和凝固的血块表面析出的液体,颜色有何不同?透明度是否一样?记住你们的观察结果,下节课我们来继续解密。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师:上一节课的探究实验也告诉我们,如果有充足的氧气存在,血液的颜色是鲜红的,否则是暗红的。原因也在于红细胞。请同学们结合阅读中查找的资料情况,互相交流一下。哪一组同学先谈谈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生:红细胞的形态刚才在实验中我们看过了,红细胞成熟后没有细胞核……
师:红细胞衰老死亡后是怎么补充的?
生:由红骨髓产生。
师:有谁查到关于贫血的知识?
生:贫血就是血液中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
师:那么什么样的情况算过少或过低呢?
生:正常值成年男子为……
师:如果你是医生,遇到贫血患者你会给一些什么建议?
生:多摄入蛋白质类食物和补充铁质,因为资料告诉我们补充铁才能合成更多的血红蛋白,而血红蛋白增加了,就能够运输更多的氧气。
师:我这里有一则新近的信息(屏幕显示相关资料),复旦大学王永雁教授在研究人类衰老的过程中发现人类的衰老与体内的Fe元素含量相关,女性的寿命普遍高于男性是因为每月一次的生理周期中排出了部分Fe元素,从而使Fe在体内的含量明显低于男性。针对这个研究成果,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师:生活中我们究竟要不要补铁?怎样补铁? 学生结合信息和已学的知识,分组讨论。
生:为了保证血液的正常功能,还是要先补铁。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师:人体的血液有相对稳定的总量,成年人血量大约为体重的7%~8%,血量的稳定有利于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若失血过多,如一次失血1200~1500mL,则需及时输血进行抢救。输血之前需要验血型,而血清就是检验血型的基本物质。
教师事先准备好可代表四种血型的四种溶液以及代表两种血清的两种溶液,学生按照教材提示,分组进行“交叉配血"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讨论应该如何输血。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输血的原则――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师:一般献血者的采血量只为总血量的5%,对献血者的健康并无大碍,但对失血者而言却十分重要,献血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无偿鲜血是公民的义务,也反映了公民的高尚品德。我们不提倡同学们去献血,因为你们还处在身体的发育期,在将来你们成年之后,如果能够献出自己的鲜血去挽救他人,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教师完整小结血液的成分及功能,复习巩固,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节奏较快,容量较大,是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而定的。总体上看,我校学生知识基础较好,思维较活跃,且有过这样的学习模式训练,大部分学生接受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都较强。
从上课的情况来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实录中的“生”是不同的学生作答。课堂提问学生人数多,可以吸引更多同学的注意力,同时也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对求知欲强烈、基础好的同学尽量给以空间,任其思维、设计、探究,对一些惯于被“牵”着走的同学则
1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戴老师深刻领会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精神,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大胆组织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富有创造性,教学中取得显著效果。
3-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第三篇: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反思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反思
沔城回中陈敏
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意味着知识更新异常迅速,学生不可能以结束学校的学习作为学习的终结,所以我在课堂设计上努力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贫血、血友病、白血病、血栓、人体血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如:试管中血液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为什么对失血多的病人要及时输血,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通过阅读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求知,科学的精神;通过家庭小医生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质疑使学生更好的省晤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加工资料分析比较、总结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开阔了视野,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掌握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知识目标方面,血细胞的结构以及功能最为关键,像血浆的组成、作用;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大小让学生了解就足够,不需要反复向学生强调,应该让学生把更多精力集中在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上。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逐步学会比较图片,分析数据的能力。在情感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献血以及正视抗生素(后者是后来才发现可以深入的点)。
我想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通过反思能知道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这也是一再学习的过程。经过梳理我发现在以后的教学上还要改变已有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探究、参与、互动自主学习的能力更突出一些,还要更好的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生命。另外,初中生物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教育、激发学生兴趣为主,而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生活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同时可以参考练习册来明确教学的主干,而我这两点都没有达到,在今后的备课过程当中,第一:要进行有梯度的练习;第二:多思考,把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第四篇:《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反思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反思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初中生物学中知识点多,且生理过程复杂的一节课,尽管学生对心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知,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一节课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讲本节课前,我做了很多努力,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按照新课程理念和尝试教学模式,精心设计了本节课。
本节课教学亮点有以下几方面:
1、课前准备了导学案和猪心实物,由于学生和教师准备充分,营造出愉悦和谐、互动合作的课堂氛围。
2、贴近生活实际,从学生平时生活体验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导课自然达成。
3、重视学生实验,利用实物猪心让学生观察,直观感受心脏的结构,特别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巡回指导,及时纠正不足,如:不能准确认识动脉瓣和房室瓣,还有与左肺连接的肺静脉,与右肺连接的肺静脉都和左心房连通,学生很难辨认,这时老师应及时指导并给予确认。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热情高,观察的仔细认真,真正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但学生在实验时有困难,因为购买的猪心脏本身就有杀猪时带有的刀口,还有血管留的比较短,特别是上腔、下腔静脉、肺静脉挨着很近,不利于辨认,影响实验效果,其实课前老师已经预料到这个效果,所以老师尽最大努力指导到每个小组,时间很紧,总有点感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以后多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4、通过动态课件的演示,如:学习“心脏工作状态”这一难点时,给学生提供了形象直观的画面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同时老师边演示边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部分知识。
5、重视学生自评和互评,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
6、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理想教育,学生认同体育锻炼的益处。呼吁大家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7、板书设计美观、简洁、规范,条理清晰,有启发性、科学性、实用性。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个别学生不敢动手,观察的不够仔细。主要是因为部分同学,特别是女生胆小,还有“学生分组实验”上的较少,导致这方面能力欠缺,针对这一点,以后应加强实验教学,对学生多加以鼓励,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2、有些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不足,便急于总结定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思维。主要是老师有时不放心学生,还有个别学生不主动参与教学导致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激发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的实力,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有效构建知识,保证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作为一名处于新课改大潮中的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敢于创新,更好地研究学生、钻研《标准》和新教材,精心设计完成每一节课,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生物课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并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五篇:《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导学案,小组分组讨论合作,利用竞争机制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照心脏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心脏,步步展开,增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以及观察后的归纳和总结,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我把心脏的结构知识进行了分解,使学生在学习中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从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从模型观察到实物解剖,从结构的认识到功能的分析,反复进行观察、讨论、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进一步掌握这些知识。但是本节课要掌握的纯知识性内容很多,全靠学生们自己去观察总结很难完成。如何调整学生活动与教师讲授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课堂观察、讨论、操作,确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很高,小组长积极辅导,其他学生也非常主动的寻求帮助,生怕自己拖了全组的后腿。只是课堂活动需要的时间过长,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克服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