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内科

时间:2019-05-13 22:0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血液内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血液内科》。

第一篇:血液内科

血液内科

1、学科成立时间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肿瘤科成立于1972年,刘文会教授任科主任。

2、学科组成

该科现由良性血液病学组,恶性血液病学组,和血液病实验诊断学组三部分组成。

3、学科学位授予点

1994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点。2005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4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家17名,博士18名,硕士15名,在读博士9名,在读硕士17名。

4、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

5、学科基本概况

邵宗鸿教授任行政主任,现有病床92张,分3个病区(恶性血液病区、良性血液病区和层流区),其中普通病床80张,层流病房12间。实验室方面,现有血细胞形态学实验室、血液成分分离室、血液免疫实验室、组织细胞化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遗传学实验室。

6、临床科研特色

骨髓衰竭性疾病、红细胞疾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治水平处国内领先地位 各种骨髓衰竭性疾病,特别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免疫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淋巴细胞功能亢进致造血组织损伤的病因、机制、诊断及治疗研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异常克隆造血调控机制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向白血病转化规律的研究”是该学科目前在国内处领先地位的课题,也是今后科研的主攻方向。有关这些领域,我科已经申请到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天津市科技支持重点项目在内十余项科研资助项目。

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血液学既是临床学科又是实验学科,目前血液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估已进入基因和分子时代。该科已筹建细胞形态学室、血液成分分离室、血细胞免疫室、细胞化学室、细胞遗传学和生物学室,从细胞、蛋白和基因水平为临床提供诊断治疗依据,同时加深对血液系统疾病病理机制的认识,使高起点的基础研究与务实的临床诊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7、临床医疗优势、特色

1973年,该科在天津市率先开展急性白血病联合、分期、间歇化疗、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明显提高了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延长缓解期和生存期。1986年,开展胚胎造血干细胞输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MDS、白血病,还进行了胚胎造血、同位素标记体内追踪、微量元素测定等基础研究,该项目被评为“填补天津市医药卫生空白新技术项目”。1995年,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基础研究;1999年建立百级层流无菌室。2004年以来,临床上开展与国际接轨的新型治疗方法:如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强化免疫抑制并促造血治疗、难治/复发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DAG方案治疗、重型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及重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发作期CP方案治疗、降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复发的长疗程免疫抑制治疗、高危急性白血病患者的IA/VILP/FLAG方案化疗、淋巴瘤的FCHOP/BCHOP化疗、多发性骨髓瘤的Velcade+D/TD方案化疗以及造血系统肿瘤的细胞/生物学治疗、出凝血性疾病的改良替代治疗和血浆置换治疗,并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疗、生物治疗、联合放疗及干细胞移植的治疗体系;细胞形态学室、血液成分分离室、血细胞免疫实验室、组织化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遗传学实验室已开展相关项目检测。到目前为止,治疗及检测手段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8、主要科研方向

(1)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 该学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系统研究了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造血干/祖细胞、正负造血调控因子及T淋巴细胞在治疗前后的质量、功能变化,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是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导致的造血功能衰竭症。同时以雄激素联合环孢菌素A(CsA)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首创序贯使用强化免疫抑制合并造血因子(ALG/ATG、CsA及HGFs)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取得良好疗效,使再生障碍性贫血治愈成为可能。目前该科已成为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治中心,接诊患者遍及全国;2005年,该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深入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数量、亚群及功能,有望在该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2)淋巴细胞功能亢进致造血组织损伤的病因、机制研究 该学科发现: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造血干细胞移植物排斥反应(HVG)等发病有关;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导致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Evans综合征(Evans)、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及获得性血友病(AH)等。Th1 与Th2细胞数量及功能失衡是这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机制中的重要环节。针对该环节及其下游环节的治疗已获得较好临床疗效。探索导致Th1、Th2细胞失衡的原因、机制乃至组织破坏的方式和调节是我科过去、现在及将来的研究热点。该科将继续在AA、PNH、AIHA、IRP、EVANS综合征患者免疫功能亢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归纳、分析不同组织损伤与淋巴细胞功能亢进的关系,深入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因,为预防和根治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乃至其他自身免疫性组织损伤性疾病奠定基础。

(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异常克隆造血调控机制的研究及治疗 该科在国内最早利用单克隆抗体检测PNH患者血细胞膜表面GPI锚连蛋白分子,为确诊或排除PNH提供敏感、特异的指标。现已完成:PNH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检测PNH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状态,探索PNH异常造血克隆与免疫耐受的关系;首次采用DAG、H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PNH获得较好疗效。PNH患者异常克隆造血调控机制及根除治疗是学科研究重点之一。

(4)白血病前期(MDS)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向白血病转化规律的研究 该学科研究发现;MDS患者染色体异常核型数量与疾病进展和预后相关;MDS 患者髓系造血细胞形态、功能(包括生长方式)、抗原表达、周期分布、基因等有明显异常;MDS患者免疫系统也有改变,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相对不足,T细胞数目异常、CD4+ 与CD8+ 亚群比例异常、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CTL)数量和杀伤肿瘤细胞功能减低、Th1 与Th2 细胞比例失衡、I型淋巴细胞因子(如IL-

2、TNF-α等)产生不足,免疫异常与疾病的恶性程度有明显关系。MDS治疗着力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其及时和完全杀灭MDS克隆,阻止MDS克隆向白血病转化和解除MDS克隆对于正常造血的抑制。该科将深入研究MDS恶性造血克隆与淋巴细胞功能的关系,探讨免疫监视功能改变与肿瘤耐受和赦免的机制,为免疫治疗提供依据。(5)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及根治研究 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微小残留病(MRD)是导致复发、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该科将充分运用现有检测手段,动态观察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MRD的变化规律:PCR检测特异融合基因、IgH/TCR基因重排;流式细胞仪分析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法检测MRD异常核型。通过对MRD的检测,区分不同预后组,指导治疗决策,达到个体化治疗目的。并探索应用交替半身照射综合方案及中大剂量化疗方案清除急性白血病MRD。

(6)老年急性白血病生物学特征及诱导缓解的研究 老年急性白血病是急性白血病中的“高危”群体,缓解难,复发易,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我们近年采用IAG方案诱导缓解取得较好疗效。探索老年急性白血病生物学特征及高缓解方案是学科今后着力开垦的一块“处女地”。

(7)淋巴系统肿瘤性疾病的病因学研究 结合该学科临床病例统计分析及相关实验室研究,已发现某些淋巴瘤相关因素,这些因素刺激正常淋巴细胞,使其增生、转化,最终成为恶性细胞。病毒感染是诸相关因素之一,它与某些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表达失控以及免疫抑制等因素密切相关。该科将进一步研究淋巴瘤的病毒病因。

(8)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的生物治疗近20年来,生物治疗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合理使用生物、免疫方法并与其它治疗手段有机结合,以提高造血系统肿瘤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率。目前常用的生物治疗手段包括:生物反应调节剂(应用干扰素治疗骨髓增殖性疾病、淋巴瘤及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格列卫治疗慢粒,Velcade治疗多发性骨髓瘤)。(9)实体瘤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系采集自体造血干细胞存贮体外,待患者接受大剂量化疗或化、放疗后再移植入患者体内使其恢复造血功能。该学科在开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条件,联合各兄弟科室,对无合适供者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其他实体瘤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以争取此类患者的长期生存。

(10)DIC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研究 DIC是一种危重临床综合征,常继发于多种内、外、产科疾病,早期较为隐匿,晚期病情急剧进展,导致重要脏器损害,发生不可逆病变而致死。该学科拟与兄弟科室合作开展DIC相关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A肽、抗凝血酶Ⅲ、FDP等)检测,对DIC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9、学术地位

骨髓衰竭性疾病、红细胞疾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治水平处国内领先地位 学科带头人邵宗鸿教授是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学组的“领军人物”,在他的带领下使该科特别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淋巴细胞功能亢进致造血组织损伤的病因、机制、诊断及治疗研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异常克隆造血调控机制的研究、MDS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10、学科员工

本学科共有医务人员81名:教授(主任医师)7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0名,主治医师16名,住院医师10名,主管技师1名,技师2名,主管护师10名,护师22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4名。有博士学位者18名,硕士学位者22名,有出国留学经历者6名。我学科已经拥有一支年轻化,专业化,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学术队伍。

11、学科历史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肿瘤科前身为内科血液组。1972年,内科成立血液组,病床28张,拥有独立的门诊及血液学实验室,刘文会教授任组长,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6名,技术员3名。1986年,主楼落成后,病房迁入主楼,成立血液科,病床20张,程毓倩教授任行政主任,教授(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 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2名。1999年,血液科改名血液肿瘤科,病床增至39张,宋文秀教授任行政主任,教授(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2名,技术员3名。2001年,张丽彤副主任医师任科负责人。2004年,医院引进邵宗鸿教授任行政主任,病床增至92张,分3个病区(恶性血液病区、良性血液病区和层流区),恢复血细胞形态学实验室,并新组建血细胞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组织化学/血液成分单采实验室,教授(主任医师)7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0名,主治医师16名,住院医师10名和技师3名。

12、学科的国内、外交流

1975年,该科在天津市卫生局支持下举办全市血液病进修班一期,同年协助铁道部举办全国铁路系统血液病学习班一期。近20年来,多次参加全市全国及国际血液学会议及学术交流活动。2003年至2006年连续主办天津市血液学年会4届,2005年承办第四届中国血液免疫学年会,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连续两年举办“血细胞形态学培训班”。

科室人员中有出国留学经历者3名。本学科多次派代表,赴美国及欧洲参加学术交流会议。2007年聘任美国加州大学客座教授1名,并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学术交流,互派访问学者。

13、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该科拥有优秀的医护技队伍,高素质医学专家,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家15名,自1994年建立研究生点后,共培养硕士16名。现在读博士5 名,在读硕士17名。同时也接受全国各地进修医生。该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色是理论与科研及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并重,使之成为具有较强临床工作能力及科研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14、学科、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介绍

邵宗鸿: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血液学专家。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现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血液内科主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临床流式细胞术学组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学会常委;天津医学会血液学会主任委员;天津市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CSCO常委;中国输血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卫生部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专家;天津市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专家。美国血液学会海外会员;《中华血液学杂志》副总编、《中华内科杂志》等10项杂志副主编、编委、《Blood》杂志海外审稿人。于1989~1992年和1998年先后两次赴美国学习,多次赴欧美等国家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主要研究方向为内科血液病诊断治疗,尤其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MDS恶性造血克隆鉴别及根治”、“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白血病大剂量化疗”等方面研究成绩显著,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国家、省市、部级课题多项,获科研奖励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参编血液学著作及教材24部。1996年当选为天津市青联常委;曾被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先进个人,荣获天津市十大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连获天津市“九五”、“十五”立功奖章,2007年获“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2008年获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教学名师,2009年获天津市优秀教师及天津医科大学优秀教师,2010年天津市首届卫生行业人民满意好医生,2012年获天津医科大学教学名师。付蓉: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内科行政副主任。1992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4-2005年于香港大学做博士后,2013年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医院做访问学者。现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学组委员兼学术秘书、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抗感染学组委员、海峡两岸卫生交流协会血液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来华留学生(医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临床血液学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国肿瘤临床杂志》审稿专家等重要职务。获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天津医科大学首届“新世纪人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新世纪人才”等人才称号,获天津市第十二届青年科技奖。付蓉教授致力于血液内科的临床医疗工作,在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的诊断和免疫抑制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诊断和免疫抑制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的治疗、急性白血病大剂量化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的诊断和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经验丰富,多项成果在国内属领先水平。近年来在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 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市级课题10余项,作为副主编编写《血液病诊治新思维及探索》,作为编委编写《造血系统疾病治疗诊断规范教程》、《血液病治疗学》、《临床病例会诊与点评-血液病分册》、《物理诊断学(第三版)》等多部著作,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3项。

15、专家介绍 主任医师:

邵宗鸿,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血液学专家。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现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血液内科主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临床流式细胞术学组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学会常委;天津医学会血液学会主任委员;天津市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CSCO常委;中国输血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卫生部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专家;天津市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专家。美国血液学会海外会员;《中华血液学杂志》副总编、《中华内科杂志》等10项杂志副主编、编委、《Blood》杂志海外审稿人。于1989~1992年和1998年先后两次赴美国学习,多次赴欧美等国家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主要研究方向为内科血液病诊断治疗,尤其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MDS恶性造血克隆鉴别及根治”、“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白血病大剂量化疗”等方面研究成绩显著,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国家、省市、部级课题多项,获科研奖励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参编血液学著作及教材24部。1996年当选为天津市青联常委;曾被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先进个人,荣获天津市十大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连获天津市“九五”、“十五”立功奖章,2007年获“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2008年获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教学名师,2009年获天津市优秀教师及天津医科大学优秀教师,2010年天津市首届卫生行业人民满意好医生,2012年获天津医科大学教学名师。

付蓉,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内科行政副主任。1992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4-2005年于香港大学做博士后,2013年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医院做访问学者。现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学组委员兼学术秘书、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抗感染学组委员、海峡两岸卫生交流协会血液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来华留学生(医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临床血液学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国肿瘤临床杂志》审稿专家等重要职务。获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天津医科大学首届“新世纪人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新世纪人才”等人才称号,获天津市第十二届青年科技奖。付蓉教授致力于血液内科的临床医疗工作,在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的诊断和免疫抑制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诊断和免疫抑制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的治疗、急性白血病大剂量化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的诊断和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经验丰富,多项成果在国内属领先水平。近年来在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 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市级课题10余项,作为副主编编写《血液病诊治新思维及探索》,作为编委编写《造血系统疾病治疗诊断规范教程》、《血液病治疗学》、《临床病例会诊与点评-血液病分册》、《物理诊断学(第三版)》等多部著作,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3项。

阮二宝,女,1955年出生。1977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医学系。现任职于血液肿瘤科,主任医师,内科教研室副主任。毕业以来在内科及血液科工作,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对内科疾病和血液肿瘤科的疾病如各种贫血、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出血性疾病等有丰富的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成功的抢救了一些危重患者。并承担五、七年制诊断学、内科学的授课任务;脱产带实习任务及临床带实习生任务。自担任教研室副主任以来,模范履行岗位职责,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曾于2003年度被评为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两次被评为校级先进个人;两次被评为校级先进教师;校级“三育人”先进个人、校级优秀教研室主任。承担教学课题及参与科研课题多项,参编华北五省市《诊断学》教材等。

瞿文,女,1966年出生,中共党员,医学硕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血液科党支部书记。1990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一直从事内科血液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并承担五、七年制诊断学、内科学的授课任务。以第一作者在中华系列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市级课题3项、局级课题3项,主持局级课题2项,获天津医科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参编专著2部。擅长各类血液病诊治,尤其各类贫血及恶性血液病诊断与治疗。王化泉,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内科学(血液病)博士。美国H.Lee Moffitt 肿瘤中心访问学者、博士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美国血液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贫血)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天津血液分会委员、天津血液学会委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 论文20余篇。主要从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系列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项目、天津市卫生局基金等多项基金支持,成果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从事血液肿瘤专业临床工作20多年,对各种贫血、血细胞减少症、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有较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宋文秀,女,教授,前血液肿瘤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医学会血液分会常委、第一总支委员、呼吸血液党支部书记。现为市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中国肿瘤临床》首席审核专家、天津血液学会名誉委员。1965年本院内科医生,1972年兼攻血液病,。1980年全国血液专业进修班脱产学习一年。1976年被评选为市级抗震救灾模范个人。医疗:对内科血液病,肿瘤的诊治有较丰富经验,主攻造血干细胞移植。发表学术论文50篇,专著9部,主编《贫血基础与临床》,副主编《老年与抗衰老医学》,合译著《高等教育医学考试指南》获国家医学总局优秀图书三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教学:为五年制、七年制诊断学、内科学授课,1986年——1998年曾三次被评为院、校级模范教师、获授课优秀奖。1995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共培养硕士生6名。科研:1986年——2000年主持多项院校级、市级科研课题,1990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曾获填补市空白新技术项目,1998年获QC局级成果奖,2005年获校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杜丽娟,女,1946年出生,主任医师。1970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现任职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肿瘤科。主要业绩:毕业后一直在内科临床第一线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6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特别在诊治高粘滞血症、各种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肿瘤及与血液相关的内科疾病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具有对危重、疑难病症的鉴别、诊治、抢救工作的实践经验和能力。现主攻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在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中培养了大批七年制和五年制医学生及内科和血液专科的进修医师。曾于1988年和1996年先后两次被评为校、院级优秀教师。曾参与多项科研工作,1990年建立了“放免法测定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含量”,填补了院内空白;于1995年、1996年分别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天津市卫生局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发表《急性白血病七例治疗体会》、《产妇外周血象及脐血成分的研究》、《脐血造血细胞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等多篇论文。参与《内科基本功》一书部分章节的撰写。

副主任医师:

王晓明,男,1963年出生,医学学士,副主任医师。1987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工作至今。在中华血液学杂志发表论文3篇,参与负责天津市卫生局课题一项。从事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各种溶血等多种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王国锦,女,1966年出生,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1989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疗系,2007年获得医学硕士学位,从事血液科临床工作近20年,承担医科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授课工作,参与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并负责天津医科大学科研课题一项,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0篇,获得天津医科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擅长恶性淋巴瘤发病机制及诊疗,常见良性恶性血液病的诊疗。

吴玉红,女,1967年出生,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1990年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2005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为天津市中西医学会会员。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5项,主持辉瑞中国抗真菌科研基金1项。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SCI2篇。擅长各种血液病的诊治。

刘鸿,女,1968年出生,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1991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2003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硕士学位。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参编血液学专著一部。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华医学会奖二等奖一项。从事血液病临床工作十余年,擅长各类血液病诊断治疗,尤其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Evans综合征的科研工作中均有较深入研究。

宋嘉,男,1972年出生,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1995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发表第一作者论文十余篇,主持局级科研课题一项,参与天津市科技支撑项目等课题数项。擅长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各种溶血等多种良恶性血液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邢莉民,女,1973年出生,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1996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获河北医科大学血液学硕士学位;2001年7月至2002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进修造血干细胞移植;2006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研究所博士学位。在核心期刊发表论著十余篇,综述五篇,并获河北省科技三等奖一项,目前在研校级课题一项,参研市级课题两项。主要研究方向:免疫性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

关晶,女,1971年出生,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1994年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医疗系,多年从事血液科临床工作。从事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各种溶血等多种良恶性血液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李丽娟,女,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2002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血液病临床与实验室研究工作 熟练掌握各种血液病的诊疗。尤其擅长流式细胞术在血液学基础及临床方面的应用。

江汇涓,女,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200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13年获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近年来在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从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项目、天津市卫生局基金等多项基金项目。获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人才称号,从事血液肿瘤专业临床工作,有较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刘惠,女,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200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医学院(本硕连读),2010年获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近年来在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从事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项目、天津市卫生局基金等多项基金项目。获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新世纪人才”、“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人才称号,从事血液肿瘤专业临床工作,有较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17、学科门诊介绍

本学科出诊医师,均为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及以上级别医师,门诊包括普通门诊、主任门诊和专家门诊,周一至周六全天及周日上午应诊。诊疗范围包括,对常见血液病的初步诊断、治疗,如:贫血、白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等,并对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较危重疾病进行初步鉴别诊断,并根据病情需要,进一步收住院治疗。

18、门诊、住院医疗项目

门诊及住院病人均可进行以下医疗项目: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骨髓病理活检、骨髓单个核细胞膜抗体检测、T细胞亚群检测、G锚链蛋白检测、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树突状细胞检测、活性B细胞检测、细胞周期检测、耐药基因检测、骨髓干祖细胞培养、融合基因检测、细胞染色体检测、细胞组织化学检测、血液细胞分离术等。

19、专家介绍、照片 同上

20、仪器设备介绍

流式细胞仪 我科引进的BD FACS Aria流式细胞仪是目前最先进的设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和研究领域,其中检测项目包括淋巴细胞亚群、PNH检测、白血病免疫分型、细胞周期和倍体、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细胞分选等。

血细胞分离机 我科现拥有的Baxter 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功能全面,已开展单采分离血液成份(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置换等多种临床治疗,并可应用于外周血干细胞采集。

PCR扩增仪 用于MRD、融合基因、基因突变等检测。荧光原位免疫杂交(FISH)可用于已知基因或序列的染色体定位,也可用于未克隆基因或遗传标记及染色体畸变的研究。在基因定性、定量、整合、表达等方面的研究中颇具优势。层流病房 我院血液肿瘤科于2006年6月建立了全封闭垂直式无菌层流病房,其中百级病房6间,千级病房6间,并组建了层流室医疗护理人员。无菌层流病房由一系列空气层流过滤装置构成,外界空气经过滤装置后,99.99%的细菌被过滤掉,任何外界物品进入层流病区前都需经过微波、紫外线、高压蒸汽灭菌、戊二醛熏蒸消毒;所有工作人员进入层流病房前也必须严格消毒,穿隔离衣。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层流病房的无菌状态,降低院内获得性感染。病房内恒温恒湿,并配备先进的视频对讲系统。层流病房的建立不仅为恶性血液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全院相关疾病的治疗创造了良好环境。其用途主要有(1)白血病等血液肿瘤疾病中、大剂量化疗;(2)恶性血液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3)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实体瘤,包括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缺陷病、骨硬化病、某些代谢产物蓄积病和精原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WILMS瘤、脑瘤、肺癌、乳腺癌、卵巢癌;(4)各种原因导致的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目前,层流病房的建立明显减少了患者感染几率,提高疗效,深受患者欢迎,已进入良好运行状态。

第二篇:血液内科[范文模版]

第三节血液内科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目标管理

血液内科的病种较多,包括各类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以及出血性疾病,其共同特点为骨髓、脾、淋巴结等的病理损害,周围血细胞和血浆成分的病理性改变、免疫功能障碍以及出凝血功能紊乱。血液内科护士必须具备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心理学、内外科学等相关知识。

一、培训年限

共5年,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l年,为毕业后l年;第二阶段2年,为毕业后2~3年;第三阶段2年,为毕业后4~5年。

二、培训内容和要求

(一)第一阶段(毕业后1年)

1.培训目的为基础培训阶段。培训目的是为毕业后一年护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国家职业护士注册考试。

2.培训方法

(1)参加医院岗前培训。

(2)由护士长指定l名具有带教资格的老师,采取跟班制,参与临床护理工作。

(3)严格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训练,达到国家职业护士的标准。

3.理论知识

(1)完成卫生部护理专业统编教材(内、外、妇、儿、基护)中的基本知识复习,通过国家护士执业注册考试。

(2)掌握内科护理常规,血液内科疾病护理常规(如:白血病护理常规、贫血护理常规、出血性疾病护理常规),熟悉病房各种制度(如: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各班职责等。

(3)掌握血液内科常用药物剂量、作用及副作用。

(4)参加业务学习讲座>36学时(包括查房和小讲课)。

4.临床技能

(1)熟悉掌握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全年完成的项目及次数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30次口腔护理≥l0次

晨晚间护理≥50次各种铺床法≥50次

氧气吸入法≥20次床上擦浴、床上洗头≥5次

生命体征测量≥50次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20次

雾化吸入≥5次热水袋、冰袋使用各≥10次

出入院病人的护理≥30次穿、脱隔离衣≥5次

灌肠法≥5次口服给药法≥10次

皮内注射法≥26次皮下注射法≥20次

肌内注射法≥20次静脉注射法≥30次

静脉输液和输血法≥30次膀胱冲洗≥5次

压疮预防及护理≥30次女病人导尿术≥5次

记24小时出入液量≥20次护理病例书写≥5次

5.考核方法

(1)第一个月代教老师每周考核l次(理论、操作交替),护士长每月考核1次;第四个月开始每季度考核专科理论、基础护理操作各l次,成绩登人培训手册。

(2)每季度由科护士长进行阶段考核。

(3)1年后参加由内科组织的全科考核及由护理部组织的全年综合考核。

(4)参加国家执业护士考试。

考核分阶段进行,未达到本阶段标准者,不得进入下一阶段培训。

(二)第二阶段(毕业后2~3年)

1.培训目的巩固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熟悉本专科理论知识,培训专科护理技术操作。

2.培训方法

(1)由护士长指定具有相应职称的带教老师,采取”对班制”在病房从事临床工作。

(2)理论知识、外语以讲座和自学为主,操作技能以临床实践为主。

3.理论知识.

(1)学习职称晋升考试科目的有关知识(省市指定教材)。

(2)掌握本专科常见病病人的护理:如贫血病人的护理、白血病病人的护理。

(3)了解淋巴瘤、骨髓瘤、出血性疾病的护理。

(4)参加业务学习>72学时。

4.临床技能(完成指定项目及次数)

(1)基础护理技术操作。

鼻饲法≥5次电动吸引器吸痰法≥l0次

输血法≥5次导尿术≥5次

(2)专科护理技术操作。

血气分析标本采集≥5次葡萄糖耐量试验≥3次

中段尿培养≥5次24小时尿标本采集≥3次

胸穿配合≥3次腹穿配合≥3次

5.考核方法采用评分或学分积累形式进行全面考核,并将成绩登人手册。

(三)第三阶段(毕业后4~5年)

1.培训目的(1)深入学习掌握本专科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初步达到独立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2)掌握对本专科重症监护病人护理知识,了解本专科护理进展情况。

(3)能协助完成护生临床实习带教工作。

(4)具备基本的护师组织及管理能力。

(5)具备熟悉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6)培养撰写论文及护理科研能力。

2.培训方法

(1)在血液内科病房轮转,由护士长指定相应职称的带教老师。

(2)掌握本专科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基本掌握重症监护病房常规仪器的使用和养护。

(3)能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并能书写护理病历。

(4)协助完成对护生的带教工作。

(5)参加本专科科研工作,培养教学及科研能力。

(6)在护士长及护士长助理指导下参与病房管理工作,具备基本的护理工作管理组织能力。

3.理论知识

(1)掌握职称晋升考试科目的有关知识,通过护师职称的晋升考试。

(2)初步了解护理管理,学习基本知识。

(3)参加业务学习及专题讲座>72学时。

4.临床技能

完成专科护理指定的项目次数并协助完成中专护生临床实习的带教工作。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5次心电图操作≥5次

各种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配合≥5次

5.考核方法由护理部主任组织,科护士长及护士长按照培训大纲,对护士进行阶段考核和综合分析,全部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

第三篇:血液内科出科试题

血内科出科(血液病与风湿病)试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A 型选择题,选一最佳答案。每题2分,共100分)1.慢性贫血病人对缺氧的耐受性增加主要是由于

A.心输出量增加,血液循环加速B.呼吸频率加速,增加换气功能C.红细胞中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浓度增高D.缺氧敏感器官的血流量增加E.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2.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第一阶段,首先是因为组织释放

A.第Ⅶ因子B.第Ⅲ因子C.第Ⅴ因子D.第Ⅱ因子E.第Ⅷ因子3.血管内溶血常有

A.尿中尿胆原减少B.血清结合胆红素降低C.血中结合珠蛋白降低D.网织红细胞数降低E.骨髓中幼红细胞减少

4.急性白血病患者,出现头痛、呕吐、颈强直,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增高,糖减少,细胞大多为白血病细胞,鞘内注射首选药物是

A.环磷酰胺B.三尖杉酯碱C.长春新碱D.氨甲蝶呤E.6-巯基嘌呤5.贫血时病人皮肤及粘膜苍白,较为可靠的检查部位是

A.面颊,皮肤及上腭粘膜B.手背皮肤及口腔粘膜C.耳轮皮肤D.颈部皮肤及舌面E.睑结合膜,指甲及口唇

6.男性,45 岁,平素健康,因感冒就诊发现肝肋下 3cm,脾肋下 10cm,红细胞 4.5×10 9 /L,白细 胞 300×10 9 /L,血小板 250×10 9 /L,白细胞分类:中幼粒以下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碱性酸酶活性显著减低,诊断考虑为

A.急性粒细胞白血症B.肝硬变合并感染C.败血症D.类白血病反应E.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7.男性,20 岁,贫血已 10年,血红蛋白 100g/L,红细胞3.2×10 12 /L,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周围血中有较多靶形红细胞,考虑为

A.葡萄糖6 磷酸脱氢酶缺乏症B.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C.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D.海洋性贫血E.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8.最易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混淆的疾病有

A.粒细胞减少症B.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D.脾功能亢进E.“非白血性”白血病

9.女性,32 岁,低热伴牙龈出血半年,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肋下 3cm,脾肋下 7cm,化验:血红蛋白 80g/L,白细胞计数150×10 9 /L,原粒和早幼粒 6%,骨髓象原粒细胞 2%,ph'染色体阳性,哪种治疗正确

A.脾切除B.口服羟基脲C.阿糖胞苷+柔红霉素静滴化疗D.大剂量抗生素抗感染治疗E.急输新鲜血加用止血药静点10.末梢血反映骨髓幼红细胞增生程度准确的指标是

A.出现有核红细胞B.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计数C.网织红细胞百分数D.网织红细胞绝对值E.红细胞出现豪-周氏小体

11.男性,46 岁,高热黄疸,右上腹痛,疑为胆囊炎住院治疗,入院后第二天突然鼻衄,皮肤出现瘀斑,血压降至(80/50mmHg),心率 110次/分,急查血小板 30×10 9 /L,纤维蛋 白原 1g/L,3P试验(+),凝血酶原时间 20 秒(正常对照 15 秒),除积极控制感染,纠正休克, 治疗应首选A.输新鲜血B.输纤维蛋白原C.肝素治疗D.输血小板E.抗纤溶治疗12.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哪一组正确

A.血清铁减少,总铁结合力增加,未饱和铁结合力减少B.血清铁减少,总铁结合力增加,未饱和铁结合力增加C.血清铁减少,总铁结合力减少,未饱和铁结合力增加D.血清铁减少,总铁结合力减少,未饱和铁结合力减少E.血清铁减少,骨髓铁粒幼细胞减少,未饱和铁结合力减少13.缺铁性贫血用铁剂治疗后的血象首先表现为

A.血红蛋白先上升B.网织红细胞先上升C.血红蛋白与网织红细胞同时上升D.出现幼稚红细胞E.出现幼稚粒细胞

14.恶性淋巴瘤的特异性诊断依据为

A.X 线片B.尿凝溶蛋白测定C.免疫球蛋白测定D.血碱性磷酸酶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淋巴结病理学检查

15.女性,16 岁,高热、寒战、腰痛 2 天,尿呈酱油色,红细胞 2.0×10 12 /L,网织红细胞 50%.血 Ham's 试验(+),血红蛋白尿(+),如何处理最佳A.输新鲜全血B.输压积红细胞C.输洗涤红细胞D.输血浆E.脾切除

16.缺铁性贫血发病过程中最敏感或可靠的检验方法是

A.血清铁降低B.血清总铁结合力降低C.平均血红蛋白量降低D.平均血红胞体积减小E.血清铁蛋白降低

17.女性,56岁,发现贫血2周,轻度黄疸,肝肋下2厘米,脾肋下刚触及,血红蛋白70g/L,网织红细胞 8%,血清铁 80μg/dl,转氨酶正常,Coombs 试验(+),应如何处理A.保肝治疗B.输新鲜血C.糖皮质激素D.干扰素E.脾切除

18.男性,30 岁,周期发热 3 个月,伴盗汗、皮肤搔痒,查体:颈部、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肝肋下 2cm,脾肋下 3cm,血红蛋白 120g/L,白细胞计数 9.0×10 9 /L,血小板 100×10 9 /L ,如需明确诊断应做什么检查

A.胸部 X线摄片B.免疫球蛋白测定C.腹部 B超检查D.淋巴结活检E.骨髓象检查

19.男性,31岁,高热、皮肤粘膜出血 2周,红细胞 2.5×109 /L,白细胞 14.3×10 9 /L,血小板55×10 9 /L,骨髓原粒+早幼粒 90%,最适当的治疗是A.强的松+环磷酰胺B.强的松+长春新碱C.羟基脲D.苯丁酸氮芥E.HA方案

20.血液中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其骨髓象有核细胞量显著减少,巨核细胞缺如,使用雄性激素治疗,最先增高的是哪项检查

A.网织红细胞B.血红蛋白C.白细胞D.血小板E.早幼红细胞

21.海洋性贫血的诊断依据是

A.网织红细胞增高B.骨髓中红系增生活跃C.周围血中有幼红细胞D.血红蛋白电泳E.以上都不是22.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最常见于

A.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B.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D.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E.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23.下列关于DIC 实验室检查中,哪一项提示纤溶亢进

A.血小板明显减少或呈进行性下降B.PT 延长,大于正常对照 3秒

C.纤维蛋白原下降<1.5g/LD.FDP>200ng/LE.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呈三角形等 24.诊断缺铁性贫血时,估计体内铁贮存状态的一种敏感的方法是

A.红细胞形态B.MCV,MCHCC.血清铁及血清铁蛋白饱和度D.血清铁蛋白测定E.血清总铁结合力

25.女性,20 岁,因泌尿系感染,一年来反复应用多种抗生素治疗,近一周来发热,全身皮肤及口腔粘膜出血,血红蛋白下降至 60g/L,白细胞 2.5×10 9 /L,血小板 15×10 9 /L,网织红细胞0.2%,骨髓象示增生减低,应诊断为

A.再生障碍性贫血B.急性白血病C.粒细胞缺乏症D.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E.败血症26.对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儿童发病率高B.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C.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粒和早幼粒细胞百分比明显超过正常D.ph 染色体多阳性

E.对长春新碱和激素有较好的治疗反应

27.贫血患者,轻度黄疸,肝肋下2厘米,血红蛋白70g/L,网织红细胞8%,血清铁80μg/dl,转氨酶正常,Coombs 试验(+),诊断首先考虑为

A.黄疸型肝炎B.早期肝硬化C.缺铁性贫血D.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E.肝炎合并继发性贫血

28.女性,35岁,平时月经量多已三年,半年来感头晕、心悸、乏力,查血红蛋白 70g/L,白细胞5.0×10 9 /L,血小板150×10 9 /L,网织红细胞0.8%,骨髓象粒:红为1∶1,幼红细胞增生活跃,中晚幼红细胞达 45%,体积小,胞浆蓝而少,边缘不规则,此患者治疗首选A.输血B.肌注维生素 B12C.口服铁剂D.口服叶酸E.脾切除

29.下列结果哪项对诊缺铁性贫血最有意义A.MCV 降低B.MCH 降低C.MCHC 降低D.血清铁降低E.骨髓铁缺乏

30.促使血小板发生聚集的主要物质之一是

A.环磷酸腺苷B.钙离子C.第Ⅻ因子D.血小板第Ⅲ因子E.二磷酸腺苷31.类风湿关节炎下列关节外表现哪个不常见

A.类风湿结节B.肾炎C.肺间质病变D.心包炎E.神经炎32.下列哪个不是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表现特点

A.关节晨僵B.不对称关节肿C.关节痛D.关节压痛E.关节畸形33.类风湿关节炎晨僵时间一般大于

A.15 分钟B.30 分钟C.45 分钟D.60 分钟E.120 分钟34.下列哪项是类风湿关节炎的最早关节表现

A.关节晨僵B.关节肿C.关节痛D.关节压痛E.关节畸形35.下列哪个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痛特点

A.对称性B.持续性C.游走性D.反复性E.时轻时重

36. 30 岁女性,全身关节痛伴反复发热 3 月,咽喉痛,口腔潰疡,肌无力,尿蛋白(++),首选诊断:

A.类风湿关节炎B.系统性红斑狼疮C.多发性肌炎D.上呼吸道感染E.风湿性关节炎

37.下列哪个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特殊关节受累表现A.张口困难B.颈痛C.臀及下腰部痛D.骶部痛E.肩部痛

38.Felty 综合征是指类风湿关节炎伴有除外下列哪项

A.类风湿结节B.脾大C.中性粒细胞减少D.血小板减少E.贫血39.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下列哪项不常见

A.轻至中度贫血B.血小板减少C.血沉快D.CRP 高E.RF 高40.类风湿关节炎关节液特点

A.白细胞明显增高B.中性粒细胞增高C.单个核细胞增高D.粘度差E.含糖低41.常规临床检测的是哪一型类风湿因子A.IgAB.IgGC.IgED.IgDE.IgM42.抗风湿消炎药不包括

A.青霉胺B.青霉素C.强的松D.双氯酚酸钠E.干扰素43.甲氨蝶呤不良反应包括

A.口潰B.胃肠道反应C.骨髓抑制D.肝功异常E.以上均包括44.NSAIDs副作用不包括

A.胃肠道反应B.凝血异常C.肾损害D.高血压E.抑制结肠,直肠癌细胞的生长 45.NSAIDs的作用下列哪项表述不正确

A.起效快,可迅速缓解关节与肌肉疼痛和晨僵B.可以阻止风湿病病程的进展C.停药不久即可出现“反跳”或症状再现D.副作用发生率高E.只适用于低度至中度疼痛,对内脏痛无效46.SLE 下列哪项表述不正确

A.是自身免疫病B.是弥漫性结缔组织病C.体内有自身抗体D.女性约占九成E.高发年龄为老年妇女47.下列哪项不易诱发 SLE

A.紫外线B.苜蓿芽C.青霉胺D.鱼油E.避孕药48.SLE 与遗传,下列哪项表述不正确

A.同卵双胞胎者发病率高,40%B.异卵双胞胎者发病率 3%C.患者家族中患 SLE者,发病率可高达 13%D.不同人种患病率差异不大

E.易感基因:HLA-DR2,DR3等49.性激素与 SLE,下列哪项表述不正确

A.育龄期女性,约占九成B.小于 13岁,发病率显著减少C.高于 55岁,发病率显著减少D.SLE 男患者体内雌酮羟基化物不增加E.妊娠可诱发 SLE

血液内科出科试卷答题卡

(将选择题正确答案填入以下括号中)

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0分)

1、()2、()3、()4、()5、()50.活动期 SLE 的贫血,主要是

A.慢性贫血B.溶血性贫血C.缺铁性贫血D.大细胞性贫血E.再生障碍性贫血

6、()11、()16、()21、()26、()31、()36、()41、()46、()

7、()()()()()()()()()8、()()()()()()()()()9、()()()()()()()()()()()()()()()()()()4

10、12、13、14、15、17、18、19、20、22、23、24、25、27、28、29、30、32、33、34、35、37、38、39、40、42、43、44、45、47、48、49、50、

第四篇:血液内科实习心得

血液内科实习

在结束的这一个月的临床内科实习中,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与耐心带教下,我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法律法规,并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医疗事故护理条例培训,多次参加护理人员学习,通过学习使我意识到,现代护理质量观念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让病人满意,这是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提出更高、更新的需求,因而丰富法律知识,增强安全保护意识,可以使护理人员懂法、用法、依法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勤奋学习,以身作则,积极进取。通过这一个月的认真工作,我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不曾懂得的东西。在实习的日子中,我了解到收治病人的一般过程:如测量生命体征;询问病人病史、过敏史等,认真写好护理记录,同时观察病人的病容,配合老师的指导,了解抗生素对各种消化系统的基本应用。同时,我也了解了胸腹部穿刺的一般过程,以及严格的无菌操作。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护士身上应有的职责,无论何时,应把病人放在第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用最好的态度和最负责的行动去关心病人疾苦。在以后的实习中,我一定会努力学习更多知识

人常说“谈癌色变”,然而在世人看来,白血病比癌症还癌症,一旦患上了,来自心理和生理的折磨,都是无法言表的。所以刚来血液内科的时候,我特别地小心翼翼,生怕踩到他们的“地雷”,进到他们的禁区,碰到他们的伤口。但相处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们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脆弱,也不是像泡沫一样,一触即破。相反,他们会牢牢记住那些成功治愈出院的病例,他们会比实习的你更懂化疗药物,他们会相互之间加油打气,他们会努力的配合治疗。如果你问他们最想做的事,他们一定会说,回家晒太阳。因为他们很特殊,他们要避开人多拥挤的地方:他们更多的时间在接受化疗:他们需要我们的保护。他们的乐观,坚强,勇敢深深地打动了我。生活的确有太多的不容易,每个人都在夹缝中过日子,想想那年的自己也曾暗暗抱怨社会的不公、生活的不平,现在想来着实惭愧。通过这一大段日子的沉淀,我成长了许多,渐渐摆脱了学校的那份稚气,走向成熟。如果你看到他们,你定也会为他们的积极乐观的精神所动容的。实习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更需要坚强的精神来面对生活的坎坷与考验。加油吧,为了更好的拥有明天,请努力的开拓今天吧。篇二:留学生血液内科学教学实践体会

留学生血液内科学教学实践体会

【摘要】本文总结了对外国留学生进行血液内科学教学的经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多种教学方式运用、互动式和启发式示教,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血液内科学教学;留学生

从2001年起,重庆医科大学开始招收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留学生。第二临床学院内科学教研室承担了内科学教学任务,笔者参加了近几届留学生血液内科学部分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1 认识留学生教学的难度,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留学生不同于我国本科生,他们入校时知识基础相对较差,而且由于环境的改变、语音交流的障碍,他们适应教学的能力亦相对弱,这就对教学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进入内科学教学前,留学生们已经经过了3~4年的基础医学学习,大多能适应中国老师的教学模式和风格。但是内科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血液内科学又是内科学课程系统中一门相对特殊的课程,其专业性更强。因此对留学生进行血液内科学教学,其对带教老师的要求亦更高,而认真、充分的课前准备尤为重要。

1.1 语言的准备:语言沟通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基本能力,清楚、准确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从事留学生教学的教师的基本功[1]。留学生教学效果好不好,最关键的就是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这也是每一个从事留学生医学教学的教师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提高英语表达能力,首先当然是提升自身公共英语素质。其次是充分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业英语词汇及标准发音。课前多朗读专业文献,勤查字典或向公共英语教师请教,纠正不标准的发音,改变不正确的发音习惯。这些对教师非常重要,也是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积累。再次是提前接触学生,多交流,逐渐适应彼此语音特点。课前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消除课堂上的紧张心理,即使有时语音表达模糊,师生间亦可理解。比如,尼泊尔学生爱把z的发音变为j的发音,我们通过平时的交流发现后,在正式教学时就能够理解他们的某些表达习惯了。

1.2 教案的准备:血液内科学分为三部分教学内容,即贫血、血液肿瘤及出血。由于本专业的特殊性,留学生对相关疾病的认识可能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篇三:血内科见习反思

附院血液内科见习反思

孙国恩 130601137 来血液内科见习的这两次临床实践,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学会了很多临床护理相关的知识,这些从实践得来的知识,对巩固我的理论知识非常的重要。这两次血液内科见习,我了解到了血液内科常见的几种病症:白血病、贫血、淋巴癌、血液病等等。对这几种疾病,在带教老师耐心的讲解下,我慢慢的对这些疾病的起因,症状,诊断,治疗和相关临床护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接下来的见习或理论学习中,我会更加的努力去学习和要求自己。

这两次血液内科见习,带教老师都要求我们去跟病人交谈之前,要提前了解病人的相关疾病、病情、注意事项和要提问的相关问题,这是让我们更好的掌握病人的全部信息,使我们在跟病人交流时思路更加清晰和有目的,并且也可以获得更多的临床知识。见习的过程中,带教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很多白血病的相关知识,以前没有真正接触过白血病的相关知识时,我总是错误的认为,只要白血病病人得到骨髓移植就可以痊愈并健康的生活下去,没想到,这次带教老师的小讲课让我对白血病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我们血液内科,白血病患者有很多,患上白血病,基本上很难治愈,对于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骨髓移植,但是,骨髓移植的风险和出现的后遗症对白血病患者的影响很大。听带教老师讲述,很多的白血病患者,通过骨髓移植手术后,就算骨髓移植成功,后续出现的异体排斥,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抑制异体的排斥,有些患者可能经受不住折磨就死去了。因此,人们常常谈到白血病就像是“谈虎色变”一样。

带教老师的这次小讲课使我懂得了白血病的很多知识,如果没有这次的内科护理学的见习机会,说实话,我可能会一直误认为白血病患者通过合适骨髓移植手术就能很好的生存下去。经过这次见习,我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我会更加的努力去专研和学习。

我深深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有过强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人的生命,容不得一点无知和马虎。

第五篇:血液内科实习心得

血液内科实习

在结束的这一个月的临床内科实习中,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与耐心带教下,我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法律法规,并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医疗事故护理条例培训,多次参加护理人员学习,通过学习使我意识到,现代护理质量观念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让病人满意,这是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提出更高、更新的需求,因而丰富法律知识,增强安全保护意识,可以使护理人员懂法、用法、依法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勤奋学习,以身作则,积极进取。通过这一个月的认真工作,我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不曾懂得的东西。在实习的日子中,我了解到收治病人的一般过程:如测量生命体征;询问病人病史、过敏史等,认真写好护理记录,同时观察病人的病容,配合老师的指导,了解抗生素对各种消化系统的基本应用。同时,我也了解了胸腹部穿刺的一般过程,以及严格的无菌操作。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护士身上应有的职责,无论何时,应把病人放在第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用最好的态度和最负责的行动去关心病人疾苦。在以后的实习中,我一定会努力学习更多知识

人常说“谈癌色变”,然而在世人看来,白血病比癌症还癌症,一旦患上了,来自心理和生理的折磨,都是无法言表的。所以刚来血液内科的时候,我特别地小心翼翼,生怕踩到他们的“地雷”,进到他们的禁区,碰到他们的伤口。但相处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们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脆弱,也不是像泡沫一样,一触即破。相反,他们会牢牢记住那些成功治愈出院的病例,他们会比实习的你更懂化疗药物,他们会相互之间加油打气,他们会努力的配合治疗。如果你问他们最想做的事,他们一定会说,回家晒太阳。因为他们很特殊,他们要避开人多拥挤的地方:他们更多的时间在接受化疗:他们需要我们的保护。他们的乐观,坚强,勇敢深深地打动了我。生活的确有太多的不容易,每个人都在夹缝中过日子,想想那年的自己也曾暗暗抱怨社会的不公、生活的不平,现在想来着实惭愧。通过这一大段日子的沉淀,我成长了许多,渐渐摆脱了学校的那份稚气,走向成熟。如果你看到他们,你定也会为他们的积极乐观的精神所动容的。实习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更需要坚强的精神来面对生活的坎坷与考验。加油吧,为了更好的拥有明天,请努力的开拓今天吧。

下载血液内科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血液内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血液内科的实习心得

    在实习的日子里,每天都有浏览院内网的习惯,也有读书看报的习惯。日子久了,渐渐发现,在人民医院的网站和(十堰日报)上经常会提到一个非常出色的科室,那就是人医心内科,所以一直对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血液内科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血液内科 血液内科细则 血液内科是以研究血液、骨髓、淋巴系统的疾病,包括红细胞疾病、血液恶性肿瘤及其他造血系统克隆性疾病,以......

    医院血液内科先进参考资料

    医院血液内科先进参考资料 干细胞分离技术 血液内科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科室。说她古老”因为血液内科专业长期以来“生存”心血管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肾内病科,市......

    内科护理教案(血液系统)

    第六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教学课题: 概述 学 时:2 学时 教 学 目 的 1.知识目标: 1)了解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生成; 2)了解血液组成及血细胞生理功能; 3)掌握贫血定义及护理诊断,熟......

    血液内科职称论文发表选题目参考

    吉考科技专业论文发表 血液内科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 目 以下是血液内科职称论文发表题目,均采用论文选题题目软件,经过大数据搜索比对精心整理而成,各职称论文发表题目均为......

    血液内科专科医师培训计划

    一,入科教育 通过入科前综合教育对每位医师进行一系列培训学习,加快其对医院及医疗环境的熟悉,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内容包括思想,法规教育和临床要求......

    医院血液内科先进事迹(共5篇)

    干细胞分离技术——山东一枝笔写作事务所成立于2005年,6年来,我站全体工作人员秉承事务所“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企业宗旨和“方便客户就是成就自己”的经营理念,严格遵守事务所......

    血液内科的实习心得(共五篇)

    在实习的日子里,每天都有浏览院内网的习惯,也有读书看报的习惯。日子久了,渐渐发现,在人民医院的网站和《十堰日报》上经常会提到一个非常出色的科室,那就是人医心内科,所以一直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