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内科专科医师培训计划

时间:2019-05-12 23:57: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血液内科专科医师培训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血液内科专科医师培训计划》。

第一篇:血液内科专科医师培训计划

一,入科教育

通过入科前综合教育对每位医师进行一系列培训学习,加快其对医院及医疗环境的熟悉,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内容包括思想,法规教育和临床要求尽快应用的专业基础技能训练.1,医院及科室概况:介绍医院环境,等级,床位,科室设置及专业,便于其尽快熟悉环境,减少其陌生感.2,科室规章制度:介绍科室的各项制度,包括值班交接班制度,三级医生查房制度,病历书写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等基本规章制度,使之对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有个大概了解, 并在进入工作学习的过程中便于遵照执行.3,医德医风和法制教育:讲解医务人员应遵循的医德规范,医院行风建设的有关规定,《执业医师法》等,树立良好的医德风范和法制观念.4,无菌技术操作:进入病房前,就牢固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掌握操作技术.5,医疗文书的规范,体格检查和病历,处方书写:结合本院病历要求,根据临床规范进行讲解,使医师进入科室后能尽快按本院规范书写医疗文书.6,医疗安全教育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如何防范医疗纠纷,使医师在进入临床工作后,加强工作责任心,提高工作质量,确保医疗安全.二,师资队伍

三,日常考勤管理

1,医师工作日,假期安排:工作日每年应为240天.因事假,病假及其它是由耽搁的工作日,需在次年内补足.假期应在本年内根据情况酌情予以安排.2,请假2天以下(含2天)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指导教师和科主任签字后生效,并在考核表上予以登记.2天以上者,还需要由医务处签字后生效.未办理请假手续离开医院超过3天者,应尽快报告医务处;未办理请假手续离开医院超过5天者,视情节及原因给予包括终止培训等处罚.3,医师应将完成的工作内容如实填写在培训工作量化登记表上,由指导教师(逐项)签字,科室主任审核签字后报送医务处.四,业务学习

1,血液内科专科医师培养临床轮转科室及时间安排

科 室

时间(月)

血液门诊 4个月

血液病房(含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

19个月

血液实验室

6个月

住院总医师

6个月

机动 1个月 总 计

36个月

2,受训医师三年期间参加业务学习的数量要求

教 学 内 容

时 间

病例讨论会

每周一次 杂志俱乐部 每1-2周一次 小课

每1-2周次

科研讨论会 每月一次

科技论文和科技英语写作

10次

高级血液一年级课

20次大课

高级血液二年级课

20次大课

高级血液三年级课

20次大课

除必须完成上述课堂学习外,所有受训医师应积极参加各级学(协)会的医学教育活动.3年累积获本专业医学教育学分≥30分.五,考核

1,轮转出科考核

由科考核小组执行,专管副主任以上医师必须参加,包括以下内容:

-本人小结1份,手写规范化大病史1份.-医师职业道德考核.-临床能力:理论,临床病例诊疗及操作技能.-出勤率考核.2,年度考核

第二篇:血液内科

血液内科

1、学科成立时间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肿瘤科成立于1972年,刘文会教授任科主任。

2、学科组成

该科现由良性血液病学组,恶性血液病学组,和血液病实验诊断学组三部分组成。

3、学科学位授予点

1994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点。2005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4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家17名,博士18名,硕士15名,在读博士9名,在读硕士17名。

4、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

5、学科基本概况

邵宗鸿教授任行政主任,现有病床92张,分3个病区(恶性血液病区、良性血液病区和层流区),其中普通病床80张,层流病房12间。实验室方面,现有血细胞形态学实验室、血液成分分离室、血液免疫实验室、组织细胞化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遗传学实验室。

6、临床科研特色

骨髓衰竭性疾病、红细胞疾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治水平处国内领先地位 各种骨髓衰竭性疾病,特别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免疫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淋巴细胞功能亢进致造血组织损伤的病因、机制、诊断及治疗研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异常克隆造血调控机制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向白血病转化规律的研究”是该学科目前在国内处领先地位的课题,也是今后科研的主攻方向。有关这些领域,我科已经申请到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天津市科技支持重点项目在内十余项科研资助项目。

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血液学既是临床学科又是实验学科,目前血液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估已进入基因和分子时代。该科已筹建细胞形态学室、血液成分分离室、血细胞免疫室、细胞化学室、细胞遗传学和生物学室,从细胞、蛋白和基因水平为临床提供诊断治疗依据,同时加深对血液系统疾病病理机制的认识,使高起点的基础研究与务实的临床诊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7、临床医疗优势、特色

1973年,该科在天津市率先开展急性白血病联合、分期、间歇化疗、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明显提高了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延长缓解期和生存期。1986年,开展胚胎造血干细胞输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MDS、白血病,还进行了胚胎造血、同位素标记体内追踪、微量元素测定等基础研究,该项目被评为“填补天津市医药卫生空白新技术项目”。1995年,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基础研究;1999年建立百级层流无菌室。2004年以来,临床上开展与国际接轨的新型治疗方法:如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强化免疫抑制并促造血治疗、难治/复发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DAG方案治疗、重型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及重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发作期CP方案治疗、降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复发的长疗程免疫抑制治疗、高危急性白血病患者的IA/VILP/FLAG方案化疗、淋巴瘤的FCHOP/BCHOP化疗、多发性骨髓瘤的Velcade+D/TD方案化疗以及造血系统肿瘤的细胞/生物学治疗、出凝血性疾病的改良替代治疗和血浆置换治疗,并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疗、生物治疗、联合放疗及干细胞移植的治疗体系;细胞形态学室、血液成分分离室、血细胞免疫实验室、组织化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遗传学实验室已开展相关项目检测。到目前为止,治疗及检测手段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8、主要科研方向

(1)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 该学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系统研究了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造血干/祖细胞、正负造血调控因子及T淋巴细胞在治疗前后的质量、功能变化,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是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导致的造血功能衰竭症。同时以雄激素联合环孢菌素A(CsA)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首创序贯使用强化免疫抑制合并造血因子(ALG/ATG、CsA及HGFs)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取得良好疗效,使再生障碍性贫血治愈成为可能。目前该科已成为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治中心,接诊患者遍及全国;2005年,该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深入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数量、亚群及功能,有望在该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2)淋巴细胞功能亢进致造血组织损伤的病因、机制研究 该学科发现: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造血干细胞移植物排斥反应(HVG)等发病有关;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导致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Evans综合征(Evans)、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及获得性血友病(AH)等。Th1 与Th2细胞数量及功能失衡是这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机制中的重要环节。针对该环节及其下游环节的治疗已获得较好临床疗效。探索导致Th1、Th2细胞失衡的原因、机制乃至组织破坏的方式和调节是我科过去、现在及将来的研究热点。该科将继续在AA、PNH、AIHA、IRP、EVANS综合征患者免疫功能亢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归纳、分析不同组织损伤与淋巴细胞功能亢进的关系,深入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因,为预防和根治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乃至其他自身免疫性组织损伤性疾病奠定基础。

(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异常克隆造血调控机制的研究及治疗 该科在国内最早利用单克隆抗体检测PNH患者血细胞膜表面GPI锚连蛋白分子,为确诊或排除PNH提供敏感、特异的指标。现已完成:PNH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检测PNH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状态,探索PNH异常造血克隆与免疫耐受的关系;首次采用DAG、H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PNH获得较好疗效。PNH患者异常克隆造血调控机制及根除治疗是学科研究重点之一。

(4)白血病前期(MDS)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向白血病转化规律的研究 该学科研究发现;MDS患者染色体异常核型数量与疾病进展和预后相关;MDS 患者髓系造血细胞形态、功能(包括生长方式)、抗原表达、周期分布、基因等有明显异常;MDS患者免疫系统也有改变,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相对不足,T细胞数目异常、CD4+ 与CD8+ 亚群比例异常、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CTL)数量和杀伤肿瘤细胞功能减低、Th1 与Th2 细胞比例失衡、I型淋巴细胞因子(如IL-

2、TNF-α等)产生不足,免疫异常与疾病的恶性程度有明显关系。MDS治疗着力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其及时和完全杀灭MDS克隆,阻止MDS克隆向白血病转化和解除MDS克隆对于正常造血的抑制。该科将深入研究MDS恶性造血克隆与淋巴细胞功能的关系,探讨免疫监视功能改变与肿瘤耐受和赦免的机制,为免疫治疗提供依据。(5)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及根治研究 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微小残留病(MRD)是导致复发、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该科将充分运用现有检测手段,动态观察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MRD的变化规律:PCR检测特异融合基因、IgH/TCR基因重排;流式细胞仪分析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法检测MRD异常核型。通过对MRD的检测,区分不同预后组,指导治疗决策,达到个体化治疗目的。并探索应用交替半身照射综合方案及中大剂量化疗方案清除急性白血病MRD。

(6)老年急性白血病生物学特征及诱导缓解的研究 老年急性白血病是急性白血病中的“高危”群体,缓解难,复发易,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我们近年采用IAG方案诱导缓解取得较好疗效。探索老年急性白血病生物学特征及高缓解方案是学科今后着力开垦的一块“处女地”。

(7)淋巴系统肿瘤性疾病的病因学研究 结合该学科临床病例统计分析及相关实验室研究,已发现某些淋巴瘤相关因素,这些因素刺激正常淋巴细胞,使其增生、转化,最终成为恶性细胞。病毒感染是诸相关因素之一,它与某些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表达失控以及免疫抑制等因素密切相关。该科将进一步研究淋巴瘤的病毒病因。

(8)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的生物治疗近20年来,生物治疗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合理使用生物、免疫方法并与其它治疗手段有机结合,以提高造血系统肿瘤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率。目前常用的生物治疗手段包括:生物反应调节剂(应用干扰素治疗骨髓增殖性疾病、淋巴瘤及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格列卫治疗慢粒,Velcade治疗多发性骨髓瘤)。(9)实体瘤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系采集自体造血干细胞存贮体外,待患者接受大剂量化疗或化、放疗后再移植入患者体内使其恢复造血功能。该学科在开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条件,联合各兄弟科室,对无合适供者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其他实体瘤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以争取此类患者的长期生存。

(10)DIC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研究 DIC是一种危重临床综合征,常继发于多种内、外、产科疾病,早期较为隐匿,晚期病情急剧进展,导致重要脏器损害,发生不可逆病变而致死。该学科拟与兄弟科室合作开展DIC相关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A肽、抗凝血酶Ⅲ、FDP等)检测,对DIC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9、学术地位

骨髓衰竭性疾病、红细胞疾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治水平处国内领先地位 学科带头人邵宗鸿教授是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学组的“领军人物”,在他的带领下使该科特别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淋巴细胞功能亢进致造血组织损伤的病因、机制、诊断及治疗研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异常克隆造血调控机制的研究、MDS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10、学科员工

本学科共有医务人员81名:教授(主任医师)7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0名,主治医师16名,住院医师10名,主管技师1名,技师2名,主管护师10名,护师22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4名。有博士学位者18名,硕士学位者22名,有出国留学经历者6名。我学科已经拥有一支年轻化,专业化,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学术队伍。

11、学科历史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肿瘤科前身为内科血液组。1972年,内科成立血液组,病床28张,拥有独立的门诊及血液学实验室,刘文会教授任组长,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6名,技术员3名。1986年,主楼落成后,病房迁入主楼,成立血液科,病床20张,程毓倩教授任行政主任,教授(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 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2名。1999年,血液科改名血液肿瘤科,病床增至39张,宋文秀教授任行政主任,教授(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2名,技术员3名。2001年,张丽彤副主任医师任科负责人。2004年,医院引进邵宗鸿教授任行政主任,病床增至92张,分3个病区(恶性血液病区、良性血液病区和层流区),恢复血细胞形态学实验室,并新组建血细胞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组织化学/血液成分单采实验室,教授(主任医师)7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0名,主治医师16名,住院医师10名和技师3名。

12、学科的国内、外交流

1975年,该科在天津市卫生局支持下举办全市血液病进修班一期,同年协助铁道部举办全国铁路系统血液病学习班一期。近20年来,多次参加全市全国及国际血液学会议及学术交流活动。2003年至2006年连续主办天津市血液学年会4届,2005年承办第四届中国血液免疫学年会,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连续两年举办“血细胞形态学培训班”。

科室人员中有出国留学经历者3名。本学科多次派代表,赴美国及欧洲参加学术交流会议。2007年聘任美国加州大学客座教授1名,并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学术交流,互派访问学者。

13、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该科拥有优秀的医护技队伍,高素质医学专家,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家15名,自1994年建立研究生点后,共培养硕士16名。现在读博士5 名,在读硕士17名。同时也接受全国各地进修医生。该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色是理论与科研及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并重,使之成为具有较强临床工作能力及科研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14、学科、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介绍

邵宗鸿: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血液学专家。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现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血液内科主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临床流式细胞术学组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学会常委;天津医学会血液学会主任委员;天津市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CSCO常委;中国输血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卫生部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专家;天津市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专家。美国血液学会海外会员;《中华血液学杂志》副总编、《中华内科杂志》等10项杂志副主编、编委、《Blood》杂志海外审稿人。于1989~1992年和1998年先后两次赴美国学习,多次赴欧美等国家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主要研究方向为内科血液病诊断治疗,尤其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MDS恶性造血克隆鉴别及根治”、“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白血病大剂量化疗”等方面研究成绩显著,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国家、省市、部级课题多项,获科研奖励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参编血液学著作及教材24部。1996年当选为天津市青联常委;曾被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先进个人,荣获天津市十大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连获天津市“九五”、“十五”立功奖章,2007年获“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2008年获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教学名师,2009年获天津市优秀教师及天津医科大学优秀教师,2010年天津市首届卫生行业人民满意好医生,2012年获天津医科大学教学名师。付蓉: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内科行政副主任。1992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4-2005年于香港大学做博士后,2013年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医院做访问学者。现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学组委员兼学术秘书、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抗感染学组委员、海峡两岸卫生交流协会血液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来华留学生(医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临床血液学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国肿瘤临床杂志》审稿专家等重要职务。获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天津医科大学首届“新世纪人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新世纪人才”等人才称号,获天津市第十二届青年科技奖。付蓉教授致力于血液内科的临床医疗工作,在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的诊断和免疫抑制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诊断和免疫抑制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的治疗、急性白血病大剂量化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的诊断和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经验丰富,多项成果在国内属领先水平。近年来在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 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市级课题10余项,作为副主编编写《血液病诊治新思维及探索》,作为编委编写《造血系统疾病治疗诊断规范教程》、《血液病治疗学》、《临床病例会诊与点评-血液病分册》、《物理诊断学(第三版)》等多部著作,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3项。

15、专家介绍 主任医师:

邵宗鸿,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血液学专家。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现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血液内科主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临床流式细胞术学组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学会常委;天津医学会血液学会主任委员;天津市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CSCO常委;中国输血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卫生部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专家;天津市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专家。美国血液学会海外会员;《中华血液学杂志》副总编、《中华内科杂志》等10项杂志副主编、编委、《Blood》杂志海外审稿人。于1989~1992年和1998年先后两次赴美国学习,多次赴欧美等国家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主要研究方向为内科血液病诊断治疗,尤其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MDS恶性造血克隆鉴别及根治”、“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白血病大剂量化疗”等方面研究成绩显著,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国家、省市、部级课题多项,获科研奖励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参编血液学著作及教材24部。1996年当选为天津市青联常委;曾被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先进个人,荣获天津市十大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连获天津市“九五”、“十五”立功奖章,2007年获“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2008年获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教学名师,2009年获天津市优秀教师及天津医科大学优秀教师,2010年天津市首届卫生行业人民满意好医生,2012年获天津医科大学教学名师。

付蓉,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内科行政副主任。1992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4-2005年于香港大学做博士后,2013年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医院做访问学者。现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学组委员兼学术秘书、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抗感染学组委员、海峡两岸卫生交流协会血液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来华留学生(医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临床血液学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国肿瘤临床杂志》审稿专家等重要职务。获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天津医科大学首届“新世纪人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新世纪人才”等人才称号,获天津市第十二届青年科技奖。付蓉教授致力于血液内科的临床医疗工作,在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的诊断和免疫抑制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诊断和免疫抑制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的治疗、急性白血病大剂量化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的诊断和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经验丰富,多项成果在国内属领先水平。近年来在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 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市级课题10余项,作为副主编编写《血液病诊治新思维及探索》,作为编委编写《造血系统疾病治疗诊断规范教程》、《血液病治疗学》、《临床病例会诊与点评-血液病分册》、《物理诊断学(第三版)》等多部著作,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3项。

阮二宝,女,1955年出生。1977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医学系。现任职于血液肿瘤科,主任医师,内科教研室副主任。毕业以来在内科及血液科工作,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对内科疾病和血液肿瘤科的疾病如各种贫血、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出血性疾病等有丰富的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成功的抢救了一些危重患者。并承担五、七年制诊断学、内科学的授课任务;脱产带实习任务及临床带实习生任务。自担任教研室副主任以来,模范履行岗位职责,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曾于2003被评为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两次被评为校级先进个人;两次被评为校级先进教师;校级“三育人”先进个人、校级优秀教研室主任。承担教学课题及参与科研课题多项,参编华北五省市《诊断学》教材等。

瞿文,女,1966年出生,中共党员,医学硕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血液科党支部书记。1990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一直从事内科血液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并承担五、七年制诊断学、内科学的授课任务。以第一作者在中华系列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市级课题3项、局级课题3项,主持局级课题2项,获天津医科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参编专著2部。擅长各类血液病诊治,尤其各类贫血及恶性血液病诊断与治疗。王化泉,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内科学(血液病)博士。美国H.Lee Moffitt 肿瘤中心访问学者、博士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美国血液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贫血)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天津血液分会委员、天津血液学会委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 论文20余篇。主要从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系列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项目、天津市卫生局基金等多项基金支持,成果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从事血液肿瘤专业临床工作20多年,对各种贫血、血细胞减少症、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有较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宋文秀,女,教授,前血液肿瘤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医学会血液分会常委、第一总支委员、呼吸血液党支部书记。现为市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中国肿瘤临床》首席审核专家、天津血液学会名誉委员。1965年本院内科医生,1972年兼攻血液病,。1980年全国血液专业进修班脱产学习一年。1976年被评选为市级抗震救灾模范个人。医疗:对内科血液病,肿瘤的诊治有较丰富经验,主攻造血干细胞移植。发表学术论文50篇,专著9部,主编《贫血基础与临床》,副主编《老年与抗衰老医学》,合译著《高等教育医学考试指南》获国家医学总局优秀图书三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教学:为五年制、七年制诊断学、内科学授课,1986年——1998年曾三次被评为院、校级模范教师、获授课优秀奖。1995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共培养硕士生6名。科研:1986年——2000年主持多项院校级、市级科研课题,1990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曾获填补市空白新技术项目,1998年获QC局级成果奖,2005年获校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杜丽娟,女,1946年出生,主任医师。1970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现任职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肿瘤科。主要业绩:毕业后一直在内科临床第一线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6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特别在诊治高粘滞血症、各种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肿瘤及与血液相关的内科疾病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具有对危重、疑难病症的鉴别、诊治、抢救工作的实践经验和能力。现主攻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在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中培养了大批七年制和五年制医学生及内科和血液专科的进修医师。曾于1988年和1996年先后两次被评为校、院级优秀教师。曾参与多项科研工作,1990年建立了“放免法测定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含量”,填补了院内空白;于1995年、1996年分别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天津市卫生局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发表《急性白血病七例治疗体会》、《产妇外周血象及脐血成分的研究》、《脐血造血细胞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等多篇论文。参与《内科基本功》一书部分章节的撰写。

副主任医师:

王晓明,男,1963年出生,医学学士,副主任医师。1987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工作至今。在中华血液学杂志发表论文3篇,参与负责天津市卫生局课题一项。从事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各种溶血等多种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王国锦,女,1966年出生,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1989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疗系,2007年获得医学硕士学位,从事血液科临床工作近20年,承担医科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授课工作,参与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并负责天津医科大学科研课题一项,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0篇,获得天津医科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擅长恶性淋巴瘤发病机制及诊疗,常见良性恶性血液病的诊疗。

吴玉红,女,1967年出生,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1990年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2005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为天津市中西医学会会员。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5项,主持辉瑞中国抗真菌科研基金1项。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SCI2篇。擅长各种血液病的诊治。

刘鸿,女,1968年出生,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1991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2003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硕士学位。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参编血液学专著一部。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华医学会奖二等奖一项。从事血液病临床工作十余年,擅长各类血液病诊断治疗,尤其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Evans综合征的科研工作中均有较深入研究。

宋嘉,男,1972年出生,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1995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发表第一作者论文十余篇,主持局级科研课题一项,参与天津市科技支撑项目等课题数项。擅长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各种溶血等多种良恶性血液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邢莉民,女,1973年出生,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1996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获河北医科大学血液学硕士学位;2001年7月至2002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进修造血干细胞移植;2006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研究所博士学位。在核心期刊发表论著十余篇,综述五篇,并获河北省科技三等奖一项,目前在研校级课题一项,参研市级课题两项。主要研究方向:免疫性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

关晶,女,1971年出生,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1994年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医疗系,多年从事血液科临床工作。从事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各种溶血等多种良恶性血液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李丽娟,女,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2002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血液病临床与实验室研究工作 熟练掌握各种血液病的诊疗。尤其擅长流式细胞术在血液学基础及临床方面的应用。

江汇涓,女,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200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13年获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近年来在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从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项目、天津市卫生局基金等多项基金项目。获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人才称号,从事血液肿瘤专业临床工作,有较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刘惠,女,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200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医学院(本硕连读),2010年获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近年来在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从事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项目、天津市卫生局基金等多项基金项目。获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新世纪人才”、“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人才称号,从事血液肿瘤专业临床工作,有较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17、学科门诊介绍

本学科出诊医师,均为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及以上级别医师,门诊包括普通门诊、主任门诊和专家门诊,周一至周六全天及周日上午应诊。诊疗范围包括,对常见血液病的初步诊断、治疗,如:贫血、白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等,并对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较危重疾病进行初步鉴别诊断,并根据病情需要,进一步收住院治疗。

18、门诊、住院医疗项目

门诊及住院病人均可进行以下医疗项目: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骨髓病理活检、骨髓单个核细胞膜抗体检测、T细胞亚群检测、G锚链蛋白检测、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树突状细胞检测、活性B细胞检测、细胞周期检测、耐药基因检测、骨髓干祖细胞培养、融合基因检测、细胞染色体检测、细胞组织化学检测、血液细胞分离术等。

19、专家介绍、照片 同上

20、仪器设备介绍

流式细胞仪 我科引进的BD FACS Aria流式细胞仪是目前最先进的设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和研究领域,其中检测项目包括淋巴细胞亚群、PNH检测、白血病免疫分型、细胞周期和倍体、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细胞分选等。

血细胞分离机 我科现拥有的Baxter 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功能全面,已开展单采分离血液成份(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置换等多种临床治疗,并可应用于外周血干细胞采集。

PCR扩增仪 用于MRD、融合基因、基因突变等检测。荧光原位免疫杂交(FISH)可用于已知基因或序列的染色体定位,也可用于未克隆基因或遗传标记及染色体畸变的研究。在基因定性、定量、整合、表达等方面的研究中颇具优势。层流病房 我院血液肿瘤科于2006年6月建立了全封闭垂直式无菌层流病房,其中百级病房6间,千级病房6间,并组建了层流室医疗护理人员。无菌层流病房由一系列空气层流过滤装置构成,外界空气经过滤装置后,99.99%的细菌被过滤掉,任何外界物品进入层流病区前都需经过微波、紫外线、高压蒸汽灭菌、戊二醛熏蒸消毒;所有工作人员进入层流病房前也必须严格消毒,穿隔离衣。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层流病房的无菌状态,降低院内获得性感染。病房内恒温恒湿,并配备先进的视频对讲系统。层流病房的建立不仅为恶性血液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全院相关疾病的治疗创造了良好环境。其用途主要有(1)白血病等血液肿瘤疾病中、大剂量化疗;(2)恶性血液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3)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实体瘤,包括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缺陷病、骨硬化病、某些代谢产物蓄积病和精原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WILMS瘤、脑瘤、肺癌、乳腺癌、卵巢癌;(4)各种原因导致的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目前,层流病房的建立明显减少了患者感染几率,提高疗效,深受患者欢迎,已进入良好运行状态。

第三篇:血液内科[范文模版]

第三节血液内科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目标管理

血液内科的病种较多,包括各类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以及出血性疾病,其共同特点为骨髓、脾、淋巴结等的病理损害,周围血细胞和血浆成分的病理性改变、免疫功能障碍以及出凝血功能紊乱。血液内科护士必须具备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心理学、内外科学等相关知识。

一、培训年限

共5年,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l年,为毕业后l年;第二阶段2年,为毕业后2~3年;第三阶段2年,为毕业后4~5年。

二、培训内容和要求

(一)第一阶段(毕业后1年)

1.培训目的为基础培训阶段。培训目的是为毕业后一年护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国家职业护士注册考试。

2.培训方法

(1)参加医院岗前培训。

(2)由护士长指定l名具有带教资格的老师,采取跟班制,参与临床护理工作。

(3)严格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训练,达到国家职业护士的标准。

3.理论知识

(1)完成卫生部护理专业统编教材(内、外、妇、儿、基护)中的基本知识复习,通过国家护士执业注册考试。

(2)掌握内科护理常规,血液内科疾病护理常规(如:白血病护理常规、贫血护理常规、出血性疾病护理常规),熟悉病房各种制度(如: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各班职责等。

(3)掌握血液内科常用药物剂量、作用及副作用。

(4)参加业务学习讲座>36学时(包括查房和小讲课)。

4.临床技能

(1)熟悉掌握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全年完成的项目及次数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30次口腔护理≥l0次

晨晚间护理≥50次各种铺床法≥50次

氧气吸入法≥20次床上擦浴、床上洗头≥5次

生命体征测量≥50次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20次

雾化吸入≥5次热水袋、冰袋使用各≥10次

出入院病人的护理≥30次穿、脱隔离衣≥5次

灌肠法≥5次口服给药法≥10次

皮内注射法≥26次皮下注射法≥20次

肌内注射法≥20次静脉注射法≥30次

静脉输液和输血法≥30次膀胱冲洗≥5次

压疮预防及护理≥30次女病人导尿术≥5次

记24小时出入液量≥20次护理病例书写≥5次

5.考核方法

(1)第一个月代教老师每周考核l次(理论、操作交替),护士长每月考核1次;第四个月开始每季度考核专科理论、基础护理操作各l次,成绩登人培训手册。

(2)每季度由科护士长进行阶段考核。

(3)1年后参加由内科组织的全科考核及由护理部组织的全年综合考核。

(4)参加国家执业护士考试。

考核分阶段进行,未达到本阶段标准者,不得进入下一阶段培训。

(二)第二阶段(毕业后2~3年)

1.培训目的巩固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熟悉本专科理论知识,培训专科护理技术操作。

2.培训方法

(1)由护士长指定具有相应职称的带教老师,采取”对班制”在病房从事临床工作。

(2)理论知识、外语以讲座和自学为主,操作技能以临床实践为主。

3.理论知识.

(1)学习职称晋升考试科目的有关知识(省市指定教材)。

(2)掌握本专科常见病病人的护理:如贫血病人的护理、白血病病人的护理。

(3)了解淋巴瘤、骨髓瘤、出血性疾病的护理。

(4)参加业务学习>72学时。

4.临床技能(完成指定项目及次数)

(1)基础护理技术操作。

鼻饲法≥5次电动吸引器吸痰法≥l0次

输血法≥5次导尿术≥5次

(2)专科护理技术操作。

血气分析标本采集≥5次葡萄糖耐量试验≥3次

中段尿培养≥5次24小时尿标本采集≥3次

胸穿配合≥3次腹穿配合≥3次

5.考核方法采用评分或学分积累形式进行全面考核,并将成绩登人手册。

(三)第三阶段(毕业后4~5年)

1.培训目的(1)深入学习掌握本专科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初步达到独立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2)掌握对本专科重症监护病人护理知识,了解本专科护理进展情况。

(3)能协助完成护生临床实习带教工作。

(4)具备基本的护师组织及管理能力。

(5)具备熟悉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6)培养撰写论文及护理科研能力。

2.培训方法

(1)在血液内科病房轮转,由护士长指定相应职称的带教老师。

(2)掌握本专科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基本掌握重症监护病房常规仪器的使用和养护。

(3)能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并能书写护理病历。

(4)协助完成对护生的带教工作。

(5)参加本专科科研工作,培养教学及科研能力。

(6)在护士长及护士长助理指导下参与病房管理工作,具备基本的护理工作管理组织能力。

3.理论知识

(1)掌握职称晋升考试科目的有关知识,通过护师职称的晋升考试。

(2)初步了解护理管理,学习基本知识。

(3)参加业务学习及专题讲座>72学时。

4.临床技能

完成专科护理指定的项目次数并协助完成中专护生临床实习的带教工作。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5次心电图操作≥5次

各种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配合≥5次

5.考核方法由护理部主任组织,科护士长及护士长按照培训大纲,对护士进行阶段考核和综合分析,全部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

第四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血液内科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血液内科

血液内科细则

血液内科是以研究血液、骨髓、淋巴系统的疾病,包括红细胞疾病、血液恶性肿瘤及其他造血系统克隆性疾病,以及先天或获得性出凝血疾病和血栓形成等为主要内容的一门临床三级学科。血液内科疾病具有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复杂、对实验诊断的要求较高、较多疾病预后不佳、所需治疗经费较高等特点,血液内科受训医师必须获得内科专科医师资格方可接受本阶段培养。血液内科医师培养阶段为期3年。

一、培养目标

通过3年的亚专科培养使受训医师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科技能,达到独立从事诊治血液内科各项疾病临床医疗服务的能力。

1.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积累一定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血液学常用诊疗技术和操作,能独立地和正确地处理常见病和部分血液专业疑难病,并为其他科室提供相关的专科咨询。

2.能对接受内科医师培养的受训者进行业务指导,并能承担本科生的临床教学工作。

3.了解临床科研方法,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病案报道、综述或论文。

4.能熟练地阅读血液学的外文书刊,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培养方法

以临床实践为核心,采取血液内科临床各专业组及相关实验室轮转的方式,分别从临床实践和理论知识两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血液内科专科医师培养临床轮转科室及时间安排 科 室 血液门诊

血液病房(含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血液实验室 住院总医师 机动 总 计

时间(月)4个月 19个月 6个月 6个月 1个月 36个月

科教司 第 1 页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血液内科

(二)受训医师三年期间参加课堂学习的数量要求 教 学 内 容 病例讨论会 杂志俱乐部 小课 科研讨论会

科技论文和科技英语写作 高级血液一年级课 高级血液二年级课 高级血液三年级课

时 间 2小时/次 0.5小时/次 2小时/次 1小时/次 2小时/次 2小时/次 2小时/次

3年参加的总要求 >20篇近期国内外论文 >30个密切结合临床的小课 >10个科研课题讨论 10次 20次大课 20次大课 20次大课

2小时/次 >30个病例

除必须完成上述课堂学习外,所有受训医师应积极参加各级学(协)会的医学教育活动。3年累积获本专业医学教育学分≥30分。

(三)教学、业务能力培养 1.协助上级医师做好教学工作。

2.协助科主任和主治医师做好病房管理及某些行政管理工作。

三、培养内容与要求

(一)轮转目的: 掌握: 各类贫血的临床表现、病因及诊治要点。溶血性贫血分类及其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成分输血的指征及各种输血反应的处理。

正常的止血和凝血机理、出血性疾病的分类及其临床特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理、诊断、鉴别和治疗。DIC诊断和治疗。

急性、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常用药物及治疗方案。淋巴瘤分类、分期、诊疗依据及治疗。熟悉: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适应证、禁忌证,常规预处理方案、采髓术、移植相关并发症的诊断、治疗。

免疫低下病人的抗感染治疗。

骨髓穿刺和活检术、腰椎穿刺术、鞘内注射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正确操作。

科教司

第 2 页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血液内科

了解: 常见血液病的骨髓形态学。

(二)基本标准 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 种 缺铁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巨幼细胞性贫血 继发性贫血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 血友病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急性髓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髓性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淋巴瘤 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每位受训医师收治的例数不低于70%。

例数(≥)20 10 5 10 5 20 20 20 20 3 3 1 15 10 3 2 15 5 5

科教司 第 3 页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血液内科

2.基本技能要求 操 作 名 称 骨髓穿刺术 骨髓活检术

腰椎穿刺及鞘内注射术

3.血液实验室要求 轮转实验室名称 骨髓形态室/骨髓病理室 其它

(三)较高标准 1.学习病种及例数: 病 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2.学习的其他内容

单倍体移植、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织细胞病、少见类型白血病、造血生长因子和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基因诊断与治疗、血红蛋白病、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血栓性疾病、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无力症等,以及造血干细胞培养、微小残留病检测、白血病耐药基因检测。

(四)外语、教学、科研等能力的要求

能熟练地阅读血液学的外文书刊,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了解临床科研方法,有条件时参与临床科研项目,结合临床实践,写出3篇具有一定水平的病案报道、综述或研究论文。

例数 10 5 时间(月)2 例次(≥)10 10 科教司 第 4 页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血液内科

四、阅读参考书刊 邓家栋主编《临床血液学》 陆道培主编《白血病治疗学》 《威廉姆斯血液学》(英文版)

中华内科杂志,中华血液杂志,实验血液学杂志,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Blood,Leukemia等刊。

参与制定本实施细则人员

执 笔:(以姓氏拼音为序)吴继颖 黄晓军 赵永强 陈虎 王建祥 马明信 马军 罗绍凯 吴德沛 金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三零七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审

议:(以姓氏拼音为序)

科教司 第 5 页

第五篇:内分泌科专科医师培训计划

内分泌科专科医师培训计划

入科教育

入科教育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史教育:新轮转医生进入内分泌科后,首先向他们进行科史教育,了解我科的发展历史,以及在这不断发展和提高过程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严谨,务实.介绍我科目前在全国的地位和内分泌科人的责任:传承与创新.2)基本功培训:内分泌代谢病病种丰富,病情变化迅速,病因复杂,因此病史的采集和体格检查非常重要.因此要求住院医生掌握临床医生的基本功, 规范地,有条理地询问病史,收集详细的病史资料,特别是外院的客观资料,全面而细致地进行体格检查.3)培养医学思维:要求住院医生熟悉本科诊疗常规,学会汇总分析病情,能够推理病情演变,并对此进行检查和监测.4)明确职责和规章制度:明确住院医生的职责,除完成本人的临床工作外,必须负责对实习同学的带教,讲解基本病情,修改病史和病程录.向住院医生说明本科的工作制度和考勤制度.5)专人指导:本科室将为新住院医生配备相对固定的副高以上指导老师,帮助住院医生提高业务水平.欢迎住院医生参与我科课题组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并从中物色人选, 鼓励报考我科研究生.二.师资队伍

姓 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职称//职称

本专业临床

工作年限

基地主任

宁 光

研究生

教授,主任医师

1989年至今

基地副主任

王卫庆

研究生

教授,主任医师

1985年至今

基地兼职

管理人员

刘建民

研究生

教授,主任医师

1993年至今

带教教师

汤正义

研究生

教授,主任医师

1989年至今

洪 洁

研究生

副主任医师

1998年至今

陈 瑛

研究生

副主任医师

1985年至今

赵红燕

研究生

副主任医师

1990年至今

陈宇红

研究生

副主任医师

1992年至今

顾卫琼

研究生

副主任医师

1999年至今

王 曙

研究生

副主任医师

1994年至今

三.日常考勤管理

第一部分:病区工作的细则

【晨查房制度】

准时参加晨交班.晨交班后,带领实习同学巡查自己的床位;对新病人 必须介绍自己的姓名,医师职位和所有上级医师的姓名..晨交班后跟随主治医师巡查自己的床位,及时汇报患者病情和有关化验.主治医师与主任医师开始查房后,跟随本组查房.未查自己的主管床位时,仍不得擅自无故缺席.对实习同学有带教的义务,有问必答.【夜查房制度】

夜交班,夜查房时间安排:周一~周五

4:00~4:30pm夜查房4:30夜交班

周六交班,查房由值班医师负责.夜查房内容:

全体出席医师巡查重病房患者和一日病房新病人.巡视自己床位病人,解决具体问题,解答家属询问.【病史,病程录缮写】

修改实习同学缮写的病史和病程录.缮写新病人入院后的入院录和第一次主任医师查房录.检查化验单,核实医嘱执行情况.缮写第一次主任医师查房记录:提及患者简要病史,体检摘要, 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诊疗计划和注意事项.准备疑难病例讨论的病史,检查结果;缮写疑难病例讨论意见

第二部分:考勤制度

【值班与出夜班制度】

出夜班:必须在当天最高级别医师查房结束后方可出夜班,并必须已完成本职工作.出夜班和补休日可不参加夜查房.周日出夜班者必须陪同周日值班医师巡查病房后方可下班.【调休制度】

住院医师只有在周日值班者,才可在周六调休.每周至少晨查房6次

必须提前一天征求上级医师(主任或主治)意见,只有在获准后才可调休.该住院医师必须提前与同组住院医师协调床位的管理,不得在调休日出现“床位”和“一日病房”无住院医师管理的现象.四.业务学习

1.参加科室疑难病例讨论

床位医生负责整理疑难病例的病史,要求有思路地汇总化验结果,并提出诊断意见和处理原则.详细记录并整理讨论内容,对有意义的病例,鼓励写病例报道.2.每周二中午参加科室业务学习

每周将安排本科高年资医师或外单位专家,就内分泌代谢病的进展,防治指南以及基础研究等内容进行讲课.住院医生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要阅读经典教科书和最新文献,写出学习心得.3.每周五参加科室文献汇报

鼓励住院医生针对自己所负责的病人,查找文献,先汇报单篇文献,然后要求能汇总多篇文献,进行小型报告,以培养住院医生查阅文献能力,综合汇总能力,幻灯片制作技巧和表达能力.为提高住院医生的英文口语,要求用英文汇报文献.五.考核

轮转出科考试:

以考核病例为主,要求住院医生能够独立地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为进一步明确或排除某一疾病所需进行的系列检查.要求住院医生能准确评估患者的目前状况, 分清轻重缓急,提出治疗原则,给予适当和必要的处理.考核:

选择病史较为复杂,诊断有疑问或治疗有矛盾的病例,全面考核住院医生的临床知识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考核住院医生自己思考,分析,查阅文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载血液内科专科医师培训计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血液内科专科医师培训计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级医院专科医师培训点计划(大全)

    ***县人民医院专科医师培训点 专科医师培训计划一、***县人民医院专科医师培训工作全面接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领导、督促、指导和检查。 二、经常性向***医学院附属医院汇......

    解析专科医师培训

    专科医师培训 1、专科医师培训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之后,在经过认可的培训基地中,以住院医师的身份,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培训目的是使住院医......

    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

    欧美发达国家的神经外科专业发展较早,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在美国,神经外科医生的培训时间至少需七年,是所有专科医师培训中所需时间最长的。中国的专科医......

    内分泌科专科医师培训计划5篇范文

    内分泌科专科医师培训计划入科教育 入科教育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史介绍:新轮转医生进入内分泌科后,首先向他们进行科史教育,了解我科的发展历史,以及在这不断发展和提......

    康复医学科专科医师培训计划

    1、 政治素质培训目标:必须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十六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热爱康复医学专业, 具有奉献精神。 2、 综合素质培训目标: (1) 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培训大纲

    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培训大纲 一、培训对象 具备2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在正规的血液透析中心接受3个月正规培训并取得血 液透析专科护士资格的注册护士。 二、培训目标 (一)掌......

    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培训大纲

    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培训大纲 一、 培训对象 具备2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在正规的血液透析中心接受3个月正规培训并取得血液透析专科护士资格的注册护士。 二、 培训目标 (一)、......

    血液内科出科试题

    血内科出科(血液病与风湿病)试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A 型选择题 ,选一最佳答案。每题2分,共100分) 1.慢性贫血病人对缺氧的耐受性增加主要是由于 A.心输出量增加,血液循环加速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