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比高矮》活动反思
数学《比高矮》活动反思
数学《比高矮》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
1、按照高矮特征给三个物体进行正逆排序;
2、学习比较物体高矮的正确方法;
3、乐意参加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活动反思:
在本节活动中主要是让幼儿学习按照三个物体的高矮特征进行排序,我们班的幼儿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能正确进行比较两物体的高矮,并能用语言表达。本节活动的难点是三个物体按高矮特征进行正逆排序。让在活动时我先请幼儿自己给三个物体排序,孩子们大部分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序,但是在请他们用语言描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时,部分孩子不能正确的表述。
另外,在幼儿操作材料的准备上也存在不足之处,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误导,个别孩子将其与大小混乱。
通过对活动的反思,我觉得应在流程及操作材料上进行改善,可将重点放在一个方面:从高到矮的排序。只讲一个重点,另一种排序方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学习。
第二篇:中班数学活动比高矮反思
中班数学活动比高矮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我设计的是中班数学活动 “比高矮”,教学目标主要有二点
1、通过幼儿自主的探索活动认识高矮、高矮的相对性以及高矮排序。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形、时空和空间等现象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活动开始时,我选择两位高矮有明显差异的孩子从小铃下走过,通过一位幼儿走过小铃没有碰到,而另一位幼儿碰到了小铃发出声响这一直观现象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出高矮;然后通过两两比较高矮得出比较的正确方法,即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直立比较;最后,通过图片比较印证上一步得出的结论。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比较好的是在幼儿分组操作时,第一组:两两比较,分出高矮。第二组: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最高和最矮的物体。第三组:按高矮排序。第四组:目测物体高矮。这样操作的目的性比较明确,层次清晰,由易到难的让幼儿能根据自身情况多层次的选择操作。最后,我通过游戏《找朋友比高矮》让幼儿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当性。活动结束后,我认为幼儿都能正确分辨物体的高矮;能找出一组物体中最高和最矮的物体;能将物体按高矮排序;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词语。但我在活动设计上没有突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虽然也有要求幼儿两两比较、感知高矮。可由于要求幼儿站在地上比较,没有为他们提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较的机会,仅仅通过教师小结性的语言将概念灌输给幼儿,反而使幼儿对于物体比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线上直立进行的概念理解不深。虽然在设计时希望通过下一步图片比较来印证概念,可由于上一步的薄弱,使得图片比较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上课、反思,我觉得应该调整课的流程,增设材料。如:在幼儿两两比较高矮时为幼儿提供一些大型积木、椅子等,让幼儿有机会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较,能自己寻找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同时将高矮的相对性引出,使层次与层次之间过渡自然
第三篇:数学比高矮教学反思
数学比高矮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学着比较高矮;能正确运用高、比较矮、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的有序排列。本次活动难点是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高到矮的有序排列。
在活动开始时,我首先在平平的桌上放两棵树(教具),请小朋友观察比较,哪棵树高,哪棵树矮,两棵树相比,哪棵比哪棵高,哪棵比哪棵矮。接着再放一棵中等高矮的树在两棵树的中间,请小朋友反复观察,并能够完整的说出这棵树比高的树要矮,比矮的树要高。这一环节结束后,我选择三位高矮有明显差异的幼儿上台按高矮顺序站好,这一直观现象引来幼儿的兴趣,并能准确说出谁高、谁矮、谁最矮,谁比谁要高,谁比谁要矮等短语。最后一环节就是请小朋友完《幼儿用书》里小动物高矮排序的贴纸作业。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比较好的是请幼儿上台做高矮比较这一环节。在这个活动前期,我本想在中间部分运用图片的形式,引导幼儿学习按高矮排序,但从以前的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幼儿,对观察图片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是很长,很容易分散,尤其是坐在后面的小朋友,可能是离老师比较远吧,更有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于是,经过考虑,我尝试让幼儿来做教具的方法,即请个别幼儿上来,请大家比一比,谁高,谁比较矮,谁最矮。这一方法,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且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活动结束后,我认为幼儿都能正确分辨物体的高矮;能找出一组物体中最高和最矮的物体;能将物体按高矮排序。但在第一环节,对树进行比较时应该让幼儿再多一些观察,多一些讨论,来加强幼儿对高矮的概念理解。再次是我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对数学语言使用的不太规范,使得整个活动多了几块瑕疵。
通过上课、反思与主班给的指导,我意识到本次活动有不足之处。首先我应该让幼儿自己完成《幼儿用书》的贴纸作业。不应过多的去牵着幼儿走,让他们独立完成,这样才能看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掌握差异,以对个别没掌握的幼儿进行巩固辅导。此外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幼儿在撕贴纸的时候耽误了很长时间,使得整个活动的时间延长太多,这是我准备工作不够充分的原因。在本次活动中,我的语言组织不够生动有趣,导致一小部分幼儿注意力分散,与此同时更要对幼儿的常规教育做进一步的强化。这些都是以后教学中不能忽略的地方,所以我很感谢专家对我的课后指导,让我受益匪浅,一些细节问题的指出,足以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受用。
第四篇:中班数学活动《比高矮》
中班数学活动《比比高和矮》
——白砂中心幼儿园
傅惠香
活动目标:
1.区别高矮,知道被比较的物体应放在同一平面上。2.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3.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与同伴合作探索的乐趣。材料准备: 相应的多媒体课件、铅笔、纸筒、纸条,音乐《高人走矮人走》 重难点: 重点:能区别高矮,知道被比较的物体应放在同一平面上。难点:感知高矮相对性。活动过程:
一.听第一组“高矮争辩”声,激发幼儿的兴趣。师:听!是谁在争辩呢?他们在争辩什么呢? 二.展示图片课件,区别高矮及比较方法。
1.展示“不在同一平面”比高矮的图片课件,引发思考。
师:原来是这两个小朋友在争高矮呢,那你们说说图片上的小朋友谁说得对呢?到底是谁比较高?谁用错了方法?
2.展示“同一平面”比高矮的图片课件,验证猜想。师小结:比高矮的时候,要在同一平面上来比。
3.展示各种不同高矮的物体课件,让幼儿一起说说谁高谁矮,巩固练习。三.听第二组“高矮争辩”声,感知高矮的相对关系。1.教师播放第二组声音课件。
师:怎么还在争高矮呢?刚才的两个小朋友难道还没比出来吗?
2.展示图片课件,里面多了两个人(一个人比矮的更矮,一个人比高的更高),让幼儿知道,说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高矮是相对的。
3.请班上两个幼儿比比高矮,然后请比他们中矮的人还矮的幼儿比比,最后请比他们中高的人还高的幼儿比比,巩固高矮的相对关系。
4.物体也一样比高矮。用同样地方法比较四支铅笔的高矮,人和物的高矮都是相对的。知道参照的物体不同,高矮也不同。四.动手操作,实际练习。
1.教师把幼儿分成四组,每组投放不一样的材料,让幼儿为高矮排排队。第一组是幼儿与组员之间比高矮;第二组是比较铅笔的高矮;第三组是比较纸筒的高矮;第四组是比较纸条的高矮。
2.请每组幼儿说说你是怎么比的,并把结果展示出来,其他幼儿评评他们排对了没有?如果不对,该怎么排?
五.听音乐《高人和矮人》做游戏,自然结束。
教师播放音乐《高人走矮人走》,跟着音乐律动做相应动作,在愉快的游戏中走出活动室。
师:我们一起听音乐做高人和矮人的游戏,去外面给其他物体比比高矮好吗? 六.活动延伸
让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桌椅、树木、运动器械等,选定参照物进行高矮比较。
第五篇:比高矮教学反思
《比高矮》教学反思
榆林市第十小学:叶军军
《比高矮》是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高矮与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激趣导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爱好设计学生熟悉的图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高矮现象。
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活动,从同学中找出几个身高相差比较大的学生,站在同一高度进行两两比较,让学生说出谁高谁矮,而后我又设计了一人站在台阶上一人站在地上进行比较的环节,学生马上就沸腾了说不公平,初步渗透了比高矮的方法(两个物体比较,需要在同一个起点下进行),紧接着在教室中通过图片、学生实际活动开展比高矮的训练活动,要求学生能用完整的语言叙述“谁比谁高,或谁比谁矮”,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让每个学生体会到比较高矮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
二、放手探索,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我把探索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们积极观察、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排队比较法、做记号比较法,虽然有的孩子的语言还很稚嫩,还有点结巴,但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刚才直观的活动,基本说出了比高矮的方法,在交流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自己的成果,同时感到“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数学学习自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还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方向,本课教学是成功的,所涉及的教学理念我个人认为是可取的,有些方法可以作为一种学习习惯对学生进行长期培养。
但是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在利用教材和教室的情境做游戏的时候,完全放手了,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和范围让学生操作,为了肯定每个小朋友的发现,耐心、认真的倾听孩子们的发言,所以在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导致了后面部分活动没有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