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787年宪法教案最新修改
人教版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1787年宪法
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不论是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还是现任总统呢奥巴马,在就职那天发表就职演讲时,都会手抚圣经,说同一句誓言,“我庄严宣誓,我将忠诚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并将竭尽所能坚守、维护并保卫合众国宪法”,这里所说的宪法,即1787年宪法,可见这部宪法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那么,这部宪法是在什么情况下确立的?它的内容是什么?后人对它又有什么评价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解答这些问题。
首先,要了解宪法建立的背景,宪法的建立与独立之初美国的严峻形式密切相关。独立后的美国,实行的是“邦联”制,实际上是由13个州组成的一个松散联盟,这些加入联盟的成员,各自为政,自主性很强。邦联最重要的机构,是由各个邦代表组成的议会,而这个议会只是各州的一个协调机关,没有行政权和司法部门,也没有完整的外交权力。也就是说邦联制下各邦的权力和地位相当突出,地方自治的范围非常广,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资等权力;而国家中央政府、议会等权力相对薄弱。
这种联盟在战争时期可以联合13块殖民地的人民共同起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但战争结束后,弊端很快显露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贸易上:邦联的政治体制,使美国与欧洲各国的贸易处于不利地位。当时,美国与英、法、荷、西等国都有贸易往来,各国特别是英国的商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严重威胁了美国工业的发展。但是在邦联制下,各邦权力很大,财政政策各行其是,而联邦政府无权制定统一的关税,这也就使政府无力通过关税来保护本国的工业。另外,各州之间互设关卡,也使国内商品流通极其不畅,经济发展进一步受阻。可以说,邦联体制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债务上:政府积贫积弱,外债高垒,无力偿还。独立战争打了8年,耗资巨大,使美国欠下了大量的债务(据统计,到了1786年,美国所欠法、荷、西等国的外债及在国内发行的公债超过4200万美元)而各州每年向邦联政府上缴款项仅50万美元,如此少的收入与巨额的外债相比,杯水车薪,而这仅有的50万美元,不要说用来还账,就算是维持政府日常开支,也只是能勉强维持。在邦联政体下,政府权力小,没有其他的财政收入的渠道,造成了政府积贫积弱的状况,无力偿还巨额债务。
安全上:美国面临着国内外安全危机。在国内,由于独立战争并没有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改善,所以各地的反抗斗争是此起彼伏。在国外,美国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还为一些欧洲大国所不容,如英国的军队驻扎在美国西北边境内,而南部和西部边境则面临着西班牙人的威胁。邦联政府又无权维持常备军,面对这样的国内外形势,是束手无策。
从这三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年轻的美国面临着严重政治体制的危机。华盛顿对于这种体制,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在我看来,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而在其名下的议会更是徒有虚名,其政策措施多不被人们所关注、执行。我们想要联合成一个国家,但我们又不愿给这个国家管理者足够的权力去管理国家事务,岂不怪哉!”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华盛顿已经不满邦联制,要求加强中央集权,给政府足够的权力。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改变现有的政治体制,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已经成为美国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主张改革政体。他们更愿意保持现状,实行松散的联合,这样各邦能保留更多的主权。但这只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而已。因为,各邦过分独立和自大,恰是这个国家的祸乱之源;而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则势必造成整个国家的积贫积弱。毕竟,独立于英国不是各邦的个体行为,而是13个邦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样,也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共同走向繁荣和昌盛。维持现状,任凭各邦妄自尊大,只能是**、内战和崩溃。幸而,在历史的岔道口上,美国的开国领袖们作出了明智的选择,抛弃邦联制,制定了1787年宪法,实行了新的政治体制。
1787年宪法,是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的第一个内容,即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制与邦联制是不同的,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政体。简单的理解,就是,邦联制下地方权力高于中央权力,而联邦制下,中央权力高于地方权力。
联邦的权力高于各州的权力,联邦制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实施联邦制可不可解决美国面临的问题。首先是贸易上,联邦政府有权制定统一的关税,这就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和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再看债务上,联邦政府拥有经济大权,就有实力解决外债问题。最后看安全方面,联邦政府有军事大权,就能够维持常备军,维护国内的稳定和国家安全。所以说,用联邦制代替邦联制,是适应美国的国情的,是有利于美国发展的,是也历史的进步。
那么地方是不是没有任何权力了呢?不是,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发挥地方积极性,必免过度集权的弊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宪法第二个内容: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借鉴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学说,按照该学说,国家的权力分为三种,并且分别掌握在不同的人手中,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又相互制衡。美国也是第一个把三权分立学说应用到实践的国家。根据三权分立学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员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实行这样的任职形式,体现各州权平等的原则。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四年。我们从电视上经常看到,每次总统大选,美国上下国沸沸扬扬,凡年满18周岁的美国公民,都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选举总统。这也体现了一种民主的原则。
最高法院大法官共有九名,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除非犯罪,终身任职。这三种机构共同构成了美国联邦政府结构。而这三种权力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说,这是一种分权与制衡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关系图来进行讲解。
按照这样的分权与制衡理论,构建国家机构,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彼此制衡的原则。
评价:美国的开国员勋们,正是运用了自己的智慧,解决了美国建国初期面临的困难,制定了1787年宪法,那么后人又是如何来评价这部宪法呢?
“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的杰作”(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这是对1787年宪法最高的评价。确实如此,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事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强调加强国家的权力,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致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恩格斯在评价这部宪法时说:“它最先承认了人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恩格斯的这句话,又承认了这部宪法的局限性:即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弟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在评价这部宪法时,我们要运用辩证的观点,既看到它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这也是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同学们在前面学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的有关知识,请分析它与美国的总统共和制又有哪些异同?
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表现形式,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都实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行政大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这部宪法由序言和7条正文组成。第1条包括10节,规定美国国会的组成及其职权。第 2条包括4节,规定总统的职权和产生办法。第3条包括3节,规定美国联邦法院的组成及其职权。第4条包括4节,主要内容是规定各州的权利。第5条主要是规定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第6条主要是规定联邦宪法和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为全国最高法律,各州法官均必须遵守。第7条规定宪法经9个州批准后生效。根据这部宪法,美国成为一个拥有统一的中央政权的联邦,以代替过去松散的邦联。虽然各州仍保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但新宪法使联邦政府的权力大为加强。然后让学生简要概述出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阐释的能力。2.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
按照权力的分立与制衡的原则。美国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议会时美国最高的立法机关,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每州2人,实行各州代表权平等原则。现有议员100名。当选参议员任期6年,每2年改选1/3,可连选连任。这一规定体现了什么?(体现“州权平等”的原则)众议员数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由直接选举产生,每州至少1名,人数固定为435名,任期2年,可连选连任。两院议员长期连任现象极为普遍。议员不得兼任其他政府职务。美国国会行使立法权。议案一般经过提出、委员会审议、全院大会审议等程序。一院通过后,送交另一院,依次经过同样的程序。法案经两院通过后交总统签署;若总统不否决,或虽否决但经两院2/3议员重新通过,即正式成为法律。国会还拥有宪法所规定的其他权力,如对外宣战权、修改宪法权等。参众两院各自还拥有特殊权力。如总统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及总统任命的高级官员须经参议院“咨询和同意”;参议院还有权审判弹劾案,有权在特殊条件下复选副总统;众议院有权提出财政案和弹劾案,有权在特殊条件下复选总统。国会立法活动常受院外活动集团的影响。国会两院在各自议长主持下工作。众议院议长由全院大会选举产生,副总统是参议院的当然议长。两院均设有许多委员会,还设有由两院议员共同组成的联席委员会,国会工作大多在各委员会中进行。但规定在职的联邦政府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院。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行使行政权。总统由间接选举产生,每4年举行1次。总统任期4年。连任次数最初并无规定,后1951年生效的第22条宪法修正案规定,任何人不得连任总统之职2届以上。总统有权处理国家事务和联邦政府的各项工作,一切行政机构都向总统负责,受总统领导和监督;总统不对国会负责。美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是美武装部队总司令。《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当选总统必须是出生在美国,年满35岁,并居住美国14年以上的公民。宣战权虽属国会,但总统往往越过国会不宣而战;有权宣布紧急状态,但应事先通知国会,紧急状态应在6个月后自行终止,但总统仍可以重新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总统负责处理对外关系,有权与外国签订行政协定;经参议院同意,有权同外国缔结条约,任命驻外使节。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除非两院各有2/3的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总统经参议院认可,有权任命联邦法官;享有赦免权(弹劾案和触犯州法律者除外)。总统虽保持强有力的联邦行政权,但也受到国会和联邦最高法院一定程度的制约。
美国联邦法院系统的最高司法机关。最初由首席法官1人和法官5人组成,1869年根据国会法令规定由首席法官1人和法官8人组成。法官均由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只要忠于职守,可终身任职,非经国会弹劾不得免职。但年满70岁、任职满10年或年满65岁、任职满15年者,可自动提出退休。美国宪法规定,联邦最高法院对涉及大使、其他使节和领事以及一州为诉讼一方的案件有初审权;对州最高法院或联邦上诉法院审理的案件,有权就法律问题进行复审;有权颁发调审令,调审下级联邦法院或法院审理的案件。联邦最高法院还拥有司法审查权,审查联邦或州的立法或行政行为是否违宪。不论是初审案件,还是复审案件,都是终审判决。后来联邦法院逐渐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第二篇:宪法修改心得体会
宪法修改心得体会
岁末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连续三次召开会议,集中讨论研究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决定对现行宪法作出部分修改。这是执政党重大的政治决定,是以实际行动践行遵守宪法的承诺,还是将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不二选择,更是实施宪法的具体表现。中共中央政治局确立的修宪四原则体现了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在依法治国的轨道上稳步前行。
会议认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在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我国现行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这次宪法修改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
宪法修改在政治与法律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将从政治事实中提炼出来的价值宪法化,这是为什么修宪以及修宪须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因。只有通过修宪,才能将政治价值转变为宪法规范,才能“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
修宪是宪法发展的途径之一,依宪治国意味着政治生活须受宪法规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以这次宪法修改为契机,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将把我国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三篇:宪法修改原因
历年宪法修改情况
开天辟地明确方向——1954年宪法的特点
1952年12月24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向政协常委会提议:由政协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建议制宪。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经过讨论,接受了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并组成了由毛泽东任主席、33人组成的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1月至3月,毛泽东率领一个由中共中央指定成立的小组,在杭州西湖起草宪法。宪法起草委员会从3月23日—9月12日一共举行了9次全体会议,会议由毛泽东或刘少奇主持(其中第8次会议由邓小平主持)。历次会议的气氛非常民主,讨论极为深入。
宪法的制订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同时,又特别注重群众智慧的发挥。除宪法起草委员会内部多次认真讨论外,还曾在1954年3月—6月的81天时间内,组织了北京500多位高级干部讨论宪法草案初稿,还组织全国8000多人讨论,提出了5900多条意见。同年6月14日—9月10日,进行了为时3个月的全民讨论,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提出修改或补充的意见,经整理归并后共达
1180420条。宪法草案经过反复修改,在9月15日提交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后,1000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诞生的第一部宪法,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毛泽东说过,这个宪法“使人民有一条清楚的轨道,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正确的道路可走”。宪法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记录了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而取得的胜利成果,确认了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的事实。
1954年宪法规定了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其它的基本制度,为我国后来的民主建设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后来宪法的主要内容,都是1954年宪法的继承和发展。
总结历史拨乱反正——1982年修宪1975年修改宪法时,由于受到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和破坏,未能正确地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致使在宪法中写进了许多错误的东西,删去了原有的许多正确的规定。因此,“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国家就面临着对宪法的再次修改。1978年修改宪法时,虽然江青反革命集团已被粉碎,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还来不及全面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拨乱反正的工作正在进行,尚未结束,在政治上、理论上有的问题还没有结论,因而也就未能彻底清除10年内乱中某些“左”的思想对宪法的影响,以致在1978年宪法中还存在一些已经过时的甚至错误的政治观点和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条文规定。为此,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又作出了关于修改宪法的决议。
对1978年宪法的修改,自1980年9月15日召开宪法修改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始,到1982年宪法的通过,历时2年零2个月,由于宪法修改工作关系重大,牵涉到各方面的系列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广泛听取群众
意见。同时,国家体制改革中一些重大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实践和研究。为了尽可能把宪法修改得比较完善,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广泛征集了各方面对修改宪法的意见。各省、市、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中共中央各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各人民团体,都应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的请求,就宪法的修改,召开了各种座谈会。秘书处还邀请了北京和外地的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举行了多次座谈。此外,秘书处还研究了建国以来先后制定的3部宪法及其它有关文件,研究了世界各国的现行宪法,根据宪法修改委员会提出的修宪方针,对1978年宪法作出全面修改,于是1982年的宪法就这样产生了。
私营经济脱颖而出——1988年修宪
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又对宪法进行了修改,通过了第一条和第二条宪法修正案。
1988年修宪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是当时宪法的基本精神,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令人瞩目的变化和问题。主要有:一是私营经济的出现。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私营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已占有一定的地位,其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已不容忽视。二是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实践。两权分离推动了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但两权分离并没有宪法依据,其在土地方面的运作更是与宪法第十条的规定相冲突,从而受到了质疑,并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1988年修宪不仅为私营经济提供了宪法地位,为两权分离和土地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宪法保障,而且更重要的是顺应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自1978年开始,我国社会进入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的的新的社会转型时期。当时宪法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转型特征。社会转型要求宪法与时俱进,随社会转型而发展。否则,宪法不仅不能规范引导社会转型,还会被高速、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发展所抛弃。因此,1988年修宪将私营经济等载入宪法,也是宪法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1988年修宪首创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修改宪法,有助于维护宪法的稳定。在社会转型时期,宪法修改不可避免,但以何种形式修改宪法则事关宪法发展与宪法稳定的关系,特别是维护社会转型时期宪法的稳定性尤为重要。1988年修宪选择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修改宪法,开创了宪法修正案的先例,既符合宪法发展的要求,即具体制度、规范和条文的完善和发展;又维护了宪法的稳定性,即宪法精神的一贯性、宪法文本的统一性和修正案的连续性。我们得以纪念宪法颁布实施20周年并能够展望其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归功于1988年选择修正案的方式修改宪法。
市场经济势在必行——1993年修宪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为改革开放和建设的一项长期方针。其中最突出的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然而这一目标与宪法规定的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产生直接冲突。由此产生了修宪的动议。
1992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的修宪建议的报告作了批复,同意修改宪法。随后,又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提出的方案,批准成立了中共中央宪法修改小组。宪法修改小组成员是彭冲、王汉斌、胡绳、薛驹、曹志等人。1992年12月5日,宪法修改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着重讨论了如何修改宪法的问题。会议决定成立宪法修改小组办公室,由项淳一负责,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法工委抽调少而精的人员组成。
1992年12月7日、8日和12月18日,宪法修改小组分别召开宪法学专家和经济学专家座谈会,根据纪念宪法颁布1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法学界提出的修改宪法的意见,逐条进行研究,确定了一些必须修改的条款,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通知,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150个单位党委(组)的意见,并同时由它们征求在本地的中央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的意见。宪法修改小组将各种意见汇总,于1993年2月14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
3月23日,北京市等32个代表团的2383名代表联名,将中共中央修宪补充建议作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补充修正案向代表大会提出。大会在对上述两个议案进行认真审议后,于3月31日表决通过。
本次修宪共9条,在宪法序言中,增写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将“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及“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客观调控”,“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等写进宪法修正案。
依法治国宏伟蓝图——1999年修宪
在1998年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萧灼基委员以委员名义提出1178号提案,即《根据十五大精神修改宪法的建议》。王曦委员提交3条建议是:写入邓小平理论;写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非公有制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提案第1284号)。
党的十五大之后,在接受社会各界修宪建议的基础上,中共中央成立了宪法修改小组。12月21日,江泽民同志主持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土座谈会,就中共中央提出的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初步意见,征求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12月22日和24日,李鹏同志主持中共中央宪法修改小组召开的法律专家和经济专家座谈会,就宪法修改问题征求意见。1999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的建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提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提请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
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进行最后一项议程:表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李鹏委员长宣布:发出票2862张,收回2858张,收回的票少于发出的票,投票有效。17时整,大会工作人员向代表们报告投票结果:在2858张表决票中,有效票为2856张,赞成票2811张,反对票21张,弃权票24张。李鹏委员长随即宣布: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999年宪法修正案,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时俱进的产物,它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庄严地写进了宪法,为我国21世纪初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了宏伟蓝图。
来源:《信息导刊》(珐芝)
http:///xfxc/dwwz/list.asp?id=91
1第四次宪法修正的宪政价值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第二次会议完成了对我国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正。此次修宪的总原则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十六大精神,体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把党的十六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的方针政策写入宪法。根据这个原则,这次修改宪法不是大改,而是部分修改,对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需要用宪法规范的、非改不可的进行修改,可改可不改的、可以通过宪法解释予以明确的不改。
http:///html/f_lunwen/f_falvlunwen/f_guoji/2006-3/18/f_06063***4645184.htm
所以中国宪法修改了四次。
第四篇:宪法修改过程
我国历次宪法颁布及修改时间:
1954年9月20日 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一部宪法,共4章106条;
1975年1月17日 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二部宪法,共30条;1978年3月5日;
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三部宪法,共4章60条;
1979年7月1日 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
1980年9月10日 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五条的决议;
1982年12月4日 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第四部宪法,共4章138条;
1988年4月12日 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 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1999年3月15日 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2004年3月14日 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根据宪法修正案修正的宪法文本.① 指导思想中增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修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加规定“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②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中增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③明确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同时增加规定“并给予赔偿”;
④再一次修改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⑤修改后规定“国家一招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拨弄个增加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⑥增加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⑦增加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⑧明确规定全国人大除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外。还包括由特别行政区选出的代表;
⑨将“戒严”修改为“进入紧急状态”;
⑩增加规定国家主席进行国事活动的职权;
⑾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由3年改为5年,从而使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一致,都是5年;
⑿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第五篇:五、宪法修改
邹城二中高三政治时政热点整理
(五)宪法修订
1.(2018福建泉州一模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至今,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过程中。
我国宪法的每一次修正在总体保持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与时俱进。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进行了4次修改。每一次都是先由中共中央在党内外广泛征求意见并修改的基础上,再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由全国人大表决通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了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大作用,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建议提出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并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
结合材料和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我国宪法的不断完善过程中是如何与时俱进、提高执政能力的。(12分)
评分说明:①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1分),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上升为宪法规定,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的宪法保障。(2分,或答:为推动国家发展进步提供根本的法治保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②坚持科学执政(2分),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宪法法律发展规律的要求,使我国宪法紧跟时代步伐。(1分)
③坚持民主执政(2分),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党内外共识,确保宪法反映人民意志,提高依宪治国水平。(1分,或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党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④坚持依法执政(2分,或答:党依宪执政、领导立法或带头守法、依法立法),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发挥领导核心作用(1分,或答:严格依法按程序修改宪法,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若答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可加1分,但本题得分不超过12分。)
2.1982年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分别进行了四次修改。每一次修宪都在党中央领导下依法按程序进行,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遵循,使我国宪法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发展,有力推动和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中央政治局决定启动第五次宪法修改工作。2017年12月15日党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 谈会,征求对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的意见。2018年1月12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1月18—19日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依照宪法有关规定,将形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并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本次宪法修改,正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严格依法按程序进行。
“宪法修改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严格依法按程序进行”。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2分)2.答案:(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3分)(或答:只有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确保宪法修改的正确政治方向。)
(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其制定和修改有严格的程序。(3分)(3)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按程序修宪,贯彻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原则,确保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3分)
(4)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按程序修宪,坚持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使宪法广泛凝聚共识,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发展。(3分)
3.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会议指出,为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作用,需要对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把党和人民中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全会提出,宪法修改必须贯彻以下原则:修改宪法必须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严格依法按程序进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 正确政治方向;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确保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坚持对宪法作部分修改、不作大改的原则,做到既顺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 又遵循宪法法律发展规律,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
从中央政治局决定启动这次宪法修改工作,到党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对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的意见;从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到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都是按照党中央有关规定进行的:下一步,依照宪法有关规定,还将形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
结合材料和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党在本次宪法修改中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
3.【答案】①党从新时代战略高度作出修宪主张。体现了党统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党领导修宪全过程。同时体现党的政治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提出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和原则,领导立法。
②坚持依法执政、依宪执政,严格依法程序修改宪法,支持全国人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③发挥我国政党制度优势,调动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的积极性,凝聚各方共识,让宪法更好体现党和人民意志。
④坚持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⑤坚持与时俱进,科学执政,遵循宪法法律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提高依法执政水平。
⑥坚持群众路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确保宪法修改反映人民意志。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月18-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材料一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张德江就《建议(草案》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认为,宪法修改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结合材料以及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修改宪法的意义。(12分)【答案】
(1)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修改宪法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②依法治国是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修改宪法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③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宪执政是依法执政的前提和基础。修改宪法有利于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把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④修改宪法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每点3分,若考生从“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等角度回答,可酌情给1—2分,但总分不得超过12分。)
材料二 全会认为,宪法修改关系全局,影响广泛而深远。要贯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注重从政治上、大局上、战略上分析问题,注重从宪法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 在要求上思考问题,维护宪法权威性。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谈谈在宪法修改中如何更好地维护宪法权威性。【答案】
①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宪法的修改要贯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维护宪法权威性。
②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宪法的修改要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符合宪法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宪法的修改必须充分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
2018年1月19日,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全会认为,党中央关于对宪法进行适当修改的决定,是经过反复考虑,在广察民情、广纳民意、广聚民智的基础上作出的,目的是使宪法更好体现人民意志,更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好适应提高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宪法要体现人民意志的原因。【答案】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②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
③宪法只有体现人民的意志,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与真实性,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人民日报》2017年8月22日载文指出,截至2017年6月底,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20件,通过修改法律的决定37件,涉及修改法律101件。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立法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立法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立法机关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机制要加顺畅,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更加健全。不仅使每一次立法都反映民智民意,而且每一部法律法规都经得起实践检验。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让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意义。【答案】①有利于使社会主义法律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调动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积极性。②有利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实现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③有利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推动依法治国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