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赏析

时间:2019-05-15 08:4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赏析》。

第一篇:《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赏析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赏析

汉乐府中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双璧,一向被视为我国古代民间叙事诗的两大高峰,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长三百五十六句、一千七百八十言,更是蔚为大观,为唐诗以前所仅见。它虽不像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萨》那样,反映波澜壮阔的战争风云,但它通过封建家长制一手造成的婚姻悲剧,猛烈地抨击了封建礼教。其对根深蒂固的礼教统治的震撼作用,实不亚于荷马史诗所表现的战场的厮杀。深刻的思想内容决定了它的史诗的地位。

《孔雀东南飞》这部长篇叙事诗,并没有复杂的情节,取材也很一般,那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屡见不鲜的家庭纠纷——婆媳不和。一般又一般的情节中却具有着扣人心弦的效果,千百年来激荡着读者的灵魂,这全归功于它的不朽的艺术魅力。

诗中女主人公兰芝(诗中不曾交代她的姓氏,所谓“刘”氏,系后人所加,如同《木兰诗》中附会木兰姓“花”一样),是个美丽、聪慧而又勤劳的妇女,与丈夫庐江小吏焦仲卿互敬互爱,感情日笃。不料,小夫妻的恩爱却招来婆母的不满,并以另结美眷为诱饵,强令仲卿与之离异,尽管仲卿百般哀求也不肯改变初衷。二人依依惜别,相约不日重聚。然而兰芝回到家中,又置于其兄的摆布之下,硬逼其改嫁名宦之子。兰芝无法与不自主的命运抗争,为了表示对仲卿的忠贞,为了表示对家长包办婚姻的抗议,投河自尽。焦仲卿闻讯自缢殉情。二人都以一死表示了对封建家长、封建礼教的控诉。“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结尾一语,乃作者提出的对后来者的警告,势必会引起读者对这种剥夺婚姻自由的罪恶制度的不满和痛恨。

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诗中情节的巧妙编织、人物的鲜明形象、语言的活脱生动,以及渗透于字里行间的作者的倾向而最终完成的。下面我们就循着诗中叙事的线索来探讨。

“起兴”作为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意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此诗即用“孔雀东南飞”起兴,由双鸟的生离死别引起一对年轻夫妇因封建家长的粗暴干涉而离异的故事。由“五里一徘徊”的踌躇不前、恋恋不舍,也影射着夫妻二人的感情的深厚。借助起首两句的起兴便铺染了一种惨惨凄凄的悲剧气氛。正是这种通过起兴铺染气氛的手法,使故事的介绍可以不用一字交代情节,直接推出女主人公的叨叨絮语,开始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极为简洁。

从女主人公的倾诉中可以知道,她受过很好的家教,读书明礼,织素裁衣,以至赏音弹奏,举凡闺中操作都是从小训练出来的。按说这该是一个合格的妻子和儿媳,却不料嫁到焦家以后,磨难却接踵而至。磨难并不是来自丈夫——丈夫乃州府小吏,常住衙内,只是相会时少,不能经常向他倾诉衷肠;而婆母最难侍候,以至无法再忍受下去。婆媳间摩擦一定很多,诗中只举一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古代纺织品以宽二尺二寸、长四丈为一匹。刘氏能够三天织成五匹一二十丈,又是白色的生绢,已是难得的快手。古诗《上山采蘼芜》,曾将新人与故人的织工相比:“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可见最出色的女工尚不及这位女主人公的成果,其夜以继日的辛劳,不难想象。但如此劳作却仍得不到婆母的欢心,犹嫌织得慢。婆婆的故意刁难,兰芝的难以忍受,何待赘言?焦家的媳妇太难做,兰芝要求离异,是实在忍无可忍的事。从中也反映出女主人公的一种反抗压迫的骨气。但是,这一主动请求离异的行动,却曾招来封建卫道者的非难。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曾说:“母不先遣而悍然请去,过矣。”首先,母不先遣,并非事实,这在下文已交代明白。其次,责之以过,正是出于对兰芝的叛逆性格缺乏了解。兰芝并非不遵守三从四德,不听命于婆母的调遣。但如果婆母刁难太过,则媳妇亦可“过”之而“悍然离去”。这一点,恰恰是兰芝性格的典型性所在。

看来倒是焦仲卿相当了解自己的妻子。他知道责任全在自己母亲方面,所以听完妻子的诉说之后,并不加安抚和劝导,而是立即去到母亲跟前。而且,到母亲那里也不是去了解婆媳不和的因由,而是照直质问:“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凡此都说明他对妻子的了解和笃爱,其倾向完全在妻子一边。这一点在向母亲陈述时也毫不掩饰,甚至将夫妻之间的山盟海誓也和盘托出。这种举动依照封建伦理的准则,是过分的。大概这位母亲也没有想到平日唯唯诺诺,唯己命是从的孝子,今日竟敢如此为媳妇张目,所以一开始就数落起对儿媳的不满来。说来可怜,她的最大的不满竟是“举动自专由”。从兰芝的自叙中知道,“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在婆母的督促下,兰芝是整日不得休息的,又哪里有工夫再在婆婆跟前搞那套繁文缛节?“无礼节”、“自专由”,如果指的是这些,其根源不正在婆婆身上吗?从这一点上看,婆婆对儿媳的刁难、虐待,已是不打自招。更为可气的是,凭着家长的意志,这位母亲竟要自己的儿子停妻另娶,硬要拆散这对小夫妻,为自己儿子另择配偶,而且要以“体无比”相引诱。在儿子不为所动之后,她竟然动用家长的淫威,槌床大怒,坚决要将儿媳赶出家门。这是焦仲卿与其母的第一次交锋,也是封建家长的狰狞面目的第一次暴露。从下文知道,焦仲卿不得不屈服于家长的意志,固然反映其软弱性,但是在同母亲的答辩中他又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妻子的真挚感情。性格的复杂性,使他成为这一婚姻悲剧的受害者,所以值得同情。

问题的症结所在,依旧是母亲的蛮不讲理,一意孤行,硬要逼儿媳离去,为子另择称自己心意的配偶。母命自不可违,妻子又委实为自己所爱,焦仲卿遂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最后他想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既遵母命,遣送妻子还家,又让妻子放心地委屈一时,准备不久把她再接回来。但是这一番苦心又能否得到妻子的谅解?在遭到婆母的虐待之后,又要受到丈夫的遣回,妻子能否忍受得了?所以焦仲卿欲言又止,以致泣不成声。见此情景,聪明的兰芝一切都明白了,知道事已无可挽回。她更不愿意使心爱的丈夫为难,做他所做不到的事情。“勿复重纷纭”,一句话,表明她对事情的发展已不抱任何幻想,毅然下定离开焦家的决心。对她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因为从打进入焦家,两三年的时间里,一步一个脚印,极尽孝道,备受苦辛,“谓言无罪过”,她是心安理得的。使她为难的是和丈夫的分离,而且她也深知丈夫此刻的痛苦。丈夫仍爱着自己,又对自己爱莫能助,既然如此,作为妻子就应当为之排遣,兰芝终于把嫁妆留下来给丈夫留作纪念,这是多么有见地而又多情的女子呵!为什么她对过于懦弱的丈夫没有一丝怨言?这固然是基于对丈夫的了解和谅解。但更重要的是,她清楚地知道决定婚姻前途的并不是夫妇间的情爱,而是那封建家长的意志。没有这种见识,是采取不了这断然的措施的。而这也正是兰芝这一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内涵。

兰芝对丈夫非但没有怨言,在离别之际反而更加体贴。她将自己的珍品郑重地留给丈夫,为的是使丈夫“久久莫相忘”。生动地体现了两人之间的一往情深。而这样一对夫妻被活活拆散,不也正反衬出封建家长的乖悖事理、冷酷无情么?

兰芝终于要离开焦家了,这是在她因不堪忍受婆母的虐待而毅然作出的决断,所以离别的一切动作都显得有条不紊,周到而得体,刻画出一个作为妻子、作为儿媳、作为嫂嫂的完美的妇女形象。这是通过三件事表现的:

一是梳妆,这是表现她的形态美。诗中不惜笔墨,从头上戴的、身上披的、脚上穿的,以至手指纤细白嫩、口唇艳若含丹,纤纤步履、翩翩风度等多方面加以形容,兰芝完全是作为美的化身出现在诗人的笔下的。论者都注意到了“事事四五通”一句的含意。余冠英《乐府诗选》认为:“或是心烦意乱,一遍两遍不能妥帖;或言其极意装束,一遍两遍不能满意。”何者为是,未曾断言。程千帆、沈祖棻选注的《古诗今选》取前者,而我们认为在后者基础上加以解释,似乎更符合诗意。首先,婆媳不和,刘兰芝心里已经明白“君家妇难为”。当丈夫到婆婆跟前去回护自己而不成,她更清楚“被驱遣”势不可免。于是坦然安排别后,毅然决定离去。始终不曾低头,她又怎肯在婆母面前披头散发、哭哭啼啼,去乞求怜悯呢?她严妆打扮,正是要在恶婆婆面前表现自己完美的形象。因而,“事事四五通”,打扮的是外貌,反映的却是内心——身受迫害而又不肯屈服的铮铮硬骨,从而达到了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这一艺术典型,不正是通过沉着冷静、不厌其烦的“事事四五通”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的吗?

这种冷静,在与恶婆婆告别时达到了极点。告别的话一共八句,前四句表明自己门第低微,没有受到很好的家教,乃自谦之词。最后两句,兰芝被休弃了,还希望婆婆主持家务,多多保重,表明很有修养,很有家教。所以,主要意思是中间两句,即“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短短两句,十分深刻地揭示了买卖婚姻的实质:接受的财礼多,媳妇付出的劳役也应该多,婆婆的役使和虐待就成了天经地义了;如果媳妇不能胜任,得不偿失,便理所当然地可以休弃。买卖婚姻的残酷性由此可见。《礼记·坊记》上说:“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颜氏家训·治家篇》上说:“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锱铢,责多还少,市井无异。”前书成于西汉,后书成于南北朝,都反映了当时的情况。此诗成于汉末,与上述情况也是不无关系的。

凡此都说明,兰芝离开焦家时是十分冷静的。但是,冷静并不是冷漠,两三年的新妇生活也有其感情之所系,这在同小姑流泪告别时表现得很明显,她甚至天真地回想起妯娌之间的嬉戏,甚至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逢年过节,再度嬉戏时,不要忘记她,更为动情的是跟丈夫的分别。轧轧车轮,呼应着这对夫妻的离愁别恨;唯因主人公的默默无言,沉浸在极端的苦痛之中,因而那隐隐甸甸的车轮声,愈加沉重而使人心烦。到了大路口,不得不分手了,也不能再沉默了,强抑的感情犹如洪水冲破闸门而不可收拾。焦仲卿翻身下马,奔向车中,絮絮叨叨地表明心迹说日后还要接她回来,以安慰兰芝那创伤的心灵。兰芝自然为丈夫的诚心所感动,不过,她的考虑要比焦仲卿现实得多,这是通过以下三重意思表达清楚的。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仅仅是给丈夫那过于天真的想法的一点呼应、一点安慰而已,实际只是奢望。二,所以才进一步以比喻表示自己的希望:“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意思是“还归”即使无从实现,我们的爱情还可以如磐石般坚、如蒲苇般韧,达到永恒,从中表示出来的正是旧势力重压下的一种坚韧不拔的反抗意志。其中着重的还在于对丈夫的期待,因为丈夫在母亲压力下的动摇是完全可能的,所以更希望他能如磐石般坚强。在和旧势力的抗争中,丈夫的爱情已经成为她的唯一的精神支柱了。三,她回到娘家要面对兄长的胁迫,丈夫在爱情上的坚贞,对她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她的抗争也就完全失去意义了。在依依惜别之后,重重压迫立即铺天盖地向这一对恋人分头袭来,首先对准的是兰芝。尽管在焦家,兰芝是受害者,是无辜的,但是被驱遣回家,对娘家来说,依旧是奇耻大辱。在这种不问青红皂白的礼教制度面前,兰芝似乎又成了做了什么坏事的恶妇,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自己也觉得脸上无光。而她的母亲更觉得有辱门楣,唠唠叨叨地数说女儿辜负自己的一片苦心。兰芝的回答只有一句:“儿实无罪过。”母亲是了解自己女儿的,自然是相信的,因此,由无可奈何而竟至“大悲摧”起来。短短一段,繁简有致。母亲的数落与女儿的答辩相对,言不及义与言简意赅相对,慈祥的母亲与刚正的女儿便活现了出来。

终于,大难临头了。兰芝回家不过十几天,便有媒人登门,是代县令的儿子来提亲的。当地父母官,有权又有势,嫁与不嫁就成为对兰芝的是否忠贞于爱情的考验。她信守丈夫临行的嘱咐,认为“违情义”是不应该的,向母亲表明了自己的心曲,并获得了慈母的谅解。第一次**就这样过去了。

但是,在封建家庭里,母亲作为妇女同样是没有地位的。父亲不在,当家的是兄长。所以,当兰芝的兄长出现的时候,情节立即急转直下。在太守改派县丞和主簿又来求亲时,母亲虽予挡驾,兰芝的兄长却不耐烦了。在他看来,舍弃一个小小的府吏,改嫁堂堂太守的公子,是求之不得的,怎能允许妹子任性放过呢?所以教训起兰芝来。出乎读者意料的是,听了兄长的教训,兰芝竟俯首听命,“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对坚贞于爱情的兰芝来说,这显然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因为什么?纵观她对兄长的答词,只能表明她的彻底绝望。按照当时强加在妇女头上的禁锢:在家从父(兄),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所谓“三从”)。这就意味着,连她的母亲也不能自作主张,更何况于她?现在,她的兄长发话了,她只有听从。即或不听从,践与焦仲卿之约,也已成为不可能。绝望的情绪占有了她,也使她痛下决心,因此,在回答势利的兄长时,不是凄然垂首,而是傲然抬头,勇敢地面对兄长的威慑。在又一次的催逼面前,表现了凛然不可侵犯。从而使读者怀疑,兰芝的允婚,到底是绝望中的妥协呢,抑或是另有作为的权宜之计呢?这一疑窦因随后着意铺染的红红火火的迎亲准备场面而加大了。

随着兰芝的心迹的层层展示,悲剧逐步达到高潮。允亲之后,太守家大张旗鼓地准备迎亲,兰芝家却冷冷清清。在母亲的催促之下,兰芝“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地做起衣裳来。其所迅速做成的与其说是嫁衣,毋宁说是葬服。哪里有新婚前的欢快,而只有临死前的悲恸。这就与诗中所铺染的太守家的喜庆气氛形成强烈的对比,喜庆的气氛成了送终的前奏,意味着权势之家,只知自己的喜庆,是全不顾当事者的苦乐与死活的。就在傍晚匆匆做齐“嫁衣”的时刻,兰芝愁绪满怀,掩啼出门;而一当迈出家门,便嚎啕大哭起来。兰芝何以出门?有的论者认为是她期待和仲卿相会(如《古诗今选》)。虽然事实上,兰芝见到了仲卿,但这并非赴约,不过是不期而遇,不能看作是出门的目的。从她在听到母亲催促而不得不持刀尺做嫁衣时的“掩口啼”,从她跟仲卿倾诉母亲和兄长的“逼迫”,家庭给予她的重压肯定是难以忍受的,犹如被窒息在一座监狱里,因此,在完成了嫁衣的制作,可以喘一口气的时候,面对和仲卿的永别,她只有出门痛哭一场,一吐胸中闷气。通过这样的细节也更深一步地渲染了封建家庭的压抑的气氛。而恰恰这时,焦仲卿来了。兰芝本希望从所挚爱着的人这里得到同情和谅解,让他了解自己所承受的无法抗拒的家庭的重压,却不料,焦仲卿却大兴问罪之师。在那样的社会里,妇女是多么不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又是多么容易受到人们的责难啊!仲卿是挚爱兰芝的,信赖着兰芝会恪守誓言,但是他却无法理解兰芝的处境,更无法休会那无法抗拒的封建家庭的压力,因而一当听到兰芝答允改嫁的消息,当即前来问罪,以至在兰芝陈述遭际之后,仍不以为然地揶揄起来:“贺卿得高迁!”随即斥责兰芝的背信弃义。这无异于在兰芝的灵魂的创伤上又插了一把刀。这是兰芝无法忍受的,但又是无法申辩清楚的。她只是提醒他:“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而只有一死,才能在爱人面前表白自己的心迹。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就这样被封建制度扼杀了。至此,诗的作者再也抑制不了自己的满腔愤怒,再也不满足于故事的复述,竟直抒胸臆,大声疾呼,“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这是对封建家长制度的罪恶的悲愤的控诉,这是对扼杀青年纯真爱情的腐朽势力的强烈的抗议,也是对悲剧主人公的深切的同情。

当焦仲卿与兰芝两人第一次别离时,“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其依依惜别、恋恋不舍之状,虽也饱含忧伤,但更满怀信心,他们相信凭着他们之间的磐石般坚定、蒲苇般坚韧的纯真的爱情,使他们经过暂时的分别,还可以相见,共同生活下去。而冷酷的现实竟然是:磐石的坚定也抗不住封建家长制的重压,蒲苇般的坚韧也受不了母兄的催逼,因为在这世道根本不允许纯真的爱情的存在。他们的信念被摧毁了,陷入了彻底的绝望。所以在他们再度分手的时候,只是“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这种淡淡的分别,只表示了对这残酷无情的世道的冷漠,因为他们的信念已被世间摧毁,只能到黄泉去寻觅归宿了。

焦仲卿是抱定“吾独向黄泉”的决心的。但在尘世毕竟还有许多的纠葛牵挂——特别是母亲。从人物情节的交代中可以知道,焦家只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无疑是疼爱自己的儿子的,但是无情伤害自己儿子的不也正是这位母亲吗?对于自己的儿媳,稍有“自专”,便行休弃,不但不体恤儿子的感情,而且当儿子提出异议时槌床大怒;还要代子择婚,逼其另结新欢。凡此,在母亲看来,都是基于对儿子的爱,而实际却是害。因为她的所有考虑,出发点都是家长意志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这位母亲就是依恃这一点,把自己所疼爱的儿子逼上了绝路。当儿子与她诀别的时候,她仍然不肯改弦易辙,而是安慰自己的儿子:东邻窈窕女“便复在旦夕”。似乎她儿子等不及的只是未结新婚。她自以为是、昏聩专横到了何种地步!仲卿已深知其母的不可理喻,所以再拜而退。对于这位爱着自己而又害了自己的母亲,他的内心是充满矛盾的,所以才有“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的动作和表情。他知道事态已是无可挽回。因为第二天清晨,太守家的迎亲队伍即将出发,而在这以前,爱妻兰芝便要自尽了。

兰芝投水自尽,仲卿自缢身亡,世道既扼杀了他们的爱情,为了维护他们的爱情,也只有这一条绝路可走。这一段平平的叙述,未加任何形容和雕饰,是因为这种归宿是诗的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正因为用词简洁,戛然而止,在诗的节奏上留下很长的停顿,足以引起读者对这幕爱情悲剧的深思。

结尾是诗的作者献给悲剧主人公的一束洁白的鲜花。松柏梧桐,叶叶相交;鸳鸯比翼,飞翔其间。这一切,是对他们之间那磐石般坚、蒲苇般韧的爱情的歌颂,也是对破坏他们之间的爱情的罪恶势力的蔑视。但这毕竟是富于神话色彩的想象之中,留下的是一段哀愁。“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作为长诗的结尾尤为意味深长。“戒”的是什么?又是谁应该“戒”,诗的作者并没有明说,但是,通读全诗,到此又不能不得出肯定的结论,那就是应该警戒这类悲剧的重演,避免爱情这一人间美好事物再遭摧残。为此,青年男女应该对封建家长的专横有所警惕,为维护自己纯真的爱情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专制家长在蛮横地干涉儿女婚姻时也应该考虑这玉石俱焚的可悲的结局。当然,这只是作者的善良愿望,因为在封建家长制的淫威下,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下,是绝对不允许以“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而成为婚姻基础的事情”出现的。所以,在封建制度时代的“后世人”中,那稍不如意便将儿媳休弃的公婆,那趋炎附势的父兄,必将谬种不绝,仲卿、兰芝式的婚姻悲剧也就会层出不穷,作者的几句好心劝诫,又能起什么作用呢?

第二篇:小溪巴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小溪巴赫》

[作者介绍] 肖复兴(1947—),北京人。当代作家。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代表作: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中短篇小说集《四月的归来》、《北大荒奇遇》,报告文学集《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多梦时节——肖复兴报告文学集》等。

[大致内容] 作者以“小溪”概括巴赫音乐的特色:永远清清、浅浅地流着,有着匀称、安详、恬静、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作者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巴赫音乐的意境:夜空如水,月光皎洁,小溪蜿蜒,银光跳跃,阳光灿烂,草盛花香,小溪清澈,浮光跃金„„小溪,象征巴赫的性格和品格,也给我们启示: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埋没不了,不会苍老,能常青常绿;小溪涓涓在流,清清在流,静静在流,同样可以伟大。

[关于主题] 这篇文章写作者对大音乐家巴赫其人、其音乐作品的独特感受,表现个人对他的敬仰,同时表达真正的艺术是不朽的。本意主要是歌颂巴赫不以夺目的光彩示人的高尚品质,但作者是从他的音乐艺术的角度来写的,而又用小溪进行比喻,行文中将小溪、巴赫以及巴赫音乐三者融合在一起来写,这就使文章既含蓄又形象,读之韵味无穷。

[关于写法]整散结合,多种修辞。

修辞手法——通感

利用各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手法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作者介绍]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大致内容] 故事叙述汉末建安年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少妇,美丽、善良、聪明而勤劳。她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她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焦仲卿迫于母命,无奈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待日后再设法接她回家。分手时两人盟誓,永不相负。谁知兰芝回到娘家后,趋炎附势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儿子。焦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最后在太守儿子迎亲的那天,双双殉情而死。

[关于人物]主要人物:刘兰芝(特点:孝顺、善良、坚强、对爱坚贞,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兰芝无所畏惧,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出最后的反抗。)焦仲卿(特点:忠于爱情、敢于为爱情献身)

次要人物:焦母(特点:极端蛮横无理,一意独断专行,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刘兄(特点: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关于主题]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描写焦仲卿夫妻的忠贞爱情故事的叙事长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主要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关于写法] 结构双线并行,交递推进;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比喻手法的运用

第三篇:《赠花卿》古诗绝句赏析

《赠花卿》古诗绝句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赠花卿》古诗绝句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赠花卿》

作者:杜甫

原文: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释:

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曾平定段子璋之乱。卿,当时对地位、年辈较低的人一种客气的称呼。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纷纷:繁多而杂乱,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3、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4、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诗意: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第四篇:相思林里发生的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故事

相思林里发生的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故事

相思林里发生的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故事

(写于2007年5月19日)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上中学时,读《孔雀东南飞》,这开头的两句从此刻入了脑海。

这《孔雀东南飞》故事说的是,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刘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遣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两人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留下黄土垄头两颗树、一双鸟,年年岁岁在唱歌。

后来高考时,翻过一些文学常识之类的书。对这长诗的背景有了一些一知半解的记忆。汉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出现,在文坛大放异彩。《孔雀东南飞》代表汉乐府民歌的艺术高峰,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广泛传诵,也被誉之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的“双璧”之一(另一首是《木兰辞》,也与安徽有关,那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替父从军的安徽美丽女子。安徽的亳州是木兰的故乡)。

那时还懵懵懂懂,是不知情为何物的年纪。只是听老师的愤慨而感叹世事无常、命运坎坷。大体还记得,那书中的解释是,在封建家长制度下,专制家长的绝对专制使得男女青年婚姻不能自主,揭示了封建礼教是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歌颂了刘兰芝刚强不阿,理性抗争的正义形象。老师在上课时,也多次表达了对焦母愤恨,让我们多年后同学聚会时还在谈论。老师当时还说这故事就发生在离我们不远的庐江。只是老师好像还说,这故事的具体地点还有待考证,因为汉时庐江府辖今天安徽的庐江、舒城、潜山、怀宁等地。但我脑袋里就一直留下焦仲卿和刘兰芝徇情地就在庐江的印象,而且最好能有机会去寻访凭吊一番。其实,现在的庐江县,地处大别山东部余脉,与六安地区舒城、安庆市桐城接壤,属丘陵地带,自然风光优美,有湖光、山色、翠林、温泉,还有众多人文景观众多,古有张良隐居地、王安石濯足赋诗,也诞生了一批在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只是过去人们不太重视挖掘而已。

来这汤池,在金孔雀度假村开了两天会。傍晚,主办单位请了一位导游小姐给我们介绍这度假村周边的风景。一个假山门洞,上面有匾额,相思林公园。进去是一片人工雕塑,急忙逃出。一大片树林,吸引了我们。那夕阳的余辉穿过树梢,像万条金线飞下。树下芳草萋萋。那树,我说是枫杨。只是这些树大都一枝发两丫或三丫,与别处的不同。那导游小姐这树是“相思树”,那两两相拥的不就是连理枝吗?我说那三三相拥的是一家三口吗?那小姐很灿烂的笑了。

“因为这里的树与别处的树不一样,我们本地人称之为相思树,这片树林是为纪念故事中一对殉情的夫妻一夜中长出来的,故名“相思林”。而且一会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纪念馆。《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石破天惊!我有点懵。待跟着大家进到那纪念馆,看那用雕塑排演的故事场景时,脑袋里还是那中学时所想的。一种电影中蒙太奇的闪回。

自古以来流传着的最凄美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吗?

此后,又来过这度假村,会不自觉地来这相思林中。那故事中,焦仲卿得知兰芝死讯后也殉情自杀,他们死后化作一对鸳鸯,相依相偎。这对鸳鸯还栖息在这相思林中吗?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流连忘返这相思林,一些古诗词会不绝地在脑海中涌动。

每每还会想到另一个同样凄美的会面,同样是两人的哀情传世的一段故事。

南宋诗人陆游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却为陆母所不喜,陆游被迫与唐琬分离,后来唐改嫁赵士程,陆游再娶王氏。十余年后他们春游沈园相遇。两人重逢,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随后,唐琬派人送来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怀,而就与丈夫离去。陆游在伤心之余,就是园子的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钗头凤》: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唐琬见了不胜伤感,也和词一首《钗头凤》。

(《钗头凤·世情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两人重逢后没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忧伤而忧死(史上记载,“未几,怏怏而卒”)。陆游为此哀痛至甚,后又多次赋诗忆咏园,有“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尤吊遗踪一泫然”等。

陆游在去世前一年(1208年,84岁),又来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正是陆游对唐琬最深的怀念。第二年,陆游也追随着唐琬去到另一个世界了。

数百年间,风雨沧桑,历史惊人的再现!

第五篇:《结交》古诗赏析及作作者介绍

说起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作品,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游子吟》、《结爱》、《杏殇》等,今天小编分享一首孟郊《结交》供大家赏析.原文

铸镜须青铜,青铜易磨拭。

结交远小人,小人难姑息。

铸镜图鉴微,结交图相依。

凡铜不可照,小人多是非。

孟郊简介

孟郊(751-815),唐代著名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少年时期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孟郊现存诗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下载《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鉴赏读懂为要,赏析为妙范文

    微案2 换一种方式复习古诗鉴赏 微案引语 古诗是美的。但可能我们已做了很多很多题目,有些审美疲劳。这回,我们也“客串”一把,做一回命题老师,当一次阅卷老师,在收获新鲜感的同时......

    乔吉《水仙子.为友人作》原文翻译与赏析

    乔吉《水仙子.为友人作》此曲用商贾行业词语来描写相思恋情,下面一起来欣赏这首曲吧!【原文】搅柔肠离恨病相兼,重聚首佳期卦怎占?豫章城开了座相思店。闷勾肆儿逐日添,愁行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