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化的观点

时间:2019-05-15 08:4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集体化的观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集体化的观点》。

第一篇:农村集体化的观点

我对中国的农村集体化的一些观点

XXX

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到处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农村集体化、公社化运动。如今,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年身处其中的人也许不能看清它,而现在,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但恰恰因为这样,我们这些局外人反而能够对它做出一个相对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众所周知,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共产主义就意味着社会化的大生产,所以在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中,农村经济的最终形态也必然是集体主义的经济。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上个世纪中期展开的那场运动似乎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必要的,这似乎是通往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

其实,农村集体化作为一种经济模式,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在这种集体化经济下,农村也同样能获得极大的发展,并且丝毫不逊于甚至超过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区。有人说,今天中国农村凡是实行集体经济的,无不在共同地富裕着,而所有实行大包干的农村,的确也有极少数极少数农民(通过权力关系的居多)富起来了,但其大多数,典型的是那个大包干的带头村:小岗,却仍在温饱线上徘徊(有的还很贫困),并且带来各种各样的棘手的社会性问题。也许这句话有些夸张的成分,但如华西、刘庄、南街这些闻名华夏的集体富裕村,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农村的集体经济并没有问题,而上个世纪我国农村集体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的政策、环境所造成的。

建国初期,都说我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尤其是农村,生产力可以说是极度落后,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却想在不到十年时间里建设成社会主义,实现一大二公,怎么能不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是造成我国农村集体主义经济最终瓦解的主要原因,况且,这过快的速度虽然不符合自然规律,但不管怎么说,尽快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出发点还是好的。而生产力落后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如今那些实行集体经济的富裕村,当初也不见得就比其他村的经济情况好,可见,集体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不算太高,并不一定是要生产力高度发达以后才能实行,在相对落后的地区,集体主义经济一样可以生根发芽,促进经济的发展,至少不应当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那么,我国农村集体化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毛泽东曾经说过:“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借以来批判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其实,就我认为,在中国,这样的问题也一样存在,当年中国其实也是实行了这样一种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政策。而这就我看来,就是造成中国农村集体化不成功的最大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初,内外交困,而在与苏联关系恶化后,国际形势更是不容乐观。在这种形势下,中国自然而然的迫切需要提高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的提高,重点在于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而中国和苏联一样,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原始积累,甚至比苏联时间更加紧迫,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和苏联类似,只得让农民为国家的快速工业化买单。而进行农村集体化,则有利于国家从农民那里搜集更多的资本。其结果自然是苦了农民而换来工业的发展。农村集体化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的不可能促进农村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反,其反而会使农民的生活更加困难。

虽然我们不得不说,这也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是由于国际形势的急剧恶化才不得不改变原本的计划,大大加速了农村集体化的进程,这才导致了矛盾的急剧放大和问题的突出。但是,当时的农民显然对这样一种政策不可能理解和满意,其实,不仅仅是当时的农民,换做任何人,也都是不可能满意的。

但这又是带有国家强迫性质的,农民不得不遵从,即使有万分不满,也不得不加入合作社、农民公社。于是这就造成了一种农民的“被集体化”。虽然是国家的意志,但任然发生了农民抵制集体化的事件,这也就是1956年的农潮。

据近年披露的资料,当年农潮发生时,各地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农民退社现象。广东灵山县有 7 个区、20 多个乡出现“混乱现象”,因闹退社而发生多起包围、殴打区乡干部和社主任的事件;中山县 16 个乡六百多名农民到广州向省政府请愿;还发生了抬菩萨游行、殴打干部的“永宁、曹址事件”。江苏泰县农潮“在几个乡的范围内成片发生”,两千多人到县里请愿,有的地方由“文”闹发展到“武”闹,并自发结盟,提出“有马同骑,有祸同当”,订出退社后互助互济解决困难的办法。该次农潮较有组织,许多闹事有党员和干部参与领导,并提出“只准中贫农参加,不要地主富农“的策略。浙江是全国农潮最严重的省份,宁波专区有 5% 社员退社,想退社而未遂的达 20%,为全国之冠。仙居县的事态最严重,在“接近于农民暴动”的“仙居事件”中,数千农民进城围攻领导,将县政府和公安局的门窗都打烂了,呼喊着退社、退回耕畜、农具和土地,全县在群众闹事中合作社一轰而散,入社农户由占总农户百分之九十一退到了百分之十九。这些农民抵制集体化事件主要发生在广东、浙江与江苏等东南沿海省份。而这些地区,往往是传统时代族庙公产占耕地的比重很大的那些地区,也就是说传统时代小共同体认同比较发达的那些地区,这就造成了这些地区农民的认同感较强,从而可进行有组织的、团体性质的一致活动,来抵制农村的集体化。而在其他地区,小共同体认同相对较不发达,所以不能组织出有规模的抵制事件,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地区的农民就愿意集体化,他们只是较为分散,从而造成这些地区搞集体化特别容易。

以上种种无不说明,对于搞集体化,大多数农民是不愿意的,至少是不积极的。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集体化生产怎么能搞得好。所以说,并不是农村集体化本身阻碍了农村的发展,而是当时的政策在更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农民们干多干少都一样,剩余的全部都上缴给国家,怎么可能有巨大的积极性?这自然而然的就造成了人人偷懒,生产下降的情况。再加上大跃进等运动更是害苦了农民,结果天灾人祸,共同造就了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但农民辛辛苦苦种出了粮食却被征调一空,只能忍饥挨饿,结果三年灾害中,饿死的最多的却是耕种粮食的农民。眼看着自己种出的粮食被征走,自己却不能留下仅仅是能勉勉强强够熬到来年的粮食,这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农村集体化本身是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而拥有更大的生产力,但经过这些政策的“洗礼”,却已是成为了农民心中的“魔鬼”。想要农民在这样的政策下积极劳动,又快又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怎么可能实现呢?于是,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朝刮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号角一旦吹响,农村集体化也变土崩瓦解。

于是,便有人以此为依据,数落农村集体化的种种不是,将其批得体无完肤。但我也对此也不能认同。正如前面所说的,使农村集体化不得人心的主要因素不在于农村集体化本身,而在于当时的那种政策,彻彻底底地夺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试想,如果当时能有一个更好的政策,那么农村集体化的发展将与如

社会主义中也可以有市场经济,集体化的农村中也可以存在竞争机制。在同样的政策条件下,既然个人单干能有积极性,那么在存在竞争的集体化农村中怎么就会没有积极性呢?而且,集体化的农村还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他的集体化大生产和分工合作,共同富裕,是现如今的绝大多数农村所不能比拟的。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如今还在实行集体经济的农村,大都相对来说还比较富裕。

所以可以这么说,农村集体化本身是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只是当时的政策导致了中国农村集体化的失败。但那却是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而造成的,其实是带有某种的必然性,确实是不得不那么做,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而牺牲了农民的利益。而这只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情况,谁也不能据此否认,集体化的生产带有巨大的优势。以集体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才能激发出人们最大的生产力。

第二篇:材料观点

稳定的组织结构应该是一个“正立的三角形”,而我国现在的物流系统可以理解为一个“梯形”,并且这种“梯形”的组织结构间的联系是“松散”的,这种松散的“梯形”结

构,是我国内地物流系统发展不稳定和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多头领导”实际上就是“无头领导”。系统的协调是指在系统分解的基础上,全面处理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调节和控制。大系统只有在系统的动态过程中达到各方面的真正的协调,才能出现整体上的步调一致,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优化。而 “多头领导”的系统无法达到整体上的步调一致,从而也就无法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整体的最优化也就无从实现。

3、这种“各自为政”的物流系统,不利于组织吏大范围的物流业务的联合。

物流从狭义概念上来理解,是指商品在流通领域内进行的运输、储存保管、包装、装卸、配送、加工、情报等活动组成的整体业务活动。商品离开生产领域后,能否顺利地通过流通领域,进入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活动所涉及的各部门、各企业及各业务环节之间 衔接的好坏。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流通范围的扩大,物流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部门、从事物流业务所花的时间、商品在空间转移的距离却会大大增加,因此,就应不断地发展物流业务的联合,组织更大范围的物流协作。而在我国现行的物流体制下,组织物流联合,加强更大范围的物流协作,则由于缺乏组织上的保证而难以实现。

4、现行的物流系统,由于没有一个综合管理部门,因此无法统一各种技术和管理标准,提高物流整体效率和效益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在整个物流活动中,应贯彻统一的、标准化的各种技术规则和管理法规,这样才能提高物流整体的效率和效益。物流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加强物流联合,组织更大范围的物流业务协作来实现的,如组织联合运输、中转运输、集装箱的“门到门”运输等。而现行的分散的物流管理体制,由于缺乏长远的、整体的观念,使各部门,各企业普遍存在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只顾本企业物流效益的提高而不注意物流宏观效益的提高,这对于制定、推行、实施统一的物流技术规范和管理法规无疑是有弊无利的。

5、不重视建立合理的物流网络,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现行物流系统在运行上存在的问题。

物流网络是整个物流系统的框架。这种结构把物流作为一个系统来思考,它最基本的就是网络。物流网络就是相当于运输论、交通论中所说的线与点组合的系统。而我国现行的物流系统是由“分散的”、“各成体系”的“小系统”组成的,这种状况必然造成物流网络中点 与点的重复设置,线与线的杂乱交叉。由这种物流网络所组成的物流系统,在运行上,必然造成货物在空间上的不合理流动,在时间上的更多延误。这在我国目前物流基础设施不足、交通运输紧张的状况下,不仅会浪费运能、运力,而且也必然会造成各种物流设施在使用上 的忙闲不均。

以上所述我国现行物流系统的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长期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流通、重商流、轻物流的错误思想,人们对于建立合理的物流系统结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宏观上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比较 成熟的总体规划。笔者认为,建立我国合理的物流系统结构应在尽快形成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宏观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考虑我国现行物流体制的现状,以改造和加强现有物流企业、适当新建少量物流网点的原则,本着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以提高物流系统综合效益为主的目的,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物流业建设发展成为具有比较合理的结构、比较高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基本适合国民经济发展的经营服务型的行业。为此,提出以下一些 粗浅的设想:

1、应以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所在地、物资集散地和各经济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作为物流网络中的点;以全国主要的连接以上地区的铁路、公路、内河和沿海主要运输线作为物流网络中的线,构成我国内地物流系统结构的总框架。

2、在全国范围内,以各个经济区域内的交通枢纽所在地的中心城市为依托,建立物流基地,作为我国物流系统结构的第一个层次。该层次上的物流企业应配备大型的、先进的,配套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并拥有一大批高质量的物流专业管理人才,主要负责组织我国内地各经济区间的物资和大宗商品的物流活动。对于沿海开放城市和主要外贸进出口集散地的物流企业,除承担组织经济区间的物资、外贸商品交流外,重点负责组织国内外进出口商品交流。

3、在各经济区域内,以配合第一层次上各物流基地活动为目的,在区内的各中、小城市建立若干个物流中心,构成物流系统结构的第二个层次。该层次上的各物流中心主要是组织区内的物资和大宗货物,并与其它经济区联系。

4、在经济区内的各地、市、县,根据需要建立大量的、规模不一的配送中心,作为整个物流系统结构的基本单位。这些配送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当地各购销企业,组织货源,满足各企业和消费者日常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作为一种以提高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为主的经营服务型的小型物流企业。

要实现以上设想,应在提高全民对物流地位重要性的认识基础上,采取必要的政策和改革措施,以保证其实现。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国家应成立一个物流综合管理部门,以便在行政上能实现对物流大系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克服分散管理所带来的物流业在发展上的种种弊端,并可通过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管理法规和各种技术规范,以保证物流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2、在物流系统网络和各个层次的物流企业的建设上,应以我国现有的交通运输状况和各部门的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和单位为基础,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尽可能发展、完善现有的各“商物分离”型的专营物流企业,作为物流系统结构的前两个层次,即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对于各“商物合一”型的,应通过改造,发展成为各种专业的配送中心。这样,既可减少在改革、调整中的不必要的浪费,又可发展专业的物流企业,对于改善现有的“商物合一”型的物流单位只讲服务、不讲效益的现象和逐步将其建设成为独立核算的、自负盈亏的物流业务经营者也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3、尽快在物流业运用和推广各种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物流业的管理水平和培养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这将是我国物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否适应商品流通和社会再生产高速发展的根本。

第三篇:策划观点

策划的注意事项:

1、让客户看到效益。

2、为客户减少成本。

3、为客户降低风险。

策划的内容:

1、客户内外形象的塑造与宣传。

2、产品广告活动与促销活动的部署。

策划的步骤:

一、营销环境分析

1、一手与二手资料整理。

2、当前市场状况分析。

3、竞争对手分析。

二、广告策略

1、市场与产品定位。

2、制定广告策略。

3、广告发布。

三、广告效果预测与评估

第四篇:教学观点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河北省黄骅市第四中学

杨录祺

摘要: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语言能力、敢于实践的精神。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便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应明确思想,运用良好的教学手段,为每个学生创造机会,实现共同参与,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关键词:激励机制、主导作用、主体参与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现在的社会发展中,这门学科显得越来越重要。英语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培养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便需要学生有“主体参与”学习的活动,作为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的这种“参与”意识。

一、突出主体,共同参与

突出主体,就是要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是教学活的 参与者、受益者。教学活动中要最大程度地把他们摆在“前位”,把学生调动起来,激发起来。教师的职责要由传授知识,变成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

共同参与,就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变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同台共演”,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师要起好主导作用,充分给予学生参与的权利和机会,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被动听讲为积极参与,在参与活动中吸取知识。作为英语教师,不能过多地占用课上时间单纯的讲解新知识,应多让学生参与。一节课讲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的多么精彩,而是看能不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能不能唤起师生共鸣。

二、建立激励机制,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励机制是英语学科素质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一种润滑剂。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却不大成熟的理念。他们有极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却又难以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他们有进取心,有美好的愿望,却又缺乏自控能力,即自控能力。由此可以想象在英语学习中,智力因素不是起绝对作用的,而学习动机、情趣意志和毅力,往往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因此,英语教学中,要运用激励机制,不断鼓励、刺激学生,调动其积极性,充分控制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首先,实行支持激励法:通过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对学生学习英语,给予倡导和肯定,能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荣誉感,激发进取精神,适当的尺度,恰当的措辞,使学生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了解、关心和支持。

其次,榜样激励法:把需要肯定和发扬的某种学习行为、方法,通过发现和选择这一方面好的人和事迹,作为典型,树为榜样。除了学习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和中外名人学习语言的先进经验来鞭策学生外,教师也可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最后,负激励法:对于总是“自我感觉良好”飘飘然的学生,应使用这种方法。教师要及时指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使他们认识到自我满足的危害性,只有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才能使他们有更大的进步。

三、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组织好“主体参与”活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总是“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可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要想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必须要改变教师一言堂为师生群言谈,让课堂活而不乱。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多激励,多启发,多引导,多沟通,创造性开展师生双边活动。比如:做游戏、做表演等,让学生人人参与,积极的运用语言大胆实践,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当然,学生在课堂运用语言时,不可避免要出现差错,要避免批评学生,要利用鼓励的口吻说:I don’t think so.Think over , please.Don’t be shy , have a try.等语言,不能挫伤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做的很好,教师就可以说:Good , well done ,very good.适当时,还可以让学生用掌声鼓励一下,这样会使学生有成功感。此外英语教师还应多利用图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施,辅助教学,它们也是创造学习环境的良好工具。在良好的教学环境气氛中,学生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也应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驾奴整个教学过程。

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活动

在师生间的双边教学活动中,教师“导”的作用尤为重要。首先,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不能一言堂,应在精讲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设置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情景,给他们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其次教师要善于驾奴整个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导演”的作用。为“导”好每一节课,教师都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具进行直观教学,以增加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和趣味性。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也是学生好的学习催化剂。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活动达到“动而不乱,活而不杂,学而有序”的理想境界,就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信心。

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中,只有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对促进和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对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杨录旗,1977年4月9日出生,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河北省黄骅市,职称:中学二级教师,工作经历:1998年7月至2010年9月在齐家务中学任教,2010年9月至今在黄骅市第四中学任教英语通讯地址:黄骅市第四中学 邮编:061100;电话:***

第五篇:观点报告

观点报告:

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二度开发教材习作

浙江省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钱志英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专家、教师发觉现行教材习作中的一些问题,比如:

——一些习作命题主题性、思想性偏强。一些诸如“《我的理想》、《写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等“广”而“散”的命题主题性、思想性偏强,让学生无处下手,缺乏创意的命题形式也不能引起学生对作文的好感,甚至产生厌恶感。

——一些习作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材一旦编订、审核通过后往往要保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稳定性,这一特性给人教版教材习作带来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内容的滞后性,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主题是“胜似亲人”,选择了王炳炎先生的图画(大致内容是少先队员慰问军属老大娘),要求学生“注意服饰,可能是谁?他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发挥想像写下来。这种经历是远离当下学生的现实生活,滞后的习作内容无形中给学生习作过程设置了一道较难跨越的鸿沟。

——一些习作指导不够具体,泛泛而谈。习作部分依附在每组单元的课文后,文字陈述所占比例甚少,内容单薄,过程简单。既不提供适用于习作指导课上的文字化的操作策略,也没有呈现适用于习作评改中的具体操作措施。习作提示语言笼统,针对性不强,习作目标不明确。一些简单的习作建议,诸如“试着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出他某一方面的特点”(五年级下册习作七),对学生而言,究竟运用哪些课文中学习到的哪些写人的方法,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是模糊的,给教师的“教”,学生的“习”带来诸多不利。

——一些习作内容无法照顾地域文化差异性。人教版教材可谓举国通用,在编写过程中往往较多考虑地域、文化特点后采用较为折中的内容选择及编排方式,以求最大范围的考虑到受众的需要及特点。但对于个体(或局部范围内的群体)而言,教材习作的内容编排还是存在无法照顾到学生的地域文化差异这一缺陷的。例如三上第五单元习作“写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中,教材呈现的都是我国北方人民过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这与我们南方孩子的生活是无法实现链接的。

所以,开始抛弃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训练,另辟蹊径,自由开发作文教材。毋庸置疑,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但对于大部分尚未构建自身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的教师,或者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教材中的习作仍是其实施习作教学的有效抓手。教材习作的编排充分体现了习作训练的有序性和连贯性,随着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一点,是单凭一位教师自由开发的作文教材所无法企及的。所以,相对于完全抛弃,更有效的策略是

1对教材习作进行生本化的“二度开发”。

策略:

一、转换

面对陈旧、老套的命题(主题),教师可将其改良、转换,使之更具趣味,让学生一见就喜欢,一见就想写,一见就跃跃欲试,充分唤醒学生的习作欲求,调动学生写作的情绪,从而让习作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学生能够有滋有味地进入写作状态,乐此不疲地参与写作活动。

1.转换习作命题

现行教材中的一些命题比较传统,很难触发学生的独特体验,打开学生的言

语世界。这时教师如果能将命题转换,把题目命到学生的心坎上,尽最大可能增强命题的诱发力,那么习作就会成为一种需要,成为学生倾吐为快的乐事。

以五年级下册为例,对部分单元的习作题目进行趣味性的改版,学生的眼睛

二、松绑

尽管教材习作的编写者努力突破陈旧作文观念的藩篱,但是教材中的一些习

作命题、要求还是让人看了觉得很不合理,甚至别扭,比如:《我的理想》(六下习作三)、《我敬佩的一个人》(四下习作七)„„

要求学生写“高尚的东西,正面的东西”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顽疾,虽在课程

改革以来有所改变,但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还在,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去突破,给习作内容松绑,引导学生把最真实的一面写出来。

例如,六下习作一《难忘的“第一次”》,教材当中罗列“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养小动物、第一次去野营、第一次登台表演,第一次得奖„„”都是正面的、正统的。我在教学中做了两方面的努力:

松绑第一次——那一次

突破教材中例举的都是正面的、至少是中性的,在课堂上,我很刻意地

想引导学生意识到,只要真实的生活就可以写(哪怕向打架、偷钱等)想突破这

些束缚。案例一:

这些努力,是针对选材的。我以为,孩子不缺乏生活,缺乏地是对生活的敏感。砸破“第一次”、价值导向这些紧箍咒,其实就是想在学生身上培养一种敏感的素材意识,打开了学生长期以来被遮蔽、被压抑的那方角落。

习作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然会爆发出创作的火花,而教材习作中的一些要求、建议也会“好心办坏事”,往往是在无意间关掉了这一主动性,框定了学生的习作思维,使学生处于“被习作”的状态。面对这样教材习作,教师要真正“以人为本”,对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给予学生一种主动、自由写作的状态。

以上面提到的《我的理想》为例,特级教师张祖庆在教学这一习作时,就砸破了教材给学生习作带上的“紧箍咒”,将教材提出的 “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一框死学生写作思维的要求去掉了,而且充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建议学生写写“自己第一份工作第一天的遭遇”也无妨。这样的松绑,给了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表达空间,原本特别难写的学生不仅可以写了,而且可以写出彩。

三、增补

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编写者们竭尽全力地贴近学生的生活,然而因为它要关照到使用教材的全体,一些命题拿到个体层面看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对于这样的现状,教师需要将教材中的这些命题结合地域特色、班级实际相进行再次开发,适度增补,以此缩小习作命题与学生的文化心理距离。

1.增补“读者对象”

所谓“读者对象”,即指预设好具体的读者,学生在习作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习作过程中要考虑到读者的特征,从而能够进入真实的写作状态,真实地习作。读者对象不同,写作方式可能也有别。其实,读者意识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习作内驱力。

——案例一:六上习作五《我的小伙伴》;

——案例二:四下习作一《写写校园里的景物》时就引入了“读者对象”这一写作要素:向老校友或一年级的新同学介绍我们校园。学生有了明确的倾诉对象,习作不再是一种类似于抄写词语一样的专门应付老师检查的任务,而是进入了相对真实的写作状态,内容的选择、情感的抒发、语言的表述都有了针对性,从而恢复了习作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2.增补习作内容

教材中的一些习作与孩子的生活相距甚远,与当下的儿童生活脱节的,孩子

看了无法与自己的生活链接,习作也就剩下了“抓耳挠腮”、“生搬硬造”。遭遇这样的主题,教师不妨适当的补充一些内容,拉近学生与习作的距离。

案例:四上习作六的命题为看图作文《胜似亲人》,提供的图片是一个小姑娘给一位军属老奶奶洗衣服,要求展开合理想象,写出真情实感。这样的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是实情,写出真情实感更是无从谈起。怎么办?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将学生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诸如“同撑一把小雨伞”、“借我半块橡皮”之类的情景以照片的形式和教材习作中的图片一起呈现,供学生选择,让学生从一组图片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言语“尺码”,从而有话可写,有事可叙。

3.增补相关资料

教材中的一些习作内容编者为了符合单元的专题,却离学生比较遥远。此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增加材料,填补空白,使其易于动笔。

案例:四下习作四是提供了一张日本侵略者轰炸南京火车站后一个小孩面对废墟哭泣的照片,要求学生仔细看图,合理想象,进行习作训练。面对这样与学生时间距离相隔甚远的习作素材,我们不妨增补了对于那段历史的动情描述(文字、影视资料),为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架起了一座桥梁,为习作铺平道路。

4.增补程序性知识

审视教材中的习作要求,有些看似“开阔”的启发、合理的规范、民主的建议常常令学生的习作无从下手,言语和精神裹足不前。笔者以为,教材习作中的要求更是一种指导,可以给学生的习作带来策略上的指导。

案例:三上习作四是写观察日记,要求学生“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写自己最想写的”。这项要求似乎很符合《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建议,给了学生很大的习作自由。但是,对于刚刚习作起步的三年级的孩子而言,习作自由与习作难度是我们必须同时考量的。日本小学写作教材中也有相关的写作内容(三年级调查作文),很值得借鉴:

——找一种你最感兴趣的虫,用放大镜、尺等工具进行调查、研究; ——记录下观察的日期、天气、气温、虫子的身体特征(形状、颜色、大小、构造等)、虫子的行动方式(叫声、食物等),记录下你认为最有趣的事和最奇怪的事;

——如有疑问别忘了问爸爸妈妈、老师,或查阅资料;

——根据记录,写一篇小结文章,注意不要遗漏重要的事;把图、表放到文章里去,要写得别人容易懂„„

综上所述,教材习作不应当成为习作教学的“镣铐”。只要我们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对教材习作进行二度开发,或趣化,或童化,或适度松绑与增补,让教材中的习作成为学生当下生活的倾诉需要,使其

有话想写,有话好写,我们一定会发现教材习作教学的广阔天地,给学生的童年留下一串鲜亮的言语足迹,构建一张快乐的习作地图。

下载农村集体化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集体化的观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正方观点

    正方观点:人要讲诚信,不能说谎正方一辩陈词: 主持人、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兴在此就善意的谎言是否有碍诚信的论点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下就是我方的看法: 善意的谎言本身即......

    观点报告

    把握教材三“度”,提高教学实效 新华小学 刘建萍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不少观摩公开课阅读教学中,表面上课堂热闹,学生唱主角,可有时事与愿违,教学的实效性并不理想。而在我们的常......

    群众路线 观点

    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浅析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教训(大全五篇)

    浅析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教训 摘要: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农业社会主义革命,使苏联众多的个体农户走上集体经营的社会主义大农业的道路,对苏联历史和现实都有着重......

    企业文化基本观点

    光芒四川新能源有限公司 企业文化 一、基本观点 1、“一个中心”:企业文化必须服务于企业经营。 企业文化不能脱离企业的经营孤立地存在,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必须依附......

    重要观点学习心得

    关于学习《重要观点》的心得体会 集团印发的两期《重要观点》摘录了集团领导重要讲话,从中体现了融投集团的发展理念及企业文化,河北融投租赁有限公司认真学习了这两期《重要......

    三农问题观点集

    三农问题观点集锦“三农”问题实质上是“三民”问题 我国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社会的“老大难”问题,很长时间以来受到国家上下、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改......

    家庭教育观点精选

    家庭教育观点精选  孩子不学习,环境是第一原因  孩子是天使,总是要飞的  孩子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玩的怎么样你关心过么  现在家长都在管,不是在教育  孩子身心都在发育,家长要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