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的观点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就整本教材来说,“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是《哲学常识》第二课第二节的内容,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唯物辨证法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点的方法论。掌握他,才能系统掌握发展的观点。
就本章内容来说,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多元的。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
学目标:
1.识记目标: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我国社会,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改革思想。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用发展
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
2.教学难点: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第一,学生缺少历史对比,很难体会各方面创新。需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第二,学生能不能把创新思想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难度极大。
四、说教法
讨论归纳法:构建主义教育观强调: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教育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是教学的最高原则。”根据目前学生在在如何用发展观点看问题上的困惑,主要采用讨论归纳法。把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或一组组问题,不断创设最佳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讨论中启智,在互动中升华.五、说学法
采用探究—发现—合作学习模式,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依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体验到面临实际问题。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疑问导入(2—3分钟)
教师:你知道织布机和计算机有什么相同之处吗?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超乎你的想象。摆在写字台上的台式机,塞在口袋里的掌上电脑,挂在腰上的移动电话,乃至你家中的很多家用电器,都是1804年诞生的一
台织布机的后代。
上面的这个材料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昨日的织布机为后期计算机的发明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应该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原理)
导语设计的依据:通过既形象又生动的情景设疑,既达到导入新课,又促进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为下文打下了基础。与课本内容的差异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认识
冲突,激活思维。
(二)自主探究,合作共进(30分钟)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板书)
(1)以故事引入,知识迁移:
教师:古时,荆人欲夜袭宋国,先派人在白天测量了雍水的水位,而后在夜间徒步过河。结果却溺死千余人,夜袭计划失败。荆人夜袭,本是个好主意,为何失败了呢?
原来夜间雍水暴涨,荆人仍按照白天的结果行动,所以败。荆人处事方法有何问题?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荆人的失败在于,没有将事物看成是一个始终发展的过程,未能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师:是的,由于客观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说,事物就是过程。我们观察一个事物不但要观察它的现状,还要了解它的过去以及预测它的未来。我们只有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才能使我们的思想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把事情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以实诱思:读图评价老师的做法,理解来龙。
评析漫画“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理解“去脉”)(3)以境诱思:欣赏歌曲走进新时代。站起来——富起来——走进新时代,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板书)(1)以诗引入,知识迁移:冰心的《繁星》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根据对事物所处阶段和地位确定我们的态度。
(2)以议诱思: 你认为,中学阶段在人生发展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和地位?
应该怎样度过这个阶段?(3)以境诱思:革命战争年代——改革开放时代——全面建设小康时代。
3.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成新事物的成长(板书)
(1)以智引入,知识迁移:考考你:有十个人,要求他们站成五排,每排四人。应该怎样站?
(2)以议诱思:研究一个课题:去和尚庙推销梳子
(3)以境诱思: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创新。我的中国心 计算机、手机、DVD、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没有一颗中国芯。科技创新。
小结,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必须把三者结合起来。
两个推销员。
刻舟求剑。反面说明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三)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主要讲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第二,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第三,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总而言之,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我们要正确的想问题、办事情,必须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七、板书设计
八、巩固练习(5分钟)2005北京高考题。
九、作业布置:
故事“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 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吕蒙由没文化到有学问说明了什么?鲁肃怎样才能避免尴尬?)
结束: 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指导思想,采用“指导——讨论”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进了师生间双向沟通和学生的横向交流,提高课堂效率,同时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架设思维的阶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素质教育的要
求。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二篇:发展观点大题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中俄双方达成的共识,“和平使命—2013”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从2013年7月27日至8月15日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举行。中俄两军举行这次联演不针对第三方,主要目的是巩固和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高两国战略协作水平;加强中俄两军战略互信,深化两军务实合作;演练两国军队遂行联合反恐任务的组织指挥、协作和联合行动保障,提高两国军队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威胁的能力。这次联演是落实中俄两国元首共识,增进政治互信、加强两军友好务实合作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维护和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近年来,中俄两国关系成熟牢固,两军友好合作和务实交流不断深化。此次联合军演必将在两军发展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为两军务实交流合作注入强大活力,成为中俄两军友好交往历史上的里程碑。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说明中俄两军友好交往的历程。(10分)【答案】
(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中俄两军友好合作和务实交流不断深化,说明这种合作是不断发展的。(3分)
(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中俄反恐军演属于新事物,注定为两军务实交流合作注入新的强大活力。(3分)(3)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种合作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反恐合作有利于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因此,前途是光明的。此次联演必将在两军发展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成为中俄两军友好交往历史上的里程碑。(4分)【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中俄两军交往的历程。该题切口不大,直接考查学生对发展观相关知识的记忆。“中俄两国关系成熟牢固,两军友好合作和务实交流不断深化”,启示学生可以从发展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和平使命—2013”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这是两国交往史上的新的内容,启示学生可以从发展的实质来思考回答;中俄两军举行这次联演的过程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最后总会取得圆满成功,“必将在两军发展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启示学生可以从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角度来进行回答。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发展普遍性、实质、状态和趋势
2.2014年10月23日闭幕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此次全会提出的法治中国建设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综合工程,并且包括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内的全过程。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这一观点的辩证唯物主义依据。(12分)【答案】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意识。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有引领和推动作用。(4分)(2)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必须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4分)
试卷第1页,总9页(3)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先解决立法这一主要矛盾,坚持立法先行。(4分)【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辩证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题目类型是原因类,主要包括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两方面。回答时抓住关键词“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立法先行”,调动运用唯物论中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论中认识的反作用、辩证法中整体与部分、主要矛盾的知识,然后分析这样做的意义,实现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
考点:辩证唯物主义
3.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依靠闲置土地、大量人口、低廉甚至免费的自然资源,拿下了全球低端产品市场。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及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我国制造业陷进图一所示的哭泣曲线的怪圈(图一)。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回归”制造业,而发达国家在制造业的优势使它们轻而易举地获取更多的利润,因此也有专家把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模式描绘为微笑曲线(图二)。图一:
注:在哭泣曲线中,制造能力处于最强的地位,研发创新和市场能力处于较弱的地位。图二:
注:所谓微笑曲线就是微笑嘴形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微笑曲线中间代表制造能力,左边是研发和创新能力,右边是市场和品牌能力。微笑曲线要求企业追求位于左右两边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市场、品牌能力,弱化制造为主导的能力。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分析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12分)【答案】
(1)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影响制造业发展的各种因素,才能做出科学的发展决策。(3分)
(2)要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把我国制造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和利润分布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认清当前我国制造业所处的位置,继续发挥现有优势,努力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3分)
(3)要优化系统内部的结构,统筹考虑、优化组合产业内部的各个要素,积极促进制造业的优化升级。(3分)
(4)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加强研发和创新能力,加强市场和品牌能力,不断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的发展。(3分)【解析】
试卷第2页,总9页 试题分析:本题知识限定为“唯物辩证法总特征”,题型是“分析”型试题。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因此回答本题,就要从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型答题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答题,其答题的要求先摆出理论依据,然后进行分析原因、影响或作用等,最后根据题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首先,联系的观点,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把制造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系统,通过优化系统内部结构的方式来推动其发展;其次,发展的观点,要看到我国制造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面临着不同的问题,要认清形势,同时,为了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要树立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考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即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4.(14分)材料一:2013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自2004年启动改革方案起草工作起,历时9年,从部门调研到专家讨论、从官员表态到民众发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不断被提及,又不断“回炉重炼”。最终明确了我国收入分配的路线目标。有关专家称,收入分配改革经历了“难产”的过程。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设“美丽中国”、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社会管理,让人们“共享尊严荣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阅读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有关知识,谈谈为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历经9年艰难修改方才出台。(8分)(2)结合经济生活知识,说说国家应该如何“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实现人民共同富裕。(6分)【答案】
(1)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历经八年方获出台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分)
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作为新事物,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 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终获出台。(3分)
③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作为新事物,总会遇到旧事物顽强抵抗,其发展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人们对它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所以要经历9年的反复修改。(3分)
(2)①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2分)
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2分)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2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酌情给分,满分6分)【解析】 试题分析:
(1)作答时注意本题的答题范围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有关知识,答题指向非常明确,答题落脚点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难产的原因,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并组织答案。
(2)解答本题时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答题的落脚点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措施,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可以从我国的分配制度提供制度保证,提高两个“比
试卷第3页,总9页 重”,实现两个“同步”,以及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角度进行作答,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点:本题考查事物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
5.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欧美一些主要的工业化国家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持续降低。但近几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重振本国制造业、加快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纷纷运用新的信息技术、互联网优势整合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力发展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保在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上的高端位置和全球控制者的地位。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有关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欧美国家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走的是怎样的发展道路。(6分)材料二: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2)结合材料二,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6分)【答案】
(1)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欧美国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发展,调整工业化发展战略。(2分)
②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它们对传统制造业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施升级改造。(2分)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上升。要求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欧美国家虽然在“去工业化”过程中处于劣势,他们大力扶持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将有可能在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上的高端位置和全球控制者的地位。(2分)(2)①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 特定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而不适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但不容混淆。(3分)
②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对于文化体制改革要反对歪曲的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3分)【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以欧美国家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为背景,引导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阐明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对策。本题知识指向性很明确,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属于中观知识的建构题,要从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趋势、发展的状态以及发展的根本途径(辩证否定观)等不同角度展开,要回答全面的确有一定难度,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对知识体系的全面构建。
(2)本题的切口较小,直接考查学生对真理条件性、具体性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首先明确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阅读材料,思考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提条件和要求,如材料中“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突出了限制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改革。在组织答案时,要遵循首先阐述原理的内容,其次结合材料分析,最后指出正确做法的步骤。
试卷第4页,总9页 考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发展绿色现代农业是大势所趋。山东寿光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在发展绿色现代农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上世纪80年代,寿光率先试验成功了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使蔬菜深冬生产成为现实,“寿光蔬菜”随之迅速发展。90年代,寿光周边地区的蔬菜需求日趋饱和,面对挑战,寿光加强批发市场建设,促进蔬菜外销。市场打开了,交通运输却成了新问题,寿光扩大投资修建公路,努力克服这一困难。“中国蔬菜之乡”的日益兴盛,离不开寿光人的勤劳智慧,也离不开当地政府各种惠农、扶农政策的大力支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10分)【答案】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寿光一直用发展的眼光引领自己向现代绿色农业发展。(2分)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绿色现代农业最终要取代传统落后农业。(2分)
(3)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我们既要注重量的积累,又要善于抓住时机,促成飞跃。寿光人在迈向绿色现代农业的道路上是经过长期积累发展而成。(3分)
(4)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所以我们既要对事物发展充满信心,又要勇于面对困难挑战。寿光农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寿光人充满信心,战胜困难,促进了寿光农业的发展。(3分)【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方面的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说明。本题的切口较小,直接考查学生对发展观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学生首先要明确发展观点所包括的具体知识点;其次,需要学生从材料中找出关键性语句,在进一步明确答题的突破点。本题材料中“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寿光一直用发展的眼光发展蔬菜绿色农业,使得绿色现代农业最终取代了传统落后农业”,启示学生可从发展的普遍性以及发展的实质等方面去分析说明;本题材料中“寿光人在迈向绿色现代农业的道路上经过了长期积累”,启示学生可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方面去分析说明;本题材料中“寿光人在迈向绿色现代农业的道路上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启示学生可从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方面去分析说明。
考点:本题考查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状态以及发展的趋势等相关知识。7.1952年12月上旬爆发的“伦敦烟雾事件”造成至少4000人死亡,而连同随后接连发生的几次类似灾害,共夺去了近13000人的生命。这一震动英伦的事件是伦敦城市发展历史中的一场梦魇,同时也是伦敦开始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原点。为了还公众蓝天。这座“雾都”就花费了将近70年的时间才初见成效,共有十多个市职能部门参与其中,制定了五大步骤和二十二个环节。空气质量的改善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治理的阶段性成果很大程度上被发展带来的排放增量所抵消。同时,治理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日本、巴西、美国的洛杉矶的雾霾治理就多次受到来自利益集团和社会团体的重重阻力,在严格的立法、执法的推动和民众的广泛参与下,才最终取得了这场环保革命的胜利。
材料中世界各国治理雾霾的过程是怎样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11分)【答案】
(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治理雾霾耗时长,阻力大。说明雾霾治理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3分)
(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各国雾霾治理工作在严格的立法、执法的推动和民众的广泛参与下,取得了这场环保革命的胜利。(3分)(3)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雾霾的形成和治理是个长期过程,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分步骤和环节进行,每一
试卷第5页,总9页 步骤的完成又为下一步工作开辟了道路,使工作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最终取得这一工作的胜利。(5分)【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审题注意知识范围的限定,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题型为“体现类”试题,侧重于回答哲学原理(世界观部分)。然后依据设问检索知识库,回忆发展观包括哪些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趋势、发展的道路、发展的状态等,我们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切入。第三步,分析和解读材料,提取材料关键词,通过这些关键词正确选择和调用原理。治理雾霾耗费70年,需要克服重重阻力,表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雾霾治理工作在立法、执法的推动和民众的广泛参与下,取得了环保革命的胜利,表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空气质量的改善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表明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组织答案时原理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考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8.(26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材料一: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绵延不绝、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曾以头号世界强国“独领风骚”达1500年之久,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欺凌,但“中国梦”从未泯灭过。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后,她带领人民迈上了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征程。改革开放以来,她又带领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到2011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达到10.48%,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为实现2l世纪“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梦”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13分)
材料二:每个人都在追逐自己的梦想,这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建构,又为个人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习近平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2)结合材料二,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个人梦”和“中国梦”的关系。(13分)【答案】
(1)①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2分),体现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1分),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2分)。
②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2分),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2分)。③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艰辛探索中正逐步变为现实(2分),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2分)。
(2)①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或答“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亦可得2分)(2分)。“个人梦”和“中国梦”也是紧密相连的(1分)。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部分(1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2分)。要把“个人梦”和“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2分)。③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1分),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2分)。要积极完善自我,努力实现个人的梦想,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基石(2分)。【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回答本题
试卷第6页,总9页 首先要调动知识,发展的观点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趋势等知识点。然后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用发展的观点加以分析即可。如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体现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以及发展的实质;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艰辛探索中正逐步变为现实体现了发展的趋势,即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共产党人带领我们一步一步事项中国梦体现了发展的途径,即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知识指向明确。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要把“个人梦”和“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要求我们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要积极完善自我,努力实现个人的梦想,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基石。考点:本题考查发展的观点和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9.网络的普及,为公民自由表达意愿提供了方便的渠道,一方面,由于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公民行使权利的意愿和积极性受得了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公民不当行使权利的案例也时有发生,例如,刘某就政府工作人员陈某的疑似腐败行为进行了实名举报,纪检部门经查证举报不属实并反馈了处理结果,但刘某继续利用网络散布陈某腐败的谣言,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请用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谈谈对材料的认识。(12分)
【答案】辩证法总的观点和特征是联系和发展,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张普遍联系之网,没有什么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同时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4分)现代互联网将整个世界联系得更紧了,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3分)互联网是人类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互联网将而更加完善发达,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将起到更加巨大的促进作用。(3分)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互联网在方便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要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建设,优化网络氛围,净化网络空间,使互联网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生活服务。(2分)【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首先明确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然后结合材料分析现代互联网将整个世界联系得更紧了,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互联网是人类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互联网将而更加完善发达,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将起到更加巨大的促进作用。考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0.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每一个人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鸡毛蒜皮”抓起,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素养和道德修养。同时,各级各部门、各级领导要从“鸡毛蒜皮”的小事抓起。家庭矛盾,邻里间争吵,误解引起的口角,无理挑起的“战火”等每一件小事都要管,而且要管到底。只有这样,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逐步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形成大家共同维护社会秩序的良好风气,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谈构建和谐社会为什么必须从每一个人做起,从“鸡毛蒜皮”抓起?(26分)【答案】
(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告诉我们,整体与部分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变化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每一个人做起,只有每个人做到了和谐共处,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2)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试卷第7页,总9页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从每一个人做起,从“鸡毛蒜皮”抓起就是量的积累的过程,通过每个人的自觉努力,每一件小事的积累,最终能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个主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从“鸡毛蒜皮”的小事抓起也就是重视量的积累,坚持从点滴小事抓起。从每一个人做起,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鸡毛蒜皮”抓起,这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从难度来看,层级较低,考查的知识点较单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每一个人做起,从“鸡毛蒜皮”抓起,就强调了部分影响整体。故分析其原因,应重点分析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变化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同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2)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每一个人做起,从“鸡毛蒜皮”抓起,就强调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故分析其原因,应重点分析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同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的相关知识,主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11.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需要不断探索,稳中求进。国务院机构改革相应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止步不前。
2013年3月10日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打出了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同步进行的“组合拳”。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推出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的第七次机构改革。
2013年3月17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时说:“不是说政府有错位的问题吗?那就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 结合材料,分析国务院机构改革如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12分)【答案】
(1)事物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体现了这一点。(3分)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改革会很痛,但不能止步不前体现了这一点。(3分)
(3)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改革是革命,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体现了这一点。(3分)
(4)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改革是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愿望体现了这一点。(3分)【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以国务院机构改革为材料,综合考查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理解和运用。从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趋势、发展的状态等角度具体分析。要把错装的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改革会很痛,但不能止步不前,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改革是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愿望,体现了发展是有规律的。考点: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2.2013年10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开通,是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的又一重要平台。历经2011年的洗礼,2012年的井喷,2013年中国政务微博步入成熟。据统计,截至2013年9月,腾讯、新浪两大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高达24.3万余个。从信息发布到务实应用,从单打独斗到矩阵合力,“政务服务中心”功能正成为许多政务微博努力的方向。但是部分“官微”也存在自说
试卷第8页,总9页 自话等问题。“官微”开启网络问政的新时代,同时“官微”也需要在运行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以更好发挥其作用。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政府部门积极运用包括微博、论坛在内的网络媒体,加强信息披露,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以坦诚的姿态促进双方顺畅沟通和良性互动。一定能够促使政府更加公开透明,树立正面的政府形象。运用发展的观点谈谈如何看待“微博问政”现象。(10分)【答案】
(1)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官微”开启网络问政的新时代,是一种发展。
(2)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官微”也需要在运行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以更好发挥其作用。
(3)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我们要对新事物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发展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对于“微博问政”现象,作为政府利用新媒体加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新举措,我们要积极支持,同时对其存在的问题我们也要指正,监督政府,让其以坦诚的姿态促进双方顺畅沟通和良性互动,打造阳光政府。【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以“微博问政”时代的来临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学生对发展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从发展的实质、发展的状态、发展的趋势等角度回答,不仅要准确表述原理,还要对材料内容正确理解和概括,对应原理分析材料。回答时,遵循原理、方法论和联系材料的步骤组织答案。考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试卷第9页,总9页
第三篇:坚持发展的观点
坚持发展的观点
1.“流水不腐,户枢不矗”,这说明()
A.运动离不开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包括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2.两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象一面镜子。另一位画家画了一幅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含义,因为他懂得()
A.有的事物是运动的,有的事物是静止的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静止是相对存在的3.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杨柳枝词》里写到:“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首诗体现的哲理是()
A. 一切从实际出发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不应抱残守缺,要有创新精神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4.下列属于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说法有()
①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②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③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④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②③④
5.科学家不断培育良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某些农作物品种在种植几年后,其品性会逐渐退化,由此导致产量严重降低,抗病虫害的能力下降。这表明发展是()
A.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B.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D.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赫拉克里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而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据此回答6—7题。
6.“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说明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夸大了物质的运动
7.“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物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8.荀子认为:“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这一观点()
A.否定了相对静止
B.否定了物质于运动的不可分
C.否定了自然界的客观性
D.否定了事物的发展
9.“一万个后来者,不如一个开拓者”,从哲学上看这句话的积极意义在于()A.要求人们不要去做重复工作B.要求人们坚持联系的观点 C.鼓励人们要具有创新精神D.鼓励人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代李商隐的这一句名句,说的是的太阳虽然美丽壮观,但傍晚毕竟即将落山,好景不长了。据此回答10—12题。10.这句名言包含的哲理是()
A.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B.“夕阳”比喻一事物由新事物发展为旧事物,“黄昏”比喻旧事物已经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C.表明地球自转,由昼要转变为夜了 D.“夕阳”喻指时间不多,因此,无所作为 11.李商隐的这一句名句说明()
①运动是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动力② 事物是变化发展是③ 旧事物总是要被新事物所代替④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2.上述材料还说明()
A.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产物B.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变化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13.郑板桥的诗句:“新竹篙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风池。”其中的哲学寓意是()
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②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
③要全面否定旧事物④新事物的成长要靠人们的热情扶持 A.①④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4.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凡是企求永远不变的最终体系的理论,反而或迟或早会“寿终正寝”。这就告诉我们()
①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要积极创造客观条件,使之和变化发展的认识相符合 ③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识才能符合实际并推动客观事物发展④只要敢于冲破现有条件的制约,人的认识就会有生命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②
15.美国在多年的反华提案中都指责中国缺乏基本的人权保障,这一指责()A.没有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否认中国在人权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B割裂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没有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D.否认了人的能动作用
答案
第四篇:材料观点
稳定的组织结构应该是一个“正立的三角形”,而我国现在的物流系统可以理解为一个“梯形”,并且这种“梯形”的组织结构间的联系是“松散”的,这种松散的“梯形”结
构,是我国内地物流系统发展不稳定和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多头领导”实际上就是“无头领导”。系统的协调是指在系统分解的基础上,全面处理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调节和控制。大系统只有在系统的动态过程中达到各方面的真正的协调,才能出现整体上的步调一致,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优化。而 “多头领导”的系统无法达到整体上的步调一致,从而也就无法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整体的最优化也就无从实现。
3、这种“各自为政”的物流系统,不利于组织吏大范围的物流业务的联合。
物流从狭义概念上来理解,是指商品在流通领域内进行的运输、储存保管、包装、装卸、配送、加工、情报等活动组成的整体业务活动。商品离开生产领域后,能否顺利地通过流通领域,进入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活动所涉及的各部门、各企业及各业务环节之间 衔接的好坏。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流通范围的扩大,物流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部门、从事物流业务所花的时间、商品在空间转移的距离却会大大增加,因此,就应不断地发展物流业务的联合,组织更大范围的物流协作。而在我国现行的物流体制下,组织物流联合,加强更大范围的物流协作,则由于缺乏组织上的保证而难以实现。
4、现行的物流系统,由于没有一个综合管理部门,因此无法统一各种技术和管理标准,提高物流整体效率和效益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在整个物流活动中,应贯彻统一的、标准化的各种技术规则和管理法规,这样才能提高物流整体的效率和效益。物流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加强物流联合,组织更大范围的物流业务协作来实现的,如组织联合运输、中转运输、集装箱的“门到门”运输等。而现行的分散的物流管理体制,由于缺乏长远的、整体的观念,使各部门,各企业普遍存在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只顾本企业物流效益的提高而不注意物流宏观效益的提高,这对于制定、推行、实施统一的物流技术规范和管理法规无疑是有弊无利的。
5、不重视建立合理的物流网络,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现行物流系统在运行上存在的问题。
物流网络是整个物流系统的框架。这种结构把物流作为一个系统来思考,它最基本的就是网络。物流网络就是相当于运输论、交通论中所说的线与点组合的系统。而我国现行的物流系统是由“分散的”、“各成体系”的“小系统”组成的,这种状况必然造成物流网络中点 与点的重复设置,线与线的杂乱交叉。由这种物流网络所组成的物流系统,在运行上,必然造成货物在空间上的不合理流动,在时间上的更多延误。这在我国目前物流基础设施不足、交通运输紧张的状况下,不仅会浪费运能、运力,而且也必然会造成各种物流设施在使用上 的忙闲不均。
以上所述我国现行物流系统的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长期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流通、重商流、轻物流的错误思想,人们对于建立合理的物流系统结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宏观上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比较 成熟的总体规划。笔者认为,建立我国合理的物流系统结构应在尽快形成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宏观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考虑我国现行物流体制的现状,以改造和加强现有物流企业、适当新建少量物流网点的原则,本着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以提高物流系统综合效益为主的目的,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物流业建设发展成为具有比较合理的结构、比较高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基本适合国民经济发展的经营服务型的行业。为此,提出以下一些 粗浅的设想:
1、应以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所在地、物资集散地和各经济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作为物流网络中的点;以全国主要的连接以上地区的铁路、公路、内河和沿海主要运输线作为物流网络中的线,构成我国内地物流系统结构的总框架。
2、在全国范围内,以各个经济区域内的交通枢纽所在地的中心城市为依托,建立物流基地,作为我国物流系统结构的第一个层次。该层次上的物流企业应配备大型的、先进的,配套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并拥有一大批高质量的物流专业管理人才,主要负责组织我国内地各经济区间的物资和大宗商品的物流活动。对于沿海开放城市和主要外贸进出口集散地的物流企业,除承担组织经济区间的物资、外贸商品交流外,重点负责组织国内外进出口商品交流。
3、在各经济区域内,以配合第一层次上各物流基地活动为目的,在区内的各中、小城市建立若干个物流中心,构成物流系统结构的第二个层次。该层次上的各物流中心主要是组织区内的物资和大宗货物,并与其它经济区联系。
4、在经济区内的各地、市、县,根据需要建立大量的、规模不一的配送中心,作为整个物流系统结构的基本单位。这些配送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当地各购销企业,组织货源,满足各企业和消费者日常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作为一种以提高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为主的经营服务型的小型物流企业。
要实现以上设想,应在提高全民对物流地位重要性的认识基础上,采取必要的政策和改革措施,以保证其实现。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国家应成立一个物流综合管理部门,以便在行政上能实现对物流大系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克服分散管理所带来的物流业在发展上的种种弊端,并可通过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管理法规和各种技术规范,以保证物流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2、在物流系统网络和各个层次的物流企业的建设上,应以我国现有的交通运输状况和各部门的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和单位为基础,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尽可能发展、完善现有的各“商物分离”型的专营物流企业,作为物流系统结构的前两个层次,即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对于各“商物合一”型的,应通过改造,发展成为各种专业的配送中心。这样,既可减少在改革、调整中的不必要的浪费,又可发展专业的物流企业,对于改善现有的“商物合一”型的物流单位只讲服务、不讲效益的现象和逐步将其建设成为独立核算的、自负盈亏的物流业务经营者也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3、尽快在物流业运用和推广各种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物流业的管理水平和培养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这将是我国物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否适应商品流通和社会再生产高速发展的根本。
第五篇:说课稿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018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仓颉中学 杨晓梅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将从教材、学情、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思路五个方面展开说明。
一、说教材
1、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四第八课第2框的内容。本节课承接《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是辩证法发展观的方法论。主要由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两目内容组成。
学习本框对于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按照新课标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识记新事物、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新旧事物的区别,理解前进性与曲折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生态文明的相关事例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状态。从而正视人生,为实现理想踏实奋斗。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发展的观点,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将树立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结合起来。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
依据:这一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应用广泛。难点: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依据:新旧事物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
二、说学情
知识起点:高二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泛,同时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已经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并且也认识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身心特点: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学生的思维也比较活跃,分析、理解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和辩证思维能力较差, 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难。
三、说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启迪思维)、启发式教学法(循循引导、启发思维)学法:感悟学习法及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依据: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迪思维。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环节:导入新课——合作共进——提炼升华——作业布置。(一)导入新课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他曾谈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总书记坚持了什么观点?——《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为下面探究活动的设置做好铺垫。(二)合作共进
教师:展示学习目标,并反馈学生预习情况。
一、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趋势)
教师: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天更蓝。我们一起来关注新能源汽车。(展示图片)新能源汽车VS传统汽车
学生讨论:新能源汽车、传统汽车的优缺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政热点的习惯,通过讨论质疑碰撞思维,也让为下面两个探究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重点一: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趋势)
学生活动:结合导学案上的材料和问题,分组进行讨论,然后自由发言,口头展示。
探究活动1:
问题1.你认为新能源汽车前景如何?属于新事物吗?试概括新事物的特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含义”,明确“新、旧事物的区别”以及“新事物的前提是光明的”的原因。
问题2.尽管国家大力支持推广新能源汽车,但观察我们的周围,传统汽车依然占据主流,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道路是曲折的”的原因。问题3.试总结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方法论,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迎接挫折与考验。过渡:美丽中国,不仅天要更蓝,而且草要更绿。接下来让我们将目光转移到呼伦贝尔大草原。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 促进事物的质变
教师:(展示呼伦贝尔草原滥垦滥采前后的对比图片)之前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之后是草原变荒漠。
重点二:事物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学生活动:结合导学案上,分组讨论以下问题,然后派代表展示和点评。(任务安排:1、2、5、6组分别展示1、2、3、4题,5组点评1、2题,6组点评3、4题。)
问题1.当第一个坑在草原出现时,草原是否还能被称为草原?这是一种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量变的含义、特点、状态。
问题2.若草原由一个坑发展到无数的坑,直至最后变成沙漠,这是一种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质变的含义、特点、状态。
问题3.当地滥垦滥采能立即引起草原变成沙漠吗?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得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问题4.面对千疮百孔、惨不忍赌的草原,我们应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的意识,同时也引导学生总结对应的方法论。既要重视量的积累,又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指点迷津、知识深化】
学生活动:自主纠错,并解释。(在电子白板上操作)(1)新出现的、形式上新颖的事物就是新事物。()(2)要使事物发生量变必须在数量上变化到一定程度。()(3)量变必然引起质变。()(4)质变就是发展。()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让课堂有深度。
(三)提炼总结 教师:展示框架图。
情感升华:建设美丽中国,人人需要行动起来。(展示绿化图片)塞罕坝人工林场的建设历时55年,克服艰难险阻,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再到百万亩林海。无不说明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我们的学习过程就是克服困难的过程、量的积累的过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我们终会到达光明的明天,实现质变,跨入大学的校门。祝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前程似锦。
(四)作业布置
美丽中国,人人行动。用个人小梦铸就中国大梦。你有梦想吗?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说明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
五、说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出发,遵循“从情景导入到情景分析又回到情景回归”的要求。重点从挖掘学生的探讨、合作、交流和自主学习能力,低起点、低坡度设置许多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体现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