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观点集萃
第三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观点集萃
会议现场由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南通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三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学术研讨会4月7日在江苏南通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与会,就“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他们认为:要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必须发挥区域协作力量,均衡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交通和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创新性构建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开幕式致辞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 做好顶层设计下的发展设计绿色是长江流域的底色,生态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保障。坚持绿色发展既是关系人民福祉的重要工程,也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增强动力、以开放提升竞争力,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要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坚持一盘棋思想,并做好顶层设计下的发展设计,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为此,要依托“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这一学术交流大平台,围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发挥学者聪明才智,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思维碰撞和学术研讨,积极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建言献策,引领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更大成效,使我们真正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江苏省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 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近年来,南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沿海开发、江海联动、陆海统筹乘势推进,城市的空间、区位、资金、人才四方面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入选中欧绿色智慧城市试点,绿色发展指数居全省第一,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处于发展成长期和工业化中后期的南通,发展既需要速度和规模的支撑,需要质量和效益的引领,也需要统筹协调、发挥好各方面优势,包括得到在通高校的智力支撑。近些年来,南通大学准确把握国家发展战略,先后成立了江苏沿海沿江发展研究院和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主办第一、二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为包括南通在内的江苏长江经济带发展搭建了一个专家、学者与地方政府深度交流的平台,在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转型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取得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研究成果。南通市委市政府将会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南通大学开展相关研究,认真汲取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与建议,努力把南通打造成为江苏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南通大学校长程纯 以更大作为,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南通大学在105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秉承“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和“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办学理念,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学校经认真研究,制订出台了《南通大学服务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意见》,坚持服务导向,健全服务机制,细化服务举措,不断寻求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同时,深入开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注重协同创新,整合学科资源,细化研究方向,高标准打造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形成了一批具有决策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受到各级领导和媒体的高度关注,研究院成功获批江苏省首批重点培育智库,在长江经济带研究领域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今年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围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主题,将为更好地推动长江经济带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出谋划策,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更大成效、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具有重大意义,也将促使南通大学更好地把握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为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光明日报社理论部主任、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主任李向军 为永葆母亲河生机活力搭建智慧之桥在新时期紧密团结知识分子,发挥智力优势服务国家发展,锚定重要问题开展咨政研究,这是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的职责使命,也是光明日报这张思想文化大报的一贯追求。2014年12月,光明日报率先创立了全国主流媒体中第一块以“智库”命名的专版。至今已经成为宣传智库、研究智库、服务智库的重要平台;2015年5月,我们组建了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在组织智库活动、开展研究与评价等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形成了一些初具规模的特色品牌。中心与南京大学联合研发的“中国智库索引”,是我国智库界数据管理、垂直搜索、评价评估的重要工具,去年底发布首批来源智库名录和效能测评报告之后,在智库界引起强烈反响。当前,我们正进行来源智库增补工作,并对多家共建单位实施免费开放。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则是摆在社会各界,尤其是专家学者、智库机构面前的一道考题。文明总是起源于河畔,巨变往往从大江开始。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要奋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一条心,在实际行动中形成一盘棋,共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时代风帆,让龙头抬起来、龙身动起来、龙尾摆起来,使横跨我国东中西部的长江巨龙以崭新的姿态跃然腾飞。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愿与各位一道,紧住机遇、携手合作,搭建智库专家激荡智慧、建言献策的平台与桥梁,发挥媒体型智库的应有作用。主旨报告
(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理事会执行局副主任陈文玲 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五种思维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体现现代风貌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经济体,需确定以下五种思维:底线思维。这是保证长江保持活力的关键,要坚守长江经济带的人口承载力、土地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红线思维。在地方行政考核的时候,要让对绿色发展的评价对地方官员的提拔、政绩的考核起到关键性作用。比如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森林覆盖率、自然湿地比率、大气质量、地表水环境、城乡污水的有效处理、绿色食品认证率等,都应成为保证未来发展的红线。战略思维。应将长江经济带作为整体进行考量,将其建设成为我们国家对外开放的高地。可持续思维。为后人留白,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比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饮水水源的一级保护区,这些地方都应列入禁止开发区域。对于限制开发区的产业,一定要选对资源消耗比较低的轻产业,如旅游、养老、养生、医疗、教育等。在重点开发区在产业选择的时候,要考虑到我们国家未来的产业发展,争取迈向产业链中高端,形成长江经济带新的梯度转移、梯次转移。创新思维。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必须要有创新思维,不能完全走老路,需要各省联手创造新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 建设长江经济带,政府须积极有为
建设长江经济带,政府需处理好三个问题:第一,政策目标的优先顺序及权衡。过去30多年,长江经济带是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政策目标,而在这次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中,生态环境提升为第一优先政策目标,反映了新时期须有新思维和新的优先目标这一政策抉择的客观规律。当然,确定政策目标的优先顺序,绝不意味着可以顾此失彼,而是必须对各政策目标进行合理权衡和安排。特别是,发展经济仍是重要目标,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经济功能,提升长江流域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等,也是不可忽视的政策目标。第二,价值目标如何与工具理性间形成激励相容性。当进行制度和政策安排时,使价值目标与工具理性之间形成激励相容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长江经济带来说,要通过发展经济创造金山银山,使居民有条件在青山绿水蓝天中享受富足的生活。第三,如何处理市场决定与政府作用的关系。在区域发展上,政府在许多领域和方面都发挥着主导性或引导性作用,特别是在制定规划、确定重点、划分区位、提供优惠、项目审批等方面,政府具有强大的力量,对地区产业发展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影响。各地政府必须审时度势,慎用巧用政策手段,应对复杂具体问题。其本质是要处理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之间的关系。例如,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所提及的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全流域黄金水道等,就是政府必须积极有为实现的目标。南京大学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 刘志彪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导长江流域重化工业调整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个悖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但是推进能源重工业化发展,却是发展中大国经济无法避免的历史和现实选择。如何解开这一悖论?必须加大对长江经济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来说就是:用最严厉的环保规制,去控制沿线重工业化企业的无序进入现象,同时加快推进高排放企业的彻底退出,逐步使环境友好型产业在长江经济带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用新型工业化理念,对沿江沿海的重化工业进行包括重新布局在内的结构调整。在此过程中,要避免以下十个认识上的误区。
1、不能认为我国大国发展中经济的特点可以回避能源重化工业发展阶段。恰恰相反,这是历史和现实决定的没有选择的选择。
2、不能认为能源重化工工业天然就是粗放发展,就一定等于污染天堂,是其代名词。它也可以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之路,可以成为“清洁工业”。
3、不要以为重化工业就是石油化学工业,重化工不是生产资料的代名词、同义语。机械电子工业应是其主要内容,其中的耐用消费品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住宅、小汽车、家电是其三大主导产业。
4、不要把长江经济带看成是一个运输带、用水带、资源消耗带,看成长江开发就是运输功能的开发,应把其看成是一个宜于人居的经济聚集带,即把人口、市场、产业、城市集中的优势变成黄金经济带。
5、不要以为传统的地方增长优先、分割的体制机制不彻底改革,就可以从根本上贯彻落实好长江开发新的发展理念。
6、不要以为不建立和完善长江生态补偿机制,如水资源交易补偿、排放的交易补偿机制等,不解决好排放的外部性问题内部化,就可以实现金山银山青山绿水的格局。
7、不要以为不解决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权体制的内在矛盾冲突,就可以建立修复和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激励约束机制。
8、不要低估长江流域环保过程中的“邻避主义”困难。
9、不要把在长江流域的发展,理解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生态化各个阶段的依次递进,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能再继续下去。
10、不要以为在分散竞争的格局中,就可以实现长江沿线沿海重化工业的自动的产业聚集。集中、集聚地发展重化工业,尤其是石化工业的集聚化发展,是未来修复保护长江经济带无法避开的正确选择。
主旨报告
(二)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 加快扬子江城市群落融合发展 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城乡融合发展样本当前,扬子江城市群落融合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第一,布局与规划的整体性亟需加强。第二,区域间城市化进程具有明显差异。第三,产业同构现象严重,没有形成正常的、对称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第四,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沿江生态环境受损、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第五,制度性障碍影响凸显,城市间横向协作、生产要素流动不畅。为此,要以以下五个举措为重要抓手:第一,要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建立绿色扬子江城市群落。优先考虑城市之间的生态枢纽、生态基础设施以及生态文明联系,促进城市群落生态循环链的健康发展。以产业转移为抓手,用高端低碳的产业引领沿江发展,推动沿江地区从“单一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向“复合生态系统保护与发展”转变。坚持融合共生,在城市圈内共享生态服务,实现城镇与生态建设双向渗透,城乡经济环境发展一体化。坚持绿色创新,健全和完善绿色环境评价体系,建立江苏9市碳排放市场。第二,建设网络化区域基础设施,强化江北城市中心性建设。突出交通主轴连接:推动江苏9市轨道交通主轴对接,尤其注重跨江通道的形成和沿江两岸的通勤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推动江北城市交通中心化:强化扬、泰、通、盐的交通中心性特征。加强区域信息共享合作:建立城市群内统一的政府公务信息、企业信用评级、信用监管平台。强化港口枢纽之间的协调:加快推进南京-太仓-南通港-通州湾港口一体化,完善基于矿石和原油的江海联运系统。第三,推进社会服务体系的区域共建共享。包括建立综合性信息共享平台、跨区域同业行业协会,建立公共服务协调机制,建立跨区域的文化科技类社团,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建立统一的资格认证、质量检测机构,建立代表扬子江区域的对外交流民间团体。第四,实现都市圈内同城化。主要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的同城化、产业布局的同城化、环境保护同城化、居住的同城化等方面。第五,基于空间节点有序化原则,重构城乡空间格局,推动城市之间的连绵发展:一是构建“中心镇—中心村—基层村”的网络结构。二是开展村庄布点规划,彻底扭转目前乡村居民点分散、规模小,土地浪费严重的局面。基于城乡共建共享原则,重构村镇交通设施网络。基于城乡产业分工,重构村镇产业空间体系:使工业逐步从中心城市扩散给卫星城镇,同时使分散的农村工业向中小城镇产业园区集聚。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刘同德 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助力绿色生态新走廊青海省作为长江的发源地,是长江流域的重要构成单元,将青海省纳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具有现实必要性。积极融入和助力长江经济带,青海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一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目前,青海正在加紧“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构建好长江源头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青海对“长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的最大贡献。三江源国家公园是包括长江源(可可西里)、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在内的“一园三区”。园区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源园区9.03万平方公里,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73.4%。二是绿色产业融入。青海太阳能资源丰富,有广袤可利用的荒漠化土地,并可通过梯级水电、光热的调节作用,可实现水电、光热、光伏、风电之间优势互补运行。融入长江经济带,将进一步为青海与长江经济带各省区的产业合作提供资源基础。同时,要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原则,建立稳固的能源合作和供需关系,实现互利共赢。三是基础设施融入。加强与长江经济带邻近省份四川、云南等重点地区的交通联系。同时,加快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公路体系构建,加强与长江经济带西部省份的交通运输联系,实现同步发展。四是流域区省际互动,开展对口支援。长江经济带内最发达的东部3个省市,江苏对口支援海南州、上海对口支援果洛州、浙江对口支援海西州。三省市对青海产业发展,尤其绿色产业作出巨大贡献。此外,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需要上下游的合作联动,发挥沿江各省在科技、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参与国家公园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盛毅 推动长江中上游大城市集约发展作为对长江中上游环境影响最大的大城市,如何走集约发展之路、成功完成顺利向城镇化后期转变的重大历史使命,至少可从以下六个方面推进:一是把不分层次地集聚要素数量转变为着重集聚中高端要素。要引导部分不适宜的要素向中小城市转移。比如,要有计划地引导传统制造企业、传统服务业以及退休人员向卫星城市、周边县区甚至农村转移,腾出空间以吸纳更多的先进企业、中高端人才和年轻人。二是把平面推进的城市开发转变为立体推进的城市开发。要合理促进地下和空中开发,实现紧凑性的增长;通过部分功能的调整改造,优化空间功能配置,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居民生活的舒适度。三是把摊大饼式的布局方式转变为组团式的布局方式。要通过总结新城新区尤其是国家级新区的规划的组团式布局的实践经验,形成一整套适应承接产业转移、建设生态宜居环境的大城市跨越发展之路。四是把偏重生产功能的配置转变为兼具良好生活功能的配置。应结合大城市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有利时机,继续推动正在实施的棚户区改造、城中工业区外迁及中央商务区、文化教育和体育设施、公园绿地建设,针对原有的偏重生产功能的配置进行局部改造。五是把单个城市的独立集聚转变为网络型城市体系的集聚。要有意识地将中心城区的功能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优化,与卫星城、周边联系较为密切的城市统筹规划和建设。六是把城市大量废弃排放物转变为可以综合利用的资源。要加快建设太阳能和地热能利用、能源和水资源循环使用、垃圾发电、废弃物综合利用等设施,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重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波 绿色发展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实现绿色发展,关键是要找准适宜各地发展的优势条件,对过去发展方式进行调整优化。为此,要用绿色生活方式引领绿色生产方式变革。绿色生活方式是绿色发展方式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把绿色生活方式的培养寓教于体验、制度和文化。要以集约化、集群化促进循环化、绿色化。要高度集约和集中发展,循环利用生产各环节的产品,构建绿色发展产业体系;对相关企业集中管理、共用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全面提升工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水平。要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加快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流域的统筹,守住空间、总量、准入三条红线,合理调控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内容和边界,逐步推动负面清单内产业跨区域转移或退出,促进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结构。同时,进一步完善长江上游地区退耕还林政策,加大退耕还林补偿力度和精准度。要建立差异化的考核机制,引导各区域生态环保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指标设置和权重设置上,按照不同功能定位突出导向性。在重点生态保护区域,要把涵养和保护生态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类指标的考核权重。要加强宏观协调指导,形成系统有序的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转移,促使西部产业和科技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统筹研究解决长江流域总体规划、重大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提升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 创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一,深入推进生态长江法治建设。加快《长江保护法》的立法进程,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府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中立法工作作用,不断完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第二,坚决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要以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点,以点状分布的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第三,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府责任机制。政府要强化对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环保指标考核及环保“一票否决”,充分发挥考核“绿色指挥棒”作用。对环境违法案件实行“一案双查”,既追究企业的主体责任,也追究政府的监督责任。第四,健全推进绿色发展的市场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市场交易机制,规范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培育第三方核证机构,监督和维护市场交易公开、公平、公正、有序进行。第五,建立健全绿色产业发展促进机制。设立产业、区域、河段三项环境准入制度。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着力开发“城市矿山”,培育壮大“静脉产业”。第六,推进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省环保厅直接管理市县监测监察机构,统筹考虑核与辐射监测监察机构管理体制。第七,建立公众广泛参与机制。要充分调动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构建生态长江的积极性。支持和规范民间“湖长”“河长”制,引导公众及社会组织依法开展环保活动。第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建立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联动机制,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生态一体化建设。要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扩大纵向补偿的同时,积极倡导和支持横向补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吴先满(张吨军代作报告)倡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二重生态观目前,在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建设中,不仅关涉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涉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为此,要树立、倡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二重生态观,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两个层面上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为此,要做到以下四点:首先,发展绿色经济。江苏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体系。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更为充分地利用市场机制。其次,定立绿色社会。江苏各城市要在规模与功能上形成合理的布局,以特色兴城,沿江河湖海打造中小城市珍珠链。再次,秉承绿色文化。坚持大历史视角,发扬与创新江苏文化,为江苏未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最后,探索绿色行政。各级政府要尊重自然、市场与社会的客观规律,让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相得益彰。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 更好发挥长三角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的四大作用要发挥绿色创新的驱动作用。依托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高地的战略部署,通过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大力增强绿色生产和绿色治理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区域合作和技术服务,为长江经济带提供绿色发展的驱动力。要发挥绿色产业的支撑作用。依托长三角地区的环保产业集聚优势和市场需要优势,提升环保产业国际竞争力,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为长江经济带各地的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提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设施设备和解决方案。要发挥绿色制造的引领作用。依托科技创新优势和先进制造基础,支持更多企业建立绿色制造系统和标准,通过产业合作和技术输出,发挥绿色制造企业对长江经济带各地的引领示范作用。要发挥绿色治理的示范作用。总结好美丽乡村建设、河长制、垃圾分类处理、区域联防联治、强化政府监管等经验,发挥先行者的示范效应。围绕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目标,对接国际最高标准,积极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治理文明,力争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治理的典范。光明日报《智库》周刊
第二篇: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会议
新华网北京2月6日电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会议6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认真学习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学习李克强总理重要指示要求,研究讨论《2015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要点》,部署下一步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
张高丽表示,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时代变革大趋势,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长江经济带,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一盘棋思想,理顺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地区与地区、产业转移与生态保护等关系,不搞“政策洼地”,不搞“拉郎配”,避免虚假项目和污染转移,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更好地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为全国统筹发展提供新的支撑。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上来,努力构建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长江经济带。
张高丽强调,要科学谋划、创新机制、加强统筹,扎实有序做好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要加强规划引导,做好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顶层设计。要继续挖掘和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提升干支流航运能力,增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沿江产业布局,合理引导产业转移,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提质增效升级。要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优化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保护山水特色和历史文脉,搞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要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加强与“一带一路”战略之间的衔接互动,提升长江经济带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绿色生态廊道,确保长江经济带水清地绿天蓝。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之间协商合作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区域合作中的重大事项。要科学论证重点项目和工程,成熟一批推出一批,加快在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各有关省市和部门要强化责任,积极作为,搞好配合,狠抓落实,切实把长江保护好利用好,把长江经济带建设好发展好,努力实现良好开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马凯、孙政才、韩正、杨晶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第三篇:浅析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金融学论文
课题:浅析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学校 河北农业大学
学院 商学院
班级 财务管理 1201班
姓名 周钻
学号
引言:201
4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长江经济带”列入施政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召开座谈会与长江沿线11个省市的主要负责人讨论长江经济带建设。李克强指出,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构建沿海与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的新格局,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让长江经济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发展
增长极
一 长江经济带概念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上海、重庆、江苏、湖北、浙江、四川、湖南、江西、安徽7个省2个直辖市。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一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重庆、湖北武汉三大航运中心;三是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四是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长江经济带中上海为龙头,武汉为龙腰,重庆为龙尾,这三大城市也分别是上海协调会(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武汉协调会(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协调会(重庆市.四川省)的中心城市。[1]
二 长江经济带概要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九省二市,干流全长6300km,流域面积18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它自西向东横贯中国中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众多。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中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攀枝花,涉及沿江九省市(青、藏除外)的43个地市。长江经济带不仅是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最繁华的地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和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三 长江经济带全面开发利用的背景
(一)大江大河流域开发已成为世界性潮流。莱茵河,全长1400多公里,沿岸居住着5400万人口,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沿岸的德国城市科隆,在跨河发展后,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德国重要城市。同样,密西西比河之于美国、泰晤士河之于英国,这些国家先后对大江大河流域进行大规模开发,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大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著名城市都是因为沿江开发而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长江沿岸开发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沿江开发程度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因此,加快对长江沿岸的开放开发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构架已日趋明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是由“点”到“沿海”再到“沿边”的战略布局,至于长江经济带的正式提出是由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中国科学院部分学者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的内涵是以长江流域若干超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通过它们的辐射作用和吸引作用连接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组成经济区。
进入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与此相适应,长江沿江各省也纷纷将其经济发展重点逐步转向临江城市或地区,并确定各自的战略开发区域,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遥相呼应。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至此,中国最大的区域经济体——长江经济带正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也迫切要求加快对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
1.2008年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机开始对我国尤其是对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造成很大影响,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长江经济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尤显重要。长江的中游、上游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中国区域发展应该进入沿海沿江并重的时代。“强弓”还需配“利箭”。
2.三峡工程的建成,为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安全保障。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涝灾害,给沿江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党中央国务院举全国之力,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取得了救洪救灾的最后胜利。尤其长江两岸经常受到洪涝灾害的困扰,严重影响了两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三峡工程的建设,特别是随着2009年最后一台机组的投入运行,整个工程全面竣工,水害变成了水利,长江经济带的开发环境更加美好。
3.是长江两岸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为开发利用长江经济带提供了较佳的硬环境。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与京沪、京
九、京广、皖赣、焦柳、成昆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沿岸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码头、桥梁经过多年的建设,已不断完善,为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
四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优势和战略地位
(一)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全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
据统计,2008年长江经济带7省2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下同)土地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4%;常住人口4.32亿人,占全国的32.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13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75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455亿元,占全国的33.1%;完成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356亿元,占全国的32.7%;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占3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海关出口分别为46008亿元、35198亿元和4651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31.1%、32.4%和32.6%;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占全国的32.9%和33.0%。(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见表1)
表1 2008年长江经济带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
1.农业优势明显。长江经济带处于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水充足。土质优良,兼有南北农业之利,适宜粮、棉、油等多种亚热带经济作物的栽培,是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上有天府粮仓的成都平原,中有两湖熟天下足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下有鱼米之乡的太湖平原和三角洲水网地带,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和商品农业基地,以占全国1/4的耕地面积,提供占全国32.8%的农业产值,33.3%的粮食,22.9%的棉花,39.9%的油料,34.5%的肉类,29.3%的水产品。其优越的农业条件,发达的农业基础,不仅强有力地支撑了长江经济带自身的经济发展,为其工业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而且也对全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表2 长江经济带农业指标占全国的比重
2.工业基础雄厚。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发达区,是我国加速工业化进程的优势区。新中国建立以来,长江流域始终是国家工业化的重点建设区,经过60年的开发和建设,流域地区已形成许多国家级的钢铁工业基地(如宝钢、马钢、武钢、攀钢等)、有色金属基地、机械电子基地、石油化工基地、纺织服装基地、建材工业基地等,成为我国现代产业最为密集的优势区之一。
表3 2008年长江经济带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占全国比重
2008年,长江经济带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1544亿元,占全国的30.5%。在工业39个大类中,长江经济带行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居前10位的依次是:烟草制造业(39.2%)、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39.0%)、通用设备制造业(38.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8.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8.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7%)、化学纤维制造业(37.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6.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4.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4.8%)。
表4 长江经济带行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居前10位的产业
2008年长江经济带39个行业总产值居前10位的依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6685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821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696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2306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256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8940亿元)、电力、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625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104亿元)、纺织业(7017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5694亿元)。
表5 2008年长江经济带行业总产值居前10位的行业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的工业产业基础雄厚,集中布局了钢铁、石化、能源、汽车、机械、电子、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一大批在国内处于领先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迅猛,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地已形成了以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明显,新兴工业化进程加快。
(二)长江经济带是资源富集带,开发潜力巨大。
1.水资源。作为现代经济战略性与生命性资源之一的水及水能资源的富集,是长江经济带最具优势的资源之一。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性和战略性资源,而长江是全国最大的富水区,其水资源占全国的34%,水域面积占全国的40%,地表水总径流量占全国的57%,水能蕴藏量达2.68亿千瓦,可供开发量占全国的53.4%,居全国七大水系之首,总水量相当于黄河的20倍。长江拥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湖五大淡水湖泊,盛产众多的鱼类及水产品。长江不仅支撑了区域内占全国1/3人口的生产和生活,而且还具备了向干旱缺水的北方提供淡水的条件,具有全国性的战略价值,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源,南水北调工程即为最好例证。长江不仅具有航运、灌溉、水产、旅游等功能,更重要的是为沿江产业带建设,尤其是高耗水、高耗能、高运输量的重化工业走廊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水资源保证。
表6 2008年长江经济带水运运输情况
2.矿产资源。在全国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中,长江流域有150多种,占全国的80%以上,其中尤以有色金属矿藏最负盛名,其中钒钛矿藏储量占全国的90%,位居世界前列,莹石、芒硝、石棉石占80%以上,天然气占60%,铜、钨、锑、钴占50%以上。
3.旅游资源。长江流域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省级以上名胜风景区100多处,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数万处,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全国1/3以上,上有巴山蜀水旅游线,中有三国、三峡、武陵源旅游线,下有钟山、黄山、庐山旅游线。
4.人力资源。2008年,长江经济带8省市有人口431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5%,人口密度是全国的2.26倍,共有就业人员24496万人,占全国的31.6%,在岗职工人数3194.4万人,占全国的27.7%。约有8000万农民工在各地务工,人力资源极为丰富。
5.智力资源。长江流域地区文化历史悠久,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较高,人才荟萃,智力资源丰富,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和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区域内共有大学768所,占全国的33.9%;在校学生722.6万人,占全国的35.8%;教职工数71.9万人,占全国的35.1%;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610.2万人,占全国的36.1%。区域内科技实力雄厚,国有企事业专业技术人员2008年为588.0万人,占全国的25.5%。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2.1万人,占全国的13.9%,农业技术人员18.9万人,占全国的26.3%,科学研究人员4.3万人,占全国的11.6%,卫生技术人员115.5万人,占全国的29.7%,教学人员377.3万人,占全国的29.1%。
(三)长江经济带拥有中国最广阔的内陆腹地和发展空间。
长江经济带占据横贯东西、连接南北、通江达海、广聚海内外经济的区域优势,其经济增长能量可沿长江流域传递、扩张、并覆盖全中国。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三大河,干流横贯东西,支流沟通南北,整个长江干流及其3600多条支流所覆盖的全部地域,囊括了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18个省市区,全流域总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5,超过黄河、珠江、海河、辽河、闽江等江河流域面积的总和,拥有中国最广阔的内陆腹地和发展空间。长江经济带既是我国生产力布局中最大的东西向主轴线,又是联系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纽带,长江流域还是我国南北临界地区和过渡带,同时,长江东入太平洋,可通世界,西南接东南亚诸国,可达印度洋。长江经济带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身,是我国内陆走向世界的最大通道。加之具有种类齐全、质优量丰、组合良好、优势巨大的资源保障。产业群与城镇群已具规模,立体化现代交通通讯网络正在形成,以及潜在市场巨大等诸多有利条件,其发展潜能是国内任何经济地带所无法比拟的,在国外也不多见。最具建成中国最强大的经济与城市密集带的区位优势,并将以其“巨龙”腾飞之势带动中国走向世界。
(四)长江经济带是中国交通通讯最便利,城镇最密集的巨型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8省市拥有河道通航里程7.24万公里,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58.6%;水路货运量14.9万吨,占全国的50.5%;货物周转量22017.8亿吨公里,占全国的43.8%。长江经济带既是沟通西南、华中和沿海的极重要的运输大动脉,也是我国最发达最重要的内河运输系统。长江沿岸港口码头众多,有京
九、京广、京沪、焦柳等10多余条铁路与之交汇,还有众多航空、管道运输体,公路也密如蛛网,它们共同构成了流域内水、陆、空结合的强大立体运输网。区域内大中小城市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已形成相当程度的现代化立体通讯网络。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城镇布局的重心地带之一,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城镇最密集的长三角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以成渝为中心的上游城市群。
表7 长江经济带城市数量及规模布局
从城市规模看,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相结合,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的规模结构;从城市功能看,综合型城市同工业型、旅游型城市相结合,已初步形成分工较合理的功能结构。它们是流域各层次区域开发开放的中心,聚集了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成为流域经济的发展极和增长点。立体化交通通讯网络与巨型城市群带相结合,使得长江经济带具有强大的经济辐射力和连锁式推进力。
五 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景和重大意义
长江经济带作为纽带,既连接了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又与其他两大经济带形成呼应:一方面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平行并进,另一方面与沿海经济带形成“T”字形联动。未来将形成沿海、沿边、长江流域同时开发,东、中、西部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格局。
当前世界经济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还未彻底走出低迷的阴影,复苏步伐缓慢,我国沿海经济增长出现瓶颈,中国经济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来支撑我们未来的发展。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表明我国区域发展的重点逐步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挺近。不仅有利于落实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驱动区域经济的全面提速,而且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具有重大意义。(完)参考文献:
[1] 陆炳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9
[2]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形成及优化研究-经济地理-2004 24(3)
附图
上海
武汉
重庆
第四篇: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及策略建议
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及策略建议
【摘要】以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为背景,总结地区差距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物流运输发展、人口文化水平、城镇化等方面的表现,提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关键是要统筹黄金水道与综合交通建设、协调行政区经济与流域经济、整合并升级产业结构体系、发挥新型城镇化支撑作用、整合与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区域协调发展 现状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地区政策推进的背景下,长江沿岸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长江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历史背景、经济发展基础及国家梯级开发战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不仅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地区发展在生态环境、现代化水平、城镇化程度、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及财富占有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转型、地区竞争日益激烈、资源环境问题日趋恶化等背景下,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有利于发挥长江经济带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支撑作用。
一、长江经济带的含义及战略意义
(一)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属于流域经济,流域经济是特殊形态的区域经济,是依托大江大河的区域经济(依运输方式区域经济可划分为流域经济、临空经济、港口经济、陆桥经济或通道经济等),既有区域经济的一般属性,也有“水资源”的专门属性;此外,“长江经济带”在空间形态上是“带”,与“圈”和“群”等其他空间形态具有不同的经济特性。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流域经济带是各国发达的经济走廊和经济中心,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德国的莱茵河流域等。
(二)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五个有利于”: 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有利于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有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
从国家谋划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来看,今年中央提出了两大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一个讲“经济圈”,一个讲“经济带”。这两个大战略各有其特殊的战略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讲大城市圈,世界级的城市群;长江经济带是覆盖中国 40%以上人口和 GDP 的 200 多万平方公里流域,这个流域的经济在未来要支撑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国家意图是很明显的。长江经济带是贯穿东中西部的经济带,未来经济拉动内需的主战场主要还是在中西部,长江中上游地区蕴含有巨大的内需潜力。因此,长江经济带的谋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国家谋划对外开放格局来看,战略重点是“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但是对外开放战略,也与国内的区域发展密切相关,如果要把国内各个区域融入到“一带一路”,应该说都是有依据的。其中,长江经济带的作用尤为重要,它是连通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通道。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
长江经济带包括长江沿岸的 9 省 2 市,包括下游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中游地区的江西、湖北、湖南,上游地区的重庆、四川、云南、贵州。
(一)经济发展
2013 年长江经济带 GDP 达到 259524.4 亿元,是 1992 年的26倍多。是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聚集地。大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居全国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40% 以上。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与优越的开放条件,使金融、信息、电商、物流、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与水平也在全国占优势地位。
(二)城镇化
长江经济带集中了 1/3 的特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3/8 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城市群(江淮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是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形成的重要支撑。但 2013 年长江经济带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2.59%,低于全国 53.73% 的平均水平。长江经济带的农村人口占全国农村人口的 43.77%,城镇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三)交通建设
从交通线路营业里程来看,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占全国总里程的比重从 1992 年的 39.81% 上升到 2012 年43.56%;内河航道在全国举足轻重,2012 年内河航道里程占全国的 71.17%;2012年铁路营业里程仅占全国的 28.68%,与经济带的人口、经济、幅员面积很不匹配,铁路建设需要加快发展速度。
(四)污染治理
长江经济带工农业发达,不可避免会对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废水、废气中排放的污染物危害较大。废水污染物中铅、汞、镉、六价铬、总铬、砷占全国份额大,2012 年铅、汞、镉、六价铬排放均占全国的60%以上;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分别占全国的 34.68%、32.45% 和27.98%。
三、地区协调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统筹运用梯度、反梯度与地方化开发模式。
依据经济发展的梯度规律,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应在下游高梯度地区优先发展,而传统产业应在中上游内陆低梯度地区发展。在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过程中,高势能产业应优先布局在沿海高梯度地区的面状区域和内陆低梯度地区的点状区域,低势能产业应优先布局在内陆低梯度地区的面状区域和沿海高梯度地区的点状区域。还应充分发挥各区域的地方积极性,利用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现地方化的发展。同时,鼓励各地区间产业合作和经济技术的交流,以推动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建设现代化新型城镇体系。
长江经济带(沿长江)的城市布局在我国是比较密集的,已经有三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这三大城市群之外,还有中等的,如安徽的“皖江城市带”、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等。还有一些城镇体系,由大城市到中等城市到小城镇,构成现代化的城市网络。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需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不断引导人口有序集聚,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推动城镇化对区域交通基建、产业体系、公共服务等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打造一条以长江为依托的综合性交通走廊。首先是建设长江黄金水道,提高长江的航运能力。实现江河联运、江海联运,使整个长江的运输能够通江达海。其中有很多重大的工程要做,包括建设一些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实现水陆联运。但是长江航道的瓶颈——三峡大坝通行能力受到制约,对此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考虑和研究,将尽快解决。除了黄金水道以外,也包括铁路和公路(如沿江高铁、沪昆高铁和高速公路),还包括航空运输、机场建设。总的来说,就是要围绕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一条贯通东中西部的快捷高效的综合性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四)整合生态资源优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的示范带,要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绿色生态走廊”。总体上看,现在长江的水质相对还是不错的。但是,在一些局部的地区也受到了污染。长江流域集中了我国 45.94% 的淡水资源、36.6% 的森林资源和 35.07% 的耕地资源,拥有众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水源涵养区、土壤保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洪水调蓄区和农林产品提供区等多种生态功能区,生态优势十分突出。但同时,长江经济带是全国主要的环境负载与资源消耗区域之一,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受大规模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破坏和威胁也十分强烈。面对长江经济带显著的生态资源优势和突出的生态环境恶化形势,需要区域、各省市县之间通过科学的山水林田统筹保护、合理的产业布局、可操作的地区间生态补偿制度设计实现生态资源优势的整合,以便通过生态环境建设的联动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敏.区域差距与区域协调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2):26 - 32. [2]周少甫,亓寿伟,卢忠宝. 地区差异、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115 - 120.
[3]詹新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与宏观经济波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9):141 -146.
[4]徐建华,鲁凤,苏方林,等.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1):57 - 68.
[5]“新常态”下长江经济带发展略论——“长江经济带高峰论坛”主旨演讲摘要[J].优化空间格局研究,2015.(1):25-26
第五篇:长江经济带发展趋势分析
长江经济带发展趋势分析
引言:关注宏观、中观的区域发展环境,深刻理解项目所处的区位背景,是东滩顾问多年来战略咨询研究的重要方法,以下文章多摘录于东滩顾问在项目咨询过程中的基础研究报告。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九省二市,干流全长6300km。它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众多。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江东起,西至攀枝花,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7个省2个直辖市。该经济带是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对于沿带城市或区域来说,了解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态势和趋势,可以从中探寻上中下游之间的区域合作机会,挖掘沿长江经济带的多种市场机会。
一、空间发展走势、长江经济带发展呈现“三圈一区”的格局
长江经济带范围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势、经济社会基础不尽相同,但总体形成了“三圈一区”空间格局,“三圈”是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重庆、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圈,“一区”三峡库区。
2、长江沿江开发将是我国重点开发区域
莱茵河,全长1400多公里,沿岸居住着5400万人口,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沿岸的德国城市科隆,在跨江发展后,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德国重要的城市。同样,密西西比河之于美国、泰晤士河之于英国,这些国家先后对大江大河流域进行大规模开发,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大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著名城市都因为沿江开发而成为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城市。
长江沿岸开发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沿江开发程度还相差较远。因此,长江沿岸未来仍将是我国区域开发的重点区域。长江流域的经济水平将逐渐向密西西比河、泰晤士河、莱茵河等靠近。
3、沿江区域间的时间距离将大大缩短
长江经济带的交通状况将在未来10-20年内大大改善,沿江地区间的时间距离将大大缩短。根据2004年《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20年我国将建成“四纵”、“四横”的铁路网,其中一条为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客运专线,连接西南和华东,时速200公里,将长江的上中下游连接起来。
届时成渝经济区、武汉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成为这条交通专线上的重要结点。从成都到上海,将实现夕发朝至,旅行时间有可能从现在的35小时压缩到12小时左右;从重庆到上海,也只需10小时左右。
4、“三圈成线、南北拓展,龙头带动、三级拉动”的空间发展
未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将把三个经济圈沿长江三点成线,并沿长江经济带南北向拓展。三个经济圈将成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三个增长极,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水平,决定了它将是长江流域经济腾飞的龙头,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产业的发展趋势
1、长江经济带将形成高科技走廊
长江经济带走廊是我国颇具活力的高科技集聚地区,高新科技正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40%以上的长江沿岸经济快速起飞。主要分布在上海、南京、苏州、合肥、九江、南昌、武汉、黄石、长沙、重庆等地的17个国家级高技术开发区和一批省市级开发区。
2005年长江经济带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共约4149亿元,占全国高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
值的70%,高科技带动沿江省市的经济总体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发展速度。
2、产业集群发展迅猛
目前,长江经济带已形成以汽车、钢铁、医药、石化、丝绸、电子、金融和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该经济带集中了钢铁、石化、能源、汽车、机械、电子、建材等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优势企业,雄厚的工业基础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支撑我国经济总量的重点区域以及生产力提升、产业升级的支撑基地。
3、现代物流业发展将成为长江经济带的支柱产业
根据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沿江地区优先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交通优势——水上运输。今天,虽然水上运输影响力有所下降,不再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但依然是区域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长江经济带拥有世界第六大江——长江,同时长江与东海、黄海连通,而洋山深水港就是内河航运与远洋航运的承接点。长江经济带周边各大城市都能利用天然的沿江优势发展物流业。
重庆要建设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其中物流中心是其中一部分功能;武汉拟建设三中心,其中一个是航运中心;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也在建设各种类型的物流中心。
4、长江沿岸的旅游业发展将呈一体化趋势
长江旅游资源丰富是不争的事实。长江上中下游各自特有的旅游资源除外,同时长江沿岸的城市风光、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等也是全国最密集的地区之一。长江沿岸各城市都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同时沿江经济带的三大都市圈也有必要通过资源整合、联合开发长江流域的旅游资源,加快长江沿江旅游的一体化发展。
5、长江沿岸区域政府间的合作加快,呈现一体化趋势
长江29个已建立多层次协商议事机制,建立沪、宁、汉、渝等中心多边或双边高层领导及部门对话和议事机制。通过各种途径谋求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目前主要通过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推进东西联动和上中下游经济协作区互动,延伸产业链,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产业群,形成资源型、加工型、高技术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有机链接的长江产业带,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接国外和沿海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