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铁路助力长江经济带建设
铁路助力长江经济带建设
近日,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首批两台自动售(取)票机分别落户中国500强企业兴发集团总部和猇亭工业园区。铁路部门立足实际,主动发挥运输骨干作用,参与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助力长江经济带建设。
高铁为沿江经济带发展带来优质出行体验。铁路部门完善长江经济带沿江铁路网,努力构建“经济带内畅通、南北辐射通达”的铁路客运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顺畅的出行服务。大力实施铁路“客运提质计划”,推进合武高铁提速工程,把运输能力集中投向成都、重庆、上海、合肥、南京、南昌、杭州、宁波等方向,重点解决沿江方向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聚焦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改善阳新、当阳、巴东等贫困县区老百姓铁路出行条件,沿江36个中间站旅客发送量较上年增长20%;深化“厕所革命”,推广“刷脸进站”、互联网订餐、常旅客会员、站车Wi-Fi等服务新举措,努力让旅客有更美好的出行体验。
铁路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新引擎。通过加强物流基地、移动装备、专用线、内陆港建设等硬件设施的主动衔接,推进 “水转铁”“公转铁”项目,畅通铁路与公路、海运、空运连接的“最后一公里”,主动承接江船、公路大宗货物运量转移,减少对长江的污染。为长江经济带交通更顺畅多作贡献。深化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沿江区域铁路货运有效供给,主动承接江船、公路大宗货物运量转移,减
少对长江的污染;大力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推动公铁水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加强中欧班列运营组织,加大沿江货运班列开行力度,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出贡献。
铁路打通长江经济带国际贸易新通道。为落实铁路总公司提出的打造沿江区域中欧班列品牌的要求,武汉局集团公司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发展以中欧班列为重点的铁路国际物流,形成以武汉为支点,襄阳、宜昌为辅的“一拖二”中欧班列共享模式,打通阿拉山口、满洲里等5个出境通道,联通德国、俄罗斯等11个国家,实现中欧国际货运大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无缝衔接,搭建了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陆上桥梁。
第二篇:长江经济带发展趋势分析
长江经济带发展趋势分析
引言:关注宏观、中观的区域发展环境,深刻理解项目所处的区位背景,是东滩顾问多年来战略咨询研究的重要方法,以下文章多摘录于东滩顾问在项目咨询过程中的基础研究报告。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九省二市,干流全长6300km。它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众多。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江东起,西至攀枝花,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7个省2个直辖市。该经济带是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对于沿带城市或区域来说,了解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态势和趋势,可以从中探寻上中下游之间的区域合作机会,挖掘沿长江经济带的多种市场机会。
一、空间发展走势、长江经济带发展呈现“三圈一区”的格局
长江经济带范围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势、经济社会基础不尽相同,但总体形成了“三圈一区”空间格局,“三圈”是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重庆、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圈,“一区”三峡库区。
2、长江沿江开发将是我国重点开发区域
莱茵河,全长1400多公里,沿岸居住着5400万人口,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沿岸的德国城市科隆,在跨江发展后,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德国重要的城市。同样,密西西比河之于美国、泰晤士河之于英国,这些国家先后对大江大河流域进行大规模开发,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大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著名城市都因为沿江开发而成为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城市。
长江沿岸开发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沿江开发程度还相差较远。因此,长江沿岸未来仍将是我国区域开发的重点区域。长江流域的经济水平将逐渐向密西西比河、泰晤士河、莱茵河等靠近。
3、沿江区域间的时间距离将大大缩短
长江经济带的交通状况将在未来10-20年内大大改善,沿江地区间的时间距离将大大缩短。根据2004年《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20年我国将建成“四纵”、“四横”的铁路网,其中一条为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客运专线,连接西南和华东,时速200公里,将长江的上中下游连接起来。
届时成渝经济区、武汉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成为这条交通专线上的重要结点。从成都到上海,将实现夕发朝至,旅行时间有可能从现在的35小时压缩到12小时左右;从重庆到上海,也只需10小时左右。
4、“三圈成线、南北拓展,龙头带动、三级拉动”的空间发展
未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将把三个经济圈沿长江三点成线,并沿长江经济带南北向拓展。三个经济圈将成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三个增长极,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水平,决定了它将是长江流域经济腾飞的龙头,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产业的发展趋势
1、长江经济带将形成高科技走廊
长江经济带走廊是我国颇具活力的高科技集聚地区,高新科技正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40%以上的长江沿岸经济快速起飞。主要分布在上海、南京、苏州、合肥、九江、南昌、武汉、黄石、长沙、重庆等地的17个国家级高技术开发区和一批省市级开发区。
2005年长江经济带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共约4149亿元,占全国高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
值的70%,高科技带动沿江省市的经济总体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发展速度。
2、产业集群发展迅猛
目前,长江经济带已形成以汽车、钢铁、医药、石化、丝绸、电子、金融和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该经济带集中了钢铁、石化、能源、汽车、机械、电子、建材等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优势企业,雄厚的工业基础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支撑我国经济总量的重点区域以及生产力提升、产业升级的支撑基地。
3、现代物流业发展将成为长江经济带的支柱产业
根据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沿江地区优先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交通优势——水上运输。今天,虽然水上运输影响力有所下降,不再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但依然是区域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长江经济带拥有世界第六大江——长江,同时长江与东海、黄海连通,而洋山深水港就是内河航运与远洋航运的承接点。长江经济带周边各大城市都能利用天然的沿江优势发展物流业。
重庆要建设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其中物流中心是其中一部分功能;武汉拟建设三中心,其中一个是航运中心;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也在建设各种类型的物流中心。
4、长江沿岸的旅游业发展将呈一体化趋势
长江旅游资源丰富是不争的事实。长江上中下游各自特有的旅游资源除外,同时长江沿岸的城市风光、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等也是全国最密集的地区之一。长江沿岸各城市都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同时沿江经济带的三大都市圈也有必要通过资源整合、联合开发长江流域的旅游资源,加快长江沿江旅游的一体化发展。
5、长江沿岸区域政府间的合作加快,呈现一体化趋势
长江29个已建立多层次协商议事机制,建立沪、宁、汉、渝等中心多边或双边高层领导及部门对话和议事机制。通过各种途径谋求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目前主要通过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推进东西联动和上中下游经济协作区互动,延伸产业链,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产业群,形成资源型、加工型、高技术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有机链接的长江产业带,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接国外和沿海产业转移。
第三篇: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是一个整体,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资源优势等不一样,要实现其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实行分段开发才能实现。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湖北就提出并实施长江中游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积极呼应浦东开发,大力推进沿江地区开放开发,促进了沿江地区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新一轮开放开发必然是要通过经济带的整体发展,发挥肩挑鄂西和鄂东的“扁担功能”,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最终实现湖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然而,目前湖北长江经济带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资源优势等不一样,要实现其整体发展,必须通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实行分段开发,才能最终实现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途径可概括为“两中心两分段一整合”
一、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1、进一步发挥武汉的龙头带动作用
武汉是整个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还是华中地区、长江中游、省域市域中心城市,具有多层次性。要进一步突出武汉市在新一轮沿江开发开放中的龙头地位,优先支持武汉市的发展。第一、工业是武汉市的发展重点。要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集约发展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和装备制造五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烟草等重点产业。第二、服务业是武汉发展的另一个重点。要在巩固和改造提升商贸、交通通讯和房地产三大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旅游、文化产业和社会服务业。要将武汉建设成中部地区的资金集散中心,大力推进金融创新,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区域货币市场和票据市场建设,支持银行、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发展,大力吸引国内外各级银行进入武汉,推进区域性金融建设,形成功能互补的区域金融城市体系;要加快以武汉产权交易中心为枢纽、覆盖中部地区的产权交易市场网络;要充分利用武汉信息港的优势,加快与中部地区的信息网络建设、信息市场培育、信息咨询业的发展,提高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加强与中部地区各层次的信息交流,就区域发展规划、合作事项等进行沟通与协调,扩大中部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第三、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发展外向经济。要充分利用产业转移新机遇,扩大引进外资的规模和水平。要充分发挥武汉地处中部、九省通衢、市场活跃、流通量大、科技资源雄厚、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在国内加强武汉城市圈与沿海都市圈的经济技术合作,通过贸易合作、投资合作等方式,拓宽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空间;在国际上利用灵活多样的政策引进更多的世界大公司、大财团来汉投资兴业,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使武汉成为世界大公司、大企业在中部地区投资的重点区域及湖北省利用外资的辐射源,从而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只有武汉的继续壮大,才能更好的发挥武汉的龙头带动作用,努力推动武汉与沿江各地产业、科教资源、基础设施、区域性资本市场等的无缝隙对接、实现区域合作与沿江各地共同繁荣。
2、逐步增强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
宜昌是省域副中心城市,还是长江经济带的次中心城市、水电之都、国际性旅游城市。要从新型工业化、物流、旅游业、交通、城市建设等方面逐步增强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带动宜昌各沿江地区及巴东地区的发展:
(1)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增强宜昌总体经济实力。
第一,抓住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新机遇,实施沿江突破战略。加快沿江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转移平台。统一规划,统筹布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纽带,以开发区(园区)为载体,以沿江城市群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推进产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把沿江地区建成全市要素承载能力最强、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经济带。第二,要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宜昌城区至枝江沿江“百里工业走廊”,以化工、电子材料、船舶制造、电力、食品医药、建材、冶金、轻纺等主导产业为支撑,把宜昌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磷精细化工基地、电子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基地、水能基地、食品医药基地、新型建材基地、冶炼加工基地、轻工纺织基地等八大产业基地。
第三,着力培育市场主体、支持发展“百亿企业”。引进和培育产业龙头企业,使之成为辐射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推进器。扶持扶持宜化集团、兴发集团、东阳光、三宁化工、南珀硅材料公司、三峡全通涂镀板等骨干企业扩大规模、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主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
第四,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水果、畜牧、蔬菜、水产、茶叶、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着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养殖业,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
(2)加快宜昌三峡物流中心建设,使宜昌成为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现有基础设施,着眼于三峡翻坝转运提速增效和服务长江中上游发展,优化物流节点的空间布局规划,加快物流运输、物流园区、物流信息、物流环境建设,形成以三峡翻坝转运物流为特色,以大宗骨干品种为重点,带动三峡区域性生产物流和消费物流的现代物流体系,把宜昌建成三峡航运中转中心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使现代物流成为宜昌的支柱产业。
(3)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将宜昌打造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坚持整体规划、分段开发、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快沿江旅游产业带建设。以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三峡大坝为核心,以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建设为重点,以众多自然风光、文化旅游为补充,建成长江三峡国际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集中力量打造湖北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加强三峡大坝景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档次;推进平湖半岛旅游综合功能区开发,建设三峡游轮港口集散中心;加快屈原、昭君、清江、三国、柴埠溪、灵龙峡等两大辅助景区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档次。
(4)进一步增强省域副中心交通枢纽功能,使宜昌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交通部规划以太平溪、茅坪、云池、田家河、红花套、枝城等港口为依托,加快建设现代化宜昌新港,通过三峡船闸、翻坝转运等途径,构建畅通有序、快速便捷的三峡航运中转系统。要以三峡航运中转中心建设为新的起点,着力构建“公路主骨架、铁路大动脉、水运大通道、空中大走廊、港站大联运”的交通新格局。积极运用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为区域内客货发送、集散、联运提供条件、场所、信息、环境等综合服务,使宜昌真正成为承东接西、通南达北的区域性交通枢纽。
(5)要加快城市建设。不断扩展城市骨架,统筹推进九大城市组团一体化发展;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镇布局,健全主城区、县城、中心镇三级城镇网路;提高科教、文卫、金融业等服务业服务水平,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市区城镇化水平。
二、分段开发
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分段发展可分为两段,武鄂黄段和宜昌荆州段。
1、继续提升武鄂黄地区发展水平
武鄂黄地区是湖北冶金工业的生产基地,全省生铁、钢、钢材产量,鄂东三市(武汉、鄂州、黄石)占全省总产量的85%以上,铜产量占100%,金银产量也主要集中在鄂东的黄石。湖北钢铁工业中的“三大企业”──武汉钢铁公司、鄂城钢铁厂、大冶钢厂,分别坐落在鄂东重镇武汉、鄂州和黄石,主要金、银、铜、铁矿山也集中于鄂州、黄石等地,其它冶金工业企业也主要在鄂东的武汉、鄂州、黄石一线。黄金水道长江,把武汉、鄂州、黄石三座工业城区串连起来,形成了著名的鄂东(武鄂黄)冶金工业走廊。同时还形成了武鄂黄(石)建材工业走廊、武鄂黄(石)黄(冈)为主的沿江高技术产业开发带、武鄂黄(石)咸宁(赤壁)为主的纺织服装产业带、武黄(冈)黄(石)等为主的饮料工业产业集群等等。今后武鄂黄地区的发展方向,应以现有经济实力与工业优势为基础,积极推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现代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以武汉为中心提升武鄂黄城市连绵带的综合服务功能,打造中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与物流、商贸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中心。
2、加快宜昌-荆州段的整体开放开发
湖北全居长江中游,径流里程1060余公里。其中荆州、宜昌两市江段全长约600公里,超过中游江段的一半。构成了我省长江西端城市群,是长江上游向中游过渡的节点城市。两市之间联系紧密,开发优势明显。宜昌、荆州山水相邻,长江里程100多公里,高速公路车程不到1小时,沪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318国道,江南翻坝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把宜昌、荆州紧紧连成一片。两市都是重要的资源富集区、产业聚集区。优势互补,开放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一要加快发展沿江产业集群,构建湖北经济的西部板块。坚持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为优势资源为依托,按照传统产业高新化、产业结构适度重型化的要求,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原则,努力把沿江地区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综合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能源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二要加快发展水运及相关交通基础设施,加快两市之间港口、航道、铁路、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机场的建设,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公路主骨架、铁路大动脉、水运大通道、空中大走廊、水陆空联运的交通新格局,使宜昌-荆州段沿江地区成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三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构建辐射川渝、两湖的区域物流中心。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要以区域性交通中心为平台,以重大物流和交通项目为抓手,建成多形式联运、无缝隙对接的全国区域性物流中心。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推进物流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三峡物流中心,重点推进太平溪港口建设工程、宜昌东站物流园区工程、三峡库区农产品物流园区工程等“十大工程”;加快建设以荆州盐卡码头、涉外码头、两湖农产品贸易中心、松滋车阳河物流中转区等物流项目,把宜昌—荆州段沿江及周边地区建成长江中游重要的物流中心。
四要加快发展沿江旅游业,构建长江流域旅游重点节段。宜昌、荆州两市沿长江各地旅游资源丰富,整合资源、综合开发,把长江宜昌—荆州段建设成长江旅游的重点节段潜力巨大,切实可行。制定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要以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为契机,以大长江、大旅游的区域整合为指导,依据各地的资源特色、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规划;确立特色鲜明的旅游理念,结合整个长江段的旅游资源特色,提炼出一个具有湖北段长江旅游特色的形象主题和口号,并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实施整体营销策略,开辟和拓展客源市场;构建统一的水上交通网络。要加快旅游专用码头建设,打通腹地的旅游路网,提高沿江旅游带景区(点)的可进入性、便捷性和对游客的吸引力,实现宜昌—荆州段旅游业的快速崛起。五要以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为平台,发展江海联运,建设内陆口岸,加强招商引资,扩大外贸出口,把开放型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宜昌—荆州段成为与国内外市场紧密联系的开放前沿。
三、以沿江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抓手,整合发展沿江产业
工业园区是实现各类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主要载体,按照“产业融合、跨区合作”的思路,以长江为轴线,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荆州、黄石、宜昌、孝感、荆门、黄冈等省级高新区以及武穴、石首等省级开发园区、乡镇工业园区、科技园区为载体,以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现代服务业为产业支撑,优化沿江开发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整合沿江产业体系,加速产业集聚,增强产业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把沿江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成湖北长江经济带现代工业的集聚区、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区。
一要进一步加强重点产业园区建设,鼓励沿江城市新建一批重点特色工业园区和民营科技园区。
要实现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就必须打破行政壁垒,广泛开展区域联合。建议由省政府有关部门牵头,以武汉为中心,组成区域协调机构,研究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问题,协调利益关系,推进互利合作,促进湖北长江经济带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要以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为平台,积极承接境外和沿海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强“宜昌.深圳工业园”、“荆州.深圳工业园”等产业转移承接园区建设,继续建设一批产业转移承接园区,打造沿江产业转移承接带。
三要按照“项目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思路,继续做好沿江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提高园区承载力;把握产业定位,突出园区特色,加大配套招商力度,努力提高产业集聚度。加快工业园区配套,完善承接功能,打造与沿海同链的招商平台;积极破解融资、用地、人才、用工等要素环境,简化审批登记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完善投资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转移项目地配套成本,增强承接转移的吸引力。
第四篇:浅析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金融学论文
课题:浅析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学校 河北农业大学
学院 商学院
班级 财务管理 1201班
姓名 周钻
学号
引言:201
4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长江经济带”列入施政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召开座谈会与长江沿线11个省市的主要负责人讨论长江经济带建设。李克强指出,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构建沿海与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的新格局,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让长江经济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发展
增长极
一 长江经济带概念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上海、重庆、江苏、湖北、浙江、四川、湖南、江西、安徽7个省2个直辖市。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一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重庆、湖北武汉三大航运中心;三是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四是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长江经济带中上海为龙头,武汉为龙腰,重庆为龙尾,这三大城市也分别是上海协调会(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武汉协调会(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协调会(重庆市.四川省)的中心城市。[1]
二 长江经济带概要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九省二市,干流全长6300km,流域面积18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它自西向东横贯中国中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众多。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中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攀枝花,涉及沿江九省市(青、藏除外)的43个地市。长江经济带不仅是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最繁华的地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和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三 长江经济带全面开发利用的背景
(一)大江大河流域开发已成为世界性潮流。莱茵河,全长1400多公里,沿岸居住着5400万人口,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沿岸的德国城市科隆,在跨河发展后,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德国重要城市。同样,密西西比河之于美国、泰晤士河之于英国,这些国家先后对大江大河流域进行大规模开发,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大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著名城市都是因为沿江开发而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长江沿岸开发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沿江开发程度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因此,加快对长江沿岸的开放开发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构架已日趋明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是由“点”到“沿海”再到“沿边”的战略布局,至于长江经济带的正式提出是由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中国科学院部分学者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的内涵是以长江流域若干超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通过它们的辐射作用和吸引作用连接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组成经济区。
进入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与此相适应,长江沿江各省也纷纷将其经济发展重点逐步转向临江城市或地区,并确定各自的战略开发区域,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遥相呼应。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至此,中国最大的区域经济体——长江经济带正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也迫切要求加快对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
1.2008年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机开始对我国尤其是对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造成很大影响,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长江经济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尤显重要。长江的中游、上游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中国区域发展应该进入沿海沿江并重的时代。“强弓”还需配“利箭”。
2.三峡工程的建成,为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安全保障。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涝灾害,给沿江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党中央国务院举全国之力,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取得了救洪救灾的最后胜利。尤其长江两岸经常受到洪涝灾害的困扰,严重影响了两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三峡工程的建设,特别是随着2009年最后一台机组的投入运行,整个工程全面竣工,水害变成了水利,长江经济带的开发环境更加美好。
3.是长江两岸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为开发利用长江经济带提供了较佳的硬环境。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与京沪、京
九、京广、皖赣、焦柳、成昆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沿岸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码头、桥梁经过多年的建设,已不断完善,为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
四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优势和战略地位
(一)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全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
据统计,2008年长江经济带7省2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下同)土地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4%;常住人口4.32亿人,占全国的32.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13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75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455亿元,占全国的33.1%;完成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356亿元,占全国的32.7%;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占3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海关出口分别为46008亿元、35198亿元和4651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31.1%、32.4%和32.6%;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占全国的32.9%和33.0%。(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见表1)
表1 2008年长江经济带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
1.农业优势明显。长江经济带处于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水充足。土质优良,兼有南北农业之利,适宜粮、棉、油等多种亚热带经济作物的栽培,是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上有天府粮仓的成都平原,中有两湖熟天下足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下有鱼米之乡的太湖平原和三角洲水网地带,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和商品农业基地,以占全国1/4的耕地面积,提供占全国32.8%的农业产值,33.3%的粮食,22.9%的棉花,39.9%的油料,34.5%的肉类,29.3%的水产品。其优越的农业条件,发达的农业基础,不仅强有力地支撑了长江经济带自身的经济发展,为其工业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而且也对全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表2 长江经济带农业指标占全国的比重
2.工业基础雄厚。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发达区,是我国加速工业化进程的优势区。新中国建立以来,长江流域始终是国家工业化的重点建设区,经过60年的开发和建设,流域地区已形成许多国家级的钢铁工业基地(如宝钢、马钢、武钢、攀钢等)、有色金属基地、机械电子基地、石油化工基地、纺织服装基地、建材工业基地等,成为我国现代产业最为密集的优势区之一。
表3 2008年长江经济带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占全国比重
2008年,长江经济带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1544亿元,占全国的30.5%。在工业39个大类中,长江经济带行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居前10位的依次是:烟草制造业(39.2%)、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39.0%)、通用设备制造业(38.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8.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8.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7%)、化学纤维制造业(37.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6.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4.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4.8%)。
表4 长江经济带行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居前10位的产业
2008年长江经济带39个行业总产值居前10位的依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6685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821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696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2306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256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8940亿元)、电力、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625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104亿元)、纺织业(7017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5694亿元)。
表5 2008年长江经济带行业总产值居前10位的行业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的工业产业基础雄厚,集中布局了钢铁、石化、能源、汽车、机械、电子、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一大批在国内处于领先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迅猛,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地已形成了以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明显,新兴工业化进程加快。
(二)长江经济带是资源富集带,开发潜力巨大。
1.水资源。作为现代经济战略性与生命性资源之一的水及水能资源的富集,是长江经济带最具优势的资源之一。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性和战略性资源,而长江是全国最大的富水区,其水资源占全国的34%,水域面积占全国的40%,地表水总径流量占全国的57%,水能蕴藏量达2.68亿千瓦,可供开发量占全国的53.4%,居全国七大水系之首,总水量相当于黄河的20倍。长江拥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湖五大淡水湖泊,盛产众多的鱼类及水产品。长江不仅支撑了区域内占全国1/3人口的生产和生活,而且还具备了向干旱缺水的北方提供淡水的条件,具有全国性的战略价值,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源,南水北调工程即为最好例证。长江不仅具有航运、灌溉、水产、旅游等功能,更重要的是为沿江产业带建设,尤其是高耗水、高耗能、高运输量的重化工业走廊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水资源保证。
表6 2008年长江经济带水运运输情况
2.矿产资源。在全国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中,长江流域有150多种,占全国的80%以上,其中尤以有色金属矿藏最负盛名,其中钒钛矿藏储量占全国的90%,位居世界前列,莹石、芒硝、石棉石占80%以上,天然气占60%,铜、钨、锑、钴占50%以上。
3.旅游资源。长江流域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省级以上名胜风景区100多处,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数万处,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全国1/3以上,上有巴山蜀水旅游线,中有三国、三峡、武陵源旅游线,下有钟山、黄山、庐山旅游线。
4.人力资源。2008年,长江经济带8省市有人口431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5%,人口密度是全国的2.26倍,共有就业人员24496万人,占全国的31.6%,在岗职工人数3194.4万人,占全国的27.7%。约有8000万农民工在各地务工,人力资源极为丰富。
5.智力资源。长江流域地区文化历史悠久,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较高,人才荟萃,智力资源丰富,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和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区域内共有大学768所,占全国的33.9%;在校学生722.6万人,占全国的35.8%;教职工数71.9万人,占全国的35.1%;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610.2万人,占全国的36.1%。区域内科技实力雄厚,国有企事业专业技术人员2008年为588.0万人,占全国的25.5%。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2.1万人,占全国的13.9%,农业技术人员18.9万人,占全国的26.3%,科学研究人员4.3万人,占全国的11.6%,卫生技术人员115.5万人,占全国的29.7%,教学人员377.3万人,占全国的29.1%。
(三)长江经济带拥有中国最广阔的内陆腹地和发展空间。
长江经济带占据横贯东西、连接南北、通江达海、广聚海内外经济的区域优势,其经济增长能量可沿长江流域传递、扩张、并覆盖全中国。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三大河,干流横贯东西,支流沟通南北,整个长江干流及其3600多条支流所覆盖的全部地域,囊括了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18个省市区,全流域总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5,超过黄河、珠江、海河、辽河、闽江等江河流域面积的总和,拥有中国最广阔的内陆腹地和发展空间。长江经济带既是我国生产力布局中最大的东西向主轴线,又是联系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纽带,长江流域还是我国南北临界地区和过渡带,同时,长江东入太平洋,可通世界,西南接东南亚诸国,可达印度洋。长江经济带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身,是我国内陆走向世界的最大通道。加之具有种类齐全、质优量丰、组合良好、优势巨大的资源保障。产业群与城镇群已具规模,立体化现代交通通讯网络正在形成,以及潜在市场巨大等诸多有利条件,其发展潜能是国内任何经济地带所无法比拟的,在国外也不多见。最具建成中国最强大的经济与城市密集带的区位优势,并将以其“巨龙”腾飞之势带动中国走向世界。
(四)长江经济带是中国交通通讯最便利,城镇最密集的巨型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8省市拥有河道通航里程7.24万公里,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58.6%;水路货运量14.9万吨,占全国的50.5%;货物周转量22017.8亿吨公里,占全国的43.8%。长江经济带既是沟通西南、华中和沿海的极重要的运输大动脉,也是我国最发达最重要的内河运输系统。长江沿岸港口码头众多,有京
九、京广、京沪、焦柳等10多余条铁路与之交汇,还有众多航空、管道运输体,公路也密如蛛网,它们共同构成了流域内水、陆、空结合的强大立体运输网。区域内大中小城市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已形成相当程度的现代化立体通讯网络。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城镇布局的重心地带之一,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城镇最密集的长三角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以成渝为中心的上游城市群。
表7 长江经济带城市数量及规模布局
从城市规模看,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相结合,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的规模结构;从城市功能看,综合型城市同工业型、旅游型城市相结合,已初步形成分工较合理的功能结构。它们是流域各层次区域开发开放的中心,聚集了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成为流域经济的发展极和增长点。立体化交通通讯网络与巨型城市群带相结合,使得长江经济带具有强大的经济辐射力和连锁式推进力。
五 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景和重大意义
长江经济带作为纽带,既连接了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又与其他两大经济带形成呼应:一方面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平行并进,另一方面与沿海经济带形成“T”字形联动。未来将形成沿海、沿边、长江流域同时开发,东、中、西部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格局。
当前世界经济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还未彻底走出低迷的阴影,复苏步伐缓慢,我国沿海经济增长出现瓶颈,中国经济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来支撑我们未来的发展。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表明我国区域发展的重点逐步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挺近。不仅有利于落实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驱动区域经济的全面提速,而且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具有重大意义。(完)参考文献:
[1] 陆炳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9
[2]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形成及优化研究-经济地理-2004 24(3)
附图
上海
武汉
重庆
第五篇:石首全力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
石首全力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
构建“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求新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石首市作为长江沿岸29个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之一(其中唯一的县级市),长江沿线的新兴工业城市和重要港口城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重要旅游城市,如果依托优势、找准定位、发挥特色,主动应对新战略,抢抓新机遇,从而在“一带一圈”整体开发中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是当前我市面临的一个紧迫而又重大的课题。
一、充分认清石首在“一带一圈”中的地位
(一)新兴工业城市
石首已形成以精细化工、林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棉纺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并拥有“楚源”牌活性染料、“吉象”牌中密度纤维板2个“中国名牌产品”。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已被纳入湖北省52家重点产业集群;林产品加工产业已网络湘鄂边县市区原料林基地150万亩,正在积极申报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棉纺行业作为我市的传统产业,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具备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二是承接平台优越。石首经济开发区是湖北省13个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园之一,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园内基础设施完善,生产要素供应充足,先后引进了浙江万向、上海中林、南京西普、劲牌酒业等长江流域内企业,目前尚有充裕的产业承载空间,能为我市与沿江各中心城市开展深层次的产业合作提供保障。
(二)重要港口城市
石首地处鄂南湘北,是江汉平原与洞庭湖两大平原结合部的中心城市,境内岸线资源丰富,内河航运优势较为突出,拥有通航里程144公里,石首港已被列为全国长江干线主要港口、湖北省重点港口。2007年,我市启动了工业综合码头建设。工程总投资5亿元,规划建成一个岸线长5公里、占地5000亩、投资5个亿、吞吐量500万吨、建成5个功能区(造船业区、物流园区、散货码头区、工业综合码头区、滨江公园区)的正规化、现代化的多功能新港,成为鄂南湘北的综合交通枢纽。荆岳铁路即将开工建设,工程建成后,将使我市的综合交通能力得到进一步改善。
如果将整个湖北长江经济带比喻为横卧荆楚大地的一条小龙,那么,以武汉、黄石为代表形成的鄂东城市群正好处于龙头位置,而以荆州、石首、宜昌为代表的鄂西城市群则处于龙腰和龙尾处,而这一长达600公里左右的江段,占到了整个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四分之三强。荆州、石首、宜昌既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西端的重要一极,还是桥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结合部。加快荆宜段的开放开发,能促使“一带两圈”整体“活”起来,更能凸显石首的区位优势。
(三)文化旅游城市
石首市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物华天宝,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境内完好无损地保存了走马岭等4处古文化遗址和众多古代墓葬群,其中距今5000多年的走马岭遗址,比黄河流域迄今发现的原始古城要早数百年,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精致石钺、石斧、石锛及陶器、木制葬具等文物,是屈家岭文化的典型代表。境内还有大量三国故迹和动人传说,范蠡泛舟、俞伯牙、钟子期调弦知音等传说扣人心弦;刘备招亲、三气周瑜等历史典故有迹可寻。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真实记载了文明发展、历史长河的沧桑变化,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石首市的自然旅游资源也极具特色。石首虽地处两大平原结合部,以平原风光为主,但境内却拥有平原地区少见的山岳旅游资源,如桃花山、绣林山、南岳山等。其中屏立于石首东南边沿的桃花山,是洞庭湖平原与江汉平原交汇处唯一的系列山林,五大湖泊、十大水库如同明珠点缀于莽莽群山中。一年四季,桃花风光旖旎。阳春三月,桃李芳菲;仲夏七月,湖水清澈;金秋九月,硕果累累;寒冬腊月,银装素裹。石首市的许多旅游资源,不仅具有旅游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巨大的科学考察价值。生活在天鹅洲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的麋鹿和白鳍豚素有“国宝”和“东方美人鱼”的美誉,白鳍豚是动物进化史上的活化石,在生物界、仿生学、声学以军事科学方面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天鹅洲内还有丰富的鸟类资源,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1种,均极具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二、努力发挥石首在“一带一圈”中的作用
石首市委为抢抓“一圈一带”整体开发的大机遇,确定了圈带战略目标。按照“湖北长江经济带上辐射鄂南湘北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的战略定位,通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斗、卧薪尝胆,努力把石首建设成鄂南湘北新型工业城市、重要港口城市、山水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力争2020年达到中等城市规模。
(一)积极发挥交通枢纽作用
形成以长江牢固树立“大交通”理念,以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为取向,重点推进石首长江大桥、江南高速、后石高速、荆岳铁路、公石公路、港口码头建设,加快构建“一桥四路一港”的大通道格局,将石首“一江分南北”的交通劣势转变为现实的发展优势,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快速转换、无缝衔接。积极呼吁荆州市政府尽快招商引资,促进江南高速公路早日开工,并优先建设石首段。加快建设后石高速公路,积极申请荆州市政府授权我市建设后石高速公路。积极争取扩大荆岳铁路石首站房面积,协助做好早日开工工作。制定详细工作流程,尽快向省政府、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专题报告,争取石首长江大桥经国家部委批复立项,彻底扭转我市南北交通不畅的局面。修改完善石首港口码头规划,尽快将荆州港石首港区建设上报交通运输部,争取纳入国家规划。积极争取国家长江航道改造升级项目,推进长江航道改造提升,解决我市航道梗阻问题。
(二)积极发展现代工业
按照编制大规划、培育大产业的思路,依托“十二五”规划编制,结合我市产业实际,加快打造以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顺应现代经济集约化、规模化的趋势,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以楚源集团为龙头,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和同行业企业重组联合,带动荆江选矿、万达精细、雄富利化工等企业抱团发展,快速扩张,形成以染料及中间体、化工基础原料、生物医药、选矿药剂、化工新材料等产品为主体的精细化工制造体系,力争把张城垸工业园建成全国综合实力最强、产品系列最全的染料化工工业园。以石首杨树科技园为依托,以吉象、伟林、吉丽、万顺等企业为骨干,加快推进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全省最大的杨树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全省最大的优质杨树苗圃基地、华中地区最大的林产品加工基地、华中地区最大的木材集散地。依托万向钱潮的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提升新兴汽配、永旺汽配、乘风汽车、神康机械、金弛机器等企业的设备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积极谋求与东风、神龙等行业“巨头”合作,加快融入湖北汽车产业链。依托长江港口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大型船舶制造企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建设鄂南湘北重要商贸物流中心的目标,加强市场体系和商业网点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积极争取“石首市物流园”项目,积极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主体,逐步形成以城区为龙头、乡镇为骨干、村级为基础的商业流通网络。按照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的要求,加快市客、货运中心、铁路站仓储物流园、临港物流园建设,将我市建设成为长江中游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商品市场建设,引进大型商业集团入驻我市,重点建设奔马商业街、湘鄂边机动车产业城、衣铺街小商品市场、小新口省际边贸市场、鄂南林产品交易市场、鄂南水产品交易市场等六大市场项目。
(三)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
1、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打造响誉海内外的天鹅洲原始生态湿地品牌。
天鹅洲拥有大面积的、水草丰美的原始江滩湿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种群的最佳保护区,是天鹅、白鹳等多种珍稀鸟类栖息的理想场所,区内的长江故道也是白鳍豚、江豚最适宜生存的水域环境。应将珍稀动物与湿地风光结合,以麋鹿为主调,突出生态主线,进行一系列的项目创意。对现有生态湿地资源进一步挖掘,确保野生动物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得到保护和充实。依托麋鹿资源的稀缺性和自然的原生性,将天鹅洲生态湿地打造成驰名国内外的旅游品牌。
2、因地制宜,营造显山露水的城市环境。
城市山水特色营造,不仅要充分挖掘南岳山、桃花山等景点的山水资源优势,以吸纳更多的观光旅游客源,更应该将城市特有的山水资源条件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融入到城市内部景观体系中,为城市居民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在主城区内,以城市背山面水的总体格局为基础,利用环城的山底湖、官田湖、显阳湖等几大湖体以及星布于城区的大小湖泊、港渠以及公共绿地,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的山水景观体系,将绿化景观特色直接服务于居民的日常生活。
3、挖掘内涵,开发历史旅游资源。
(1)再现古诗词意境
为充分展现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全方位地再现古诗词意境,规划在现状基础上恢复绣林十景。结合城市景观体系建设,重建照影桥、刘郎浦、八仙洞、锦帻亭等十处景点;打通垂江视线通廊,构建由照影桥连通至万石湾的景观轴线;在长江外滩结合江滩公园的建设修建刘郎浦碑亭,将历史文人墨客在石首所留下的真迹集中在此展现给世人;结合旧城改造,恢复八仙洞原貌,与望夫台共同形成“望夫台接八仙洞”的景观风貌。
(2)开发三国文化旅游线路
构筑区域与市域有关三国故事传说的旅游景点线路,从区域大范围内,与荆州一体化的大三国故事旅游线,沿途观赏赤壁古战场、曹操兵败所走的华容道、刘备招亲的石首绣林镇和刘郎浦,借此宏扬石首的城市文化特色。重点在石首开发刘郎浦、三义寺、问食岗、武相庙等历史遗迹。
(3)打造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重点修复贺龙同志旧居遗址、石首苏维埃政府遗址、红二军团总部遗址、红六军军部遗址、石首农民自卫军总部遗址等革命遗迹。
(四)统筹城乡发展
按照“东进南扩”的发展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城区人口过30万人的中等规模城市和山水园林宜居城市。加快中心城区建设,重点推进城东新区开发和建宁大道行政办公区建设,加快客运中心、人民医院搬迁、城南污水处理厂、三义寺汽渡北岸码头迁址等工程建设,着手谋划山底湖整体开发,改善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城镇建设,提升城镇产业发展、商贸服务、文化教育、居住环境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尽快形成以城区为中心,新厂、东升、调关等沿江重点镇为支撑,高陵、横沟市等其他建制镇为依托的城镇建设格局,全方位提高城镇化水平。强化项目整合部门联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公共服务从城市向乡村延伸,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依托“一带一圈”战略推进石首发展
石首市规划管理局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