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教训(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00:4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教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教训》。

第一篇:浅析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教训

浅析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教训

摘要: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农业社会主义革命,使苏联众多的个体农户走上集体经营的社会主义大农业的道路,对苏联历史和现实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它也有特殊性和局限性:当时推进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实际是不成熟的;消灭富农的做法弊端过多;它是在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场过快过急的运动,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关键词:苏联农业集体化教训

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是在1927年12月2日——19日召开的联共(布)十五次代表大会上决定的,但这并不是后来推行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1930年6月26日——7月13日,召开了联共(布)十六次代表大会,强调以后要在资源原则的基础上,以农业劳动组合为集体农庄的基本形式,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1935年2月17日,通过了新的《农业劳动组合示范章程》,标志着集体农庄制度在苏联的最终确立和完善。经过苏联全国人民的努力,到1937年,苏联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它是苏联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不仅对苏联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的许多经验得到后来时间的肯定和推广,然而有些问题还是值得商榷的,相反应该作为历史教训加以总结。具体来说,全盘农业集体化的经验教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条件不成熟

农业集体化是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传统的个体占有生产资料和个体生产劳动向集体占有生产资料和集体生产劳动的一次伟大转变。但是,生产关系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必须以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条件。从个体的、简单的小商品经济过渡到公共的大集体经济,所需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这里的生产力水平既包括小农经济本身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包括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这两方面,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到。人为地过快地实行高度的公有化,与生产力发展状况显然是不相适应的。而当时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就忽视了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需要以生产力的一定水平为条件。

在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前夕,苏联的农村中的合作社网络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工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并以很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可是面对苏联当时所处的环境的险恶和特殊,多数领导人希望集中一切力量,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自己的工业。当时工业企业基本上都属全民所有,而农业则基本上是分散经营的个体小农经济,不便于国家统一集中管理领导。于是,出现了尽快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也变成便于国家统一领导的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要 1

求。以上情况,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具备了集体化条件的。

但是,农民经济仍然是分散的,农业技术水平和农艺水平还很低,还是一种半自然性质经济,农业发展速度及其商品率都很低。在这种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不可能很快消除农业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何况,农民的阶级局限性和经济局限性,使得他们对以国有化和集体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抵触情绪。从苏联农村的具体情况来看,广大个体农民当时远没有改变农村生产关系和耕作制度的强烈愿望。因为,十月革命以后,农民普遍中农化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也就是说,按经济规律来考虑问题,苏联实现集体化的条件并不完全成熟和具备。盲目地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不仅违背了生产关系变革不能过急和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而且脱离了农民的实际思想觉悟和水平。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手段粗糙,形式单一

当时的苏联是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小农具有小资产阶级的个性和特点,他们有时会爆发出一种难以形容的热情和激情,但有时又会很快把这种热情降到零度。全盘集体化运动极其过火行为是在拔高了集体化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反映出来的,其破坏性是很大的。

(一)农业集体化采用强制手段,违背自愿原则

农业集体化使广大劳苦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生活的道路,是符合全体劳动农民切身利益的。但是,在集体化进程中,绝不可以采取强制或剥夺的办法,只能是坚持自愿原则。恩格斯曾经提出:“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如果他们还不能下决心,那就甚至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考虑这个问题。”因此,试图用某种快速的方法,用行政命令等手段强迫小农改造是完全错误的。而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过程中,这些错误行为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如在建设集体农庄时对中农和贫农采取强制和暴力手段;将劳动组合成员的小牲畜和具有消费性质的奶牛实行公有化;把中央决议规定只对谷物地区实行的集体化速度搬到非谷物地区;排挤中农,用斗争富农的方法反对中农(如没收财产,剥夺选举权),等等。这些错误在一些地区不仅引起了农民反对集体农庄的行动,而且在富农的煽动和影响下,在个别场合发展为反对苏维埃的行动。这不仅阻碍了集体化运动的发展,而且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带来严重的危害。

(二)农业集体化形式单一,忽视了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和需求

一定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形式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相适应。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地区的生产社会化程度等是不一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多层次的,与之相适应,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应该是多层次的。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从向共产主义过渡角度看,社会主义本身也是一种过渡阶段,即成长着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因素取代衰亡着的资本主义因素的阶段,因而它不可能是一个纯而又纯的单一因素的社会。在经济上,它要求社会主义成分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却并不排除少量的非社会主义因素。而且,在社会主义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少量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其作用、地位及其性质也与在资本主义社会有重大差异,它们并不能决定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不可能构成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威胁。因此,在当时生产力水平并不是很高且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急于追求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完全排除了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存在的必要性及其有益的作用,显然有点操之过急。

再从苏联全国形势来看,苏联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农业经济本来就比较落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因此,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步骤和形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一刀切。只能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有高有低,有快有慢的速度来进行。何况,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很大,需要有比工业生产更大的自主性和机动性,以便能及时因地制宜,合理地组织和安排生产。而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不仅速度快,而且形式过于单一。大力强调发展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并把集体农庄的基本形式确定为劳动组合和农业公社。要求不同地区处于不同经济状况的农民一律接受这种形式,并采取许多行政命令手段来推进这一进程,这本身就包含浓厚的主观主义色彩。这既违背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忽视了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和需要的多样性,又阻碍广大劳动群众探索更好的组织形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农业全盘集体化中消灭富农的做法弊端过多

富农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作用下,又农民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新的剥削阶级,即农业资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集体化运动,消灭富农一是,无论从实践上还是理论上,应该说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一点无可非议。问题在于如何划分富农,怎样灭富农。然而苏联多年来区分富农阶级的标准是不明确的。富农问题一直是党领导非常重视而且人人谈及的问题,但是联共(布)及苏维埃政府却始终没有拟定出一个区分富农的统一标准。在全盘集体化运动中,有的地方甚至以对运动的态度来做标准。扩大化的做法是十分严重的。虽然后来有所纠正,但震动和影响还是很大的。

运动中清算富农的方式是过于严厉的,这影响了在集体化期间农业的持续发展。对富农的进攻导致他们的反抗也更加激烈起来,有些地方的富农与宗教实力相结合,阻止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有的富农利用暴动和暗杀来反对集体化运动,不少运动中的积极分子被暗杀;大量的破坏则是宰杀耕畜。于是,在全盘集体化地区就出现了清算、每首富农财产,驱逐富农出境的作法。然而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十多年后,消灭富农时采取剥夺所有财产,将人扫地出门的做法并不值得效法。富农一般来说,拥有较多的生产资料,有较多经营现代农业的经验。在当时苏联缺乏现代农业专用人才之际,对富农采取赎买方式,发挥一些人的一技之长还是可取的。

总之,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后遗症是严重的,它是造成苏联集体农业长期不景气的重要

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带给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刻历史启示就是:变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实际生产力水平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在小农占多数的国度里,取得政权的无产阶级要正确把握住小资产阶级的特性;在农业政策上,要已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为前提,审时度势,细心的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农村政策;发展农业生产要因时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考虑各地的特殊性来制定“三农”政策。

参考资料:

1.张义德主编:苏联现代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3月。

2.(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著,石人译,裘克安校:斯大林时代。【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

社,1979年11月。

3.宋才发: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历史回溯与评价。【J】黄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3

月。

4.王春良:科学地准确地理解“苏联农业集体化”。【J】菏泽师专学报,1999年8月。

5.汤德森:试评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道路。【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年9月。

6.李晔:关于评价苏联农业集体化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1982年第2期。

第二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1、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2、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3、《四月提纲》提出

A、把大型企业全部国有B、推翻沙皇专制政权

C、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D、立刻开始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

4、苏俄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是

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

B、明确了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对于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性

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确立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5、1932年以前,苏联的粮食总产量未超过1913年的水平,而且1930年后有所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 ① 经济制度不利于农业生产② 农业集体化中的失误③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④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

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④

6、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实施的经济政策最符合当时社会情况和客观经济规律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废除配给制,允许自由贸易

C、实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7、苏俄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的规定直接要达到的目的包含

A、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D、借用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

8、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② 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③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④ 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则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D、②④

9、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A、加强了无产阶级政权对经济的管理B、大型和重要的工矿企业允许资本经营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D、目的是 为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0、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B、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C、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其弊端越来越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1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的剩余粮食征收方式是

A、有偿征收B、无偿征收C、低价购买D、限价购买12、1921年苏维埃俄国出现严重经济危机的原因不包括

A、七年战争的严重破坏B、1921年的严重天灾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D、苏维埃俄国政治危机的影响

13、十月革命 后,苏维埃政权的哪项决定更具有策略性

A、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B、由工人对一切企业实行生产监督

C、签定《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D、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14、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

15、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制定新经济政策的最基本依据是

A、从俄国国情出发B、利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C、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D、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6、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的经济方针是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 C、开展农业集体化 D、实施三个五年计划

17、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是在A、卫国战争期间B、一五计划完成后C、二五计划完成后D、三五计划完成后

18、对苏联高度集中的体制的客观评价是

① 基本上适应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② 这种体制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 ③后来这种体制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④这种体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9、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

A、“八一九”事件B、宣布实行多党制

C、《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D、《阿拉木图宣言》

20、导致苏联剧变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

A、“八一九”事件B、阿拉木图宣言》的签定

C、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D、明斯克协定的签署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执行。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力,以及为了确切规定农民应负担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养,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

始的,„„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3集中于银行,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文选》

材料四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同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蜾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收价93卢布。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措施?简括实施措施的原因。

(2)材料二是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

(3)斯大林认为“苏联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对吗?为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三、四及相关知识,评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材料二我们是说俄国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把小农组织成各种协作社这一从小商品农业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的办法,也刚刚开始实行。由国家组织产品分配来代替私营商业这件事,即由国家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这件事,也是这样。

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起来,而且同共产主义进行极其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的形式,就是以投机倒把来反对国家收购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概括的说,就是反对由国家分配农产品。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材料三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财产状况。„„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买卖。

——摘自《世界史现代部分》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苏维埃俄国的什么政策?

(2)结合史实,根据材料二分析列宁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设想。列宁对农民的不满情绪是如何分析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布尔什维克党对以前的政策进行了哪些修正?有什么进步性。

三、问答题

23、简析十月革命后至“二战”前苏俄(苏联)实行的主要经济政策的背景与作用。

24、有人说“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体制上的保证,是苏联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是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也有人说“正是因为斯大林模式导致了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因此,这一体制毫无进步性而言”。

请结合史实和你自己的思考,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理解。

专题七 《专题检测》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C;

4、C;

5、B;

6、B;

7、D;

8、A;

9、C;

10、A;

11、B;

12、D;

13、C;

14、A;

15、A;

16、C;

17、C;

18、D;

19、D; 20、C。

二.材料题

21.(1)余粮收集制。长期战争,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又处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包围中,战争形势严峻。

(2)粮食税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势力的包围中,新生的人民政权随时都有被扼杀的危险,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增加综合国力的道路是正确的。

(4)评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使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国家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缩小了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但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太多,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最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2.(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2)设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农民的要求是资本主义反对共产主义的斗争。(3)满足了农民的要求,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了经营和贸易的自由。进步性:有利于保证生产者劳动经营活动,提高生产率,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三.问答题

23.(1)1918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遭到了帝国主义与国内反动势力的疯狂进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为战胜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迫切需要恢复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农联盟、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使苏俄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3)1925年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1927年开始农业集体化,实行了3个五年计划。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但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从世界范围看,社会主义的苏联处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使苏联基本由农业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工业产值已占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依赖西方的农业国变成了世界工业强国;但从长远看,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4.提示:

(1)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全面地,一分为二地评价该体制。绝对地肯定和

绝对地否定都是错误的。

(2)对历史现象的评价,一定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去评价。

(3)对历史现象的评价,一定要史论相结合。

第三篇: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几个主要原因:

一、斯大林的错误引导与一定独裁,导致对日后和平产生了不利影响(有人说,若列宁在多活几年,这个形势说不定可以扭转)

二、戈尔巴乔夫的思想是好的,但他的方法有一定纰缪,即使力挽狂澜也无益于此,因而苏联就断送在了他的手上,他也成了牺牲品

三、民族矛盾激化,不同民族人民的反抗,和蒙古帝国一样,没有好的引导力是很难屹立于世的。

于苏联解体问题的研究,写在我的一本书《自上而下的革命——苏联的解体》。西方关于苏联解体的主流观点有两种:一是,苏联经济体制在长时期的运行中被证明是不可行的。80年代经济内在的矛盾导致经济崩溃,别无选择,只有建立资本主义;二是,在政治上,一旦戈尔巴乔夫实行言论自由、自由选举,苏联人民就利用新获得的权利,废除社会主义,建立资本主义。这种主流观点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在一个大国作了长时间的尝试后,失败了。我花了1991-1996年6年的时间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这期间,我与前苏联的高级官员、政治家、企业家会过面。对20年代以来,直到解体的苏联作了研究。我的研究证明,西方的这些主流观点与事实不符。

关于苏联经济崩溃的原因说。1928-1975年,苏联经历了快速增长的时期,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据西方估计,1928-1940年,苏联年均增长5.8%,这在当时是非常快的速度。1950年,苏联实现了工业化,直到1975年,一直比美国的发展速度快,这期间苏联的年平均增长率是4.8%,而美国只有3.3%,这可是西方的数据呵。同期,东欧也比西欧快。1975年后,比以前差一些了,放慢了,技术进步放慢了,这时的增长率比美国低,但仍然有1.9%或1.8%的增长率,没有出现负增长,不能叫做经济崩溃。这时的消费水平比生产增长还快。这时叶利钦就使计划经济解体。因此,从1990年开始就出现了经济绝对下降。1991年计划经济不再起作用。叶利钦不向中央纳税。苏联的计划经济不是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崩溃,而是由叶利钦从政治上解除的。苏联解体后,经济才崩溃。

再看西方的第二个主流观点,即政治上的原因。苏联曾搞过许多民意测验。民意测验表明,赞成搞资本主义的只占5-20%,1991年5月进行的、由美国操作的最大的一次民意测验,在苏联的欧洲部分进行。抽样人口中,10%赞成改革前的社会主义;36%赞成更多民主的社会主义;23%赞成瑞典式的社会主义;只有17%赞成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这恰恰是叶利钦在1992年以后建立的。因此,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是苏联人民的意愿。在是否保留苏联的投票中,大多数也是赞成保留的。

我对苏联解体的解释是,苏共上层精英,分别进行了讨论,以决定其意识形态。他们当中,9.6%赞成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12.3%赞成民主社会主义;76.7%赞成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取其他态度的占1.4%。这就与人民群众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层的大部分人赞成资本主义。他们与其他集团结盟,与黑社会、富翁、城市知识分子的一部分结盟。他们结成联盟,夺取了政权,建立了资本主义。

这个联盟产生的过程,我写的书中详细谈了这个问题。1975-85年,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要求改革。由于这种压力,戈尔巴乔夫上台。戈尔巴乔夫的目的是对社会主义进行改革,使其民主化。戈尔巴乔夫的助手相信,苏联的民主化,分权的改革,引进有限的市场因素,以为这样就可以克服苏联的停滞。但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效果却是意想不到的。大利益集团之间产生了权力斗争。首先是言论自由,共产党不再控制大众传媒。

1990年出现了新的民主制度,即新的苏维埃制度,原苏共中央的权力下放了。开始了关系到苏联未来方向的政治斗争。大致上有三种立场:继续改革,使社会民主化;回到改革前的苏联社会主义;完全抛弃社会主义,代之以资本主义。第三种立场的出现,出乎戈尔巴乔夫的意料。谁也没有意料到党的精英集团的变化。叶利钦成为亲资本主义的领袖。叶利钦成为俄罗斯联邦的总统,苏联实际上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戈尔巴乔夫控制苏联,叶利钦控制俄罗斯。俄罗斯当时没有法律基础,法律、军队都没有。1990-1991年,上层接受拥护资本主义的立场。这与各社会集体在苏联时期发生的变化有关系。80年代,10万人组成的高级集团已经与以前不同了。这个模糊集团,是非常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没有意识形态的立场。他们会重复官方的意识形态词句而不去相信,只关心自己的特权和利益。其中,只有极少数相信社会主义。在80年代末辩论苏联发展的方向时,他们就开始作出选择性的思考:如果改革达到民主化,就会减少特权和权力;如果回到改革前的社会主义,虽有相对的特权和地位,但特权又受到原有的社会主义机制的限制,也不能积累过多的财富,更不能把特权和财富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因此,精英们认为资本主义能够为他们提供最大的机会,不但管理,而且拥有财富、传给子孙后代。这可以解释他们观点的迅速变化。这就能够把戈尔巴乔夫排斥到一边,使叶利钦得到权力。具体的办法涉及许多细节,煤矿罢工,媒体的争夺,苏联周边民族主义情绪。叶利钦就是利用这些夺取了政权,让戈尔巴乔夫留在那里,无能为力。

这种亲资本主义的力量主要在俄罗斯共和国。他们意识到,必须使苏联解体,才能获得巨大的权力。苏联精英相信,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会使他们成为富人。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我研究了苏联的高级官员,比如切尔诺梅尔金,当了多年的总理,他80年代当天然气部长,92年就成为天然气垄断公司的拥有者,掌握了40%的天然气储备,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柯尔科夫斯基,我93年采访他时,他描写了他在80年代曾是共青团领导人时,怎样利用国家的资金,建设他自己的私人银行。他们不顾人民的反对,建立资本主义。

劳动人民得到社会主义的好处,但并未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群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没有行动起来保卫自己的利益的经验。当精英们把苏联解体时,他们不能组织抵抗。叶利钦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他从不谈建立资本主义,仅仅谈民主、改革、市场改革等。直到他离开总统职位时,也没有谈要建立资本主义。在这一点上,叶利钦领导集团的其他成员则更加直截了当,盖达尔在进行资本主义革命方面是诚实的。他成为第一任总理。

苏联解体的教训。按照西方的说法,苏联解体证明了社会主义是巨大错误,计划经济不可行,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带来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的结论不同。苏联的解体,既不能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也不能证明资本主义的优越。它只是证明,这个制度在把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时比资本主义优越,比资本主义有更快的发展、更多的公正。这是被苏联的早期历史所证明了的。

苏联解体证明:由一些精英掌权是不持久、不稳定的。这些掌权者最终认识到,维护社会主义不符合自己的利益;符合自己利益的是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同时,他们又握有实现转向资本主义的权力。这一点不仅适用于解释苏联解体,也适用于解释东欧的剧变。这并不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行。它告诉我们,社会主义要长久,必须使从社会主义得到好处的人同时得到权力。人民必须有真正的主权。我这里并不是指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但社会主义必须掌握自下而上产生的原则,而不应该掌握在上层。这样,社会主义才能维持下去。

社会主义是通过革命产生的。在一个时期内,权力掌握在上层,以巩固革命。但这就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带来一个问题:习惯于行使权力的党转变成民主的党是困难的。但只要老一代革命者掌权,还不存在问题。当老一代过世,新一代上台时,这就成为问题了。新的领导集团,没有旧社会受压迫和追求社会进步的历程。因此,其本身就有转向资本主义的倾向。这并非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改变权力关系,可避免向资本主义过渡。不必产生自己的掘墓人。

社会主义也可以在所谓的民主国家产生,不必经过严酷的斗争。那里的社会主义可以从一开始就采取人民群众参与的、民主的方式,上层精英不容易形成。但美国很难这样,美国统治者会诉诸暴力,不会尊重宪法规定的人民的权力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前苏联曾是一个国力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科技发达,人民自信,在全世界都有自己利益,是唯一一个可与超级大国美国相抗衡另一个超级大国。然而,1991年12月25日,这个由列宁创建,这个让西方世界望而生畏的国家在经过七十年的历程后解体了。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一)高度集权的弊端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高度的集权,这个特征表现为高度的政治 、农村 、学校等基层单位建立党组织的法律 ,结果造成党的基层组织大大萎缩,党失去了在群众中开展活动的基础。

(三)路线及政策的失误

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发展方向,推行的路线和政策造成了苏联社会的动荡与混乱。戈尔巴乔夫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过分匆忙推进民主改革。戈尔巴乔夫其性格同赫鲁晓夫相似,极端急躁、非常简单化从权威制度向民主制度过渡、从极端集中化向分散的市场经济过渡,导致国家控制力的丧失。

(四)经济建设的落后

苏联有丰富的资源但开发利用得不好,军工方面的科技成果也没有很好运用于发展整个经济。首先经济结构不合理,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慢,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

二、苏联解体的教训

(一)国家要高度统一

苏联解体给世人留下的最为深刻的教训就是:国家统一是最高原则。任何分裂行为都是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客观规律 相违背的。1991年3月17日苏联就联盟前途举行全民公决,全苏1.86亿选民中80%以上参加了投票,投票者赞成保留苏联的占76.4%。毫无疑义,苏联解体是违背苏联大多数人民意愿的。苏联解体破坏了统一的空间。

(二)确立并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

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最重要教训在于,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为保持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本身所决定的,也是由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重大关键所在。而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进而完善党的领导。苏联长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影响了政治体制中其他各种设置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

(三)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

经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兴衰存亡的根本问题。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要集中力量发展 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体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不去,其他方面的优点也难以发挥。

(四)健全社会主义政治 体制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本身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在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加强和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律

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和监督制度;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使之规范化和法制化;应充分发挥中央集中和地方分权各自的优势,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吸引少数民族参政、议政,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民族和睦、维护国家统一的根本保障。同时,对于少数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制造民族矛盾、民族纠纷、分裂国家的势力,应毫不手软,坚决给予回击。我们必须承认在国家的政治体制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着艰巨的改革任务。

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

基本情况俄工业、科技基础雄厚,但产业结构不均衡,对能源和高能耗工业依赖度高,加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发展投入不足,发展缓慢。自然资源丰富,许多矿产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苏联解体后俄经济持续下滑,2000年普京执政至今,俄经济快速回升,连续8年保持增长(年均增幅约6.7%),外贸出口大幅增长,投资环境有所改善,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初的那场震惊世界的剧变至今仍然让我们记忆犹新,几乎在一夜之间,一个曾经堪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就这样轰然倒下了,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想空间,也让我们对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出路在哪里,俄罗斯何时才能真正地走出经济衰退、社会混乱的泥沼?这些都成了俄罗斯国内乃至世界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思考的问题。本文着眼于未来,力求对未来制约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因素做出准确、客观的分析,希望能以“他国”为鉴,对我国的改革大业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关键词] 俄罗斯 私有化 休克疗法 地下经济

[作者简介] 景维民,1956年生,南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王永兴,1981年生,现就读于南开大学经济学系99级基地班。(天津 300071)

一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的简要回顾

1992年,俄罗斯选择了“私有化”的道路,受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这种私有化没有采取“渐进式”的方法,相反,当时的领导者接受了哈佛大学教授萨克斯的建议采取了所谓的“休克疗法” [1],妄图通过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迅速实现所有制形式的变革,从而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然而事实却证明,这种激进式的改革方案不但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甚至还激化了旧有的一系列社会矛盾,把俄罗斯人民拖入了苦难的深渊。现在,俄罗斯的领导人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身的改革历程时才认识到,经济体制转型是一个极其复杂、困难和长期的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然而,由于巨大的政策惯性,“休克疗法”的伤痛至今难以抹平。

从1991年俄罗斯出现明显衰退开始(当年GDP比上一年下降9%),俄罗斯经历了连续6年的经济负增长,到1997年刚刚出现复苏迹象(GDP比上一年增长0.4%),1998年8月17日起又遭受了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据统计,俄罗斯在整个90年代GDP下降了50%多 [2],截至1998年,俄罗斯的GDP仅相当于美国的1/18强,中国的1/2弱 [3]。居民的人均实际收入甚至下降了80% [4],约有6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通货膨胀极其严重,物价上涨了6 000多倍,很多人的存款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俄政府面临的债务问题也十分严峻,俄罗斯现在的负债率极高,每年都有上百亿美元的债务到期,使国家经济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与此同时,俄罗斯的资本外逃现象却极为严重,基本每年都有200亿美元左右通过“地上”和“地下”的各种途径流失,这对原本资金就十分短缺的俄罗斯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经济上的动荡必然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经济状况的持续恶化导致社会失业率急剧上升。与此同时,贫富差距也迅速扩大,20%的人占有社会总财富的60% [5],而这种差距多数是由于少数人利用手中特权产生的,这种收入的不公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也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和黑社会组织的猖獗。俄罗斯的政局也处于不断的动荡之中,反映了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这种现象又反过来进一步使经济趋于恶化 [6]。

总之,1998(包括1998)年以前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道路可谓是荆棘丛生,这种状况直到1999年才有所改观。1999年俄罗斯的GDP出人意料地增长了3.2%,达到44 760亿卢布,这种增长势头使一些人相信,俄罗斯经济将要走出低谷。随后两年俄罗斯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这一点,2000年和2001年俄罗斯GDP分别增长了77%和57%,实现了连续三年的经济增长,实属不易。很多专家学者就此下了断言:俄罗斯经济的潜能已经开始释放,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俄罗斯将在10~20年里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对此观点我们不敢苟同,只从量上来推断是不够的,如果经济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的话,那只是经济增长,而不是经济发展。事实上,经过冷静的思考和对俄经济形势有了总体的把握后人们就不难发现,俄罗斯前方的道路并非坦途,还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利因素有待克服。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制约着俄罗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呢?下面我们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 制约俄罗斯经济

发展的因素分析

我们知道,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是极其复杂的,在很多方面都有特殊性,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研究,制约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因素更是不胜枚举,其中既有老问题,又有新问题,既有短期因素,又有长期因素。在这里我们只谈对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阻碍比较大的因素。

(一)制度因素分析

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里,制度是被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来处理的,要么假定制度是既定的,要么假定制度下的交易成本为零,这里还暗含了一个假定,即信息是完全的。在这个框架下,就不能解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一系列问题,更重要的是,“如果新古典模型对资源配置和市场机制问题的描述是正确的,那么市场社会主义则应该已经大功告成了” [7]。因此这种不切实际的假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新制度经济学则主张把制度因素作为主要的因素处理,它认为,任何经济体制方面的变革都有它的制度解。正确的制度构建和制度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制度变迁有两种方式,一种叫做“诱致性制度变迁”,它以自发性、逐利性和渐进性为主要特征,其主体是各种利益集团,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另一种叫做“强制性制度变迁”,它以自觉性、强制性和快速性为特征,其主体是政府,所以采取的是行政命令、法规等“自上而下”的方式(俄罗斯的情况无疑是属于后者)。任何制度变迁都是各种利益集团互相博弈的结果,正是这种博弈形成了不同阶段的制度特征,但是博弈的各方首先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只要这种变迁的收益大于自己要付出的成本,这个利益集团就会努力促成这种变迁,但同时由于信息是有限的,信息的传递也是有噪音的,人又是“有限理性”的,所以他们的选择虽然符合自己的(有限)理性,但是却未必符合社会的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就极有可能出现对某一集团有利(在俄罗斯可以看作是垄断利益集团),但是却对整个社会不利的制度选择。更重要的是,根据以诺斯为代表的一些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观点,一旦人们选择了既定的制度,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再加以改变,即所谓的“路径依赖”理论(这种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某种制度明明是无效率的却还能维持下去的原因)。另外,新兴的演化经济学理论也认为,制度的初始选择很重要,制度一旦确定,便会进入到一种不断自我强化的正反馈过程中去,从而“锁定”自己。

从改革的绩效角度来看,与中国相比,俄罗斯的改革无疑是失败的,至少我们不能叫它成功,它给某些利益集团带来的好处是以惨痛的社会损失为代价的,其社会总体福利是下降的。俄罗斯所进行的这种制度变迁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成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消化,俄罗斯要想走出“锁定”状态,重现昨日的辉煌,短期内恐怕是难以实现的。

(二)腐败和地下经济的影响

腐败就是政府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的行为。一些官员在俄罗斯社会状况混乱的情况下大肆寻租,更严重的是,这些寻租行为大多还是“非生产性” [8] 的,对俄罗斯经济状况的恶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腐败行为与地下经济是密切联系着的。可以说,腐败为地下经济的盛行开辟了通道。

所谓的地下经济是指那些防止和逃避政府的管制、税收和监察的经济活动的统称。它通常涉及极为广泛的经济活动,包括走私、卖淫、色情文学、赌博、打黑工、逃税和未登记收入等。近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洗钱”丑闻就属于地下经济范畴。这些互不相干的活动的共同点在于,地下经济活动者总是千方百计逃脱政府和公众的监督。据一些学者估计俄罗斯地下经济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30% [9],这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极其严重的。地下经济对正常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下经济使统计数据失真。如果一个企业甚至一国的经济决策只根据这些“表面”的数据而不考虑地下经济的扭曲作用,那么很可能就会做出错误的决策。从经济学上讲,不准确的数据增加了交易成本,产生了信息噪音,从而经济更加偏离最优化 [10]。

其次,地下经济扰乱了资源的配置,在地下经济中,有很多资源不是按照市场的要求配置的(事实上,其依据是违法风险收益与违法成本之比,二者差别越大,从事地下经济的动机越强烈),导致社会经济总体效率低下,平均收益率降低。某些地下经济实体利用各种不法手段抢夺社会资源,导致某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严重短缺。这些企业利用逃税、贿赂等手段,使其在与正规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一种“畸形”的优势地位,妨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些类似于“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再次,地下经济活动导致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直接影响了公共品的支出,从而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速度减慢,其他一些基本投资经费也受到影响。对于需要大量投资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这种情况的消极影响就更加明显了。

另外,地下经济加剧了社会分配的不公。事实上,在地下经济盛行的社会,人们收入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个人“隐形”收入有多少。一些贪污腐化的高官的正式工资与普通百姓并无大的差别,但缘何他们却能极尽奢华呢?答案只有一个——“灰色”收入!隐形收入的大量涌现导致的分配上的两极分化势必造成一些人心理的不平衡,从而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最后,地下经济还腐蚀了人们的思想。“损公肥私”行为的日益“公开化”、“合法化”,寻租行为的日益盛行等种种属于地下经济范畴的现象,对公民的价值取向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俄罗斯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打击腐败和地下经济,但是要想阻止“腐败”这个“越滚越大的雪球”和极其隐蔽的地下经济的发展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可以说,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那么政权的微观基础就是不牢固的。

(三)国内局势的不稳定和美国等国的牵制

普京上台以来对俄罗斯旧的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在全国设立了七大联邦区,由总统直接派全权代表管理,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关系。与叶利钦时代相比可以说是实现了政治上的相对稳定。但是,并不能就此否认国内矛盾的存在,事实上俄国内的权力斗争还是相当激烈的,主要是那些既得利益集团不甘心放弃自己的利益,普京与掌握着巨大财力和政治势力的寡头们的斗争才刚刚拉开序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削弱寡头和地方的权力,实现国家政局的稳定,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另外,俄罗斯的民族宗教问题也极其严重,彻底打击民族分裂分子的猖獗活动也是关系俄罗斯今后进一步改革成败的必要步骤 [11]。

从国际上看,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了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霸权主义面孔愈加彰显。为了实现不可告人的目的,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大搞“东扩”,以经济、政治等各种方式向俄罗斯施压 [12],并不断从意识形态领域向俄罗斯渗透。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俄罗斯后院打起了科索沃战争,这在“华沙条约”存在的时候是不可能发生的。“9·11”事件之后,美国又以反恐怖主义之名,在阿富汗向塔利班武装开战,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随后又威胁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美国又搞起了所谓“邪恶轴心论”,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其全球扩张政策和霸权主义嘴脸。美国虽然在反恐问题上也寻求过俄的支持(俄也试图利用这一点找到“共同语言”),但风头过后,从美国最近的所作所为看,无疑又把俄罗斯踢到了一边。俄罗斯目前的处境十分尴尬,战略空间不断缩小。可见,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必然是今后制约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投资奇缺与资本外逃并存

刺激一国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动力是什么?是投资。投资是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实现经济发展的保证。一个国家,只有有源源不断的国内国外投资注入才能为经济发展注入必需的“血液”,才能产生“乘数效应”。近十年来,由于资金不足,俄罗斯的生产性投资减少了80%,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减少了70%多,生产设备严重老化,由于不能进行技术改进,能耗大,成本高,生产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受到了很大影响。

我们知道,那些应投机而生的短期资本在一定意义上说,不但不利于实际经济的发展,还容易产生虚幻的“泡沫”。这些短期游资一有风吹草动,便会快速逃离,对逃离国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经常会导致一国金融体系的崩溃。而直接投入生产领域的投资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对实际经济的影响最大。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直接投资的水平最能反映一国对外资的利用程度。而据一些学者统计,截至2001年,外国对俄的直接投资累计大约230亿美元,只占累计外国投资总数的1/2弱 [13]。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外国对俄直接投资有限的情况下,俄自身的资金却以平均每月十几亿美元以上的速度迅速外流。最需要资金的国家竟然成了资金净输出国,相当于对俄罗斯经济“抽血”,其影响可想而知。

(五)债务压力巨大

俄罗斯的债务分内债和外债两部分,无论从数额上,还是从还款压力上,外债都占支配地位。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一下外债数额巨大对俄罗斯未来经济发展的制约。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承担了原苏联的全部外债(约600多亿美元),从1992年起,俄罗斯为了解决经济改革所需资金和弥补预算赤字大举借债。其外债数额迅速跃升到1999年的1 670亿美元。目前的外债数额仍在1 300亿美元左右。目前,俄罗斯的还债压力十分巨大,2002年需要还140亿美元,2003年需还190亿美元,在最近十年内,俄罗斯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债务危机的威胁,外债成了制约俄罗斯发展的瓶颈。

顺差是偿还外债的保证 [14],但是近两年俄罗斯的顺差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石油、黑色金属与有色金属等原料出口(约占70%),这种情况造成了对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严重依赖,如果价格下跌,同时出口又下降,外汇储备还不多,就极可能出现债务危机。虽然2001年俄罗斯在出口下降0.5个百分点又还外债140多亿美元的情况下外汇储备仍然达到了366亿美元,但前景仍不容乐观。据报道 [15],油价的下滑使俄政府被迫将2002年预算收入从原计划的680亿美元减少到600亿美元,油价如果跌到14.5美元/桶以下,俄将丧失部分偿债能力。而如果到期不能还债,势必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有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这种情况国际上并不罕见。外债偿还给经济发展和预算安排带来很大的不确定因素,也加大了投资风险,对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六)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俄罗斯由于经历了严重的衰退,职工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了很多,与国外相比相差达数十倍,而俄罗斯继承的原苏联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都经受过非常好的训练,具有世界一流水准,在生活水平严重下降的情况下,这些人才在生计难以维持的情况下,很多人不得不另谋出路,到国外去工作。与此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也看中了俄罗斯大量的既廉价又优质的劳动力,纷纷到俄罗斯网罗人才,造成俄罗斯高级人才大量流失,损失是极其巨大的。有专家估计,由于每年人才外流造成的损失有几百亿美元。这只是从短期经济意义上考虑的。事实上,人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没有了人才,就没有了创新,这种影响将是长期的、根本性的。估计这种作用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凸现出来。

以上所谈的六个方面仅仅是影响未来俄罗斯发展进程的很小一部分,但却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其他诸如人口问题,贫富分化问题,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等也很重要,受篇幅所限,在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但有一点必须注意,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必须使自己的主观思想跟上客观形势的发展,动态地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信有关俄罗斯发展的新问题以后还会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发掘它们。

三 结 语

一位经济学家说过,“经济学家从来就不是好的预测家”。因为现实世界是极其复杂的,人们所做的预测模型不可能把所有的因素都包括进去;现实世界的数据也经常是失真的,一个数据的微小错误就可能导致预测结果的极大偏差。这种信息不完全、不对称造成的结果就是对现实世界理解难度的加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对未来作出正确的判断(至少是短期的),就比如天气预报,虽然气象专家是不可能收集到所有影响天气的信息的,但他们同样可以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掌握的信息越多,预测就越准确。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预测也是一样的,在信息有限的条件下,人们同样可以正确地(虽然不是百分之百地)认识这个世界。在这里,我们用经济学的方法冷静地对俄罗斯经济进行了一番解剖,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俄罗斯经济的近期发展前景的确是不容乐观的。

第四篇:如何吸取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

如何吸取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

杨先生,你好

我比你大五岁,没有你在体制内时混得好,估计会在正处职位上退休。我早在五年前就读过你的博文,虽然只是断断续续,但对你的理性思考与平和表达很认同,在理念上,你比网上任何人都走得远、说得透,但你又是非常务实,或者说不脱离中国实际的。你对世界各国以及中国体制内外的状况都熟悉,这大概就是你被体制内外都接受的主要原因,而这也恰恰让你在一些网友眼里有“圆滑”之嫌,常遭到质疑。希望你不为所动,能够坚持自己,不走极端,不犬儒也不民粹。

今天写信是因为上星期市里组织我们观看了《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感到很震撼。我以前看过你写苏联东欧的某篇文章,还提到戈尔巴乔夫,当时就觉得不能赞同你的观点,可又说不出个道道。这个电视片帮我解惑了。

从电视片中我们看到,苏联的崩溃不是外部势力也不是人民的意愿,而是两三个共产党员根据自己的新思维,一步一步搞垮的。戈尔巴乔夫放松了意识形态控制,贸然实行多党制,犯下了颠覆性的错误,导致亡党亡国。一个世界一流的超级大国一夜之间分崩离析,沦为二流国家。以前读你的文章,感觉这是历史大趋势,谁也抵挡不了,但从这个电视教育片中,让我感到,苏联的崩溃是可以避免的。

今天的中国,既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又要吸取苏联的教训,避免亡党亡国,杨先生赞同吗?你看过《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吗,你怎么看?

XX 省XX 市 XXX

杨恒均回答: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我看过,片名很震撼,也有些怪怪的。其实,苏联“亡党亡国”,主要是中国一些人在“诉说”,大多数俄罗斯人并没有如泣如诉,悲悲戚戚。俄国民众如果真那么伤心,完全可以靠手中的选票把共产党请回来,修宪恢复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十四个加盟共和国,摆脱了俄罗斯人与一党的独裁统治,高兴还来不及,又什么时候“诉说”过?

这部片子还提到“一流国家”与“二流国家”的概念,我不知道这些概念都是如何界定的,如果说国力强大、核武器众多、军队威武、政府多金就是“一流国家”,那罗马帝国、日尔曼帝国与大清朝肯定是“一流国家”,如今的印度、巴西、中国等大国也应该是“一流国家”,而新加坡、瑞士、丹麦甚至澳大利亚这些中、小国家自然属于“二流”或者二流以下的国家。

这种以国家的大小与强弱来界定“一流”、“二流”的做法,恐怕有点过时了。我认为,应该加进那个国家的民众是“一流”的还是“二流”的这些因素。例如,同北朝鲜相比,瑞士这个既无政治影响力更无军事实力的小国肯定是“不入流”的,但两国的民众,又分属于几流呢?还比如,为什么中国那些不停教导我们国家要成为“一流”的达官贵人却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加拿大、澳洲、新加坡、香港这些“不入流”的国家和地区学习、生活呢?

苏联瓦解,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独立,一个政权灭亡了,但“国家”并不是消失了,反而是诞生了更多。如果我们把现在十五个前加盟共和国的力量加起来,比前苏联差吗?当然,人多力量大,筷子扎在一起才不容易折断,可强大的苏联当时都用自己的力量做了些什么事呢?

且不说把坦克开进了东欧的国土上,也不用提在中国东北搞事、甚至威胁用核子武器对付中国,单说说这个邪恶的帝国依仗“强大的国力”在国内巧取豪夺,压制不同声音,弄得民不聊生、万马齐喑,这样的强大是“一流”的国家,还是“一流”的流氓政权?

从执政党与国家的层面来说,也许失去了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某个执政党也就失去了在国际上讨价还价,甚至用来威胁中国等第三世界的筹码,可是,原本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民在国际上的地位又有什么变化?苏联时代,不论是俄罗斯人还是吉尔吉斯坦等十四个加盟共和国的前“苏联人”,甚至没有离开自己国家的自由权利,在国际上的地位更是一塌糊涂,如今,在我经常去的世界多个国家,俄罗斯人越来越多,地位也日益提高。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是也应该作为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地位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俄罗斯人(更不用说另外十四个原加盟共和国的多民族)今天在各自国家内的政治地位与生活水平,同20多年前苏联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人均GDP的大幅提高可能只是一个数字,但权贵的特供没有了,公权力滋生的贪污腐败也大幅减少,普京不久前才宣布了俄罗斯人全民医保,这可是美国都没有达到的。

更重要的是,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人逐渐远离独裁的迫害与克格勃夜半敲门的惊恐。对于每一位俄罗斯人来说,这不比任何强大的国家都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下,强大的国家确实可以抵御外国侵略,但在和平的国际格局奠定的形势下,最强大的国家,应该是那些保护自己国民享受言论、信仰、免于匮乏与恐惧的自由,是一个没有利益集团贪污腐败,是一个人人平等、机会均等的国家!

这个录像片中引用了普京疑似怀念苏联时代的言论,其实这是民主国家政客的特点,普京在争取一些怀念苏联的选民的支持。否则,他已经把持俄罗斯总统宝座十几年了,为啥没有一丁点恢复苏联昔日荣光与***的迹象?比人家当权者普京更起劲地祭奠一个以独裁与军事强力结合在一起、被本国人民抛弃、威胁中国十几年的流氓国家政权的消亡,是不是要三思而后行?

我不想多评价这部片子,但我不得不提醒一下当局,此片子只应作为内部片,不宜公开。否则,你如何向普京交代——说他不是一位好男儿,是一位“叛变”了的前克格勃特务?否则,你如何向俄罗斯人民交代——他们政治地位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完全是因为苏共的一个错误?否则,你又怎么向已经摆脱了前苏联而取得独立的十四个国家交代——苏共的失败导致了他们的独立与自由?你在祭奠苏共的失败,还是在哀叹十几个民族取得独立与自由?

中国一些人当然有权力反思苏联的亡党亡国,尤其是从事理论的学者与专家,但中国政府却不能不顾及已经独立了的十五个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相同国际地位的前加盟共和国的感情与国格——如果现在这些加盟共和国搞出一个纪录片《中华民国失去中国大陆64年祭——中国大陆人民在诉说》,并在人家党内播放,写心得体会,中国外交部会怎么样?我们的国家主席与总理在东南亚大谈摒弃冷战思维、共同发展,一些人在后面搞出这种充满冷战思维的反思片,你以为全世界都是瞎子?

上面的回答可能扯得有些远。鉴于你是体制内的朋友,为了避免我们两人自说自话甚至鸡同鸭讲的情况出现,我现在调整一下自己的身份,也把自己假装成一位体制内的人、一位老共产党员同你探讨这个问题——你看,我这样“圆滑”地转换了身份,我们就不会扯得太远,我们要讨论的问题也就简单多了:如何吸取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

首先,我们要吸取苏联改革路径、顺序与速度的教训。我相信,这个方面中国政府与执政党做得很好,我在引起争议的《中国为何没有重蹈苏联与埃及的覆辙?》等几篇博文里讲过(看后面的连接)。

毛、周不以微弱国力与意识形态同西方对立,在七十年代同美国握手言和,小平上来后打开国门搞“改革开放”,已经与一个劲同西方打冷战、在价值理念上搞对立的苏联拉开了距离;而小平废除领导人终身制,确立了十年一任的集体接班制,确保了政权不会落在一位54岁的大权独揽的总书记手上;江泽民进一步在执政理念上与国际接轨,用“三个代表”改进共产党,并在外交上避免走上前苏联结党营私最终却孤立了自己的老路;加上后来的胡温转而关心弱势,废除农业税,在全国弱势中尝试福利与医保制度;以及刚接任不久的习近平决心清查党内腐败分子、大踏步融入世界格局并担负起大国责任„„这些都是吸取苏联“亡党亡国”教训而走出的“中国特色”的新路子。值得肯定。

然而,改革路径选择、顺序倒置与速度失控,显然不是苏联亡党亡国的最主要教训。如果我们认为一个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一位醉醺醺的莫斯科市长叶利钦同一个深藏不露的阴险的克格勃头子就能把一个拥有2千多枚核子弹头、世界第二大“一流国家”的苏联颠覆掉,那就太天真、太年轻、太简单了(too young ,too na?ve ,too simple)。

我们从苏联“亡党亡国”中更应该吸取的教训更应该是:不要让党、国在错误的道路上滑落下去!要知错就改,顺应时代与民意潮流,坚决彻底地打掉特权与贪污腐败,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还国于民。当这个国家是人民的国,而不是党国,民众还会希望国家灭亡,政党垮台吗?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苏联这样的大帝国更不是一人,或者某股所谓“敌对势力”就可以搞垮的。如果苏共不是脱离人民,背离了当初建国时对人民追求自由与当家做主的政治承诺;如果苏共时期不搞特权,仅仅莫斯科地区就设立了一百多个供大小共党官员享用的特供商店;如果那个国家是为了保护国人不受外国飞机坦克的侵害而扩军备战,而不是为了输出自己害人不浅的意识形态、用武力对付手无寸铁的民众、剥夺宪法赋予国民的种种权利而穷兵黩武„„别说一个戈尔巴乔夫,就是美国和欧洲全部的武装力量加起来,又如何能够颠覆苏联,让其“亡党亡国”?

很有意思的是,中国的一些党政官员在祭奠苏联帝国时,把苏联的亡党亡国归咎于少数党员如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脱离、背叛了人民,而事实正好相反,苏共作为整体腐化堕落,背叛人民,背离了历史!一些中国的党政官员认为是放松了对意识形态控制、放松了对自由思想的打压导致亡党亡国,却没有看到,僵化的意识形态与对多元思想的打压,正是导致这个体制必须灭亡的最主要原因;还有人甚至认为改革导致了苏联崩溃,却不知,不改革,苏联的亡党亡国将会更加惨烈,崩溃将来得更彻底„„

诸位,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吸取的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啊。而要避免这个惨痛教训的最好办法,恰恰是锐意改革,勇往直前。——我知道你困惑了,是的,苏联亡党亡国两个最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竟然是互相矛盾的!党和国家出现了问题,必须改革,而改革一旦出现“颠覆性”的错误,却加速党国的崩溃。这也就是20多年来,中国人纠结于苏联的教训而无法自拔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我们一些党内的同志整天在吸取苏联改革失败的教训而刻意避免苏联党国体制必然失败的这个教训!

有人说了,大清帝国不改革的话,不一定灭亡,为了清党与政权,可以把四万万中国人捆在一起推到海边,西方帝国再邪恶,总不能杀掉四亿中国人吧?还有人说,国民党政权搞什么言论自由,如果不搞,那些知识分子就不会闹事,更不会热烈拥护共产党,国民党也就不会败走台湾了。如今呼之欲出的是,戈尔巴乔夫如果不搞那一套,现在的苏联帝国还在与美帝分庭抗礼,苏联的总书记还是执政了三十多年而没有死去的戈尔巴乔夫主席!苏联人各民族还将跪在这位总书记面前顶礼膜拜、山呼万岁,世界也会在这位最有权力的独裁者面前发抖。而如今,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竟然要靠给意大利烧饼多广告来筹集慈善资金„„

如果你硬要站在历史错误的一边,站在反人类的立场上看这个问题,也不是行不通的,秦始皇再残忍一些,现在我们的主席可能就是秦万世了;斯大林时期杀了那么多人,不搞改革,不也过来了?在一个热兵器时代,如果统治者真要当秦始皇,如果你的国家正好又比伊拉克与利比亚大一些,你还真可以靠杀人、压制言路、侵犯人权而让政权与党长久执政。完全有这个可能啊。

现在,一些人正是想借吸取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来否定改革,否定改革取得的成绩,甚至想把中国拉回到过去,拉回到独裁专制的时代。这种倒行逆施真能在现代文明世界、在逐步开化的中国人身上实现?你看到地球上还有几个秦始皇,还有几个独裁专制?当初的苏联如果是当今一些在中国反思苏联的人执政,不进行必要的改革,一味抗拒潮流与民众的愿望,最终政权可能会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但最血腥与彻底的毁灭却无法避免,到那时,别说普京这种前共党克格勃无法执政,甚至再也没有人敢“诉说”,更没人来祭奠了。

我更愿意相信,这事不会在人类发展到如今的时代发生,这事不会在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发生,不会在当初抛头颅洒鲜血的中国共产党执政64年的时候发生。我更愿意相信,执政当局会从上面两个方面吸取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不会偏废一方而铸下颠覆性的错误。

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不难,中国历史上有太多独裁暴政被推翻的例子,中国人也一直在“诉说”。只要执政者认真吸取教训,更多地倾听中国人民的“诉说”,而不是去祭奠北极熊历史上最凶残的政权,去倾听莫须有的俄罗斯人的“诉说”,一定会搞明白人民内心的愿望,一定会找到中国通向未来的光明大道。

谢谢你的问题。

第五篇:苏联亡党亡国的感受和教训

苏联亡党亡国的感受和教训

苏联的解体,亡党亡国,是二十世纪的大事件,对我们、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而不可磨灭的影响,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教育意义,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它的兴衰成败,就不得不分析其兴旺发达,没落衰败的原因。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是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自身主体民族的语言,共有100多个民族,曾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这是苏联的大致国家及其民族组成。由此可以看出,它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超级大国,这是其最基本,最普遍的国情!国家先后经历的主要领导人依次有: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戈尔巴乔夫,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指导思想!从列宁1917十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1922年建立苏联,到1991年戈尔巴乔夫苏联解体,也就短短七十年,这七十年是不平凡的七十年,血雨腥风,经济腾飞,思潮澎湃,百家争鸣,但苏联最终却走向了坟墓,没有被铁枪大炮打倒,而是亡在自己的手中,共产党自己却成了自己的掘墓人,这确实是血一样的教训!

苏共倒台,苏联亡国,原因种种,肯定也不是一个两个能够说得完的,下面综合自我分析,列举一些。因为苏联是一个高度封建集权制”的国家联盟,其实质践踏了国家主权,在苏联境内的每一个国家都是必需要无条件听命于苏维埃最高领导人的指令,当年苏联还想把中国也纳入苏联,我们的毛主席当然是不同意的,这点可以看出我们的主席具有的不平凡的远见卓识。苏联的解体也告诉世人,专制统治是不会长久的,必然走向灭亡。苏联体制僵化、经济衰退,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其解体的根本性原因。领导人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国内各类矛盾积聚,名族矛盾,宗教矛盾,社会经济政治纠纷等等,成为苏联解体又一原因。腐败导致党衰国亡,特权导致贪污腐败盛行,官僚特权阶层与亲西方的社会精英同流合污,俄罗斯民族同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加盟共和国内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是苏联灭亡的重要原因!还有很多其他对其亡党亡国原因作主要分析的观点学说,这里有必要列举几个很重要,很具代表性的观点。”葬送说”认为戈尔巴乔夫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叛徒,是乱党乱国的罪魁祸首,是他葬送了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平演变说”该观点认为苏联演变的主要原因是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民族矛盾说”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是苏联实行大俄罗斯主义,对内搞霸权主义的结果。苏联演变的过程也是苏联民族关系日趋紧张、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民族分立日见增长的过程。“上层自决说”这种说法认为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苏共内部,“是苏共的上层精英在对苏联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所做出的决策结果。“经济没搞好说”该观点认为,苏联剧变中首要的决定因素是现存社会主义在同西方经济的竞赛中失败了,特别是在最近的技术革命期间,苏联的中央集权经济不能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并驾齐驱。

苏联解体是历史的进步还是社会的倒退呢,对我们又有何指导意义呢,我们又应该从中总结什么,学到什么,来更好的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是社会主义的解体,是在资本主义占大多数国家的环境下社会主义的解体,那么是不是意味着社会主义就不如资本主义了呢?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不得不问自己,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更多的时候是曲线螺旋式上升的。人类社会主义制度正是诞生不过九十余年。而资本主义制度正式确立已经近四百年了。资本主义制度发展比较成熟,经历过几次巨大的起伏波折,它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次危机经过调整,资本主义就成熟一次。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出现,是人类探索美好公平社会的开始。那么一开始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尽完善的。比如说,苏联列宁和斯大林是按照马克思的设想,构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因此带有浓重的理论色彩,而且建设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毫无经验可言。尽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在许多方面的建设存在着经验不足,制度建设不尽合理的缺欠。而且苏联历史上是封建专制主义浓厚的沙俄,它的经济在二战结束后到解体前还是保持在重视军事和重工的发展,轻视于民生有关的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在解体时,它的经济实力大概有美国的40%,但是其军事能力却能达到美国的98%。而且苏联也比不上其他发达国家民主。领导人的错误路线和思想决策,最后在经济改革没成功就搞政治改革的情况下,共产党的领导力开始下降,最后由于各方面的压力和长期隐藏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解体了。政治经济文化落后,封建主义残余浓厚。社会主义脱胎于这个基础之上,必然会带来民主法制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官僚主义特权思想严重等等。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水则载舟,亦则覆舟”,我认为在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下搞政治改革,搞思想自由化,那是对自己的扼杀,自由和民主是有限度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需要更多的权利思想上的自由,需要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当上层建筑不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时,就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桎梏,于是我们便需要改革上层建筑了,但都得把握一个“度”,什么时候才改革,怎样改革,这些都是要根据国情和民情作出具体分析,当然有时候不免有错误,但是要适时的纠正,否则就会一去不复返,昙花一现的美好苏维埃就是没有把握好这个度,没有分析分清国情和民情,当然也包括当时的世界局势。当一切都逼近的时候,没有什么不可能!原本不可能的也便成了可能,很多现象和事实就是这样,人也不过如此,从来不敢想象的,明明知道不可能的,最后还是被逼,成了可能;虽然明知不可能办到,但这一切却是在一种可能的思想下进行的,前进的,人是这样的,由人组成的社会亦是这样。我觉得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胁迫中产生,发展,壮大,最后消亡的,并非象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自然和和谐,当然我这指的是过程,我们看到的现象固然很多是和谐和美丽的(这是我自己的“胁迫说”理论)!所以,在我看来,凡事都得有一个度,都得有一个限制,不能任其自由发展,尽管自由发展短期内可能收效颇丰,但绝对不能长久的,因此我们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国富民强,首当其冲的还是要搞经济,搞经济的同时作适当的其他调整,包括政治、教育,医疗等等,而且这些都在有碍经济发展的时候更应该多搞搞,但不应该大搞,我们重点和根本还是发展经济。现在,我们与其他发达国家,尽管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也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差距,我们的国情是人多,地大,资源丰富,基本小康水平,经济方面仍然远远不如别人,又怎么能够去大力调整政治呢?从这些分析来看,我们走的道路,坚持的思想路线,都是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的,我不敢对你有太多的强求,我的祖国,你已经背负过太多的重担和责任,我会为你尽一份我自己的微薄之力,最后祝愿你:发展越来越好!

下载浅析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教训(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教训(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联解体原因与教训

    苏联解体原因 苏共在七十四年间经历了五个领袖集团,对亡党亡国造成最大危害的是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彻底否定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

    苏联亡党亡国的五条教训

    苏联亡党亡国的五条教训 两面派、阴谋家、野心家、修正主义分子篡夺了苏共领导权,他们背叛了马列主义,背叛了人民,否定党的历史,否定党的领袖。 苏共在理论上背叛了马列......

    苏联亡党亡国的感受和教训观后感[推荐]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观后感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纪录片,运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倾听并记录了20年前那场剧变的亲历者、当事人和......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推荐五篇)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1991年12月25日,苏联,一个拥有着2241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一个拥有2.8亿人口,一个拥有两千万共产党员的百......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①外:英、法、美、日对十月革命建立的苏俄......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引言: 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并将继续作为他......

    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及意义(共5则)

    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及意义 在进行探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及意义之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的问题是:什么是苏联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5篇模版]

    必修二 经济成长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1年春) 一.背景 1.国内: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苏俄面临着物力财力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