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组织名词解释
1、信息组织:所谓信息组织,亦称为信息资源组织,指根据使用的需要,依据主题内容或特征,将信息资源组织为有序集合的过程。
2、情报检索语言:一种由表达文献主题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词汇及规则组成的人工语言系统。
3、文献目录:通常是以各种媒体的文献单元为对象,11、复分表:亦称副表、辅助表、共性区分表,指由共性子目构成,供主表有关类目共同使用的表。
12、混合号码: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固定次序的符号系统构成的号码。
13、层累标记制:按照类目划分的等级配置相应位数号码,号码不仅可以反映类目次序,并可以根据标记对其进行记录、报道与揭示的工具,包括文献收藏目录和书目。
4、索引:是以文献集合中的文献单元或文献中的信息单元为揭示对象的检索工具。
5、检准率:亦称查准率、相关率、指系统实施检索时检出的与某一检索提问相关的信息资源量与检出的信息资源总量之比。
6、引用次序:在列举式分类法中,是指类目划分标准使用的先后顺序;在分面组配式分类法中,则表现为复合主题中不同组面被引用的先后次序。
7、信息资源分类:根据信息资源的内容属性和其他特征,将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分门别类地、系统地组织和揭示的方法。
8、等级列举式分类法:是一种将所有的类目组织成一个等级系统,并且采用尽量列举的方式编制的分类法,亦称列举式分类法,枚举式分类法。
9、分面组配式分类法:是一种依据分析兼综合的原则编制的分类法类型。
10、基本部类:是为分类法的合理展开对知识范畴所做的最概括、最本质的划分。的位数判断出类目的等级,这种标记方式,称为层累标记制。
14、相关索引:是一种不仅可以从主题名称出发查找对应的类目,而且可以将被分类体系分散的一个主题各个方面的类目加以集中的工具。
15、同位类:从同一个上位类区分出来的一组处于同等地位的子类/目,称为同位类。
16、交替类目:为多重从属关系重复设置的类目中,规定不用来进行标引的类目。
17、分类标引:又称为归类,是指依据一定的分类语言,对信息资源的内容特征进行分析、判断、选择、赋予分类标识的过程。
18、确定使用本:根据文献单位分类标引的需要,对选定的通用性文献分类法进行适当调整的过程,称为确定使用本。
19、分类索书号:又称分类排架号,是表示一文献在分类收藏中位置的号码。
20、书次号:表示同类书先后次序的号码称为同类书区分号,亦称书次号。
21、主题法:直接以表达文献主题的语词做检索标识,以子顺为主要检索途径的标引和检索文献的方法。
22、标题法:标题法是一种以标题词作为主题标识,以词表预先确定的组配方式标引和检索的主题法。
23、叙词表:是一种将标引人员或用户的自然语言转换成规范化语言的术语控制工具;是概括各门或某一学科领域并由词义相关、语义相关的术语组成的可以30、元数据:一般认为,所谓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或关于数据的结构化的数据,是信息描述的结果。
32、MARC格式:机读编目(machine readable cataloging.MARC)格式是根据文献特点和文献机构
之间信息交换的需要建立的标准化的计算机可读形式。
33、计算机标识语言:(Markup Language)一种能描不断补充的规范化辞典。
24、主题词款目:亦称叙词款目,由叙词及其相关语义关系项构成的独立排检单位。
25、范畴索引:亦称分类索引,范畴表,是一种按照词汇所属学科或专业范畴编制的概略分类系统,是从分类角度查找叙词的辅助工具。
26、词族索引:是一种以词族为款目单元,按照款目词的字顺排列,供从等级关系的角度查找叙词的索引,亦称等级索引。
27、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是一种实现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兼容互换的系统。通常在一个检索语言系统中,对分类表部与主题词表部的术语、参照、标示、索引四部分实施统一的控制,以满足分类标引、主题标引的需要。
28、参照系统:通过在叙词下设置参照项的方式,在叙词之间建立起一种反映主题词之间联系的语义网络,是字顺表对词间关系进行控制的主要形式。
29、信息描述:亦称信息资源描述,是指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要,对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形式特征、物质形态等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活动。
述信息资源的格式成分、结构信息等数据的计算机语言。
以上为个人结合书与课件总结出来,因老师不给正确答案,故不保证正确性,望广大同学共同努力查找不足。
第二篇: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及答案)
1.下行沟通: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沟通,由上级直接向下级发布命令和指示。
2.群体风气:是群体规范的一部分,是一种非正式的、非强制性的行为标准,它由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约定俗成。一般来讲,群体风气是指群体在长期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3.正强化: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
4.负强化:是惩罚那些与组织目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
5.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持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6.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7.动机:指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
8.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具体而言,激励就是利用某种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9.价值观: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和判断,代表了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10.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11.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12.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13.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14.气质:是一个人的自然特征、精神风貌的集中表现。
15.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16.: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17.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18.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人对一定事物的态度。
19.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20.凝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21.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团体中因受到团体的影响和压力,使其在知觉、判断及行为上倾向于与群体中多数人行为保持一致的现象。
22.小集团思想:是参与一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一种思想作风,在这个群体中,认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的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为重要。为保持群体的统一、创造和谐的气氛有特殊意义。23.非正式组织:是一种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不是由法定的权力建立的,也不是出于权力机构的要求,而是在人们彼此交往的联系中自发形成的。
24.正式沟通:指命令和指示经指挥链条向下传达,意见和建议经指挥链条向上汇报。25.上行沟通: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沟通,是由下级向上级报告情况、提出自己意见和建议的沟通方式。
26.组织:是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27.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8.“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关于人性的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29.“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30 “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要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产生最大的满足感。
第三篇:行政组织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2.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3.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4.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5.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
6.霍桑实验
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ZO世纪ZO年代中期到3O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7.“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创立的。他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深人的研究,提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5个基本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人手,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8.“成熟一不成熟理论” 阿吉里斯创立的。他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指出,组织中的人性是发展的,它们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仅仅靠正式的组织是难以完成的,这就需要管理者吸收工人参与,采取以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使工人具有多种工作经历,进行角色体验,强化工人的责任,依靠工人的自我管理。
9.棱柱模式理论美国当代著名的行政学家里格斯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是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里格斯说的农业社会相似于传统社会,工业社会相当于现代社会,棱柱社会则为过渡社会。棱柱社会概念的提出,既是里格斯的重要贡献,也是里格斯的理论特色。10.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就是组织管理者对组织的环境进行研究,感知和了解环境及其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适应环境的变化,乃至最终有效地创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环境的过程。11.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12.管理层次为组织系统中纵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额。
13.管理幅度为一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
14.分权式组织结构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之中,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将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处理事务;或者为适应各地区的需要,分别在各地设立有独立法人地位、有处理其事务的全权,并不受上级机关指挥与监督的组织结构体系。
15.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6.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17.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程度和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
18.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群体规范主要有风俗、文化、语言、舆论、公约、时尚等行为规范及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19.行政组织领导就是指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依法运用国家公共权力,通过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方式,引导和影响所属成员达成公共目标的活动过程。
20.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
21.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非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扭力,来源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
22.行政组织决策是指行政组织系统为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就面临所要解决的行政问题而制定和选择活动方案,做出各种决定的过程。
23.行政组织决策体制就是指进行行政组织决策的体系,它是用制度形式固定了的承担行政组织决策任务的机构、人员设置、职权划分以及运行关系的模式。24.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之间,由于目标、各自的特点和利益的不同,所产生的对立态度或行为。
25.工作冲突当人群和部门之间在工作上相互依赖或密切相关而出现职责分歧和工作矛盾时,就可能产生工作冲突。
26.直线/职能冲突主要发生在任务单位与职能部门间的冲突,焦点常在资源分配上或职能部门干预任务系统的决策方面。
27.组织沟通是指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上下级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情感、观点和交流情报、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实现组织和谐有序发展的行为和过程。
28.正式沟通是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 递和交流。
29.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它不受组织监控,自由选择沟通渠道。
30单向沟通是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
31.双向沟通是指信息的发讯者以协商、会谈、讨论的方式对受讯者发出信息之后,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发送和反馈可进行多次,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32.知识是一种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结构化的经验、价值以及经过文字化的资讯;此外,也包含专家独特的见解,为新经验的评估、整合与资讯等提供架构。
33.学习是一个使相对持久的变化在经验引起的潜在行为中发生的过程。
34.组织学习是指组织成员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自身的行为、优化组织的体系,以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
35.行政组织学习以行政组织为主体,是指行政组织为应对环境变化,提高治理能力而进行的系统化、持续的集体学习过程,行政组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并创造出新知识,从而带来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多方面改善以及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
36.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
37.双环学习是重新评价组织的本质、价值和基本假设。双环学习也被称为“变革型学习”。
38.三环学习是指组织应该学习如何学习,并将之命名为再学习或次级学习。这是最深程度的学习。
39.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心理意识、行为规范、活动准则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40行政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行政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对组织及其成员具有持久影响力的行政价值观、行政意识、行政规范和行政思维模式的总和。
41.示范法即通过总结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发挥党员和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表彰先进人物等方法,使行政组织文化成为组织成员行政行为的导向。
激励法即运用精神与物质的鼓励或者两者相结合的鼓励,通过开展评比、奖励、提口号、提目标、提要求等活动,给先进以荣誉、让先进得实惠,激发全体组织成员的事业进取心,促使他们主动努力工作,并把自身的行政工作成就建立在有利于国家、社会和组织发展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在生活方面关心他们,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43.绩效管理就是通过对行政组织绩效标准的设定、实施和对完成情况的评估、反馈来改进和优化管理。
44.标竿管理就是从分析本行业的标竿的行为着手,学习其成功的经验,以提高自身绩效的一种绩效管理方法。标竿管理最早由美国的施乐公司提出,现在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
45.绩效评估就是用事先确定好的指标和标准来衡量绩效实践状况,以确定绩效实践水平的活动。
46.组织变革是指组织系统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组织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调整,改变旧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组织管理形态,以维系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并借此提高组织效能的一个过程或行为。
47.组织发展是指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合理地设计组织的结构与体系,妥善地运用、调整组织的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对组织管理的模式和人的行为实施变革;从而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活力,实现组织效能的一种过程。
48.工作再设计 3.工作再设计就是通过对工作进行重新调整和再设计,使工作更有趣并富有挑战性,以此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
49.斯坎隆制度是以它的创始人斯坎隆命名的一种管理制度。斯坎隆原是拉帕因梯钢铁厂的工会负责人(后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38年该厂濒于破产。在斯坎隆的创议下,制定出劳资合作的管理办法,推行民主化的组织变革。他所提出的管理制度被许多工厂效仿,成为西方一种“民主化”的管理制度。
50.过程咨询就是用一系列的顾问活动,来帮助变革人员认识、了解和处理周围环境所发生的事件。
51.团队建设就是依靠群体成员自己来提高群体效率的计划性活动,其目的在于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分析和处理群体内存在的问题,协调和改进群体内部的关系,发挥群体效率,提高组织效率。
52.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53.调查反馈法主要是利用问卷向一个组织来收集有关组织与成员的资料,组织成员以这些具体资料为基础来共同诊断组织存在的问题并拟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
第四篇: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精华版
组织 由许多在结构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细胞核细胞间质所组成的基本结构
器官 由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
系统:许多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器官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某种特定生理活动即构成系统
被覆上皮 被覆上皮是指广泛分布于人体内外表面的上皮 内皮与间皮 内皮是指分布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腺和腺上皮 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并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腺是由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所组成的器官
细胞间质和基质 细胞间质是位于细胞之间的非细胞物质,由纤维和基质组成,基质呈均质状,是细胞间质的组成成分之一
白脂肪组织和棕脂肪组织 白脂肪组织是指由单泡脂肪细胞组成的脂肪组织,棕脂肪组织是指由多泡脂肪细胞组成的脂肪组织
胶原纤维与神经纤维 胶原纤维是位于细胞间质内,由胶原蛋白组成的纤维状非细胞结构,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突起和神经胶质俩种细胞成分组成的纤维状结构
气血屏障: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中气体分子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的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及其基膜、薄层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其总厚度为0.2~0.5微米,有利于气体交换能迅速进行。
HE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苏木素是碱性染料,可使酸性物质着色;伊红为酸性染料,可使碱性物质着色。
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由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可使细胞的表面积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纤毛: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指状突起。
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垂直折向胞质内而形成的许多内褶,该结构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
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作为化学信息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此小管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更重要的是细胞间传递化学信息和电信息。
腺细胞:主要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称腺细胞。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腺上皮。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基膜:又称基底膜,是位于上皮基底面与其深面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薄膜。神经元与神经原纤维 神经细胞又称为神经元,神经原纤维是位于神经元内由神经丝和神经微管组成的丝状结构。
树突与轴突
树突是由神经元发出的具有接受刺激和将冲动传向胞体等功能的梳状突起,轴突是由神经元发出的具有将冲动传离胞体功能的细长突起
疏松结缔组织:又称为蜂窝组织。其特点是细胞的种类较多,分散存在;细胞外基质丰富,其中纤维数量较少,排列稀疏,基质多,充填于纤维之间。具有连接、支持、防御和修复的功能。
致密结缔组织: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纤维粗大,排列致密。主要功能是支持和连接。分为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和弹性组织。
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网状细胞是一种有突起的星形细胞,相邻的细胞突起相互连接成网。
分子筛:结缔组织基质以透明质酸为支架,结合许多大分子蛋白质,蛋白质上连着许多硫酸软骨素等多糖侧链,形成具有许多多孔隙的立体构型;具有阻挡大分子物质、细菌及异物通过的功能。
组织液:组织液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基质中的液体,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和淋巴。
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
软骨陷窝:软骨基质为半固态凝胶,软骨细胞在软骨基质中所占的腔隙称为软骨软骨陷窝。
软骨囊:软骨基质由纤维成分和基质组成,软骨陷窝周围基质所含硫酸软骨素较多,HE染色呈强嗜碱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称软骨囊。
同源细胞群:从软骨周边向软骨中央,软骨细胞逐渐成熟,体积逐渐增大,变成圆形或椭圆形,常成群分布,而且多以2~8个细胞聚集在一起,它们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而来,称同源细胞群。
骨单位:以中央管为中心,呈同心圆方式排列着10~20层骨板,是长骨干的主要结构单位。
穿通管:长骨骨干中与骨干长轴近似垂直走行的管道。内含血管、神经和少量疏松结缔组织,结缔组织中有较多骨祖细胞。
成骨细胞:分布在骨组织表面。
破骨细胞:分布于骨组织表面,为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的多核细胞。溶解和吸收骨质;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成员。
骨板:骨质内胶原纤维成层平行排列,并由基质粘合,从而形成呈板层状规律排列的骨质,称为骨板。
间骨板:位于骨单位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原有骨单位或内外环骨板被吸收的残留部分,呈扇形或不规则形,其中无血管通道。
血清:在体外,血液静置后,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将细胞成分及大分子血浆蛋白包裹起来,形成血凝块,并析出淡黄色的清亮液体,称血清。
血浆:相当于血液的细胞外基质,90%的成分是水,其余为血浆蛋白、脂蛋白、激素、无机盐和多种营养代谢物质。血小板:常聚集成群或单个分布于血细胞之间。血小板呈双凸圆盘状,分为中央部的颗粒区和周边部的透明区,参与止血和凝血。
网织红细胞: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煌焦油兰染色时,胞质内出现兰色细网或颗粒,故称网织红细胞。
造血干细胞:是能增殖、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最原始的造血细胞;它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有分化成多种血细胞的潜能和自我复制的能力。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8%。胞质丰富呈灰蓝色,含有许多嗜天青颗粒。
肌原纤维:是骨骼肌纤维内与肌纤维收缩有关的丝状结构,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电镜下,肌原纤维由许多粗、细肌丝有规律地排列而成,粗、细肌丝的规律排布,使每条肌原纤维上呈现明暗相间的横纹。
横小管:又称T小管,肌纤维的肌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的小管状结构,称横小管,其作用是将肌膜的兴奋冲动传到细胞内部。
三联体:主要见于骨骼肌纤维内,由一条横小管及其两侧相邻的肌浆网终池组成,横小管膜与肌浆网膜紧密相贴形成三联体结构。
闰盘:心肌细胞间的连接结构。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桥粒,起固定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便于细胞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的传导,使心肌功能活动同步化。
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肌节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肌浆网: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纵行包绕在每条肌原纤维的周围,故又称为纵小管。
尼氏体(嗜染质):是神经元胞质内的强嗜碱性小斑块或颗粒。电镜下,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尼氏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主要合成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和肽类的神经调质。
神经细胞: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又称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组织的辅助成分,对神经细胞起支持、营养、绝缘、保护和修复等功能。
神经元纤维:是神经元胞质内的细丝状结构,为神经元的细胞骨架结构。电镜下,神经元纤维由神经丝和微管组成。细胞膜:单位膜。膜上有各种受体和离子通道,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及传导冲动的功能。
轴突运输:轴突与胞体之间进行着物质交换,轴突内的物质运输称轴突运输。
郎飞结: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呈节段状,相邻两个节段之间无髓鞘的缩窄部称郎飞结。郎飞结处的轴膜部分裸露于外。
髓鞘:是由施万细胞的胞膜或少突胶质细胞突起末端的扁平薄膜同心圆样卷绕轴突形成的,电镜下呈明暗相间的板层状。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特化结构。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构成。
电突触与化学突触 电突触的质神经元之间的缝隙连接结构,化学突触是指由神经元之间借神经递质传递神经冲动的特化的连接结构
内分泌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称腺,若形成的腺无导管,腺细胞的分泌物直接经血液或淋巴运输则称内分泌腺。结构特点:腺细胞排列成索状、团状或围成滤泡;腺细胞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腺细胞能分泌高效能的活性物质即激素。
旁分泌:少部分内分泌腺腺细胞分泌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细胞,调节邻近细胞的功能活动,这种形式称旁分泌。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伸入神经垂体的漏斗,分支并吻合形成第一级毛细血管网。第一级毛细血管网于结节部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垂体门微静脉下行进入远侧部,分支并吻合形成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的第一、第二级毛细血管网构成垂体门脉系统。
赫令体:是垂体神经部内存在的嗜酸性的、大小不等的团块状结构。它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细胞的分泌颗粒聚集成团,使轴突呈串珠状膨大而形成,内含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
滤泡旁细胞: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和滤泡上皮之间的内分泌腺细胞。细胞较大,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着色较浅,银染法可见胞质内有棕黑色颗粒。滤泡旁细胞分泌降钙素,使血钙浓度降低。
血脑屏障:是脑内毛细血管与神经组织之间的屏障结构,由连续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星形胶质细胞突起脚板形成的胶质膜所组成。它可阻止血液中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但能选择性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顺利通过,以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充填于神经元胞体和突起之间,支持和分隔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末端,附着于脑脊膜的表面形成胶质界膜。运动终板(神经肌连接):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到达骨骼肌时,失去
髓鞘,其轴突反复分支,每一分支与一条骨骼肌纤维形成突触连接,连接区呈椭圆形板状隆起。
血窦:又称窦状毛细血管,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基膜不连续或根本缺如,从而易化了大分子物质或血细胞出入血液。分布于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不同器官内的血窦结构有较大差别。
浦肯野纤维:是一种特化的心肌细胞,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浦肯野纤维短而粗,形状不规则,胞质中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但肌原纤维较少,故在HE染色切片中颜色较心肌细胞浅。
微循环:指从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一般由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组成。
黑素细胞:散在分布于基底细胞之间。光镜:细胞体积大,有许多细长突起,HE染色不易分辨。电镜:胞质内含黑素体。功能:黑素体内含酪氨酸酶,可将酪氨酸转变成黑色素。
肌性动脉:即中动脉,管壁的结构特点:1.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呈波浪状.2.中膜主要由10~40层环行平滑肌组成,故又称肌性 动脉。3.外膜厚度与中膜相似,中膜和外膜的分界处有明显的外弹性膜。连续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相互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封闭,胞质中大量的吞饮小泡,基膜完整。主要通过内皮细胞吞饮小泡来完成血液与组织液间的物质交换。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胸腺和肺等处。
胚泡 发育早期的卵核膨大为泡状
卵黄核 指在各种多细胞动物的卵细胞里,特别是多黄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呈球形或形状不甚规则的嗜碱性部分
初级卵膜 是从卵细胞的表面所分泌的卵膜,卵子原生质——卵黄膜
次级卵膜 在卵巢内从滤泡上皮所分泌的卵膜 三级卵膜 系从输卵管及其附属腺或其它腺体分泌的
受精作用 雄性生殖细胞精子与雌性生殖细胞卵子结合的现象。从精子入卵到雌性生殖细胞完全同化为止
精子的趋流性和趋化性 趋流性:精子于雌性生殖道内收粘液刺激逆流前进。趋化性:卵子释放化学物质到水体中吸引精子
受精锥 当精子与卵子接触时,接触点上卵子表面原生质形成的锥形突起叫受精锥
心内膜下层:结缔组织,含有心脏传导系统的分支以及小血管与神经。淋巴组织: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孔中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根据其细胞成分、结构和作用不同,通常区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
淋巴小结:是淋巴组织存在的一种形式,主要由B细胞聚集而成的椭圆形结构。
胸腺小体: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排列而成。外层细胞较幼稚,中部细胞较成熟,核退化,胞质中含较多的角蛋白。
动脉周围淋巴鞘:呈鞘状包绕脾中央动脉的弥散淋巴组织,由大
量T细胞核少量巨噬细胞与交错突细胞等构成,相当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
血胸腺屏障: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称为血—胸腺屏障,由下列数层构成:①连续型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②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③血管周隙,内含有巨噬细胞;④上皮基膜;⑤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血液内一般抗原物质和某些药物不易透过此屏障,这对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单核吞噬系统:包括结缔组织的巨噬细胞、肝脏的枯否细胞、肺的巨噬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表皮的朗格汉斯细胞、淋巴组织内的交错突细胞等。细胞形态多样,数量多,分布广,它们都来源于血液内的单核细胞,具有强烈的吞噬功能,还能处理抗原物质并向淋巴细胞呈递抗原决定簇,分泌淋巴因子等,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B细胞:即骨髓依赖淋巴细胞。骨髓培育的初始B细胞移居外周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遇到与其抗原受体匹配的抗原后,增殖、分化。
胸腺依赖区:在淋巴结为皮质深层的弥散淋巴组织,即副皮质区。主要由T细胞组成,此外还有交错突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B细胞。该区内有高内皮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是指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其他抗原呈递细胞等。
中枢淋巴器官:中枢淋巴器官是指淋巴细胞早期分化的场所,具有培育淋巴细胞的作用。
淋巴窦:淋巴窦是淋巴结内淋巴流经的通道,包括被膜下窦、小梁周围淋巴窦和髓窦。
主细胞:是胃底腺的组成细胞,数量最多,多见于腺底部,具有典型的蛋白质分泌细胞的结构特点。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故称为胃酶细胞。
壁细胞:体积大,多呈圆锥形。核圆而深染,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呈嗜酸性。壁细胞分泌盐酸,故亦称为泌酸细胞。
微管泡系统:泌酸细胞内分泌小管周围存在的表面光滑的小管和小泡,其膜结构与细胞顶面及分泌小管相同,是分泌小管膜的贮备形式。
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固有层结缔组织内有中央乳糜管、有孔型毛细血管和散在平滑肌细胞。肠绒毛进一步扩大了小肠内表面积,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小肠腺:小肠根部的上皮向下方固有层呈隐窝状的凹陷称为小肠腺,为单管状的腺体。
皱襞:粘膜与粘膜下层共同向消化管腔内的突起,可以是环形(小肠)、纵形(食管)或不规则形(胃)。有的是恒定结构,有的该段消化管扩张时可消失。
浆膜: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的薄膜,包括胸膜、腹膜、心包膜和睾丸鞘膜,复盖在体腔表面或内脏器官外表面。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有50万~100万个,呈多面棱柱体,中央有纵行的中央静脉,肝细胞排列为不规则、凹凸不平的肝板,并互相吻合成迷路状,肝板间为肝血窦,它们均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
门管区:为数个相邻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较多的区域,可见伴行的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
胆小管:相邻肝细胞面的胞膜局部向内凹陷围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结称网,可收集胆汁。
胰岛:胰腺内分泌部细胞团呈岛屿状散布于胰腺腺泡之间,称为胰岛。由A,B,D,PP细胞构成。窦周隙: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小间隙,约0.4μm,内充满血浆,肝细胞血窦面大量的微绒毛浸泡于内与血浆进行充分高效的物质交换。
肺小叶:是肺的结构单位,它是由一细支气管连同它以下的分支和肺泡组成。肺小叶呈锥体形,其尖端朝向肺门,底面朝向肺表面,小叶间以结缔组织分隔。
尘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胞质内含大量吞噬的灰尘颗粒,称为尘细胞。
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为肺泡隔,内含毛细血管网、弹性纤维、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
肾单位:是肾形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肾小球):圆形小体,由肾小囊和血管球组成。
足细胞:即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核大染色浅,有许多细小的突起,参与肾小球血液滤过屏障。
滤过屏障:是位于肾血管球毛细血管腔与肾小囊腔之间的结构,又称滤过膜,由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3部分组成。当血液流经血管球时,大量的水和小分子物质在较高的毛细血管血压作用下,可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大分子物质在正常时不能透过此膜。
肾单位 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是肾脏形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肾小体 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整体上呈球形。肾小球和肾小囊:肾小球是被肾小囊包囊的一团毛细血管球。肾小囊是肾小管盲端膨大部凹陷形成的双层囊
球旁复合体:又称肾小球旁器,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处,是大致呈三角形的功能相互关联的复合结构,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
球旁细胞:近血管极处入球微动脉管壁的平滑肌细胞转变成上皮样细胞,称为球旁细胞,细胞呈立方形,体积较大,胞质弱嗜碱性,内有丰富的分泌颗粒。
致密斑:是远端小管靠近肾小体血管极侧的管壁上皮细胞增高变窄而成的椭圆形斑,可感受远曲小管内滤过液中钠离子浓度的变化,并将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和球外系膜细胞,促使球旁细胞分泌肾素。
球内系膜细胞:位于肾小体血管球的毛细血管之间,为特化的平滑肌细胞,形态不规则,该细胞突起可伸至毛细血管内皮与基膜之间,或经内皮细胞之间伸入毛细血管腔内。
精子发生:精子发生是从精原细胞到精子形成的过程,包括三个时期。①精原细胞增殖期;②精母细胞复制DNA;③精子形成期。
血睾屏障:是指生精小管与血液之间的结构,包括间质中的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侧突之间的紧密连接,其中紧密连接最重要。
生精细胞:与支持细胞共同组成生精上皮。自生精小管基底部至腔面依次排列的生精细胞有: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
精子形成:精子细胞不再分裂,经过复杂的变态,由圆形细胞逐渐演变为蝌蚪状的精子的过程,称精子形成。
受精膜 精子入卵后,卵黄膜因受刺激迅速离开卵子表面,举起形成受精膜。由卵黄膜和皮质颗粒物质形成
调整卵和镶嵌卵
调整卵:第一二次卵裂时的分裂球可单独形成完整的胚胎。镶嵌卵:胚胎在2细胞分离后,不能形成完整的胚胎
幼虫发生类型(间接发育类型)胚胎发育到从卵膜或母体出来时为幼虫,还需经过一个变态时期才能变成幼体。然后长大到性成熟。这种动物卵子含卵黄量少,很早从卵膜里出来,觅食,靠外界营养完成发育阶段
非幼虫发生类型(间接发育类型)胚胎发育到从卵膜或母体出来时为幼体,形态结构与成体相似,无需经变态即可发育为成体。这种动物卵子含丰富的卵黄,个体大,在没有营养条件下可保证胚胎顺利发育至幼体
黄体: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也伸入颗粒层,这些成分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逐渐演化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显黄色,故称黄体。
排卵:在多种因素和黄体生成素的综合影响下,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及其外周的透明带和放射冠随卵泡液一起从卵巢中排出的过程称为排卵。
卵泡膜:在卵泡生长发育过程中,卵泡周围的基质细胞向卵泡聚集,形成卵泡膜。卵泡膜逐渐分化为内、外两层。
放射冠:卵泡开始发育后,卵泡细胞渐增生成多层细胞,紧贴卵母细胞的一层为柱状,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
透明带:在卵母细胞与放射冠之间出现的一层均质状、折光性强、嗜酸性的带状结构,参与卵细胞与精子的相互识别。
顶体:位于精子头部,覆盖于核前2/3,由高尔基体形成,是特殊的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在受精时能溶蚀卵细胞周围的冠状透明带,完成受精过程。
受精:成熟获能后的精子与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发生于输卵管的壶腹部。
内分泌细胞:分布于胃肠的上皮和腺体内,细胞基部含嗜银颗粒。分泌物为
滤过屏障:位于肾小体内,是血液从血管球的毛细血管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所通过的结构;包括有孔上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功能是阻止大分子物质及血细胞通过。基膜:基膜是位于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均质状半透·膜。电镜下,可分为基板、网板两层。基膜具有支持连接 和固着作用,还作为半透膜有利于物质交换。
3、闰盘:闰盘是心肌纤维连接处特有的结构。在HE染色标本中呈着色较深的橫形或阶梯形粗线,电镜下,位于Z线水平,是相邻心肌的连接面,在橫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气着牢固的连接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有利于心肌纤维间交换化学信息和传递电冲动,保证心肌纤维同步收缩。
4、小肠绒毛:小肠粘膜层的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伸出的指状突起。绒毛中轴是固有结缔组织,含中央乳糜管和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网,其表面覆以单层柱状上皮。绒毛使小肠的表面吸收面积大大扩大,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
5、黄体:卵泡排卵后,在LH作用下,卵泡壁的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体积增大形成一个体积大、富含毛细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活体成黄色,称黄体。黄体有大量粒黄体细胞和少量膜黄体细胞构成,主要分泌大量孕激素和少量雌激素。
6、胰岛:胰岛是胰的分泌部,呈岛状分布与胰外分泌部之间,主要有A、B、D、PP四种细胞组成,内分泌细胞多排成团、索状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胰岛产生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制素和胰多肽,调节糖代谢。
7、肌节:两条相邻Z先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每个肌节包括1/2I带+A带+1/2I带,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基本机构单位。
8、气血屏障: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气血屏障很薄,有利于气体迅速交换。
9、尼氏体:尼氏体是神经元胞质和树突内嗜碱性小块或颗粒。在HE染色切片中呈紫色斑块或颗粒;电镜下。有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尼氏体是神经元合成结构蛋白、结构间递质及所需酶的场所。
10、化学性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细胞连接。包括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突触前成分主要有突触前膜和突触小泡,突触后成分主要有突触后膜和受体。功能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11、淋巴小结:淋巴小结是由B细胞为主密集而成的球状淋巴组织,分为初级淋巴小结和次级淋巴小结。次级淋巴小结有生发中心,生发中心分为明区和暗区,周边有小结帽。淋巴小结是体液完成免疫应答的部位。
12、胆小管:胆小管由相邻肝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形成的,在肝板内相互连接成网状,胆小管很细,周围由相邻肝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封闭。功能:将胆汁排出肝小叶。
13、门管区:门管区是几个相邻肝小叶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其中含三种并行管道,即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
14、骨单位:骨单位是长骨密质骨的主要结构,长圆筒状,由中央管和呈同心圆排列的多层哈弗斯骨板构成,是长骨起支持作用的结构单位。
15、血—睾丸屏障:是睾丸间质毛细血管与生精上皮之间的结构层次。由支持细胞的紧密连接、生精上皮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内皮及基膜构成。可阻止血液内的大分子物质进入生精小管,维持生精小管的内环境稳定,也可阻止生精小管内精子抗原物质逸出而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16、垂体门脉系统:垂体门脉系统是下丘脑与垂体远侧部之间的血管系统。由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的初级、次级毛细血管网构成,是下丘脑调节远侧部的桥梁。
17、胎盘屏障: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由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基膜及内皮,绒毛内结缔组织、细胞滋养层及基膜、合体滋养层构成。致胎儿发育晚期,仅有合体滋养层及两者的基膜、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组成。功能是阻止大分子物质进入胎儿体内。
18、卵丘:次级卵泡的卵泡腔形成后,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及部分颗粒细胞突入卵泡腔形成丘状隆起。排卵时,以卵丘的形式排出卵巢。
极叶 软体动物受精早期分裂时,每一次分裂之前,原生质流向植物极形成锥状突起,分裂后缩回。
三叶期:软体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一次卵裂时,极叶从植物极伸出,变园,期间卵子分裂为俩个大小相等的分裂球
担轮幼虫 除头足类外,软体动物原肠作用后第一个幼虫时期 面盘幼虫 双壳类,单壳类第二幼虫期,软体动物特有 钩介幼虫 适应于寄生生活。缺少消化器官及面盘,俩瓣壳,足丝附着寄主。寄生于鱼鳃,鳍,最后脱离宿主自由生活
胚盘 :真骨鱼受精过程中,当精子入卵时,卵子表层的原生质朝着动物极方向移动,集中,很快在这里形成一透明帽状原生质隆起,称为胚盘
卵黄多核体:鱼类胚胎的特殊构造。位于囊胚层与卵黄之间的一片没有细胞界限的共质体。有帮助胚体吸收卵黄的功能。
胚环:下包过程中,因受卵黄的阻碍,胚盘周围之囊胚层细胞稍向内卷入,而使胚盘变园形成以增厚的胚层部分,称为胚环。
胚盾:当胚环出现时,在胚环的一定部位(未来胚胎的后端),由于囊胚层细胞的集中和内卷而出现一外观呈三角形的加厚隆起,即为雏形的胚盾,胚盾是胚胎雏形,其长轴就是胚体的主轴。
背唇:胚盾处的内卷边缘即为背唇,背唇的出现标志胚胎的两侧对称已显示出来。
胚孔:背唇相对一侧是腹唇,其两侧边缘是侧唇,由背唇、腹唇、侧唇共同围成的孔叫胚孔。
末球:在胚孔封闭前后,胚体后端出现一个粗厚的细胞团称为末球。它是整个尾部的原基。
卵黄栓:胚孔处裸露的卵黄即为卵黄栓。
精小叶: 在横切面上,精小叶的形状和大小很不相同。有些直径较小,像小管的断面,称为精细管:有些直径比较大,而且形状不规则,又称壶腹。在性腺发育早期的雄鱼中,精小叶较小,随着雄性性腺的发育,小叶变大,其中出现腔隙而成为一个复杂的精小叶系统
斯坦尼斯小体 为粉红色,卵圆形或球形小体,位于中肾后端背侧或腹面,有时埋藏在肾组织内,由中肾发育而来。
侧线感觉器官 板鳃鱼类真骨鱼类及所有两栖类幼体,其身体和头部俩侧有一条或数条侧线,呈管状或钩状,内充黏液,黏液中有感受器
浆细胞: 成熟浆细胞的显著特点是细胞内充满粗面内质网和大量核糖体,粗面内质网由B淋巴细胞而来
产卵版 由白膜自卵巢内部伸进许多由结缔组织纤维毛细血管和生殖上皮组成的板层状结构,为产生卵子的地方称为产卵版
毛细血管 动物体内分布最广,分支最多,管径最小,管壁最薄的血管,是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鳃心 有些鱼类的鳃中,鳃弓动脉俩侧各有一束横纹肌互相交叉与对侧的鳃丝软骨相联系,其运动牵动鳃丝软骨使鳃丝分开和靠拢并且牵动鳃弓动脉管壁是血流通畅。
气腺 鳔前腹面内壁粘膜层上皮凹陷——气腺,含丰富毛细血管,能分泌气体
微循环 微循环由微动脉到尾静脉之间的血循环,是血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包括;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 动静脉吻合 尾静脉等
小循环 小循环又称为肺循环,是指静脉血自右心室泵出,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循环流回左心房,血沿上述路径的循环称为小循环
心传导系统 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组成,其功能是产生并传导大循环 冲动,以维持心的节律性收缩,主要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
大循环又称体循环,是指动脉血自左心室泵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到全身毛细血管(除肺泡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个气体交换,是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再汇入各级静脉,经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血沿上述路径的循环称为大循环
第五篇:长江大学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安排,是一群人的集合,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使命和目标,组织成员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接车后您的有机整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态度: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人格: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他决定个体对环境独特的调节方式,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特征,是个体所有反映方式以及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力方面的个性新里特征。他在管理中的应用1: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合理用人。2: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合理调整组织结构,增强团体战斗力。3: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做好思想工作。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回顾性文饰作用:指组织承诺的形成和发展是为了努力使以前的行为或决策正当化。
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集合,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冒险转移现象:在群体决策中冒险水平增加的现象就是所谓的冒险转移现象。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s Theory)又称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 Stacey Adams)于1965年提出。该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修正理论这种理论观点主张对激励进行针对性的刺激,只看员工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突出激励的内容和过程。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其所获刺激的函数。如果这种刺激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他无利,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逝。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它是观念形态文化、制度文化形态和符号形态文化的复合体。
领导权变理论主要研究与领导行为有关的情境因素对领导效力的潜在影响。该理论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领导行为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又被称为领导情境理论。
组织变革(Organizational Change)是指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效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组织变革,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资源的不断整合与变动,都给企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组织发展(Organiz ational Development,简称OD)是指将行为科学知识广泛应用在根据计划发展、改进和加强那些促进组织有效性的战略、结构和过程上。该定义突出了几个特征使得组织发展区别于其他对推动组织变革和改进的措施、动机、行为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当人产生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去实现目标。目标得以实现就获得生理或心理的满足,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这时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动机,指向新的目标。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连续不断的过程。由此,需要是动机和行为的基础,人们产生某种需要后,只有当这种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的目标时,需要才会产生动机,从而成为引起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每个动机都可以引起行为。但是,在多种动机下,只有起主导作用的动机才会引起人的行为。同一动机尅产生多种不同的行为,2 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3 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 4 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5 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地行为所掩盖。
价值观在管理中的应用:首先,管理者志存高远,超越个人和小团体的狭隘利益,站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幸福的高度认识组织活动的社会价值,重视组织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整合,拓宽组织活动的发展空间,其次:要致力于组织的文化建设,在明确的组织价值观指导下,根据组织的使命、任务,建立员工共同认可的制度体系,并在组织运作中为大家接受,形成行为规范和工作准则,提高组织运行的效能。
再次:管理者还必须重视价值观的变化挤兑组织行为的影响。一方面,管理者要使员工适应人们普遍人认可的以自然法则和价值公理方式存在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管理者要注意树立和培植新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