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造宣言
《创造宣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辞的文体特点.2.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教学重点: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检测有关议论文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 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 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 4)议论文有哪几类? 5)驳论文有几种批驳的方法?6)驳论文中需要作者的正确观点吗?
二、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二、分析文章题目,了解全文
1.'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它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词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2.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总结: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3)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总结: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 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总结: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四、小结:在文章中,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批驳,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
五、课后作业
1.思考文章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要求能举例说明。2.思考本文运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并能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第二篇:创造宣言
一、《创造宣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辞的文体特点。
2、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教学难点】
1、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法。【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的积极性。)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如果让大家来写一篇关于“创造”的文章,你先来思考一下,首先确立题目,再到你所选用的材料,你的观点……
二、分析文章题目,了解全文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词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那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种文体,他演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对于“创造”他又有着怎样精妙的话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作。
三、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四、结构分析
1、阅读课文,请说说文章的文体。
答案: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讲解: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驳论性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的文章。
2、驳论文有什么特点?
答案: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
讲解:驳论文除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3、本文作者的出发点和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案:增强人们的创造意识。讲解:作者针对“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观点进行有力的反驳,是为了大大增强人们的创造意识。
4、文章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答案:本文是驳论文,所以以驳论为主,作者采用先破后立的写法结构文章。
讲解:作者先通过宗教家、美术家、教育者的创造来说明什么是创造,然后通过事例分别批驳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最后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即中心论点。
5、全文可分三部分,请简要分析各部分的内容。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是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是驳斥错误观点,并提出自己的主张。第三部分表明作者坚定的创造信念。讲解:
第一部分(1~3)宗教家、美术家、教育者都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事物。
第二部分(4~10)驳斥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第三部分(11)作者坚定的创造信念。
6、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答案:主要用了例证法。
讲解:作者引用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事例,形象有力地反驳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例如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慧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等等。
7、作者反驳了哪几种错误观点? 答案:作者反驳五个错误观点。
讲解: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8、本文揭示主旨的是哪句话?
答案: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讲解:通过大量的例证很自然的引出自己的观点,揭示出文章主旨。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
第三篇:创造宣言
10、创造宣言
陶行知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辞的文体特点。2.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教学难点】
1.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法。【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
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如果让大家来写一篇关于“创造”的文章,你先来思考一下,首先确立题目,再到你所选用的材料,你的观点„„
二、分析文章题目,了解全文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词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那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种文体,他演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对于“创造”他又有着怎样精妙的话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作。
三、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四、快速自读课文,把握关键信息 1.看完整篇文章后的感觉是什么? 答: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答: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说明在文中什么位置。
答: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使我们走两步退一步,也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它在文章的中间部分。(让学生体会抓住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1)文章如何划分层次?划分依据是什么?
答:第一部分(1段)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5段)我们的人类最值得崇拜的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事物。第三部分(6~12段)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结论。第四部分(13~15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根据每段开头的句子来划分以上层次。
(2)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答: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3.“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答:“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材。4.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惠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这种论证方法是驳论文章的写法。
5.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快速看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你觉得东山樵夫可爱吗?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答: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旨在提高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并在交流讨论中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精神。)6.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答: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第 二 课 时 明确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感知全文。
2.巩固所学阅读方法,做练习,争取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一、课文小结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二、通过练习来体会如何快速阅读 阅读这段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音”、韩翃的《秋斋》:“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为竹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八怪之一的金冬心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郑板桥更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动描绘之中。
竹子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如此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当代画家李苦禅所写“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道出了中国竹文化的精髓。
1.简要概括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答: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法高超。
2.我国竹画从整体上看(不是指某个画家)有哪些主要特点?根据这段文字简要答出四点,有的可从文中找出句子改写。
答:①是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②能象征中华民族的品格,③有自己独特的技法(答风格多样、技法高超也算对),④竹诗竹画相配。
三、思考
了解陶行知先生创造精神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问)学生们可能会想到“我们怎么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等等问题。(可课下讨论。)
四、作业
阅读有关创造思维、创造精神的资料,开阔眼界,扩大信息量。
第四篇:创造宣言
创造宣言(节选)教案
第一课时
一、第一印象(8分钟)
1、课程简介与自我介绍。
2、学生自我介绍,稍作点评。看似简单、平凡的、枯燥的小事,只要用心思考,勇敢创新,都能达到让枯燥的事情变得有趣味,让看到的人、听到的人过目不忘的效果。不久的将来,在座的同学都将走上面试的讲台,向应聘单位介绍自己,推销自己,那么,如何让自己更快的被别人记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呢?这就需要我们坚定信心,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不断完善自己,到那时,你会发现每个人都可以独一无
二、与众不同。
二、导入新课(5分钟)课文题目名为“创造宣言”,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创造是指将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目的行为或想出新的方法,创建新的理论,创出新的成绩和东西。是建立在自己创新的基础上来制造新事物。简而言之,创造看字面意思就是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产生出或者造出来了。这明显的是一种典型的人类自主行为。因此,创造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有意识的对世界进行探索性劳动的行为。(插入ppt第1页)
再请同学们看看“宣言”,什么是宣言呢?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词优美、感情充沛、说理动人、鼓动性强。那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文体,他演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对于“创造”他又有怎样精妙的话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陶行知和他的创作。看看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
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介绍作者(插入ppt第3页)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生于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shè)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作品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二)掌握新字词
了解了作者后,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当中出现的新字词。请大家看幻灯片,学习本文中的新字、词,了解他们的读音和意义。
1、插入ppt第4页。逐一学习字词的读音、释义。(插入ppt第4.5页)
(三)回顾议论文相关知识(插入ppt第6页)
初中的时候,大家都学过议论文,那么对于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是否还记得呢?过了一个漫长的暑假,人的记忆力都会有短暂性的停滞,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提问: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呢? 答:论点、论据和论证。
提问:议论文的论据方式哪几种? 答: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提问:议论文一般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答: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提问:议论文类型分为哪两种呢?
答:立论和驳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创造宣言》就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
(四)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了解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后,接下来的时间就请同学们带着这样几个问题去朗读文章。(插入ppt第7页)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分别是(1)环境太平凡;(2)生活太单调(3)年纪太小;(4)太无能;(5)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板书)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来进行批驳的?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换句话说,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3、作者通过一系列对错误观点的反驳得出一个什么样的正面结论?请在文章中找出。
作者在反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正面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板书)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板书)
(提醒同学们一定要大声朗读,读出声音。)
(回到思考问题,采用学生回答为主,老师补充或更正的方式解答)
(五)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弄清除上面几个问题之后,我们再一起来将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一下。
文章一共有1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1-3自然段为第一部分,4-1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11自然段为第三部分。为什么要这么划分呢?我们一起把每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归纳一下就知道了。(插入ppt第8页)
第一部分三个自然段是以宗教家、美术家与教育者对比,引出议论的话题,间接否定无自信的崇拜,肯定创造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通过对五种错误的不能创造的观点的批驳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第三部分是作者引用罗丹的话提出创造宣言。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文章中的新字词,我们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大致掌握了文章的结构层次,了解了文章的论证过程,即引出议论话题——提出5种错误的观点进行批驳——得出自己的正面结论(立论)——发表宣言。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逐段逐句的品读文章。
首先,我要请同学起来再读课文,加深印象,更能领会文章意义所在。(时间若允许的情况下)
二、品读文章,体会文章特色
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一)语言特色——排比句式
刚才大家读了课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文章中采用了许多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文章中使用了这些修辞手法的句子,看看他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先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
首先,我们找一找排比句
1、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
作用: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2、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作用: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3、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作用: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4、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用: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5)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作用: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6)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森林。
作用: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再找找比喻句(1)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2)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3)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总结: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二)论证特色——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之前我们学习了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的种类。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那么,本文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呢?
而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就是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所谓举例论证就是用举例的方式来达到论证目的,引用论证则是引用名言警句达到论证目的。
下面我就一起找找,作者为了反驳人们所谓不能创造的五个错误观点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例子。(作用:用人物创造成功的经历来证明观点,最具有说服力,最能打动人,极具教育性。)
插入ppt11页——32页,对文中 例子进行介绍。可详细讲讲例子背后的故事。
惠能的故事: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yībō 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钵,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问、技能等)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偈子(jìzǐ 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偈子,违背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偈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和尚们的谈论,被在舂米作坊里劳作的惠能听到了。惠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偈子,惠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偈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偈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由这首偈子可以看出惠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偈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惠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惠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惠能在槽厂(舂米chongmi作坊)舂米的时候,五祖去给问他一些话,从话里听出来惠能是真正的开悟了,于是五祖拿竹杖在地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惠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惠能,让惠能连夜逃走。于是惠能连夜远走南方,跟随打猎人隐居15年之后,出山说法,在曹溪宝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在五祖传法给惠能的第二天,五祖寺的僧人们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惠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护国法师,形成“南能北秀”的格局。
总结:本文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运用大量的排比,举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仁人志士成功的例子,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为危害,鼓励我们树立自信,勇于创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感悟自信,讨论
(插入ppt第36页,出示张海迪相关资料)
张海迪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名字,她身残志坚,没有向命运屈服,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不平凡人生。
提问:为什么来〃〃〃读书呢?请几个同学回答。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有的同学是因为中考失利,父母亲戚让自己来读的。有的是觉得自己读高中压力大而选择中专,认为会比较轻松。大部分同学并非是因为喜欢〃〃〃而来读书,也并非怀揣着求医梦想而来读书。不管什么原因,看来,大家都把来〃〃〃读书看成是无奈之举,是人生低谷。其实,这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当然,中考失利,没有考上好的高中,确实是无法让人开心的事情,难免会丧失自信心。然而,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何重拾信心,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的灿烂人生,是许多人,也是今天我们进入〃〃〃读中专的同学们所关注的问题。或许,曾近的你因为成绩差是被老师遗忘在角落;或许,曾今的你被爸爸妈妈当成没有梦想的孩子,又或许,曾今,连你自己都完全否定了自己,自暴自弃,迷茫地来到了〃〃〃〃,坐在了〃〃〃〃的教室。然而,不论曾今如何,从你走进〃〃的那一刻,你的人生就和别人一样,每一个人都是新的起点,这里没有优等生,没有差等生,只有勤奋者和懒惰者。所以抛开过去,重新开始,梦想一定会在未来等着你们。
四、总结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只会主要来源于学习,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为将来更好地创造自己精彩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后请同学们做做书本的课后练习和训练册的习题,并请大家预习第二篇课文《心天上的百合花开》。
第五篇:《创造宣言》教案
《创造宣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3.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3.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2.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对比体会,感悟自信。【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给文章和阅读提示中不熟悉和无把握的字词注音并解释。2.复习有关议论文知识。
3.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资料。设题意图:
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巩固已有的议论文知识,为更好地学习课文作准备。3.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感悟自信。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于自信的心理测试题。(见多媒体课件)2.学生自测,教师统计自测结果。3.教师根据自测结果,导入新课。
从调查的结果看,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今天我们许多进入职业学校的同学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1.词语解释。(见多媒体课件)2.检测有关议论文知识。(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4)议论文有哪几类?
(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6)驳论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确观点吗?
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 1.作者简介。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补充总结。)
2.学生朗读课文。
3.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总结: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 ①环境太平凡; ②生活太单调; ③年纪太小; ④太无能;
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总结: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具体事例。)(3)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事例所涉及的人物。
(不要求面面俱到,每个学生只要能讲出熟悉的一两个人物或事例就行。学生作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主要人物或事例的简介。目的是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感受自信,感悟创造。)(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总结: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同学更好地明确,在驳论文中,除了对方的错误观点之外,必然有作者的正面主张。)(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总结: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以上五个思考题,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
四、第一课时小结
在文章中,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
五、课后作业
1.思考文章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要求能举例说明。2.思考本文运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并能结合课文具体分析。3.寻找当代或身边现实生活中与课文主题有关的实例。第二课时
说明: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品读鉴赏课文,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及语言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自信,感悟自信,从而在生活中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自己理想的彼岸。
一、品读课文,体会特色
1.思考: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总结: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在学生分析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抓住其中的一两点加以展开即可。教师则在学生分析后,对答案进行整合。)
2.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以下提供的例句是文章中出现的运用修辞手法的主要例句。学生不一定都能涉及,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的思路,在学生的讲述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总结。)排比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总结: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总结: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总结: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总结: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总结: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总结: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森林。
总结: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比喻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总结: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教师总结:
本文叙议结合,运用大量的排比,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励我们树立自信,勇于创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二、感悟自信
(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关张海迪的资料。)
教师导入:这里是有关当代保尔张海迪的介绍,她身残志坚,没有向命运屈服,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不平凡人生。请同学们结合课后找的资料,对比自己的生活和环境,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为了让学生勇于发言,也为了让个别无准备的学生有话可说,故先引入了张海迪的事例。设计此环节的意图是:一方面替学生树立榜样,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感受,让学生树立自信。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再作简单的总结。)
三、总结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来源于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四、课堂练习
1.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2.作者所举的“不能创造”的五种借口是从哪些角度提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五、课后练习
1.请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望洋兴叹
哑口无言
遁辞
自暴自弃
众叛亲离 2.阅读下列文段,回答相关问题。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1)用“——”划出错误观点并说明其使用的是()表达方式。(2)用“[ ]”标出反驳过程的语句,并说明其使用的是()表达方式。(3)用“~~”划出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使用的是()表达方式。(4)用“()”标出理论论据并说明其使用的是()表达方式。
3.“感悟自信”为题,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话。可以运用上课使用过的事例,也可以另外找类似的题材。【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