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到创造教育的漫谈——读陶行知《创造宣言》有感

时间:2019-05-12 21:3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造到创造教育的漫谈——读陶行知《创造宣言》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造到创造教育的漫谈——读陶行知《创造宣言》有感》。

第一篇:创造到创造教育的漫谈——读陶行知《创造宣言》有感

告我校新教师:

本文为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中节选的一篇,请认真细致读,从中寻找一二个点,就自己的理解谈感想。撰文时语言朴素,不夸夸其谈,用事例说明。学校将在学校办公平台将所有感悟分享给全体老师,感受新教师的智慧。同时将推荐优秀文章向上级投稿,在校报校刊上刊登。

文章是改出来的,希望你撰文后好好修改,并不断延伸学习,学习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些文章。

请把文章电子稿于8月22日前发到学校教科室陈黎红老师处,(陈老师的qq号在群里面),同时也发到我这边一份,大家辛苦了,谢谢!

你们的学习伙伴:郭国中

创造宣言

文:陶行知原载1951年4月《育才学校》

公、土地婆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

人者不是奉行恋爱无上主义,而是奉行万恶无底主义的魔鬼.因为他把爱人造成魔鬼婆。

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

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末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菲狄亚斯、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

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

赛布(Lesseps)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尔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尔(Pascal)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

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仑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

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割茅草,泰山给他的第一个印象是:茅草没有东山多。

泰山上的“经石峪”、“无字碑”、“六贤祠”、“玉皇顶”,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至于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境界,也因急于割茅草而看不出来。他每次上山拉一堆屎,下山撤一抱尿,挑一担茅草回家。尿与屎是他对泰山的贡献,茅草是他从泰山上得到的收获。茅草是平凡之草,而泰山所可给他的又只有这平凡之草,而且没有东山多,所以他断定泰山是一座平凡之山,而且从割草的观点看,比东山还平凡,便说了一声:“泰山没有东山好”。这话被泰山一棵树苗听见了,它想到自己老是站在寸土之中,终年被茅草包围着,徒然觉得平凡、单调,烦闷、动摇,幻想换换环境。一根树苗如此想,二根树苗如此想,三根树苗如此想,久而久之成趋向,便接二连三的,一天一天的,听到树苗对樵夫说:“老人家,你愿意带我到东山去玩一玩么?”樵夫总是随手一拔,把它们一根一根的和茅草捆在一起,挑到东山给他的老太婆烧锅去了。我们只能在樵夫的茅草房的烟囱里偶尔看见冒出几缕黑烟,谁能分得出哪一缕是树苗的,哪一缕是茅草的化身?

肯迎接创造之神住在他的心里。我承认就是东山

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它的鼻子或眉毛剃掉。

!你回来呀!你所栽培的幼苗是有了幻想,樵夫拿着雪亮亮的镰刀天天来,甚至常常来

到幼苗的美梦里。你不能放弃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当你看见满山的幼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的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

第二篇:读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有感

读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有感

桐乡市屠甸镇小

岳炳芬

1943年10月,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社会学家陶行知写了一篇名叫《创造宣言》的文章。时隔70年,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依然能感受到一股热流通透全身。

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培养。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五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不可”。所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

在《创造宣言》中,他指出,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才是我们的神。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他深刻地评判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而不能创造之人,举例深刻地指出“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而说:我太无能,不能创造。这些都是不想创造之人的借口。在生活中,拥有创造之心,就要有创造的恒心,要有探险的勇气,面对困难的毅力,拥有创造的智慧。在穷途末路、山穷水尽的时候,不是消极地等待而陷入绝境,绝望只是懦夫的幻想,在此时此刻,生路只是拥有勇气者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在此绝境中,就要有“穷则变,变则通”的创造精神,面对困难的气魄!在创造中不能轻视小而不为!在生活中,一切的困难都只是创造过程中暂时的绊脚石,跨越继续做创造之人。拥有创造之心,行动起来,在磨砺中将拥有更辉丽的创造之果。

在《创造宣言》中,他总结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在创造中总会遇到风

雨礁石的,没有一帆平川,我们要正确认识到,懦夫的路永远是在找借口停滞不前。

在《创造宣言》此文中,陶先生举例了割茅草的东山樵夫因没有创造之心,在他眼中、心里,只有茅草的价值。泰山上的“经石峪”、“无字碑”、“六贤祠”、“玉皇顶”,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狭隘的思想与追求,固定不能拥有高品位的欣赏,固定不能探究到创造的机会!那泰山也只能是他心中的一座平凡的山而已了!

最后,作者渴望创造,热情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一一都献给你。”作者如此急切地呼唤“创造之神”的回来,因为幼苗在它的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和生命的灌溉、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如此热切的渴望幼苗的成长,奉献出自己的一生,不正是陶先生的真实写照吗?

陶行知秉承一颗爱国之心,把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他深知,教育才能使国富强,使人民脱离愚昧!他呼唤着创造之神的回来,监护着幼苗!

读了这篇文章,面对当今的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不仅要进一步思考两个问题:我们搞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有始有终、保质保量的完成教改任务?我们兴师动众搞教改的目的何在?其那就是让学生学得一技之长,练就过硬的职业素养,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读了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我们更应该明白,学校搞教改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导广大教师运用最好的课程和最好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实现先生之最大快乐”。大文学家韩愈把传道、授业、解惑定义为教师的最高准则,也充分说明了教师的价值、幸福和快乐存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实践之中。曾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人生在世,应多行善事,我们很难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壮举,但我们完全可以用最大的善心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在让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积点阴德。

明白了以上几点,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积极主动的去研究如何教好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学生呢?弄清楚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也就不难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每位老师只要有了工作的动机,有了“不能误人子弟”的善念,他就会竭尽全力、创造性地来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也是实现“为教师的幸福铺路,为学生的一生奠基”这一办学思想的根本所在。

传统的教学方法其实也有很多好东西,我们反对的是不负责任的“满堂灌”,无视学生存在的照本宣科,行动导向教学法,也仅仅阐述了一种把学习主体还给学生的教学思路。单就教学方法来讲,我们学校的广告语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主体,教师导向;生动课堂,实效课堂。”

要使教学方法优化,就要掌握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双重特征,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有其科学依据的,美国学者乔伊斯在《教学模式》中指出: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为适合所有的学习类型或学习风格而设计的。忽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拘泥于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破这种单一的僵化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进行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

有些老师为了迎合教改思想理念,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探究而探究,看似很热闹的一堂课,却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这都是我们应该摒弃的,矫枉不能过正,只要把心思真正用在学生身上,什么教学模式、课堂环节都不是重要的,让学生在一堂课中高高兴兴的学点东西,才是一堂成功的课。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第三篇: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经过他自己发展,使得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成为重要的教育思想资源。本文从陶行知本人对创造教育论述的著作中,总结出其创造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线索及其思想体系。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现行教育制度、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有着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关键词:陶行知

创造教育

开拓者

现实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概念释义

创造教育的研究,对于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起着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实践是创造教育研究领域的瑰宝,对它的研究将是人类教育史上一个最具价值的永恒主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他认为“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此后,陶行知躬行实践,在20世纪40年代初,亲自制订了“创造年”计划,并在育才学校开展“创造月”活动。为了使育才学校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从而发挥创造精神,鼓励创造生活,陶行知还制订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1943年,他又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号召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他主张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他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创造之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真理性。陶行知教育思想是科学的、前进的,是陶行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和探求真理的精神对实际生活作用的产物。陶行知教育他的学生要追求真理,把追求真理与做人结合起来,他提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是“追求真理做真人”,即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人。他说,教师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二如何科学把握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批判旧的课程理论基础上,陶行知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生活力”为目的的生活课程论,其主要思想是:

1、生活课程提出了编写教科书的根本要求。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曾明确地表述过,生活教育理论对教科书的根本态度。他说:“生活教育指示我们说: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教学做合一指示我们说:做什么事用什么书。这两句话只是一句话的两样说法。我们对于书的根本态度是:书是一种工具,——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入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我们对一本书的见面问是:您有什么用处(当然是广义的用处)?”陶行知认为,凡是对人们健康生活有帮助的书,都可以说是有用的书。这里的“用”与生活中的“用”是有区别的。生活中的用主要是指直接使用某种工具或物件去做具体某件事,用就是做。而用书的用是广义的用,包括思想上的用和行动上的用两个方面。看了一本书,能帮助我们把某件事做得更好是用,能使我们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也是用。总之,为了用的目的去看书、读书、讲书、听书都可以说是“用书”。因此,陶行知说:“我们用书,有时要读,有时要讲,有时要听,有时要看;但是读、讲、听、看都有—贯的目的,这目的便是它们对于‘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陆家骏.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0(4).[2]刘娟.浅析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及启示[J].考试周刊,2013.[3]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4]王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5,(7).[6]鲁印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初探[J].邢台学院学报, 2005,(2).[7] 黄伟先.真善美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规律[J].学术论坛,2011(8).[8]邰宜娟.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第四篇:创造宣言

一、《创造宣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辞的文体特点。

2、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教学难点】

1、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法。【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的积极性。)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如果让大家来写一篇关于“创造”的文章,你先来思考一下,首先确立题目,再到你所选用的材料,你的观点……

二、分析文章题目,了解全文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词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那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种文体,他演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对于“创造”他又有着怎样精妙的话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作。

三、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四、结构分析

1、阅读课文,请说说文章的文体。

答案: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讲解: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驳论性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的文章。

2、驳论文有什么特点?

答案: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

讲解:驳论文除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3、本文作者的出发点和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案:增强人们的创造意识。讲解:作者针对“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观点进行有力的反驳,是为了大大增强人们的创造意识。

4、文章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答案:本文是驳论文,所以以驳论为主,作者采用先破后立的写法结构文章。

讲解:作者先通过宗教家、美术家、教育者的创造来说明什么是创造,然后通过事例分别批驳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最后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即中心论点。

5、全文可分三部分,请简要分析各部分的内容。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是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是驳斥错误观点,并提出自己的主张。第三部分表明作者坚定的创造信念。讲解:

第一部分(1~3)宗教家、美术家、教育者都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事物。

第二部分(4~10)驳斥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第三部分(11)作者坚定的创造信念。

6、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答案:主要用了例证法。

讲解:作者引用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事例,形象有力地反驳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例如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慧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等等。

7、作者反驳了哪几种错误观点? 答案:作者反驳五个错误观点。

讲解: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8、本文揭示主旨的是哪句话?

答案: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讲解:通过大量的例证很自然的引出自己的观点,揭示出文章主旨。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

第五篇:创造宣言

创造宣言(节选)教案

第一课时

一、第一印象(8分钟)

1、课程简介与自我介绍。

2、学生自我介绍,稍作点评。看似简单、平凡的、枯燥的小事,只要用心思考,勇敢创新,都能达到让枯燥的事情变得有趣味,让看到的人、听到的人过目不忘的效果。不久的将来,在座的同学都将走上面试的讲台,向应聘单位介绍自己,推销自己,那么,如何让自己更快的被别人记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呢?这就需要我们坚定信心,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不断完善自己,到那时,你会发现每个人都可以独一无

二、与众不同。

二、导入新课(5分钟)课文题目名为“创造宣言”,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创造是指将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目的行为或想出新的方法,创建新的理论,创出新的成绩和东西。是建立在自己创新的基础上来制造新事物。简而言之,创造看字面意思就是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产生出或者造出来了。这明显的是一种典型的人类自主行为。因此,创造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有意识的对世界进行探索性劳动的行为。(插入ppt第1页)

再请同学们看看“宣言”,什么是宣言呢?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词优美、感情充沛、说理动人、鼓动性强。那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文体,他演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对于“创造”他又有怎样精妙的话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陶行知和他的创作。看看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

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介绍作者(插入ppt第3页)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生于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shè)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作品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二)掌握新字词

了解了作者后,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当中出现的新字词。请大家看幻灯片,学习本文中的新字、词,了解他们的读音和意义。

1、插入ppt第4页。逐一学习字词的读音、释义。(插入ppt第4.5页)

(三)回顾议论文相关知识(插入ppt第6页)

初中的时候,大家都学过议论文,那么对于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是否还记得呢?过了一个漫长的暑假,人的记忆力都会有短暂性的停滞,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提问: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呢? 答:论点、论据和论证。

提问:议论文的论据方式哪几种? 答: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提问:议论文一般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答: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提问:议论文类型分为哪两种呢?

答:立论和驳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创造宣言》就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

(四)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了解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后,接下来的时间就请同学们带着这样几个问题去朗读文章。(插入ppt第7页)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分别是(1)环境太平凡;(2)生活太单调(3)年纪太小;(4)太无能;(5)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板书)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来进行批驳的?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换句话说,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3、作者通过一系列对错误观点的反驳得出一个什么样的正面结论?请在文章中找出。

作者在反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正面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板书)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板书)

(提醒同学们一定要大声朗读,读出声音。)

(回到思考问题,采用学生回答为主,老师补充或更正的方式解答)

(五)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弄清除上面几个问题之后,我们再一起来将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一下。

文章一共有1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1-3自然段为第一部分,4-1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11自然段为第三部分。为什么要这么划分呢?我们一起把每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归纳一下就知道了。(插入ppt第8页)

第一部分三个自然段是以宗教家、美术家与教育者对比,引出议论的话题,间接否定无自信的崇拜,肯定创造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通过对五种错误的不能创造的观点的批驳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第三部分是作者引用罗丹的话提出创造宣言。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文章中的新字词,我们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大致掌握了文章的结构层次,了解了文章的论证过程,即引出议论话题——提出5种错误的观点进行批驳——得出自己的正面结论(立论)——发表宣言。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逐段逐句的品读文章。

首先,我要请同学起来再读课文,加深印象,更能领会文章意义所在。(时间若允许的情况下)

二、品读文章,体会文章特色

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一)语言特色——排比句式

刚才大家读了课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文章中采用了许多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文章中使用了这些修辞手法的句子,看看他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先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

首先,我们找一找排比句

1、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

作用: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2、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作用: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3、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作用: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4、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用: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5)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作用: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6)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森林。

作用: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再找找比喻句(1)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2)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3)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总结: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二)论证特色——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之前我们学习了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的种类。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那么,本文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呢?

而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就是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所谓举例论证就是用举例的方式来达到论证目的,引用论证则是引用名言警句达到论证目的。

下面我就一起找找,作者为了反驳人们所谓不能创造的五个错误观点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例子。(作用:用人物创造成功的经历来证明观点,最具有说服力,最能打动人,极具教育性。)

插入ppt11页——32页,对文中 例子进行介绍。可详细讲讲例子背后的故事。

惠能的故事: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yībō 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钵,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问、技能等)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偈子(jìzǐ 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偈子,违背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偈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和尚们的谈论,被在舂米作坊里劳作的惠能听到了。惠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偈子,惠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偈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偈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由这首偈子可以看出惠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偈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惠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惠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惠能在槽厂(舂米chongmi作坊)舂米的时候,五祖去给问他一些话,从话里听出来惠能是真正的开悟了,于是五祖拿竹杖在地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惠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惠能,让惠能连夜逃走。于是惠能连夜远走南方,跟随打猎人隐居15年之后,出山说法,在曹溪宝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在五祖传法给惠能的第二天,五祖寺的僧人们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惠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护国法师,形成“南能北秀”的格局。

总结:本文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运用大量的排比,举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仁人志士成功的例子,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为危害,鼓励我们树立自信,勇于创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感悟自信,讨论

(插入ppt第36页,出示张海迪相关资料)

张海迪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名字,她身残志坚,没有向命运屈服,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不平凡人生。

提问:为什么来〃〃〃读书呢?请几个同学回答。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有的同学是因为中考失利,父母亲戚让自己来读的。有的是觉得自己读高中压力大而选择中专,认为会比较轻松。大部分同学并非是因为喜欢〃〃〃而来读书,也并非怀揣着求医梦想而来读书。不管什么原因,看来,大家都把来〃〃〃读书看成是无奈之举,是人生低谷。其实,这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当然,中考失利,没有考上好的高中,确实是无法让人开心的事情,难免会丧失自信心。然而,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何重拾信心,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的灿烂人生,是许多人,也是今天我们进入〃〃〃读中专的同学们所关注的问题。或许,曾近的你因为成绩差是被老师遗忘在角落;或许,曾今的你被爸爸妈妈当成没有梦想的孩子,又或许,曾今,连你自己都完全否定了自己,自暴自弃,迷茫地来到了〃〃〃〃,坐在了〃〃〃〃的教室。然而,不论曾今如何,从你走进〃〃的那一刻,你的人生就和别人一样,每一个人都是新的起点,这里没有优等生,没有差等生,只有勤奋者和懒惰者。所以抛开过去,重新开始,梦想一定会在未来等着你们。

四、总结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只会主要来源于学习,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为将来更好地创造自己精彩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后请同学们做做书本的课后练习和训练册的习题,并请大家预习第二篇课文《心天上的百合花开》。

下载创造到创造教育的漫谈——读陶行知《创造宣言》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造到创造教育的漫谈——读陶行知《创造宣言》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造宣言(定稿)

    创造宣言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写作方法。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通过事例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3.学习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精神,理......

    创造宣言

    《创造宣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辞的文体特点. 2.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难点:把握文......

    创造宣言

    10、创造宣言 陶行知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辞的文体特点。 2.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

    《创造宣言》教案

    创造宣言 【课标要求】 1、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

    《创造宣言》教案

    《创造宣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

    谈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思想(5篇)

    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歙县人,原名陶文濬,笔名“知行”,后改为陶行知。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校专攻教育行政,师从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博士。回国后积极从事平民教育活动,先......

    谈陶行知的创造教育和新课程改革

    谈陶行知的创造教育和新课程改革 徐昌龙 暑假闲暇时又一次翻阅了《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再次拜读先生的《创造的教育》,发现这篇文章中的许多思想理念竟与新课改的不谋而合。......

    读《创造机会》有感

    今天,我读了《创造机会》这篇文章。它写的是一个人一不小心掉到了一个很深的洞穴里,当他快死时,神告诉他,他原来有许多出去的机会,那人听后后悔地说:“我只知道等待机会,而没想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