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节(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8:5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气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气节》。

第一篇:气节

记者: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新一轮的传统文化复兴热潮,国内外都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关注,您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王杰:这可以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来加以分析。首先,从国际社会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马克思主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和危机。过去人们坚定不移、信以为真的东西,在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动摇。人们的信仰世界、精神支柱出现了动摇和危机。一个民族、一个人总是需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的,这种思想不去填补,别的思想就会去填补。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而这些内容恰恰是我们当前所需要的,人们希望能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找到精神的支柱,需要建构一套属于自己的道德信仰体系。此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使我们认识到:只有那些既能够适应全球化,又能够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才能够得以存在和继续发展。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确认自己民族文化的身份就显得日益重要。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过来说,越是世界的就越是需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全球化的滚滚浪潮,也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民族文化。

从国内方面来看。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我们的社会走出了过去那种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越来越需要表明自己民族一些独特价值的东西,越来越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社会财富极大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在国家富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后,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家园却日益变得荒芜。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精神颓废、诚信缺失,法律底线、道德底线时时被突破,让我们感受到在经济发展、人们生活富裕的背后所暗藏着的巨大悖论。而传统文化中的重人际和谐、重道德修养、重礼义廉耻、重道德自律、重理想人格、重和而不同等思想,这些优秀的思想资源一下子成为全社会最需要了解最需要获得的东西,因为这些思想观念正是当今我们这个社会最缺乏的东西。人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国学的重视,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希望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再现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好宿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气节问题漫谈

小引

这篇文章,拟谈一点自今溯古或自古至今关于气节问题几件往事,套用狄更斯《双城记》开篇名言格调,也写几句开场白:这是一个最讲气节的时代,又是一个最讲不清气节的时代。

这是一个最讲民族气节、革命气节和做人气节的时代,又是一个最讲不清这些气节的时代。这是一个矛盾丛生的时代,又是矛盾的两个侧面不可分离地相互联系和对立统一的时代。

一、关于气节问题争议之由来

这几年,也可说改革开放以来吧,关于气节问题的争议,似有愈演愈烈之势。原本在气节问题上已成历史“论定”的某些人和事,转眼之间往往成了质疑或翻案的对象,而且这一类对象的名单,越来越长了。远的暂不说,只说现当代人们记忆尚新的三大历史阶段发生的一些人和事:1927-1936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7-1945年八年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及“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做叛徒,这是革命气节。抗战时期,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中国人首先要求的是民族气节,爱不爱国就看你做不做汉奸。历次政治运动和“文革”时期,考验的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做人的底线,不卖友(师)求荣,不落井下石,成为做人的气节问题。

从目前争议的情况看,这三大气节问题,各有争议的人和事;但争议最多的,集中在抗战时期的汉奸问题和政治运动时期的卖友(师)求荣问题上面。既有争议,必有正反两方,而这次正方的两位主将,恰好是我的朋友兼同事何满子和陈福康二位先生。

满子年长于我,为当代杂文一大家,生平疾恶如仇,我常说他是当代“汉贼不两立”论的坚定拥护者,对沦为汉奸之流的文人自然不屑稍假以颜色。就在他去世前一两年,写过一篇关于胡兰成、张爱玲的汉奸身份文章,称之为“一对狗男女”,在报上引起围攻。有的文章讥讽道:“都这把年纪了,火气还这么大!”(大意)我觉得,满子用词虽似过严,但这位批评者以年龄来嘲笑对方,潜台词所含轻侮之意,跃然纸上。以满子的辩才与笔力,立即回敬一文,应轻而易举。但我认为这种离开了主题的笔仗,实不值一打。当与满子通电话谈及此事,他沉吟一下,说:“元化也是这个意思。”元化指王元化先生,朋友或同事们平时都这样当面叫他,他做了部长(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也未改变。我素知元化是经历并参与过抗战时上海租界地下党领导的文化战线对敌斗争的,对于当年文化汉奸之流活动情况清清楚楚。我几次见他对着朋友和弟子们,谈及当年敌我斗争时对汉奸的激愤之情,至少其中有一次也曾当众大发一通“火气”。

如众所知,满子同时也是对“胡风案”主角之一的舒芜交信行为,曾有穷追不放的系列批评文章。如今满子与舒芜虽已先后逝去,但争议并未停息。就在今年第一期《新文学史料》上,登出了一组为舒芜辩护的文章,有“时代环境说”,有“历史责任说”、“被动交信说”,还有“总督犹大说”,等等。可惜满子以及一些已逝同案受难者如梅志、绿原等人,都已看不到这些辩护文章了。

这次气节问题争议中另一位正方主将陈福康,也是我出版社朋友,虽仅一度同事,年逊于我,相识也近三十年,是知名研究鲁迅、郑振铎和南宋爱国学者郑思肖专家。他在张爱玲的《小团圆》受人大炒大热之际,却写了一篇《张爱玲的文品和人品》,投稿一家报纸。编辑请两位“懂行的”专家评审,一位专家审稿意见说:“我最讨厌拿民族主义说张爱玲的事

儿。”另一位专家意见说,他“极讨厌”“所谓的‘民族大义’”了,评语最后的结论是“强烈建议不登”。最后幸得《博览群书》大度收容发表了这篇文章。(以上引语均见于2009年10月《博览群书》所载作者此文后记)

事实上,这两位“懂行的”专家意见,倒是具体反映了当前在气节问题上的反方观点,很有代表性,即“民族主义”或“民族大义”亦即我们这里所说的民族气节,已经是过时的东西,不值一提了。延伸开去,是不是也意味着历史上所有的反侵略抵抗(自然也包括尚在人们耳目中的八年抗战)全都是咋呼出来的事儿呢?

看来关于“民族主义”或“民族大义”,亦即民族气节问题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但这场争议中的正方,显然已处于下风,因他们的文章已不受某些报刊欢迎,不大容易登载出来。这原因其实并非今日方有,而是其来有自,所谓“古已有之,于今为烈”罢了。这源头,还得从奉为国学经典的《论语》说起。

二、关于《论语》论气节

“气节”一词,据通行的《辞海》释义为:志气和节操,如:革命气节;民族气节。《史记·汲郑列传》:“[黯]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絜。”(见《辞海》1999年版第1762页)《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见《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079页)。此词正式出现较晚,《论语》中谈到气节的事或人的时候,用的是“大节”或“大德”。大节,如载曾子的话:“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这是说勇于受临终托付幼君并代理国务的人,是有气节的君子人。大德,如载子夏说:“大德不逾闲。”(《论语·子张》)闲,围干,此指道德规范。

另一位儒家圣人孟子,则用“大丈夫”代替曾子所说有气节的“君子人”,并加上具体的要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文下》)

毛泽东曾用“骨气”这个词来称呼相当于孟子说的大丈夫这样的气节之士,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并举闻一多、朱自清为例(见《别了,司徒雷登》)。当然,当代有骨气的中国人不止闻、朱二位,谁都知道,像早于此文写作时间之前从容就义的瞿秋白,晚于此文之后犯颜争“雅量”的梁漱溟,坚持“新人口论”的马寅初等,都有资格称为“有骨气的”中国人,这些人当然也就是有气节的中国人了。

由此可见,自古至今,人们尊崇的是有气节——如曾子所说“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的君子,或如孟子说的“大丈夫”,毛泽东说的“有骨气的人”。

然而曾子只说大节,未提小节;孟子倒是提过小丈夫,但意指眼界胸襟不够广阔之人。可与小节同论的,是子夏说的小德。子夏紧接“大德不逾闲”这句话,跟着就说“小德出入可也”,就是说可以做点与大节有出入的事。出入,后人有注疏为“行权”的,遇上困难不

妨权宜行事,这空间就大了,启发了对小节、小德的理解与回旋余地。魏晋风度的名士们,以放诞自外于礼法,人称“不拘小节”,尚有赞许意;但到明朝,恪守礼法行为已被称为“匹夫之小节”(张居正“夺情”语),归入贬词了。

再说大节、大德。《论语·宪问》载孔子一段话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这是涉及民族气节的事,这里的管仲便成了民族英雄。春秋时四夷习俗,披头散发,服装前襟向左,这样就是受夷族统治了。这段话重点在“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句,所说直指民族气节问题。孔子这里意思很明确,倘若不是管仲挽救了中国,我早就成为夷狄统治下的子民了。但他没有说明,他假若真的“披发左衽”了(后来的历史证明完全有此可能,辽、金、元、清等即是),面临民族存亡关头,将采取什么样态度:顺从还是抗争?《论语·八佾》又载孔子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无)也。”《春秋》大义解释此语是“不以中国从夷狄也”(《谷梁传》襄公十年)。这都说明孔子重视大节大德,具有强烈的民族感和国家观念,尊王攘夷,严守华夷之防,坚持民族气节;但“吾其披发左衽矣”这段话,还是留下了一个含义模糊的表述。连孔子都不愿明白交代的问题,引起后世对气节问题许多争议,就不足为奇了。

三、关于司马迁为李陵辩解

大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最重节义。《史记》列传第一篇就是写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兄弟。《太史公自序》说:“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第一。”《史记会注考证》引日本学者村尾元融说:“太史公欲求节义最高者为列传首,以激叔世浇漓之风,并与己述作之旨。”节指气节,其含义较广,合理、道理、情义、善义都有,姜太公称伯夷为“义人”,当时人称他“善人”。司马迁以此为后来二千多年历代王朝兴替、内祸外患中的臣民,树立了求仁取义、坚持气节的榜样。

但是,在写成这篇《伯夷列传》的第七年,已任朝廷太史令的司马迁,遇上李陵投降匈奴事件,群臣纷纷置罪李陵。汉武帝问他意见,他从实回答了自己的看法,为李陵作无罪辩护。这篇辩护词,司马迁写在他的《报任安书》中,真正是文情并茂的好文章,后世传诵,至今还被选入各种古文读本,仍值得再次一读。今节录有关李陵一段: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盃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壹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饮泣,更张空弮(音拳,弓弩),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

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

汉武帝听了大怒,认为司马迁有意阻挠征讨之师,为李陵游说,下法司问罪,处以腐刑(宫刑)。李陵则满门抄斩,断了他“欲得其当而报于汉”的归路。后人读了这篇充满悲愤情义的辩护书,结合他的不幸遭遇,无不把同情投向司马迁;因而又把同情同时也投向了遭灭族之祸的李陵;对汉武帝则给与了残忍刻薄少恩的谴责。

但这里存在一个法与情的问题。专制帝王虽说可凭一己喜怒好恶任意处置臣下,但形式上还得走一下法律程序。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好话,不合武帝心意,欲治其罪,仍得“遂下于理”,“卒从吏议”,治以“诬上”之罪,处以腐刑。所谓“吏议”,当然只是法官秉承上意做出的判词。李陵投降匈奴,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是兵败被俘还是兵败投降,有待事实的证明与区别,但都同气节有关。当两个民族生死搏斗之际,能不提民族气节吗?司马迁《报任安书》,以情代法,与此前所写《伯夷列传》,节义兼顾,在气节问题上明显地采取了双重标准。

李陵投降匈奴后情况,班固《汉书》李陵、苏武传有较详记载。匈奴王单于厚待李陵,但另一降将李绪座位在李陵之上,陵“使人刺杀绪”。可见,李陵在匈奴已有一定权势,还很难说有没有争宠情绪。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与另一汉使降者卫律(本胡人)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匈奴爱卫律,常在左右,“陵居外,有大事迺入议”。大事中总免不了与汉的和战之事吧。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当政,与李陵友善,派使者出使匈奴,打算迎陵归汉。在单于和卫律的酒会中,汉使数次以目示意或以言动之,“陵墨不应,熟视而自循其发,答曰:‘吾已胡服矣。’”“有顷,律起更衣”,使者说:“请少卿来归故乡,毋忧富贵。”陵说:“归易耳,恐再辱奈何。丈夫不能再辱!”《苏武传》则记载李陵几次为单于说降苏武,虽多有自怨自叹言辞,但不难看出,这时的李陵已从当时的假投降,逐渐变成真投降了。

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写得太动人了,影响一直流传下去。后人根据司马迁的这篇辩护词和《汉书》所记李陵与匈奴之战的场景,伪造了一篇《李陵答苏武书》,并被编入唐初的《文选》之中,受到广泛传诵。《文选》又编有李陵与苏武各五言诗三首和四首,未知真伪,杜甫有诗说“李陵苏武是吾师”,尊之为五言诗之祖。这是肯定其文品。怀李白诗有“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句,对李陵人品,想有同样感情。

延至现当代,对李陵的评价,基本上以惋惜同情怜才为主,顶多说他“兵败投降”,或“功大罪小”,无一字关涉气节问题了。

四、关于韩愈《伯夷颂》受批评

司马迁写《伯夷列传》,表彰节义之士,作为后世臣民的气节楷模。唐朝韩愈作《伯夷

颂》,进一步发挥,称伯夷、叔齐为“特立独行”、“传道笃而自知明”、“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的豪杰之士;他们的气节,“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这是最高的赞语。这篇文章的关键,是文末一句:“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这明显是仿自孔子评管仲的话。但孔子说的是尚无答案的未定词,韩愈说的是已有答案的判定词,进了一大步。后世论者大都忽视了韩文这句关键词。

宋朝王安石写了一篇《伯夷论》,与韩愈相反,他说伯夷原是跟太公同时投奔周的,“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岂„„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王安石好发与众不同之论,这是一例。与王安石同时的程颐说:“《伯夷颂》只说得伯夷介处,要说得伯夷心,须是圣人语:‘不念旧恶,怨是同希。’”(以上王、程语,均引自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但他们都不提节义或气节,说明他们没有真正理解韩愈写此文用意,当然也不能进而理解司马迁写《伯夷传》列为《史记》列传首篇用意。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有次偶然看了《伯夷颂》,大为不满,写了一篇《驳韩愈颂伯夷文》,说:“忽见颂伯夷之文,乃悉观之,中有疵焉。疵者何?曰过天地、小日月是也。伯夷过天地、小日月,吾不知其为何物,此果诬耶妄耶?”朱元璋站在打天下、坐江山的帝王立场,自然不喜欢伯夷、叔齐这样坚持气节、不为我用、宁死不屈的人物。但他不懂得,臣民的讲不讲气节,对他大明王朝的兴亡,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清朝人看文章,着重文笔气势。姚鼐说:此文“用意反侧荡漾,颇似太史公论赞。”曾国藩说:“岸然想见古人独立千古,确乎不拔之概。”张裕钊说:“含蓄深妙,随手转换,运掉自如。”(以上亦见《韩昌黎文集校注》所引)他们不大理会这篇文章主旨是什么。

跨过清朝,历史车轮滚滚,瞬间转到1949年8月18日,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乘“宜将剩勇追穷寇”之威的豪气,写了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长文,其中有一段点名批评《伯夷颂》,真是气势万丈,掷地有声:“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一句“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一句“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讲的都是民族气节。毛泽东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历史,利用《伯夷颂》做反面教材,教育人民,正好说明韩愈此文尚有一读价值。而因受韩愈颂非其人批评的影响,韩愈这篇文章长期备遭冷落,各种古文选本不敢入选,眼光与器度就显得狭小了。

五、关于岳飞、秦桧

到杭州旅游的人,西湖是一定要去的;到了西湖,岳王庙又是一定要去瞻仰的;而瞻仰岳王庙,岳王墓前跪着的秦桧夫妇铜像,又是一定会受游客唾骂的。几百年来,岳飞的大忠

臣形象与秦桧的大奸臣形象,以及岳飞是被秦桧夫妇定谋东窗害死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已成历史的铁案,深深印在一代又一代人们的脑海之中。

但是,1923年(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八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部吕思勉著的《白话本国史》(全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其中的第三篇近古史(下)的第一章《南宋和金朝的和战》的第二节《和议的成就和军阀的剪除》,却彻底颠覆了这一已成铁案、深入人心的忠奸形象,为秦桧做翻案,为岳飞做辨别。从前也有认为岳飞之死,首犯应属宋高宗赵构,秦桧不过是从犯的论点,在明朝人的诗文中都曾有所流露。对岳飞也曾有过微词,如孝宗时人熊克著《中兴小记》载岳飞以武将上疏言建储事,认为拥兵自重,越职干政。但直接为秦桧翻案的尚不一见。何况这还不是一篇文章的论点,而是一部用作自修课本的大众通俗化教科书,这影响就大了,也引起了学术界的一片哗然之声。

现将本节引起争议的部分,摘列(不加引号)如下:

一、秦桧非金朝奸细,主和为一大功

二帝北徙,桧亦从行。后来金人把他赏给挞懒(金国王子)。前782年,挞懒攻山阳(楚州),秦桧亦在军中,与妻王氏,渡海南归。宋朝人就说是金人暗放他回来,以图和议的。请问这时候,金人怕宋朝什么?要讲和,还怕宋朝不肯?何必要放个人回来,暗中图谋。秦桧既是金朝的奸细,在北朝,还怕不能得富贵?跑回这风雨飘摇的宋朝来做什么?当时和战之局,毫无把握,秦桧又焉知高宗要用他做宰相呢?我说秦桧一定要跑回来,正是他爱国之处;始终坚持和议,是他有识力,肯负责任之处。能看得出挞懒这个人,可用手段对付,是他眼力过人之处。能解除韩、岳的兵柄,是他手段过人之处。后世的人,却把他唾骂到如此,中国的学术界,真堪浩叹了。(吕思勉:《白话本国史》,第439-41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后引本书,仅注页码)

二、岳飞战绩夸大,南宋无力抗金

《文献通考》说:“建炎中兴之后,兵弱敌强,动辄败北,以致王业偏安者,将骄卒惰,军政不肃所致。”“张、韩、刘、岳之徒,„„究其勋庸,亦多是削平内难(按指境内群盗),抚定东南耳;一遇女真,非败即遁;纵有小胜,不能补过。”„„岳飞只郾城打一个胜战。据他《本集》的捷状,金兵共只一万五千人;岳飞的兵,合前后的公文算起来,总在二万人左右,苦战半日,然后获胜,并不算什么希奇。„„十二金字牌之召,《本传》可惜他“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然而据《本纪》所载,则还军未几,就“诸军皆溃”了。进兵到朱仙镇,离汴京只四十多里,更是必无之事。

当时诸将的主战,不过是利于久握兵柄,真个国事败坏下来,就都一哄而散,没一个肯负责任的了。所以秦桧不能不坚决主和。于是召回诸将,其中最倔强的是岳飞,乃先把各路的兵召还,然后一日发十二金牌,把他召回。前711年,和议成。„„骄横的武人既去,宋朝才可以勉强立国了。我如今请再引《文献通考》所载叶适论四大屯兵的几句话:“诸将自

夸雄豪,刘光世、张俊、吴玠兄弟、韩世忠、岳飞,各以成军,雄视海内。„„廪稍惟其所赋,功勋惟其所奏;将版之禄,多于兵卒之数;朝廷以转运使馈饷,随意诛剥,无复顾惜,志意盛满,仇疾互生。„„其后秦桧虑不及远,急于求和,以屈辱为安者,盖忧诸将之兵未易收,浸成疽赘,则非特北方不可取,而南方亦未易定也。”(第411-414页)

据本书2005年新版前署名李永圻、张耕华的《前言》,引用作者写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三反”及思想改造总结》中,自评《白话本国史》说:“在当时,有一部分有参考价值,今则予说亦多改变矣。此书曾为龚德柏君所讼,谓予诋毁岳飞,乃系危害民国,其实书中仅引《文献通考·兵考》耳。龚君之意,亦以与商务印书馆不快,借此与商务为难耳。然至今,尚有以此事诋予者。其实欲言民族主义,欲言反抗侵略,不当重在崇拜战将,即欲表扬战将,亦当详考史事,求其真相,不当禁遏考证也。”

可知此书论点,不仅受到一些人批评与反对,还被告上法庭,诉以“危害民国罪”。但作者未见立案判罪,书亦照常发行,数十年来多次重版,即使打过官司,还是归入了学术讨论,允许自由发表言论和出版书籍。那时人们可以不同意作者的结论,但仍尊重他“详考史事,求其真相”的学术探讨精神,为后来人留下一份处理政治与学术问题的经典范本。

如今去杭州西湖边岳王庙的游客,仍照样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这位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跪在岳坟前的秦桧夫妇,也照样受到游客们的唾骂,表示对奸臣、卖国贼的憎恨。这些都一点没有变化,充分证明民间信仰与学术考证,同样受到人们尊重。

附带二事一说:

一、为此学术问题以“危害民国罪”上法院告状的龚德柏,号称“日本通”。抗日战争发生后,常为重庆《大公报》星期论文撰稿,好大言,人称“龚大炮”。

二、多年前,学术界有过一次关于岳飞《满江红》词真伪的讨论,词学家夏承焘主张此系伪作,后无定论。我看这与后人为同情李陵,而造出《李陵答苏武书》一样,出于对岳飞的崇敬爱慕之情。我是赞同夏老考证的,虽然很爱听盛家伦的此词谱唱,唱出了抗日时期全民同仇敌忾的心声;甚至联带想到,流传甚广的“还我河山”那幅岳飞题字,也可能有问题。但即使如此,一点也影响不了对岳飞民族气节的崇高敬意,太深入人心了。民间传说、小说戏曲、评弹说唱,口耳相传,岳飞已成为民族气节最为人崇拜的英雄。然而又不能否认,诸如李陵、岳飞或秦桧等问题的存在与出现,使得后人如何评价这些争议人物,在气节特别是民族气节上,如何看待情、义、理与法的关系,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不免顾此失彼,左右为难。但有一条是肯定的:原则与底线不容逾越。

六、关于别国的情况

气节问题是不是仅为中国独有,是中国特色呢?看看别国情况如何。下面一些资料,全是从媒体的公开新闻报道中看来的,查阅的话很方便。这里列举美国的两个案例:

第一个,原驻韩国的美国陆军士官詹金斯,于1965年1月5日,越过三八线,向朝鲜人民军投诚。1984年,与一位被绑架至朝鲜的日本女子曾我瞳结婚,育有二女。2002年,曾我瞳获释,返回日本。两年后,詹金斯亦获释,携带二女来到日本,与曾我瞳团聚。美国国防部知詹金斯离开朝鲜,开始追究其叛逃罪行,并设法要引渡回美国审判,按军法敌前叛逃属于唯一死刑。在日方的斡旋安排下,2004年9月,詹金斯前往驻日美军基地报到自首。美国国防部“从轻发落”,判处拘役30天,军阶降为二等兵。随后詹金斯一家回日定居于日本新泻县。2008年,詹金斯的94岁老母中风病逝,他曾返回美国探望奔丧。

这个案例,说明美国人也是讲气节的,气节就包含在法律之内。对待一个丧失了民族气节的逃兵,军法是以极刑论处的。但同时又讲人情:詹金斯有日本妻子,有两个女儿,又有自首情节,还有日本政府的人性化协商,故而“从轻发落”。但是,还得通过法庭审判,处以象征性的惩罚,决不含糊了之,或是我们常说的“蒙混过关”。

第二个,朝鲜战争后自愿选择留在中国的美军战俘,有21人。据一份调查报告说:“开始的新奇感过后,由于语言不通,他们中有的人开始想家,并通过各种途径回到美国”。中国政府根据人道关怀自愿原则,陆续放行。其中除一人一直留在中国外,有20人全部返回了美国。他们一回到美国,就被陆军逮捕,作为叛国罪,被审问关押;虽然时间不长,最后被无罪释放,但背着叛国者的恶名生活,拒绝接受采访,担心他们的朋友和邻居知道他们的过去,不想再被人叫叛国者。其实知耻感也是一种做人气节的真实表现。

这个案例说明,美国战俘虽有选择权,但一回到本国,仍得按法律接受叛国罪审查;而在无罪释放后,道德层面的歧视和谴责并未消除,使他们不敢接受采访,谈论过去的事。有人偶尔上电视,电视台主持人就会问他是不是个间谍。这都说明民族气节问题,在一般美国人那里也是同爱国主义组合在一起的,虽然法律上没有这样的条例。

(作者为古典文学研究家、上海古籍出版社原总编辑)

(清)郑板桥作

主题链接

朱自清论“气节”

气节是我国固有的道德标准,现代还用着这个标准来衡量人们的行为,主要的是所谓读书人或士人的立身处世之道。

气和节似乎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意念。《左传》上有“一鼓作气”的话,是说战斗的。后来所谓“士气”就是这个气,也就是“斗志”;这个“士”指的是武士。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似乎就是这个气的转变与扩充。

在专制时代的种种社会条件之下,集体的行动是不容易表现的,于是士人的立身处世就偏向了“节”这个标准。在朝的要做忠臣。这种忠节或是表现在冒犯君主尊严的直谏上;有时因此牺牲性命;或是表现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以身殉国上。忠而至于死,那是忠而又烈了。在野的要做清高之上,这种人表示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因而游离于现实之外,或者更逃避到山林之中,那就是隐逸之士了。这两种节,忠节与高节,都是个人的消极的表现。(费思明辑)(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气 节

现在再来说“气节”两字,许多青年——时髦流行语应当说80后或者90后——恐怕没有几人会懂得,因为当今没有人会谈“气节”,“气节”就像道德、人格、品质、操守、秉持一样地不值一文钱。现在应当大谈特谈“金钱”,或者说钞票,纹银、孔方兄、金戈戈,“上海小囡”叫做“板板”的东西。“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财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言之凿凿,掷地有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到了现在已经波涛滚滚,浊浪滔滔,铺天盖地,势不可挡,就像三峡大坝决堤一样。

可是“气节”依旧是“气节”,它永远不会“过时作废”。

官员秉持底线,拿稳操守,清正廉洁,为民办事,宁可丢却乌沙,决不同流合污。商人守法经营,将本求利,薄利多销,童叟无欺,坚守商业道德,不赚一分昧心钱;文人则应当像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那样“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但是许许多多文人,或屈膝于权势,或苟且于金钱,更有人曲学谀世,拍马逢迎,舔痔吮疮,巴结唯恐不到位。

兹举数例如后,以儆效尤。

北京大学原教授冯友兰先生。学问不可谓不大,名声不可谓不响,就学术而言,在哲学界属于大师级人物,当无异议。可惜冯先生毕其一生,太急于用世,利禄之心太重太浓,先是迎合总裁,继而歌颂主席,终而谄媚“女皇”,以至于1985年12月4日北大哲学系为冯先生举行90华诞庆祝会,特邀铁骨铮铮的梁漱溟老先生参加,遭到梁先生的婉拒。作为一员学界人士如此这般卑躬屈膝,有此必要吗?你相当总统还是总理?

郭沫若从从政走向治学,由治学重返政坛,可谓一名曲线政客。1937年9月24日陈布雷带领郭沫若去觐见蒋介石,事后郭沫若写了一篇《蒋委员长会见记》发表在报上文章对将大家褒扬,光是描写蒋眼睛,就有“眼睛分外的亮”、“眼睛分外有神”、“眼睛表示了抗战的决心”,不久蒋任命郭担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

1938年,眼见国民党势力江河日下,蒋介石政局岌岌可危,郭沫若在香港《抗战文艺》上发表文章《斥反动文艺》,此文一箭双雕,意识讨好共产党,二是痛斥沈从文先生为“桃红色作家”,“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郭沫若借此报当年沈从文先生一句话的一箭之仇,沈从文曾经说过,诗写得好未必小说也就写得好。沈从文先生晚年的悲惨遭遇与此有关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先生说:“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是对沈从文的致命一击”。

到了文革时期简直不得了了,郭沫若的表现近于发疯。1957年毛泽东手书自己的词作《清平乐》,误把“一枕黄粱再现”的“粱”写成了“梁”,把“直下龙岩上杭”句中的“龙”,多写了一个。郭沫若无耻地说:“主席并无心成为诗家或词家,但他的诗词成了诗词的顶峰。主席更无心成为书家,但他的墨迹却成了书法的

顶峰。例如就这首词的墨迹而论,„黄粱‟写作„黄梁‟,无心把„粱‟字简化了;多写了一个„龙‟字,是随意挥写的证据。”啊哟,实在吃不消了呀!郭老,您自重些些!

到了文革,郭沫若迎合旨意写了一首“万世流芳”的歌颂江青的诗歌,不想弄脏了读者的眼睛,就此不录。

胡适早年对郭沫若的一句评语可谓的评:“反复善变”,“我是一向不佩服的”。

相反,陈寅恪先生就职于广州中山大学,有一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康生要去看他,陈先生借故回避了,后来这个野心家“指示”出版部门不准出陈先生的著作以示报复。

钱钟书先生在文革中曾经婉拒国宴,弄得来人下不了台,说“那么我就回话就说钱先生身体不适?”钱回答:“不不,我身体很好!”保持了一份知识分子的崇高气节。

气节重如泰山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4月13日 07:22 解放军报

“气节重如泰山,利欲轻如鸿毛”,这句话对于军人来说,是道德箴言,也是人生真理。所谓气节,就是志气和节操,外在指形象,内在指品质。气节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人格,对于国家来说就是国格。军人的气节,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人格,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是人格与国格的统一。

中国人讲气节,自然要想到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的“浩然正气”,想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气节。翻开史书,以“浩然正气”光照千秋的民族英雄,军人所占比例最高。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杨靖宇等人都是因忠贞爱国、气节坚贞而载入史册。军人讲气节,就是要始终保持不为强敌所屈、不为金钱所动、不为名利所惑的“浩然正气”。军人的这种气节,不仅可以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而且能产生强大的战斗力,为祖国赢得崇高的尊严和荣誉。

看一个军人有无气节,不是看他说得如何,而是看他做得怎样,实际是怎样的一个人。尤其是关键时刻、生死关头的考验,更能检验出一个军人的气节是否坚贞,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时穷节乃见”。朝鲜战场上,我志愿军一个班坚守541高地,从拂晓激战至下午

3时,战斗到最后只剩下两个人。当敌人又一次冲上来时,他们毫不畏惧,举起最后一颗手雷冲向敌群,和敌人同归于尽——这就是军人的气节。在我军历史上,这种“临危节乃见”的英雄团体和个人,从将军到士兵,是难以计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经得起考验的气节最为坚贞的革命军人。

我们讲气节,不仅强调要有胆气、豪气、骨气,而且更要守“节”。什么是“节”?“节”的本意就是节制。古代所说的“礼”,是节制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节”的概念就是从“礼”中衍生出来的,所谓守“节”,就是守道德。只有守“节”之“气”才是“正气”。而傲气、江湖气、哥儿们义气等,则是背离道德规范的,实为失“节”之“气”,其“气”越足,失节越重,危害愈烈。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气节不是人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修养实现的。英雄的行为从来都不是偶然的冲动,而是平时修身所形成的强大道德力量在一定条件下的充分释放。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活,就是磨练军人气节的好课堂。要成为新时代气节坚贞的军人,就让我们从现在、从身边、从全方位的军营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吧。(来源:解放军报第7版)

军人是干什么的?

国之武事者御寇封疆,征伐不夷,则上以固朝政,下以保平民,外则杀敌千里以报君上,内则坚实阵列以使威武。故而文者主内,武者主外。内者颁告檄文以使法令严明,外者练兵励士以正军纪。是故无文事则国不立,无武事则国不威。

第二篇:谈气节

谈气节

作者:莫其憬

发表日期:2012/12/31

记得有一次,有个同事对我说,“老莫,你的伞都坏了,还不换一把。”当时我笑而应之:“它还可以用,还有利用价值。”现在想起来,我真的有点舍不得这把伞了,后来这把伞送给老板了。我觉得它象征着某种意义,或者说某种精神,也许有人会说,一个不是生命的东西,何以谈意义,何以谈精神,会认为我是一个自吹自乐的人。哈哈,也许我是借物抒情或者是托物言志吧,也许,我是真的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吧,好吧,言归正传,我觉得这把伞象征着一种气节,可以说它表现出风欲吹却不倒的一种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正所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说起气节,遥想当年,宋朝的文天祥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一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他面对着元朝皇帝的威逼利诱和多次劝降,表现出宁死不屈,从容就义的民族风,最后以忠烈名传于后世,受后人敬仰。不说古代,就说近代,知名文学作家朱自清,他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嗟来之食,一代文学大家就这样活活被饿死了,从而他让这种气节得到了升华,你们看,真是人格如其名啊,因而朱自清就表现出了一种清高的品质和强烈的民族感。那不说我们人类,就说这万物中的生物,就如长在寒冬中的梅花,它不畏严寒,傲雪凌霜,依然是大义凛然地在严寒中独自生存,正如王安石写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情景,表现出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从而被称为“花中之魁”。这也是许多文学诗人、作家以梅花作为感情寄托物的缘由吧,从而赞美大自然的强大力量和寄希望于国家与民族有着自强不息的民族风。

说起气节,不说古代,不说近代,就说当代,大家都知道,中国与邻国日本因钓鱼岛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甚至要擦枪走火,由之前本来是政冷经热,而现在变为政冷经又冷的局势,因日本政府“购岛”闹剧,不仅是中国政府提出严正抗议,实施了一系列的抗议措施,而且我们中国国民抵制日货浪潮席卷全球,特别是在中国市场,让日本各企业巨头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销售量达到最低点,几乎让一些日资企业倒闭关门,这让整个日本的经济得到了严重的挫伤。在这一点上,不得不说我们的民族气节得到了彰显,这也让我们民族得到了更大的团结,一致对外,力量绝对是不容小觑,可以说,这种力量足以以一种排山倒海之势淹没日本这弹丸之国。当然,在抵制日货的过程中,一面可以显示出我们民族的气节,另一面也凸显出我们民族气节的滥用,就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爱国主义口号打砸自己同胞的私有财产,这不仅给我们爱国主义人士蒙上了一层黑纱,而且在国际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更是让日本嘲笑我们。

因此,我觉得一个人要有气节,整个国民更要有气节,当不法分子让你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时,你应表现出理直气壮,威武不能屈的一种气节;当一个国家面对着外国侵略者的强逼时,整个国民就要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维护国家利益,永不妥协,表现出一种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当然,我们也要有理性地利用我们这个民族气节,不可滥用之,不可做出损害自己同胞的事情来,否则将是一种致命的危害。

第三篇:气节——名人名言

1、粉身碎骨何所俱,留得青白在人间。——于谦

2、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叶挺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4、见利争让,见义争为,有不善争改。——王通

5、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7、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百失节。——罗马尼亚

8、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汉·桓宽

第四篇:气节广播稿

红领巾广播站播音稿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

第 期

【甲】当灿烂的阳光温暖整个校园,胸前的红领巾正迎风飘扬。

【乙】让我为你采撷一缕阳光,留住一丝清风,让金色和红色印染辉煌。

【甲】亲爱的同学们!

【乙】敬爱的老师们!

【甲】大家好!柳河中心小学校园之声广播在动听的音乐声中又如期和同学们见面了!

【乙】我是你们的好朋友(陈淑羽)。

【甲】我是你们的好朋友(邢翠楠)。今天我们广播的主题是《二十四节气之霜降》

【乙】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

【甲】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

【乙】每年的10月23日是中国传统节气“霜降”,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人们的影响。【甲】由于冻则有霜(有时没有霜称黑霜),所以把秋霜和春霜统称霜冻。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

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住在农村的人们到了这个时候,则会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树,摘几个光鲜香甜的柿子吃。

【乙】“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过后,枫树、黄栌树等树木在秋霜的抚慰下,开始漫山遍野地变成红黄色,如火似锦,非常壮观。大家在外出登山、欣赏美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要保护膝关节,切不可运动过量。膝关节在遇到寒冷刺激时,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差,往往使疼痛加重,故在天冷时应注意保暖,必要时戴上护膝。老年人运动时,不宜做屈膝动作时间较长的运动,要尽量减少膝关节的负重。

【甲】接下来带给大家的是放飞梦想“中华魂”主题教育栏目。

【乙】首先请欣赏《知识库》向细内容见书p19。

【甲】接下来是《名言堂》p19——20 【乙】好了,感谢您收听今天的红领巾广播节目。让我们下次再会。红领巾广播站播音稿

——二十四节气之立冬

第 期

播放开播曲

【合】雏鹰展翅任翱翔,柳小伴我共成长。

【甲】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伴随着熟悉的音乐,我们的红领巾广播又如约而至了。本次的红领巾广播由我们六一(1)班主播。我是主持人徐文丽。

【乙】我是主持人窦佳伟,祝大家早间愉快!我们这期红领巾广播为大家安排的栏目是《二十四节气之立冬》。谢谢老师,同学们准时收听。【甲】史话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其确定的依据是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为准,在公历每年的11月7、8日。但在农历上的具体日期每年却不固定,此因农历是阴阳历。立冬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习俗活动。此时,在北方,正是“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

【乙】立冬是十月的大节,汉魏时期,这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在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甲】立冬习俗有的改了,也有沿袭至今的。卜岁霞浦叫“问苗”,这天农民相率到龙首山的舍人宫田祖前卜问来年的丰歉,举行丰收联欢晚宴,有些乡村演戏谢神庆丰收。“立冬”日杀鸡宰羊或以其他营养品进补称“补冬”。畲族登山、巡田,到神庙卜岁称为“探宝。1937年全国人民奋起抗日。在寒风乍起的日子,霞浦城关轰轰烈烈开展募寒衣活动,歌唱着《流亡三部曲》、《寒衣曲》,那悲壮的苍凉的歌声,牵动着干

万人的心,沿街民众无不涕泪纵横,纷纷捐物、捐款。寒衣节里的壮举,己时过70多年了,霞浦人民那豪情满怀的热烈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乙】我国古代将立冬后每5天再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民间习俗

迎冬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过去是个农 立冬

耕社会,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 【甲】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乙】食俗

立冬则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立冬时,到市场买倭瓜,已很少见。这种倭瓜是夏天买的,存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做饺子馅,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同时,古代认为瓜代表结实,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冬至也叫“过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贺,民间互相拜贺、宴请。普通百姓则食馄饨,象征咬破混沌天地,迎来新生。

而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合】同学们,老师们,感谢你们的收听!本次播音到此结束!

红领巾广播站播音稿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

第 期

播放开播曲

【合】雏鹰展翅任翱翔,柳小伴我共成长。

【甲】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伴随着熟悉的音乐,我们的红领巾广播又如约而至了。本次的红领巾广播由我们五(3)班主播。我是主持人马佳贺。【乙】我是主持人庞茗文,祝大家午间愉快!我们这期红领巾广播为大家安排的栏目有《我爱我的祖国》、《二十四节气之寒露》。谢谢老师,同学们准时收听。

【甲】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是我们伟大祖国多少岁的生日吗?

【乙】可能有许多同学一时都回答不上来。让我来告诉大家吧!今年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渡过了她的第65个生日。

【甲】是啊!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我们小学生,对党没有什么概念。所以,今天借助早晨时间,我们来认识一下我们的党?

【乙】94年前,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暴发后,早期的中国顺应历史的潮流诞生了。1921年7月,各小组代表13人,汇聚在一条船上,酝酿中国的未来。于是,代表广大工人、农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95年里,在人民群众每次和灾难的抗击中,哪里飘扬着党旗,哪里的困难就一定能迎刃而解;哪里飘扬着党旗,哪里的人民群众就有了主心骨!2008年在冰雪、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挑畔下我们深切的体会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这句话的含义。但在中国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战胜困难的勇气更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就是我们的党,我们伟大的中国。

【甲】现在,我们都是光荣的少先队员,少先队是中国创建并委托共青团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预备队。是我们一个人政治生命的第一步。将来随着我们进步成长,会争取加入共青团。成为为人民为祖国做贡献的人。

【乙】接下来给大家带来的《二十四节气之寒露》。篇二:503 冬至广播稿

红领巾广播稿冬至 导入(音乐《二十节气歌》)

播放一个开头就停止

施: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方: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施:同学们,老师们,你们还记得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吗?

方:相信大家一定记得,本期红领巾广播,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冬至。

施 方:我是5(3)中队的施懿娜,我是五(3)中队的方垣惜,本次广播,由我们两位共同为您主持,希望您能喜欢。

冬至的来历

施:方垣惜,你知道1 1月8日是什么日子吗?

方:119前一天,哈哈?

施:不是啦,今天是冬至节呀!方:好,跟你开玩笑啦,那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冬至节吧。

施:好啊!方:我先来问问你,你知道冬至节的来历吗?

施:以前不是很清楚,这次准备红领巾广播稿时,我查阅了资料,终于有些了解了。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介绍一下吧!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而南半球在冬至日,白昼全年最长,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方:哦,冬至节原来是这样来的,谢谢你,小娜!据我了解,我国的这些传统节日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施:是啊,那你现在能不能就给大家讲讲这冬至节又有哪些风俗习惯呢!方:好啊,不过,我们先放松一下,听听下面这首节气歌。

继续播放儿歌中的节气歌

冬至的风俗习惯

施:老师们,同学们,一首《节气歌》之后,继续我们精彩的内容。方: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冬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

冬至节与众多的节日一样也有很多食俗的,俗语说“冬令进补,明年打虎”,由于正值隆冬时节,冬至吃的食品,以进补为主,有顺阳助阳的象征意义。以食治病,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节令美食,如冬至要吃饺子、馄饨、吃汤圆、年糕、赤豆粥、吃冬至肉,如羊肉、狗肉、腊肉,吃冬至团等。

施:这些食俗也都有很多民间的传说和由来。我给大家讲讲冬至吃狗肉的习俗吧。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诗歌

方:老师们,同学们,讲起冬至,我们还搜集了有关冬至的诗句呢!下面就由我们俩为大家朗诵几首吧!播放背景纯音乐,5秒后开始朗诵

施:邯郸冬至夜 唐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方:

小至 唐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读完古诗,古筝曲再放5秒停止

方: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冬至来临后,特别要做好保暖工作。施: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方: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施: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方: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结束

方: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说再见的时候了。施:希望我们本次的播音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方:让我们在一首节气歌中结束我们本次的播音。下面和大家一起来分分享流传久远的《九九歌》。

播放《九九歌》

合:感谢大家的收听,再见。篇三:民族魂广播稿

民族魂广播稿

甲: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乙:很高兴和大家再次相聚在我们的红领巾广播站。

甲:王夕瑞你知道前两天刚刚过去的是什么节日吗?

乙:当然知道了,前两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甲:没错,端午节是华夏儿女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流并传至今的传统节日。

乙: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着不朽民族气节的爱国诗人,他用自己的爱国诗词抒写着中华儿女坚韧不拔的民族魂!

甲:那么今天,我们就借着端午节还未远去的粽叶香,来谈谈光耀中华的民族魂!

(插播音乐《我的中国心》)

乙: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特别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民族英雄辈出,志士仁人灿若群星,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进步与发展,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华民族铸就了一条通往光明和幸福的道路。

甲:他们身上体现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我们这些祖国建设的生力军树立起了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乙:170多年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除了不断地在世界各地疯狂的掠夺殖民地,还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鸦片的输入,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更严重的是,鸦片的输入严重损害

了中国人的健康,摧残了中国人的心智。

甲:1839年3月,林则徐奉命到广州查禁鸦片。他积极筹备海防,相信“民心可用”,号召人民组织武装团体,保卫国家,宣布“英夷兵船一进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林则徐通知外国鸦片贩子,限他们3天之内将鸦片全部交出,并保证永不再挟带鸦片。他自己则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礼”。由于中国人民坚决斗争,英美鸦片贩子被迫交出鸦片230多万斤。林则徐在虎门海滩主持将全部鸦片当众销毁。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行动,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乙: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海战爆发。战争中,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中,大旗被击破。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这时,一发不幸的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时年45岁。甲:甲午战争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已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先生为杰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乙:1905年孙中山成立了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领导下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武装起义。1911年4月爆发的黄花岗起义就是其中一次。

甲: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广州的革命志士收殓牺牲的革命党人遗骸72具,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并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72烈士”。这次起义也是因此才被称为“黄花岗起义”的。

乙:近代中国人,包括统治阶级中的爱国人士在反封建、反侵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就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孙中山先生关于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理想,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经过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的辉煌篇章!

乙:近年来,中国大地涌现出了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最美司机等等先进人物,一段段震撼人心的美丽故事,让国人赞叹。他们的惊人义举、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一次次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他们用不凡的人生抉择,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最生动的注解,一次次触动千千万万民众的灵魂深处,正是这些用点滴平凡彰显大爱的平民英雄,用平凡的非凡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不朽之魂!

甲:好的,由于时间的关系,关于民族魂的话题我们就聊到这里。乙:让我们下个周三的同一时间——

合:不见不散!7篇四:清明节广播稿 清明节广播稿 >>清明节>广播稿(1)>a:敬爱的老师们!>b:亲爱的同学们!>合:红领巾广播又和大家见面了!>a:我是209班的______________。>b:我是209班的_________________。>a:我很激动,今天我们能在红领巾广播与大家相遇。>b:我很高兴,今天我们能在这美好的时刻相聚。>a:今天我们继续聊聊有关清明节的话题。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说到清明,大家一定首先想到扫墓。>b:的确,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a:在清明节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想到要去烈士园去扫墓呢? >b:是的,每到清明,我们就会想起那些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无数的革命先烈,我们将永远记住他们。>a:有谁不爱自己的生命?有谁不爱自己的父母?但是又有什么爱和祖国之爱相提并论?烈士们之所以不惜牺牲生命,正是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祖国之爱是至高无上的。>b:他们的生命虽然消逝了,可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美好的生活。>壮;在抗战时期,也有许多和我们一样的的小英雄,大家一定听过《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故事吧,讲述的就是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a: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b:我们可以说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应该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懂得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要爱自己,更要爱祖国,我们要发奋学习,为她增光,为她添彩!>a:现在再让我们来听一听一些革命先辈的英勇就义之前所作之诗吧!>b:《就义诗 》 >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a:《囚歌 》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的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 >这地下的烈火将我比同这活棺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合: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明天!>b:说了这么多,在节目的最后,我为大家播放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希望大家喜欢。>a:今天的广播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收听。>b:同学们再见。>清明节广播稿(2)>齐: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晚上好,由209中队主持的红领巾广播站和大家见面了!>甲:我是主持人 >乙:我是主持人。>甲:《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同学们,清明节就要到了,你们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吗? >乙: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谚语。>甲:我国古代在清明节前还有一个与清明相连的重要节日——寒食节。寒食在冬至后105日,寒食共有3天,过后就是清明,因此清明节正好在冬至后的第108天。现代寒食节基本已经并入清明节,但是两者还是有不同之处。>乙:我们先给同学们讲讲寒食节的传说吧。>甲: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xi)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清明节广播稿】>>清明节广播稿。原来跟着他一道出逃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乙: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让手下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手下人去了好多次,介子推就是不来领赏。>甲: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yu)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就下令举火烧山,谁知道一下子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没有看见介子推走出绵山。>乙:众人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jian)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甲: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在山上建立祠堂,还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乙: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烧焦的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并把这天定为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