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气节与信念

时间:2019-05-15 13:3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代的气节与信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代的气节与信念》。

第一篇:中国古代的气节与信念

中国古代的气节与信念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箴言出自《论语•里仁》,它揭示了一个跨越时空而颠扑不破的真理,即信念是气节的源泉。任何时代、任何群体的成员,只要有了坚定的信念,就有了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就有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力量,就能为捍卫真理和正义而抛头洒血,历经磨难而不衰,屡遭坎坷而不馁;就能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历朝历代之所以不断造就许多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出威武雄壮的活剧、铸就大义凛然的气节的精英贤哲,最关键之处就在于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执著地追求自己认定的人生信念。即使奋斗终生,朝闻夕死,他们不仅无怨无悔,而且还特别看重由此凸现的生命价值与意义。这里略举几例,以斑窥豹。

春秋时期,齐晋两国出现过一个秉笔直书、以身殉道的史官群体,尤以齐国太史兄弟和晋太史董狐最为典型。齐国太史虽因直书“崔杼弑其君”而被权臣崔杼所杀,但太史的两个弟弟却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继续这样写。崔杼慑于太史兄弟三人为秉笔直书而前仆后继的正气,最后终于放下屠刀。晋国太史董狐也因不畏权贵,“书法不隐”,记下“赵盾弑其君”而被孔子称赞为“古之良史”。由此而后,不畏权贵、秉笔直书就为中国历代史家所效仿,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一条铁则。但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淫威下,历代史家要做到这一点,胸中没有一股浩然正气,显然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就盛赞“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苏秦、张仪是“纵横家”的代表。张仪笃信“连横”之策,为此周游列国,百折不挠。“舌在否”的故事最能体现他为实施“连横”战略而置生死荣辱于度外的坚毅气节。一次,他在南下楚国与丞相谈论强国之道、游说连横之策时,被丞相门客诬为盗璧之贼,不仅身受鞭笞之辱、驱逐之窘,而且在带着伤痛回到家里时又为其妻所讪笑,但张仪并不后悔,且为后人留下一段极为幽默的精彩对白。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仪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史记•张仪列传》)

生活在南朝的范缜是无神论者。他一生坚持身亡神灭之说,坚决反对统治者的佞佛行为。虽然因此而遭到当权者组织的一次次围攻,但在种种威胁利诱面前,他始终不改初衷。不管是围攻,还是以高官厚禄拉笼,或者被诬为“违经背亲”,他都始终坚持真理,“辩摧众口,日服千人”(《弘明集》卷九)。

唐初高僧玄奘,在云游海内名寺访师问学的过程中,发现佛门各派对经典理解多有歧义,遂怀疑原有译经讹谬,于是决心“舍身求法”(鲁迅语),前往佛教发源地广求梵文原本佛经。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孤身一人从长安出发,穿河西走廊,出玉门关,过戈壁荒滩,翻冰峰雪原,抵达印度。在印度逗留期间,他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四出拜师苦学梵文,搜集不同版本经典,参加各派佛学辩论,喜得657部佛经及大批佛像,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组成阵容庞大的译场,主持翻译佛经。他十九年如一日,“三更暂眠,五更复起,读诵梵本,朱点次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直到圆寂,共翻译佛经74部,1335卷,平均每年翻译170多卷,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他虔诚信仰的取经、译经和讲经事业。

从以上所举的几个事例不难看出,不管是秉笔直书的史官,还是游说方国的策士,不管是主张神灭论的范缜,还是把一生都献给弘扬佛法的玄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以忠贞坚毅的气节和信念作为人生的重要支点,而在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凛然正气又都以自己对人生与社会、对国家与民族的坚定信念为基础。反之,一个人只要始终胸怀正确的信念,心存天地之正气,不管做什么,都会获得一种巨大的力量之源。

气节的拓展:“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源于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句成语,经后人点化,又作“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表述是对气节内涵的延伸和拓展。它说明,对一个人而言,受信念支配的气节无时不有,无所不在,体现在人生追求的方方面面。不论是叱咤风云时的轰轰烈烈,还是埋头苦干中的默默无闻,须臾也离不开气节的引导。一个人投身的事业尽管有大有小,但只要志存高远,锲而不舍,就能以己之所为报效国家,造福民众。即使不求闻达,气节也会蕴含其中,发挥“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作用。在此也举几例,以为佐证。秦末的陈胜、吴广均为饥寒交迫的“瓮牖绳枢之子”,虽常年与人佣耕,但又胸怀“鸿鹄之志”,无时不在渴望着一个有意义的“富贵”人生。即使遭到周围人的嘲笑,他也只是怅然叹息:“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而事情的发展倒恰好证明,因为陈胜胸怀“鸿鹄之志”,后来才可能在戍途中鼓动戍卒“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伐无道,诛暴秦”,向以秦二世胡亥为代表的封建帝王发起第一次改朝换代的全面进攻。虽然他们在举义后不久相继牺牲,但他们表现出的“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的气节却永垂青史。

诸葛亮是在汉末群雄角逐的乱世走上政坛的。当时,他身在隆中“躬耕垄亩”,却心系天下风云,立志像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和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那样,把自己的文韬武略献给统一天下的大业。正是因为他有“兴复汉室”的坚定信念,才会为汉室后裔刘备筹画“当世之事”,和盘托出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魏、待机谋取中原的《隆中对》,并在后来与刘备和衷共济,按照《隆中对》的总战略联吴抗魏,夺取荆益,建立蜀汉,“三分天下而居其一”。诸葛亮后来数次北伐虽然都无功而返,最后死在北伐中原途中,让后人无限惋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他以实际行动践履了自己在《后出师表》中立下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诺言,为后世士林塑造了一个千古忠臣的榜样,其人格魅力、其高风亮节一直为后世所景仰。

北宋的范仲淹是历代儒宦中为官清廉、敢于直谏、心忧天下的又一典型。史称,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范仲淹一生最重要的政绩当然是他协助宋仁宗进行的改革。他建议从整顿吏治入手,改革政治、经济和军事,并具体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十项措施,仁宗“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宋史•范仲淹传》),这就是历史上的“庆历新政”。由于改革触动了权贵的既得利益,遭到守旧派的群起而攻,甚至诬陷范仲淹结党营私,危害朝政,致使范仲淹被迫离京外任,但他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改,至死不悔。他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警世名言,早已成为其后有建树的从政者立身行事的座右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在中国历史上,像身处垄亩而心怀“鸿鹄之志”的陈胜、“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等这样的人物,真是不胜枚举。但就上述三例而言,也足以说明,历来成大事、立大业者,通常都是对处境的顺逆不管不顾,也不管在朝在野,心中都长存一种浩然正气,因而不管遭遇任何挫折,都能不坠青云之志、坚守人生大节。正是在儒家思想的倡导下,在仁人志士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对气节特别重视,气节观被从圣贤到百姓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广泛接受,作为人生的准则,并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它总是让人感觉到正气满宇宙,大节镇乾坤。而一个人只要养得浩然之气,其一生就必然充满活力,充满精气神。

气节的升华:“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

抗清义士夏完淳,十七岁血洒刑场。他在狱中书赠难友诗中的名句“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毫无疑问是对气节的升华。气节的升华极为严峻,一般要通过生死考验来进行最后提纯。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在历史上进步与反动、正义与邪恶、忠诚与奸佞的矛盾冲突中,永远是鉴别光荣与耻辱、勇士与懦夫、英雄与叛逆的试金石和分水岭。勿庸

讳言,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中国古代社会精英的气节难免醇疵粘连(譬如他们身上同时留有“爱国”与“忠君”、慷慨就义与民族仇恨的印记等),但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剥离,去芜存菁,就应该承认他们表现出的气节还是瑕不掩瑜的。下面再举几例,权作注解。苏武牧羊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生动故事之一。西汉前期,与汉交恶多年的匈奴族且侯单于,主动送回被扣在漠北的汉朝使臣,以示和好。汉武帝遂派中郎将苏武率团出使匈奴。当苏武完成使命即将返回时,匈奴祸起萧墙:缑王乘单于出猎之机,密谋杀害重臣卫律,劫持单于之母附汉,结果事败。苏武因其副手参与此事而受牵连。单于命卫律刑讯苏武一行。苏武担心属下贪生怕死,愧对家国,便慷慨陈词,激励众人:“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归汉!”然后拔出佩刀自刎,以明心志。卫律见状大惊,速召巫医救治,后又以高官厚禄诱降。苏武对卫律变节求荣的行径痛加斥责:“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卫律无奈,将苏武的表现如实上报。单于下令押送苏武去北海牧羊,佯称待公羊产下羔羊就放他南归,妄图迫其俯首就范。苏武身在异乡,但心向汉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直到汉昭帝初年,苏武才得以归汉。不辱使命的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汉书•苏建传附苏武传》)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自幼即仰慕死后谥“忠”的乡贤欧阳修、胡铨等,立志要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而在南宋抗元的群英谱中,文天祥无疑是其中桡楚。他在被俘后写的《过零丁洋》更是传颂千古的爱国诗篇,而诗中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恰是他本人和历代爱国志士人生观的写照,也是其高尚气节的展现。不管是以前同朝为臣者前来劝降,还是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都坚决表示“受宋恩为宰相,安肯事二姓”,表现出一副宁死不屈的铮铮铁骨。以至忽必烈都为有如此志节高尚之士而不能为己所用深感遗憾,而作史者也不得不盛赞文天祥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也是在支大厦于将颓、挽狂澜于既倒的危险时刻,让生命发出光辉的。其时,南明王朝苟且偷安、醉生梦死;清兵南下越过淮河、直奔扬州。面对蜂涌而来的清兵,史可法抱定“城亡与亡”的决心,与将士坚守孤城。围城的清兵统帅多铎数次致书史可法,劝其投降。史可法不加拆阅,就将来书投入火中。多铎恼羞成怒,疯狂攻城。城破之时,史可法拔刀自刎,被副将史德威等救下,但不巧与破城的清兵相遇。史可法临危不惧,大呼:“我史督师也!可引见汝兵主。”清兵将史可法带往统帅营帐,多铎再次劝说:“累以书招,而先生不从。今既竭臣忠,不为负国,能为我收拾江南,当不惜重任。”史可法回答:“吾为朝廷大臣,岂肯偷生为万世罪人!吾头可断,身不可辱,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多铎又说:“君不见洪承畴乎?降则富贵。”史可法答:“承畴受先帝厚恩而不死,不忠甚矣。我讵肯效之?”“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州万民,不可杀戮。”(《明史•史可法传》)多铎劝说无效,就杀害了史可法。铮铮铁骨的史可法,以其“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成为南明抗清以身殉职第一人。

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小至个人生死,大至国家兴亡,时时处处都凸现出中华民族的气节观。而当气节需要以生命来换取时,历代有志有为之士无不表现出一种慷慨赴死、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气节,正如文天祥临死前在其衣带中所写:“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以上所举的苏武、文天祥、史可法等就是他们的典型,也是万世流芳的楷模。他们的志节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开拓进取,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结 语

历史一再证明,炎黄子孙世代追求的气节和信念,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复强、衰而复兴的灵魂和脊梁,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经天纬地的法宝。数千年来,薪火相传,不断被后来者发扬光大。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

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更要珍惜和继承历史留下的这笔源远流长、与时俱进的精神遗产,永远保持中华民族立国强国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从而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谈气节

谈气节

作者:莫其憬

发表日期:2012/12/31

记得有一次,有个同事对我说,“老莫,你的伞都坏了,还不换一把。”当时我笑而应之:“它还可以用,还有利用价值。”现在想起来,我真的有点舍不得这把伞了,后来这把伞送给老板了。我觉得它象征着某种意义,或者说某种精神,也许有人会说,一个不是生命的东西,何以谈意义,何以谈精神,会认为我是一个自吹自乐的人。哈哈,也许我是借物抒情或者是托物言志吧,也许,我是真的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吧,好吧,言归正传,我觉得这把伞象征着一种气节,可以说它表现出风欲吹却不倒的一种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正所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说起气节,遥想当年,宋朝的文天祥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一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他面对着元朝皇帝的威逼利诱和多次劝降,表现出宁死不屈,从容就义的民族风,最后以忠烈名传于后世,受后人敬仰。不说古代,就说近代,知名文学作家朱自清,他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嗟来之食,一代文学大家就这样活活被饿死了,从而他让这种气节得到了升华,你们看,真是人格如其名啊,因而朱自清就表现出了一种清高的品质和强烈的民族感。那不说我们人类,就说这万物中的生物,就如长在寒冬中的梅花,它不畏严寒,傲雪凌霜,依然是大义凛然地在严寒中独自生存,正如王安石写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情景,表现出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从而被称为“花中之魁”。这也是许多文学诗人、作家以梅花作为感情寄托物的缘由吧,从而赞美大自然的强大力量和寄希望于国家与民族有着自强不息的民族风。

说起气节,不说古代,不说近代,就说当代,大家都知道,中国与邻国日本因钓鱼岛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甚至要擦枪走火,由之前本来是政冷经热,而现在变为政冷经又冷的局势,因日本政府“购岛”闹剧,不仅是中国政府提出严正抗议,实施了一系列的抗议措施,而且我们中国国民抵制日货浪潮席卷全球,特别是在中国市场,让日本各企业巨头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销售量达到最低点,几乎让一些日资企业倒闭关门,这让整个日本的经济得到了严重的挫伤。在这一点上,不得不说我们的民族气节得到了彰显,这也让我们民族得到了更大的团结,一致对外,力量绝对是不容小觑,可以说,这种力量足以以一种排山倒海之势淹没日本这弹丸之国。当然,在抵制日货的过程中,一面可以显示出我们民族的气节,另一面也凸显出我们民族气节的滥用,就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爱国主义口号打砸自己同胞的私有财产,这不仅给我们爱国主义人士蒙上了一层黑纱,而且在国际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更是让日本嘲笑我们。

因此,我觉得一个人要有气节,整个国民更要有气节,当不法分子让你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时,你应表现出理直气壮,威武不能屈的一种气节;当一个国家面对着外国侵略者的强逼时,整个国民就要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维护国家利益,永不妥协,表现出一种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当然,我们也要有理性地利用我们这个民族气节,不可滥用之,不可做出损害自己同胞的事情来,否则将是一种致命的危害。

第三篇:气节——名人名言

1、粉身碎骨何所俱,留得青白在人间。——于谦

2、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叶挺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4、见利争让,见义争为,有不善争改。——王通

5、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7、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百失节。——罗马尼亚

8、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汉·桓宽

第四篇:气节广播稿

红领巾广播站播音稿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

第 期

【甲】当灿烂的阳光温暖整个校园,胸前的红领巾正迎风飘扬。

【乙】让我为你采撷一缕阳光,留住一丝清风,让金色和红色印染辉煌。

【甲】亲爱的同学们!

【乙】敬爱的老师们!

【甲】大家好!柳河中心小学校园之声广播在动听的音乐声中又如期和同学们见面了!

【乙】我是你们的好朋友(陈淑羽)。

【甲】我是你们的好朋友(邢翠楠)。今天我们广播的主题是《二十四节气之霜降》

【乙】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

【甲】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

【乙】每年的10月23日是中国传统节气“霜降”,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人们的影响。【甲】由于冻则有霜(有时没有霜称黑霜),所以把秋霜和春霜统称霜冻。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

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住在农村的人们到了这个时候,则会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树,摘几个光鲜香甜的柿子吃。

【乙】“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过后,枫树、黄栌树等树木在秋霜的抚慰下,开始漫山遍野地变成红黄色,如火似锦,非常壮观。大家在外出登山、欣赏美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要保护膝关节,切不可运动过量。膝关节在遇到寒冷刺激时,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差,往往使疼痛加重,故在天冷时应注意保暖,必要时戴上护膝。老年人运动时,不宜做屈膝动作时间较长的运动,要尽量减少膝关节的负重。

【甲】接下来带给大家的是放飞梦想“中华魂”主题教育栏目。

【乙】首先请欣赏《知识库》向细内容见书p19。

【甲】接下来是《名言堂》p19——20 【乙】好了,感谢您收听今天的红领巾广播节目。让我们下次再会。红领巾广播站播音稿

——二十四节气之立冬

第 期

播放开播曲

【合】雏鹰展翅任翱翔,柳小伴我共成长。

【甲】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伴随着熟悉的音乐,我们的红领巾广播又如约而至了。本次的红领巾广播由我们六一(1)班主播。我是主持人徐文丽。

【乙】我是主持人窦佳伟,祝大家早间愉快!我们这期红领巾广播为大家安排的栏目是《二十四节气之立冬》。谢谢老师,同学们准时收听。【甲】史话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其确定的依据是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为准,在公历每年的11月7、8日。但在农历上的具体日期每年却不固定,此因农历是阴阳历。立冬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习俗活动。此时,在北方,正是“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

【乙】立冬是十月的大节,汉魏时期,这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在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甲】立冬习俗有的改了,也有沿袭至今的。卜岁霞浦叫“问苗”,这天农民相率到龙首山的舍人宫田祖前卜问来年的丰歉,举行丰收联欢晚宴,有些乡村演戏谢神庆丰收。“立冬”日杀鸡宰羊或以其他营养品进补称“补冬”。畲族登山、巡田,到神庙卜岁称为“探宝。1937年全国人民奋起抗日。在寒风乍起的日子,霞浦城关轰轰烈烈开展募寒衣活动,歌唱着《流亡三部曲》、《寒衣曲》,那悲壮的苍凉的歌声,牵动着干

万人的心,沿街民众无不涕泪纵横,纷纷捐物、捐款。寒衣节里的壮举,己时过70多年了,霞浦人民那豪情满怀的热烈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乙】我国古代将立冬后每5天再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民间习俗

迎冬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过去是个农 立冬

耕社会,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 【甲】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乙】食俗

立冬则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立冬时,到市场买倭瓜,已很少见。这种倭瓜是夏天买的,存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做饺子馅,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同时,古代认为瓜代表结实,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冬至也叫“过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贺,民间互相拜贺、宴请。普通百姓则食馄饨,象征咬破混沌天地,迎来新生。

而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合】同学们,老师们,感谢你们的收听!本次播音到此结束!

红领巾广播站播音稿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

第 期

播放开播曲

【合】雏鹰展翅任翱翔,柳小伴我共成长。

【甲】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伴随着熟悉的音乐,我们的红领巾广播又如约而至了。本次的红领巾广播由我们五(3)班主播。我是主持人马佳贺。【乙】我是主持人庞茗文,祝大家午间愉快!我们这期红领巾广播为大家安排的栏目有《我爱我的祖国》、《二十四节气之寒露》。谢谢老师,同学们准时收听。

【甲】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是我们伟大祖国多少岁的生日吗?

【乙】可能有许多同学一时都回答不上来。让我来告诉大家吧!今年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渡过了她的第65个生日。

【甲】是啊!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我们小学生,对党没有什么概念。所以,今天借助早晨时间,我们来认识一下我们的党?

【乙】94年前,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暴发后,早期的中国顺应历史的潮流诞生了。1921年7月,各小组代表13人,汇聚在一条船上,酝酿中国的未来。于是,代表广大工人、农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95年里,在人民群众每次和灾难的抗击中,哪里飘扬着党旗,哪里的困难就一定能迎刃而解;哪里飘扬着党旗,哪里的人民群众就有了主心骨!2008年在冰雪、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挑畔下我们深切的体会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这句话的含义。但在中国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战胜困难的勇气更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就是我们的党,我们伟大的中国。

【甲】现在,我们都是光荣的少先队员,少先队是中国创建并委托共青团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预备队。是我们一个人政治生命的第一步。将来随着我们进步成长,会争取加入共青团。成为为人民为祖国做贡献的人。

【乙】接下来给大家带来的《二十四节气之寒露》。篇二:503 冬至广播稿

红领巾广播稿冬至 导入(音乐《二十节气歌》)

播放一个开头就停止

施: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方: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施:同学们,老师们,你们还记得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吗?

方:相信大家一定记得,本期红领巾广播,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冬至。

施 方:我是5(3)中队的施懿娜,我是五(3)中队的方垣惜,本次广播,由我们两位共同为您主持,希望您能喜欢。

冬至的来历

施:方垣惜,你知道1 1月8日是什么日子吗?

方:119前一天,哈哈?

施:不是啦,今天是冬至节呀!方:好,跟你开玩笑啦,那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冬至节吧。

施:好啊!方:我先来问问你,你知道冬至节的来历吗?

施:以前不是很清楚,这次准备红领巾广播稿时,我查阅了资料,终于有些了解了。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介绍一下吧!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而南半球在冬至日,白昼全年最长,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方:哦,冬至节原来是这样来的,谢谢你,小娜!据我了解,我国的这些传统节日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施:是啊,那你现在能不能就给大家讲讲这冬至节又有哪些风俗习惯呢!方:好啊,不过,我们先放松一下,听听下面这首节气歌。

继续播放儿歌中的节气歌

冬至的风俗习惯

施:老师们,同学们,一首《节气歌》之后,继续我们精彩的内容。方: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冬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

冬至节与众多的节日一样也有很多食俗的,俗语说“冬令进补,明年打虎”,由于正值隆冬时节,冬至吃的食品,以进补为主,有顺阳助阳的象征意义。以食治病,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节令美食,如冬至要吃饺子、馄饨、吃汤圆、年糕、赤豆粥、吃冬至肉,如羊肉、狗肉、腊肉,吃冬至团等。

施:这些食俗也都有很多民间的传说和由来。我给大家讲讲冬至吃狗肉的习俗吧。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诗歌

方:老师们,同学们,讲起冬至,我们还搜集了有关冬至的诗句呢!下面就由我们俩为大家朗诵几首吧!播放背景纯音乐,5秒后开始朗诵

施:邯郸冬至夜 唐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方:

小至 唐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读完古诗,古筝曲再放5秒停止

方: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冬至来临后,特别要做好保暖工作。施: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方: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施: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方: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结束

方: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说再见的时候了。施:希望我们本次的播音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方:让我们在一首节气歌中结束我们本次的播音。下面和大家一起来分分享流传久远的《九九歌》。

播放《九九歌》

合:感谢大家的收听,再见。篇三:民族魂广播稿

民族魂广播稿

甲: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乙:很高兴和大家再次相聚在我们的红领巾广播站。

甲:王夕瑞你知道前两天刚刚过去的是什么节日吗?

乙:当然知道了,前两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甲:没错,端午节是华夏儿女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流并传至今的传统节日。

乙: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着不朽民族气节的爱国诗人,他用自己的爱国诗词抒写着中华儿女坚韧不拔的民族魂!

甲:那么今天,我们就借着端午节还未远去的粽叶香,来谈谈光耀中华的民族魂!

(插播音乐《我的中国心》)

乙: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特别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民族英雄辈出,志士仁人灿若群星,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进步与发展,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华民族铸就了一条通往光明和幸福的道路。

甲:他们身上体现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我们这些祖国建设的生力军树立起了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乙:170多年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除了不断地在世界各地疯狂的掠夺殖民地,还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鸦片的输入,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更严重的是,鸦片的输入严重损害

了中国人的健康,摧残了中国人的心智。

甲:1839年3月,林则徐奉命到广州查禁鸦片。他积极筹备海防,相信“民心可用”,号召人民组织武装团体,保卫国家,宣布“英夷兵船一进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林则徐通知外国鸦片贩子,限他们3天之内将鸦片全部交出,并保证永不再挟带鸦片。他自己则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礼”。由于中国人民坚决斗争,英美鸦片贩子被迫交出鸦片230多万斤。林则徐在虎门海滩主持将全部鸦片当众销毁。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行动,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乙: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海战爆发。战争中,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中,大旗被击破。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这时,一发不幸的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时年45岁。甲:甲午战争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已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先生为杰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乙:1905年孙中山成立了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领导下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武装起义。1911年4月爆发的黄花岗起义就是其中一次。

甲: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广州的革命志士收殓牺牲的革命党人遗骸72具,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并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72烈士”。这次起义也是因此才被称为“黄花岗起义”的。

乙:近代中国人,包括统治阶级中的爱国人士在反封建、反侵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就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孙中山先生关于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理想,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经过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的辉煌篇章!

乙:近年来,中国大地涌现出了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最美司机等等先进人物,一段段震撼人心的美丽故事,让国人赞叹。他们的惊人义举、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一次次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他们用不凡的人生抉择,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最生动的注解,一次次触动千千万万民众的灵魂深处,正是这些用点滴平凡彰显大爱的平民英雄,用平凡的非凡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不朽之魂!

甲:好的,由于时间的关系,关于民族魂的话题我们就聊到这里。乙:让我们下个周三的同一时间——

合:不见不散!7篇四:清明节广播稿 清明节广播稿 >>清明节>广播稿(1)>a:敬爱的老师们!>b:亲爱的同学们!>合:红领巾广播又和大家见面了!>a:我是209班的______________。>b:我是209班的_________________。>a:我很激动,今天我们能在红领巾广播与大家相遇。>b:我很高兴,今天我们能在这美好的时刻相聚。>a:今天我们继续聊聊有关清明节的话题。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说到清明,大家一定首先想到扫墓。>b:的确,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a:在清明节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想到要去烈士园去扫墓呢? >b:是的,每到清明,我们就会想起那些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无数的革命先烈,我们将永远记住他们。>a:有谁不爱自己的生命?有谁不爱自己的父母?但是又有什么爱和祖国之爱相提并论?烈士们之所以不惜牺牲生命,正是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祖国之爱是至高无上的。>b:他们的生命虽然消逝了,可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美好的生活。>壮;在抗战时期,也有许多和我们一样的的小英雄,大家一定听过《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故事吧,讲述的就是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a: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b:我们可以说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应该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懂得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要爱自己,更要爱祖国,我们要发奋学习,为她增光,为她添彩!>a:现在再让我们来听一听一些革命先辈的英勇就义之前所作之诗吧!>b:《就义诗 》 >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a:《囚歌 》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的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 >这地下的烈火将我比同这活棺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合: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明天!>b:说了这么多,在节目的最后,我为大家播放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希望大家喜欢。>a:今天的广播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收听。>b:同学们再见。>清明节广播稿(2)>齐: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晚上好,由209中队主持的红领巾广播站和大家见面了!>甲:我是主持人 >乙:我是主持人。>甲:《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同学们,清明节就要到了,你们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吗? >乙: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谚语。>甲:我国古代在清明节前还有一个与清明相连的重要节日——寒食节。寒食在冬至后105日,寒食共有3天,过后就是清明,因此清明节正好在冬至后的第108天。现代寒食节基本已经并入清明节,但是两者还是有不同之处。>乙:我们先给同学们讲讲寒食节的传说吧。>甲: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xi)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清明节广播稿】>>清明节广播稿。原来跟着他一道出逃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乙: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让手下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手下人去了好多次,介子推就是不来领赏。>甲: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yu)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就下令举火烧山,谁知道一下子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没有看见介子推走出绵山。>乙:众人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jian)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甲: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在山上建立祠堂,还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乙: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烧焦的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并把这天定为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