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七章机考复习范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七章机考复习范围
1.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是 英国的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公社运动
3.社会主义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的具体途径是无产阶级革命 4.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同盟 5.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6.决定国家政权性质的首要标志是哪个阶级对政权实行领导 7.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领导核心是共产党 8.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9.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共产党宣言
10.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所实行的是以取消商品货币为主要特征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
11.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12.列宁说:“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意思是社会定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质前提 1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14.马克思主义政党奋斗的根本目标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1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6.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需要进行改革,根源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
本矛盾
17.除我国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越南
18.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 19.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20.无产阶级革命有两种形式,其中列宁认为是“革命史上极为罕见的机会”的形式是和平过渡
21.“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提出者是列宁
22.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的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中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23.2011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周年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4.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哪年提出的2003年 25.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26.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和谐
27.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
28.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思想基础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29.最早在一个国家内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30.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31.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除了剩余价值的发现,还包括唯
物史观
32.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 “ 三大差别 ” 的是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33.“物的依赖性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 35.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性文献是共产党宣言
36.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37.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38.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了在资产阶级的暴力镇压下,无产阶级想要实现自己的革命任务,就不得不经过暴力革命
39.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曾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过详尽描述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
40.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1.下列历史事件中,结束了中国几千年剥削制度的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42.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
43.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英国宪章运动
4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
薄弱环节的国家是俄国
45.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46.在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47.最早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的是列宁 48.从结束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是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49.“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句话揭示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50.“民主社会主义”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社会改良主义 51.1921年3月,(俄共布)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52.1963年,周恩来指出,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一种政治病症是官僚主义
53.从理论上看,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54.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任务是无产阶级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
55.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56.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57.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
58.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59.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方法和途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60.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列宁
61.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资本主义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为依据的 62.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列宁领导工人和士兵群众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63.列宁领导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什么时期?1918年夏到1921年春
64.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革命同时发生论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将在几个重要资本主义国家同一历史发展时期发生
65.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工人起义和巴黎公社
66.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67.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8.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现共同富裕 69.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70.社会主义民主归根到底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
71.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产生是由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通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式根本对立的
7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73.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7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75.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76.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是解决失业问题,保证充分就业 7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78.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其根本保证是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
79.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80.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81.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82.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83.新的社会制度取代并最终战胜旧的社会制度的根本原因,在于新的社会制度是否能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84.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85.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
自己的路。这体现了什么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86.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要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
87.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根本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
88.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发展的资本主义 89.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灭亡
90.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不能真正享有民主权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91.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1234)①坚持党的思想领导
②坚持党的政治领导
③坚持党的组织领导
④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92.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1234)①正确的理论指导②改革的正确方向③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④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93.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123)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②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③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④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
94.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是()①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②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④无产阶级作
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95.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所需要的条件有()①工人运动的发展 ②资本主义社会的成熟 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96.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因为(124)①农业向社会提供粮食等基本生活资料 ②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③农业为国家提供积累,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 ④农业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 ⑤农业的发展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97.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12 3)①具体的、现实的人
②广大人民群众
③作为个体的人
④社会全体成员
98.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12)阶级的产生是由纯粹的经济原因引起的 ②阶级产生的首要前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③阶级的产生是一部分人用暴力征服另一部分人的结果 ④阶级的产生是由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分配造成的
99.实现共同富裕是 1245 ①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②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③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④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⑤社会主义本质内容
100.无产阶级政党选择革命形式和道路应该遵行的基本原则是(24)①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原则②马克思主义普
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③由各国共产党自己决定、反对国际组织发号施令的原则④从本国国情出发的原则
10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1234)①.消灭了剥削制度并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体系 ②.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④.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102.社会主义民主(123)①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②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 ③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④同其他社会的民主没有本质区别
103.恩格斯完成从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是通过下列活动完成的?①调查和分析英国社会状况;②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③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④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234)104.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意味着我国已经(123)①消灭了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②建立起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③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④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5.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34)①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 ②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 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④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06.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1234)①.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②.夺取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 ③.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④.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政府
107.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这是由于:1234①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③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108.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包括下面那些项?(12)①唯物史观的发现;②剩余价值的发现;③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④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
109.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123)①昂利•圣西门
②沙尔•傅立叶 ③罗伯特•欧文 ④托马斯•莫尔
110.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34)①是否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
②出发点不同 ③空想社会主义仅仅是从正义、平等的愿望和道德出发,引出社会主义的结论 ④科学社会主义是从物质生产活动的规律出发,寻找到社会主义必然实现的客观根据
111.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123)①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②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建立是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明确指出了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④明确地指出
社会主义社会是永恒不变的社会
11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12)①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②对未来社会作了天才的设想 ③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 ④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113.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有:123①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②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③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④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⑤在实践中也不可能指引工人阶级真正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14.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这一论断适用于下面哪种社会形态?①原始社会; ②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③资本主义社会; ④社会主义社会。(1234)115.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是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16.在分配关系上真正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分配原则是按需分配
117.在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消亡。具体而言,消亡的是政治国家的消亡
118.共产主义劳动的最大特点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119.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下列提法正确的是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20.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
121.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122.在论述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时,马克思先后提出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这两个思想之间的关系是有内在联系,前者讲客观必然性,后者讲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123.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为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124.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的观点是错误的
125.下列观点中,正确表达了人的本质的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26.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7.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128.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最终目的是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29.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分配方式是共产主义社会 130.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131.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和谐社会
132.人的“自由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社会状态是共产主义社会 133.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自身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大小 134.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135.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136.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形式 137.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人的社会关系
138.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存在的经济关系是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
139.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140.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141.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大社会形态
142.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143.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CD)A、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B、人们的觉悟水平极大提高C、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D.消灭了旧式分工,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144.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
145.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23)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④没有剥削和压迫
146.与公有制相匹配的分配方式有(234)①按资分配②按劳分配③按需分配④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147.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其理论根据是(13)①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②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③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④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⑤无产阶级的反抗剥削的正义要求 148.下列与科学社会主义相符合的选项有哪些?①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 ②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目的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证明和运用; ④与空想社会主义基本一致。(12
3)
149.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因为(1234)①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②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③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④资本主义灭亡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⑤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50.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24)①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②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③人的本质是自由的 ④人的本质形
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151.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124)①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②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③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④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15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123①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②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③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④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15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包括(124)①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②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③详尽地描述理想社会的图景 ④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 15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1234)①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内容 ②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③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④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七章机考复习范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七章机考复习范围 1.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是
2.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3.社会主义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的具体途径是 4.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 5.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6.决定国家政权性质的首要标志是 7.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领导核心是 8.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基础是 9.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
10.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所实行的是以取消商品货币为主要特征的政策是 11.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是
12.列宁说:“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意思是 1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是 14.马克思主义政党奋斗的根本目标是 1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16.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需要进行改革,根源在于
17.除我国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8.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标准是 19.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20.无产阶级革命有两种形式,其中列宁认为是“革命史上极为罕见的机会”的形式是 21.“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提出者是 22.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的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中心是
23.2011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周年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4.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哪年提出的 25.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6.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27.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28.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思想基础是
29.最早在一个国家内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 30.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是
31.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除了剩余价值的发现,还包括 3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 “ 三大差别 ” 的是 33.“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3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 35.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性文献是 36.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37.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38.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了 39.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曾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过详尽描述的是 40.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41.下列历史事件中,结束了中国几千年剥削制度的是 42.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
43.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4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45.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46.在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体现着
47.最早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的是
48.从结束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是
49.“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句话揭示的是 50.“民主社会主义”实质上是
51.1921年3月,()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52.1963年,周恩来指出,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一种政治病症是 53.从理论上看,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
54.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任务是
55.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标志着 56.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 57.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
58.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 59.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方法和途径是
60.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61.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62.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63.列宁领导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什么时期?
64.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革命同时发生论认为无产阶级将在几个重要资本主义国家同一历史发展时期发生 65.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工人起义和巴黎公社 66.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 67.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68.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69.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
70.社会主义民主归根到底是由()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 71.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产生是由于 7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坚持 73.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 7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是 75.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 76.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是 7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
78.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其根本保证是 79.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是 80.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81.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 82.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83.新的社会制度取代并最终战胜旧的社会制度的根本原因,在于新的社会制度是否 84.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
85.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什么原理 86.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要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 87.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根本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 88.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 89.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90.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不能真正享有民主权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91.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坚持党的思想领导②坚持党的政治领导③坚持党的组织领导④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92.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①正确的理论指导②改革的正确方向③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④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93.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②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③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④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
94.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是()①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②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95.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所需要的条件有()①工人运动的发展②资本主义社会的成熟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96.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因为()①农业向社会提供粮食等基本生活资料②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③农业为国家提供积累,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④农业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⑤农业的发展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97.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①具体的、现实的人②广大人民群众③作为个体的人④社会全体成员
98.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纯粹的经济原因引起的②阶级产生的首要前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③阶级的产生是一部分人用暴力征服另一部分人的结果④阶级的产生是由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分配造成的
99.实现共同富裕是①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②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③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④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⑤社会主义本质内容
100.无产阶级政党选择革命形式和道路应该遵行的基本原则是()①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原则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③由各国共产党自己决定、反对国际组织发号施令的原则④从本国国情出发的原则
10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①.消灭了剥削制度并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体系②.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④.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102.社会主义民主()①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②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③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④同其他社会的民主没有本质区别
103.恩格斯完成从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是通过下列活动完成的?①调查和分析英国社会状况;②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③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④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04.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意味着我国已经()①消灭了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②建立起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③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④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5.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①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②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 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④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06.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①.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②.夺取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③.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④.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政府
107.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这是由于:①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③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108.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包括下面那些项?()①唯物史观的发现;②剩余价值的发现;③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④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109.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①昂利•圣西门②沙尔•傅立叶③罗伯特•欧文④托马斯•莫尔 110.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①是否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②出发点不同 ③空想社会主义仅仅是从正义、平等的愿望和道德出发,引出社会主义的结论 ④科学社会主义是从物质生产活动的规律出发,寻找到社会主义必然实现的客观根据
111.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①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②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建立是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③明确指出了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④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永恒不变的社会
11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①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②对未来社会作了天才的设想 ③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④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113.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有:①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②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③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④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⑤在实践中也不可能指引工人阶级真正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14.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这一论断适用于下面哪种社会形态?①原始社会;②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③资本主义社会;④社会主义社会。()115.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是
116.在分配关系上真正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分配原则是 117.在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消亡。具体而言,消亡的是 118.共产主义劳动的最大特点是
119.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120.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建设
121.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122.在论述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时,马克思先后提出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这两个思想之间的关系是
123.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为统治阶级()124.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的观点是错误的 125.下列观点中,正确表达了人的本质的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26.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7.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 128.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最终目的是 129.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分配方式是 130.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 131.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
132.人的“自由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社会状态是
133.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134.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135.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136.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形式 137.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人的社会关系
138.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存在的经济关系是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 139.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140.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141.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 142.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143.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不包括()A、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B、人们的觉悟水平极大提高C、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D.消灭了旧式分工,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144.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是
145.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④没有剥削和压迫 146.与公有制相匹配的分配方式有()①按资分配②按劳分配③按需分配④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147.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其理论根据是()①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②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③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④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⑤无产阶级的反抗剥削的正义要求
148.下列与科学社会主义相符合的选项有哪些?①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②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目的和发展规律的科学;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证明和运用;④与空想社会主义基本一致。()
149.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因为()①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②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③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④资本主义灭亡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⑤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50.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①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②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③人的本质是自由的④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151.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①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②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③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④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15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①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②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③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④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15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包括()①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②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③详尽地描述理想社会的图景④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
15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①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内容②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③是社会发展的目的④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指南(机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复习指南
(课程代码:03709)
一、知识点部分:(单选题或多选题)
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生产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6、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0、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1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3、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必须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
14、两条基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1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真理具有相对性);
16、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7、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具有历史性);
18、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源,这种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
19、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0、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
2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2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
24、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5、在一切社会中,社会财富的物质形态都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
26、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平等互利地发生经济联系);
27、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28、一切唯物论坚持的观点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9、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3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3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实物);
32、假象是指(从反面歪曲的表现本质的现象);
33、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3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35、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36、对待古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批判地继承);
37、感觉、知觉、表象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38、“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实践出真知);
39、在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是指(生产资料); 40、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形式);
4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2、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43、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它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4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在(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4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46、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47、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48、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49、在下列生产要素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厂房、设备); 50、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在数量上(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51、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系(有局部调整,但没有改变本质);
52、相对静止是指(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53、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54、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5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56、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57、货币在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是(支付手段);
58、通货膨胀的重要表现是(物价上涨);
59、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 60、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61、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6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63、真理的发展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64、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6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社会实践); 66、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67、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68、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69、商品的本质属性是(价值);
70、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社会分工);
71、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7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73、货币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有价值);
74、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75、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76、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7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78、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79、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80、科学证明,人脑是(思维的器官);
8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82、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跨国公司);
83、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主要表现在(资本日益社会化); 8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 85、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8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8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88、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科学性); 89、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9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质性); 91、“画饼不能充饥”说明(精神不能代替物质);
92、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93、“一国两制”符合矛盾学说中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94、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说明两类现象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95、“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明(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96、“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表明(革命对历史发展有巨大作用); 97、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98、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99、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100、“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101、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有决定意义的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划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准、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要素);
102、全面地理解资本的本质和属性,必须掌握以下几点(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生产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资本不是静止物,而应理解为运动); 103、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是(社会生产部门分为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三部分组成);
104、下列经济行为属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内容有(实施国有政策,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加大财政支出,扩大内需、中央银行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调整货币供应量); 105、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在于(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灭了私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阶级的消亡和国家自行消亡、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106、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之比);
107、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有(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利息、地租); 108、资本按照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109、下列命题中属于提示事物本质的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110、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
11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112、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11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11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115、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16、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体现着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
117、通货膨胀在社会经济中(是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流通造成的必然结果、表现为物价上涨、表现为实际工资下降、是纸币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结果); 118、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感觉、心);
119、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了共性、共性和个性可以相互转化);
120、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创造经济规律、人们不能违反经济规律、人们不能消灭经济规律、人们不能改造经济规律);
12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正确态度的有(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具体分析,批判继承);
12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否承认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123、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意识活动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
二、简答题部分:
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基本形式。答:(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源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简述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答:(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2)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
3、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答:(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改变。(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4、简述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答:(1)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2)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3)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5、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答:(1)二者表现不同的经济关系。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防总资本的增殖程度。(2)二者数量不同。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之比;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因此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它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3)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所产生出来的。
6、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8、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1)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2)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促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9、马克思怎样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这种划分有何意义? 答:(1)马克思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2)这一划分具有的重大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工人的剩余劳动是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0、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第二、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各种国私合资合营企业;第三、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国家通过种种方式促进、引导私人企业向既定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11、简述实践及其特点。答:(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2)实践是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性。(3)实践是能动的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4)实践是社会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方法。(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13、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答:(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3)这三项内容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三、论述题:
1、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答:(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4)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反对墨守成规。
2、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答:(1)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是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剩余价值的剥削方法。(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剥削方法。(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从而使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过程中实现的。它是资本家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3、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过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4、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答:(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们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有着质的区别。(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表现在: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3)这一原理的意义从理论上说,要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种错误观点,即唯理论和经验论,从实践上说要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5、试述产业资本的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答:产业资本的循环要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为购买阶段,即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生产做准备的阶段。用公式表示为:。与此相适应,这里的货币不是一般的货币,而是产业资本的一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
(2)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为生产阶段,即资本家使所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起来,生产出新的产品和剩 余价值的过程。用公式表示为:。生产过程具有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它不仅要生产出新的产品,更主要的是要创造出剩余价值,因而这一阶段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个特定阶段,而且是最为关键的阶段。这里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为了产业资本的又一种职能形式,即生产资本。生产资本的职能就是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发挥作用,生产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产品。
(3)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为销售阶段,即资本家从生产领域转到流通领域,把生产出来的新产品销售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阶段。用公式表示为W’—G’。这一过程又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个特定阶段,这是因为,这里出售的商品已不是一般的商品,而包含着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与此相联系,这里的商品是产业资本的另一职能形式即商品资本。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4)因此,产业资本在其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并实现价值增值的全过程,就是产业资本循环。用公式表示为:。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选题范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题范围
1、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2、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性及其发展性
3、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品质
4、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5、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6、浅析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7、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性与科学性
9、浅析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一脉相承
10、当代大学生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11、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2、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
13、论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14、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实质
15、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16、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
17、试析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建设的关系
18、客观规律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9、谈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20、论经济与道德的协调性问题
21、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2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伟大变革
23、结合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谈谈认识的来源和本质
24、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谈谈你对“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拜金主义的价值观)这句话的认识?
25、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谈谈你的人生观。
26、“哈韩”“哈日”等追星现象的哲学思考
27、沉迷网络的哲学思考
28、结合普遍联系原理或对立统一关系原理谈文化建设与其他建设的关系
29、结合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谈谈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30、结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谈谈你如何理解“有面包才会有稳固的爱情”?
31、结合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原理来谈加强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32、论市场经济与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
33、正确认识大学生成长过程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34、质量互变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35、结合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双重作用原理来谈对广大人民参与健康网络文化的创造
36、科学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
37、日本核泄漏向我们启示了什么(科学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
38、论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9、结合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双重作用原理来谈对网络的影响
40、结合意识能动性的发挥来谈作为大学生网民如何自觉利用网络
41、结合价值规律的局限性来谈加强管理、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42、试析当今我国社会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为角度)
43、论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关系及其意义
44、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联系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谈谈你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与保持思想纯洁性的认识。
45、结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看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6、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分析量变质变二者之间的一些关系
47、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理论依据是什么?
48、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代意义
49、论新世纪的劳动及劳动价值 50、论劳动价值论意义及其深化
51、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52、论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
53、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54、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
55、结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谈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性
56、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浅谈“荣辱观”
57、如何正确理解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的以人为本
58、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给我们的启示
59、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认识。
60、运用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原理,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61、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浅析 62、如何看待西方的民主制度?
6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为什么不能改变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64、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
65、如何应对当今世界的“全球问题”(如环境,粮食,能源等等)
66、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67、试述中国应该如何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68、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69、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的失败,是否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不正确? 70、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71、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及其意义 72、共产主义是空想吗?
论文总体要求:
1、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从以上所给题目中选写一篇论文;
2、论文字数不少于2000字;
3、观点明确且有新意,论据充足,论证有力;
4、结构完整,逻辑层次分明;
5、书写工整、规范,卷面整洁,有错别字适当扣分;
6、不得抄袭他人的文章或同学之间互相抄袭,违者其成绩以零分计算。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总结
1.目前我国社会收入上有了巨大的差距,引起了人们对平等问题的思索。这方面西方哲学
家有过很多思考,如美国哲学家罗尔斯认为:“平等主要是分配上的平等”即收入、财富、权利方面的平均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强化社会凝聚力,避免社会不公正和减少贫穷。而反对意见,如美国哲学家诺齐克认为:分配平等是不正义的,因为它一样对待本来不平等的人,使有才能的人受到压抑,导致社会单调一致,社会的活力和生命力受到破坏。你的意见是什么?
相关链接:离开公平公正的发展是非常危险的。据最近资料,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我国收入差距已经越过了基尼系数的警戒线0.4达到0.44,对此你有何想法?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应如何贯彻正义和平等精神?
对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原因分析
本论文转载于中国论文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开始逐步摆脱平均主义,收入分配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居民收入差距开始拉大。适当拉大收入差距是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但近些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分配格局严重失衡,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收入分配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从我国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同时,由基尼系数反应出来的居民收入差距,总的来说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201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接近0.5,这充分说明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已经相当严峻。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现状如下:
(一)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存在于我国的经济生活中。据统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0,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1995年为2.71,2000年为2.79。然而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一直保持在3.3以上,并未有缩小的迹象(如表1)。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统计,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的8.9倍,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相当于农村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的20倍。同时,由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并没有涵盖城镇居民所享有的各种补贴,如果把城镇居民享有的住房、公费医疗补贴和实物收入考虑进去,再考虑到城乡公共设施、社会福利方面的差异,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比现有数据所反应的收入差距会更大。
(二)不同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我国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反应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差距的扩大上。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来看,2006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967元,中部地区为9902元,西部地区为9728元,东部地区比中部地区高5065元,比西部地区高5239元;2007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974元,中部地区为11634元,西部地区为11309元,东部地区比中部地区高5340元,比西部地区高5665元。2008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203元,中部地区为13225元,西部地区为12971元,东部地区比中部地区高5978元,比西部地区高6232元。由以上数据可知,不同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在不断扩大。
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来看,2006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平均每人纯收入分别为5188元,中部地区为3283元,西部地区为2588元,中部与东部相差1905元,西部与东部相差2600元;2007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855元,中部地区为3844元,西部地区为3028元,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差2011元,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差2827元;2008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598元,中部地区为4453元,西部地区为3517元,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差2145元,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差3081元。以上数据充分反映了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一种不断扩大的趋势。
(三)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据调查,1990年,行业职工人均收入最高与最低比为1.76:1,1995年为2.23:1,2000年为2.63:1,2004年上升为4.60:1,2006年扩大至4.75:1,2008年达到4.77:1。由此可看出,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一种扩大的趋势(见图1)。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之间,垄断性行业与竞争性行业之间。《中国国家统计年鉴(2009)》显示,2008年平均工资水平排在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业,平均工资分别是61841元、56642元、46003元,是当年全国各行业职工平均工资29229元的2.12倍、1.94倍和1.57倍,而排在后三位的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它们的平均工资分别为12958元、19481元、22 182元,行业职工人均收入最高与最低比为4.77∶1。此外,电力、电信、石油、水电气供应、烟草等垄断性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会更大。
(四)不同阶层之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同阶层之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趋势。企业高管、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部分企业承包经营者、有特殊专业技术或特殊专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少数靠黑色收入致富的人等构成了我国的高收入阶层,人均年收入一般在20万元以上,年总收入上百万元、千万元甚至亿元的也大有人在。而与高收入阶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庞大的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并且他们已经占到我国人口总数的64.3%。同样,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报告(2006)》,把调查样本户金融资产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5等份,户均储蓄存款最多的20%家庭拥有城市人民币和外币储蓄存款总值的比例分别为64.4%和88.1%,而户均金融资产最少的20%家庭拥有城市人民币和外币储蓄存款总值的比例分别仅为1.3%和0.3%(见图2)。
二、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体制原因,也有政策原因;既有合理性原因,又有不合理性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体制和分配方式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分配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活动所遵循的是市场经济原则,市场经济的特征就是讲求效率。市场经济为人们充分发挥才能并获取相应回报创造了机会,人们都想赚取更多的钱。但是,由于人的先天禀赋与后天努力不同,按照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自然会有差距,从而造成社会不同阶层、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扩大。所以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这种扩大趋势是必然的、合情合理的。同样,每个厂商、企业家会把更多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投入到新兴行业中,尽一切努力使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进行新设计、创新管理方式,以追求超额利润,赚取更多的钱。这样,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他们无形中推动了产
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新兴行业如金融、高新技术行业得到快速发展,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增长较快,收入水平高。而那些传统行业的竞争力下降,加之市场份额萎缩,造成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收入水平增长慢,收入水平低。所以说,市场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同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
(二)资源禀赋差异及国家战略政策倾斜
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产生既有资源禀赋差异的影响,也有国家战略政策因素的影响。首先是资源禀赋差异的影响。我国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以及各种资源占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就造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城镇居民收入长期高于农村居民收入,东部地区居民的收入明显高于中部、西部地区居民收入。
其次是国家战略政策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速实现工业化,政府通过政策和制度手段,运用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出售工业品来积累资金,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政策性地降低了农民的收入,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改革开放后,国家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引导下,很多优惠政策向东部倾斜,加之该地区的经济和地理优势,为东部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使这一地区率先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吸引内地人才和资源为其所用而迅速发展起来,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也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进一步扩大了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虽然我国已实施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城乡间、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三)市场化带来的“马太效应”
经济基础好、生产要素收益率高的地区更容易成为生产要素的流入区,而生产要素的流入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落后地区则相反,生产要素流入少,经济就难以发展,与其他发达地区居民的收入差距也会随之进一步拉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拥有更多收入的居民,可享受到质量更好的教育服务,从而可具有更高的劳动力素质、获得更高的劳动收入。资本市场提供了多样的金融工具,可以为居民带来财产性收入。拥有更多收入的居民,投资能力也就越强,投资途径越多,选择有利的投资机会的能力越强,也就能获得更高的财产收入。而收入较低的居民由于没有剩余资金投资于金融工具,自然也无法获得相应的收入。资本财富的累积效应得到强化,拉大了资本收益与劳动收益之间的差距,造成“穷者越穷,富者越富”。
论文发表
(四)国家行政权力介入经济生活
我国进行的经济改革是渐进式的改革,政治权力过多地介入经济生活,权力市场化现象普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权力的拥有者凭借权力所进行的寻租行为。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治理,但权力寻租行为却有增无减,愈演愈烈,特别是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严重腐败问题。权力寻租者攫取的非法收入,构成了我国社会中灰色收入的主体。二是行政垄断现象。多年来,由于国家对某些垄断行业如航空、通信、能源、金融、保险等在各个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同时限制非国有资本的进入,使他们长期获得行政保护,造成行业间竞争机会不均等也让这些行业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使得其从业人员可以获得较高的个人收入,从而进一步拉大了不同行业居民收入差距。
本论文转载于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