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全文5篇]

时间:2019-05-15 08:3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

第一篇:论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

论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好地掌握主动权。我国正处在和平发展、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形形色色“中国威胁论”的干扰,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意识形态;安全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和深入,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也面临着新的更大的挑战。现在,我国正处在和平发展、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形形色色“中国威胁论”的干扰,我们要努力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宝贵遗产,借鉴当今世界一切有价值的思想理论成果,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一、提高文化自觉,树立文化安全新理念

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当前,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首要的就是从民族和国家政权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维护文化安全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不断增强文化安全意识,提高文化自觉,树立文化安全新理念。

首先,文化安全关系民族兴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文化是人类的DNA,一个民族就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与意识形态影响着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安全尤其是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深层次内容,是民族得以传承、国家得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是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得以建立和维护的重要基础。一个民族如果失去文化主导力,就等于失去灵魂,失去赖以凝聚的精神力量。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和交锋, 在根本上表现为对本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对异族文化的排拒、打压乃至消灭。每一个文明的失落几乎都源于其文化的断裂,而中华文明之所以存续五千年也正是因为其文化的传承不绝。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如果被外来文化占领,这个国家就不再具有真正的思想文化独立,这个民族国家便逐渐失去了文化主权。所以,必须及时地和牢固地树立民族文化安全意识。

其次,在全球化时代,提升文化软实力对抵制文化霸权、维护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个别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西方国家为了达到经济和政治上的目的,不断推行“文化殖民”政策,形成了日益严重的“文化帝国主义”倾向。它们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图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方式延续和强化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对全世界的控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由于在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分歧,自然成为某些霸权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颠覆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就决定了中国在新世纪必然面临来自外部的严峻的文化安全挑战。因此,提升文化软实力对抵制文化霸权、维护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再次,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作为文化大国的中国实现全方位崛起的必然要求。美国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曾说过:“没有本能的、固有的民族抱负(它甚至无须作出强有力的表述),任何民族都无法立足于伟大国家之列。只有那些国家,具有以某种不确定的方式促成在文化上自发地爆发出不断探索和取胜的、富于自信、敢于竞争和充满活力的欲望,才能自行转变成一个明显高出别国一头的实体。”[1]世界文明史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崛起。在中国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历史进程中,文化要素不仅直接关乎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整体维护,还直接作用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家利益的海外拓展,关乎崛起的中国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和认可。中国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就必须具有一个强大且富有亲和力的文化存在,就必须承担起一个世界大国应当具有的全球文化责任,即不仅在国际秩序的建设中发挥建设性作用,而且能对世界文化发展方向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最后,提高文化自觉,树立文化安全新理念是提升综合国力的主要内容。进入21世纪后,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越发重要,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软资源”,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对于文化建设领域中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与对外经济战略、军事战略以及国家整体发展意义上的大战略所受关注的程度相比,对外文化战略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安全是国家稳定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消解民族文化,必将化解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造成中国深层次的“文化弱势”,削弱中国的综合国力。加强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崛起,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免疫力,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建构一种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激励与整合人们对社会和国家的集体认同,形成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合法性的理论解释及广泛的社会基础,为促进国家软实力提升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首先,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历史地看,任何社会都有它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一个社会精神文化的中枢与灵魂。在当代中国,有多种意识形态成分的存在。在这多种意识形态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无疑占有主导地位,是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它通过自身的科学性与先进性,通过执政党的地位和权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对整个社会和文化起到一种教育和规范作用,并对保持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然而,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许多新问题,经受着许多新考验。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改革,重塑主流意识形态的知识形象、理论形象和创新形象,增强它的文化亲和力、感召力和创造力以及同其他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总之,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做到不歪曲、不附加、不粉饰、不教条、不误读,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本土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维护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其次,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能有效凝聚各个方面智慧和力量的共同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在当前中国,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所谓“中国模式”或者“北京共识”的出现就表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业已成为欧美发展模式之外的另一条值得认真总结的发展之路。中国发展的突出成就向世人清晰地展示了世界现代化进程不应是一个单向的、孤立的发展路线。中国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开始在世界范围产生影响,为那些苦苦寻找不仅发展自身,而且还要在融入国际秩序的同时又真正保持独立和保护自己生活方式的国家提供了新的启示和选择。而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统一的价值目标和导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中国在软实力建设中,要运用政府、学界、媒体和民间的资源,加大对我国社会发展价值取向以及改革开放成就的宣传,积极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逐步改变我国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被动状态,努力取得国际社会对我们体制的认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心力和国际影响力。

第三,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当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面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外部压力,只有热爱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坚守民族文化的根,才能热切参与民族文化安全保护,才能真正树立民族文化安全意识,也才能自觉抵御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

第四,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引领整合社会成员的价值理念,形成基本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思想道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社会的一些领域出现了是非不分、美丑不辨、善恶混淆、荣辱不分的现象,使道德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出现滑坡的迹象。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为全体社会成员辨明善恶美丑、分清是非曲直、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准绳,成为引领中国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弘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不能只停留在口号的宣传上,而是要通过全方位的科学的价值观教育,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弘扬中华文化,发展与世界大国相称的文化国力

今天,中国的经济实力已具有了世界范围的影响,但是中国的软实力仍然有限:中国的软实力中给世界留下较深印象的是诸如太极拳、中华美食、水墨画、书法、功夫、舞龙等一些文化表层的东西,而在许多领域,中国的软实力表现还相当滞后。作为文化大国的中国,要想实现全方位的崛起,不应该只向世界提供“中国制造”的物质产品,还要向世界提供具有吸引力、感化力的“中国创造”的思想、文化、制度、发展的经验、话语体系,能够站在国际公理和道义的基台上为世界的未来起到一种引领者和新秩序的创制建设者的作用,还需要能够在全球治理的各个领域有自己积极的作为。

第一,变文化资源为文化软实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中国传统文化涵养于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 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价值观念和心理情感,我们有责任使其世世代代传承、弘扬。在全球化时代,要对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和发展,就要确定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意义,确定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与方向,明确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生活实践所要求的文化选择与再造过程中最需要和最急于克服的文化因素是什么。只有根据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最后确定应当继承什么、放弃什么,才能根据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要求的合理对接,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第二,开阔胸襟,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明中硕果仅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善于学习不同民族文化的优长。在日益开放的当今时代,文化的繁荣发展更离不开同世界各种文明的对话。邓小平早就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2]人类不同文化间应当彼此尊重、平等相待,在相互借鉴和学习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只有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防范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又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信念和原则,才能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

第三,实行必要的文化管制和文化保护。所谓文化管制或文化保护,就是采取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包括制度、规范和思想方面的措施, 对文化活动进行调控。文化管制和文化保护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维护文化安全的途径之一。1989年,欧洲议会通过“无国界电视”指令,确保播放欧洲影视作品的时间限度。1992年,欧盟认同法国的“文化例外”概念,并确定了界定“文化例外”的六条标准。1993年,法国和加拿大等国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提出文化例外的主张,认为文化产品有其特殊性,不能与其他商品一样流通。1996年5月,在南非召开的“信息社会与发展”大会上,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代表强调:要保持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保持全世界各民族的优良传统。“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出台“宣传指引”,要求传媒不播发有关本·拉登的录音录像或讲话稿。文化管制与文化保护虽然不是实现文化安全的治本之策,但是在文化发展强弱悬殊的情况下,对于维护文化安全却是必须的。

第四,努力实践文化创新。创新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倡导并努力实践文化创新,通过文化创新增强文化的竞争力和免疫力,是实现文化安全的根本途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全面构筑国家文化安全体系,推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建设,首先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资源,融合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属于当代中华文化的新概念、新理论、新艺术、新国学,全面寻回中华民族文化创新的自信。其次要不断扬弃、超越经典社会主义所理解的文化框架及其文化理念,不断扬弃、超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感性和经验的制约, 建设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稳定性的文化价值系统, 为不同层级的人们提供安生立命之道, 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精神系统的保证。第三是在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学术艺术界积极倡导独立和自由的文化创新境界,广开言路,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鼓励人们在精神文化领域大胆地进行科学探索。第四是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护公民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21世纪的中国文化在全球化和文化帝国主义入侵的背景下,才能获得独立自主的全新发展,国家文化安全才能获得全面保障。正如赵启正所说:“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

四、抵制文化霸权,维护文化安全

文化是一种潜形和无形的软权力因素,可以通过影响和改变对方的观念和价值取向获取对方对自己的理解和认同,从而达到一种“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在国际政治中,相较于政治和军事手段,文化的作用更为持久。

第一,文化立国,实现和平崛起。走“文化立国”之路,圆“文化大国”之梦,是中国文化对世界发展的重要贡献,将证明人类能够以理智与和平的方式处理好大国崛起引发国际冲突这一千古难题。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主要内核乃是博大精深的“和合”与“中庸”思想,这种“中和”内涵决定了中国战略文化的特质和外交哲学本质必然是“和平主义”、“理想主义”和“道德主义”的统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 “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乃至新安全观与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与发展,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中的和平主义思想。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中的和平主义思想告诉世人:中国的崛起,是在不挑战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历史趋势的前提下,在与其他国家实现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综合国力的全面增长和发展。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会引发国际动荡,甚至给世界和平带来灾难性后果,反而会增进国际社会的“公正”、“平等”、“正义”的价值取向。

第二,抵制西方文化霸权,维护和拓展国家的文化安全利益。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安全主要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的,因为面对西方国家单方面的文化输出和文化扩张,发展中国家不仅在文化产品上面临生存与发展困境,甚至其政治哲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难以保持发展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针对文化安全面临的外来威胁,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首先,在文化领域里强化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共同倡导一种更为平等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机制,在同北方国家的文化对话中为自身文化发展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其次,随时警惕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文化的扩张,争取在文化领域真正建立起中国文化与世界上各种文化,尤其是与西方及美国文化的战略对话关系。第三,积极参与国际文化机制的建设,通过国际文化规范、规则的制定和修改反映中国的文化主张,在维护中国崛起进程中日益增长的文化利益的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不同民族间的互信与理解贡献自己的智慧。

第三,用市场激活文化,以文化产业化为契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模式由内向型朝外向型转变。当今世界,发展文化产业成了繁荣民族文化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其现代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各国对外贸易能力,进而影响各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以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美国,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都具有全球领先地位。英国从1997年起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法国和奥地利等都举全国之力做好重大文化产业品牌项目的扶持和经营。日本政府甚至提出了“动漫外交”的口号,试图通过亲和力强的文化产品的海外销售,改善日本的国家形象。韩国专门成立了国家机构文化产业振兴院,制定了文化产业的国家战略,在短期内实现了文化产业从贸易逆差到顺差的飞跃。

从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产品明显缺乏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面临着对西方巨大的文化赤字: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图书主要出口到一些亚洲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高达100∶1。针对这种状况,从战略层面制定适时的文化产业化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就是,制定国家文化产业战略,将文化产业体系纳入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国民财富创造新体制之中,形成能够抗衡美国文化及其文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力量,达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目的。同时,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不仅要引进来,而且要“走出去”。只有中国的文化产品真正走出国门,中国的文化国力才能得以真正壮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才能迅速提升。

第四,增强中国文化对外的影响力、亲和力和吸引力。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大小,是决定文化软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华文化丰富的资源,提供了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新的巨大贡献的可能,但由于各种原因,这种可能还没有变成现实。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依据2005年世界各国的各项指标数据,认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在全世界排名第七,居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与中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世界影响力相比,中国文化的许多要素还没有建立广泛的世界认同,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也主要局限于自己的周边地区,中国文化的世界贡献还极为有限。这种局面与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家实力和世界地位是不相称的,也无助于建立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我们不能总是被动地防御别人的文化渗透,中华文化也应该满怀信心地“走出去”。近年来,通过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举办中国文化年、开设中文频道等方式,中华文化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化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提高文化软实力要突出重点,方法得当

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而应集中力量,在几个重点问题上下功夫。

第一,重视社会科学研究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和基础。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自然科学领域也作出了突出的成绩,但在社会科学方面却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不得不承认,我们确实少有称得上创新并引起世界关注的思想理念和艺术作品。在当今世界,对任何重大现实问题的关切与思考都没有“中国学派”的声音,我们的学术前沿就是学习和传播西方的学术话语。正是这样的欠缺,成为“文化帝国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华实施文化“入侵”和“殖民”的一个危险“接口”。

面对西方的文化殖民主义, 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首先是要大力倡导中国意识,着力构建中国自己的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和价值评判尺度。现在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始终受制于西方范式。学术概念是西方的, 研究方法是西方的, 评价标准也是西方的, 有的人已经到了唯西方马首是瞻的地步, 表面上提倡所谓“与国际接轨”, 实际上是没有辨别、没有选择地全面认同西方标准, 从而在客观上全盘否定中国的学术研究方式和学术价值理念, 进而全盘否定中国的学术研究、文化研究成果, 丢失文化建设的主导权。还有一些同志对一些西方首先提出来的范畴和要领缺乏必要的批判性反思,满足于人云亦云,或者赶潮流、求新奇,缺少在实践中发展创新,甚至是把西方都早已摒弃了的东西奉若至宝,表面上新名词、新概念层出不穷,实际意义却不大,甚至还会带来负面影响。我们的学术研究、文化研究以及广义的文化建设, 都应当大力倡导中国意识, 应当着力构建中国自己的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和价值评判尺度。其次是要加强对意识形态的研究,警惕敌对势力蓄意的文化渗透。长期以来,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在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机制等方面一直存在僵化的问题。正是由于这种僵化,造成了一些同志错误地认为意识形态就是“灌输”,就是不需要研究,或者不允许研究,一提起来,往往显出不屑一顾的姿态。殊不知主流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意识形态恰恰是最需要研究的领域,而且应该是各方面研究成果高度集中的体现。只有我们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才能够真正用代表先进文化的思想,对抗西方反华势力的所谓“话语霸权”。最后,中国要想建立强大的软实力,就要争取价值观思想和概念的定义权,创新和创造新的普世价值,争取国际政治和经济标准的制定力,全球议程的设置力,新闻报道的框架力,冲破西方对中国的软实力的约束。

第二,加强文史教育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点。历史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民族最深刻的文化记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人类历史上,战争无法征服一个民族,但抹去语言和历史的记忆却可以同化一个民族。在全球化时代,面对文化趋同和文化殖民的挑战,语言和历史成为每一个民族维系其文化独特性的最后一道防线。这是世界所有国家的共识。美国、日本、韩国都很重视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培育,提出了对国民进行终身国史教育的计划,而且对新移民进行国史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加入其国籍。美国国家图书馆建立了“美国记忆”网站。这是针对国人进行美国历史文化教育的网站,上网的多是美国青少年。相比较于这些国家,我们在这些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例如,语言是中国悠久文化的载体,语言的纯洁性关系到民族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长期重视普及外语教育,甚至于形成了全民学外语的热潮,但与时同时我们的中文和历史教育却遭到忽视,以至于现在有很多人甚至大学生写出的文章都是错误百出。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加强历史文化教育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工作。

第三,提高文化软实力关键是要把青年和党员领导干部作为主要教育对象。青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历史上各个阶级势力的争夺对象。目前,中国14岁以下的孩子有3亿,他们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肯定的价值认同对于国家和他们自己的人生之路都至关重要。只有针对青年的特点,开展有效的价值观教育,才能保证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领导干部也是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对象。在当今世界深刻的历史大变革时期,世界格局正向多极化趋势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并不希望社会主义中国强大,对领导干部总是采取拉拢、腐蚀、渗透等多种形式,以达到“西化”、“分化”的目的。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趁虚而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社会上的消极腐败、违法犯罪等丑恶现象屡禁不止,新与旧、美与丑、进步与腐朽各类矛盾交织在一起,使个别党员干部在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等方面出现了问题。苏东剧变表明,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如果采取自我否定、自我丑化的态度,必然为自我垮台创造条件,必然造成民族的分裂和民族凝聚力的分散。可见,领导干部的价值观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加强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价值观教育时不我待。

第四,改革和创新方式方法是提升文化宣传和教育的有效手段。对人们进行历史文化、政治价值乃至意识形态的教育是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必不可少的,然而教育的模式却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传统的教育,往往是拿一种既定的知识或观念对接受者进行由外向内的注入,而较少顾及接受者的接受能力和接受心理。然而,随着教育对象自主性、独立性的不断增强,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表现出诸多不适,还可能带来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方式不应该是填鸭和灌输的,而应该是潜移默化的;不应该是枯燥的,而应该是寓教于乐的;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不应该是运动式的,而是要贯穿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教育才能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才能够形成切实的文化软实力。

第五,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增强文化传播效果。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时代,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大大加速了思想、文化传播的速度和进程。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发达国家,因为拥有发达的经济和强大的综合国力,特别是拥有先进的因特网、卫星电视等传播技术和手段,正在竭力拓展世界思想文化市场,控制思想文化资源,把建立文化霸权作为谋求世界霸权的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这一挑战,我们一是要守住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新闻媒体的思想文化阵地,针对西方敌对势力的进攻,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大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优越性宣传和反对强权政治宣传的力度,以鼓舞人民、教育人民、团结人民。二是要加大信息产业的投入,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技术和中文信息数据库的开发与建设,使因特网上有更多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资源,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优秀民族文化,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三是要以开拓进入美、欧主流社会的阵地为重点,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稳定地进入西方各种媒体,特别是影响大的媒体,逐渐增加我国在西方主流社会的声音,同时打破西方对国际舆论的垄断。四是与时俱进地改进我国的外宣工作,加快战略、话语和技巧创新。

总之,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正如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所言:“控制人类共同命运努力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具有极端重要意义的哲学和文化层面,正是它形成了指导政治行为的重要观念和影响。”

注释:

[1] [美]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

[作者单位]中央编译局世界所。

第二篇:论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授课学期 2011 学年至2012学年

第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商务英语

姓号 名唐亮

任课教师李天胜

交稿日期

成绩

阅读教师签名

日期

广西师范大学学工部(处)制

论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

学校:广西师范大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商务英语年级:2011级班级:2班姓名:唐亮学号:201110501164 摘要: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基本上是等同的。文化强国离不开文化建设。我国的文化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当今世界,文化的作用与地位越来越突出,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美国还有很大的一段差距,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势在必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需要党的正确领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方面的积极配合。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最终目标,又是其应有的意义。

关键词:强国软实力战略

一、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

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基本上是等同的。一个国家要想成为“文化强国”就要拥有自己国家特殊文化符号的商品,文化固定遗产,和深入让他国了解熟悉的文化知识传承。一个国家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也就成为了文化强国,同样,成为文化强国他肯定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就如我们所熟知的韩国美女,美国可乐,法国美食,德国制造等这些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就代表着他们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他们是文化强国。所以,谈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其实就是在谈文化强国,而文化强国离不开文化建设。

二、我国的文化建设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会:一是国家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日臻成熟。从两个文明建设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从单一的文化事业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举,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和文化自觉。二是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近年来我国城市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成就、金融危机后中国文化产业的逆势攀升,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和魄力。

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文化发展现状与中国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与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称,仍然存在不少有待改进的方面:

一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模糊;二是在许多情况下,文化成了经济的附庸;三是缺乏对于高雅文化的扶持;四是未能较好把握文化发展与新型媒体的关系。

克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对文化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立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

三、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原因

现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对我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冷静审视和反思,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使我国文化始终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加强文化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我们必须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有以下几个原因的: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对当今世界潮流的深刻洞察与准确把握。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文化的特性和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中华民族具有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重大贡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如今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将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复兴。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的复兴及其所达到的高度和成就,较之于经济和政治更具有持久的竞争力和永恒的生命力,因而其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只是经济发达和武力强盛,而文化、外交方面的影响力不够,就算不上世界强国。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依靠全体中华儿女。

四、如何实施文化强国战略

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就是要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就是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国民素质为核心,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重点,以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创新力、生产力、影响力和传播力为目标,建立起相应的战略配套系统,将顶层设计物化为具体的目标、机制、措施、项目以及物质保障,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得到全方位的支撑,进而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使我国在文化原创能力、文化综合国力等方面处于世界的前列。

具体要求如下: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这种文化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现在,我们散就散在核心价值观上,因此有必要针对目前人们在个人与社会(国家)、道义与利益、诚信与义务上出现的突出问题,从中华民族和我们党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中,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是仅仅组织秀才编新话。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充分体现出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取决于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大力推进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我们一方面要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入经济建设最前沿,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真实表现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热情讴歌普通群众的精神风貌,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另一方面要在了解世界文化发展特点的同时,充分挖掘我国历史文化宝库,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并运用现代技巧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使之以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新的文化样式展现在当代人面前。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必须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大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我们既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掌握国际市场规则,抓紧构建营销网络,充分利用各类国际性文化博览会、影视节、出版物展销活动等平台,做好文化产品的推介和营销,又要培养一批了解世界文化需求、懂得文化营销的专门人才。我们要抓住国际社会研究东方文化、了解中华文明兴趣不断增加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范围。同时,要注意文化的世界认同问题。认同,才能被人接受,才能形成影响力,形成软实力。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此话不错,但是以此为据对外搞文化对抗是不可能形成文化软实力的。

五、当代中国学生该做些什么

第一,应该好好学习,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做,而且能做好。

第二,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平台,宣扬中国传统优质文化,提高中国文化普及率。第三,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多宣传中华文化。

第四,文化的传承最重要的是实践,从自我做起,自觉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实践中去。

六、文化强国战略的意义

第一,通过文化强国战略,能够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第二,通过文化强国战略,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提供一种强大的文化支撑。

第三,通过文化强国战略,能够使我国在全世界面前树立一种全新的形象,增强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四,通过文化强国战略,能够造福中华民族,造福中国人民。

主要参考书目:

【1】郑树峰《形势与政策—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

【2】人民政协报

【3】形势与政策教材

第三篇:如何建设文化软实力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世界各国正抓紧利用这一战略机遇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一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发展,较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我国“软实力”建设长期以来受重视程度低,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所谓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文化,是其重要来源之一。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文化是一种可以和政治、军事相提并论的,可以对国家的政策和发展起巨大作用的因素,是对世界各国制定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的参照系。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因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第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建设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命的体现,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聚力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具有历史文献和文明遗产的价值,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面对国外文化的强大攻势,打造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大力弘扬我国文化当中的优秀因子,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 ,强势推出民族品牌,努力减小文化逆差现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第二,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是建设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武器。

中国丰富悠久的传统文化资源,就像蕴藏在地下的宝贵矿藏,但只有经过现代化的提炼,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优秀文化才能与人民和国家的行为联系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先进文化,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手段上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的学者、作家、艺术家能否不断创造出文化精品,我们的企业、地区和文艺院团能否逐步形成一些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是衡量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否具有强大和持久的重要标准。

第三,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建设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

文化软实力必须借助于特定的文化产品才能够进行有效的传播,单纯的文化理念并不能够直接地转变成文化软实力。长期以来,我们国家没有制定出一个明确而完善的对外文化发展战略。虽然一些文化机构、文化企业与海外文化机构加强合作,推进了一些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但是始终缺乏国际竞争力,文化品牌建设薄弱,特别是缺少国际性的、符号化、可参与性的文化品牌。因此,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应加大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开发与推销,文化产业部门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扩大文化产品的输出,才能改变我们在软实力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而随着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我国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即将到来,通过构建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将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第四篇: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软实力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文化软实力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也将文化软实力作为重大课题提了出来。

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它想要的结果:其它的国家追随它,欣赏它的价值,模仿它的榜样,热衷于它的繁荣和开放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国际政治中设置吸引其它国家的议程,其重要性不亚于通过军事或经济力量来迫使别人改变。这种让别人想你之所想的力量,我们称之为软实力,这种力量吸引人,而不是压迫人。

“软实力”一词是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词汇,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提出此概念。1990年,他在《外交政策》杂志发表《软实力》一文,首次提出软实力概念,并对其基础地位和作用做了详尽的论述,这标志着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的诞生。同年,他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等系列论文,并出版了专著《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对软实力进行了初步地研究。

软实力这一概念虽然不是由我国提出的,但对软实力的描述确是自古有之,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过的一段话对于我们理解软实力的作用不无启发。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意。”老子的意思是说: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过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无为的益处。再就是在中国传统战略思维早已认识到了国力构成中非物质力量要素,例如儒家对“仁政”和“王道”的倡导,对“贵和慎重”思想的阐释,把道德伦理上升到治理国家的高度;兵家之集大成者孙子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战略理论,据此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著名军事论断,从而把战争中的非物质因素提高到大战略的高度,以上表明我们的先人在很久以前就意识到软实力的存在和力量,并且十分重视软实力的作用。

在“软实力”理论中软实力存在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与以物理资源等为代表的硬实力相对的柔性力量。第二个维度是软实力以国家为载体存在的。前者规定了软实力的内涵,后者使软实力与国家权力相结合而成为软权力。并且软实力是由文化魅力、政治价值观、制度、外交等因素整合完成的,而文化是软实力构成因素整合的纽带,因此,文化软实力不再仅仅是软实力的一个子概念,它也已成为软实力问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和竞争力。也就是说,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精神以及文化的视域、气魄等形成的独特魅力对物质世界产生独特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它非强制性的吸引性,本质就在于人的发展,在于培养且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全面发展的人。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说明,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衡量国际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对中国而言,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华文化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创新力、凝聚力、传播力和感召力的共同集合体,这涉及到传统思想文化观念的吸引力、亲和力以及文化产品的传播

力、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文化关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胡锦涛同志也指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第一次进步,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前进的烙印。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的创造力之中。”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力的积极引领,就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富足,就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就没有文化的向心力与影响力,这样的国家和民族就不可能长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将战胜种种困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要贡献。

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而我国国民文化意识的缺失便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而实践文化自觉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内生性动力,就是在文化价值选择和建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在理性原则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自己文化的过程,更好地处理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过程,这是一个熏陶和积淀的过程,一个修养提升的过程,更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只有率先提高文化的自觉意识,才能为进一步提高文化软实力打下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

近年来,人们欣喜地看到党和国家已将提高文化自觉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来对待,这标志着我国从思想观念方面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又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十七大报告则全面体现了文化自觉在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觉的实践总结与升华。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把握方向和提供坚实的基础。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 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方面的重大作用,努力把它转化为广大群众的价值取向、愿望何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考要求和自觉行为,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在文化产业增长值、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文化消费结构等方面还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总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国发展模式正在引发全球性争议和辩论,并毋庸置疑地转化为中国的重要软实力,根据历史经验,中国发展模式将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中国软实力能否持续

提升并且最终获得普世意义。中国模式显示了我国发展的独特性,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发展模式的内在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中国已经为此付出了环境污染、发展不平衡、社会不稳定等严重代价,中国决策者也正在实施应对其负面效应的经济社会战略。中国模式还是一个崭新的发展模式,处于不断创新之中,迄今我们对它的认识才刚刚开始,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

所以,清醒地认识中国模式所存在的各种严峻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并对此加以重点研究,优化和完善中国模式,事关中国软实力的未来。

第五篇:文化软实力

当今时代,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作为思想文化重镇,肩负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责和使命,在推进思想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则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力军。

推进思想文化建设

思想文化建设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先导作用。大学是各种思想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前沿阵地,在推进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大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一方面,可以通过相关专业与课程设置,让大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凭借强大的学术研究机构与研究力量,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从中提炼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当代文明相协调。

借鉴和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实践表明,一种文化只有在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才能不断获得新鲜血液和发展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是东西方思想文化的汇集地,是吸收和传播有益的外来文化的主阵地。大学可以通过学术讲坛、国际学术会议、互派研究学者等多种形式,与各个国家和各类学术机构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既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又积极接触新思想、新知识、新观点,加大对外来有益文化的吸收力度,汲取不同文化的优点与精髓,使中华文化更加适应世界发展与进步的潮流。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发展文化事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事业,就是通过一定的机构和载体,使先进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对于大学而言,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树立道德标杆是其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体现。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大学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从自身实际出发,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大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更是文化教化与文化启蒙。它把先进的文化与价值理念通过各类教育形式传授给大学生,使之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确立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的正确理解。因此,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才。伴随着一批又一批大学毕业生踏入社会,大学所培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扩散至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学所倡导的文化与价值理念由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扩散到周围人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从而有力地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促进文化产业繁荣

一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繁荣和发展文化产业就成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科技、信息、经济等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为条件的经济发展形式。大学集合了知识、人才、科技等高端元素,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关键。大学是一个智力密集、人才集中、科研力量雄厚的专家库,汇聚了一大批文化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管理人才、复合型数字艺术人才、营销人才。世界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在人才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大学周围,比较容易形成各种创意个体乃至创意群。目前,我国也有一些城市依托大学科技园区等创意人才基地,充分利用其创新人才和创意人才资源,为当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

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知识教育的一部人人,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受益者。广大青年学生在受益的同时,也应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应当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任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文化强国梦想做出贡献。

下载论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软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有重大战略意义。第一,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能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

    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软实力——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发展的思考蒋晓丽 李建华一、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软实力(一)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软实力(SoftPower)一词,最早由原哈佛大学肯......

    浅谈文化与软实力

    浅谈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沉淀和积累。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对国家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文化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发......

    文化软实力与文化产业

    提高文化软实力 增强国际竞争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

    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硬实力

    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硬实力聂震宁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构成的硬实力所具......

    论如何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论如何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越加的丰富多彩,当然我指的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丰富,更是指人们在文化的非物质上的丰富!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我们以往封闭自守......

    建设文化软实力——中国世纪

    建设文化软实力——中国世纪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为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回顾五千年历史,沉浮兴衰,几经更迭,九万里江山仍为中......

    论文化软实力与中国梦的关系

    论文化软实力与中国梦的关系 [摘要]文化软实力作为流行关键词,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领土、军事、武力、科技等有形的硬实力,它是文化以及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而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