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猴王(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美猴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美猴王》这篇文章是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节选出来的。《西游记》共100回,小说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全过程。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本文虽是节选,但故事情节清晰,内容完整。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在写法上,脉络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艺术形象塑造成功、语言通俗生动简洁。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小说中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能力目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模仿、表演等多种能力。教学重难点:
难点:美猴王到底“美”在什么地方? 教学设想
1、教法设计
①设置情境、采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模式 ②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指导 ⑴、课前准备 ①阅读《西游记》,搜寻与课文相关资料;通过预习扫清字词障碍,了解《美猴王》的故事梗概,准备复述。
②让学生分组用二百字左右描写本班的一位同学,抓住动作、语言、神态和外貌来描写,突出这位同学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在课前对其他组保持神秘感,交上来让其他组同学猜一猜,看谁写得最传神。
⑵结合上课内容,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备讲故事、速背、模仿配音、表情朗读。
3、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①正确读出以下词语:
镌迸裂麋鹿瞑目石碣天造地设滔滔不绝力疲神竭喜不自胜 ②教师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二、激情导入:
播放《西游记》的片头曲(幻灯2),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音乐的余声中给学生介绍《西游记》的背景材料(幻灯3、4)。导语设计:
大家听着这优美动人的旋律,在了解了《西游记》的背景材料后,我相信“猴哥”手舞金箍棒,大闹天宫、除魔降妖的身影一定又在你们的脑海中腾挪跳跃。那么,大家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是怎么塑造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游记》的第一回——《美猴王》。(板书:《美猴王》)
三、整体感悟:
1、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概述课文。看谁说得简洁,说得生动。学生讲完后教师适当点评,并出示幻灯示例。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14《美猴王》教学案 语文版
14.美猴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识记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能有层次的复述课文,做到连贯流利清楚
3、掌握文章塑造美猴王艺术形象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文学艺术 【教学重难点】
1、分析美猴王的形象
2、如何欣赏小说文学艺术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曲欣赏《敢问路在何方》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啦啦„„„„一番番春秋 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二、走进作者: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中国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杰出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理想。小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不朽的艺术形象。
三、预习检测: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自己享受其中的乐趣。()(2)内心十分不安。()(3)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4)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复述课文。要求:
讲述故事时不能看书;要用口语;讲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做到有表情,适当配以动作
2、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情节开端:石猴出世。
第二部分(2、3)情节发展:石猴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第三部分(4)高潮与结局: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
五、合作探究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 “美”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1 注:小组讨论完后,以“我认为美猴王美在他的,你看 ”的句式说话。(一)身世美
仙石--仙胎--石卵--石猴 ——身世美 思考:说说这样起笔,有何好处?-----这样起笔,让石猴出一世就显出神异出众,也为后文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除妖降魔埋下伏笔。(二)行为美
“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而后又写石猴领群猴进洞及最后被拥为王,这些行为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石猴的哪些特点? 聪明 灵巧-------行为美(三)言语美
(跳出、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这话表现了石猴什么特点?------胆大超群
“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话十分鲜明的表现了石猴怎样的个性?------热爱自由 “何不拜我为王”------深孚众望
六、拓展延伸 体验感悟
1、我们看了《西游记》后,都会对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赞叹不已,也常常会发出做孙悟空的奇想。假如你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你将如何?请你以“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为题,充分发挥想象,在小组中讨论,然后发言。
“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会让沙漠以最快的速度变为绿洲,让当地群众免受黄沙之害。” “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会建造许许多多的希望小学,让那些经济困难的儿童能快快乐乐地去上学,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会拔下一根毫毛一吹,在大陆和台湾之间架起一座金桥,让两岸人民自由往来,到时,我会邀请台湾小朋友们到我们实验中学参观。” “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要让老师越来越年青。”
知识抢答 一展身手:
1、《西游记》的作者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吴承恩 明朝 ?
2、《西游记》与另外哪三部书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跟孙悟空有关的三个故事----如“大闹天宫 三打白骨精 巧借芭蕉扇”等
4、美猴王“美”在哪里?他有哪些性格特点?-----身世美 行为美 语言美 聪明灵巧 胆大超群 热爱自由等
5、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取经归来后分别被封为什么?-----斗战胜佛 净坛使者 金身罗汉
板书设计: 胆大超群 身世美 出生神异 美猴王 行为美 聪明灵巧
深孚众望 语言美 热爱自由
教学反思
本文通过动作、语言描写塑造一个集“猴”“神”“人”特点于一身的艺术形象:学生能找出课文中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语句,能具体分析哪些语句表现了猴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神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的特点。
反馈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开辟(pì)迸裂(bèng)B.遂(suì)径直(jìng)C.瀑布(pù)夜宿(sù)D.玩劣(luè)麋鹿(mí)提示:D项中“劣”应读“liè”。答案:D 2.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瞑目 七窍 天造地设B.石碣 镌刻 力倦神疲 C.避署 山涧 滔滔不竭D.遮闭 家当 天真地秀 提示:C项中“避署”应为“避暑”。答案:C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自己享受其中的乐趣。()(2)内心十分不安。()(3)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4)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答案:(1)自得其乐(2)惴惴不安(3)喜不自胜(4)天造地设
4.《美猴王》节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小说家__________。提示:《西游记》是课标要求的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篇目,应着重了解。答案:《西游记》 明 吴承恩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第4段(即从“好猴”至“遂称‘美猴王’”),完成5—8题。5.请补充概括选段内容。
初入水帘洞→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需要在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得出答案,只要能够抓住出入水帘洞的次序即可。答案:出洞 复入洞
6.试指出下面两个句子是什么描写方式,并分别说说表现了石猴怎样的个性特征。A: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B: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提示:分析时注意抓住重点词语作答,如动词等。A句很明显表现的是动作,B句介绍的是语言,从中表现的个性特征要结合对动作特征和语言反映出的心理作答。参考答案:A: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石猴跳入水帘洞的三个瞬间,体现了他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B:语言描写,表现了石猴向往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并能与大家分享的优良品质。7.文中描写众猴随石猴入洞并“拱服礼拜”,对表现美猴王有什么意义? 提示:注意侧面描写的作用,并且结合选文中心作答。
参考答案:衬托美猴王的形象,突出他在众猴心目中的领导地位。8.你喜欢孙悟空这个形象吗?结合课外阅读谈谈原因。
提示: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能结合选文及课外阅读谈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即可。
答案示例:喜欢。孙悟空勇敢、无畏、热情,敢于同恶势力斗争,具有反抗精神,主张正义。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美猴王》教案 语文版
美猴王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能有层次的复述课文,做到连贯流利清楚
3、掌握文章塑造美猴王艺术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美猴王的形象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程序:
第 一 教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歌曲欣赏《敢问路在何方》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啦啦„„„„一番番春秋 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二、导读:
1、作者及作品简介: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中国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杰出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理想。小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不朽的艺术形象。
2、自由朗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
3、学生复述课文 理清文章结构
要求:
1、讲述故事时不能看书; 2、要用口语;
3、讲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
4、做到有表情,适当配以动作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情节开端:石猴出世。
第二部分(2、3)情节发展:石猴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部分(4)高潮与结局: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
三、导析:
合作探究 把握形象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 “美”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注:小组讨论完后,以“我认为美猴王美在他的,你看 ”的句式说话。
(一)身世美
仙石--仙胎--石卵--石猴 ——身世美
思考:说说这样起笔,有何好处?
-----这样起笔,让石猴出一世就显出神异出众,也为后文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除妖降魔埋下伏笔。
(二)行为美
“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而后又写石猴领群猴进洞及最后被拥为王,这些行为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石猴的哪些特点?
聪明 灵巧-------行为美
(三)言语美
(跳出、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这话表现了石猴什么特点?
------胆大超群
“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话十分鲜明的表现了石猴怎样的个性?------热爱自由
“何不拜我为王”------深孚众望
四、拓展延伸 体验感悟
我们看了《西游记》后,都会对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赞叹不已,也常常会发出做孙悟空的奇想。假如你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你将如何?请你以“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为题,充分发挥想象,在小组中讨论,然后发言。
“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会让沙漠以最快的速度变为绿洲,让当地群众免受黄沙之害。” “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会建造许许多多的希望小学,让那些经济困难的儿童能快快乐乐地去上学,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会拔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美猴王》教学设计
【设计简说】
本文编排在语文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古今中外四篇小说呈现在学生面前,意在使学生初步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和有关知识,能够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从而理解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教学本文的关键是“浅出”,在学生熟悉的学习方式中渗透小说的要素和学习方法,推动名著《西游记》的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征集活动已经结束,据目前公布的消息,竞争的焦点聚集在大熊猫、美猴王、藏羚羊三者身上。大熊猫、藏羚羊都是中国独有的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支持它们的人很多。美猴王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艺术形象,大家说一说,用美猴王作吉祥物有什么特殊意义。
(此环节目的是唤起学生旧有的知识积累,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美猴王的独特性,即是一个集动物、人、神于一身的艺术形象。)
二、阅读实践活动
1.朗读课文,疏通字句。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下列词语意思:
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 镌刻
(2)学生结合语境猜测,必要时教师帮助,弄懂下列句子意思:
大造化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跳读课文,复述故事。
师: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寻找方法,帮助自己理顺思路,尽可能详细的复述课文。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1)全文内容以石猴为中心理思路:出世——生活——探险——称王
(2)称王内容以水为线索理思路:玩水——探源——入水——发现水帘洞
(3)第一段通过名词理思路:国——海——山——石——卵——猴
(此环节一是为了和小学学习衔接,二是为下一环节结合具体内容评析人物作铺垫。)
3.精读课文,品析人物。
师:美猴王显然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美猴王“美”在何处?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品评。
(1)美在出身神奇——名山仙石,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化而为猴,却五官具备,四肢俱全。神奇的出身为美猴王神奇的本领做铺垫。
(2)美在行动活泼——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自然风光很美,石猴的行动活泼自在。
(3)美在行动勇敢——三次“瞑目蹲身”跳进跳出,动作敏捷,胆量超群。
(4)美在语言形象——“我进去!我进去!”“大造化!大造化!”“没水,没水”,在这重复的语言中,猴性尽显,急躁好胜的神态如在眼前。
(5)美在语言个性——“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一句话和前文“避暑”一词遥遥照应,显示着对自由的追求。
(6)美在语言磊落——“我如今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乐,何不拜我为王?”当仁不让,光明磊落。
师:有人说美猴王是人类心灵美好的象征,也有人说这一部分中的美猴王象征着一个人的童年,名著常常在浅显的文字中蕴涵深刻的哲理,这需要我们在以后的阅读中慢慢体验。
4.默读课文,自拟题目。
师:默读文章,小组合作重新拟定一个题目,和文章题目做一比较,看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收获。
(1)“美猴王”点明了主要人物;
(2)“美猴王”交代了主要人物的特征;
(3)“猴王出世”可以更具体的概括故事;
(4)“花果山石猴称王”既概括了事件,也点明了环境。
(教师要有意识的强调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内容。小说的三要素要出现在评价语言中。)
师: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环境又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石猴赤条条的在花果山水帘洞这美丽如画的背景上活动呢?请大家思考.(1)表达人们对美好自然生活的向往;
(2)表达人们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小说就是如此曲折的反映社会的.)
三、演讲故事,推动名著阅读。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西游记》,把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点 评】
这个教学设计时时刻刻都在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亲密接触,通过复述感知情节,通过精读评析人物,通过拟题渗透要素,学生在并不陌生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气氛中,初步明白了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整个设计形式灵活,重点突出。把对文章语言的评析作为重点,就是在强调读小说当然也是读书的核心环节,灵活的形式只是为实现这一重点,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支撑,引导深化。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 北师大实验版《古诗二首》《美猴王》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古诗二首》《美猴王》
二.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1)生字:
蛱jiá
猕mí
挈qiâ
暝míng
(2)多音字:
xìng 兴趣 dāng 担当 sù 住宿 兴 当 宿 xiǔ 一宿 xīng 时兴 dàng 妥当 xiù 星宿(3)形似字: 蝶 diã 蝴蝶 涌 yǒng 涌现 碟 diã 碟子 俑 yǒng 陶俑 牒 diã 通牒 佣 yōng 女佣 yîng 佣金 pù 瀑布 瀑 bào 瀑河
扬 yáng 扬帆 杨 yáng 杨梅(4)正音字:
绩
jì
不读
jī
碣
jiã
不读
jiē
(5)词语:
序齿:同在一起的人按照年纪的长幼来排列次序。造化:过去迷信,指福气或运气。石碣:石碑。作家简介:
范成大: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二十八岁中进士,官礼部员外郎,颇有政绩。他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为多,而且成就最高,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小说家,著作有《西游记》。作品简介: 《西游记》:长篇章回小说,共一百回。作者吴承恩,全书叙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全书内容丰富,情节离奇,是神话小说的最高艺术成就的代表。本课选自第一回。
2.能力目标
理解两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乐趣。想象能力的培养。3.思想情感目标
学会从各种生活中发现、体会乐趣。热爱生活、积极生活。
三、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两首古诗。熟读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难点:正确理解从劳动中所获得的乐趣和悠然自得、快乐无比的生活乐趣。
四、课文分析 1.《古诗二首》: 补充注释: 耘:除草。
绩麻:捻麻绒或麻绳。
各当家:各人负有专责,独挡一面。童孙:幼小的孙子。未解:不懂得。
梅子:梅,早春开花,果实球形,开始时青色,待到金黄色时已成熟。肥:果肉肥厚。日长:太阳高高。
篱落:篱笆影子越来越短。
蛱蝶:蝴蝶的一种,翅膀黄色,有横纹。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共六十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各十二首,课文中选入的两首,分别是第三十一首和第二十五首。
第一首诗表现了农民劳动的情景。
1句:总写农家在 农季里男耕女织,昼夜忙碌。
2句:分写,村庄儿女,他们各有各的活在忙碌,进一步表现了农忙季节里劳动繁忙的景象
3句4句:分写,把笔墨集中在“童孙”身上,写他虽然不懂如何耕织,但也在桑树阴下“学种瓜”。这两句诗表面是写“童孙”的游戏,实际是表现在农村里,无论男女老幼,都需要劳动,都热爱劳动,而且虽然繁忙,但像游戏一样,充满乐趣。
全诗从大处入手,面面着笔,逐句收笔,落实到点上,一幅完整的有层次的有时空的农村劳动情景图就勾画出来了。
全诗语言浅显清晰,乡土气息浓郁。第二首诗描写了夏日农村的自然景色。
全诗从点上写,向面上推。最后变化时间写,似动写静。1句:描写果实特点,点名时节。
2句:笔墨拓宽,写广阔的田野中的金黄的菜花已剩残果,麦花雪白。“雪白”衬托“金黄”。把画面的主色调描绘出来。
3句:变化时间,点明寂静无息。
4句:写两种可爱的昆虫飞过,以动衬静。
全诗形色搭配,动静相衬,表现田园风光,如诗如画,充满自然美感,趣味盎然。2.《美猴王》
本文选自《西游记》第一回,题目是编者加的,原旧题目是: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写石猴出世。第二部分(2-4),写发现水帘洞的经过。第三部分(5),写石猴称王。题目中的“美”,不是形象美丽,而是指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其中的乐趣。“美”应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现石猴天性自由自在(生于自然,生活于自然),二是表现在他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全文多用短句,节奏明快。语言生动形象。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填空
①《四时田园杂兴》共______首,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组,本文选用了其中的两首。
②《四时田园杂兴》
(一)中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四时田园杂兴》
(二)中显示出田野静悄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本诗作者与尤袤、______、______齐名号称“南宋四大家”。
二、请给这两首诗划节拍,并总结划分的规律。
(一)(二)
昼出耕田夜绩麻,梅子金黄杏子肥,村在儿女各当家。
麦花雪白菜花稀。童孙未解供耕织,日长篱落无人过,也傍桑阴学种瓜。
惟有蜻蜓蛱蝶飞。
三、理解下列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
①绩麻
②日长
③各当家
④篱落
⑤未解
⑥蛱蝶
四、读诗答问
1.这两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你从中体会了怎样的乐趣?
2.这两首诗都反映了农村生活,你能再举出一首其他诗人的山水田园诗的例子么?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树 的 魅 力
王蒙
①世界上什么最美丽?天、海、山、雪花和树木。
②最亲切的,随时可以看见,可以触摸,可以接受它的荫庇,可以欣赏它的千资百态,可以与它相对相悦相知,又可以与它相别相忘,从此各自东西再不相识的,是树。
③树没有姿态,它只不过是生长着。它长得几个人抱不过来,它长得参天,但它并不能称雄,并不得意洋洋。当小鸟儿在它的枝头叽叽喳喳、跳来跳去的时候,鸟儿是那样的聪明、活泼、可爱、而傻大个子的树却自惭形秽,默默不语。
④树没有表白。你给它挂一面牌子,是汉代的柏,是辽代的松,是重点保护的文物,是稀有品种,是经济作物、药用、特种工业用,是废物,是蘑菇的寄生体,是毒蛇的泪,全听命你的选择和你的 评论。因为它城府太深吗?
⑤然而它从来没有防御。它把一切暴露在风里、雨里、热里、冷里、鸟里、虫里。即使它受到了虫蚁的蛀食,受到雷电的斩劈,受到砍伐燃烧,受到了恶言恶语,它仍然不动声色,它仍然是它自己。当然,它的根,众多的根长在土里,长在黑暗的地下,痛苦地使着延伸和汲取的力气。然而它无意隐瞒自己的根系。它献出来的只能是它能够献出来的自己最美的部分,你不需要知道它的根的深沉的努力。
⑥它没有动作,却又摇曳不已。它没有允诺,却又生息有定,姿态有势,自我调节,不离不弃。它没有夺权,却又得到大自然和人的一切赐予——包括诗人的诗和画家的笔,包括蝙蝠和袅鸟的栖息。
⑦即使它被山火烧焦。即使它被巨斧腰斩,即使它被病毒麻痹,它的种子已经撒向四方,它的风格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不幸的结局也许只会增加它的魅力。1.用符号“||“将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①②③④⑤⑥⑦
2.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请你说说文中的“没有姿态” “没有表白”“没有防御”象征了什么?
3.结尾“不幸的结局也许只会增加它的魅力”中“不幸的结局”是指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4.文中加黑的句子使用了_______和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
5.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树的魅力。
6.从“树的魅力”你受到哪些启示?
【试题答案】
一、①六
十、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
②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③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④杨万里、陆游
二、略
三、①捻麻绒或麻绳
②太阳高高
③各人负有专责,独挡一面
④篱笆影子越来越短 ⑤不懂得
⑥蝴蝶的一种,翅膀黄色,有横纹。
四、略
五、①②||③④⑤⑥||⑦ 2.“没有姿态”:纯朴,谦逊,不摆架子,“没有表白”:不计名利得失,不居功自傲,“没有防御”:坦荡、宽容、专心致志,埋头苦干。
3.即使它被山火烧焦,即使它被巨斧腰斩,即使它被病毒麻痹。
4.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作用是:句式整齐,节奏有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树所受到的各种外在的侵袭,受到的痛苦。5.平凡,伟大(美丽)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