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2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3体会作者深婉缠绵的思想感情
4掌握比较法、朗读法、等常用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注意文中想象艺术的运用 2.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营造氛围,体会情感。)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赤壁怀古》②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③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江城子 密州出猎》„„)(形象: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二)背景简介 先讲一个故事。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三)教师范读。
(四)学生读。(起码三次,最好能够当场背诵)
1(激发情感,体会:孤坟、无处、凄凉、尘满面、泪千行、肠断处等)
(五)课文分析 ⑴
①问: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可以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答: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②问:“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
答: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③问:“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答: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④问: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ⅰ.“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ⅱ.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2)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 2 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3)问: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答:“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4)问: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有哪些梦?表现了什么?
答: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学生活动)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齐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 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5)这首词,虽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6)中国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2.想象和回忆。《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吴国的馆娃宫和长洲苑,如今都是荆棘丛生;吴王宫中当日穷奢极欲、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现在只留下一股悲风在吹拂。王夫差亡国是因为他做的每件事都埋下了亡国的祸根。是他无道,并非因为西施生得格外美丽,比六宫后妃更能蛊惑夫差而导致亡国。亡国的罪魁祸首是帝王,后妃仅推波助澜而已)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僻进山中的孤寂之情。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一年的清明节,诗人去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杯水,并倚在桃树旁凝视着他,这情景难以忘怀,第二年,他又来到这里,虽然景物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里去了,于是在紧闭的门上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7)苏轼的词作,人多注意其豪放词风,然其深婉缠绵处,不乏佳作绝唱。此词深得婉约真蕴,堪称千古悼亡词之魁。
再次走进<江城子>
(六)结语:方方在《喜欢苏东坡》说: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苏轼是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也是最婉约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第二篇:7.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词题
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篇词作的创作背景
(二)了解苏轼词作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豪放、豁达、浪漫
四、教学过程
(一)开启诗
(二)复习旧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齐诵诗歌。注意诗歌的停顿和韵律。2.背诵诗歌。
(三)学习新诗
1.介绍写作背景公元1075年即题目中的“丁卯”年。这一年正月二十,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丁卯指的就是这一年。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教师纠正错字错音
4.出示停顿,读出诗词的韵律来。(男女生分别读)
(四)课文分析(注:江城子是词牌,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词题)1.(板书:梦)题目为“记梦”但是通读上阕却没有发现梦的影子,那么上阕是否可以删除?
答:上片没有记梦。上片所写的内容是一个情感铺垫,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活动,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2.“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茫茫”二字怎么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看不清楚的意思。为何看不清?
答:①表面意思:生死相隔,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②深层意思:写内心的空虚、怅惘、凄清。值得注意是茫茫前着一“两”字。“两茫茫”又怎么理解?
答: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词人,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这就传达出了诗人和九泉之下的妻子共同的心情和感受,这里将亡人的无知作活人的有知写,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3.作者说自己“尘”(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答: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4.词的结尾处写到“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的环境氛围。含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但是同学们想一下,“明月” 是象征美好团圆的,比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么确切? 答:如果改成“残月夜”,那么一切都是顺理成章了,用“明月夜”的反衬手法,更能说明月圆人更残,更能体现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思念。
(五)练读
1.这首词,虽然题为记梦,但是实际确是通过记梦来抒发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切的思念。全词感情真挚,是一首充满凄婉哀伤的调子。诵读是要注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课后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2.将诗歌积累到积累本上。
第三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教案[最终版]
课题:江城子
课型:讲读
教学时数:1
主讲人:刘治赓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篇词作的创作背景
(二)了解苏轼词作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豪放、豁达、浪漫
(三)体会作者深婉缠绵的的思想感情和文章表达的艺术
二、教学重点
(一)注意作品中想象艺术的应用
(二)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气氛,体会情感):
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请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赤壁怀古》②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③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江城子 密州出猎》……)(豪放、豁达、婉约、凄迷、浪漫、幽默)著名作家放放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的问她:如果你同苏东坡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说: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我就一定会嫁给他。可见苏东坡还是很有女人缘的,那么他的魅力何在呢?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的词风
介绍写作背景公元1075年即题目中的“丁卯”年,东坡来到密州(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丁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朗读,教师纠正错字错音
(四)课文分析(注:江城子是词牌,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词题)1.(板书:梦)题目为“记梦”但是通读上阕却没有发现梦的影子,那么上阕是否可以删除?
答:上片没有记梦。上片所写的内容是一个情感铺垫,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活动,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2.“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茫茫”二字怎么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看不清楚的意思。为何看不清?
答:①表面意思:生死相隔,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②深层意思:写内心的空虚、怅惘、凄清。
值得注意是茫茫前着一“两”字。“两茫茫”又怎么理解?
答: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词人,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这就传达出了诗人和九泉之下的妻子共同的心情和感受,这里将亡人的无知作活人的有知写,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3.作者说自己“尘”(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答: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4.词的结尾处写到“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的环境氛围。含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但是同学们想一下,“明月” 是象征美好团圆的,比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么确切? 答:如果改成“残月夜”,那么一切都是顺理成章了,用“明月夜”的反衬手法,更能说明月圆人更残,更能体现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思念。
(五)教师总结
1.这首词,虽然题为记梦,但是实际确是通过记梦来抒发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切的思念。全词感情真挚,是一首充满凄婉哀伤的调子。
2.以虚映实,虚中见实,这是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飘渺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确是真挚的,实实在在的。真是因为词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飘渺,这份感情才显得更为真切。
五、课后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针对苏轼对亡妻真挚的情感写一则简短的赏析。
第四篇: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演讲稿
一、朗诵
朗诵费时:1分20秒
二、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十年:时间之长
不思量,自难忘:正如李清照词中所写,“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思念的情意绵绵切切,时时萦绕在心头。有时明明在想别处,却无端想起心上人的身影。对于孤身一人的苏轼来讲,这是一种煎熬。无法相忘,又不敢去怀念。每怀念一分,便愈加痛心一分。相思甚苦,却又“无计可消除”。如此想来,作者此时的心情便愈加不能自已。不由得写下一时的感受(翻页):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的心中愈加绞痛。思念着妻子,便愈发觉得那坟是那样遥远。所以词中才说“千里孤坟”。
“孤”字是苏轼以己心揣测妻子之心。好似《除夜作》里的一句话:“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心中思念着故人,便不由得暗暗揣测:他(她)也在思念着我吧?但互相思念却无法交流。“此时相望不相闻”,心痛之至,不由得漫一曲“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悲歌。也只能如此,与妻子相隔千里,无处道这入骨相思。这“千里孤坟”,不仅仅指苏轼之妻坟墓之远,更是指诗人与亡妻一死一生,再无法相见。死生契阔,曾与子成说。愿执子之手,却再不能与子偕老。妻子已去世十年。这十年,**动荡。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做官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正如词中所言(翻页):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纵使”本就是一个假设,词人已不相信他们夫妻能破镜重圆。但苏轼明知如此,却还是如此幻想,表明了他对妻子的思念之入骨,爱意之深切。而这之后还接着一个“应”。大家想象一下,在特别想念一个人时,想让他来到自己身边,肯定会希望他还能认得自己。但苏轼却没有如此,他设想的就是“不识”。对于思念妻子入骨的苏轼来讲,相见却不识,是多么大的痛苦!但他却还是如此说。这简单几字中,不住的透露出苏轼的凄凉萧瑟和无尽苦楚。但他却没有直白的讲述,只是尽量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陈述事实。简单的语句和状若轻松的语句好像是苏轼在笑一样。只是这笑,包含了太多的苦涩与悲凉。透过一个“尘满面,鬓如霜”也可看出苏轼此时的萧瑟。曾经,他几乎天真无邪,被保护的不谙尘世。而后来,生活陡然急转直下,他不得不肩负起整个家的重担。有多苦、有多难,无人知晓,无人可解,无人分担。他独自一人奔波在生活的激流中,虽有好友,但他心中已远去的“她”却无可替代,曾经的天真无邪,曾经的青春年华,都已成难缀的落红、飞尽的残花,有谁怜?此时,苏轼是多么盼望能够再回到那曾经的日子啊!(翻页):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在曾经的老宅里,小窗透进淡淡的光,妻子对镜贴花黄。如此美好的情景,让作者不忍离开。此时,夫妻对望。本来有千言万语,但十年未见,早已“物是人非事事休”,只得“欲语泪先流”。滑过脸颊的泪水,倾诉出夫妻二人对彼此真挚的爱,远胜过千言万语。“此时无声胜有声。” 但他们夫妻间,已隔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那是生与死的距离,即使是苏轼也无可奈何,也只能寄愁心与明月(翻页):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三、全词概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问题:本词名为“记梦”,为什么只有四分之一在写梦?
我觉得,这个题目只是他的一个写作动机而已。因为苏轼梦见了妻子,所以半夜醒来。夜深难眠,写下了这首词。所以在开篇时,苏轼已是满腹伤怀,不能自已,以一个感叹“十年生死两茫茫”开头。而且,记梦是为了怀念妻子,而不是记叙梦的内容。所以,我觉得苏轼这样安排篇幅完全可以,因为他每一句都在抒情。每句都渗透进词人不舍的感情,让梦境变得更加真挚。此时的梦境已不单单是苏轼梦到的场景了,更是本词的一个升华部分。最后以苏轼对妻子的怀念收束全词,自然,而且给读者以绵绵不绝之感。
四、拓展
关于《江城子》的升华手法,其实有一首诗也是如此——《长恨歌》。诗的最后部分,叙述了唐玄宗借道士之力,在海上的仙山找到了杨贵妃,与贵妃再续前缘。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手法运用。
第五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东坡正在密州任知州,时年四十。距其妻王弗逝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开封到现今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从词前小序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是首“记梦”词,全词本身就罩有一种虚无缥缈之感。王弗十九岁时与东坡结为连理,夫妻二人琴瑟和弦,感情甚笃,堪比北宋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王弗本人也颇有“擅朋友擅知己擅妻子”之风。王氏逝去十年时间里,东坡结合自己十年来的官海沉浮以及人世沧桑,写出了这首感情挚深的悼亡词,一为悼亡亡妻,二为悼亡自身在凡尘俗世中摸爬滚打的十年沧桑岁月,表达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与往事不堪言的无奈与沉痛。
全词感情真挚、凡中见情。上阕写实。“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对亡妻的思念,对现世的失望,“十年”一词,是时间之久远,点出作者身受种种磨难历来已长,身体与心理都无比疲惫。“生死”一词,则更加写出作者的无奈与悲痛。世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生与死的距离。一个人孤苦伶仃地活在世上,另一人却早已长眠于黄泉。是比凌迟更甚的折磨,况且词人还经受这种天人永隔的苦难整整十年。
“两茫茫”,“两”字写出这种折磨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词人相信长眠于黄泉的妻子也定在深深地思念着自己。“茫茫”一词,则写出了这种思念有形却无从寻起的深深的无奈之感。“不思量,自难忘”,“不思量”,读到此处,我们可能会讶异作者为何如此讲,难道是因为这种无处可寻的思念已经完全磨灭了作者的心智了吗?往后读去,“自难忘”一词,则点出了作者的心情。不用去故意想起便已然忘却不了。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难忘是早已深深地根植于内心中,抹不去,淡不了,却是历经时间的洗礼后,愈加光彩鲜艳,这该是多深的执念啊!从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不思量”,其实是以退为进。“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千里”一词,与前面的“十年”想呼应,是空间上的久远。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于此时在密州宦海中沉浮的词人来讲,却是相隔甚远。说是“千里”,丝毫也不为过。“孤坟”,一方面点出王氏死去后自己忙于世事,根本没时间回去看看心上人,另一方面,也写出两人如今各自形单影只的哀伤,最后,还为下面的“幽梦”做了很好的铺垫。千里外的孤坟,没人照料,如今坟头之上怕是早就欺满了杂草吧。说不得,道不出,上哪儿去诉说这满腔凄苦悲凉呢?于这俗世,徒增世人话余罢了。“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纵使相逢应不识”一句,接着以上的无尽思念陡然转折,就算在现世中再次见面又如何?只怕是再也识不得了。曾经鲜衣怒马的青葱少年此时却是“尘满面,鬓如霜”,刚过不惑之年,却似垂垂老矣之态。你却依旧有着娇娇女儿柔姿,如何堪比?就算见到了,想到
自己目前的窘境,恐也是惊慌失措,唯避之不及,只求在爱人眼中依旧是那傲娇少年郎,哪还容得自己前去诉说相思之苦呢。这种“近乡情怯”之感,读来让人心神荡漾,不禁为之一痛。
下阕写虚。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夜来”一词,是时间上的变化,以“幽梦”为转折,点出接下来是写梦境。终日思念无果,唯有在夜深人静之时,于梦中与爱人相见。身骑白马走三关,歌尽繁华终成空。梦中的我,依旧是你心心念念的才流双修的翩翩少年郎,荣归故里,那一隅草屋前,有你急切翘盼的身姿。身着布衣却难掩风华。仿若又回到那时的无忧时光,晨时的光辉撒在坐在窗下正懒自梳妆的你的身上,柔柔光华,更衬托得你美丽不可方物。“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盛辉中的你蓦然回首,目光绞视。似有千千郁结,堵于心中,却终是道不出只言片语,唯有清泪两行不断。再深情的语句,也莫敌此时的两行清泪。此情此景,谁不堪动容?十年的艰酸磨难,最后只融化于满目柔情中,不知从何说起,一往而深,这便够了。“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肠断处”,指王氏墓冢之处。无论是在哪乡哪国漂泊,身在外地,心却始终如一地归属在了那一抔黄土埋葬的孤冢里。年年如是,月月如是,日日如是。如今正值上元佳节,人人团聚得乐,而我,却只有孤独于这一森森衙府中,对月饮酒独伤。而千里之外的你,却在一处草木乱石横陈的短冈上,对着清冷的凉月暗自凝噎,陪伴你的,唯有夜鸦哀鸣与萧瑟风雪。上元节的灯会,艺人的杂耍,孩童的鞭炮嬉闹,入了耳中,却似一个世纪之久的恍
惚,与你我这早已天人相隔的伤心人无关。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感情真挚深切,读来让人感慨颇深。上阕写实,以现今的身世沉浮来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下阕写虚,以亡妻入梦之欢与现实冷清之苦作对比,强烈的反差,表达了作者对现世的无奈不满与对亡妻的深入骨髓的执念。全词无一典故,既无“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勇之魄力,也无“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悠然之定势,更无“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爽朗之气概,运用最朴实的白描手法,如闲话家常,不紧不慢却又如泣如诉地缓缓道出心中的哀思。褪尽铅华,没有家国仇恨忠君报国的铮铮战士,没有政治风云狡诈诡谲的朝堂臣子,更没有俗世烦恼圆滑世故的唯喏男儿,有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丈夫对亡妻无言却又深沉的爱。全词时空转换的自如,表现出词人深厚的写作功底。亦虚亦实之间更是显现出高超的文学造诣。以最朴实无华的手段,来歌咏最美丽深沉的爱恋。读罢这首《江城子》,更是让我久久无法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