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杠杆力臂习题课教学课例

时间:2019-05-15 08:1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画杠杆力臂习题课教学课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画杠杆力臂习题课教学课例》。

第一篇:画杠杆力臂习题课教学课例

画杠杆力臂习题课教学课例

抚顺市顺城区佳化学校

吴彩凤

一. 教学设计与策略:

针对《课程标准》要求和近几年中考命题趋势,画杠杆力臂是每年必考部分,可是我们的学生在画力臂是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据我在教学中的经验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本节习题课。首先我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纳为三方面,(!)力的方向容易画错;力的作用点画错。(2)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画错,力臂画的不是垂线段;力臂不是从支点出发,而是从自己方便出发。(3)不会画最小动力F的示意图和F的力臂。我首先将问题归纳整理,再根据问题选择具有典型的试题。试题的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每个问题均教会学生方法和规律。根据学生问题来制定本节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 1.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2.能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3.会画最小动力F的示意图和F的力臂。目标制定也是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利用学生能看明白的行为动词“会”“能”(二)教学过程:

教学意图:整节课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培养合作意识,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创新意识培养、增加学习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与生活又用于生活。

教师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归纳方法。引导,点拨。培养发散思维,教会学习方法。

学生活动:发现问题,讨论正确方法,制定可行方法。亲身经历作图探究,讨论分析,经历感知。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学会方法规律。

二.画杠杆力臂习题课教学实录:

师:我们已经学习完画杠杆力臂,但是同学们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而画杠杆力臂又是历年中考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有必要上一节画杠杆力臂习题课。(引入)师:请同学们阅读本节学习目标。(师板书课题)师:什么是力的示意图?

生1: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这样的带箭头的线段叫力的示意图。

师:请同学们来完成1,2,3题阻力的示意图。生:动手作图,三名板演。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板演三题是否正确? 生2:图1的作用点画错了,作用点应该画在杠杆上,不是物体上。师:杠杆是受力物体,作用点一定要画在杠杆上。师:画力的示意图注意什么?

生3:注意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师:板书画力的示意图注意。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抽水机受到的阻力的方向。(演示向上提手柄和向下压手柄,手柄受力方向)

生4:向上提时活塞向下运动,向下压手柄活塞向上运动。师:阻碍活塞向下运动力的施力物是谁?这个力的方向如何? 生5:施力物是水,方向向上。

师:因此我们要从相互作用力来分析杠杆受力,杠杆是受力物体,而且作用点在杠杆上。

师:请同学们看刚刚画完的三个图。有没有方法判断力的方向是否正确呢?力的方向与支点位置有关系吗?

生6:支点在两力之间,这两力方向大致相同,支点不在两力之间,两力方向大致相反。(总结规律,寻找判定方法)师:太有才了!好,现在用我们用讨论得到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完成4,5,6题。生:利用学法练习,三名板演。师:请同学判断对错。生7:判断对错。(重点观察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师:目标一完成的不错,下面我们一起进军目标二画杠杆的力臂。什么是动力臂?什么是阻力臂? 生8:回答(略)

师:请同学们来完成1,2,3题动力臂和阻力臂。生:动手画力臂。(三名板演)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板演三题是否正确? 生9:错了,不是过支点作力臂。生10:作力臂是找垂线段。

师:支点位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也不能改变。(强调两个不变)师:板书画力臂注意并幻灯目标二方法。师:有没有判断画力臂对错的方法?

生11:演示用直角三角板判定力臂和力的垂直关系。师:(演示)利用三角板两直角边,一直角边与力的作用线重合,另一直角边平移过支点,过支点沿着直角边画直线与另一直角边相交的线段长为力臂。师:利用学法练习4,5,6力的示意图和力臂,三名板演。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板演三题是否正确? 生12:讨论回答。

师:目标一,二完成的很好,现在有没有信心来完成目标三?它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我们来做一些准备活动,回顾什么是杠杆平衡条件?省力杠杆的条件是什么?

生13:回答(略)。

师:请同学们来完成1,2,3题最小力的示意图及其力臂。生:动手作图,三名板演。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板演三题是否正确?是否是最小的力? 生14:我认为1题对,力臂最长最省力。

师:有的同学过G点作竖直向上的力的方向,你们讨论 对不对?

生15:不对,过G点作竖直向上的力的方向时力臂是OB,OB小于OG。师:看图思考1,2,3题找最长力臂有没有规律? 生16:支点与作用点的连线作为力臂最省力。

师:你很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当支点与作用点固定不变时,支点与作用点的连线作为力臂最省力。(幻灯方法)。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当支点或作用点不固定时,画最小力的办法? 生17:找最长的力臂。

师:请同学们作图来寻找以下各图最长的力臂及最小力的方向。生:全体作图,三名板演。(能力提升)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板演三题是否正确? 生18:作用点在A点不对,不是最长力臂。

生19:板演正确作图(以OB作为力臂,力的方向与OB垂直向上)

师:同学们本节学习目标完成的不错,尤其作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分析能力也有很大进步,思维也得到锻炼。谈谈你在本节课的收获。生:针对本节三个学习目标谈收获。

师:学案上联系生活实际两个题留作业。

三.画杠杆力臂习题课反思:

目标的确定反思:根据我校学生的基础,学生在画力的示意图,力臂时总是出现问题。而这部分内容又是中考的重点和难点,是历年中考必争之地。在本节课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利用学法来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确定学生学习目标。

1.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2.能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3.会画最小动力F的示意图和F的力臂。

目标的确定层层深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目标的确定也是以生为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问题来制定本节学习目标,本节目标制定准确,根据目标来选取图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图。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环节流畅,每一个目标都能顺利完成,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1.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让学生暴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问题出现在作用点和方向上。利用相互作用力来分析杠杆是受力物体,并用活塞式抽水机来演示杠杆受力。学生通过观察支点和力的方向得出判断力的方向的简单判断方法,此方法对于确定力的方向特别实用。

2.能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通过本节课暴露学习中问题,经过师生分析归纳问题,然后讨论画力臂注意事项:支点和力的方向不能变,必须是过支点作力的垂线段。学生在学法指导下画力臂能力提高了,错误少了。

3.会画最小动力F的示意图和F的力臂。本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在前两个学习目标顺利完成的基础上,学生有贮备知识基础,能够正确完成力的方向及力臂,但是有一些学生画的不是最小的力,学生讨论寻找最长的力臂的办法,由于本节课有前面的铺垫,加上教师的引导,难点在润物细无声中突破了。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得到锻炼,把课堂真正留给学生,充分展示学生主体地位。

总之本节课设计满足学生现实需求,通过本节课学生的确学到知识和有效的方法,并且能利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学习目标完成的较好,但是我校学生基础差,在语言表达,概括时不够准确,教师的语言也需要精炼,学校条件有限,板演时小黑板展示有些乱。基础差的学生还得通过作图进一步巩固提高。

本节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我区习题课的缩影,我区在市区教研员的带领下,对习题课有一定的研究,每学期都有教师上习题观摩课,课后集体評课,研讨,制定可行方案。通过集体备课收集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设计学案,不是随便拿出几道题,习题的选取必须具有代表性,利用习题暴露学生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同时教会方法,总结规律,再利用学法巩固提高。

第二篇:杠杆平衡实验课教学设计

杠杆平衡实验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教学重难点:设计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教学工具:杠杆尺,钩码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抬起来。同学们请想一想,如果真的有一个支点,阿基米德可以把地球抬起来吗?

我们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只要弄清杠杆平衡条件就可以了。板书课题:杠杆平衡条件。

二、新授

1、介绍杠杆。杠杆是一种简单而古老的机械。很久以前人们开始学会利用杠杆。杠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举例说明。

能绕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棍子,就叫杠杆。

2、介绍杠杆的几个概念。支点、动力点、动力臂、阻力点、阻力臂。

3、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这样动力臂变长了,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呢?

4、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5、实验要求:

A、每个小组用杠杆尺一侧的点定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B、在另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看在不同的位置挂多少钩码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并记录结果。

C、改变阻力点的位置,重复几次实验。D、做好实验后整理好器材,放回原处。

E、观察分析本小组的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填写实验报告单。

F、要求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认真配合,做到全员参与。

6、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结果汇报。(适时提示)

7、总结:杠杆尺的平衡规律: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

即: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三、总结

今天通过实验,我们学习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学习生活中的杠杆。

第三篇:《杠杆》评课稿

《杠杆的科学》评课稿 盘龙小学

秦玫

众所周知,简单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出现在复杂的机械中,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本节课张雯老师通过情境创设,引起了学生对学习杠杆的兴趣,再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简单工具——撬棍,抽象出了杠杆的特征: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三要素缺一不可,使学生对杠杆有了初步的认识;最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杠杆的规律,找到了杠杆的秘密:从杠杆的平衡条件出发,讨论了杠杆可分为三种以及每种杠杆的特点。

整节课,张老师的基本功扎实,语言清晰流畅,教学机智灵活,激励性语言多,实验技能突出,现代教学技能应用熟练,突出教学多元化及辅助功能,多渠道多角度调动教学资源,合理运用一切有利条件,注重教学过渡与转承,教学环节自然一体。

在《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在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我们知道,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而情景创设则是前提的铺垫,在这堂课中情景的创设很到位。

第二个亮点是在实验过程。科学实验是检验科学结论的唯一标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通过实验操作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老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如:提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保证学生实验探索过程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在“做科学”中自觉,主动地叩开知识大门。张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始终与学生一道,参与整个实验过程,指导学生怎样成功的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

当然了,每一堂课都有其遗憾的地方,在张老师的这堂课中,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地方需进一步推敲。

一、张老师在实验前展示了该实验过程,就失去了让学生探索的意义了,不是吗?既然是探索,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就更具有科学意义了。

二、板书没有设计好。通常板书具有帮助孩子理清思路、归纳知识的作用,用好了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最后环节关于“费力杠杆省距离”的概念,因为涉及更多复杂的分析,而在这节课上无法进行,所以张老师只是提了一下,却无法进一步展开教学,但是站在听者的角度上,却非常难理解,相反搞得云里雾里的,甚至形成错误的理解,所以我认为,这个环节,有,不如没有!

总之,这堂课的整体效果还不错,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也为我们提供了了很好的研讨脚本

第四篇:《杠杆》评课稿

《杠杆》评课稿

很荣幸能在这里就路希望老师的《杠杆》这节课谈一点我个人的不成熟的意见。

众所周知,简单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出现在复杂的机械中,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教材通过课文的引言,引起了学生对学习杠杆的兴趣,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简单工具抽象出了杠杆的特征,使学生对杠杆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杠杆的规律得出了杠杆的五要素;从杠杆的平衡条件出发,讨论了杠杆可分为三种以及每种杠杆的特点。

“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更新方法,把快乐带给学生;运用评价,把信心传给学生”路老师这一堂课的组织追求的就是这种境界,整堂课学生都是在一种创造的,愉悦的,不断成功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的。如请值日生上台演小品等。

路老师的基本功扎实,语言清晰流畅,教学机智灵活,激励性语言多,实验技能突出:如老师自制了跷跷板,斜拉桥,垃圾夹等教具,现代教学技能应用熟练,突出教学多元化及辅助功能,多渠道多角度调动教学资源,合理运用一切有利条件,注重教学过渡与转承,教学环节自然一体。

这一堂课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是真正意义的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一个课例。

在《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在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接下来我想就科学探究在这堂课的体现略说一二。

我们知道,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而情景创设则是前提的铺垫,在这堂课中我非常欣赏的是情景的创设。

路老师首先请值日的学生上台,用垃圾夹表演怎样拾起垃圾,教育同学们要爱护校园环境;接着通过一段视频展示生活中杠杆的例子,有“神奇的塔吊,埃及金字塔”等,教师出示自制的跷跷板,请同学观察,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为进入下一个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个亮点是在实验过程中。科学实验是检验科学结论的唯一标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通过实验操作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老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如:提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保证学生实验探索过程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在“做科学”中自觉,主动地叩开知识大门。在前面几堂录像课中,有好几位老师在学生实验室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东走走,西看看。而路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始终与学生一道,参与整个实验过程,指导学生怎样成功的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

当然了,每一堂课都有其遗憾的地方,在路老师的这堂课中,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值得商榷的地

方。

一:路老师在实验前展示了该实验过程,就失去了让学生探索的意义了,不是吗?既然是探索,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你老师都全部展现了出来,那有何实验意义呢? 二:板书没有设计好。路老师在课前就在大黑板上出好了例题,小黑板上画好了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这样会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的得出实验结论。可否这样做:小黑板上出例题,大黑板上做板书,如杠杆的概念、实验数据、结论等。这样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

三:练习过多。时间安排不合理,没有很好的体现探究的过程。我认为只需设计两到三道针对性的练习,剩下的留到课后完成,这样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这堂课的整体效果还不错,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以上谨是我个人的一点拙见,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教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五篇:《杠杆滑轮》说课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优质课说课稿

《杠杆和滑轮》说课

王源艳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杠杆和滑轮》是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十章的内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个基本概念,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解决简单问题这样四个内容。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材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认识杠杆的几个基本概念。(2)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3)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及杠杆的一些应用。(4)理解滑轮的分类和实质以及省力情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经历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的 过程,学习分析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 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用杠杆平衡条件来分析解决简单问题。(2)难点:理解杠杆及力臂的概念,会画出力臂。

(四)课时准备:2课时

二、教法

本节课的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学生往往对物理实验怀有浓厚的兴趣,学校实验室应该具备做这些实验的全部条件。根据上述特点,我选用“实验归纳法”进行教学。通过科学探究找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本节课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利用实验法、观察法、分析归纳法去寻求知识,从而发展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引入新课。

首先利用初中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从学生实际生活环境设疑:一块很重的大石头,用手搬不动,用什么方法能使它移动呢?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针对学生想出的多种方法揭示课题,引人新知:用最简单的方法一根棍子,当在棍下垫一块小石头或其他能支持棍子的东西,用它撬重物时,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而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叫杠杆。然后教师再问:“在杠杆上有几个起作用的点?”,学生观察思考,教师课件演示。这一部分重点是让学生明确杠杆上三的作用点。是后面感知杠杆的种类和基本规律的基础。利用课本资料展示我国古代杠杆及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的图片,进一步认识杠杆。

(二)新课教学——利用教学活动图片,传授知识,突破难点。

a.学习什么是杠杆。

b.学习五个基本概念及对力臂的理解

c.教师引导学生过程中提出三个问题:

1.力臂是一定在杠杆上吗? 2.杠杆是否都是直的?

3.若一力作用在杠杆上,作用点不变,但作用方向改变,力臂是否改变?并举出一些例题,加深对杠杆的理解。

(三)动手实验,科学探究,突出重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

我们通常使用的杠杆都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的,那么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呢?

2、学生猜想与假设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实例进行猜想。他们的想法可能不尽相同,但他们一定都认为杠杆平衡会跟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因素有关,对学生的猜想及时予以鼓励。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得到确切地结论,不能只凭猜想,还必须通过实验来研究,这样我们就设计实验讨论如何去测量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教师介绍实验器材。

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操作实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测得的实验数据(即动力F1、阻力F

2、动力臂L1、阻力臂L2)填入课本表格中

5、分析实验数据与验证猜想

各个小组对本组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当F1·L1与F2·L2相等或近似相等时,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这就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四)应用知识,深化巩固。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应用性科学,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才是真正体现物理的价值所在。为了能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答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问题:a、在本课前的“?”中,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是怎样利用杠杆搬运大石块的?b、阿基米德曾提出,“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能撬动地球”。他的话有无道理?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增强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五)课堂小结

a、结合本节课中学生的表现,肯定成绩。

b、归纳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和结论,突出重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六)布置作业

学生学习新知识以后做适当的练习与作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题目是节后1-3题。

五、说板书设计

一、杠杆: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物理学中叫杠杆.2、五个基本概念: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

下载画杠杆力臂习题课教学课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画杠杆力臂习题课教学课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画家和牧童课例反思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本......

    习题课教学反思

    习题课教学反思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樊昀峰 习题课是常规课型之一,主要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利用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通过计算、讨论等......

    习题课教学反思

    习题课教学反思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樊昀峰习题课是常规课型之一,主要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利用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通过计算、讨论等......

    高三化学习题课评课

    关于XX老师的课,我就不按评课的小分类来一一评说了,就分成优缺点两大块来说吧。 优点:作为一名高三的新手,总的来说这节课还是不错的。教态大方,普通话标准,声音洪亮,衣着得体,板书......

    杠杆教学反思

    杠杆教学反思1 今天下午的自习课,决定在六(2)班上新课《杠杆的科学》。由于昨天在六(1)班上课比较成功,所以对今天的课信心满满,让学生拿走实验器材就去上了。第一步,认识杠杆和杠......

    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

    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教材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有关知识,明确了力的作用效果;同时也初步形成了形象思维,有了一定的物理学习基础。但从二力平衡条件发展到杠杆平......

    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会画力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