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考研教育学 2011年真题解析(三人行教育)
2011年教育学考研真题答案及解析(三人行教育)
时间:2011-01-19 22:06来源:三人行教育 作者:Peace 点击:
5次
在经历了一年的刻苦努力之后,2011年1月16日上午全国硕士入学考试教育学专业已经考试结束。三人行教育全体同仁对所有参加考试学生表示慰问和恭贺。你们经历了一年的努力和拼搏,这其中艰辛我们一起见证和走过。你们用自己的信心和恒心坚持到了最后,你们就是胜利者,我们相信,你们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此,我们结合2011年的真题在第一时间给出一份可供大家参考的答案,希望广大考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同时对2012年的考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辨析题
46、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简析:此观点是正确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的途径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道德教学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间接的德育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如:思想政治课之外的其它各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校外教育;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校园环境建设;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
由此可见,德育的途径和范围非常广泛,甚至包括非学校教育的教育活动中。因此,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的说法是正确的。
47、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见荀子的师生关系观是不惟师。
简析:此观点是不对的。荀子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把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他认为,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那就是他的施教。“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有无“师法”,对人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师法是使礼仪转化为每个人品质的捷径。学习与教育就没有比跟从师长更有效、更方便的办法了。因此,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荀子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甚至认为,背叛教师,不依师法言行者,人人都应当唾弃它。
“青出于蓝”又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苟子·劝学》篇。这是荀子用青与蓝的关系来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但他主张的师生关系不是不惟师。题中所属观点是不对的。
48、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没有实质区别。
简析:这种说法是片面的。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中性刺激变成条件刺激(CS),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某些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条件反应。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过程中,中性刺激伴随着无条件刺激一起作用于有机体,无条件刺激导致无条件反射,经过多次重复,该中性刺激单独呈现就可以引发该反射,从而形成条件发射。
而对于操作性行为,斯金纳认为,它并不是由已知刺激引发的,而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操作性行为并不取决于事先的刺激,而是由其结果控制。在斯金纳的经典实验中,白鼠把强化(食物)与操作性反应联系起来,形成了操作性条件作用。
由此可见,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有差别的,前者是中性刺激变成条件刺激,引发条件反射,后者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被强化。所以,认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没有实质区别的说法是片面的。
简答题
49、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
简析:教学设计,一般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开发,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以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开发过程。教学设计确立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社会依据、人的依据和教学自身的依据。
社会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教学原则的确立有很大影响。如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系统性原则都是直接反映了这一要求。
人的依据。教学原则的确立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如因材施教原则正是基于学生身心发展存在差异性而确立的。
教学自身的依据。教学原则的确立更多地受教育教学自身规律、目的的制约,是教学规律的反应,也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如启发性原则。
50、简述中国教师法对教师权力的规定。
简析: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享有1993年颁布实施的《教师法》的保护。《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51、简述陈鹤琴“活教育”的三大思想体系。
简述:“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即要使受教育者具备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要有合作的态度,服务的精神。
“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育的课程是以大自然、大社会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去学习。大致通过儿童健康、儿童社会、儿童自然、儿童艺术和儿童文学活动进行。
“活教育”的教学论。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该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教儿童怎样做,就应该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分组学习,共同研究等。方法: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求进步;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佐的参考。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要求每一个学生备一个工作簿,在工作簿上编自己的教材。教师的责任是:引发、供给、指导和欣赏。
52、简述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提升办法。
简述: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在进行某一项活动之前,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最早由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主要受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1)直接经验。学习者的亲身经历对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2)替代性经验。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获得的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3)言语说服。这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的自我效能感持续时间不长。4)情绪的唤起。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感。高度的情绪唤起、紧张的生理状态均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
考生可以根据上述四种因素,提出相应的提升办法。
53、教育研究中伦理原则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要遵守伦理原则。
简述:伦理原则是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必须尊重研究对象依法享有的一切权利;必须承担保护研究对象的责任。使其权益免受研究活动的侵害;必须保证研究结果被合法、正当地加以利用。伦理原则对研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研究的客观性与伦理性产生矛盾时,研究者应该放弃违背伦理的研究,或采用其他不违背伦理的方式进行研究。
伦理原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为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间或群体间的利益而设立的行为准则体系。这一原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在教育研究中也一样。不遵守该原则可能对研究对象带来伤害或侵权,而研究也可能受阻。考生可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论述
54、材料题:学校与社会脱节;斯宾塞认为,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分析作者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简述:可以与实用主义的“教育无目的说”相联系。所谓的“教育无目的说”并不是说教育真的没有什么目的。杜威的原意是教育除自身之外无目的。杜威区分了两种教育目的,即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和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前者主要是指由儿童的天性、本能、冲动和兴趣等决定的教育历程的目的;后者主要指由家长或教师给予儿童以教育的目的,从外面硬性插入教育历程。所以,教育无目的说主要指的是教育历程意外无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内在于教育历程,它和历程是合二为一的。
结合材料中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现象以及斯宾塞的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上述二者持批判的态度,认为教育的目的内在于教育过程之中,教育之外不应该强加别的目的。
对我国教育改革而言,借鉴意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学校教育学社会生活的联系,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二是教育的目的内在于教育活动之中,不应该在这之外强加别的目的。
55、赫尔巴特的兴趣观及其对赫尔巴特思想体系中的作用。
简述:赫尔巴特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内容相一致。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只有能够引起兴趣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觉状态,从而更好地接受教材。要掌握知识,并且得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有兴趣。
赫尔巴特的兴趣观对其思想体系有重要作用。以课程的划分为例,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广泛的和多方面的,他将兴趣划分为六类,并以此为依据,对课程进行划分。
经验的兴趣——设自然、物理、化学和地理等
经验的兴趣 思辨的兴趣——设数学、逻辑和文法等
审美的兴趣——设文学、绘画等
兴趣
同情的兴趣——设外国语(古典语言和现代语)、本国语
同情的兴趣 社会的兴趣——设历史、政治和法律等
宗教的兴趣——设神学等
56、分析(选做)
1、建构主义材料。分析
待补充
2、某县的一百名从未接触过英语教学的初一学生,要求设计一个实验,检验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英语水平的影响。
1)写出实验的名称、公式和原因;
2)如何分组
3)优缺点。
简析:
1)名称: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
模式: R X O1
R O2
原因:可以随机分为两组,满足该设计的条件。考虑到该县条件和学生人数的限制,以及学生从未学习过英语的实际情况,建议采用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
2)分组:简单随机抽样。将一百名学生随机编号,随机抽取(抽签法和随机数目表抽样法)五十名作为控制组,另外五十名作为实验组。
3)优点:能消除前测和后测、前测与自变量的交互影响,内在效度较高,可以控制成熟、历史、测验、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影响,同时又避免了练习效应的影响,节省了人力和物力。
局限:不能对被试的缺失加以控制。
从考题看,教育学考研依然是严格按照大纲,侧重基础,突出能力,这些都是我们三人行教育北师大老师反复强调的知识重点和思路,希望2012年的考生能从中得到启发,按照我们的思路复习,稳扎稳打!
对于2011年刚考结束的同学注意:初试结束,稍作休整,注意做一些复试的前期准备。三人行教育再次衷心祝2011年考生考研成功!
第二篇:2012年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三人行权威辅导提供)
2012年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三人行教教育)
一、选择题(略)
二、辨析题
46.理想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三人行参考答案】 正确。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
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是:
1、在教育教学中是主导主体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在社会道德和心理层面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其途径和方法是: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流。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出自三人行核心习题集P94题二-3,题三-6,题四-2)
47.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教育即集体主义教育 【三人行参考答案】 错误
马卡连柯提出的集体教育原则——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
“在集体中”是说集体是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教育(包括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应该在集体中进行,如果离开集体很难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集体”是集体是教育的手段,老师不是单枪匹马地凭个人的力量去 教育学生,而是凭借集体这一教育手段去教育影响学生。
“为了集体”是集体不仅仅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和对象。为此教育个人时,也应当使整个集体受到教育。
马卡连柯有一个著名的教育方法就是“平行影响”。它的实质,在于要求教师通过集体来影响人,要求经常地从个人转向集体或从集体转向个人。这种方法有一个优点,就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要使学生总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导致厌恶之感,甚至使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发生疏远和破坏;而应让学员体验自己是教育的主体,以便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因此,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不同于通常我们所说的“集体主义教育”,更多地是指一种教育工作的方式、对象和目的。
(出自三人行核心习题集P81题一-32)
48.心智技能的获得,只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即可。【三人行参考答案】 错误。
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是一种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其特点是:
1、动作对象的观念性。
2、动作执行的内潜性。
3、动作结构的简约性。
心智技能的获得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原型定向: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
2、原型操作:把头脑中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3、原型内化:把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
该题目认为心智技能的获得,只需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即可,忽视了原型内化阶段。
(出自三人行核心习题集P319题四)
三、简答题 49.简要解释并举两个实例说明教育的负向功能。【三人行参考答案】
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这一系统和文化活动在作用于社会和人(环境)时,在其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即产生正功能时,它对社会和人(环境)产生的消极作阿用。所谓消极作用是指,教育在作用于社会和人时,所产生的与主观期望结果不一致,非参与者所明确知晓的后果。
比如欧洲中世纪的教育,一切思想文化活动都围绕着上帝进行,教育以进行宗教观念灌输为主旨,结果使教育沦为宗教的附属品,教育变为极大地束缚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工具。
比如: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普及教育,其本意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而结果却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外流,使落后地区经济更趋落后,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还在有限的财力状况下投入大量的资金发展高等教育,结果在落后国家出现了非常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极需人才,一方面又出现了教育过度和大量的教育浪费,这一由教育引起的负向效应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出自三人行核心习题集P9题三-2)
50.简述杜威的教育目的论 【三人行参考答案】
建立在“教育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这一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之上,杜威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他还说:“教育本身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从而鲜明地提出了“教育无目的”理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理论认为: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不存在有“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主张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将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作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斥其为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表现。
杜威也不讳言教育与生长的社会性目的。强调过程内的目的不等于否定社会性目的,因为社会性的要求与儿童的需要并不总是相对抗的。杜威要求教育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的完善服务,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
(出自三人行核心习题集P270题四-2)
51.简述17-18世纪的德国新大学运动 【三人行参考答案】 17—18世纪,国家对教育的影响逐步加强。实科教育风气增长,特别是科学发现和发明的涌现,培根、笛卡尔等人新思想的传播等,是具有现代理念的大学在德国首先出现的重要原因。
新大学运动的特征有:
1、积极吸收最新的哲学和科学研究成果,排除宗教教条。
2、大胆选用了崇尚理性、善于思考和具有冒险精神的学者任教。
3、学校在高等教育中首开民族语(德语)讲课的风气,重视外国现代语。
4、注重科学研究,设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和各种研究所。
5、上课多采用讨论、实验观察等新方法,即使对古典文化的研究也抛弃了背诵、模仿等做法。
(出自三人行核心习题集P235题二-2,题四-3)
52、如何有效进行资源管理? 【三人行参考答案】
资源管理策略是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学习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
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对于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时间管理策略有:设定目标金字塔:为自己设定远期、中期和近期目标。
设定学期计划:就整个学期拟一份完整的时间管理计划表。规划每周活动:为了使自己的每周、每天的活动有条不紊。
2、努力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更有效的将精力用于学习上所需要采用的策略。主要包括情绪管理、动机控制、环境管理以及自我强化等策略。
3、学业求助策略
广义的学习求助是指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面向他人或面向物请求帮助的行为。狭义的学习求助是指发生在学校情境中(不包括考试或测验),以口头发问为主要形式,以老师或同学为求助对象的行为。
53.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三人行参考答案】
教育观察研究是运用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其实施程序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
2.编制观察提纲(明确观察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即观察什么和怎么观察),进入观察情境;
3.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观察内容; 4.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见三人行核心习题集P368,题四-1)
四、分析论述题 【三人行参考答案】
54、有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出平等精神。对此,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1)私学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此间的文化教育业发生了巨变,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私人讲学的兴起。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学校从宫廷、官府移到民间,向民间开放;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孔子首创有教无类并付诸实践,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有教无类的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的平民。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在一定成度上体现了平等精神。
孔子平等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教学思想。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体现,这项原则是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
3、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孟子的教育平等思想体现:
人性善:孟子主张性善论,孟子认为,人具有“四端”,任何人只要肯接受教育,肯于学习,就可以把先天的善端充分发挥,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他曾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其理由就是人人都有善端,普通人和圣人在先天本质上并没有区别。深造自得: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在教学中要着力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要求他自觉追求而得到。体现了思想和学术的平等。
教亦多术:是因材施教思想的充分体现。墨子的教育平等思想体现:
1、素丝说。墨子十分注重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在他看来,先天的人性不过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有什么样的人。墨子由此来反对命定论,认为人的富贵贫贱并非命里注定,而是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加以改变的。
2、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
墨子主要培养兼士。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平等思想。
3、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墨家强调人要有主动精神,对不来求教者要主动施教。体现了学术自由与平等思想。道家的教育平等思想体现:
道家“法自然”的思想、“逍遥”的人格理想、怀疑的学习方法,都体现了学术自由与平等的思想。
法家代表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统一学术与思想,体现了一种学术垄断的思想。是与教育平等思想背道而驰的一种思想。
55、目前的很多教学成为变相的语文教学,对此,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三人行参考答案】
第一,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劳作课,自然课等其他课程的教学过于强调单一的“文字讲解”,很多课程都被上成了“语文课”,即“变相的语文教学”,不少教师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等的讲解仅仅停留在单一的“语句理解”上。
第二,语文课单单只是识字和单词的讲解,停留在基本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如情感教育,学习策略方法的教育,文化的教育渗透等。
(2)变相的语文教学的局限性: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新的教育方针,确立了教育事业的服务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目标—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课程目标来看,“变相的语文教学”容易混淆学科之间差异,造成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实施课程中各门课的特点不明确、混淆了学科的界限。“变相的语文教学”体现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部分教师缺乏新的教学理念、忽略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缺乏创造性教学的意识。
(3)相关联的课程改革:
1、改变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臵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臵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6.本题为选做题,如果考生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分。Ⅰ.【三人行参考答案】
(1)该实验采用的设计类型为: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2)该实验研究的假设是:反思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3)自变量:对学生进行的反思教学活动(包括每节课5分钟的课堂反思练习及课外反思练习)。因变量: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无关变量:实验班教师与对照班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风格;由于非随机分派造成的两个班学生本身的特征差异(包括学习成绩高低、学习风气、学习能力等的不同);被试的缺失;学生成熟的影响;历史的影响等。
(4)优点:有控制组,有前后测比较,可以控制成熟、历史、测验、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的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被试选择的偏差,从而提高研究的内部效度。
缺点:没有完全采用随机方式分派被试,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历史的交互作用可能降低实验内在效度;如果两组被试选择不当,可能造成统计上得误差。在外部效度方面,不能控制测验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果,也不易控制选择偏差、实验安排造成的反作用效果。
(5)该类型实验报告应主要包括: 题目:指明研究的主要变量。
前言:包括提出问题、表明研究目的;对已有研究的综述以及对本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的描述;该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的理论框架等。
研究方法,包括:核心概念界定;被试的条件、数量、取样方法;实验设计,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情况,研究的自变量及无关变量等的控制等;实验程序,包括实验步骤的安排、实验时间选择等;资料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检验方式。
实验结果:这是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求简要说明每一结果与研究假设的关系,客观呈现研究结果。具体包括:1)对研究中所搜集的原始数据、典型案例、观察资料等用统计表、曲线图及文字进行初步整理和分析;2)在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的基础上采用逻辑的、统计的手段得出研究结论。
讨论:根据研究的客观事实和结论,结合自己的认识与了解,讨论和分析与实验结果有关的问题,对所研究的主题提出建议等。
参考文献和附录。
Ⅱ.【三人行参考答案】
(1)这种做法最初易引起学生习得何种行为?
容易使得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去模仿榜样的行为,以榜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向榜样看齐,争做好人好事,出现更多的利他行为。
(2)这一行为发展成为习惯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及理由是什么? 行为习惯是一种稳定的状态。他需要经历长期的强化,从社会规范的遵从到社会规范的认同,最终习得行为习惯
(3)这一过程需要使用到那些强化?
外部强化:指人的行为后果(如赞赏或惩罚)对人产生的加强效应。替代强化:替代性强化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一般说来,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这样一来,对榜样行为的强化,通过学习者的观察、体验而可以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的动机作用。这种代理强化和由此产生的动机作用,可以说是班杜拉拢“模仿”的机理。自我强化:是指个人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或生活,每达到一个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精神的酬报,直到最终目标完成,自我强化时人们倾向于做出自我满意的行为,拒绝那些个人厌恶的东西。
第三篇:2010年考研教育学真题及答案解析
本文由wazlh2009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2010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一、单项选择题:第 1~4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9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单项选择题: 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1.根据经验科学的标准,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 A.描述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 B.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理想 C.揭示教育规律,规范教育行为 D.研究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2. “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 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 育起源说属于 A.神话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 年),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包括 A.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 B.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C.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 D.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4.历史上有各种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下列学说中,支持“外铄论”观点的是 A.成熟论 C.人本主义心理学 B.性善论 D.行为主义心理学
5.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 的生长能力。”持这种观点的人,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A.教育准备生活说 C.教育超越生活说 B.教育适应生活说 D.教育改造生活说
6.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5 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 1 革的决定》,下放教育管理权,其中高等教育实行三级办学体制,这三级是指 A.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 B.中央、中心城市、市县 C.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 D.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市县 7.2008 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 23.3%。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我国高 等教育处于 A.精英化阶段 C.普及化阶段 B.大众化阶段 D.全民化阶段
8.主张课程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的课程评 价模式是 A.目标评价模式 C.外观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D.CIPP 评价模式 9.教学过程由四个阶段组成:阐明“个”的阶段,阐明“类”的阶段,掌握规律与范畴的 阶段,获得世界经验与生活经验的阶段。这种教学模式属于 A.发现教学模式 C.范例教学模式 B.掌握学习模式 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10.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组织、方法及媒体的使用等所进行的系统规划 称为 A.教学策略 C.教学目标 B.教学模式 D.教学设计
11.根据体谅模式,下述教例中对情境问题作出了成熟反应的学生是 教 师:如果你同别人说话时,一个你认识的人不停地插嘴并且试图改变话题,你怎么 办? 学生甲:躲开他,然后继续我们的谈话。学生乙:让他加入我们的谈话,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学生丙:告诉老师,老师会批评他。学生丁:也许是我们冷落了他,既然他想加入进来,就一起聊好了。学生戊: 也许我们的话题使他不安,既然他想改变话题,就别当着他的面说这个话题了。A.甲和乙 B.乙和丙 2 C.丙和丁 D.丁和戊 12.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 年)明确规定的学生义务是 A.团结同学,关心集体 B.尊敬师长,孝敬父母 C.热爱祖国,履行公民职责 D.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13.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教师劳动具有专业性的是 Ⅰ.教师工作是基于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智力劳动 Ⅱ.教师在工作中必须遵循一套独特的职业道德要求 Ⅲ.教师劳动的成效具有滞后性 Ⅳ.教师的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A.Ⅰ、Ⅱ C.Ⅲ、Ⅳ B.Ⅱ、Ⅲ D.Ⅰ、Ⅳ
14.春秋战国之际,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在教育问题上,墨家不同于儒家的主张是 A.重视道德教育 C.轻视礼乐教育 B.重视文史教育 D.轻视科技教育
15.汉代察举注重考察德行的科目是 A.孝廉 C.贤良方正 16.国子学始立于 A.西晋 C.南朝 B.东晋 D.北朝 B.达于教化 D.茂材 17.韩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所谓“道”具体是指 A.礼乐 C.仁义 B.礼法 D.天理
18.随着书院发展而出现的教学方式是 A.大都授 C.讲论讲会 B.下帷讲学 D.转相授受
19.王守仁“致良知”这个命题创造性地综合自 A. 《论语》和《孟子》 B. 《论语》和《中庸》 3 C. 《孟子》和《中庸》 D. 《孟子》和《大学》
20.在人性与教育作用关系的问题上,王夫之提出“性日生日成”和“习与性成”的观点,旨在强调 A.人性如素丝 B.人性无善无恶
C.人性具有生成变化性 D.人性具有稳定性 21.蔡元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 A.涵养道德 C.发展人的个性 B.开发“民智” D.造就“完全人格”
22.1913 年,黄炎培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深刻反思“癸卯学制” 颁行以来中国教育发展的问题,提出必须 A.改革普通教育 C.扩大高等教育 B.发展师范教育 D.推进社会教育
23.1932 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以“系统混杂,目标分歧”为由整顿全国中学教育,其主 要举措是 A.中学分设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 B.高中分设普通科和职业科 C.高中分设文科和理科 D.中学分设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 24.在中世纪,直接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教育并使之得以保存和传播的是 A.拜占廷教育 C.基督教教育 B.阿拉伯教育 D.世俗封建主教育
25.在西方古代教育史上,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实现个人的“灵魂转向”,主张“寓学习于 游戏”“学习即回忆”的教育家是、A.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D.奥古斯丁
26.15 世纪末,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形式主义化的标志是 A.西塞罗主义 C.新托马斯主义 B.昆体良主义 D.新柏拉图主义
27.被 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视为教学的“金科玉律”、18 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 洛齐视为基础性教学原则的是 4 A.量力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28.18 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将每个人接受的教育分为三类,即 A.知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和劳动的教育 B.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 C.社会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 D.自然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和个人的教育 29.20 世纪意大利学前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 A.自然后果 C.感官教育 B.作业的作用 D.游戏的作用
30.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期间所创立的道尔顿制的基本原则是 A.自由与合作 C.注重学生个性差异 B.活动与主动 D.儿童中心主义与“从做中学”
31.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促进教育机会均等,英国工党政府将文法学校、技术中学和 现代中学合并组建成新型中学。这种中学是 A.完全中学 C.综合中学 B.统一中学 D.文实中学
32. “如果现在在大学里有医学系甚至有财经系,而没有教育系,那么这只是表明,直到 现在人对他的身体和荷包的健康的珍惜还是甚于对他的精神健康的珍惜,他对后代的物质财 富的关心,超 A.乌申斯基 C.凯洛夫 过对他们的优良教育的关心。”作此表述的教育家是 B.苏霍姆林斯基 D.赞科夫 33.杜威教育理论成型的标志性著作是 A. 《经验与教育》 C. 《我的教育信条》 B. 《民主主义与教育》 D. 《教育与社会》
34.下列选项中,由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 A.视觉适应 C.青春期男孩变声 B.望梅止渴 D.服用兴奋剂提高成绩
35.皮亚杰用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是 A.图式、运算、同化、顺应 B.图式、成熟、同化、平衡 5 C.图式、同化、运算、成熟 D.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36.强调复杂情景和真实学习任务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A.联结理论 C.建构主义理论 B.认知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 37.在学习“gas-煤气”这一单词时,学生加入了中介词,成了“gas-该死一煤气”。该 学生使用的策略是 A.精细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D.计划监控策略 38.运动技能的表征方式是 A.命题 C.命题网络 B.语义网络 D.产生式系统
39.近年来,一些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教育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非线性特征及其中潜在 的、无序的和偶然的因素。这种发展方向体现了教育研究的 A.经验-分析范式 C.诠释-理解范式 B.社会批判范式 D.复杂思想范式
40.某一研究者需要收集近年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数据,最可靠的信息来源是 A.教育论文集 C.教育辞书 B.教育年鉴 D.教育专著
41.在非结构参与式观察研究中,最适宜采用的记录方法是 A.事件取样记录法 C.时问取样记录法 B.日记描述记录法 D.行为检核记录法 42.问卷调查相比,访谈调查的优点是 A.更具客观性 B.更有利于做大样本研究 C.更有利于研究深层次的复杂问题 D.更易对数据进行编码处理 43.在一项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题目的选项 x 和选项 Y 的被选率都是 35%。研究者在分析 研究结果时,把符合其意向的选项 x 表述为“高达 35%”,而把不符合其意向的选项 Y 表述 为“仅占 35%”。A.客观性原则 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研究的 B.创新性原则 6 C.公共性原则 D.伦理原则 44.在教育研究的数据分析中,某统计量为-1.5,该统计量最有可能是 A.标准差 C.标准分数 B.方差 D.相关系数
45.在教育研究报告中,研究中使用的调查问卷一般放在 A.前言部分 C.结论和建议部分 B.正文部分 D.附录部分
要求判断正误并着重阐明理由。
二、辨析题:第 46-48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要求判断正误并着重阐明理由。辨析题: 46-小题,46.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47.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48.智力是创造力的充要条件。
三、简答题:第 49~53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75 分。简答题: 49~ 小题,49.简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50.简述杨贤江“全人生的指导”的目标和内容。51.简评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52.简述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53.列举教育研究假设的三种分类方式,并简述假设表述的基本要求。
四、分析论述题:第 54-56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90 分。54.美国经济学家桑德伯格(L.G.sandberg)曾经对经济增长与教育的关系进行跨国的动 态比较。他以欧洲各国 1850 年的成人识字率表示人力资本存量,然后动态比较 1913 年和 1970 年人均国民 收入的变化。其统计结果如表 1 所示。
(1)根据表中数据说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特点。(2)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产生这种教育影响及其特点的原因。7 55.试从指导思想和改革措施两方面比较中国洋务教育与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56.本题为必选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题的 ... 成绩计入总分。8 Ⅰ.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违规行为,教师可能采用各种不同的办法进行处理。下面是 5 个实 例: 例一:学生张明在课堂上对邻座做鬼脸,引起对方发笑,老师对其注视片刻后,即不再 理睬,继续讲课,学生遂终止其不当行为。例二:当学生的违规行为获得部分学生认可时,让违规学生坐到教室后边,与其他学生 分开,有效地阻止了学生的违规行为。例三:刚上课时,郭忠抽掉前座李军的椅子,李军重重地摔了一跤,老师当即严肃地批 评了郭忠,并令其放学后到老师办公室写情况说明。例四:课间有两个学生吵架,前来上课的老师厉声制止,毫无效果,围观的学生越来越 多。老师于是决定用 8 分钟时间让两个学生吵个够,而让其他学生在一旁静观。结果两个学 生很快就不再吵架了。例五:对于平时在课堂上经常讲闲话的学生,一旦他在某节课不再讲闲话,老师就及时 予以表扬。请用行为主义学习观点,分析说明上述各实例中处置学生不当行为的教育措施的心理学 依据。Ⅱ.阅读下述材料,按要求作答。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李华执教的两个班,9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日常教学 中,李老师发现,这些孩子大多握笔姿势不正确、不善与人交流、知识面窄。为了进一步了 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上面临的困难及其原因,李老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并就相 关问题询问了本年级其他科任教师。结果显示:与本市居民子女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 学习上存在一定差距,其中英语学习差距最大,语文学习次之,数学学习差别不大。为了探 索提高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文学习成绩的有效策略,李老师打算在这两个班进行以 “扩 展课外阅读”为自变量的实验研究。但是,学校科研顾问认为采取行动研究方式更为适当。李老师陷入困惑,不能确定采用何种方式展开研究。(1)案例中李老师在发现和确定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研究方法?(2)针对李老师的困惑,请为她选择一种研究方式,并从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 主体三个方面阐述作出这种选择的理由。9 2010 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B 13.A 23.D 33.B 43.A 4.D 14.C 24.A 34.B 44.C 5.B 15.A 25.B 35.D 45.D 6.C 16.A 26.A 36.C 7.B 17.C 27.B 37.A 8.B 18.C 28.B 38.D 9.C 19.D 29.C 39.D 10.D 20.C 30.A 40.B 11.D 12.D 21.D 22.A 31.C 32.A 41.B 42.C
二、辨析题 46. 【答案要点】 错误。
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 径。这种观点仅仅把教学看成是实施智育的途径,忽视了教学同时还是实施德育、美育和体 育的基本途径。即使作为实施智育的途径,教学也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授受,还包括开发 智力和培养能力。47. 【答案要点】 错误。课程不仅包括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还包括学校有目的地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学校内 其他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潜在的教育影响。课程不但包括对教学内容的规范,而且包括对教 学进程的规范。48. 【答案要点】 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来看,高智力者,创造力可低;低智力者创造力一定低。反过来来看:高创造力者,智力较高;低创造力者,智力可高可低。智力是创造力的一重要影响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创造力还受到知识、人格特 征、动机等因素的影响。49. 【答案要点】(1)学校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2)学校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能动性。10(3)学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协调、配合。50. 【答案要点】(1)目标: “全人生的指导”是杨贤江有关青年教育的思想,是指对青年给予全面的关 心、教育和引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健康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2)内容:①人生观指导:以对人类作出贡献为幸福;②政治观指导:投身革命,改 造社会,欲做专家,先做战士;③健康生活的指导:具备常识,注重锻炼有强健的体魄与精 神;④劳动生活指导:以劳动为荣,有工作的知识技能;⑤公民生活指导:具有现代公民意 识,处理好团体纪律与个人自由的关系;⑥文化生活指导:参加科学、文艺、游历等多方面 文化活动,富有人生情趣。51. 【答案要点】(1)任何教学活动都要经历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2)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依据心理学的观点,反映了人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本质认识的发展,为建立明确而规范的教学模式提了理论基础,为教育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 据;直接影响并推动了当时及之后世界教育实践的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了贡献。(3)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过于强调从教师的角度推进教学进程,难以较好地适 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表现出机械论倾向。52. 【答案要点】(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 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①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②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 构中必须有能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③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态度。53. 【答案要点】(1)按照假设的形成逻辑,可分为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按照假设有无方向性(或倾 向性),可分为方向性假设和非方向性假设;按照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可分为描述性假 设、解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2)假设表述的基本要求有:假设必须说明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假设必须是 可检验的;假设必须是陈述句,不能是疑问句。
四、分析论述题 54. 【答案要点】(1)表中数据所显示的教育影响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成人识字率越高的国家,经济增长 11 速度越快;成人识字率越低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越慢。可见,欧洲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差 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本差异所导致的结果。1850 年,有些成人识字率超过 70%的国家(如瑞典、芬兰)收入位次很低,有些识字 率约 50%的国家(如英格兰和威尔士、比利时)收入位次颇高,甚至有些识字率低于 50%的 国家(如西班牙)的收入位次不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人识字率高的国家的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逐渐超过识字率偏低的国家。这表明,教育对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其经济功能具有滞 后性。(2)教育之所以具有上述经济发展功能,是因为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总体素质,具 体表现为:提高劳动的自觉性,缩短掌握新技术和转换工种的必要时间,形成解决复杂生产 技术问题的能力,增强创造发明、参与生产管理、革新技术的意愿和能力。教育的经济功能之所以具有上述滞后性特点,是因为:第一,一代人的教育水平影响 下一代人的素质,从而间接地影响经济的发展;第二,教育水平起点高的国家,在国际劳动 分工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时间越久远这种由教育带来的经济优势就越明显;第三,随着经 济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教育发展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强,教育水平起点越 高的国家,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越快。55. 【答案要点】(1)指导思想的异同。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文 明开化”与“和魂洋才”。相同点:都重视引进和兴办西式近代教育,又希望不丢掉本国文化传统的根本。不同点:洋务教育旨在保留封建教育的同时,兴办西式近代教育;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以 否定封建教育为前提,兴办西式近代教育。(2)改革措施的异同。相同点:①都采用了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的措施。②都聘请洋教员执教、开办西式近代学 校。不同点: ①洋务教育未能使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同步进行; 明治维新则使教育改革与社 会改革同步进行。②洋务教育只是当时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小部分,且主要集中于专门教育; 明治维新则对教育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改革,涉及各级各类教育。③兴办洋务教育的主体是 部分具有危机和开放意识的官员,未能获得全国统一教育领导机构的有力支持,力量薄弱; 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确立了以文部省为首的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是通过政府动员全国 12 力量进行的,力量强大。56. Ⅰ. 【答案要点】 上述 5 个实例中对学生不当行为的处置措施,集中体现了行为主义学习观点在学校教育 中的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个体行为改变的过程视为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消除过程,而影 响这一过程的重要条件是强化、惩罚和消退等外部条件。例一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消退法。依据行为主义学习观点,一种行为若不予以强化就会 消退。他对学生“做鬼脸”的行为采取不理睬、忽视的态度,最终使其消退。如果教师对学 生的错误行为作过激的反应,反而会成为一种强化。例二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隔离法。他对学生采取“孤立”的措施,目的是将违规学生与 其他学生“隔离”开来,防止其不当行为因部分学生的支持、赞赏而得到强化。例三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惩罚法。该学生行为的错误性质较严重,予以忽略是不恰当的。教师采用严肃批评、写检查等惩罚性措施,使其错误行为受到禁止,或使其发生的概率降低。例四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餍足法(过度满足法)。他在采用其他方法无法终止学生违规 行为的特殊情况下,让学生过量地重复其原有行为,使其因得不到强化、失去意义而自动消 退。例五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强化法。他对平时在课堂上经常讲闲话的学生“不再讲闲话” 的表现,及时予以表扬,实际是通过强化与学生原有错误行为不相容的行为,来制止学生的 错误行为,并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Ⅱ. 【答案要点】(1)观察法和访谈法。(2)选择之一:教育行动研究 理由如下:①在研究目的方面,教育实验研究侧重于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的探究,对理 论研究更为适合; 而对于李老师要探索新的教学策略这一实践性较强的研究目的来说,以改 进实践为基本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更为适合。②在研究过程方面,教育实验要求严格的变量 控制,难度较高; 而教育行动研究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无需严格的变量控制,对李老师而言,相对简便易行。③在研究主体方面,教育实验中研究者与行动者的角色通常是分离的,而教 育行动研究更强调行动者成 选择之二:教育实验研究 理由如下:①在研究目的方面,教育行动研究追求教育实践的改进,而教育实验研究更 13 为研究者,这对李老师的专业发展更有好处。
侧重于因果关系的探究,更有利于李老师确证“扩展课外阅读”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文 学习成绩”之间的因果关系。②在研究过程方面,教育行动研究强调在实际情境中进行,不 做严格的变量控制,因而其研究过程的规范性和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均不强; 而教育实验研究 要求对变量作适度控制,研究过程的规范性强,研究结果的普适性高,更有利于李老师研究 成果的推广应用。③在研究主体方面,教育行动研究强调教师自己成为研究主体,受教师自 身教育理论素养和研究视野的局限,研究有可能流于肤浅和零碎;而选择做实验,李老师的 研究可以在学校科研顾问的指导下进行,这更有利于研究结果在理论上的概括提升和李老师 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14 1
第四篇:2013年北师大740教育学考研真题解析
北师大740教育综合真题解析
教育学考研专业课的统考改革,北师大一直是呼声最高的学校,今年也是率先进行改革的学校之一,是全国最早公布非统考信息的学校,关注非统考必须关注北师大。我们来认真分析一下北师大今年的教育综合740的考试,通过分析,2013年的考生可以估计一下自己考试的战绩,备战2014年的考生也可以更好地应对北师大教育学考研的学习。
北师大740教育学综合如同勤思单独开设的北师大740辅导班上面讲解的信息一样,一共出现了三种题型:名词解释、简答和分析论述。我们之前曾经预计过,如果按照统考的考试时间来计算,算上辨析题和简答题一共是8道题目,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名词解释应该会出现5个左右。纵观一下北师大740的考卷,简答题题量减少为4个,名词解释则相应变为8个,论述题依然保持3道题目。从分值分布情况来看,名词解释是每题10分,简答题是每题25分,分析论述题则每题高达40分。在考试之前,在冲刺模考班上,我曾经多次提示过同学们要注意试卷分析,但是,还是有很多同学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拿到试卷后,从第一个名词解释开始解答,逐一而后。我们按照数学的计算方式来分析分值则可得出,论述题的用时应该是简答题的4倍,简答题的耗时应该是名词解释的2倍,那么,您是否是这样来分配时间的呢?如果您没有答完整张试卷或者仓惶收尾,那么是不是没有做好这个试卷分析的工作呢?这一点提示2014年备考的同学们,不要认为老师的话是多余的,一定要进行相应的试卷分析。
从具体题目内容来看,考点非常集中,重点突出,考察了教育学学科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比如说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这是我们在加入了黄济老先生的《现代教育论》之后反复强调的一个题目,比如说学制的改革,这是在统考期间,北师大的中国教育史的老师就一直质问统考的311试卷为什么不出学制、科举和书院这么重大问题的一个展现;比如说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这是一直被北师大的教育学原理专业的老师所提到的考点,比如说批判教育学的名词解释,都是至今世界范围内比较热门的考点以及学习教育学必备的考点。面对这些题目,我相信同学们肯定能够谈得出自己的一两句话甚至更多,但是,今天中午和一位即将阅卷的老师聊天的时候,该老师指出,同样都可以解答的问题,我们要考察的是考生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当然,如果所有考生都没有深入思考,那么,我们只好给出基础的得分;但是,如果有的考生做到了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比如说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这里,如果考生能够把《发展纲要》中的那句原话回答出来(就是那句“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将倍感欣慰„„听到老师这样说,你深入思考了吗? 当然,由于今年是北师大非统考的第一年,不可对考生做出过多过分的要求,如果你能够将整张试卷合理安排时间合理答完,回答的答案恰好是考试的考点,那么,也会得到一个很满意的分数。通过2013年北师大740的真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夯实基础很重要,基本的理论知识、基本的学科内容必须牢牢掌握;同时,死记硬背害死人,如果你是靠死记硬背的,那么,你很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回答完全部题目,因为你需要按照你自己背的内容的顺序来回答,而不是边回答边思考的状态,会耽误大量时间在你的反思记忆中。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在牢牢掌握教育学重点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如果能够对一些问题有少许的深入思考,那么,这就是一个合理的北师大储备人才。
今年是北师大非统考的第一年,由于报考人数与往年相比有所减少,全部主观性试题使得大家的分值变动会比较大,所以,建议大家提前准备复试,如果说大家初试的起跑线是不同的,那么希望我们的复试起跑线是完全相同的,北师大是全国最早进行复试的学校,因此,复试准备必须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一起和北师大说:北师大,我们复试见!
第五篇:2011年教育学真题解析
2011年教育学真题解析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以教育理论自身作为研究对象的是()
A.教育学
B.比较教育学 C.元教育学
D.教育哲学 【参考答案】C
【考查知识点】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925年,为了收回教育权,中国政府公布了什么法案()【参考答案】《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 【考查知识点】20世纪20年代收回教育权运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教育的基本精神是()A.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 B.群众教育第一
C.注重教育的正规化建设 D.生产教育第一 【参考答案】A
【考查知识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美流行劳作教育思潮代表人物和推动者是()A.拉伊
B.凯兴斯泰纳 C.蒙台梭利
D.克里斯曼 【参考答案】B
【考查知识点】凯兴斯泰纳的劳作教育理论 认为学生求助是缺乏能力的表现,是对自我价值构成威胁的学生,其成就目标类型为()
A.掌握目标
B.学习目标 C.任务目标
D.表现目标 【参考答案】D
【考查知识点】成就目标理论 教育研究假设避免使用()
A.陈述句
B.疑问句 C.全称肯定判断
D.全称否定判断 【参考答案】B
【考查知识点】教育研究假设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要求判断正误并着重阐明理由。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46.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设计中。【参考答案】错误。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是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教学设计是系统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规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系统开发过程,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
德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说服、情感陶冶、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学效果更明显,当然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存在德育内容,通过教学设计体现德育观念,但是德育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设计中,这一观点夸大了教学设计的内容,德育的内容不能也没必要体现在一切教学设计之中。
【考查知识点】德育与教学设计的结合考查
47.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明荀况对师生关系的不唯师说。【参考答案】错误。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这句话论述的主题是学习的态度和观念,学生要善于学习,深入理解。
荀况认为教师是治国之本,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甚至认为言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荀况认为,应该尊师重师,但也要对教师有要求,教师要有尊严而令人起敬,讲课有条理而不违师法,见解深而表述合理。荀况的尊师思想出于他的性恶论,也与当时的统一趋势有关。他的思想对后世师道尊严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荀况的观点是唯师说,而不是不唯师说。
“学不可以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并未体现荀况的唯师说。【考查知识点】荀况的教育思想
48.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无根本差异。【参考答案】错误。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作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基本内容。经典性条件作用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是有机体被动地对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而操作性反射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最初是自发的行为,如吹口哨、站起来等,这些行为由于受到强化而成为在特定情境中随意的或有目的的操作。
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刺激(S)——反应(R)的联结,反应由刺激引起;操作性条件作用是操作(R)——强化(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操作后的强化(即刺激)。故二者存在较大差异。
【考查知识点】学习的联结理论
三、简答题: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49.简述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
【参考答案】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以及所教课程的内容,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并对这种目标加以分解和细化,据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对照目标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安排。
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有:
1、现代教学理论。
2、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
3、教学的实际需要。
4、学生的需要和特点。
5、教师的教学经验。
【考查知识点】课堂教学设计
50.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权利的规定。
【参考答案】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3年10月3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和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考查知识点】教师权利
51.简述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体系的三大命题。
【参考答案】教育家陈鹤琴为了将当时的死教育变为前进的、主动的、有生气的活教育,提出了要使教师“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使儿童“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教育主张,并把这一教育主张定义为“活教育”。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和“两大原则”(教学原则、训育原则)中。
“活教育”的目的论——强调做人教育。陈鹤琴在“活教育”目的论中明确而全面地提出了教育目的,即要教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活教育”的课程论——强调活教育的本质。陈鹤琴批评旧教育是“死教育”,针对课程、教材的盲目和呆板,教学方法欠适宜和灵活,提出了“活教育”的课程论
“活教育”的方法论——强调实践教育。“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方法论重视直接经验,强调以“做”为中心,主张打破班级、时间、空间、教材的界限。不提倡班级授课制,重视室外活动,提倡“共同研究学习”。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强调活的教学法。陈鹤琴根据“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儿童的主动性。
【考查知识点】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 52.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含义和提高措施。【参考答案】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期待是先行因素,但有别于传统的期待概念。班杜拉认为除了传统的对行为结果的期待还有一种效能期待。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它意味着个体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实施这一活动。
【考查知识点】学习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53.教育研究为什么要遵守针对研究对象的伦理原则,并简述该原则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在搜集资料或实施某些研究措施时,要避免让研究对象受到人身的、社会的、心理的伤害,包括让他们承担不利的压力和负担。因此,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研究者都应该自觉地遵守这些伦理规范。
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要贯彻这一原则,研究者应做到:
(1)尊重被试的权利。在研究活动中应优先考虑如何保障被试的权利。如不参与协作权、不署名权、保密权、要求研究者承担相应责任权等。
(2)研究活动不给被试造成不当压力。
(3)慎重解释研究材料或研究结果。避免给研究对象或教育实践造成消极的后果。
【考查知识点】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四、分析论述题:54~56小题,每小题30.共9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54.材料反映了什么教育目的观?联系实际论述这种教育目的观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考查知识点】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 55.赫尔巴特的兴趣观及对其教育理论体系的作用。
【参考答案】赫尔巴特特别重视兴趣。他所理解的兴趣就是指心理的积极活动,实际上也就是观念的大规模的广泛的活动和观念的游戏。赫尔巴特把兴趣的多面性看成教学的基础。他把兴趣分为六种、两大类。
1、自然的或“知识的”兴趣(1)经验的兴趣;(2)思辨的兴趣;(3)审美的兴趣;
2、历史的或“同情的”兴趣
(1)同情的兴趣;(2)社会的兴趣;(3)宗教的兴趣; 【考查知识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56.Ⅰ.某乡镇中学初一年级有100名学生此前在小学均未开设英语,现拟对其进行一项“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效果”的研究。现提问:
(1)请为该研究写出实验设计(写出名字与格式),并说明为什么采用该实验设计。
(2)如何产生实验班和控制班?(3)这种实验的优缺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1)
本实验可采用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实验组采用多媒体教学,控制组采用普通教学形式。
基本模式:R O1 X O
2R O3
O4
该设计随机分派,保证了两组差异尽量小,设置控制组,能够有效控制选择、被试缺失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都有前后测,便于进行比较。
(2)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产生实验班和控制班,因为总量不大,简单随机抽样可以实现抽样的随机性和个体之间的对立性。100名同学,可以随机抽取50名作为实验班,其余50名作为控制班。给实验班的学生使用多媒体教学,控制班的学生不使用多媒体教学,其他内容两个班尽可能要保持一致,同一教师任教,学习同样的内容,学习的时间要一样长,考查时用同一试卷,评卷时采用同样的评分标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再对两班同学做同一测验,看两组知否有明显差异,从而确定是否运用多媒体教学会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水平。
(3)优点:这种实验随机抽取样本,能够减少组间差异,前测后测都有,便于进行实验结果的比对,除了实验处理以外,其他内容实验班和控制班都相同,可以有效的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缺点:可能会出现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而影响实验的外在效度。也可能会出现控制班同学因为没接受实验处理,而努力学习的补偿效用,影响实验处理的效果,这些问题都可能出现。
【考查知识点】教育实验设计 Ⅱ.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先前知识和经验,而这些知识经验会对之后的学习产生一定的错误),请简述错误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分析说明如何在教育中促进错误概念的转变。
【参考答案】
日常概念受个人经验的限制,常有错误和曲解,概念的内涵有时忽略了本质属性,而包括了非本质的属性。在日常生活以及以往的学习中,人们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其中有些经验可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固定点,但其中也有很多理解是与当前的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这就是错误概念,或者说另类概念。错误概念与日常直觉经验联系在一起,植根于一个与科学理论不相容的认知体系。
概念转变过程会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1、学习者的形式推理能力
为克服错误概念,学习者需要理解新的科学概念,能意识到证明新概念有效性的证据,看到事实材料是如何支持科学概念、而违背原有的错误概念的。所有这些都依赖于学生的形式推理能力。
2、学习者的“概念生态圈”
“概念生态圈”表示影响概念转变的原有观念系统,它说明了学习者原有观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包括具体水平上的概念、实例,也包括更一般的信念和观念,这都是儿童经验世界的重要内容。
3、动机因素
概念转变有四种主要的动机性因素:
目标取向,即外在的、表现型的学业目标,还是内在的、掌握型的学业目标。内在的、掌握型的学习目标更有利于学习者对信息的深层加工,所以更有利于概念转变的发生。
兴趣与学科态度:积极的态度兴趣会使学习者在学习中采用更有效的认知策略。自我效能感:它对概念转变的影响可能是双重的:其一,对自己原有概念的自信可能会妨碍概念转变的发生;其二,自我效能感使学生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原有的观点,运用策略不同对的观点进行整合,从而有利于概念转变。
控制点:内控的学生相信自己能够支配自己的学习,面对新旧经验的不一致,他们可能会更积极地去解决。
4、社会情境(课堂情境)
在教学中,概念转变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发生的。课堂教学中的任务结构、权威结构、评价结构、课堂管理、教师的示范、教师的支架作用都可能会影响概念转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新旧经验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学习不仅意味着以原有知识为背景来获得(同化)新知识,同时还意味着在新知识经验的作用下使原有知识发生改变(顺应)。概念转变研究从原有概念的转变来考查学习过程,它更关注学习中的顺应的一面,将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原有概念及方法论发生转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有: 1.创设开放的、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 2.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 3.引发认知冲突; 4.鼓励学生交流讨论。
【考查知识点】错误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