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雪课改教案(大全)

时间:2019-05-15 08:1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沁园春雪课改教案(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沁园春雪课改教案(大全)》。

第一篇:1.沁园春雪课改教案(大全)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诗歌诵读训练。

2.欣赏本诗描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感受诗词炼字的魅力。3.感受毛泽东豪迈奔放的伟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训练。

以读动情,以读识文。通过齐读、轮读、领读等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走进诗歌、走进作者。

2.感受诗词炼字炼词的魅力。

让学生通过词语的咀嚼玩味,体会本诗表达的精妙。【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诗歌导入

诗人毛泽东

任先青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

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常于马背构思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站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毛泽东是革命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同时也是诗人。梅花瑞雪,战地黄花,残阳如血,击水新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的诗词作品把典雅高古的旧体诗词同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紧密融合,绽成了诗词创作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

二、诵读入情 1.个人自由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诗歌基本内容,关注重点词语的读法写法,比如: 莽 红装素裹 妖娆 竞折腰 风骚 2.个人表演朗读。

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并且交流自己在感情基调、语速、重音、表情、动作等上的处理。师生在讨论中要形成共识,比如:

感情基调:豪放激动,充满自豪。

语速:上阕的“望”和下阕的“惜”要有较长停顿。“须晴日”和“俱往矣”语速要慢。“还看今朝”要用拖音来读„„

重音:“分外”、“多娇”等要重读,“惜”、“略”、“稍”、“只”需轻读„„ 表情:微笑、从容、自信,傲视一切。

动作:想象自己站在至高点上俯瞰祖国江山,身形要挺拔,气度要雄健。

3.双人或者多人设计配合朗读。

4.听朗读录音,自由点评录音朗读中的各种处理。5.全班齐读。

三、推敲入境

1.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通过刚才的反复诵读,我们基本上能够在字里行间看到诗人的形象了。现在请你说一说:诵读《沁园春 雪》,我读到了一个 毛泽东。

学生可能会概括:

我读到了一个豪放的毛泽东。我读到了一个充满瑰丽想象的毛泽东。我读到了一个画家毛泽东。

我读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政治家毛泽东。我读到了一个骄傲的毛泽东。我读到了一个要主宰历史的毛泽东。„„

2.咀嚼诗句,由文见人。

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话题(或者自设话题),紧扣诗歌的精妙之点来说: 从毛泽东的写景之妙来看毛泽东 从毛泽东点评之奇来看毛泽东 从毛泽东的情感之炽来看毛泽东 „„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以下特色:(1)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诗人新颖独特的视角 虚实结合:上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动静结合:山、原→舞、驰 化静态为动态 纵横结合:写景——空间 议论——时间

(2)用词准确含蓄,千锤百炼——诗人细腻入微的表达 准确传神的动词:封、飘、舞、驰 概括性强的总领词:望、惜

富有表现力的副词:惟、顿、略、稍、只

(3)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比喻兼对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互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拟人:红装素裹,欲与天公试比高 3.回扣背景,诗意升华,情感再燃。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 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回顾历史,读《沁园春 雪》,我们读出了毛泽东的伟人情怀。今天,和平盛世之下,我们重读《沁园春 雪》,心灵同样可以受到震撼,你还读出了什么呢?请以:

从“《沁园春 雪》中,我还读出了 ”的格式畅谈感受。学生可能谈到:

我读出了今人要胜古人的豪情。

我读出了要为新中华改天换地的信心。我读出大好河山需要我们去建设的呼唤。„„

四、结束

全班集体配合分角色诵读,结束全课的学习。

女领 沁园春 雪

男领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齐

千里冰封,(拉长)

万 里 雪 飘。↗(高昂)女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男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慢)女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男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女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 妖 娆,(慢)齐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男

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女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慢)男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齐

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领

俱 往矣,(慢,拉长)齐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 风流 人物,还 看 今 朝!(一字一顿)五.课后作业

1.查找毛泽东诗词资料,自主阅读毛泽东诗词五首以上,并写出读后感。2.收集背诵关于雪的诗句五句。【资料宝藏】

1.毛泽东《沁园春 雪》手书

2.现代诗一首

沁园春 雪

周玉利

在千里冰封的寒夜

大雪即停 一团光辉席卷而来

3.备教资料一

一次扣人心弦的“悬崖阅读” ——《沁园春 雪》教学反思

王 君

上《沁园春 雪》时,我有点儿心虚,因为有一个问题直到要上讲台了我也还没有十足的把握。教参上倒是讲得振振有辞,但我觉得只是凌空蹈虚老调重谈。而我自己已经有的一点儿领悟又很怪诞另类不符合常规。这种我在教学中经常出现的状态,我戏称它为阅读的“悬崖状态”——渴望有新的跨越但是脚下又没有扎实的土地作为根基。一切还需要靠课堂上即时的生成发展来佐证——无论是突破思维原点还是遭遇尴尬,我认为只有课堂上孩子们的反应,才有资格对此问题做出最后评判。

果然不出所料,对于我的在质疑方面已经“训练有素”的孩子,这样算不上深层次的问题休想逃过他们的眼睛。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新鲜,我们面临的矛盾是:毛泽东对古代英雄们到底持什么态度? 一贯的最简单的讲法当然是——惋惜。传统的讲授要求教师抠住关键词“惜”、“略”、“稍”,来让学生明白:毛泽东对古代英雄主要还是肯定的,至于惋惜,只是“略略”、“稍微”罢了。

这样的解释当然是很唯物主义的,体现了毛泽东他老人家一贯强调的思维作风:实事求是、一分为二。

但学生和我一样觉得别扭,他们在课堂问的和我在备课时候想的一模一样:对成吉思汗,毛泽东哪里还是惋惜了,他分明就是全盘否定了嘛!因为文中明明是:只识弯弓射大雕。一个“只”,还是“惋惜”吗?至于“俱往矣”,简直就是全盘否定了历代所有的英雄,这还是“惋惜”吗?

教参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这样写到:

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雕射大弓”,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这段话,读得我如坠五里雾中。难道就是因为一句“引天下英雄尽折腰”,就可以印证毛泽东对成吉思汗的“褒”吗?纵观全词,文气逶迤之处,对成吉思汗,分明都只有“贬”,何曾“褒”,为何硬生生让我们的毛主席在这首词中如此“理性和客观”呢?

教参不能说服我。孩子们当然是没有看过教参的,但是他们对“惜”一直要管到“射大雕”的解释不服气,他们认为毛泽东根本就是把成吉思汗否定了的。我在心底认可这种感受,因为这也是我的感受。但如果按照我们的感受,毛泽东岂不就变成了一个狂妄自大缺乏理性的人了吗?这样的解读又合理吗?这真的是一次“悬崖上的体验”啊!我虽然如履薄冰,但是又有些许期盼,因为起码在文本自身上,暂时还不能够有什么新的发现。

我决定小心奕奕地抛出我的杀手锏。这是一步险棋,这是我的思维在悬崖状态中的一种“悬崖选择”。如果这种选择不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那么这步棋没有任何意义。

我说:同学们,这个问题是有些费解。毛主席怎么会不给予成吉思汗和唐宗宋祖秦皇汉武一样的待遇,而对他毫不留情地批评呢?让我们回到当时的创作现场,体会一下老人家在创作这首词时候的心情变化,然后从这个角度看是否能找到答案。

同学们很疑惑。都什么年代了,如何回到创作现场?难道还真有时空隧道不成? 我含笑不语。我指挥大家翻开了课本彩页的第一页毛泽东手书《 沁园春 雪》。我说:孩子们,静下心来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 教室里有短短的静默。但很快被热烈打破了。谷雨说:我看出来了,王老师,这幅手书写得龙飞凤舞,好不潇洒,果真是英雄的手笔。胡英剑说:我感受到了豪气和霸气。手书中的字都不太好认甚至无法认,但是汪洋恣肆,气贯长虹(用了两个才学的雅词,大家都为他鼓掌了),很有英雄气。

李想说:这根本不是在写字,这是情感在喷涌在爆发。

我说:评得妙!还要仔细观察,体会整个书写过程中的变化。

谷雨一下子就跳了起来:王老师,我发现了,我发现了!毛泽东一直都很激动,但他是越来越激动。你看他的字,从秦皇汉武开始,用笔的力量就加大了,速度也更快了,这就证明,这个时候毛泽东的情绪就又上了一个高潮,他的书法透露了他内心的不可抑止的激动。如果说最开始他还只是亢奋的话,到后来,他就真的沸腾起来燃烧起来了……

谷雨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下边是一片共鸣声。

我也被震动了,望着眼前这张年轻的智慧的,因为有新的发现而涨得通红的脸,我竟然有些百感交集。幸甚,我的感觉和孩子们的感觉对接——天衣无缝。

如果以这样的角度来解读“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切疑问全部冰释。

是的,毛泽东是一个充满理性的领导者、思想家、历史学家,他不可能否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功劳,因此,才有了前边的“惜”、“略”、“稍”。

但是,在这首词中,毛泽东不仅仅是以一位共产党的领导者进入创作的,他更是以一个普通文人和普通作者的身份进入自己的创作。他是一个热血燃烧的词人,他以自己的生命和血气作为文字,先是扫射,然后是激射然后是喷射。在激情渐至燃烧的过程中,他不可遏制地处于爆发状态了——情感的喷发使他暂时出现了理性的“迷失”,在特定的创作瞬间,激情成就了一个傲视一切的“不可一世”的毛泽东。

这时候,他是一位真正的文人诗人,而不是一位需要字斟句酌的政治家。他用生命的狂放写诗,他像黄河一样咆哮了,他凌空一吼,惊天动地:普天之下,舍我其谁?

气血淋漓,“只识弯弓射大雕”,一挥而就,还不够,再来一句:俱往矣!历史在英雄的笔下像蛛丝一样被轻轻抹去。

这是生命的呐喊——没有顾忌,只有宣泄!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血气方刚的要改写历史的人的冲动!

这也是《沁园春 雪》之所以最打动人之所在——因为这是豪不掩饰的至情至性的创作!只有这样解读,毛泽东才能走下神坛,走进读者的心灵深处。只有这样的解读,《沁园春 雪》的文气和文脉才是贯通的,文品和人品才能合二为一。

而以往的解读,无不是先把毛泽东定位成一位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政治家。这种标签化完美化的解读方式,不正是韩军先生曾经大力鞭挞过的“伪圣化”的一种表现吗?

其实,作为一位立志要“换了人间”的英雄,这样的“理性迷失”和“激情泻洪”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比比皆是。承认如此的“迷失”,就是本质上承认毛泽东作为一位普通读者的创作权和表达权。这是对人的尊重和对文本人性化的解读。

我和我的学生,以“悬崖疑惑”启动“悬崖思考”最后得出“悬崖解读”,以一幅手书为解读云梯,在课堂上自主质疑生成问题,巧妙解决阅读难点,这番“悬崖上的思维”不仅扣人心弦而且美妙无比!

4.备教资料二

从诗词创作看毛泽东的理想追求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而作

陈寒鸣

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又是一位誉满全球的卓越诗人。在半个多世纪的中国革命实践中,毛泽东一手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对中国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形成雄文四卷①;一手继承中华诗词的优良传统,将中国革命的历史脚步谱录成为诗词。这些诗词同其理论著作一样,闪烁着光辉,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雄文四卷犹如矗立在中华文苑中的两座光彩夺目的丰碑,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诗词创作贯穿了毛泽东一生。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分正编和副编收录了他1919—1965年间写的五十首诗词。此外,已经披露并可证实是毛泽东创作的,还有作于1915年的古风体《悼亡友易昌陶》,20世纪20年代初写给杨开慧的《虞美人 堆来枕上愁何状》,1973年写的《七律 读〈封建论〉呈郭老》等诸多首。如果再算上他改写的前人诗作,那末他的创作诗词似可前伸至1911年春赴长沙求学时的《七绝 孩儿立志出乡关》。上世纪50—60年代写的一些“读报诗”也有改作。这些诗词,畅所欲言,直抒胸臆,意境雄奇阔大,风格豪迈奔放,语言流利畅达,从而给古老的中华诗词赋予了新的生命,并引向了健康广阔的发展道路。无论是过去、现在或者是以后的人们,诵读这些诗词,都可从中感受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作者强烈的热情、豪放的气概、深远的意境。从而心灵为之震撼,境界为之提升。譬如,1936年6月,毛泽东写了一首大气磅礴、豪情激越的抒怀佳作,这就是著名的《沁园春 雪》。

1945年10月,他应南社盟主、词坛泰斗柳亚子之请而将此作抄赠,此作遂不胫而走,在山城重庆传开。柳亚子在毛词之后写了段跋文:“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城、幼安,犹膅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余词坛跋扈,不自讳其狂,技痒效颦,以视润之,始逊一筹,殊自愧汗耳!”②大后方的文化人更从中第一次领略到毛泽东那古今独步的胸襟气魄,使此前对毛泽东知之甚浅的人们体会到他绝非是他们先前以为的、也是国民党御用报刊宣传的那种草莽英雄形象,他的才思文采令人大为震惊,而相形之下,那位身着戎装、神情刻板的“委员长”,倒成了“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枭雄。当决定中国命运的两大政党的最高领袖并肩而立或握手相谈等人拍照时,“略输文采”的那一方分明在人格魅力上败下了阵,人们也由此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从这事例可见,说是一位诗人以他的艺术创作赢得了人心并进而改变了中国,这话大约并不算过分。

集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与诗人词家多种身份于一身的毛泽东,既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又有具体革命斗争的实践和体验;既有史林文苑的深厚修养,又有政治生活领域和两军对垒中的现实较量;既有深邃精湛的思辨,又有豪迈奔放的奇思;……由此而使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作为政治家,毛泽东是一位充满革命的理想主义激情和浪漫主义诗人气质的政治家;作为诗人,毛泽东是位将军事家的机敏气魄、政治家的胆识圆通、思想家的深邃智慧冶于一炉的诗人。政治家诗人、诗人政治家,这就是毛泽东。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著名人物,表现出多方面的才能,他们有的是政治家、军事家而又是思想家、哲学家或者文学家,但又有谁像毛泽东那样在这几个方面同时达到令人信服的境界?至于那些等而下之的,或欠文采、或少武功的历史人物,就更不用说了。尽管未必全属自况,但当毛泽东以新时代、新阶级的代言人来审视历史的时候,确实可以充满自信地以“俱往矣”式的轻松笔调将千古风流人物尽皆荡过去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和发展历史的真正动力。同样的,只有真正代表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者,才配称为历史长河中的伟人。当年强作解人,对毛泽东诗词曲解丑诋,说什么“草莽英雄,林泽豪杰,巧饰文词虫贝雕!休夸耀,看青天白日,旗遍今朝”③,实在可笑!

毛泽东站在历史的高度,揭示了“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自然发展规律,以遒劲的史笔为中华诗词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增添了新时代的光辉。他把“史”和“诗”冶为一炉,使“故”和“新”有机地统一了起来。这样,如果我们“以诗证史”或“以史说诗”地看待他所创作的诗词,那末,可以说毛泽东为我们所提供了实际是一部他(并且又折射出他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为实现其坚信的崇高理想而奋斗的伟大史诗。

在这史诗中,我们看到,青年毛泽东和一班“风华正茂”而又充满“书生意气”的“同学少年”,“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④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过程中,毛泽东和他的同学少年们确立起了“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⑤的壮志奇怀。并且,在“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下,在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的实践中,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感召,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从此有了终生坚信不移的伟大理想。

为追求理想、实现理想,毛泽东做出了自己的牺牲。1923年冬,他将经上海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投入火热的革命洪流之际,给自己最亲爱的夫人杨开慧写了一首令今人读来仍催人泪下的赠别之作: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 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⑥ 与杨开慧是在1920年冬结婚的,到写这首词时恰三个年头。其间,杨开慧于1922年10月生下了他们的长子岸英,到1923年11月,次子岸青又降生。而就在这三年中,毛泽东为革命事业东奔西走。他出席了中共“一大”、“三大”,领导了工人罢工运动,研究制定党的革命纲领和革命策略、建立国共两党革命统一战线,付出了多少心血,如今又要“挥手从兹去”,离妻别子,踏上新的革命征程。无情未必真豪杰。与“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的爱侣“凄然相向”,毛泽东内心深处也有“苦情”,也真切地生发出“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的苍凉感受。但为了理想,为了那“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的革命伟业,只能“凭割断愁丝恨缕”。其实,毛泽东一生何止是付出这样的个人情感代价?“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⑦三十二年间,他的亲人中,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楚、毛楚雄、毛岸英先后为理想而献身。为理想而献身者,并不只是毛泽东的这几位亲人;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瞿秋白、杨靖宇、江姐……据统计,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烈士,比两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死亡人员的总和还要多。但诚如夏明翰所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正是这无数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地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革命实践才使得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对于包括毛泽东的亲人在内的有着崇高理想的革命先烈来说,他们虽死犹生。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为杨开慧生前好友、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写了首答词《蝶恋花》: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⑧ 永垂不朽的革命先烈,看到“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得知李大钊所预言的“试看未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中国成为了现实,激动的泪水顿时化作倾盆大雨,洒向神州大地。活着的共产党人,则不但要用已经建成的社会主义制度来告慰先烈的在天之灵,而且更要继承先烈怀抱的宏大志愿,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正如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题写的碑文所说的那样:“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的血迹前进吧!”⑨

从“名士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从“霹雳一声暴动”到“分田分地真忙”,再到“何时缚住苍龙?”从“敢叫日月换新天”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从“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对于毛泽东来说,他始终以夺取民族民主革命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来激励自己。对理想的执着,赋予了他非凡的英雄气质、生命意识、斗争情怀、意志力量,所有这些又都转化成为诗情画意的语句。我们从中可以更深切地了解和认识这位伟人:“百万工农齐踊跃,直捣江西湖和鄂”、“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他是以崇高理想号召、发动、鼓舞劳苦大众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二十万军重入赣”“横扫敌军如卷席”、“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蹯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他是千军万马的统帅和战无不胜的军事家。他从无伤时心态,而是坚毅、牢牢地把握现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容、自信地面向未来——“今日长缨在手,保时缚住苍龙?”对于没有新的世界观支撑和为传统文人骚客追念不已的过去,他是那样的不屑一顾:在他看来,由蛮荒远古到迈入文明门坎的青铜时代的几十万年时间无非是“只几个石头磨过”的“小儿时节”,而漫长的封建社会也“不过几千寒热”,留下来的仅仅是“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他提醒人们“还看今朝”,并欣喜地向世人报告:“雄鸡一唱天下白”,“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飚为我从天落。”正是由于对崇高理想的执着,毛泽东在“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之时,虽也不免有“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心绪,但还是憧憬着“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的未来气象。正是由于对崇高理想的执着,毛泽东在“高天滚滚寒流急”、“万花纷谢一时稀”的背景下,以傲霜斗雪的梅花劲骨、奋起千钧驱击虎豹的斗争意志、乱云飞渡下的从容气态和立于险峰眺望无限风光的超越心态,“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显示出沧海横流中的英雄本色。也正是由于有着对崇高理想的执着,“倚天抽宝剑”的毛泽东,犹如其同乡先辈谭嗣同,一生为冲破重重“网罗”而战:“粪土当年万户侯”,冲决传统利禄观之网罗;“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冲决传统词章之网罗;“更陈王奋起挥黄钺”,冲决专制君主之网罗;“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冲决伦常传统之网罗;“刺破青天锷未残”,冲决天地之网罗。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些,是否表现出了毛泽东的人生主题?而这些不又正同他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息息相关吗?

庄子在《逍遥游》中刻画过鲲鹏。他说: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又说这鲲鹏半年呼吸一次,自北而南地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的本意在于说明即使是这种横空出世,绝云气,负青天的神鸟,也要凭借空气的浮力才能高翔飞举,由此阐发其“有所待”和“无所待”的哲学问题。后人以此形象入诗,则多不按照庄子原意理解这形象,而是据其气势风貌把它改造为志向远大、壮美俊伟的崇高形象。毛泽东也是如此。如果说他笔端流露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等诗句,所表现的博大无垠的宏阔世界任我驰骋、风云变幻的宇宙气象助我搏击的劲美气势,还只是间接地描绘了鲲鹏所期望的物象,实即表述了他自己所期望的意境,那么,从1918年《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到1965年《念奴娇 鸟儿问答》“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他更直接以“鲲鹏”自喻了。确实,毛泽东叱咤风云的一生堪称是鲲鹏展翅的一生。他实际就是20世纪中国孕生并为时代所需要的“鲲鹏”。当然,由于太过高翔飞举,再加以这位浪漫主义诗人有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急迫心态,晚年毛泽东凌空蹈虚,失足而跌出了巨大的悲剧——一个让历史瞠目结舌、让后人深深为之叹惋的悲剧。这是我们从诗词创作来看毛泽东理想追求时不得不提到的,也是很值得每一位坚定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并为之而作终生不懈奋斗的有识之士永远记取的。如此并无碍于毛泽东的伟大、光辉吧?

[注释 ](1)此指四卷《毛泽东选集》。

(2)198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共收集350首毛泽东诗词。(3)这是当年一些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对毛泽东《沁园春 雪》攻击的诸多言辞中的一例。

(4)《沁园春 长沙》,见《毛泽东诗词选》。下凡引毛泽东诗词,均见此本,不再详注。

(5)《七古(6)《贺新郎》。(7)《七律(8)《蝶恋花(9)《毛泽东选集》第 送纵宇一郎东行》。

到韶山》。

答李淑一》。

3卷第1098页。

第二篇:沁园春雪教案说课材料

《沁园春 雪》说课稿

《沁园春 雪》是我校组织市级公开教学周活动期间我上的一堂课。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 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这个单元还有以送别为题材的古代歌行体抒情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当代诗歌《恩总理,你在哪里》和《青纱账--甘蔗林》,还有充满革命激情的外国散文诗《海燕》。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闺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习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 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 雪》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 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 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北国雪景图 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千米高的塬上)

3. 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不全是)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 播放《沁园春 雪》VCD片,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景: 江山多娇(望)

评: 古代帝王(惜)

颂: 人民大众(主旨)

正音材料:

沁园春(qìn)分外(fèn)

妖娆(ráo)稍逊(xùn)

数风流人物(shǔ)素裹(guǒ)

反馈材料: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①能概括上阕内容的句子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能概括全词内容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黄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黄河的上游下游。

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说必须在天睛时,才能看到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的景色。

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①”望“的内容是”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②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③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综合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驰”“银” “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

《沁园春 雪》说课稿 文登营中学

刘德海

导语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诗化的语言、诗意的情怀,是我一直追寻的境界。因此,我选择《沁园春 雪》作为我本次说课的篇目。

我说课的内容一共分三个方面,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教学过程。

说教材

第一大部分说教材。首先,我们来看《沁园春 雪》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现代诗歌鉴赏是初四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鲁教版初中语文八册教材,只有初四有两个完整的现代诗歌鉴赏单元,其中之一就是初四上册的第一单元。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而《沁园春 雪》居于本单元第一篇,因此可以说《沁园春 雪》在初中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是学习其他现代诗歌的典范。

其次,看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节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品味鉴赏诗词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4、注重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胸怀和豪情,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再看本节课的结构特点、重点和难点 结构上:这首词从总体看,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服务,下阕的评古为最后的颂今、点明主旨服务,结构相当清楚。

“三分诗七分读”,我把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品味鉴赏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原因,学生对作者的胸怀和豪情理解把握有难度,因此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法和学法

第二大部分,说一下教法和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和教学设计理念。

初四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诗歌鉴赏基础,但诗歌朗读训练不够,诗词鉴赏能力不足。因此,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压缩讲解分析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让他们去朗读体会,去合作探究,从而达到了解内容、品味语言、领悟感情的目的。

2、教学方法:我准备运用诵读法和点拔研讨法。

一是诵读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让诵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听读、散读、个读、齐读、轮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二是点拔研讨法:

茶道的最高境界是“品”,读诗也是如此。为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我设计了一个题目,以“《沁园春 雪》妙就妙在-----------”开头,自选角度品评课文。在这个程中,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拔,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法指导:

“未来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1)生。

(2)合作探究法。“众人拾柴火焰高”,我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相互合作。为此,诵读法。它不仅是一种教法,我也把它作为一种学习诗词重要的学法教给学我在整体感知和拓展延伸中设计的题目都需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探讨解决,使大家明白合作探究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三大部分,说教学过程,我结合课件来具体介绍一下: 第一步:导入新课。

首先在轻快活泼的曲调中,欣赏毛泽东同志一系列图片,并向学生介绍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位伟大的领袖而且是位杰出的诗人,接着介绍他诗词的特点,然后用《沁园春 雪》发表之后所引起的轰动效应,以及蒋介石因为这首词气急败坏的所作所为,来激发学生对这首的强烈兴趣,自然引出课文,并板书课题。

第二步,教师范读。

接着趁热打铁,教师范读。精美的图片、优美的音乐,加上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使学生受到视觉和听觉的强烈震撼,从而感受这首词的壮美。这不仅为学生在朗读方面树立了榜样,而且先声夺人,让学生一开始就对这首词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步,介绍背景。

在学生交流听读的感受之后,过渡到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毛泽东同志在特殊历史时期所担负的特殊历史使命,帮助学生理解思想感情,为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第四步,初读感知。

在学生跃跃欲试时,我让他们反复朗读了解内容,并讨论解决整体感知中的六个问题。我把以前要下很大功夫来讲解的东西浓缩在这些问题里面,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这首词的结构和内容有基本的把握,留给学生更多的读背和品味的时间。

第五步,朗读背诵。

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同时,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感受词的主旨。既突出了本节课读背这个重点,又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理解作者胸怀和豪情这个难点。

第六步,品味鉴赏。

会读了,能背了,那么这首词到底好在哪呢?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提高品味鉴赏能力,我设计了“点拔研讨”这一环节,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拔,力求让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中绽放出思维的火花,从而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品味鉴赏。同时,教师注意归纳板书,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修辞巧妙

动静结合用词准确 第七步,拓展反馈

拓展延伸,我选择了毛泽东同志另外一首词《沁园春 长沙》,它与课文用的是同一词牌,且内容感情上相关联,所设题目紧扣教材,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把握,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要保证质量必须及时反馈。我设计了七个题目,较全面地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第八步,小结作业。

为升华学生对这首意境的感受,我让学生在歌曲《沁园春 雪》的豪迈旋律中,欣赏毛主席的亲笔书法,同时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收获,然后教师归纳梳理:总结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鼓励他们去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最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作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默写课文,重视基础;选做题,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描写北国雪景,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把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留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

总结

最后,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较好地掌握这首词,而且能全面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具有诗化语言和诗意情怀的人,迈进坚实的一步。谢谢大家!

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学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1.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第三篇:《沁园春。雪》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

《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之首,是精读课文。它又是毛泽东诗词中最能表现毛泽东同志革命理想和雄心壮志的代表作品之一。本诗写得大气磅礴、旷达豪壮,很容易使学生受到教育与感染,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所以,这篇作品在达成本单元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课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的能力;学会品析诗句,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赞美之情。

3、重点难点

结合学生实际,我把“诗词读背;感知诗词意境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对诗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理解”定为教学重点,同时把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联想、想象法和讨论、点拨法等方法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1)诵读法:这首词是写景论古抒情的佳作

九年级语文沁园春 雪说课教案 人教版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要求初中生“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欣赏是初三语文教学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五册课文《沁园春 雪》是诗歌欣赏单元中的一篇重点篇目,学好这一课有利于本单元其它课文的学习,对培养学生诗歌欣赏能力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教材简介

本文写于1936年2月,在粉碎了敌人的第五次“围剿”后,毛泽东同志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进行东征,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拨千米,白雪覆盖的垣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此词于1940年发表后,在重庆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在《沁园春 雪》这首词里,毛泽东以文人的气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与气魄征服了大后方的民众,甚至他的敌人。为此,我们学习这首词,应从意境入手,把握全词。

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定及其依据。

根据大纲、教材确定的教学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教会学生通过词中描绘的具体景象,画面及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和深刻意义,领会意境。教学难点:教会学生通过比较理解诗词写景议论的特点。

二、说方法和手段

1、说教法。

○1朗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点拔前读:主要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思想内容。点拔后读:加深理解词的思想内容。整体朗读,学生尝试自己读。片断朗读,有利于突出重点。个别朗读便于朗读指导或起示范作用。最后齐读,形成一种气势,营造一种浓浓的感情氛围。另外,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停顿、重音、语调、节奏,体会词的意境。总之,通过朗读体味词的语言,通过朗读加强领会词的意境,通过朗读加深理解词的篇章结构和表现方法。

依据:诗词有感情充沛,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音韵和协等共同点,诗词教学应把握这些特点。

○2点拔法。突破教学重点,运用点拔法,在学生视听感受课文的内容与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动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如上片抓“长城”“大河”“山”“原”,边读边感受。

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3比较法。化解难点用比较法。这种方法用在学生自己学习下片,比较上下片结构,达到理解全词的目的。

2、说学法。

○1通过老师讲解示范,学生理解词中描绘的具体景象,画面以及蕴含在景象和画面中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词中的形象,领会词的意境。

○2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领会词的意境。

○3自学评点,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3、说手段。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理解词的意境和主题。

三、说流程。

1、新课导入。

放毛主席像,直接入题,并释题。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历史距离。

2、了解写作背景。

3、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掌握节奏。

○2学生齐读,指名读,和教师的朗读作比较。

○3多媒体教学朗读欣赏,让学生视听,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4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4、点拔指导,突破重点。

○1抓住关键词句,教师点拔,让学生整体把握全词,指导学生读上片内容,想象,再现形象,感受意境。

○2让学生体味感情,对词的内容作生动描述,以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

5、自学,讨论。学生用上片学习方法学习下片,以培养学生自学、思维能力。

6、交流。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说课稿

《沁园春 雪》是1999年10月我校组织市级公开教学周活动期间我上的一堂课。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 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这个单元还有以送别为题材的古代歌行体抒情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当代诗歌《恩总理,你在哪里》和《青纱账--甘蔗林》,还有充满革命激情的外国散文诗《海燕》。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闺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习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 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 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 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北国雪景图 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千米高的塬上)

3. 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不全是)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 播放《沁园春 雪》VCD片,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景: 江山多娇(望)

评: 古代帝王(惜)

颂: 人民大众(主旨)

正音材料:

沁园春(qìn)分外(fèn)

妖娆(ráo)稍逊(xùn)

数风流人物(shǔ)素裹(guǒ)

反馈材料: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①能概括上阕内容的句子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能概括全词内容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黄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黄河的上游下游。

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说必须在天睛时,才能看到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的景色。

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①”望“的内容是”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②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③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综合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驰”“银” “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

第四篇:沁园春 雪 教案

《沁园春 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2)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

(4)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2、情感态度方面:

(1)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3、能力方面:

(1)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2)领会上下阕写景议论抒情的关系,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3、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1)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小学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诗篇《七律.长征》,今天我们就再一起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领略一下毛泽东诗词的风采。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红军准备渡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在黄河边视察地形时,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展望革命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此词。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 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2)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并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如: 分()外妖娆()

数()风流人物

惟余莽莽

风骚

红装素裹

3、再读课文,根据朗读范例,明确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4、学习上阕,提问讨论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7)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8)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5、布置作业

预习下阕,背诵上阕

第二课时

1、复习上阙

先总结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全班齐背上阕

2、学习下阕

(1)齐读下阕,初步体会作者所写内容与感情(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6)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7)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3、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4、全班跟着音乐有感情的齐读全词

5、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完成课课练上习题

(2)课后自读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体会毛泽东词的特点

第五篇:沁园春 雪教案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雪

一、教材结构分析:

1、课标要求及理解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初中阶段学习诗词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去写诗词,而是通过欣赏名作,学习语言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

2、内容安排及意图

《沁园春 雪》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雪》在初中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是学习其他现代诗歌的典范。在本单元收入的四首诗词中,《沁园春 雪》是第一首,又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写得大气磅礴、旷达豪壮,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教育与感染,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本文是1936年2月毛泽东写的一首咏雪抒怀之作,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3、重点确定及理由

这首词从总体看,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服务,下阕的评古为最后的颂今、点明主旨服务,结构相当清楚。“三分诗七分读”,我把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品味鉴赏能力,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作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原因,学生对作者的胸怀和豪情理解把握有难度,因此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诗歌鉴赏基础,如果诗歌朗读训练不够,那么诗词鉴赏能力也就不足。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的理解,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因此,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可以压缩讲解分析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让他们去朗读体会,去合作探究,从而达到了解内容、品味语言、领悟感情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确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课文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理解全词的主旨。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的能力及品味鉴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发挥想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胸怀和豪情,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四、教学策略选择设计

1、要抓诵读: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让诵读贯穿课堂始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雪

终,通过听读、散读、个读、齐读、轮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出气势,读出感情。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是点拔研讨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老师要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是合作探究法:“众人拾柴火焰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我在整体感知和拓展延伸环节设计的题目都需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探讨解决,使大家明白合作探究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沁园春 雪》赵忠祥朗读音频 课件

六、教学具体过程及师生互动预设

一、导 语:

同学们,从古到今,爱赏雪,爱用诗词、文章咏雪的人,数不胜数。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毛泽东就十分爱雪,他对雪景有着特殊的爱好。据说每次下雪后,他都不允许别人清扫院子里的雪。毛泽东爱雪,自然也会写雪、赞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雪》。

[多媒体镜头1] 《沁园春•雪》背景介绍

(意图):充分发挥“背景介绍”的提示作用,指导学生抓住对理解本词有极大的指导作用的关键信息,这样既是让学生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又教会学生筛选信息的方法。

背景介绍: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过渡语):学习、欣赏一首诗词,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十分重要。课本上的 “预习提示”就向同学们明确了本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背景介绍读一遍,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注意选出你认为对于理解本词有极大的指导作用的信息。

①毛泽东同志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②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欣赏 “北国风光”。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雪

③词里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

(过渡语):的确,一个胸怀大志的人,面对壮丽的河山、茫茫的白雪,又恰逢肩负重任之际,自然要豪情满怀,更何况一代革命领袖兼具诗人气质的毛泽东?下面我们就来好好感受一下此时此刻毛泽东的情怀。

朗读全词:

[多媒体镜头2]

播放赵忠祥的配乐朗诵 《沁园春•雪》。

学生一起朗诵全词,注意音准、情炽。

(意图):同样借助 “背景介绍”中对本词主题的概括,在通读全词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全词内容,并由此找到本词的 “词眼”--“望”和 “惜”这两个十分关键的字。抓 “词眼”对于把握全词结构,领会全词思想内容十分重要。此处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本词的 “词眼”,而是由此让学生懂得一个读词方法。

二、整体把握:

(过渡语):读完全词,再结合我们从背景介绍中得到的三点提示,不难看到,全词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建功立业的豪情。这首词里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也就是全词主要包含两个内容:1.描绘壮丽河山。2.抒发个人情怀。(问)请学生试着从词中找出两个字,通过这两个字我们就可以看出全词主要扣住以上这两个内容来写。

这两个字是:望、惜。

(问)再自读全词,理解 “望”、“惜”这两个字的表达作用。

(过渡语): “望”、“惜”这两个字在古诗词中叫 “一字领起”,俗称 “领字”,一般上下阕各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样的领字,它对于我们理解诗词很有帮助。

本词上阕部分的领字 “望”统领部分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下阕部分的领字 “惜”统领部分是:“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意图)文学作品的欣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重视文本的阅读,重视对语言,尤其是对关键词语的揣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

三、分析上阕:

(过渡语):整个上阕部分以 “望”为分水岭,分成三个部分。试比较:这三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选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并说说它好在那里。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雪

三个部分在写景上的不同:开头三句是总写北国雪景;“望”所统领的句子是具体描写眼前实景;最后三句是描写想像之景。

品位语言:

开头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千里”、“万里”诗人登高远望,开阔的视野加上振奋的精神使诗人不仅写出了眼前之景,而且扩展出想像之景,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冰封”、“雪飘”从地面到空中,一静一动,静穆中又有飘舞的动态之美。

中间 “望”所统领的两句。

诗人通过选取 “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这些既能体现北国风貌,又常被用来作为我们伟大祖国象征的形象,显示了自己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

--“莽莽”、“滔滔”二词即照应了开头的“雪飘”、“冰封”,又强化了大雪纷飞中的白茫茫的景色,以及黄河在这种天气下变化之神速,寒威之强烈。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动态描写。作者豪情满怀地欣赏着他喜爱的雪景,欣赏着他热爱的大好河山,自然精神振奋,意气风发,故自然景物也随之而生气勃勃地生动起来、活跃起来。“试比高”一句更反映出他积极昂扬的内心情怀。

(意图):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提供范读可以营造一种浓浓的氛围,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而接下来的有关重音、语速等朗读技巧方面的指导,则使学生在真正感受诗词意境的同时掌握了诗词朗读的一些方法。

播放赵忠祥朗诵的 “北国风光......试比高”这部分。

结合范读,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① “千里”、“万里”朗读时要适当延长,读慢些,表现出意境的开阔。

② “望”字要重读,“长城”、“大河”读时要适当延长并略加重音。

③ “莽莽”、“滔滔”要能表现出一种雄浑气势。

再请学生按指导进行朗读。

(意图):引导学生想像诗词中的景物描写,把静态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头脑中生动活泼、各有特点的画面,既加深了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再放一遍赵忠祥的这一段配乐朗诵,请学生在听的同时,展开想像,最好是闭目冥想,把诗人所描绘的北国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提醒学生分三步发挥各自的想像:第一步,勾勒形态,将长城、黄河、远山、高原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使画面动起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远山舞动,高原奔驰。第三步,让画面更细致。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雪

(问):请学生将自己想像出来的内容口头上用语言描述出来。

请学生欣赏配有画面的配乐朗诵,结合自己想像出来的画面和媒体上的画面的特点,思考:上阕在已经描写了 “北国风光......试比高”这部分实景之后为什么还要再写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想像之景?

上阕最后三句由眼前的雪景展开想像,想到晴天的雪景:雪霁天晴,一轮红日普照大地,白雪覆盖,仿佛给大地穿上了一件洁白晶莹、宽大飘逸的衣衫;旭日映照,又好似为大地披戴上鲜红亮丽的裘帽。这一想像性的写景,在原先长城大河的宏大气势、山舞原驰的勃勃生气之后翻出一派新的气象,把人引到一个辉煌的境界里去。

作者不愧为既具有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又具有领袖风采的一代伟人。在他的笔下,严寒的冬天、冰封的北国没有一点枯槁的感觉,也没有一星凄凉的意味。恰恰相反,他把北国的冬天描绘的是那样朴素豪壮而又美丽动人。这一切都出于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热爱之情,也反映出他建功立业、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信念。读了这些大气磅礴、气象雄浑的词句,真是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勃发。

两段文字进行比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词人融注在景物描写中的深厚感情,同时体会诗词语言简洁、凝练、传神的特点。

(问)请学生一起来看一段同为描写雪景的文字,比较这段文字和本词上阕部分的区别。

[多媒体镜头3]

腊月严冬,云层密布,狂风卷着雪头,呼啸着,翻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粉来往冲撞,不知它是揭地而起,还是倾天而降,整个世界混混沌沌,皑皑茫茫,大地和天空被雪混成了一体。

--摘自 《林海雪原》

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仅仅是纯粹的写景。而本词作者是带着浓烈的感情色彩来描绘景色的,虽然句句写景,实际却是在借景抒情,诗人正是出于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出于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所以才能描绘出这样气势恢宏、生气勃勃的景色来。另外,和所选文字相比,更可以看出诗词语言简洁、凝练、传神的特点。

再请学生齐读上阕,注意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融注的深厚思想感情。

分析过渡句:

全词以 “望”、“惜”二字为上下两阕的领字,很明显,中间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觉。

四、分析下阕:

我们伟大的祖国如此壮美,千百年来无数英雄为之奋斗,为之牺牲,他们的功过是非又该如何评价呢?看史书如何评价作者在词中提到的古代四位有影响的封建帝王。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雪

(意图):此处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传递信息容量大、形象性强的作用,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又便利学生和词作者的评价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议论。

[多媒体镜头4]

秦始皇的图片

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制造的 “焚书坑儒”事件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推行的严刑酷法更使得国家危机四伏。

汉武帝的图片

以其雄才大略巩固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连年征战,耗费了很多民财。

[多媒体镜头5]

唐太宗的图片

“贞观之治”是其政绩,但晚年因连续用兵,营建宫室,赋税苛重,加深了阶级矛盾。

宋太祖的图片

结束了五代混战割据局面,但是实行 “重文轻武”、偏重防内的方针,种下了 “积贫积弱”的隐患。

[多媒体镜头6]

成吉思汗的图片

我国蒙古族杰出的军事家。统一了蒙古各族,凭借着强大的骑兵,多方征战,建立起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大帝国。

(过渡语):小结归纳:此四人都是古代有影响的封建帝王,他们都曾建立过辉煌业绩,但他们也都有致命的弱点,一味征战,劳民伤财,横征暴敛,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他们的功过是非,史书的评价十分公正客观,作者的评价同样实事求是。这一点,从下阕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略输”、“稍逊”、“只”

作者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但作者的评价又不完全同于史书,作者的评价是满含感情的,这一点从 “惜”这个字上可以看出来。

(意图):在前面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此处可能惟有多读才能更容易使学生感悟毛泽东寄予在一个“惜”字上的复杂感情,才能明白词中议论的形象性、情感性。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尊重学生的观点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实事求是的、历史的、客观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问):请学生先齐读 “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然后自由读,体会 “惜”字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① “惜”中含褒:肯定他们都是中华豪杰。

② “惜”中带批:批评他们短于文治。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雪

③ “惜”中露信:自信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正是出于这样的自信,所以诗人在词的结尾庄严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认为: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风流人物的,还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

问学生:你同意作者的这一看法吗?说说你对古人、对领袖的看法。

[多媒体镜头7]

一组照片包括:国防建设、农业生产、水利交通、城市面貌

事实证明毛泽东的预言是正确的,毛泽东的自信是有说服力的。这最后一句,是一笔定乾坤,揭示全词主旨,收束全词,铿锵有力,豪情满怀。

请学生齐读下阕,读前提醒学生:过渡句,要读出豪情;“惜”字要通过延长音节来重读,语调略带低沉,体味并表达出丰富的意味。

播放配有画面的配乐朗读,然后再请学生齐读全词。结束教学。

作 业

1.读毛泽东的另一首 《沁园春•长沙》,借助想像将词中写景的部分按自己的理解进行创造性描述。形式不限,可以是图画,也可以是片断作文。

附: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低,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设计该题的意图:

初中生读诗词的主要目标是:理解意思,体会意境,从而受到思想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感受诗词的无穷魅力。毛泽东的这首词和 《沁园春•雪》不仅在形式上具有极大的相同之处,而且在风格和情感的表达上也极为相似。和 《沁园春•雪》一样,词的上阕也是以写景为主,写景中融入抒情,景中寓情。学生如果能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来想像毛泽东在该词中所描绘的体现他博大胸襟、远大志向的景物描写,那么对于该词的理解也就比较到位了。这对于引导学生掌握从感悟诗词意象入手理解诗词内容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审美情趣都是比较有益的。

解题思路: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染上色彩:

火红的枫林、蔚蓝的天空、碧青的江水。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雪

(2)使画面动起来:

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红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奔腾,大小船只来往穿梭,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嬉戏。

(3)作更细致的描绘:

晴空中的朵朵白云、山上的峥嵘岩石、江中船上鼓起的风帆等等。

参考答案: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想像。没有统一答案。

板书设计:

景:江山多娇(望)

评:古代帝王(惜)

沁园春·雪 颂:人民大众(主旨)

下载1.沁园春雪课改教案(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1.沁园春雪课改教案(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沁园春雪教案

    1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2.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3.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姓名: 单位:河南西平专探初级中学赵凯霞 沁园春·雪 教学构想 毛泽东在此词中塑造的形象巨大,大到巍巍乎惟此为大的崇高感。那起伏不尽的群山,巨大隆起......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雪》教案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理解、积累 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

    沁园春雪教案

    淮安市清江浦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 编制:李娟 审核: 沁园春 雪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 雪》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2.通......

    沁园春雪教案

    第七届课改优质课评选课堂教学优秀等级复评教案 授课时间:2009年6月5日 授课班级:七年级(4)班 授课教师:马雪云 授课内容:《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

    《沁园春雪》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雪》教案 次丘镇一中 向玉霞 【学习导航】 ①在朗读中,感知词的形象,把握作品主题。②理解诗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③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会诗歌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