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电影院教学设计(5篇)

时间:2019-05-15 08:2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电影院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电影院教学设计》。

第一篇: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电影院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电影院教学设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龙凤区第五小学教师教学设计

编写者

王晶

执教者

王晶

执教时间

XX年4月28日

星期一

北师大版

数学

第六册

三单元

电影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并经历这一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德育

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抓住一切时机,反复进行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教学重构

前置性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看图片完成图中问题。

26×21

总结计算方法,并与小组内同学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2.试一试。(独立完成下列各题)

3.列竖式计算。

课前三分钟内容:练笔竞赛场---笔算

一、复习铺垫

1.计算下面各题。

16×11

2×14

32×21

2.结合以上各题,说说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引入谈话。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它与上一节课虚伪系内容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在探索过程中曲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1)出示课本主题图。

(2)认真审视主题图,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一共有500人来电影院;

电影院里的座位一共有21排;

每一排一共可以坐26人。

(3)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告诉我们什么?

(4)想一想:怎样列式,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1×26

26×21

(5)估算结果。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同伴间交流、提问、回答结果。现在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

(6)探索笔算。

第一种方法:口算法,26×20=520,26×1=26,520+26=546

第二种方法:简便运算,26×21=26×3×7=78×7=546

第三种方法:笔算,26×21=546

×2

………1排有多少个座位。

………20排有多少个座位。

………21排有多少个座位。

再次强调:

第一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这里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即20。)

第二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这里的52,是表示52个十,即520。这里是把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

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算法中,哪一种简单、方便。容易掌握,位了今后能解决较复杂的乘法计算,一般情况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用竖式计算方法。

三、课堂活动

1.打开课本,看书,有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进行个别辅导。也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2.课本第31页的“试一试”。

四、巩固练习

第1题,首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结果。

第2题,用竖式计算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伴交流。

第3题,注意“第17届”中的“17”,预防学生拿来列式计算。

第4题,是一道简单的应用题,这一题的难点在于时间单位的统一,要让虚伪上理解:为什么要把1时转化为60分,才能进行列式计算。还要注意时间的进率。

五、小结:谈收获。

这节课同学们学的很认真,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这节课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电影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6×21=546(个)

21×26=546(个)

×2

………1排有多少个座位。

………20排有多少个座位。

………21排有多少个座位。

答:一共有546个座位。

教后随记

第二篇:三年级下册数学电影院教学设计

电影院教学案例

高文丽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景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计算、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难点:

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进一步掌握两位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电影院”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生:仔细观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适时引导并板书:“电影院”。

师:你能根据情境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思考后提出如: 生: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生: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座位? 生:还剩多少个空位?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不少,并提出“电影院的座位够吗?”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二、探究新知

1、解决“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师: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根据上节课学过的,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后全班交流。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20×25=500(个)答:电影院的座位够。生:估算 26×20=520(个)520>500 答:电影院的座位够。

2、解决问题“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师提出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审题列出算式。师巡回帮助个别学生。

板书:26×21= 这是某某同学列的算式,大家赞成吗?(1)不通过计算估算找计算结果的范围。生交流。

生:结果大于500。生:结果大于520。

学生反思估算过程,有助于发现计算的策略。师:解决这个问题仅靠估算还不行,要进行计算。

让学生独立找计算方法,小组交流讨论,然后用喜欢的算法算出来。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并让学生到黑板展示,说算理(代表小组)生1: 26×20=520

算理:把未知的乘法计算转化为已知的乘法或加法。

26×1=26

520+26=546

生2:展示 26×算理:把未知的乘法转化为已知的乘法。

=26×3×7

=78×7

=546 生3:展示 2 6

算理:与生1的算理相同

×1

2

注意进位

4 6 师板书答这一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

师:哪种算法和你算得相同?哪种算法是你没有想到的?还有没有其他算法并交流。

学生比较三种算法,小组讨论并交流。

师组织全班交流。生

1、生2的两种横式算法,有一个共同的策略把未知的乘法转化为已知乘法或加法,生3竖式计算与生1算法算理相同,仅是用不同的形式描述算法过程。

三、巩固应用 1、31页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结果,说出计算方法和过程。2、32页练一练

(1)第1、2题,注意进位问题。

(2)实际应用第3、4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3)第5题,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去算。

(4)第6题,探索题,先独立计算从中发现规律(课下让学生探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是怎样帮助教师和同学解决问题的?

我们的周围处处有数学,要想学好数学不但要做到细心观察,积极动脑,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还要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电影院》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电影院》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电影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电影院。(教材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经历估算的过程,会解释估算的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法:引导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电影院吗?电影院里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借助“电影院”来继续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板书课题:电影院)

投影出示教材第36页的“电影院”情境图。师:这幅情境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自主探究

1.估算的方法。

师:通过观察,我们能知道哪些信息?电影院的座位够用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生1:我们知道看电影的共有500人,这个电影院的座位共有21排,每排可坐26人。

生2:电影院的座位够用,如果电影院的座位仅有20排,那么电影院里就共有20×26=520(个)座位,520500,所以够用。

生2:我是这样想的,把电影院里的座位想成20排,每排想成25个,共有20×25=500(个)座位,500=500,所以座位够用。

师小结: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先估算出电影院的座位总数,然后把它与学生的总数进行比较。若学生总数等于或小于估算的座位总数,则坐得下;若学生总数大于估算的座位总数,则坐不下。

师:总结一下,座位总数是如何估算的呢?

生:估算时,把座位排数或每排可坐的人数(即每排座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或几十五的数,然后用“座位排数×每排座位数”求出座位总数的估值。

师小结:把已知的数据想成稍小一点儿的数据后,结果大于或等于要求的数据,那么原来数据的结果一定大于要求的数据。

2.计算方法。

师:那么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个电影院具体一共有多少个座位,那怎么列式呢?

生:把每排的26人×排数21就可以了。(师板书:26×21=)

师:怎么算呢?

学生既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和同桌交流。

生1:先算前20排共有520个座位,后面还有1排有26个座位,一共是546个座位。20×26=520(个)1×26=26(个)520+26=546(个)

生2:我是用上节课学到的列表的方法算的。(教师用投影仪演示列表法)

生3:我是列竖式算的。

学生叙述,教师板书。

师:太好了,你们的这三种方法都很好,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说说理由。

学生交流。

师:用竖式的计算方法简便易学,大家一定要掌握。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想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计算方法比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感受计算方法的优劣】

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例2。

师:刚才我们通过估算知道了电影院的座位大致是多少。那这道题怎么估算呢?

学生和同伴讨论,师巡视辅导。

生1:我觉得应该比380多。我是这样估算的,我把12看成10,38×10得380。(师板书:38×10=380)

生2:我觉得应该比480少。我把38看成是40,40×12得480。(师板书:40×12=480)

师:大家看一看,为什么会出现两个估算答案?

生:一个是取38的邻近的整数来估算,乘数变大了,所以得数比较大;一个是取12的邻近的整数来算,乘数变小了,所以得数比较小。

师总结:得数应该是在380和480之间。

师:我们用竖式算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竖式计算,教师巡视辅导,然后指名学生板演。

小结:估算可以快速估出得数的大致范围。

【设计意图:只有让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才能体会到哪种方法给计算带来简便,从而实现方法的优化】

三、师生归纳总结

师:大家一起来总结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吧。

生1: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先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另一个两位数相乘,最后把两个积相加。

生2:也可以列竖式计算,先用第二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师:这个计算方法很重要,同学们一定要熟练掌握。

板书设计

电 影 院

26×21=546(个)

38×12=456(元)

答:电影院有546个座位。

答:买电影票需要456元。

教学反思

第四篇: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电影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电影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景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计算、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重点:

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进一步掌握两位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电影院”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生:仔细观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适时引导并板书:“电影院”。

师:你能根据情境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思考后提出如:

生1: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生2: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座位? 生3:还剩多少个空位?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不少,并提出“电影院的座位够吗?”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二、探究新知

1、解决“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师: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根据上节课学过的,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后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20×25=500(个)答:电影院的座位够。

生:估算 26×20=520(个)520>500 答:电影院的座位够。

2、解决问题“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师提出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审题列出算式。师巡回帮助个别学生。板书:26×21= 这是某某同学列的算式大家赞成吗?(让该生在大家的赞成声中体验一次成功)

(1)不通过计算估算找计算结果的范围。

生交流。

生:结果大于500。

生:结果大于520。

学生反思估算过程,有助于发现计算的策略。

师:解决这个问题仅靠估算还不行,要进行计算。

让学生独立找计算方法,小组交流讨论,然后用喜欢的算法算出来。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并让学生到黑板展示,说算理(代表小组)生1: 26×20=520 生说算理:把未知的乘法计算转化为已知的乘法或加法。

26×1=26 520+26=546

生2:展示 26×21 生说算理:把未知的乘法转化为已知的乘法。

=26×3×7 =78×7 =546

生3:展示 2 6 生说算理:与生1的算理相同

× 2 1

6

2 注意进位4 6

师板书答这一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

师:哪种算法和你算得相同?哪种算法是你没有想到的?还有没有其他算法并交流。

学生比较三种算法,小组讨论并交流。

师组织全班交流。生

1、生2的两种横式算法,有一个共同的策略把未知的乘法转化为已知乘法或加法;生3竖式计算与生1算法算理相同,仅是用不同的形式描述算法过程。

三、巩固应用1、31页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结果,说出计算方法和过程。

2、32页练一练

(1)第1、2题,注意进位问题。

(2)实际应用第3、4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

(3)第5题,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去算。

(4)第6题,探索题,先独立计算从中发现规律(放课下让学生探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是怎样帮助教师和同学解决问题的?

我们的周围处处有数学,要想学好数学不但要做到细心观察,积极动脑,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还要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电影院

(1)26×20=520(2)2 6×2 1

(3)2 6×2 1

26×1=26

=26×3×7

6

520+26=546

=78×7

× 2 1

=546

6 ……26×1=26 2

……26×20=520

4 6 ……26+520=54 答:这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9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南园北撤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第6册语文课本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四、教学准四备;教具、学具。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七、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亡羊补牢()

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展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意图;用3分钟的时间,谈话导入,检查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巩固情况,课前预习情况,学习态度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教师展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设计意图: 用10分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第三步;检查自学情况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设计意图;用4分鈡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让老师了解学生存在哪些问题,老师重点讲解学生想知道的问提。第四步;教师精讲点拨;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设计意图;用10分鈡,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问题,对重难点、易错点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疑答难,总结规律,点拨方法与思路。

第五步;课堂巩固练习。

体会寓意。

1、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设计意图;用10分鈡,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相关练习、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情况,检测学生的学习达标情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训练学生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第六步;课堂小结、提升。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梅()叨()窟()窿()2背诵这则寓言。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设计意图;用3分鈡,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强化记忆。

八、板书设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第二课时

第一步;创设情境,展示目标。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展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意图;用3分钟的时间,谈话导入,检查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巩固情况,课前预习情况,学习态度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教师展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找找生字的特点,比如: “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可以组成“坚固”、“牢固”。

“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奔驰”这两个字在电视广告上见过。

2.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3.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设计意图: 用10分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第三步;检查自学情况。再次朗读,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边读书边思考)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不明白,就应该弄清车下的人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4.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4分鈡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让老师了解学生存在哪些问题,老师重点讲解学生想知道的问提。第四步;教师精讲点拨。

讨论。同学们,到底是谁不明白,谁来谈一谈?

不是车下的人不明白,是而车上的人不明白。因为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是车下的人告诉车上的人去楚国应该往南走,往北走错了。所以,是车上的人不明白。(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体会寓意:

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设计意图;用10分鈡,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问题,对重难点、易错点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疑答难,总结规律,点拨方法与思路。

第五步;课堂巩固。表演课文。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学生分角色表演)

设计意图;用10分鈡,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相关练习、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情况,检测学生的学习达标情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训练学生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第六步;课堂小结、提升。课堂延伸

1.假如车上的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该怎么办呢?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设计意图;用3分鈡,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强化记忆。

八、板书设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南辕北辙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九、课后反思。

10惊弓之鸟

一、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二、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小黑板(生字词)

五、教学安排:2课时

六、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过程:

第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展示目标。从更羸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出示小黑板: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什么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导入:一句话,我们就了解了更羸这么多的情况,时至今日,我们还谈到他,是因为他与一个成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板书“惊弓之鸟”)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手的奥秘。

展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设计意图;用3分钟的时间,谈话导入,检查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巩固情况,课前预习情况,学习态度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教师展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对读不好的段落重点指导读好。

3、认读生字词: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大吃一惊、孤单失群

提醒:“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gēng,不要读成gèng。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设计意图: 用10分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第三步;检查自学情况。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并归纳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3、再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1)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2)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设计意图;用4分鈡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让老师了解学生存在哪些问题,老师重点讲解学生想知道的问提。第四步;教师精讲点拨。

朗读感悟,解决难点

说“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几自然段?(1——4)

1、指名读1—4自然段。

2、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用“”画出来:一只、慢慢的,边飞边鸣)

3、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他的话?(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4、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5、指导朗读: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6、齐读1—4自然段。

设计意图;用10分鈡,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问题,对重难点、易错点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疑答难,总结规律,点拨方法与思路。

第五步;课堂巩固。

1、再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

指名分段读课文,对读不好的段落重点指导读好。

设计意图;用10分鈡,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相关练习、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情况,检测学生的学习达标情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训练学生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第六步;课堂小结,提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设计意图;用3分鈡,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强化记忆。

第二课时

第一步;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一、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字形: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和同桌交流难字的识记方法。

3、难字书写指导:

“弓”是独体字,笔画是3画; “魏”是17画,第14画是从“田”字里面通下来一撇,第16画是“撇折”; “雁”字,“厂”字里边是两个单人旁,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4、书写练习。

展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设计意图;用3分钟的时间,学习生字,检查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巩固情况,课前预习情况,学习态度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教师展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师: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1、齐读5、6段。

2、更羸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掉下来。(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设计意图: 用10分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第三步;检查自学情况。

1、自由读课文,你喜欢哪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2、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设计意图;用4分鈡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让老师了解学生存在哪些问题,老师重点讲解学生想知道的问提。第四步;教师精讲点拨。

师: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1、默读7—9自然段。思考: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什么?(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

4、语言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因为,所以。

5、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用10分鈡,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问题,对重难点、易错点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疑答难,总结规律,点拨方法与思路。

第五步;课堂巩固。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并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

设计意图;用10分鈡,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相关练习、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情况,检测学生的学习达标情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训练学生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第六步;课堂小结,提升。总结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同步练习。

设计意图;用3分鈡,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强化记忆。

八、板书设计:

10、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伤口裂开

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

心里害怕 ↗

结果:不用箭

只拉弓 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

九、教学反思:

11画杨桃

一、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四、教学准备;教具、学具。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过程:

第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展示目标。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展示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设计意图;用3分钟的时间,谈话导入,检查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巩固情况,课前预习情况,学习态度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教师展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设计意图: 用10分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第三步;检查自学情况。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设计意图;用4分鈡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让老师了解学生存在哪些问题,老师重点讲解学生想知道的问提。第四步;教师精讲点拨。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设计意图;用10分鈡,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问题,对重难点、易错点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疑答难,总结规律,点拨方法与思路。

第五步;课堂巩固。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设计意图;用10分鈡,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相关练习、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情况,检测学生的学习达标情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训练学生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第六步;课堂小结,提升。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设计意图;用3分鈡,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强化记忆。

第二课时

第一步;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展示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设计意图;用3分钟的时间,谈话导入,检查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巩固情况,课前预习情况,学习态度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教师展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交流自学情况。

设计意图: 用10分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第三步;检查自学情况。

1、自由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

2、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设计意图;用4分鈡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让老师了解学生存在哪些问题,老师重点讲解学生想知道的问提。第四步;教师精讲点拨。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

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提问: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用10分鈡,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问题,对重难点、易错点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疑答难,总结规律,点拨方法与思路。

第五步;课堂巩固。

1、齐读课文,交流读后的体会。

2、用新词说话。

设计意图;用10分鈡,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相关练习、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情况,检测学生的学习达标情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训练学生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第六步;课堂小结,提升。

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设计意图;用3分鈡,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强化记忆。

七、板书设计:

11画杨桃

实事求是

父亲

老师

教诲

八、课后反思: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一、教学内容;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四、教学准备:教具、学具。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拓展、提升过程:

七、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展示目标。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展示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设计意图;用3分钟的时间,谈话导入,检查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巩固情况,课前预习情况,学习态度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教师展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 用10分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第三步;检查自学情况。

1、自由读课文,画出难理解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2、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设计意图;用4分鈡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让老师了解学生存在哪些问题,老师重点讲解学生想知道的问提。第四步;教师精讲点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设计意图;用10分鈡,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问题,对重难点、易错点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疑答难,总结规律,点拨方法与思路。

第五步;课堂巩固 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设计意图;用10分鈡,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相关练习、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情况,检测学生的学习达标情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训练学生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第六步;课堂小结,提升。

1、齐读课文,谈读书体会。

2、课外拓展。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设计意图;用3分鈡,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强化记忆。

七、板书设计;

大徒弟 二徒弟 小徒弟

想别人没想到的 得意 满意 受到称赞

八、课后反: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3、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4、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习作(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教学准备:

采访老师同学和家长,他们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教学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口语交际)

一、谈话引人,激发说话兴趣。师:同学们,我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自己了。有人说你粗心大意,你也许不服气地想:我心细着呢?面前这些熟悉你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了解你。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

二、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

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己奇特的想法等。

2、说真话,说实事。

3、注意听别人说,对别人说的能做出评价。

三、认真思考,组织语言,小组交流

1、先要想一想自己介绍什么,怎样介绍。

2、小组交流

3、评一评:谁说出了自己特点?

四、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讲。

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讲得怎么要,还要说说自己听了之后的想法。

3、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提示性评价。

五、总结

师:通过今天推心置腹的交谈,我相信小朋友们彼此更加深了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更能互相理解,愉快相处。

设计意图: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第二课时

(习作)

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习作

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现在我们就来写写自己,好吗?

二、确定交流对象,自主习作

1、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开拓思路。

我叫丁丁,是个男孩,已经11岁了。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一个词——奇貌不扬。奶奶却说我喜相,俊得呢!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一看就会侃,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往前扇着,准是个有福人。

(1)读读这一段,你觉得丁丁这段自我介绍写得怎样?(2)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3)选定对象(老师、同学或未见过面的人)自主写作

第三课时(讲评)

一、多元评价,认真修改

1、自己读一读,改一改。

2、读给同伴听,听听他们的评价,再适当修改。

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议

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

4、交换修改,(错字和标点)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我的发现

1、比较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非常精神。再注意听,老师说的这一句话和刚才说的意思一样吗?同学们今天难道不精神吗?

(2)自由说这两句话是否一样。

2、师:有的同学说一样,有的同学说不一样。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本上的句子,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一个是表示肯定的句子,一个是用疑问的语气表达的问句,但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3、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句话体会。

4、游戏:老师说一个表示肯定的句子,让学生说一句意思一样的反问句。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反问句这种修辞手法。

第四课时

一、日积月累:读读记记

1、自由读句子。

2、说一说5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3、找找以此类似的句子。读读背背

1、自由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

3、开火车背诵。

4、齐背。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熟读背诵。

二、成语故事

1、自读故事,读熟短文(1)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2)跟同桌合作,比比谁先读正确。(3)检查读。

2、结合短文,理解“买椟还珠”。(1)郑国人买了什么?“椟”指什么?(2)“珠”指什么?还给谁了?

3、全班朗读

设计意图: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下载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电影院教学设计(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电影院教学设计(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电影院》教学设计[范文]

    三年级数学下册《电影院》教学设计 铜川市印台区城关街道办事处城关小学 李 华 电话:***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电影院》。 教材分析: 这......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想象作文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想象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陆......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想象作文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想象作文教学设计 马堤民族小学 银玉兰教学目标: 1、围绕21世纪科技发展使自己所产生的奇思妙想这一话题,激发学生想象,并引导学生能清楚、具体的描述。 2......

    PEP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PEP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Unit 3 At the zoo 课时:第2课时 授课教师:鲍素玉 教学内容:Section A Let’s learn & Let’s do 教学目标: 1. 能听说读:tall, fat, t......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想象作文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想象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走进新农村——位置与变换 教材分析:本单元关于位置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平移、旋转现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今后进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统计》教学设计 石柱县南宾镇灯盏小学余文田 单元教学内容:P38-45统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统计”是《标准》......

    三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