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5-15 08:0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观察能力是初中学生基本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从观察的重要作用、学生观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途径等方面简单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观察 能力 作用 问题 途径

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过程,实质上就是观察的过程,它是认识学习物理现象的源泉,在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教材引言中,谈到怎样学习物理时,明确指出首先要勤于观察,勤于动手,因此,作为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并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简单谈一点看法。

一、观察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的发展。然而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的观察能力,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结论,更不可能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在物理学史上,通过细心观察并积极思考而获得重要发现的例子不胜枚举:当年奥斯特正是由于没有放过小磁针不再指南北方向这一异常现象,经过反复实验研究最终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实验时发现,由空气中取得的氮的密度是1.2572kg/m3,而从氨中取得的氮的密度是1.2505 kg/m3,正是因为他没有忽略这微小的差异,最终导致氩的发现,也因此荣获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去观察、去发现。此外在观察中还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若发现“异常”现象和数据,要认真分析查找原因,也许这些“异常”就是我们探究真知的开始。我们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将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够对事物进行判断和推理,最终将通过观察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们也正是在观察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形成了科学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细致而敏锐的观察能力,不仅仅是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步骤,更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学生在观察方面存在的问题

1、观察的目的不明确。很多学生常常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观察的,不知道该观察什么,更多的是被仪器和实验现象所吸引而忽略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2、观察方法不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观察,没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观察获得的东西是零乱的,无法形成系统的感性知识,更无法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3、观察注意力不稳定。很多学生在观察之后不能够回忆实验出现的现象,对做过的实验现象的全过程不能够形成清晰的印象,不能把实验各个细节连贯起来,而只是形成一些模糊的印象。

4、观察过程中缺乏积极的思维。很多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不能够从物理学科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不知道实验说明什么,无法将观察到的东西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会采取以下方法加以引导和纠正。

1、激发并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在观察活动一开始,我们就要想办法让该活动极具吸引力,使学生充满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正是兴趣爱好的原动力。尽管观察能力的培养仅凭好奇心是不够的,但是我们只有先将学生的好奇心变为观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观察,才能使其逐渐发展到善于观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杯水倒置”“人工喷泉”“温水沸腾”“试管煮鱼”“纸盒烧水”等;介绍自然界中各种奇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前沿知识及科技、生产、生活中的物理应用;讲中外物理学家的故事;鼓励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释身边发生的物理现象,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等等。总之,我们要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观察分析现象活动中去。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当学生有了观察兴趣之后,老师要教会学生观察方法,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的观察,使学生的观察兴趣长久的保持下去。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形成系统准确的感性材料。目前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对比观察法。对比观察是为了搞清楚是什么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区分相近的物理现象,有利于掌握现象的特征。在采用对比观察法时,可以将不同物体、不同现象进行对比,也可以将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或同一现象的不同方面、不同阶段进行对比。对比观察,既可让学生学会用控制量变法研究问题,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时,我要求学生做了两次实验,第一次,在两块玻璃上分别滴上质量相等的同种液体,并且让两块玻璃上液体的表面积相同,一个放在阳光下,另一个放在阴凉处;第二次,在一块玻璃上滴一滴水,另一块玻璃上滴一滴酒精,并且水和酒精的质量相等,表面积相同,把滴水的玻璃和滴酒精的玻璃都放在阴凉处。观察发现:同种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不同液体在质量、表面积、温度相同时,蒸发快慢却不同。通过这种对比让学生们懂得了物理概念的成立是有一定条件的,同时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观察能力也得以提高。另外还有顺序观察、分步观察、全面观察、重点观察等方法。具体观察时应根据对象、观察内容、观察目的、观察条件的不同,选择适用的一种或多种观察方法。不论采用什么观察法,在观察过程中都要做到点面结合,既要全面了解,又要抓住重点,观察方法要用的恰当,观察过程要认真细致,记录、绘制的观察结果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更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形成。

3、多渠道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也可以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可以是一些实物,也可以是一些图表文字等等。课堂上在进行演示或学生实验时要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装置、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等;还要训练学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实验记录的表格、数据等,要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查出需要的数据。在生活中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如有些酒店和银行的大门在有人时就能主动打开,没人时就主动关闭,它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有些道路两旁要装一些类似玻璃的幕墙;由于这些观察活动的对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并且由学生本人相对独立地进行观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对于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4、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重要因素。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将会对学生的观察起到积极的引导点拨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因为学生由兴趣引发的观察行为是自发的,可能漫无目的、杂乱无章,未必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必须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明白为什么观察和观察什么,以使学生注意观察的具体内容,对一些关键性的重要的以及不易观察的对象和项目要进行重点观察。如做“水的沸腾”的实验时,把水放在开口的烧瓶里加热至沸腾,如果不加以引导,观察能力差的学生可能只看到烧瓶瓶口上冒“白气”,而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首先看到烧瓶的底和壁上出现许多小气泡,这是烧瓶内壁所吸附的空气,由于气泡周围的水向气泡里蒸发,所以气泡里除了空气还包含水蒸气,还观察到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对它继续加热,但温度计的示数却保持不变,停止加热水就不再沸腾。再有,水在沸腾时,学生还会看到烧瓶里液体以上部分是透明的,“白气”离烧瓶口有一段距离,而且天气越冷,这个距离越短。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细心的观察,使学生不但认识到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而且对沸点的意义以及液体汽化需要吸热等知识点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还观察到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以后做题时就不会把水蒸气遇冷后凝结成的小水滴(“白气”)误认为是水蒸气。

观察作为一种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作为物理教师,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只有真正培养出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在仔细的观察中培养出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进而到自学能力,在培养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素质。此外我们要牢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必须通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长期渗透,才能逐步形成并提高,学生只有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熏陶下才能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乔际平主编《初中物理备课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3]阎金铎 田世昆主编《初中物理教学通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棣生主编《中学物理创新教法》 学苑出版社 [5]姚凡流主编《发散思维大课堂》 龙门书局

第二篇:浅析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浅析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一个学习新课标、研究新课程的热潮正在兴起。“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从而创造高效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在物理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更是不可或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根本连教学任务都难以顺利完成,更别说是运用新课程理念教学。物理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然后进行积极思维,把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正确概念。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实验能力的前提,也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科学素质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兴趣的培养不仅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而且也能促进智能的发展,以提高学习质量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现代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在观察活动开始时,往往带有一种极强的诱惑感和好奇心,喜新奇,好热闹,而这种好奇心正是兴趣爱好的原动力。但仅凭好奇心是不够的,是无法观察好物理实验活动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学生“好奇心”这种心理特征,变好奇心为观察兴趣,进而转化为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积极自觉的观察,才能使他们获取正确的信息,发展思维,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进而认识物理的自然变化规律。可以给学生讲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介绍自然界中的各种奇异现象,做有趣的科学实验等。例如在学生刚接触实验课时,可以给学生介绍:从苹果落地的启示中,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水壶中的水蒸气不停地冲击水壶盖的观察中,瓦特发明了蒸气机等。科学家们正是从这些最简单最微不足道的物理现象的观察中,作出了震撼世界的发明和创造的。由此大大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确观察的重要性。

二、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

观察力的生命在于真实,实事求是既是观察的基础又是观察的重要品质和方法,也是未来科学工作者的基本态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坚持实事求是地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甚至是一个数据、一个标点符号。做到严格地把实验事实和自己对事实的解释区别开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仅是提高物理实验质量的要求,也是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观察的认真、细致、深入是观察能力的重要品质之一,也是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和要求。许多自然现象和实验中的物理现象,很多时候是稍纵即逝的,只有认真、细致的观察才能随时捕捉住其本质,只有深入观察才能发现细微的变化和隐蔽的特征。在实验观察中要提倡眼脑并用,即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观察是一种理性知识参与下的知觉,而且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促进进一步的观察和对观察材料的思维加工,辨别本质现象和非本质现象,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观察结果。例如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同样是用凸透镜来成像,为何物距的变化会使到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正立、倒立,有放大、缩小,而且还有虚像、实像之分呢?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不能单凭观察就能顺利解决的,它更需要观察者联系观察到的现象动脑思考和列表归纳才能准确回答。所以在观察之前就必须对学生提出:

1、找出凸透镜的焦距。

2、把物体放在焦距以内(即物距在焦距以内),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3、把物体放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观察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4、把物体放在2 倍焦距以外,观察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5、分组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就减少了很多盲目性,很自然的按照观察要求发现实验中的很多细节,而且大大提高了观察的趣味性。

三、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是提高其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但观察能力的高低反映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的水平。我们知道学习各种文科知识需要观察:社会现象、自然规律等;学习理科知识更需要细致的观察:自然现象、实验、生活生产、做习题等,离开观察要想学好科学知识是决不可能的;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观察兴趣,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以及明确观察目标外,教师还必须教给学生进行观察的具体方法。观察的种类很多,但最常用的有系统观察法,例如:在研究决定导体的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就是系统观察法。第一步,固定导体的长度、截面积、温度,定性观察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第二步,固定导体的材料、截面积、温度,定量性观察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第三步固定导体的材料、长度、温度,定性观察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第四步固定导体的材料、长度、截面积,定性观察电阻与导体温度的关系;总结以上得到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此外还有对比观察法,例如:在讲述同一类物理量时经常用到该方法。电流看不见、摸不着,不好讲述,但我们可以与水流、车流、人流相对比,学生易于接受。当然,若利用计算机模拟电流的产生机制,再让学生对比观察效果会更好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在实验中,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观察实验的积极性,包括那些细小的和稍纵即逝的变化,及时的将它们记录下来,分清主次。为达此目的,就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让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等不同角度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除要示范操作外,还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如: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实验:让学生观察平行光线射入凸透镜出现的现象;再让学生观察平行光线射人凹透镜后出现的现象。学生观察到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聚在主轴的焦点上,平行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向外散开。通过两个实验的观察,学生自己就能得出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带眼镜的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近视镜的镜片中间厚外圈薄为凸透镜,而老花镜是外圈厚中间薄为凹透镜的道理。又如摩擦力实验: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毛巾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再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棉布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何变化。最后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平滑木板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何变化。以上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得出结论:“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长。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任何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牛顿第一定律)。”这些实验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感受得出正确结论的喜悦。物理学科研究的是力、热、声、光、电。实验中的现象可能有发光、放热及放电等现象。不同的现象对人们感觉器官的刺激不同。如果学生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即使实验再成功,也会有一些现象被掩盖或被忽视,而这些现象又往往反应了实验的本质。例如:水的沸腾实验,学生只注意到翻滚的气泡和腾升的蒸气,而忽视了气泡产生和变化的过程。实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从试管底部观察出现的气泡,接着观察气泡上升的过程,再观察气泡升出水面后的现象,最后观察试管内和试管口(“白烟”水蒸气凝成的小水珠)。又如:碘升华的实验,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被吸引到冉冉生起的紫色蒸气和重新凝结的闪亮的晶体上,而忽略了固体碘没有经过熔化就直接气化的现象,这正是“升华”的所在。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加强观察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四、根据不同层次的心理水平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分析是思维的必然。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考虑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水平。第一种观察水平的特点是:观察不全面,对物理实验现象只停留在“好看”和“稀奇”上,注重明显的感官刺激,对现象本质的分析很不完全,概括抽象的程度也很低,学生只能看到实验现象中的个别的、非本质的成分。如:电磁感应实验,学生观察到以下情况:在上为N极下为S极两个磁极的磁场中导体不动,电流表的指针不发生偏转,表明导体中没有电流;让导体在磁场中向前或向后做切割磁力线运动,电流表的指针就发生偏转,表明导体中有了电流;让导体在磁场中向下或向上运动,不切割磁力线,电流表的指针不动,表明导体中没有电流。通过实验,学生得出结论:“闭合电路中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时,有电流产生。”实验时,学生非常好奇,只注意了电流的变化,对为什么有电流产生?产生感应电流方向又有什么规律等问题,却很少去寻根问底,探究其原因。但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好奇性是培养他们学好物理的钥匙,要进一步激励学生继续观察分析: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方向与导体方向或磁场方向的关系。1.保持磁力线方向不变,改变导体做切割磁力线运动的方向,则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也会发生改变。2.再保持切割磁力线运动的方向不变,把两个磁极对调,使磁力线方向改变,则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也会发生改变。观察后,学生进一步得出结论,感应电流方向和导体运动方向有关。第二种观察水平的特点是:能够基本完整地观察,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这是学生观察水平的一次飞跃。最后,教师归纳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可用右手定则来判定。这种观察不但全面细致,而且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自觉的去探究原因,这是为创造性思维做准备的观察,它能够引导对实验现象上升为科学的理性总结。教师要不断地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低级向高级发展,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这样,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也能有很大的提高,使实验教学起到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的作用。

总之,任何实验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是思维加工的前提。具有观察的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学生今后从事学习、研究和创新必不可少的素质。物理实验就是通过观察获取的实验现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整个实验教学中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首要前提,是丰富学生知识、扩大学生视野的重要环节。在物理实验课上,要使学生养成对实验有主次、有步骤、有层次的观察习惯,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启发学生观察实验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几个层次入手: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其次要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并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再次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心理水平培养观察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新课程理念去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并且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途径达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是提高观察能力和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要经过长期的、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素质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相应知识的教育和进行其它相应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同时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及意志品德,得到进一步发展,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三篇: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观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项感知活动.从物理学的角度而言,对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的观察是很多物理知识建立的第一步,因此对学生的观察品质和观察能力进行培养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对初中学段的学生而言,观察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观察活动往往在目的性方面有所缺失,观察的视角有所混乱,很多重要的现象没有得到充分的观察.笔者认为,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每一位教师都知道初中生是否学习和他们的兴趣爱好有关,很多初中生完全受自己的兴趣爱好支配,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什么.因此,物理教师要是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首先就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喜欢观察物理知识的兴趣.(1)利用物理自身具有的魅力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当然教师不能灌输学生物理的美,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发现物理知识中的美,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2)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观察兴趣.每一位学生都渴望成功,体验成功的感觉,并且成功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获得成功.2明确观察的目的性

物理学领域的观察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看清有关物理现象,进而发掘其本质,并能进一步实现规律的归纳.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以看热闹的心态来观察物理现象以及实验过程,往往导致其探究方向的迷失.例如,在学习分子间存在间隙时,教师会演示酒精与水进行混合的实验(如图1所示):将一定量的清水注入长度约为一米,直径约为两厘米的玻璃管,再将酒精缓缓地注入其中,使液面上升到管口.为使得实验现象明显,可在酒精中掺入有颜色的物质.此时酒精与水分界面较为明显,再将整个容器轻轻摇动,颠倒几次,使内部液体充分混合.如果教师之前没有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搅动前后体积的改变,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将观察的重心放在液体颜色变化上,其原因是色彩上的变化会给学生更加强烈的刺激.因此教师在实验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引导学生围绕分子间的间隙存在可能性对实验的结果进行猜想,从而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性:对比前后的体积变化.以避免学生被实验的表面现象所左右,进而导致认知过程受到干扰.3理顺观察的次序性

物理实验强调现象前后的变化以及有关操作的关联和对比,进而才能得出其中的规律和实验操作要点,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在进行观察时,要提醒他们注意一定的次序性,这有利于他们认清物理过程的各个方面,在突出重点同时,避免发生挂一漏万的情况.观察的一般次序应该是“整体→局部→整体”,即先认清观察对象的全貌,再分析对象的局部细节,最后再回归整体形成完整而细致的认识,这就是点面结合的次序性策略.例如,学生在刚刚接触电学实验时,教师要以范例的形式提供演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顺序观察演示实验:电流表的使用.(1)在电路连接完毕后,在开关处于断开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观察整个电路结构(如图2所示),明确电流表的连接方式和测量内容,并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

(2)提醒学生观察电流表量程的选择以及正负接线柱的接入方式,观察表针是否指在零刻度;

(3)指导学生观察表盘的刻度特点,并教授基本读数方法;

(4)闭合开关,引导学生准确读数,并做好记录;

(5)断开开关,提醒学生拆解电路以及整理器材.在相关步骤结束后,让学生通过对相关操作过程的复述,以此来检验学生的观察结果,并进一步让他们从整体上回顾实验的操作细节.4突出观察的层次性

一个物理现象有多个观察的细节需要把握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尽量全面观察的前提下,能突出重点,对在整个现象中起到决定性影响的细节要着重把握.例如,在讲授“晶体的熔点”时,教师会演示海波熔化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此现象的观察构建有关晶体熔化的规律以及熔点的概念.因此,学生要有意识地观察本实验中的两个重点:海波固体转化为液体的状态变化特点,温度计在这一过程的读数情况.当然实验过程中,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水浴加热的基本操作以及石棉网的作用等等也在学生的观察内容之列,但是前面两个重点是本节内容对应的细节,必须凸显主次的层次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围绕探究目标通过观察来获取自己构建认知的有效信息,如此才能提高观察的效率.5分辨观察的差异性

物理现象的发生经常需要对应一定的条件,条件不同,所出现的现象也就有所差异.物理规律的构建,就是要发掘条件和结果的对应关系.因此对有关现象的观察,就必须把握住不同条件下观察的差异性.例如,在和学生介绍有关蒸发过程的吸热现象以及蒸发速度的影响因素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这样的实验来对有关规律进行认知.四支温度计分别提供不同的条件,具体如图3所示,其中A直接悬挂;B在悬挂的同时,用扇子对其扇动;C的玻璃泡上裹上蘸有酒精的棉球;D与C相似,但增加用扇子对其扇动的条件.学生在观察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对比四种不同情况下,温度计示数的变化特点.完整的观察,不仅仅是记录下温度计的读数是否变化以及变化快慢,而应该匹配不同条件,积极思考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总之,引导学生充分掌握观察的有关技巧,有助于他们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方法的养成.然而观察能力的提升和方法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营造情境、演示现象让学生进行观察,更要给出时间让他们细致地观察、耐心地分析,让学生充分品味到观察的乐趣.

第四篇: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主动积极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形式。化学科学的发展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意义更显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呢?

一、选择感知对象,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在观察过程中,人不可能同时对所有的事物感知,往往把感知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事物上,也就是说知觉具有选择性。根据知觉的这一特性,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围绕目的,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感受性,思维也才能清晰准确。

例如,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这一实验,目的是要导出“化学变化”这一 概念,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1)点燃前镁带的颜色、状态和硬度;(2)燃烧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和硬度,以防止学生只注意了“燃烧时发出的耀眼的强光”这一现象,而忽视了“反应后生成物的特征”这一观察的重点。

二、注重感知程序,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是指通过观察能获得事物的全貌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就必须根据观察的目的,遵循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确定观察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若马虎粗心,随心所欲,所获得的知识就可能是局部的,支离破碎的。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1)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2)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3)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要依次进行,不遗漏。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抓住本质特征,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事物的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观察的精确性表现在,不只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更重要的是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精确性的过程。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1.根据教学目标体系,制订出“双基”与能力的具体要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同步发展----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同步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同步进行,教师讲授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调节同步进行,统一 要求与因材施教同步进行。

2.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条件来选择教法,将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3.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特点:模型----立体模拟,投影----平面模拟,幻灯----静态、局部动态模拟,电视----动态模拟等。

4.化学习结构,使学生领悟和掌握五环节(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自测与小结)学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品质与素养。

第五篇: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引言

观察体验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 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 它始终贯彻于美术实践的全过程。美术教学中的观察体验, 不论是具象的, 还是意象的, 都是把视觉的空间感受力、视觉的造型元素、视觉的质感、视觉的记忆力和想象力以及视觉的审美情感和视觉的整体观念等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不断探索的课题。

美术教学过程是一种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并形成一定思想品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毕可秉在《对美术教学过程的思考》中指出“当前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存在着某些偏差,发动学习主体—学生的应有认识,忽视了学生主题的主观能动作用。”美术的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美术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李婷在《谈美术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中提到“主动思考和被动思考是两种性质的思考。主动思考,学生的思考是积极的、全面的,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个过程也可以讲是学生个性的培养、形成、发展的过程。个性化教育也是当下教育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个性化的培养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所在,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失去个性就意味着失去了它的生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尤其重要。

在谢旭斌,杨军林《谈写生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中,作者提到:“人们认识事物都是从观察开始,并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所以,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智慧的主要手段。良好的观察能力是美术造型技能提高的基础,并且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才能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和表现能力。”王建华在《营造美,实施美》一文中强调“观察力的培养与提高,是美术教学中学生学会学习的一扇大门。”张娟在《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也提到“直观是一种为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识能力,在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小学生的认识主要靠直观发展,尤其在艺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小学生的早期艺术形式,含有高度抽象的集合图形。小学美术教学必须根据根据儿童的认知特征,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也指出通过有趣的美术表现和观察活动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周围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以往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往往重视外化性的造型表现,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内在观察能力。

1相关概念界定

1.1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

第1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它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活动。它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观察并不是一种凭借人的感官而在自然界中进行盲目搜索的活动。观察作为自然科学研究所运用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总是要被自然科学研究中要解决的任务所制约。在人们刚开始从事观察活动时,人们是凭借自身的感受器官直接进行的。人的感觉器官直接作用于观察对象,获取关于观察对象的各种信息。

1.2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属于感觉能力的范畴,是一种综合性的知觉活动,并带有思维的色彩,观察过程与记忆、既括分类、思维推理、空间知觉等各方面的认知过程是结合在一起的。是很难截然分开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到各种基本方法的设计中。我们在学具教学法的分类体系中,把观察能力的培养方法与记忆能力培养方法合在一起,主要是考虑学生需要先将各种画面的组合规律观察出来,然后才能够运用组合规则使用记忆方法,将内部的心理过程以动手操作的方式展现出来。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人的智力活动的水平。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特别强调人的观察能力,他在实验室的墙上刻着几个醒目的大字:“观察,观察,再观察。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察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超过中等水平的人们”。儿童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业成绩的优劣。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根据他对学习落后学生的长期研究后发现,后进生的普遍特点就是观察能力差,不会发现知识间的特点和联系,因此,他们掌握知识的能力就差。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观察能力具有下列的品质和特点,首先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次观察具有顺序性、条理性。再次观察具有理解性,即善于发现某种事物的特征,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后观察具有敏锐性,善于发现一般人所不易发现的或容易忽略的东西,独具慧眼,明察秋毫。

1.3观察能力意义

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一种能力。通过观察认识了解事物,才可能反映事物。而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要具有正确细致的观察力,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没有观察力也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小学生的口语、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观察事物和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忽视了培养观察力这项工作。实践证明:培养孩子正确敏锐的观察方法,对生活中人,事,物等进行积累与储存是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前提条件。同时孩子在细致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审美感知能力,认识,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与发展。

1.4观察能力与美术教学的关系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有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就有什么样的表现方法。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正确认

第2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识方法形成的前提,有了正确的认识方法才会形成正确的表现方法。尤其在美术这门以观察为基础的课程中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术学科的教学,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从对外部事物的观察开始的,特别是在山区农村,很多学校对美术教学重视不够,美术课教学停留在最原始的描画阶段,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美术教师必须强化认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把握事物形体、色彩、结构、质量等外部特征,全面、深入认识事物,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美术课堂教学的主线是审美教育,一切的美术活动都离不开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因此,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活动中也要注意和审美相结合。人教版第二册《影子的游戏》一课教学时,教学目标其中一个是:观察阳光下自己的影子和描绘自己的影子感受图形的外形美。于是,我把学生带到校园里,站在阳光下,让学生自己观察或交换观察影子,引导学生感受影子由人物的不同动态带来的不同的美。再引导学生绘画自己的影子,用最简单的图形表现。展示评价时,学生们能够相互观看别人的作品,还能知道绘画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能够体会作品的美,能用“我觉得这个弯腰的影子像一只小猫,真可爱!”“呀,小树和他拉手了!”等等稚嫩、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喜爱和欣赏。我想,正是通过观察和审美相结合,学生们才能这么深刻地发现美,表现美和积极热情地欣赏别人创造出来的美。

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因此,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我们,要给每一个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势必要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美术课堂教学中长期的首要任务,要加强引导,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并且能着眼观察社会生活,去发现体会大自然和社会中的美好事物。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并且无意性、情绪性很明显,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而培养观察的兴趣则是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会观察“最好的老师”。

2科学观察的特点和方式

科学观察,即科学研究中的观察,讲究客观性、准确性、真实性,以求真为目的。基本方法有三种:一是历时性的跟踪观察,也叫动态观察,即自始至终地观察事物的成长过程和发展变化的脉络。二是共时性的透视观察,也叫静态观察,即用类似解剖的方法,由表及里地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三是超越时空、打破各种限制的跨越式观察,也叫比较观察,即由此及彼地观察事物的横向联系,找出事物的差异,从中发现事物的特殊性。科学观察,适合于科学论文、科学说明文、科学小品文的写作。

2.1科学观察的特点

第3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与观察者个人的学术素养、习惯、积极性有很大的关系。观察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知觉活动分为有意识观察和无意识观察。无意识观察可能由外界对象的特点(鲜明性、排列顺序、异常性)引起, 也与个人兴趣有关;在有意识观察中, 观察者具有目的性, 他们有意识地选择观察对象, 以便证实或证伪自己的意图观察具有自主性、系统性、整体性和个体特征的特点。观察者分为四个基本的类型: 分析型、综合型、分析综合型、情绪型。分析型的观察者在观察对象时, 首先注意事物的细节和局部, 缺乏对事物特征的整体概括说明的能力, 他们过分注意细节, 难于把握、理解事物的本质;综合型的观察者注意对象的整体特征, 但不注意事物的细节和过程的分析综合型的观察者既能理解事物的本质, 又能用细节对本质加以说明, 这种类型的人总是把个别部分的分析与结构相比较, 把事物的真相与相关的理论解释作比较, 具有这种品质的人更有利于从事科学活动;情绪型的观察者, 对于各种外界刺激都表现出过高的情绪兴奋度, 他们往往过分注意自己的体验, 并用这种体验代替周围观察的真实面貌这4 种类型的划分不是固定不变的, 观察者往往由于年龄、知识水平、性格的变化或由于所处的环境和文化氛围特点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观察习惯。

2.2科学观察的方式

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科学的观察方式尤其重要。要从小养成自觉地、认真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学会比较与鉴别,逐步达到加深对各种事物特征的认识、理解和记忆。这对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很大帮助,甚至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为了有效地进行观察.更好地锻炼观察力,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是必要的。在实习过程中我采用的方法是:阶段指导循序渐进、观察写生与创作练习相结合。

3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美术是借助于各种物质媒介,表现瞬间特定的事物而作用于人的视觉艺术,直观可视性是美术的最基本的特征,美术始终把视觉形式和视觉心理作为其研究对象。观察体验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并始终贯彻于美术实践的全过程。美术教学中的观察体验,不论是具象的,还是“意象”的,都是把视觉的空间感受力、视觉的造型元素、视觉的质感、视觉的记忆力和想象力以及视觉的审美情感和视觉的整体观念等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不断探索的课题。美术是空间艺术。美术教学训练中,观察体验的空间意识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对客观实际空间的认识。如学生在观察人物、景物等所感受到的视觉审美表象的空间距离、空间透视、空间的虚实等。其二,是对创作空间的把握。这就是依据观察体验的直觉,组织和调整平面空间的布局构图。在把握创造空间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均衡、对比与呼应、变化与统一的视觉谐调的美感体现。其三,是观察的心理空间的体验。不同的空间形式的视觉感应,将产生不同的审美心态和情绪。如庄严、寂静的稳定之感;压

第4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抑、紧促的离心之感;和谐、舒畅的向心之感等等,这几种感觉就是心理空间的情感定向。

3.1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并且无意性、情绪性很明显,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而培养观察的兴趣则是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会观察“最好的老师”。一般来说,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好奇心,即产生强烈的要了解形式美感的愿望。学生的兴趣一部分是由自身审美素质自发的,但大部分则需要教师以教学形式诱导引发的,这是美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如在人教版第一册《我的新朋友》一课,旨在通过美术教学把社会人际交往,友情观念,朋友意识传递给学生,让刚刚认识的同学建立朋友关系。由于刚入学,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这个活动是非常有趣的,能够很好的吸引一年级的学生。而认识一个人,观察其外貌是最快的途径,因此,在技法指导上,借一系列的范例让学生欣赏,力求让其学会观察,并能抓住人物特征。于是,在课堂中,我为了达到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好朋友的目的,设计了“猜朋友”的环节,通过“你的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她/他胖还是瘦?”“脸长的什么样?有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地方?”“头发怎样的?”“今天穿什么衣服呢?”等问题加强学生对朋友外形的观察。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上来了。由于环节设计得贴切学生的心理,教师的提问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自己的朋友的外形观察得比较仔细,突破了重点,使学生获得了大量感性认识。

3.2在美术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美术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同美术水平的发展是平行的。学生作品千姿百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这除了学生本身掌握了绘画的知识和技能之外,离不开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大脑、小手去发现、去捕捉、去描绘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图画。

3.3开展学生观察实践

美术教学中的观察体验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效果, 而应从事物的整体结构出发, 应用几何的分析方法、充分地理解形体的构成, 透过繁琐复杂的形体表象,去抓住形体结构的本质东西。运用视觉的造型基本元素去把握事物的形体特征, 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其气质特征, 做到“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大千世界中, 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具有各自本身的特质,在描绘各种不同的事物时, 通过观察体验, 在视觉上能感到各种不同的事物特质, 如玻璃、金属、木头、瓜果、蔬菜等都有各自不同的质感, 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觉。即使同一物体在不同的环境和光线下, 质感的视觉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 只有通过周密观察、具体分析事物的特质, 才能充分而生动地表现出逼真的质感。这些真实的特质感受, 是通过观察实践得来的。

第5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3.3.1演示性观察

首先,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目标或采用激将法。如:“你觉得这幅作品中还有什么地方改动一下可以更美?请你试一试”,“我的飞机设计好了,你能添画几笔使它的功能更多吗”,“老师敢说你们中没有人能做得更好”,这些具有试探性对话,帮助学生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从模仿到创新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循循善诱,一步步提高要求,一开始让他们在老师的演示性作品之上局部创新,往后在逐渐提高要求。

其次,让学生明白演示性观察的目的。演示性观察的目的是让学生从中理解、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并用掌握的方法和技巧去表现更多的对象。教师在进行教学示范时不能过高要求学生像自己一样娴熟的表现,要让学生意识到老师更在意方法的运用而不是画的像或好。如:对敢于尝试创新的学生给予多一些关注,对喜爱模仿的学生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再这其中我们也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当学生喜欢你,愿意和你交流,这种情感默契才能促使学生投其所好,按照你的预期目标发展。

再次:教学演示性观察要适应学生。教师的教学演示性观察要考虑到各班学生的整体素质、年龄的差异、智力水平,认知能力等实际因素,示范内容要适应学生,演示性观察手法也要适应学生。不宜过难过繁或过简过易,要让他们伸伸手就能够得着。

总的来讲,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演示性观察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并随机应变,为了学生的成长而服务。演示性观察使我与孩子们走得更进,演示性观察让孩子们更喜欢我。让恰当适时的演示性观察与新课程同成长。

3.3.2在日常生活中观察

美术欣赏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审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比如农村到处都有美的存在,如民间艺术的美、农村风景的美、农民伯伯劳动的美、农村风俗人情的美等等。农村美术教学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发现生活的真、善、美。有了发现美的一双眼睛也就能够更好地欣赏艺术的美。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此说来,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审美能力,使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多么重要啊。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开放课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走进生活,观察体验,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从而唤醒学生的第三只眼睛,也就是让他们发现和感知生活的美,进而能理解和创造艺术的美。例如,在教学《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设计与应用)》这一课时,课前我组织学生社区或村庄、公共场所、学校、医院等参观感受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建立初步的设计观念为学习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6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贝弗里奇说:“培养那种以积极的探究态度关注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在研究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大量的学术知识更重要。”为了锻炼观察能力,养成持久的观察习惯。促使学生津津有味地进行多样观察,增长知识。打开思路,采取了创意写生的绘画练习。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添画。如写生螃蟹时,有意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蟹壳,想象它的花纹、功能,让学生大胆添加。在教师的诱导鼓励下,“蟹姑娘”、“蟹将军”、“螃蟹野战车”等一幅幅新奇作品纷纷出现,学生们越画越想画、越画越爱画,兴趣浓厚,这样做不仅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兴趣和持久的观察力,也提高了他们绘画表达能力。

4小结

在美术教学训练中,树立观察体验的整体观念,不仅是视觉方式问题,也是一个审美要求问题,事物的整体视觉效应是观察体验的最高标准。从整体出发,进行观察体验、分析比较、才能把握事物的形态和气质,才能领悟到事物的情趣和意味。观察由感性的认识推到理性的分析。体验由表及里地探索事物的本质。在不断深入观察体验的过程中,要善于强化和把握事物的重点、主导、本质的东西,使事物的整体更概括、更有神韵,这就将视觉的自然事物升华为艺术的审美事物了。新世纪,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培养,而观察力是智力的门户。所以,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发展他们的正确观察力,是美术教学中的首要任务。

第7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2] 毕可秉.著《对美术教学过程的思考》山东教育出版社[M],2000.12 [3] 李婷著.《谈美术教学中的师生关系》,2010年5月 [4] 谢旭斌、杨军林.著《谈写生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5] 王建华.著《营造美,实施美》山东美术出版社[M],2003.8 [6] 张娟.著《浅谈小学美术教学》湖北教育出版社[M],2006.1第一版 [7] 肖秀云.著《发展教育》江苏美术出版社

[8] 初立有.著《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探讨》吉林大学出版社[M],2008.2 [9] 李淑贤.《关于小学美术教育的思考》

[10] 赵汇鑫.编《美术课程互动式教学与素质教育》,21010.4 [11]刘振选.著 《谈美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12]肖扬.著 《浅谈学具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2010.8 [13] 武星宽.著《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价值的培养》北京,2004年 [14] 巫国民.《美术制作课堂教学探索》

[15] 马智著.《美术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培养》,2010.3 [16] 蔡惠妹.著 《个性化教育视域下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D],2006

第8页,共9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9页,共9页

下载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 物理课堂教学 学生 兴趣 一、开展课外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物理实验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的要求。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分析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关键......

    浅谈生物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新疆农二师24团中学 江忠兴 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摘要】观察,是人主动知觉客观事物的一种活动方式。它不属于思维的范畴,但又与思维密切联系。观察,不仅可能使主体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策略论文(精选5篇)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观察和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最基本的方法。新一轮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而观察能力的培养又是培养实验素养的......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想要在物理教学中融入创新,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做出转变,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更......

    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从物理教学的角度运用理论与事实相结合的方式论述了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主要从四方面加以论述:第一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氛围;第二在物理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符宣日 (海南省东方市民族中学)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