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小故事:一只手表的领导力
管理小故事:一只手表的领导力
每一个企业需要的是能够主动领导自己的企业人员,而不是那些被人推着走的员工。
即便我们每天向员工播放《执行》,不断灌输这种观念,我们的企业也不一定能够锻炼出一支具有加西亚精神和具备执行能力的团队吗。笔者想从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中,向我们的企业管理者提供另一种思考方向。
笔者的儿子从上学以来就有个问题,就是从来不愿意早起,为此也经常上学迟到。这在低年级时,学校要求还少,比较宽松。因此,儿子的压力也不大。但是,今年开始,学校对中年级的学生提出严格的作息制度,儿子因为迟到的问题经常受到学校的批评。笔者也为此经常是催促加劝说,口舌费了不少,却一点效果不见。时间观念成为了儿子的当务之急。
怎么办?是继续向儿子灌输学校的规定告诉儿子时间就是金钱的道理?还是实行强硬措施?其实这些方法即使不断变换花招和言辞也始终无济于事。
笔者下决心,为了帮助儿子树立时间观念,领着儿子去商场,让他自己选择一块他所喜欢的手表,送给他。
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变化。早起已经成为了儿子的自觉行动。每天在闹钟准点响起时,他已经起床了。甚至有时在闹钟没有闹时,他已经起早了。时间的观念就这样牢固地建立他的头脑之中。
而我却经常要被儿子从沉沉的睡梦中叫醒。我非常惊奇一支手表的领导能力远远超过我的谆谆教诲。
我们的企业似乎并没有理会每一个同笔者的儿子一样具有人性要求的员工们的愿望,就像做父亲的我一样,忽略了他们更多的人性的呼唤。
同样,我们的企业经常会在市场上遭受失败,为什么?难道不也是因为忽略了消费者的人性呼唤吗?
我们的企业在广告中提到,有爱,科技也动情,科技美学化等等的眩目的言辞。却忘记了消费市场上美的传统观念已经破裂或者说,美这个词语很可能成为了我们市场上被消费者抛弃的一个概念。就像男孩子钉耳钉。并不是传统的美所能够解释和涵盖的内容。这里有的是新的时代一种自由开放的状态下的人性的表现。
或许,科技不仅仅是有爱,而更多的是需要创造人性的需要,展露人性的自由精神需求。
这有可能改变我们企业未来的市场命运。并不仅仅是因为笔者所讲的故事。而是自由开放的状态下,人性的呼喊。假如我们的企业能够在市场上执行的话。
第二篇:手表小故事
手表的小故事
观看了这几个微课程,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六年前的那个天外来讯》,这个微课的情况和我现在的情况想法差不多,微课中的句句话,我都深有感触,说实在话看了这个微课,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可惭愧了,每天只是知道训诉学生,抱怨学生差,什么也做不成,可是反过来想想自己又做好了什么,在教学中又是如何引领学生做好每一件事的,学好每一部分知识的呢?这个微课的中的“教育需要激情,就像生命需要奇迹!”这句我的印象最深了,说得多好,如果我们老师上课都没有一点激情,孩子们又谈什么学习兴趣呢?
每次都想好好备课,上课时引领学生好好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自己总是没有那多的时间去备课,总是在学校忙一档案材料,把教学当成了副业,所以,我们总是在为自己找理由,我们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备课,哪有时间准备一些课件呢?整天都是把这些当成理由,而抱怨学生学不会,上课不听讲,什么也学不成,这不是都怪自己吗?又怎么愿得上学生呢?
上个星期,我们班的杨洁,带来一块手表,课余时间摘下来让他的对桌刘旭阳看看了,谁知刘旭阳竟然对这块手表动了心,下午放学的时候,杨洁的手表摘下来,放在了课桌上,刘旭阳趁杨洁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把手表拿走了,第二天,杨洁爸爸专门跑到学校对我说:“杨洁刚买的手表,不见了,让我在班里给找找。”
利用课间我寻问了杨洁,昨天让谁带过这块手表,他也只是说让刘旭阳带过,我便把刘旭阳叫到我办公室问问情况。刘旭阳只口否认,他没有见过,只是看看了看就还给杨洁了,还出口不信你搜我家。看他说话不慌不张的样子,我还以为是我冤枉了他,便不再死死追问,我让他静静地想想,还告他,如果是他拿了的话,只要承认错误,把手表拿来还给杨洁,我便不再追究责任。第二次再次寻问他时,他还是镇定自若,一本正经的样子,根本就看不出有什么不对劲,他还是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次我更是坚定是自己判断错了,应该再问问别的学生,但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第三次和他谈话的时候,我不得不连哄带骗的,有吓唬他说:“别班的学生说见你带过这块表,要不让他来掀发你。”这下他可吓坏了,才肯承认他拿了这块表,真是费劲,现在的孩子真是什么都不怕,根本就没有承认错误的意识,如果我们不讲究策略的话,还真是找不出真凶来,但愿我们老师也好,家长也好,都要好好教育孩子,让孩子明白做错了事,应该主动承认错误,不要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批评这样的孩子,让孩子多一些自尊,留给他更多一点成长的空间,真正用爱心去感化学生吧!但也不是对学生一味的放肆。
第三篇:领导力小故事
分享:
四块糖的领导力
故事:
日前,偶然看到了一个《四块糖》的故事。故事说的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任校长时,又一次在校园里偶然看到王友同学用小石块砸别人,便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谈话。
放学后,王友来到校长室准备挨骂。
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奖给你,因为你按时到这里来,而我却迟到了”。王友犹豫间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又是奖给你的,因为我教训你不要砸人时,你马上不砸了。”王友吃惊地瞪大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给王友:“我调查过了,你用小石块砸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同学。”王友立即感动地流着泪说自己不该砸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正确认识自己错误,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
阅罢,我沉默凝神良久,而内心却是热血翻涌。
一方面,也曾为童师的我,万分感叹与无比钦佩前辈大师陶行知对于教育的高境界与大智慧;另一方面,也由此对我们所谓“成年人”的管理,浮想联翩,豁然开朗。
启示:
我们过去都说“管理出效益”。这两年,它被另一个更时髦的词,那就是“领导力”。不错,领导力既是管理的核心,又是管理的升华。甚至由此,很多人都特意强调“领导”与“管理”的不同。
但是领导力是什么?有效的领导力又是什么?很多人都知道:是影响力。
那么,影响力又从何处来呢?
有的人立即想到了“权力”,谈任何事都最关心“谁拍板”。有的人立即想到了“是非”,认为只要自己一心为公、自恃扬善,便不怕鬼叫门。
但我觉得都不对。
动辄将领导等同于权力者,是鲁莽而肤浅的。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希特勒横扫欧洲,却迅速亡国。迷信权力,只会让人走向崩溃,包括他的事业,及他本人。
坚信领导来自于正义者,则是简单与幼稚的。古今中外历次应运而生的变革却都最后夭折,早已证明:内容往往不如方式更能决定事物最终的成败。比如北宋王安石。
而陶先生这一经典故事,则一举点破了我原先内心只是朦胧混沌的一个想法:“领导力的精要,是诱导„„”
我之所以这样说,还是基于我们人所共知的一个道理:“以人为本”。管理也好,领导也罢,前提就是承认我们作为的对象是“人”。因此,管理与领导就必须基于人性。
而人性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以自我为中心”——最近也有个很有趣的概念,叫“自重感”。因此,除非是他发自内心愿意做的,其他最终都会阳奉阴违乃至适得其反。毛泽东晚年的成功与失败,都与此有关。因为革命小将们忽然发现了自己的伟大(而非毛的伟大),所以一夜之间天下大乱,无人幸免。于是毛春风得意。又因为几年过后革命小将都渐渐发现自己早已没有了人的灵魂,于是再不愿掏心挖肺的追随到底,只剩下装模作样的干嚎。于是毛嚎啕大哭。
所谓“愿意做”,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而对此,权力是无能为力的。因为权力永远只是物性的,而不是人性的。晚年逐渐清醒的毛泽东在貌似依然“一句顶一万句”时,就已经消沉地承认“我只改变了北京周围那一点„„”
人性的另一特征,便是“非理性”。人是感情的动物,人们对事物的判断绝大多数是依据感情,而非道理。而能始终理性的人易成大事,正反证了多数人本能的非理性。因此,在当今,民粹主义越来越容易利用所谓民主机制大行其道。也因此,人们从理性上在看重你在上面做什么的时候,更从感性上看重你做事(不管是什么事)的方式。君不见,当今西方民主选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下到基层无休止地握手拜票,而无需多说任何所谓主张。因为,对于多数人,受到尊重的心灵快慰,远重于对是非曲直的判断。
特别是作为领导,更应该明白:你所辖的部下对于是非曲直自有独立的判断,既不需要你去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你也几乎无法去从是非层面上改变他们的原有判断,只不过他们隐藏于心不表露出来罢了。如果领导者敢于蔑视部下的智力,那他自己就是实足的弱智。
那么,作为领导者能做的、应做的是什么?就是诱导,利用人性去诱导。
回到陶先生的案例,我们看到陶先生自始至终都没有指出过那个孩子一丁点错误,反而一次又一次地夸奖他,就是利用了人性中“以自我为上”——原来我居然会有这么多值得自豪的优点!而当这些本性获得出乎意料地满足时,他们就会失去理智地迎合对方、忏悔自己。
应该说,他对自己错误的认识,完全来自自己的智力与判断力,与陶行知无关;但他对自己错误毫无保留地忏悔表达,则完全是情绪至上被陶行知诱导的结果!
而正是这种基于人性需求而被诱导出来的、发自内心的认知,对他的影响力才是最巨大、最持久、最深远的!
第四篇:企业领导力小故事
企业领导力小故事——是拉不是推
有一个企业家的儿子,从小就非常渴望成为领导者。等他长大成人,大学毕业后走进父亲的企业工作。经过几年的基层工作锻炼后,父亲准备提拔他当经理,他担心不能胜任,于是就问父亲该如何才能做好领导工作。他没有直接回答儿子的问题,而是拿出一段30厘米长的绳子放在桌子上,叫他的儿子手拿绳子的一段往前推,看能不能让绳子向前移动。结果他怎么推也不住前移动,只是歪歪斜斜的在原地扭动。父亲问儿子怎么才能改变现状?儿子拿起绳子,调了一个方向,然后向前拉,绳子直直地向前走了,轻轻松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父亲问儿子悟到了什么,儿子说“做领导不能在后面推,要在前面拉”这就是领导成功的秘诀。
第五篇:手表的纪实故事
高力在表店为父亲精心挑选了一块手表,一只瑞士名表。目的是为了感谢父亲,因为父亲当年曾给他买过一块上海牌手表。
那只表当年买得很贵,七十二块钱,要卖几百斤谷子,是家里几年的收入。
父亲买那只表是因为高力考上了大学。高力是村子出的第一个大学生。父亲为此走路腰杆都直了。当年,高力家在村子里最穷,从来就没人瞧得起,对他家吃了上顿没下顿还供孩子读书,总是讽刺挖苦。
母亲觉得父亲不该买那么贵的东西,问父亲哪来的钱。
父亲乐呵呵地说,找人借的。
今后拿什么还呀?母亲顿时满脸愁容。
慢慢还,儿子读大学,没块表,多丢人啦。父亲得意的笑着。后来却为了那块表,帮人打了一个月的谷子,脸晒得黢黑,手上到处都是伤。
高力戴着那块上海牌走进了大学,开始了自己崭新的生活。那只不停咔擦咔擦走动的表,时刻提醒着他,永远不能懈怠。四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留在了城市,有了一个体面的职业。高力很爱惜那只表,除洗浴时怕进水取下来小心存放,其余时间都戴在手腕上。
高力想,有钱了,一定得给父亲买只表。可工作了很多年,高力也没富裕起来。美好的愿望,像月亮,一直挂在遥远的夜空。
高力爱上了一个女孩。一个干部子女。可不久就分手了。女孩的父母不同意,说他戴的表那么差,一看就知道家里很穷。女孩的父亲戴着一块劳力士表。高力一气之下,就把表给了父亲。父亲说,你戴着吧,上班好有个时间。高力说,不用了。他没法给父亲解释。
高力发誓要买块名贵的手表。他背着父母辞去了公职,没几年,竟奇迹般发了。有钱后,他相继买了10多块瑞士名表,块块价值不菲。但由于应酬太多,四处奔波,却把给父亲买表的事给忽略了。直到上次回家,看到父亲手上的那块上海牌,才突然想起。
高力给父亲买表的另一个目的,是想靠这块表,改变父亲死活不进城的态度。
有钱后,高力就一直想把父母接进城里居住。但父亲不答应,说空气不好,太嘈杂。父亲不同意,母亲自然也不敢同意。母亲一辈子都听父亲的。上次回去,父亲还是那个态度。
回到家,高力对父亲说,爸,把右手伸出来。
干啥?父亲问。
伸出来就知道了。
父亲颤颤巍巍地伸出了右手。
我给你买了一只表。高力把新表展现在父亲面前。
父亲手像被蜂刺了一下,突然缩了回去。说,不要,我有表。
那表都20多年了,肯定坏了。高力说。
又不是泥做的,怎么会坏!我每天都和新闻联播的时间对了,准得很。父亲说。
这表很贵的,比那只好几百倍,你辛苦了一辈子,该戴只好的了。高力继续劝。
父亲坚决不换,说,表是看时间用的,又不是拿来吃的,都一个圈圈,有什么好不好的。
高力无可奈何,摇了摇头,把表揣进了裤兜,直接说进城的事情。
父亲没直接回答愿与不愿。问他,你是经过杨柳湾回来的吧?
必经之路,不从那里从哪里回来呀?高力不明白父亲究竟想说啥。
看到那一片田土了吧?
嗯,全部种的蔬菜。
那是高山承包的,搞农业开发。父亲说。高山是高力的堂兄,在城里搞房屋开发很多年了,比高力有钱多了。
现在,他父母都回来住了,自己也搬了回来。
你是想我搬回来?高力终于明白了父亲的意思。
你爸看到这么多地丢荒太可惜了,想你也回来承包,还可以吃自己种的粮食。你们城里吃啥都不放心。母亲插话了。
父亲接着说,搞农业不一定就不赚钱,再说了,钱赚多了也没用,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见高力不语,父亲突然伸出右手说,你看看这表,不管时针分针秒针,都只能围着表圈转,从哪里出发,都得回到哪里。人一辈子,就是转圈。现在,你们城里越来越不像人呆的地方了,我们跑去干啥?我估计,今后,城里人会往乡下跑的。
高力万万没有想到,父亲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他一时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