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组织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审计学》和《旅游资源与开发》转(精)
关于组织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审计学》和《旅游资源与开发》转化为校级精品课程评审的通知
会计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根据《湖南商学院专业、课程建设经费管理办法》(试行)(院行发[2007]12号)中第五条第四款规定:“原有的院级重点课程、重点建设课程一年内依照院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并转化为精品课程的,按院级精品课程予以拨付建设经费,不能转化为院级精品课程的,取消‘院级重点课程’或‘院级重点建设课程’荣誉称号并停止拨付建设经费。”会计学院的《审计学》和旅游管理学院的《旅游资源与开发》两门课程都为校级重点课程或重点建设课程,都未能在规定时间内转化为校级精品课程,为了进一步推动课程建设,学校将组织专家对上述两门课程进行转化评审。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审时间:11月上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二、评审方式:专家网上在线评审和现场评审相结合。
三、材料要求
1、各课程应将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三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的现场教学录像资料(每人不少于45分钟)上传到学校精品课程网站中(进入方式:点击湖南商学院网站首页中的教育教学下的精品课程栏目),并请在课程名称后注明“申报”二字。
2、各课程需提交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各一份)及校级精品课程申报表(见附件1)一式六份,并于11月2日前交教务处教研科。
请会计学院和旅游管理学院认真准备,精心组织材料,力争能成功转化为校级精品课程。
附件:
1、校级精品课程申报表
2、湖南商学院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参考体系
教务处 2007年10月17日
第二篇:保护和开发宁陕红色旅游资源的建议与对策
保护和开发宁陕红色旅游资源的建议与对策
作者:沈兰虎
近几年,全国各地十分重视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红色旅游成了一个独特旅游品牌。宁陕是“安宁陕西”的重要战略要地,是陕西省重点革命老区县,具有开发红色旅游的条件和潜力。
一、宁陕红色旅游资源现状
开发宁陕红色旅游资源,首先要摸清红色旅游资源的底子和现状。经党史部门普查,全县共有革命遗址遗迹19处,按历史时期分,土地革命时期14处,抗日战争时期2处,解放战争时期3处。按类别分,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4处。即宁陕土地委员会旧址、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鄂陕特委两河会议旧址、鄂豫陕特委及宁佛(周)工委旧址、猴子坪乡苏维埃政府旧址、东江口抗日抗捐军旧址、江口乡农协会旧址、竹山乡农协会旧址、小川乡农协会旧址、黄金乡农协会旧址、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军部旧址、宁陕四亩地党支部旧址、四亩地汉南交通站旧址、中共东江口中心县委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处,即红军攻打老城旧址。革命领导人故居1处,即何振亚将军故居。烈士墓1处,即林口子烈士墓遗址。纪念设施2处,即新场乡红军标语遗址,张文津、吴祖贻、毛楚雄烈士陵园。以上19处遗址遗迹,除张文津、吴祖贻、毛楚雄烈士陵园(现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存、开发和利用较好外,其他遗址均未开发利用,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从普查结果看,宁陕县革命遗址遗迹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缺乏有较大影响力的革命遗址遗迹。二是这些遗址遗迹大多在西部的蒲河、东部的江口一带,分布分散,当地经济欠发达,且大多不在交通主干道沿线,这给维护修缮和参观游览带来困难。
造成当前遗址现状的主要因素有两点:一是由于缺乏科学有效地保护利用规划。特别是历经“文革”非常时期的破坏和近期的民居改造,一些重要的革命遗址遗迹损毁严重,许多陈列物品遭遗弃或损坏,或散落民间不知去向。有些遗址(如四亩地汉南交通站旧址、鄂豫陕特委及宁佛(周)工委旧址、猴子坪乡苏维埃政府旧址)虽然尚有部分原建筑,但因年久失修,已面目全非;有些(如新场乡红军标语遗址、东江口抗日抗捐军旧址、鄂陕特委两河会议旧址等)大部分原建筑已不复存在,仅存原墙基或断壁残垣。诸如上述,如不及时进行修复完善,加以正规保护,无论是观光纪念意义和教育作用都将无从发挥,不但不能将红色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也将给党史和党建工作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二是由于没有把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开发与发展地方经济进行统筹考虑,特别是没有与发展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缺乏长期建设性规划和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导致这些遗址遗迹的保护修缮工作始终处于个别部门独立支撑的局面,其他部门缺少配合,社会各界没有响应,每年有限的经费不过是杯水车薪,从而普遍陷入严重的资金困境,这是造成大量革命遗址遗迹现状堪忧的最根本原因,亟待倾力挽救。
二、保护和开发宁陕红色旅游资源的建议
全县应该把党史工作与县委中心工作,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与发展旅游产业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筹起来,通过合理运用
市场化手段,实现包括革命遗址遗迹在内的党史资源的全面保护、充分利用和良好传承。为此建议:
一是将革命历史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作纳入正盘子。根据已经普查出的革命历史遗址遗迹的现实情况,要尽快制定全面、科学、周密的保护和开发建设规划,着眼于构建“宁陕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就各类革命遗址遗迹的维护修缮,革命文物的收集整理、研究考证,以及周边环境、道路交通的规范整治做出统筹安排。按照“紧急启动、稳步推进、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争取用3至5年的时间,使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作初见成效。
二是要普遍建立革命遗址遗迹政府专项保护制度。要有效整合宣传、党史、文物、旅游和民政部门的管理职能,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方式,加大对各类革命遗址遗迹的行政保护力度,杜绝各类人为破坏损毁现象的发生。
三是要区别革命遗址遗迹的不同情况,针对性地采取保护利用措施。对于原建筑尚存且有较大教育影响力的革命遗址遗迹,要优先进行修缮,尽量恢复原貌,尽快收集、抢救内部陈列物品,并建立定期保养制度;着眼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有条件的可附属建立党史教育场馆,逐步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原建筑物已不存在的革命遗址遗迹,短期内可依托附近学校、村委会活动室举办图片展览,进行党史宣传教育,待资金筹集到位,再行原貌恢复乃至开发拓展等工作。
三、保护和开发宁陕红色旅游资源的对策
(一)围绕一个中心。做好革命遗址保护和开发工作,要围绕一个中心—为经济发展服务。发展红色旅游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之一,是建设旅游强县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行革命遗址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中,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红色旅游的发展。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开发、保护革命遗址。要把是否有利于红色旅游发展这个理念贯穿到对革命遗址开发保护的全过程,落实到开发保护的每一个环节。
(二)把握两个结合,抓住两个重点。把握两个结合:即在着力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向红色文化资本转变时,一要把红色文化保护和开发与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结合起来;二要把红色文化保护和开发与宁陕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开发结合起来,这是宁陕县革命历史遗址保护与开发措施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抓住两个重点:革命遗址是不可再生资源,面临着林地整合、新村建设等等。这些都与革命遗址保护与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革命遗址和人文历史资源的破坏已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全力保护和合理开发是当务之急。但是,如果粗放式开发,会加重革命遗址和人文历史资源的损失,革命遗址和人文历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就成为一对难解的矛盾。应该杜绝为保护而保护,为开发而开发。必须树立为保护而开发的理念。革命遗址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只有如此,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才能完全得到统一。因此,抓住开发与保护这两个重点,必须要站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
(三)严格三个程序。普查、规划、建设。目前该县档案史志局已经对全县的革命遗址进行了全面普查登记,并已上报省、市业务部门
列入全国革命遗址普查成果。但如果不对全县的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搞一个全面的规划,那可能会耗资普查功亏一篑。在规划方面建议: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根据革命遗址的社会效应、革命遗址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来规划,该保护的重在保护,该开发的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不做得不偿失的事。二要坚持梯次推进的原则。当前,宁陕县的财政还很困难,如果全都进行保护开发,需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可能难以承受。要根据轻重缓急,制定规划,急需保护的,先要保护好;条件成熟的,可以开发的就尽快开发建设。三要坚持节约的原则。要把资源的节约和资金的节约作为制定规划必须考虑的因素。
(四)采取四种方式。一是买。通过对全县的革命遗址普查登记,了解到大部分革命遗址要么原址已经重建了,要么已经是私人的财产。比如: 宁陕土地委员会旧址、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军部旧址、鄂陕特委两河会议旧址、鄂豫陕特委及宁佛(周)工委旧址、猴子坪乡苏维埃政府旧址、东江口抗日抗捐军旧址等,现在都已归私人所有,对这些遗址,建议采取买的方式收回,然后加以修缮或开发重建。使其发挥革命遗址应有的作用,让后世子孙了解这段历史。二是租。在普查登记中发现,有极小部分革命遗址,现在已改变做其它用途,这类地方可以修复后租用,作为参观革命遗址的一个景点。三是建。目前,该县的5处革命遗址,绝大多数已经面目全非,一部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一部分虽留下遗迹,但没有可看的东西,发挥不了应用的作用。比如何振亚故居、新场乡红军标语、黄金乡农协会江口乡农协会、猴子坪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等。鉴于其形
成的历史背景,其地理位置极佳,建红色旅游点后能与江口烈士陵园形成一条红色旅游线路,有必要进一步新建完善园内设施,建设成“宁陕解放烈士纪念馆”,使其成为省、市、县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基地。四是收。在普查登记中发现,部分革命遗址,现在属于政府单位所有。如江口中学、高桥小学就是中共东江口中心县委和江口乡农协会原址,政府可以向上争取资金择址另建学校,恢复历史上有影响的文物建筑。在普查登记中发现,民间还散落着许多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实物,可以采取以乡镇为单位收集征集的方式,把它们集中起来,以备建馆陈列之用。
从长远来看,对包括革命遗址遗迹在内的各类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既可以保证这些红色资源的存史、育人功能永葆活力,又能充分激发它们的市场潜质,活跃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第三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举例说明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广大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与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具体地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课程资源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2、提高课程资源的品质。
3、促进课程资源开发机制的建立。
4、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数字与信息”一课时,教材上的材料并不是很多,只是简单的分为四个部分:说一说、看一看、比一比、做一做。如果照着教材上这样上课,可能用不了半节课就能把内容讲完了,而且学生对书上的文字和图片学生应该也不会很感兴趣。
于是,我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准备了电话、信封、身份证、制作的门牌号等材料。在“说一说”活动中,我跟学生模拟通电话的活动,让学生了解了110、112、114„„这些到底是什么号码,同时当天正好是3月15日,我对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作了简单介绍,增长了学生的认识;在“看一看”活动中,我组织学生观看我手里的信封并且用手里的白纸自己制作一张信封,学生学会了怎样书写信封,同时我用投影让学生了解全国各地的邮政编码,也增长了学生的认识;在“比一比”活动中,我拿出身份证,让学生猜我是几几年出生,我的生日是什么时候,让学生了解了有关身份证的常识;在“做一做”活动中,学生小组合作,给宾馆出谋划策,给各个房间编号,最后请学生拿着我手里的门牌号去找房间,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字信息的巨大作用。
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动方式多样,很好的完成了课程培养目标。在某些方面,不仅让学生认识了书上的知识,还有所拓展,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跟学生们一起认识了很多有趣的“数字信息”。
通过案例可以说明,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认识水平,对课堂效果的提高和课程目标的达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进行每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是对自身认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四篇:合理开发和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
合理开发和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
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用书里,每一课都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有相关的理论、知识,有游戏、绘本、儿歌、小故事、读本、视频等等。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巧用这些教学资源,上好、上活《道德与法治》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课前小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刚刚进入学校,小学生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低,只能够注意自己感兴趣的对象。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他们的注意力能够很快地得到发展,他们能够在课堂上根据学习活动和教师的要求将注意指向学习对象,注意的持久稳定性和范围都不断地发展。但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注意水平仍然是有限的,需要教师通过专门的努力引起并给予指导。兴趣是开启学生学习动机的钥匙。要让小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首先要抓住儿童求新求异的心理,提供新鲜的东西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根据儿童的这些特点,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老师可利用教学资源中的课前小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第一册第六课《校园里的号令》时,可在课前组织一问一答式口令体验游戏:
师:“铃声响。”生:“坐端正。”
师:“嘴巴。”生:“紧闭。”
师:“眼睛。”生:“向前。”
师:“双手。”生:“摆平。”
师:“耳朵。”生:“听清。”
课前的这个小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参与进课堂,教师再顺势引导:“校园里除了铃声这个号令外,还有哪些号令需要大家遵守的呢?”老师再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小小‘指挥家’,威力非常大。只要它说话,我们都听它。大家找一找,藏在哪里呀?”学生就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二、课堂小故事,学生明理快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师要根据儿童特点,尽量少空谈道理,重在调动学生的切身感受,强化体验,寻求学生自身的认同,将外在的规范要求转变为内在的需要,从而让学生感到“道不远人”。而在课堂中通过讲小故事的形式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如在教学第一册第4课《上学路上》时,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插图中呈现的是学生上学的不同场景图),再引导学生交流上学路上怎样才安全。对交通信号,学生要铭记在心,要做到“红灯停,绿灯行,过路口时左右瞧。”“靠右行,不追跑,抓紧时间不迟到。”在培养学生上学路上的安全意识时,老师可利用小故事这一资源,让学生在故事中明理。
小故事:一天放学的时候,当我和同学快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身旁突然闪过一辆自行车,骑车的是个年轻人。我感到他骑得太快,就跟同学说:“这么快,真危险。”话音刚落,就传来了“咣当”“啊”的声音,还夹杂着一个女人的尖叫声。我俩走近一看,原来那个年轻人撞到一位老奶奶,两人都痛苦地坐在地上。
学生听了小故事后,被深深吸引,自然而然进入故事情节之中,他们为老奶奶和那个年轻人捏了一把汗,觉得年轻人的行为真不应该,这样很快就明白了上学路上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了。
三、课外小绘本,润物细无声
新课程基于“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的理念,把品德教育寓于生活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之中,或者说,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中的品德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品德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品德教育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追求“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意境。巧用绘本素材,能引领孩子世界的成长,绘本可唤起学生个体的自我体验,能实现与图中人物的心灵对话,同时,故事与图画能够留给学生思维上的想象空间,这些在儿童品德教育中起着潜而默化的作用。如在教师教学第一册11课《别伤着自己》后,可布置学生与家长共同阅读关于家庭生活的小绘本:1.关于哪些日用品可能会带来危险的《你不能受伤》;2.关于一个人在家要注意什么的《一个人在家我不怕》;3.关于厨房危险的《煎锅起火了》;4.关于受伤后怎样处理的《小身体大学问:我受伤了》;5.关于家中有毒品的《小身体大学问:小心,有毒》;6.关于用电安全的《苹果猪触电了》;7.关于防火的《狐狸和魔法铜像》;8.关于误食的《大人糖豆》。学生与家长通过亲子阅读以上小绘本后,基本上掌握了在家中的安全知识,达到了对课文学习后的深化和拓展。
此外,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视频、歌曲来调动学生兴趣;运用儿歌、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或读本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
第五篇:“中国印”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中国印”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中国印”即篆刻,作为一名篆刻爱好者、坚持近十年的小学篆刻教学的实践者,笔者对当前小学开展篆刻教学,开发篆刻校本课程,创建“中国印”校园文化有了较深入的思考。
一、教育功能
1.篆刻能促进大脑的发展,具有益智功能
篆刻是一种复杂的、精密的,既要求细心,又要求大胆的动手动脑劳动。“执刀须拔山扛鼎之力,运刀若风云雷电之神”,刻印时要集全身之力,经臂、肘、腕,最后凝聚于手指,通过手指的精微动作,以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可以说,篆刻是动手的最好训练,是手眼脑最佳结合的一种艺术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智力会得到开发,求知欲和创造精神会得到激发。
2.篆刻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美育功能
刻印时优美协调的动作,奏刀霍霍的声音,不仅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而且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体验到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力量的源泉。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操自会形成,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自会提高。
3.篆刻注重动手实践体验,具有育人功能
学生在设计印稿、奏刀镌刻、濡朱钤印的过程中,通过人与物的作用、动脑与动手的结合和主动探究,完成对客观世界的领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从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营养,涵养人文精神。
4.篆刻涉及多种学科领域,具有知识互补功能
篆刻与语文学习相辅相成。在学习篆刻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积累古文字的相关知识,熟悉常用的古文字字体,学会使用古文字的工具书,掌握文字学和古文化的一般常识,了解文字演变的一般规律以及古文字的特点。这些知识,无疑会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篆刻与美术的关系则更为密切,两者之间的许多美学原理同出一辙,如线与面、黑与白的对应关系,线条的轻与重、清楚与模糊的对比变化、计白当黑,等等。
基于篆刻的教育功能,笔者开发的小学篆刻校本教材《少儿篆刻》(下图),拓宽了课程的领域,集劳动制作与艺术创作为一体,重视培养劳动态度和情感,注重提高修养,大胆创造,既有刻刀磨制、印材制作等劳动的锻炼,又有书法、章法、雕刻等艺术的熏陶。
二、基本理念
“中国印”篆刻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基本理念呢?这是我们首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1.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篆刻艺术修养
篆刻课程应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篆刻技能技巧和欣赏能力;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层次性和全面性,使学生在不同层次阶段的篆刻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基本的篆刻艺术修养和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中国篆刻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要把篆刻学习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对优秀传统篆刻的欣赏学习和实践体验,使学生形成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并在篆刻学习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
3.培养学生学习篆刻的兴趣
篆刻课程强调个性化学习,应充分发挥书法篆刻艺术特有的魅力,以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篆刻的兴趣。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参与个性化的篆刻学习活动,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4.强调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
小学篆刻课程应采取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勇于实践和乐于探究的精神,激发起一种强烈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在篆刻的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
三、教学策略
(一)课堂教学
按《美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占学期总课时量的16%进行教学,每学期6课时,三、四年级同学收集中国印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印文化,识别一些常用的篆字,运用正确的方法临摹印章。
五、六年级同学能使用工具书,独立完成印稿的设计与创作,熟练辨别秦汉印风格、明清流派印的主要风格类型及特征。
[内容\&开设年级\&课时比重\&必修课\&篆刻欣赏\&3-6\&20%\&刻印过程\&3-6\&40%\&刻印技巧\&3-6\&40%\&]
1.以游戏形式培养学生的兴趣
篆书在篆刻中有其历史的特殊性,古朴精美的印章源自华夏远古文化。殷墟商周的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诏版、镜铭、泥封、秦砖、汉瓦、墓志皆可入印。而这些文字年代久远,所以学生在开始识篆中会有“望篆生畏”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采用“猜一猜”“写一写”等游戏进行教学,如出示一些“巧工司马”“菅里”等易辨认的印章,让学生“猜一猜”,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获得成功感。
2.直观教学与精讲多练
“技进乎艺”,篆刻艺术具有很强的工艺性,需要一定的技能支撑,许多问题用语言是表达不清楚的。如在学习篆刻的冲刀和切刀等刀法时(如下图),单是直观演示和讲解是不够的,校本课程给予的时间有限,教师讲要讲到点子上,更多的时间应该让学生练习,教师巡回点拨,学生在练习中提高篆刻技能,使教学效果在印面上得到体现,也能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3.设置循序渐进的篆刻教学及辅导模式
(1)从学习回文刻法开始。回文是在印石上用毛笔画出一圈圈均匀的方形或圆形线条,按线条的走向奏刀,刻出朱文或白文的线条。刻回文是一种让初学者在短时间内运用刀法,熟悉石性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小学生练习刻回文印,真可谓是“一回生,十回熟”。一开始画不直、刻不深,急得不行,老师在这时要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给他们示范,一次次基本功练习之后,作业就越来越好。下面是几位同学的刻回文作业,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回文刻得越来越规整。
(2)从学刻单字工整印起步。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篆刻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学习初期练习单字工整印不失为一个起步的好方法。单字印也分朱文和白文,在小学生看来,白文印比朱文印要好刻得多,因为朱文印易刻碎。因此学刻宜先从白文入手,由单字印、二字印、多字印逐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深入下去。
(3)从“画”肖形印中入门。肖形印是我国传统篆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内容包括人物、动物、建筑等。生肖动物印相对于文字印章要直观活泼,更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易于接受。
① 剪纸入印。传统剪纸形象有着“拙”“简”特色,分阴阳剪法,于质朴中见灵巧,这与篆刻中的生肖形象有相似之处。触类旁通,利用剪纸形象可以设计出一些很有趣的生肖印稿。
② 图案、漫画入印。在一些动物图案、卡通漫画中,也可以找到生肖印起稿的素材,这些动物形象由于进行了夸张简化,往往很生动,充满了情趣。学生缺乏创作灵感时,常能从漫画图案甚至卡通画中得到启发。
③ 儿童画入印。儿童画天真烂漫,形象“似与不似之间”,给肖形印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
④ 简笔画入印。简笔画造型简洁,易学易记,它用简练的线条概括物象的基本形状和特征,美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尤其简笔画突出物象的主要特征这一优势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辅导中,可以大胆地借鉴简笔画中的方法来设计肖形印。
(4)学习篆刻常用章法。
① 分布均匀。这是最基本的篆刻章法,要求印章文字及笔画的粗细、间隙的大小,力求排得匀称、妥帖、转折自然。刻了一个阶段,随着水平不断提高、经验不断丰富,逐步可以追求能表达自己个性的作品。下图1是辅导的学生作业。
② 讲究疏密。中国书画常常大片留空,给人以遐想。强烈的疏密对比往往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只要处理得当,可使一方印顿感生动活泼、意趣无穷。“密不容针,疏可走马”,疏密的调遣,一般可用调整文字的繁体和异体等手法,即挑选笔画合适,风格统一的篆书写法。所谓“留红”“空白”实际上也就是最强烈的疏密处理(见下图2)。
[图1][图2]
③ 粗细有致。印章文字在墨稿上就可以表现出粗细来,这种粗细的变化与书法完全一致,加上刀法的技巧,就可以使印章产生一种节奏感和灵动感。初学篆刻的小学生适宜先临刻平正的满白文,以后通过书法上的练习,配合欣赏名家印和汉将军印等,仔细体会这些范印中粗细的变化,才能尝试在印章中做到轻重适度、粗细合宜。下面是两方在线条粗细变化上动过脑筋的学生习作。
④ 注意留空。印章中留空的地方,在白文中称“留红”,朱文中称“空白”,密处任其密,而留出一些空地,让有些笔画得以舒展,它表达了作者在章法上的巧思。尤其在白文印中,大块殷红的色彩,可以给欣赏者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朱文的大块留空,能给人以疏朗舒展的空灵感觉。下图“俞皋楠印”这方学生习作,大胆留空的做法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⑤ 构思边框。在印面加上边框或间以多种形式的分界线,可以使印章的形式更加丰富。无论朱文还是白文,都有各种不同的边框和间隔法。分界线的常用刻法就是“田字格”“日字格”,它往往可使印面分布均衡、虚实呼应。下图是学生尝试的汉印中常见的分界方式,朱文与白文穿插,呈对角分布,有呼应之感。
(二)环境课程
静态方面,为加强学校艺术特色,笔者注重艺术教学环境的审美化,学校的校碑上有篆刻,校长的名片上有篆刻,体育馆立面上有篆刻,并将优秀学生的作业装裱,在校园宣传橱窗、走廊、艺术教室进行布置,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篆刻校园文化;动态方面,名作欣赏、每周一品、学生作品进社区展出等,陶冶他们的情操,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篆刻的热情。
[学校体育馆外墙立面装饰也体现“中国印”特色(效果图)]
四、研究心得
1.把握校情,统筹规划,确立篆刻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方向。
2.立足现有,分段实施,合理安排篆刻校本课程的内容。
3.创造环境,营造氛围,促进校园文化的全面发展。
4.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
5.常抓不懈,创建特色,校本课程成果显著。
校领导非常重视篆刻进课堂的研究,支持美术教研组“扎根地域文化,边实践边创新,整合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内涵,发展特色教育”。经过近十年来扎根于课堂的深入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在篆刻教学的普及与提高上都取得了较好成效,不仅扩大了教学的层面,特长生进一步有效学习,而且在学校里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做到“每个孩子了解篆刻,三十个孩子懂篆刻,十个孩子精于篆刻”,篆刻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将在我校得到传承。
以上是笔者在篆刻校本课程开发和校园文化研究过程中的初步总结,所开发的课程内容及校园文化也只是粗浅之见,我们将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探寻下去,将“中国印”这一祖国传统艺术在校园中与课程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