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报告-《微课程的开发和管理与应用模式的研究》(5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18:48: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期报告-《微课程的开发和管理与应用模式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期报告-《微课程的开发和管理与应用模式的研究》》。

第一篇:中期报告-《微课程的开发和管理与应用模式的研究》

XXX电化教育馆“十三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

《微课程的开发和管理与应用模式的研究》

中期报告

XXX中学微课程教育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基本情况

2017年4月,我校申报了XXX电化教育馆“十三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微课程的开发和管理与应用模式的研究》,近半年来,我们积极组建课题组,构建课题研究框架;组织教师系统学习课题相关理论,了解课题理念的基本观点,课题组成员全员参与省研修平台“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远程研修;开展课堂教学状况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达成的主要问题;制定“微视频课程建设”研究方案;鼓励教师就“微视频课程建设”的探索实践进行教学反思,定期组织学习交流活动,已初见成效。

二、建立课题小组,形成研究网络

一支高素质的课题实验队伍是课题实验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我校成立了“微视频课程建设”课题研究小组,学校主要行政和电教骨干教师为科研实验研究小组成员。课题组成员中既有负责行政管理的学校领导,也有教学教研业务精、组织管理能力强,科研意识浓,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教师,这些都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所做的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促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组织教师系统学习课题相关理论,了解课题理念的基本观点,课题组成员全员参

(一)过程性资料保留的不够完善。大家重课堂教学,做了很多工作,但对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整理不太及时。如对挖掘出来的“微课程教学”内容整理不全;相关资料、图片等不完善。

(二)受硬件条件的限制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还不够顺畅,设备提供厂商还在进一步完善当中。

(三)由于课题组教师工作任务重,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对本课题研究研究不够深入。

五、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积极提升教师的素质,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微视频课程建设”理论以及有关的书籍以及报刊上的文章和经验总结等,在学科组内进行心得交流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进行阶段性考评;平时做到多思考、多听课,多积累、多交流、多总结。在原有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对在过去的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充分认识自己课题研究的意图,从而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做好调查研究。再一次开展课堂教学状况调查,全面分析反思,肯定成绩,寻找继续研究的重点,深入开展“微视频”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三)积极探索微课录制的多种方式,提高微课质量与利用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微课录制的多种方式,创造条件提高微课质量,进一步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利用好云平台,实现学生无缝隙学习。

第二篇:课题研究报告-《微课程的开发和管理与应用模式的研究》

电化教育馆“十三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

《微课程的开发和管理与应用模式的研究》

研究报告

XX中学微课程教育研究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出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渗透到了教育领域。近两年,“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微”样式不断出现,可以说进入了“微”时代。同样这股“微”风,刮到了教育领域,“微课”应运而生,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微课”或者称为“微课程”,是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在全球迅速走红而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传统的课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教师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上课讲授的关键内容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上课则帮助学生解决不懂的问题,师生互动讨论,或者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辅导。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

助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基础自主选择微课开展学习,并能重复点击学习,真正实现学习的分层与异步,从而有利于缩中学生间的信息能力差距。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应用微课开展教学,强调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自主选择微课学习,教师更关注于对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学习过程指导与评价,因而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4、减轻教师的重复性教学压力

当前,教师的课时量仍较重,特别是平行教学班级形成的重复性教学,给教师带来不少压力。教师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设计和开发中学综合实践的微课,逐步构建起完整的课程资源库,学生利用微课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可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微课的设计和开发、学习过程的指导与评价中,从而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从探究微课着手,分析中学综合实践课堂中使用微课的恰当时机,制作符合学情、符合大脑认知的微视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丰富中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

2、从教学设计着手,在课堂使用微视频教学,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3、从教学效果着手,在学生学习能力基础上开发新的微课教程,主要工作:收集资料,做好结题准备工作。

七、研究成果:

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通过制作微课程,教师们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多媒体的呈现方式、5分钟的学习享受让更多的教师爱上了微课程。制作微课程也让教师在培训中从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老师们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

1、实践研究:在课题研究期间,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将微课与中学各个学科教学进行了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八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做更好的自己》、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八年级物理《光现象》等课堂教学中,使用微课技术辅助教学,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了课堂的高效性,也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促进了学习该课程愿望。

2、理论研究:根据研究方案,阅读了大量的课题研究相关书籍和资料并撰写了多篇读书心得。深入了解了微课的含义、制作高质量微课的方法,制作了相关微视频,收到预期的效果。

八、存在不足:

通过调查研究、阅读书籍、实践研究,收获了很多的宝贵经验,对微课在综合实践课堂中的应用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但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微课作为一个新鲜事物,确实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的

第三篇:《商务办公自动化》微课程开发制作的研究与应用

《商务办公自动化》微课程开发制作的研究与应用

摘 要:微课以及微课程必将被应用,大部分高等院校已经尝试并应用了微课技术到教学实践中。本文从微课的阐述以及国内外比较入手,从而提出如何对《商务办公自动化》微课程进行设计与开发,并从该教学的实践应用方面阐述了《商务办公自动化微课程》的作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商务办公;微课程;研究应用

项目来源:2015年大庆职业学院项目“商务办公自动化微课程’的开发制作与研究应用”。

引言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随着通信与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微”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这种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引起了广泛关注。如果将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引入高职教学中去,以此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有效学习,应该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在国外,微课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典范,当推可汗学院的教学视频。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的演讲中提及,现在美国有一些学校已经采用学生回家学习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微课视频来代替上课,第二天回到课堂上由教师指导或已经弄懂知识点的学生帮助答疑解惑。

在我国,自2009年起,微博以其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目标明确的特点,在我国迅速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微”热潮,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于是,微课也应运而生。具体的说微课程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它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在优美的轻音乐中,教师或学生可以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进而引发思考。一集微课程长度在5分钟左右,所谓“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可让师生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学习。为了促进教师自我提升,提高高职教学课堂效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以工商管理类专业《商务办公自动化》课程为引领,尝试该课程的微课设计与制作。

一、微课程开发设计背景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远程教育网和校园网在不断普及,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等新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在迅速发展,网络化多媒体课件和网上课程正在成为各类学校的重要需求。正事在此情形下,本人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商务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教学与辅导而开发并制作了该多媒体课件。

1、适用对象

该多媒体课程适用于电子商务、物流、会计等高职高专文科类专业的师生教学与学习。

2、该课件设计的教学特点

《商务办公自动化》微课程的制作主要是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基本涵盖了办公自动化的主要内容,较全面地反应了经济发展条件下对办公软件使用的需求。该课件集图形、图像、动画、文本、声音等为一体,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良好的集成性、教学内容丰富、模块导航清晰、用户界面友好等特点,同时还具有助学和助教两方面功能。课件充分发挥网络课件的优势,突破传统教学中疑难点,扩展知识层面,并针对学生的特点,为学生自学练习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和交互学习的场景,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知识更新、应用和创新的方法。

二、开发制作流程

一个教学软件的开发是一件系统的工程,因此系统定义了教学软件的教学信息组织结构及呈现形式。它构建了教学软件的主要框架,体现了教学功能与教学策略。结构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如何从技术上实现一定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模式。

1、多媒体课件的组成

多媒体课件是服务于教学的计算机软件,通常既有一般计算机软件的结构和组成,同时又具有一般教材的结构和组成。《商务办公自动化》微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以教学网站的形式出现,在主页中也同时设计了方便学生学习并了解课程主旨的以flash动画形式存在的课件动画。

该课件可以用作单机版本也可作为网络版本的课件进行使用。使用时,将命名为“商务办公自动化多媒体课件”的压缩包文件解压到计算机的任意盘符下,并保证在此盘符根目录下“商务办公自动化多媒体课件”文件夹为一级文件夹。打开此文件夹,点击命名为“index”的html网页文档,即可进入到该课件的主页面选择任意导航内容可进行学习与交流。

2、多媒体课程内容设计

《商务办公自动化》微课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紧紧围绕我院工商类专业《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课程标准。课件在内容设计上,采用模块化,在以本人和参加编写的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规划教材《办公自动化信息技术案例教程》为蓝本,主要以案例、任务驱动的方法,包含5个模块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的视频学习为主,并配套设计制作了学习自测部分的内容。

该课件在内容设计中以导航学习的形式,包括教师授课、学生学习、资源下载、教学成果、学习技巧、课件动画、在线自测等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该课件还单独设计了flash教学案例动画学习部分,学生可以下载方便在课下学习。

(1)教师授课。该部分内容包含整个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授课计划电子版、教学授课ppt课件、教学案例、项目实践等内容,主要是提供给教师教学使用。

(2)学生学习。该部分内容包含课程的简介、知识点演示、视频学习、在线自测,主要提供给学生学习相关办公软件的重点知识,下载使用视频进行课前课后学习的使用。

(3)资源下载。该课件提供了教师资源、常用软件、习题库等共享资源的下载使用。方便师生以及同专业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4)成果展示。该课件经过教材的开发以及课件的实践应用,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分别荣获黑龙江省多媒体课件二等奖、全国第十五届多媒体课件二等奖的好成绩。

(5)课件动画:该内容设计以flash的形式,将教材划分为5大模块,配以相应的案例文字教学,教学内容丰富。

三、《商务办公自动化》多媒体课件的实践应用

通过将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我院《办公自动化案例》教学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学效果显著,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显著提高

按照企业工作流程,以企业行政管理、网络化办公为实际情景的案例进行软件的实际操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能力。

2.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教学软件中案例的内容主要以企业办公的工作过程为依据,每一 项任务都要涉及几个操作环节,既要使用办公软件建立、编辑电子文档,又要运用不同的办公设备完成制作、输出等工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体验不同岗位、不同工作环节的特点,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提高教学效果

《办公自动化教学软件》已经为我院工商管理系专业学生共计150人次,2个学期周期使用;教师在使用该软件进行《计算机在职业技能训练》实训课程使用中,教学效果很好,不但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还方便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

在学期末的综合练习和自我测试部分的设计中,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大量的理论题与实践题进一步的强化和训练一学期所学的知识,通过实战练习培养学生熟练操作offic2007办公软件。

结束语

通过对《商务办公自动化》微课程的制作与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课件的优势,突破传统教学中疑难点,扩展知识层面,并针对学生的特点,为学生自学练习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和交互学习的场景,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知识更新、应用和创新的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办公人员必备技能,而且能够独 立思考、分析、解决一般办公问题,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充分体现了我院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铁人式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 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2] 张晓君.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3] 王新乙.微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J].基础教育课程。2013(12).[4] 张闻.语浅谈微课程的制作方法与制作技巧[J].创新教育。2014.

第四篇: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程资源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资源的性质和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因此,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决定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为学生的探究性、开放性、合作性学习提供了支持系统,这必然带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2.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参,内容来源于地方和学校的自主开发生成,需要师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对各种资源进行积极的探究、开发。在日本,“综合学习时间”纲要仅仅规定了“课题研究学习”和“社会体验性学习”,而各个学校具体设计和实施何种活动项目或活动领域,则应视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定。在我国,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及优化问题正逐渐被提到课程改革的议事日程,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因此,开发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成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成为课程实施的必需。

3.我们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课程的推进及实施过程中,提出了“整合”的策略,要求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与地域文化有机整合,与特色学校建设牵手,根据实际,有意识地在项目、主题选择上有所侧重,进一步彰现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课程的独特功能。基于以上思考,我们确立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1.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本课题涉及的“资源”即“课程资源”,为狭义的课程资源。

2.乡土特色资源,指具有一定的地域和历史人文特色,或与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也包括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或学校特色建设中形成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3.开发,是指教师在充分认识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功能、结构、内容、评价的精神及理念下,主动有创造性地发掘、挖掘资源,为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课程的实施服务;研究,指师生充分利用特色课程资源,共同创生课程内容,有效地开展活动,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我们平阴二中地处济南市的西南部,南与东阿于阁老遗址、西与翠屏山千年佛塔相邻,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我们开发活动校本课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丰富内容。我们在有计

划地开展了校本活动课程《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课题研究人员与全校教师、学生一起,深入挖掘当地多种形式的乡土教育资源,经过科学整理、反复实践,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活动校本课程资源,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方法,在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有广泛借鉴与推广价值的成果。

三、研究的目标、方法和假设

㈠研究的目标

根据总课题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将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探索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教学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资源体系。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观察、访问、调查研究、分析评价、资料收集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良好习惯。

2.以地方乡土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资源,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探索研究的方法,树立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进行热爱科学、主动创新的思想教育。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多样化的资源选择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知道小组合作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形个性的发展。

3.促使学校和老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提升课程开发和运用的能力,构建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

4.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初步探索特色课程资源的程序、策略、方法和途径,形成一些可推广的个案以及经验。

㈡研究的方法

根据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我们采取以下方法展开研究工作:

1.调查: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提炼与分析以校为本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教师采用的指导策略的多样性、统一性与实效性。

2.比较:开展对比实验,比较不同指导策略的特点、优势与劣势、适用范围与条件。

3.文献研究:广泛搜集有关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的相关情况以及研究的趋势;编印《校本课程》,利用学科论坛等渠道,开展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课程培训活动。

4.行动研究:近一年来,我们以小组研讨的形式开展活动,以课堂观摩和交流讨论的形式,针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整理活动资料开展研究与探讨,并及时将研究情况做小结,撰写论文,交流发表。

5.个案研究:本学期我校开展了课程研讨活动,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这一子课题研究情况进行阶段性汇报交流。

四、今后研究的措施

1、立足“知行意合一”,制定课程“三维目标”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它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乡土历史是在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一片瓦当、一块残碑、一座建筑,都蕴含着历史信息。学生参与其中,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在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中,勾画对未来的美好情景,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

以乡土历史资源《民族团结》的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为例:

1.知识和技能: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的第一个自治县。

2.过程和方法:利用天祝经济信息网和天祝文史提供的资料,让学生选取乡土资源作为素材来了解我县的县情,了解民族区域自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我县的状况,学习民族区域自治这项基本国策,增强学生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期望学生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怎样的程度,即预期的有效的教学效果,实现知识、情感、行动的和谐统一。

2、立足课程“二次开发”,选择课程内容

平阴的乡土历史资源极其丰富,哪些内容可以引用?以怎样的原则进行整合?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立足于历史课程的“二次开发”,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

选修课程资源的校本化研究,要求教师结合学生提供的学习要求对课程资源进行研发,以学习主题形式加以实施。其方式一是新课程教科书的补充与改良,使之适合本校学生要求和学习水平。二是发挥本校教师特长的选修课程资源研发,主要根据

3、立足“学以致用”,转变课程实施方式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即教育不能割断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就是经验学习、重组或改造的活动,经验从做中学。因此,我们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师教的方式和转变学生学的方式,立足“学以致用”,多途径地推进校本选修课程的实施。

途径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重难点适当补充乡土史课程资源,可缩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时空距离,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途径二: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史以专题的形式,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在节假日或其它课余时间去查找资料,走访历史遗址,展示学生的成果(如:历史小论文、专题小报或专题图片等)。以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途径三:举办专题讲座。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文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途径四: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的主题应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发掘;研究侧重从“是什么”向“为什么”过渡,即深入解释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的客观史实,进而做出评价。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年多来,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表现为:

(一)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提高。

一年来,我校有多篇关于活动育人课程开发的理论文章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更为重要的是,很多老师能按照课程的过程开发模式,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进行统筹有序合理的规划。

2、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重要改变。

教师通过参与活动课程的开发,自然形成了新的课程理念,也自然地向其他课程领域逐步渗透。这种新课程理念的生成,是一般的培训和行动研究达不到的。可以说:活动课程的开发使教师焕发了新的生命活力,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好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调查、访问和实地考察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质疑批判的能力,进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与同学、老师和社会成员的交流合作中,学生的交往和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

2、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和大自然与社会的接触和体验中培养起对自然和社会广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在共同学习中树立更好的合作意识,彼此之间相互认同、尊重、理解和宽容,初步的形成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3、学生获取了更多的经验性、综合性和方法性的知识。

4、校本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主要由基础性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培养目标及本校的办学理念,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展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共同开发的适合学校特点和条件的拓展型校本课程。

六、主要参考文献、著作目录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新课改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案例》(人民日报出版社)

3.《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用书》陈树杰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

第五篇:“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1.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2.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现在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在推进学校特色建设的过程中,认识到要把地方人文资源化为校本课程,使以“香山”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课堂教学、特色学校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

3.课题研究具备一定的基础。学校全体师生曾经积极参与编写了《话说香山》等资料,供本校1―6年级学生使用,这是我们为研究“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这一课题做的一些尝试和铺垫。

为了更好地利用我校得天独厚的香山文化资源,我校决定进行“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这一课题的研究。

以上所述,是我校课题提出的初衷和意义所在。

二、课题内涵的界定

1.香山资源。香山是最近几年张家港市政府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一个3A级风景区,是张家港市西大门与江阴接壤这个特定地区的一座大山,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各景点的轶闻传说十分诱人,香山周边地区名人辈出,文化、体育、经济也十分发达。应该说,香山乡土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2.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它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力的一次再分配。它的具体含义是: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及课程专家、家长等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课程。它开发的宗旨应当有两个:一是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课程;二是学校的实际,从学校的特色和学校的条件出发去设计。本课题要着力研究的范围主要是:构建《香山,祖国可爱的一角》《香山英才传》和《香山青青草》等校本课程,打造具有浓郁香山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哲学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要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要进行研究并继承和发扬。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决定。“决定”反复强调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香山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为我校进行此类教育提供了有力和可靠的保障。

3.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所提出的情感、个性心理发展等原则也为这个课题的研究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校是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书香校园,逐步形成充满人文精神、学生特长显著、自主全面发展的鲜明的办学特色。

2.教师具有良好师德,较高的教学管理策略和能力及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师生之间形成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形成受学生欢迎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学生普遍获得个性化自主全面发展,亲近自然,珍爱生命,乐于投身自然,探究自然,理解自然,热爱自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学习习惯及较强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要把香山资源的开发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香山”校本课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拓展学校的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推进学校特色建设。

以香山资源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内容广泛多彩,贴近学生生活,涉及有关香山的文学、数理、国画、书法、民乐、舞蹈、宗教、交际、形体、礼仪、心理健康、剪纸、标本制作等多种知识领域,通过说、唱、演、吟、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启发学生思维。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广泛搜集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有关香山的信息,扩大知识面。师生亲自动手整理文字材料,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要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成效,并结合学校实际开展“香山小导游”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除了《话说香山》《香山新童谣集》校本课程外,我们还要自编《香山风》等浅显易懂的教材。

开发与实施以香山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香山地区历史上的名人(如杰出的刘半农三兄弟、著名教育家王承绪等)事迹,感受他们的道德文章对当世和后代的贡献,充分了解香山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用历代名人的成才史和他们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让学生充分了解南沙香山地区当代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成就,从香山建设者们艰苦创业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让学生自觉认识到要努力学习,长大把香山建设得更加美好,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六、开展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一方面研究人文资源进入校园对师生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影响的互动,另一方面研究学校整个的教学行为,即通过听课、教学研讨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与特色建设结合问题上的行为进行研究,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特色建设结合起来,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行为的研究,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

2.综合调查法。在充分设计调查提纲的基础上,组织师生对人文资源在开发、保护和利用上的调查,对某一学科在特色建设过程中教学行为的调查,获得充分的资料,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

3.个案研究法。对师生在某一项特定内容中的教学行为进行较长时间的追踪等,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并以此指导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是2006年3月申报,2006年11月批复的苏州市“十一五”教科规划课题,整个研究计划共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目前正处于课题实施阶段。现将前期的主要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7年3月)

1.建立了完善的研究机构。在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我们成立了课题核心小组,由校长卢锋(2007年8月调出后,课题组长由林奇校长担任)亲任课题组组长,教导主任黄忠其任副组长,成员中既有王俊、詹仁莲副校长,占文小学张建良校长,又有陶继宏、蒋琴、殷智芳、黄亚妮、许胜琴等五位中层领导,还吸收了徐晓燕、范芳芹、陆光萍等三位长期担任教研组长工作、业务素质好、科研素养高的年轻骨干教师,这一机构的构成,既保证了课题研究的决策力,又保障了各项工作开展的执行度。

2.制定了一系列的研究制度。为保障各项研究工作有效开展,激励广大教师结合学校课改主题,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我们制定了一系列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如《南沙小学课题成果奖励制度》《南沙小学教科研管理制度》《南沙小学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南沙小学教科研经费投入制度》《南沙小学课题研讨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为后期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3.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进行了重新定位。在申报课题时,我们原计划要把香山资源的开发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校本课程《香山风》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拓展学校的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推进学校特色建设。但考虑到学科与板块内容的兼容性,呈现出研究线路的交错、研究内容的重复和研究量过大等诸多弊端。为此,在对课题方案和研究方向进行重新定位的基础上,我们结合研究内容、学科特点和研究需要,在研究内容上从简去繁,并根据研究内容最终确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的语文、数学、体艺、综合实践共四个子课题组。

同时,召开全校教师大会,将该课题确定为学校主课题,由校行政整体规划,子课题组具体牵头,以教研组为单位在全校广泛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参与面广,分工明确,师资力量强。

以上工作为后期各项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9年4月―2009年12月)

1.加强理论学习,夯实课程开发基础。

(1)课题组定期下发一些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文章,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学习,撰写学习心得,提高理论素养。

(2)开展与大师对话活动,定期聘请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座,让教师与专家作面对面的交流,鼓励教师到因特网上接受教育专家的指导,提高自身教育科研水平。

(3)有目的地组织本课题组成员走出校门参观学习,学习教育科研发展先进地区或学校的教育科研经验。

(4)制定理论学习制度,要求教师利用空余时间加强理论自学,认真撰写《教育教学随笔》,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通过以上途径,学习已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行为,其教科研素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2.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师生知晓程度。

“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研究两年多来,在丰富我校校园文化和香山文化的传播、发扬以及“香山小导游”系列活动的有效开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掌握当前我校课题研究后师生对“香山文化”知晓率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指明方向,课题组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分两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翔实的分析和研究。

从调查结果来看,反映的问题与我们的预期和担忧是基本吻合的,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典型和突出的,也是我校当前课改迫切需要解决和不断深化的。

3.精心筛选史料,着手构建校本课程。

为了对全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香山文化”的传授,强化爱国爱乡意识,弘扬祖国灿烂历史文化,激励学生立志报效祖国,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反复研究讨论,制定了编写的范围、章节和条目,集香山文化之大成,按年级编写成了校本课程《香山风》,内容共有十章,涵盖了“香山概貌”“香山名胜(注音版)”“民俗风情”“美丽传说”“古迹文物”“香山与名人”“吟咏香山”“土特名产”“德育基地”“综合实践”10大板块,120个条目,知识丰富翔实。此外,我们还在这两年多先后编辑了3期《香山青青草》学生作文选和1期精美的《香山新童谣》。

4.落实课程教学,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1)实施对象和课时安排

本课程在低、中、高年级开设,将纳入课时计划(每周1课时),保证师资和时间,主要由班主任老师实施。实施过程中做到有计划,有步骤,认真备课、上课,确保达到预期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要求和年段要求见下表:

(2)完善课程的管理机制,促进课程和谐发展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领导小组,具体领导、组织、协调校本课程实施。根据课改规划,制定相关的课程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确保课程健康运行。

(3)发挥校外地方资源优势,构筑学生知识平台

在实施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获取知识的直接性,内容生成的动态性,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4)加强校本课程培训,提高实施效果

实施前,我们先对全体成员进行培训,让大家都对这一校本课程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香山历史文化知识有足够的掌握,以利于对学生进行辅导、诠释,以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5)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

①坚持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促进学生个性的可持续发展。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拟计划,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置于核心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帮助学生不断完善选择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造,从中体验愉悦。

②坚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近生活,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从周围的生活和现实的社会中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增进对香山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③坚持让学生体验感悟,积累经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发现自我和社会及香山历史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自我和社区名胜景观、古迹文物、民俗风情等的关系,促进全面发展。

5.强化校本教研,鼓励践行校本课程。

课题是平台,通过课题研究,引领全校教师围绕主题,结合校本,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既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又要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才是我们把该课题确立为学校主课题的初衷及在课题选题方面的真正目的。可以说,校本教研是课题研究产生积极效能的基础,脱离了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即失去了其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在强化校本教研方面,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校本制度精细化。为了保障校本教研的正常开展,引领教师围绕校本课程主题加强教学研究,学校结合实际先后制定各项校本教研制度,如《案例研究制度》《教师业务学习制度》《研讨课制度》《集体备课要求》《教研课题管理制度》《课堂教学随机和定期调研制度》《听课日制度》《“七认真”检查制度》等,这些制度的细化和完善,为校本研讨的正常运行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2)教师成长目标化。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课题研究中提升教师的素养,也是我们开展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为此,学校制定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计划》,建立了《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对青年教师排队摸底后,专门召开青年教师会议,确立各自的阶段奋斗目标;加强过程管理和培养,为青年教师“压担子,搭台子,引路子,树例子”,尽量给他们提供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力争在近三年内新增加5―8名市级青年骨干教师,使我校骨干教师达到20名。

(3)教研活动专题化。主要体现为“两个结合”:一是与“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相结合,即教研活动与课题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有机结合,力求每一次教研活动能引起教师的讨论、交流与反思,从而解决具体问题。二是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根据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开展教研活动,通过新课标学习交流、素质教育论坛、教师沙龙活动等推进教研活动。

(4)资源积累系统化。只有注重积累,才能充分利用。我们把每学期教师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论文等都装订成册,便于今后学习和比较;要求教师分类整理信息资源,促进教师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尽量减少“走弯路”现象;把研讨校本课程学习的资料及时上传,为今后积累了系统、完备的原始资料。

此外,我们鼓励各教研组结合教学实际在教学校本课程上积极创新。结合新教育实验融入课外阅读,撰写成长日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开展“香山小导游”活动、“红领巾香山环保行”等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改氛围日趋浓厚。“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既是我校课改的重头戏,又是我校的主课题,课题组核心成员基本由校行政人员担纲,所以该课题得到了全校教师的重视、支持和参与,全校教师围绕主题以教研组为单位广泛开展校本研究,做到每周一交流,每次活动必反思,营造了良好的课改研讨氛围。

2.教师素质突飞猛进。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为教师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交流平台,在协作中提高了群体意识和反思能力,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

3.办学质量明显提高。过去学生没有自主预习的能力和习惯,教师的精力主要耗费在课后“亡羊补牢”式的补差上;实施课题研究后,加强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习作与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对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教师围绕课题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不断反思和总结,积极撰写随笔和论文,近两年课题组成员获奖和发表的相关论文达30多篇,有100多人次在学生现场作文、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诗歌创作比赛等相关活动中获奖,学校的“香山小导游”入围“张家港市真心英雄”提名奖。学校先后于2007年6月和2008年10月举办了两次市级教科现场观摩活动,并邀请了苏州教科院的徐燕萍老师和潘家康老师来校对课题研究做了指导。

九、研究存在的问题

1.课题组成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不高。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加强理论学习,并积极向其他学校优秀课题组请教,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2.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的意识和热情不高,缺少研究的主动性。校行政要加强引导和教育,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科研积极性。

3.课题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出成效,研究人员要倾注大量的心血和时间,而我们所有的课题组成员都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和教学管理任务,在时间和精力方面存在巨大的矛盾。这个问题是摆在课题组成员面前的巨大困难和障碍,无法解决。

4.由于科研能力受到限制,在研究过程中难以避免会走很多弯路。希望市教研教科室的专家加强指导和引领。

5.学校的考评和奖励机制有待完善和加强。

十、下阶段研究计划

在当前研究的基础上,下阶段我们将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继续优化研究人员的素质。针对本课题组成员现有的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较低的现状,我们将继续通过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教研组交流、课堂教学研讨和鼓励撰写随笔论文等途径,努力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

2.积极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下阶段,我们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反思和总结,对过去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和调整,使研究的方向更加明确;同时把“有效使用校本课程”的“策略研究”作为研究工作的重点,从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制度的保障、激励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深度推进研究工作,形成新一轮课改热潮,推动学校朝着高品位方向发展。

3.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从2009年开始我们将进入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09年2月―2009年12月),课题组将进行研究成果的整合和过程性资料的汇总,撰写结题报告,为课题的结题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下载中期报告-《微课程的开发和管理与应用模式的研究》(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期报告-《微课程的开发和管理与应用模式的研究》(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套餐(二)中,理念篇《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热点篇《微课程及教学应用》和方法篇《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为必选课程,其余学习专题教师个人可以根据每个篇......

    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黎明中学 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2014年4月,我校向市教育局申报《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

    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实践研究实施方案[五篇模版]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实践研究 实施工作方案(讨论稿) 一、 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验研究》课题中期阶段报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验研究》 课题中期阶段报告 青铜峡市第三小学赵志兴 一、课题进展情况:课题自立项以来,课题组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为课题研究过程......

    《高中选修课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模式研究》开题报告(五篇)

    《高中选修课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成都七中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学校......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报告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报告 龙胜金坑红瑶寨及三江侗族村寨行12月29日,06景区专业规划方向选修课的开启,让我有幸去到了慕名已久的龙胜金坑红瑶寨及三江侗族村寨并开始为......

    校本课程开发、应用与 更新制度

    校本课程开发、应用与更新制度 (2009年9月)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更新 1、成立课程审议委员会,由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与教师代表、专家、家长、学生代表等参加,负责讨论制定《......

    情境德育背景下小学德育微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情境德育背景下小学“德育微课”的开发与研究 仙居县第一小学课题组组长林晓梦 一、课题的提出 (一)学校德育的大背景 2007年,学校首次提出情境德育,并同时提出德育要结合心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