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孝文化教材及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实验中期评估汇报材料
《孝文化教材及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实验中期评估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下午好!欢迎各位来到我校指导课题实验工作。现就一年以来,我校课题实验开展情况作简要汇报,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一. 面对现实,确立“一校一题”实验选题。
当前,一些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过分依赖家长,缺乏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百善孝为先”,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价值观念多元的今天,弘扬孝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善青少年教育现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这一课题,我们试图以孝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依托“吴氏孝子”本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中华孝文化,着力组织编写孝文化校本教材,构建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感恩之心,责任之心,爱国之心;孝行至雅,促使学生举止文雅,谈吐儒雅,情趣高雅,营造和谐校园。
二. 健全机构,形成校本课程研发的科研团队。
学校成立了以廖建涛为组长,余利辉为副组长的校本教材开发组,组长负责教材开发理念和路径的顶层设计;副组长负责组织教材的编写审校工作;学校还成立了以彭卫东为组长,林建武为副组长的课程实践组,负责教材进课堂暨课程的实施和教学实践的评价;学校还成立了以廖建涛为组长的课题实验组,为教材的开发和课程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三.权责分明,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体系。
权利与责任:
1、课程开发组组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责任人,负责课程开发的理论学习,开发方案的顶层设计,并督促活动如期开展。
2、教科室负责校本课程的日常管理工作。
3、开发组副组长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应用全程,把关校本教材的质量和校本课的落实。
4.组员按照分工完成教材的编写和修订,班主任负责上好校本课。
组织与制度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及社区人士构成,负责审定校本课程的开发项目,形成开发指南和方案。
2、学校建立课程审议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管理办法及相关激励制度。
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原则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3、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原则
4、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的原则
5、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改进课程质量的原则
6、生成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与评价
管理体制
1、学校建立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课程资源分析评估,课程规划与审议、课程计划管理的执行,评价以及开发组成员培训工作。
2、学校政教处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听、评、查、访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实行月查并纳入过程绩效考核。
3、学校建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对于开发组成绩突出者学校予以奖励。
评价机制
1、课程评价:建立以教师评价为主,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主要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诊断评价,并不断完善。
2、教师评价:建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意见和学生反馈意见为主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开发的课目、教案、课堂组织的效果和教学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激励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同时提倡每个教师建立成长记录袋。
3、学生评价:建立以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四结合的评价制度。注重过程评价、发展评价,以此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其不断进步,最后的评价结果并入学生毕业证发放管理。提倡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
四.广泛研讨,确立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目标。
1、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借助一个周期的“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探索、试验、研讨提炼、总结经验,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力求让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踏上开发-----运行------管理------评价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2、学生发展的目标
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基,通过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合格的公民;树立远大的理想。
3、教师发展目标
教师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提高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拓宽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和谐人际关系,增强合作意识,激活探索热情,触摸时代信息脉搏,促进自身专业水平提升和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4、学校发展目标
通过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生成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争创市级教育科研基地示范学校。
五.一书一堂课,让“孝雅”文化活色生香。
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它拓展了学校文化的空间,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涵。我校结合乡土文化,大力开发校本
教材,发展校本文化,为“孝雅文化“教育注入活力。
学校以“孝行至雅,崇德启智”为指导思想,分年级编写了一套《走进孝文化》校本教材,内设“心灵氧吧”,“孝心放大镜”“孝行健身操”三个大栏目,每个年级突出了不同的主题,七年级为养成教育,八年级为公民意识教育,九年级是理想教育,学生从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到成就自我,最终实现“孝亲、修身、励志”这一目标。班主任每周上好一节校本课,引导学生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在“心灵氧吧”中寻找目标,在“孝心放大镜”中认识自己,在“孝行健身操”中完善自己。教材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获得了专家一致好评。原教育局局长郑金荣同志盛赞该书具有“立意新”,“选材新”,“实践活动新”,“版面设计新”,“教育主题新”,“学习的平台新”六大新亮点。如今,校本课程是学生感觉最阳光的课程,校本教材也是学生爱不释手的读物,它也是我校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它不仅拓宽了我校文化建设的空间,更为我校拿回了“校本教材省二等奖”的荣誉。
六、积极探索,落实校本课程的实效。
我校自进入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以来,在局领导关心和指导下,先后进行了两次县级的现场研讨活动,教材参加了全省首届校本教材评比,获二等奖。
为了落实校本课的实施过程,课题组秉承“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的理念,拓宽课题研究领域,多形式、全方位拓展孝文化建设路径,做到了“五个结合”:一是与营造孝文化氛围相结
合;二是与开展“十佳孝星”评选活动相结合;三是与开展“知孝行孝”主题活动相结合;四是与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五是与校本教材的开发和校本课程建设相结合。
政教处依据学生学习校本课的情况,建立课程学习—实践活动—考核过关建立学习成长记录袋。
实践是检验校本课程开发是否有效的唯一途径。自《走进孝文化》校本教材走进课堂以来,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面貌大有改观,师生关系较之以往更融洽了,校园显得更和谐了。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欣喜的看到:几年以来我校孝雅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成为展示学校文化特色的名片;虽然在课题研究课程中,很多做法犹显稚嫩和不足,但我们深信在各位专家的热情帮助下,我们会再接再厉,力求把工作做细、做实。
第二篇: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研
究课题中期报告
黎明中学
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2014年4月,我校向市教育局申报《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研究》。从4月开始酝酿准备,经过几个月的时间,现已完成课题阶段研究,取得了预定成果,达到了预期目标。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选题的意义与研究背景
校本课程是继中央、地方规划课程之后的结合学校创办特色或地域特点而实施建设的补充性课程。《美术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不同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就意味着,基层学校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来开发或设计自己的课程。其目的也是提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美术课程,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弊端和不足,使教学活动更具有地方性,更能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更好地展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也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为教师创设了展现自己才干和特长的舞台,增进了学校教育工作的人文性和灵活性。
新的美术教材与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材的内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情境与学生的实际文化背景差距过大。
2、教材内容所要求的教师综合素质与实际教师的综合素质差距较大,有的教材内容教师也不好掌握。
3、教师和学生的美术用品达不到教材内容的要求。
现在的美术教材是循环使用的,美术教材的循环使用,也就决定了其内容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而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国家、社会、家庭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久而久之,必然会形成一定的矛盾,因此教材内容也应相应做些调整,以便适应教育的新要求。农村学生的美术基础也相对城市孩子的美术基础大大落后,站在城市孩子的美术基础上去编写,去使用这套教材,会给农村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这种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会使他们对这一学科失去信心,进而放弃,最终达不到“美育”的目的。基于以现状,我们认为美术教材必须补充新的内容,农村学生所熟知的,喜闻乐见的内容,并且也可以补充新的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开发学生智力,达到美育的目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比如学校美术主要以教材为主,教师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从而导致学生的美术活动比较单一,局限于课堂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农村的资源优势没有好好利用起来。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提出了 “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研究”这一选题。
二、概念的界定
美术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进行的适合学生具体情况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研究过程。因地制宜的把农村乡土美术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创造性地开展农村这片自然资源和贴进学生生活的素材,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让学生以美的渴望去了解生活,以美的眼光去欣赏生活,激发学生的活力。
三、理论价值和事实依据
本课程的研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探索出一条充分利用身边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艺术教育的有效模式。
1、学校美术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并不完全适合农村学校。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喜欢但无法完成,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无法体现。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弊端,提高了教师对美术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2、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于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因此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实际情况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由于美术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这为进行美术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四、课程应用价值 校本教材的编排,除了教师“苦心经营”、“苦苦寻觅”外,提倡让学生自己从身边、周围环境中寻找感兴趣的素材,充分让学生从大自然中自主吸取营养,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美术校本课程中某些项目的开发中注意结合本校的特色,加强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我们还进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和新的思维模式,这是大脑的变革,它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五、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本课题研究力争实现以下创新:
(1)从只注重理论研究转变到更加注重理论研究对实践应用的指导作用。(2)扩大课程内涵和外延,将“大美术观”从理论转变为实践应用。
本课题研究以大课堂为平台,以新课程及新课程下的农村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新素质要求下如何全面增进学生美术潜能,丰富美术课程资源。探求更科学,更合理的美术课程资源,更新教学途径、方法和规律,改变学生旧有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创新之处是以多种形式的民间文化艺术为基础,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高质量的具有实效性的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
六、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们附近具有丰富的地方资源、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知道种子粘贴画的历史,并了解种子粘贴画的创作知识;方法和过程方面,让学生在收集材料、制作作品的活动中认识到方法的多样性,不同的表现手法会产生不同的作品表现效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激发自己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本课题研究的的主要对象是当地农村中学生。本课题首先进行调查法,通过学生对美术教材上的内容与适应当地教学的内容进行对比,看学生对哪一项比较感兴趣,运用实验法形成初步判断,采用对比法进行分析研究,利用经验总结法做最终总结,形成初步成果。
实验措施 :
1、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相互配合,统体协作,保证课题实验的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
2、争取学校对专项课题实验经费,用于课题资料的购买、实验研究活动的开展等。
3、定期召开课题实验会,交流课题进展情况,并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改进研究方法,确保课题的研究到位而有实效。
七、研究过程: 本课题实施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4年4月-5月)撰写开题论证报告;
第二阶段:(2014年6月)分年级研究种子粘贴画的开发和利用,完成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收集有关资料;
我们选择七年级学生,通过对种子粘贴画的了解,种子、胶等工具的了准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运动身边常见的各种种子简单的粘出一幅作品。第三阶段:(2014年7月-2014年10月)分年级利用种子粘贴画与各学科、地方特色、废旧材料等的开发研究。完成第三阶段的研究工作,并收集有关资料。第四阶段:(2014年11——12月)撰写结
研究成果:
经过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此课题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1、形成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共识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过程中,通过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2、编写一本校本课程教材
根据农村学校限有的条件,我校开展了利用身边材料如各种颜色种子,运用线条或平面粘贴的方法,制作出一幅幅美丽的种子粘贴画。编写了《种子粘贴画校本课程》教材。
3、学生竞技能力增强,教师理论研究能力提升
学生美术兴趣更加广范,参加各类比赛增多,获得名次及规格更高,林甸县中小学美术作品展,我校多幅作品荣获一等奖;大庆市美术作品展,我校种子粘贴画获优秀奖;在全国乡村学校少年宫手工制作评选中,我校有6幅种子粘贴画参展,我校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美术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研究结果和结论:
经过我们《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研究》经过调查研究,了解了学生美术学习基本情况、学生利用美术教材的现状,美术教师及美术设备配置的现状,分析了学生对现行美术教材不感兴趣的成因,美术教师使用教材的困惑,通过学生和教师实践过到较好的效果。我们课题组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关注身边的美术资源,培养了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创造的能力。同时引导他们关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快乐生活和茁壮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对他们今后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研究》课题组
2014年7月
第三篇:小学数学类活动课内容的开发与研究课题中期评估报告
小学数学类活动课内容的开发与研究课题中期评
估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目标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活动课程越来越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因此,在苏教版教材中出现了数学实践活动课。而且新课程标准中对“实践与综合运用”提出具体要求: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且具有一定挑战和综合性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在新的活动课程理念,关于数学活动课内容的开发只有少量的,不成体系的活动方案和教学辅导,没有形成一至三年级的序列。关于教学模式,大多沿袭以前课外活动的形式,活动形式单一,并存在严重的学科化倾向,只重视知识,轻视实践,但到目前为止,对数学活动课教学模式还未得到更大的进展。在实践中优化活动内容,形成一至三年级小学数学活动课完整而科学的活动体系,使我们学校的数学特色更鲜明。教师在这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不断作出调整,并编写相应的学生辅助学习材料,成为数学活动课内容的开发者、参与者和实施者。通过对小学数学类活动课内容的研究,为“小学数学活动课程设置提供系统科学的活动内容、活动方法,即形成一至三年级小学数学活动课完整而科学的活动内容体系和相匹配的活动课方案。从而更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宗旨。
二、研究方法和策略
本课题在研究中综合运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1、教育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科学方法,了解学生的已有数学经验,了解教师的活动课内容的开发意识和水平,为课题深入开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认真学习、了解有关活动课内容的开发的最新动态和改革经验,少走弯路,为课题研究出更高的成效服务。
3、行动研究法:在计划—行动—反思--改进—行动的研究过程中不断调整,解决研究中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个案研究法:在内容开发过程中选择一些案例进行个案研究使其不断优化,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将选取一些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三、研究内容和思考
内容是原材料,如何选择内容,选择什么内容?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第一难题,这种课究竟上什么呢?首先我们就不同的阶段结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进行
了多次活动课内容开发的研讨,慢慢找到了感觉,能够把数学活动课的内容放在生活的世界来考虑,牢固树立“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活动课的范围”的理念。“在一次沙龙活动时”有人说:数学是游戏,扑克牌、二十四点、骰子、七巧板、魔方„„让学生游戏于数学乐园之中,让他们体验其中的奥妙。于是我们有了《骰子的学问》、《玩数字卡片》、《有趣的七巧板》、《切切拼拼》等活动课。
数学是生活,红绿灯、人民币、包装袋、水票„„
于是我们有了《会说话的数》、《买东西》 等实践活动课,其中《会说话的数》获江苏省案例评比二等奖、常州市课堂比赛一等奖。
数学是艺术,让各种交通标志会说话,使维纳斯雕像令人扑朔迷离;使中国故宫的构图如此的壮观„„让学生们享受数学和艺术美,接受美的熏陶。我们有了《会说话的图形》、《拼出美丽的图画》。
数学是应用,是故事、是问题、是科学、是历史„„做数学 品文化。学生活动时不光需要综合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而且还用到其它学科知识。如《制作2005年年历卡》就用到了美学知识等。有时根据活动的需要甚至超越于学校现有各门学科课程之外,自然、社会、人,无所不在。例如:我们配合教材年月日设计了《走进年、月、日》,在这节课上学生了解了年、月、日的由来、划分、以及不同的年历的规定,并让学生根据现在社会的发展,假如我能改变历史,自己来定未来的年历,本课涉及了数学、天文、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的教育和能力的发展也是综合的
我们已经相信 哲学家兼数学家笛卡儿说:“对我来说,每一件事都变成数学。”这一句话了,教师已经逐渐树立“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活动的范围”的理念。
形成了内容开发的三个标准:
1、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2、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能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3、内容要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实践我们逐渐形成了部分科学的并和教材相匹配的一至三年级数学活动课内容的系列方案。但现在还是粗糙的,有待精加工。
这里我要说明的是;我们开发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学期都有新开发的内容,使我们的内容更适合变化的学生,使学生和教师有更多的选择的余地,这样内容到现在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为学生在变,教师的观念更先进,资源越来越丰富。
我们的内容是在活动课教学中得到改进和完善的,也就是说我们边进行内容
开发同时边进行的,他们是不能分开的,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好的布料要加上好的样式,才能作成一件漂亮的服装,因此我们的内容要有与此相匹配的课堂教学形式。
因此,我们在选择活动形式时强调活动形式适合学生去操作、去实践,去合作、去交流,去探索、去研究。每种活动形式都能反映活动课的特征,即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获得生活体验。一般的形式有:
①实践操作课――配合教材,制作教、学具或进行实际操作测量活动。例如,三年级学生利用测量的知识,组织学生在活动课上测量篮球的直径、字典的厚度;利用测量的知识,组织学生在活动课上给同学量体裁衣、量脚买鞋等。
②小课题研究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课题进行研究,例如:一张白纸有多厚?
③阅读交流课――重在指导学生“读什么”、“怎么读”,结合“小学生数学报”等阅读材料,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阅读后的思考、发现、感想和独特的见解。
由于我们对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的实施与研究,改变了以往数学活动课放任自流,无规范管理和形式单
一、呆板,依然把学生封闭在课堂的状况,使数学活动课深受小学生欢迎,成为小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的一门课程。具体达到以下目标:
1、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3、带着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世界,体会数学于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因为数学实践活动只是学生数学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一并将实践活动的经验推广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建构满足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各方面需求的、生动活泼的大教材体系。
因此我们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运用1.增删内容。及时去掉一些失去时代意义的内容,增加、补充、提供一些生活化、科学化、综合化的内容。2.重组改编内容。为了学生能系统思考,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根据学生数
学习的实际情况,把一单元的内容进行优化重组;有时将不同单元相近的内容进行组合;有时改变教材现在的“例题→做一做→巩固→反馈→评价→作业”的编排形式。等方法,充分发掘数学教材本身所蕴含着的教育因素,并和社会生活相结合,和其他各学科相整合,走综合化发展道路。使教材潜在的、可能的创造力转化为学生显性、现实的创造力;真正使数学教材成为学生乐意学习的有效素材;使学生的数学课堂生活丰富多彩。
学生们用更多的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思考,如数学日记、数学小报、数学作文等。
三、研究成果和反思。目前我们的成果有三个:
1、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我们的研究让一位老师参加省比赛获了二等奖,让一位数学老师成为金坛市第一名参加常州比赛获了一等奖,我成为了市学科带头人,他们也渐渐成了学校的业务骨干。
2、学生数学兴趣得到了培养,数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数学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学科课程的学习形式。这不仅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活动的时间灵活,活动的空间广阔,而且没有作业负担,学生完全摆脱了失败的阴影,不仅在活动取得收获和学习取得成功后欢欣鼓舞,单单参加活动本身就给孩子们带来无尽的愉悦。因此,学生兴趣很大,逐渐能主动地将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主动将数学学习与其它学习结合起来,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问题。这一年多来实验小学生自办起小报,养成写数学日记的习惯,学生的数学兴趣逐渐高涨。学生自发参加《小学生数学报》上的一些活动,有多位同学获了奖。
3、课题阶段成果推广初见成效。
我们在常州市和金坛市教研室领导的组织下重视了阶段成果的推广,课题组已面向全市开大型活动2次,送课下乡3次,在全市有了较大的影响。但我们也清楚意识到这不是结果,这只是我研究过程中的一个片段,一个符号,活动课内容的开发我们还刚刚起步,我们离活动课内容的开发目标还很远,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1、我们的开发水平还不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提高。
2、大班额实际存在,我们虽然取的了一些直接经验,但我们缺乏对大班额下进行活动课教学的专题研究。
3、继续研究在实践中优化活动内容,形成一至三年级小学数学活动课完整而科学的活动体系,使我们学校的数学特色更鲜明。
4、继续开发和教材相适应的一到三年级数学课外阅读材料。我们将根据教材的内容,组织教师、学生一起收集数学阅读材料,发动学生回去还要和父母一起收集,以便形成一到三年级的序列。
第四篇: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单位:北京市第九中学
100041 课题负责人:郝显军 唐翠萍 蔡吉 通讯地址:北京市第九中学 100041 内容摘要:本课题于2001年9月正式申请,被立为区级重点课题。课题以选修课为核心、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主要形式努力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它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拓展,而且还注重实验设计的开发与研究;不仅注重的理论探讨,而且致力于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开发。在我校的课程实践中,教师在开发选修课教材方面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究尝试,在专家的指导下分领域分阶段编写出了一系列符合高中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教材和优秀教学设计,积累了丰富的选修课教学素材。同时,提高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校本课程 选修课 校本教材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和环境文化。作为课程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学校环境文化以及学校行政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的现状以及我校的具体情况,本课题组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以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切入点,确立了《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研究课题,试图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校本课程教学模式、校本课程对学生和教师发展的影响、对学校建设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选择、整合、丰富课程文化,以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从而推动现代学校文化的建设。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1、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课题中心组承担
2、校本课程教材开发:以学科组为单位分学科承担
3、校本课程教学模式:课题组实验教师承担
4、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课题组实验教师承担
5、校本课程教师的影响:课题组实验教师承担
三、研究方法
以选修课为核心、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主要形式,以实验法和调查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为主。
四、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及条件分析:
本课题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重在创新,涉及学科广泛、知识面宽,主要包括心理学、信息技术、学习方法研究与应用、文学、艺术、体育、军事、科技、劳技、理化等方面。它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拓展,而且还注重实验设计的开发与研究;不仅注重课程文化的理论探讨,而且致力于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开发,开发新型教学模式;不仅注重学科课程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财富,而且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大胆创新的现代意识。
本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1、课题组成员基本都参加过校级或区级科研方法培训,有参与“九五”课题研究的经验。
2、学校具有开设多种选修课的实践经验,不少教师进行了校本教材开发的尝试,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3、学校有多学科协作研究的氛围。
4、有充足的课题研究经费。
5、目前学校开设高
一、高二30余种选修课,为开展校本课程 开发、研究提供了时间、实验场所的保证。
6、本课题组有专家的指导和许多兄弟校的协作。准备聘请北师大教科所裴娣娜教授、北京教育学院梅汝力教授、区教科所特级教师王能智老师、区教科所孟佳、杨继英、王熹老师等作指导。
不利条件:
本课题组涉及的学科较多,人员较多,集中研究较为困难,准备采取任务分解、子课题研究为主的管理方式,共性问题大组集中学习研讨。
五、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准备阶段(2000年9月—2001年12月)
1、文献检索:查阅书籍报刊、选聘专家咨询、网上查询。
2、组织课题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组。
3、进行校级科研方法培训,学习基本的教科研方法和技能。
4、学习教育改革的新思想,分析有关课程文化的建设。
5、课堂实验准备:在高
一、高二年级开设选修课,课程计划、内容、形式由教师自行设计,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教材。
6、申报课题,进行开题论证。
(二)实施阶段(2001年9月—2004年7月)
1、任务分解
本课题将分解为以下子课题:
(1)课程文化建设的多样表现形式,包括学科渗透、专题性研究以及新课型等方面的探讨:由课题中心组和实验教师共同承担
(2)校本课程教材开发:以学科组为单位分学科承担(3)校本课程教学模式:课题组实验教师承担
(4)课程文化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影响:课题组实验教师承担(5)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由课题中心组和实验教师共同承担
2、理论研讨、课堂实验、中期汇报
(1)搜集资料,组织学习课程结构理论,探讨课程文化开发与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依据。
(2)进行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编写符合教改要求、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校本教材。
(3)探讨课程文化建设的多样表现形式,进行研究交流活动(4)应用心理学理论,研究课程文化建设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影响。(5)进行中期汇报,展示初步成果。
(6)结合中期汇报专家评议意见,完善课题研究。
(三)形成成果阶段(2004、7、—2004、12)
1、编写出有特色的多学科校本课程教材;
2、各实验教师进行实验成果总结,撰写相关论文;
3、撰写研究报告;
4、总结研究过程,总结参与课题研究的体会,梳理研究思路,进行工作总结;
5、编辑《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论文集,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6、构建学校完善的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7、申请成果鉴定与验收
六、课题研究内容和人员的调整和变动 1.研究内容的变化:
课题申请之初,拟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以及教学模式等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材开发的实践意义及选修课的特点各异,丰富多彩更具有研究价值。于是便倾向于实践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色。在编写校本教材的同时编写教案。
2.研究人员的变化:
由于张跃民的人事调动,王颖老师离开了行政岗位,课题组的负责人发生变化,由郝显军副校长和教学主任蔡吉以及科研室副主任唐翠萍共同负责。
七、研究的成果
1、进行校级科研方法培训,学习基本的教科研方法和技能,2002年4—5月,唐翠萍、王颖还参加了区教科所组织的科研培训;加强对实验教师的培训,参加市研讨会;2002年1月27—29日,全体课题组成员利用休息时间在北京小学参加了总课题组组织的学习研讨会,师大价值文化研究中心兰久富教授作了《价值观理论与价值观调查》的报告,吴定荣博士就《学校文化的概念》谈了自己的看法,老师们积极性很高,感触很深,更新了观念,收获很大。唐翠萍介绍了我校选修课的开设情况,与会代表都对此很感兴趣。
2、学习教育改革的新思想,分析有关课程文化的建设和校本课程的成功案例;
3、在高
一、高二年级继续开设选修课,加大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
4、组织了三次全体课题组成员会议,布置阶段性任务,进行阶段性总结。
5、进行校本课程教材开发。部分老师编写出了符合教改要求、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校本教材,完成了一些选修课教案。
(1)Early Bird
蔡吉
主编(2)《小荷才露尖尖角》
高笑旭 主编
(3)《中国结艺》 贾淑霞 主编(4)《朦胧诗赏析》 张晶晶 主编(5)《化学实验选修课教案集》 董志美 主编(6)《九中选修课优秀教案集》 科研室 主编(7)《化学与生活》 杜素英 主编
6、专著
(1)《Classroom on Air》高中英语空中课堂
蔡吉编委
华夏出版社2003年
(2)、高中生素质教育综合读本《人与社会》(全一册)
唐翠萍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3)、高中生素质教育综合读本《人与社会》(上、下册)
唐翠萍编著
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4年版
(4)贾淑霞老师的《中国结技法》光盘,在全国发行 7、2003年3月九中组织了全市的研讨会,贾淑霞老师的劳技课《中国结创编》在大会上做了展示。另外有24位老师的选修课向与会人员全面开放,得到了大会的一致好评。8、2003年7月,有6为老师的6篇文章被收录在《学校文化创新》一书(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
9、徐晖、张坤、张晶晶等老师的论文在全市研讨会上做了交流,33篇论文获奖。国家级3篇、市级10篇、区级20篇;共发表9篇论文,其中国家级3篇、市级6篇。
10、共做研究课、公开课22节,其中国家级两节,市级6节,区级14节。
八、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课程建设是基础教育改革中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综合的载体,课程设置与教学理念突出地体现了教育中蕴含的文化。素质教育要求实施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价值观,采取富有特色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课程改革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要求学校根据育人目标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其过程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教育价值的取向。因此,学校课程改革的过程,既是学校对国家课程的科学实施的过程,也是学校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的过程,更是学校根据育人的目标,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整理和提炼的过程,从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生成课程文化。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课题组成员对校本课程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逐渐发生了转变,树立了新型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在实践方面,教师和学生都是选修课建设的主体。选修课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提高与发展。
我校以主体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构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主体精神和能力,培养能够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公民。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逐步构建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特别是通过校本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以及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验,创设了九中课程文化特色。
(一)必修课改革探索
我校为了进行必修课改革的试点,在每个年级都开设了理科和文科的实验班。在实验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材和适当的教学进度,如物理教师选择了和师大附属中学相同的实验教材,并且在两年的时间完成授课任务,并且增加了部分大学预科水平的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我校将继续进行必修课改革的探索,总结经验,为全校的必修课改革积累实践经验。
(二)增设选修课、活动课
九中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师的特点,开设了多个层面的选修课,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我校现已开设了不同层面的选修课40多门,还将陆续增加新的种类。
我校的选修课程包括学科性研究课程:(生活中的化学、数学思维训练、物理学思想史、意志品质培养与心理调控、环境调查与环保)、社会类研究课程:(古诗词欣赏、心理探究、中国的园林艺术、外国文学史)。技艺类研究课程:(中国结结艺、多媒体制作、科技小制作、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健身操创编)等,从选修课的活动形式看,包括学科拓展型、实践创新型、活动体验型、探究型选修课等形式。选修课的开设适应学生的需要,重在培养学生拓展性能力,为个性化成长提供空间,使学生的学习从书本拓展到社会生活与实践领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特殊专长。
我校积极倡导教师每人都能开设一门选修课。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的校本课程框架已初具规模。根据选修课的内容,采取相应的考核方式,论文写作,论文答辩、作品制作、实验操作、表演等,以求评价方式多样化。学校也加强了选修课的管理,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自选四门选修课,选修课实行了学分制。
同时,我们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开课,提高了选修课的吸引力和整体水平。参与开设选修课的人员,有教师、行政干部、实验教师、退休教师、还有外聘的工程师。在开设选修课时,要求教师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自主性和主体性”、“多元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等原则,来设置选修课程。我们力求使选修课在内容设置、课程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具有相对的开放性。同时,选修课摆脱升学压力的制约,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相对的灵活性,既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提高与发展。选修课要求教师要有课程开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申报选修课的教师要有课程计划,评价方案和课程总结。我校的课程实践中,教师在开发选修课教材方面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究尝试,很多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材料,编写了具有九中特色的选修课教材,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不断创新。
活动课程包括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班会、团委、业余党校、文艺体育等活动。九中活动课的宗旨是希望培养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校通过活动课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示自我的大舞台,为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必修课、选修课、自主课程三类课合在一起,加上学校文化建设这个隐性课程,初步形成我校的课程结构。可以说,多种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供一种新的有力的保障,对学校硬件设备、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以及学校行政文化都将带来一定的效益,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全能的发展。同时,它也让教师拥有课程与教学的自主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有自主性、发展性、求异性和创新性。
(三)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尝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九中的学生中间,流行着一句话,甚至有许多学生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这就是麻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对同学们的寄语:“今天的学习质量就是明天的生活质量!”我们深知,学习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方式的选择。为此,在课程改革中我校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这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活动来实现的。
1.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科学探索课
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就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一直到大学,都写不出一篇象样的论文。我们的学生在科研能力方面太欠缺了。所以,我们利用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研究、探索能力的出发点。首先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就如何选题,怎样申报,怎样设计研究计划并开题论证,如何写科研报告,如何采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怎样采集和整理信息、搜集资料等问题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培训,并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全面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科学探索课。学生在经过一学期的探索后,向全体同学和教师展示研究成果。学校在学期末,召开科学探索成果展示活动,并将优秀的科研成果编撰出版九中的校本课程教材。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尝试了一种积极、生动、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2.开发区域课程资源,积极探索“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尝试社会参与性体验学习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从学科教学内容出发、结合社会实践要求,有计划的选择学科实践活动,进行与教材相关的课外活动,通过课内外教学结合,开发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课十分重视区域教育资源的开发,本着“区域资源,教育开发”的原则,学校把课堂延伸到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求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使学生超越书本知识的局限。学校要求学生在生活、社会实践中,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问题,并深入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和社会活动领域,探究、参与、体验。
3.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
首先我们不妨对几种类型的学习方式进行比较,学习方式一般包括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注重知识的传承,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的规律性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在效能上的这一特点,使接受式学习一直成为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学习方式。但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主体地位体现不充分,更不用说主动探究和实践创新了。体验式学习可以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再现和模仿,可以使学到的操作技能得以强化,并可以通过解题模式的建立,提高其心智技能,但在知识的迁移与灵活应用,尤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有其局限性。探究式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怎样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假设、自主探讨、自主结论的学习方式,在探究中学生除了获得探究结果外,还可以获得参与探究的亲身体验,获得思考问题的新视角、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说明问题的新观点。这样的学习,需要调动全部的知识系统和经验系统,这对一些学生是具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可见,各种学习方式都有其长处,也都有其局限性。
学习方式应是多元的、并具有丰富内涵与发展功能的结构性综合体,即不能把接受式学习视为学校唯一的学习方式,也没有必要使任何知识都通过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来获得。因此,我们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思维的途径,进行“探究思维训练”教学模式的实验,另一方面,吸收活动课程在创设自主探究情景的优势和传统教学双基扎实的长处,走“学科教学活动化”之路,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尝试,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教学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程观念的更新,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换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不但要成为主流文化的推介者,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理解和宽容、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进行文化整合。学校注意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学生潜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开掘。理论学习使教师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们普遍树立了尊重学生的思想,努力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以朋友和同事的眼光看学生;尊重个性,鼓励学生想象、提问、质疑、挑战,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在基本方法、思路,甚至包括人们已经承认的科学原理上允许异议;教师们还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善于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更多地把自己看作课堂的组织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和探究的合作者、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现在,九中教师自觉学习新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外语,参加研究生班的进修以及攻读硕士学位……学习与更新,已成为教师自我提升、做好工作的自觉行动。
我们正在思考,在今后的课程管理中逐渐引进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构建双界面的课程组织管理模式,不断深化课程文化建设。我校的课程建设实践,还要进一步开展。困难肯定不少,但是,我们坚信,课程建设必将继续引导我们思考如何落实素质教育,也就必将加速我们教育创新的步伐。
引用文献
1、柳夕浪 《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模式”——以交往活动课程的开发实验为例》《课程·教材·教法》 1999年第12期
2、陈建 等《影响的因素:以台湾S 小学为例》《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10期
3、丁 钢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4、季 苹 《论课程结构
(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2期
5、大同中学《合作与探究——上海市大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几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7期
6、南京师大附中《分层递进与全员参与——南京师大附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8期
7、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施瓦布与斯腾豪斯“实践课程模式”思想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9、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进展及现状》《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10、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与挑战》《教育评论》1999年第1期
(执笔:唐翠萍)
第五篇:学校特色课程开发与研究课题活动回顾
“学校特色课程开发与研究”课题活动回顾
1、修正课题立项申请书,使课题更具研究性。2016年3月,课题立项获得批准后,我们根据课题立项交流会郭主任提出的修改建议,课题组成员对原立项申请书内容进行了研讨,加以修改,增添了课程评价部分,使研究更具研究性。
2、完成了“七乐课程”教材编写工作。
我们课题组根据学校提出的七乐教育体系,将课题组成员划分为7个子课题,既乐孝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评价研究、乐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评价研究、乐体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评价研究、乐思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评价研究、乐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评价研究、乐高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评价研究、乐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评价研究,每个子课题安排一名领导负责,组织相关教师进行教材的创编与实施评价的制定。现在教材编写工作已完成,编写的教材如下:
以上这些教材还将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修改完善,使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比如乐行课程,要将沈阳名胜古迹、博物馆拓展进去,乐高课程要把魔方、飞叠杯、七巧板内容补充进去,这样更加贴近学生,适应学生发展需要。
3、课程的实施
在课程编写完成后,我们进行了课程的整合,开始组织实施。
例如乐体课程:我们把《形体与健美操》《轮滑》《绳操》作为体育课程的补充,由体育教师负责实施,其中《形体与健美操》《绳操》利用每天大课间组织全校学生做,现在中高年学生已经学会,动作整齐,优美;《轮滑》课程由刘龙老师利用周二、周四下午第6、7节给校轮滑队学生上课,孩子已初步掌握了轮滑基本动作技术。轮滑课程深受学生喜欢,准备在9月份从一年开课,面向全体学生。
乐心课程:《阳光心育》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补充,由心理健康教师利用心理健康课,为1-6年学生上课,每学期每年级5课时,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快乐自信的心态,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重大节日纪念日》课程由少先大队辅导员组织各中队利用班队会时间进行,如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组织学生为妈妈或姐姐妹妹、姥姥等送一件礼物,写上一句祝福的话语活动,感谢她们对自己的关怀与照顾,体验她们在家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尊重她们,爱她们。“六一国际儿童节”少先大队召开了 “传承经典书韵留香文艺汇演”,孩子们用心投入表演,庆祝自己的节日。
乐行课程:学校德育处结合沈阳市教育局相关文件,组织学生开展了走进博物馆活动;利用节假日,号召家长带孩子游览沈北家乡的景观。学生每到一个地方,回来后制作一张旅游卡片,内容为介绍一下该处的风光,选一张满意的游玩照片,写上一段游玩感悟,每学年装订一册,学校择优展
出。这样大部分学生能够将家乡的景观在小学六年参观完,在行中知晓家乡,热爱家乡。
乐活课程:五一过后,当你走进我们的校园,就会发现一块块菜园特别引人注目,菜园里种植了花生、辣椒、茄子、黄瓜、西红柿等蔬菜,同学们通过亲自种植,既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又享受到来丰收后的喜悦。这就是我们学校开设的开心农场《快乐种植园》课程,由班主任负责在每年5月—10月实施,小小的开心农场,拴住了每一个孩子的心,在劳动中学生了解了农耕文化,亲近了大自然。
乐高课程、乐孝课程也正在实施之中,到目前为止,七乐课程中只有乐思课程还没有实施,我们准备在9月份开始实施。
4、存在的问题及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课程的整合还不够合理,对课程的评价认识不清晰,处于模糊阶段。下一步工作,我们将这两个问题作为重点,组织课题组成员加以探究,形成比较科学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