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乡贤文化与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大全]
地方乡贤文化与德育校本课程开发
在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极提倡开发校本课程的背景下,必须整合乡贤文化资源和学校德育资源,结合本地乡贤文化,在德育教育的课程开发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乡贤文化小学德育校本课程众所周知,乡贤文化是所有精神文化中最值得珍视的“文化资源”。它缘于共同的“生活结构体系”而生成,其凝聚的精神文化也必能对本地域产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作用”。同时乡贤文化也是一切地域文化中特别值得挖掘与传承的“教育宝藏”,能引领本地学生“从小知乡贤、尊乡贤、学乡贤,长大效乡贤、比乡贤、超乡贤”。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更是担当。因此,在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极提倡开发校本课程的背景下,我们结合本地乡贤文化,在德育教育的课程开发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一、有效整合乡贤文化资源和学校德育资源
1.挖掘昆山乡贤文化资源。我们昆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古至今,乡贤辈出。在古代,有明清之际的爱国学者、思想家顾炎武,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清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元末明初戏曲家、昆曲鼻祖顾坚等等;在当今时代,有担任过联合国副秘书长的金永健,航天英雄费俊龙等等。他们的杰出成就、光辉思想值得广大学生去深入学习了解,并将他们的事迹与思想传承并发扬光大。以《地方性知识观下中小学乡土德育校本课程研究》子课题研究为契机,我们力图深入挖掘和科学赋予昆山乡贤文化丰富的教育内涵,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道德基础,开发昆山乡贤文化校本教材,让学生对昆山本土的人文历史、杰出人物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仁人志士仰慕之情,并学习乡贤人物的优秀精神品质,并努力效仿,内化为自身的优秀品质。
2.整合学校内外德育资源。多年来,我校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致力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尝试,不断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养成教育序列化、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学校能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突出教育生活化,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重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拓宽德育活动的方法和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工作成效突出,获得过全国、省、市级众多集体荣誉。同时我们认真选择了十名课题组人员,其中组长是江苏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苏州市德育学科带头人、昆山市学术带头人,也有课题研究的经验。核心成员中有昆山市学术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也有一定的科研经验。同时我们还挖掘了家长资源,聘请了一些从事昆山文史研究的前辈参与指导,开设专题讲坛,为老师、学生讲课。
二、深入挖掘乡贤文化精髓和德育教育内涵
1.正确界定乡贤文化核心概念。通过查询我们了解到“乡贤”一词,文献中出现较迟,明代浙江嘉兴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有一篇《戮子》的明代新闻:“嘉靖末年,新郑故都御史高捷,有子不才,屡戒不悛,因手刃之。中丞殁后,其地公举乡贤。”足见“乡贤”是指乡里有德行、有声望的人。“乡贤文化”是地方或区域文化的精华,是先人和前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扎根在故乡人民血脉深处的精神基因。乡贤文化既与地域文化、方志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旅游文化等密切相连,但又有其自身的独特研究对象与价值标尺,具有本地域的唯一性、人本性、亲善性和现实性。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在时代精神观感召下,对乡贤文化的梳理十分重要。乡贤乃本乡的贤达,他们有德行、有才能。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他们以自己的德行和才能,为自己生活的时代做出了贡献,因而受到当时和后世人们的崇仰、爱戴。其次,乡贤也可以指在本乡本土为国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当然也包括一些当时的“外地人”……他们立德、立功、立业,理应在历史长河中永垂不朽,理应引导学生亲近他们。
2.积极了解乡贤文化研究现状。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在对乡贤文化的研究方面取得较大成效的,有浙江省上虞市成立的“浙江省上虞市乡贤研究会”。他们的乡贤文化作了很多的研究和社会推广,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而上虞市多所学校在乡贤文化研究领域也走在了前列,并已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而在我们昆山,也有一批学者、文人对昆山人文历史颇有研究,对昆山乡贤人物如数家珍,在《昆山文化研究》刊物上也时常有昆山乡贤研究的专题文章发表……这些成功经验、珍贵资料都能引领我们如何更便捷、更有效地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加工与运用,这样我们可以少走许多的弯路。
3.深入挖掘乡贤文化育人功能。昆山是个环境优美、仁人志士荟萃的地方。作为一名当地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寻找能针对我们昆山地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道德基础,开发适合小学生的目标递进、内容衔接的昆山乡贤文化教育读本,使学生基本把握昆山乡贤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精神,促进学生对昆山乡贤文化的敬慕之情和高度认同,有效内化为具有“贤人”特质的意志品质和思想情感,外显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公民人格,不断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我们利用昆山乡贤文化,开发一套德育校本课程,相信它必定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也能极大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针对性。
三、积极开发《走近乡贤》德育校本教材
1.对校本教材开发的认识。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确认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有规划、有设计、有实施与评价的系统工程,是新课程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理论,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1年1月颁布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作为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就我们学校而言,利用昆山乡贤文化,开发一套《走近乡贤》德育校本课程,引领学生走近乡贤,了解乡贤,颂扬乡贤,学习乡贤,将来做一个有益于家乡,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无疑能极大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针对性。
2.《走近乡贤》教材开发路径。为了编好《走近乡贤》校本教材建设,我们走访了多名专心研究昆山文史的前辈,搜集到了《昆山文史一百问》《昆山历史名人列表》《昆山地方志丛书》等书籍文刊。在课题组人员初选、文史研究者的遴选下,先期初步确定了60名昆山乡贤,并根据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突出成就进行分类、分组排列,然后将课题组成员进行分组、分工,继续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加工。基于有些历史人物时代久远,资料查询困难极大;有些人物在昆山生活居住、工作及贡献等方面尚有争议,所以最终我们确定了45名要编写进校本教材《走近乡贤》的乡贤人物。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为了确保资料的翔实,继续拜访文史研究者,并请他们带领我们参观过位于昆山亭林公园内的顾炎武纪念馆、顾鼎臣的“崇功专祠”,也曾走访了位于千灯古镇的顾炎武故居、顾坚纪念馆等,听取他们的一一介绍。
四、探索实施《走近乡贤》教材有效方法
1.保证课时落实。教材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课时的真正落实。为此,学校责成教务处、德育处予以协调,将每月一节班会课、一节地方课程作为《走近乡贤》校本教材的教学时间,并组织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认真组织集体备课,编写教学设计稿,定时组织听课、评课。在上课之后再反思教学设计,反思教材编写,并修订教学设计,甚至修改教材,力争不断修订、完善教材。
2.注意三个结合。在《走近乡贤》教材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了几个结合:一是与语文等国家课程教学相结合,与地方课程教学结合,特别是与品德学科教学结合;二是与德育处、少先队活动相结合;三是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
3.强化实践体验。课堂教学虽然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但有效开展课外实践体验活动,既可深化又可拓展课堂教学内容。《走近乡贤》教育学习除了开展课堂认知学习以外,我们还采用了社会实践、观察思考、体验感悟为教育手段,采用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通过“读、讲、演、赛”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知乡贤”“颂乡贤”“学乡贤”“做乡贤”系列活动,如参观顾炎武纪念馆、费俊龙航天活动展示厅等,走访乡贤人物等。一系列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乡贤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使命感,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合。
参考文献:
[1]赵畅.话说乡贤文化.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12-24.[2]中国乡贤文化.中国文化研究,2011,(4).
第二篇:“地方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地方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一、开发地方史校本课程的意义
地方史资源是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地方史”校本课程以学校所在的乡镇或社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发展历史为主要内容,还包括学校本身的发展史。它重视学生从所处当地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和技能。通过“地方史”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学校的校情;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提高实际生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爱校的思想感情。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调查研究,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课题选择、研究参考和更广阔的活动空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对中学生进行地方史知识的教学,是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具备的最起码的高尚情操。而对祖国的热爱是以热爱自己家乡为基点的。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试想,一个连自己的家乡也不了解,连自己家乡的历史也不清楚的人,怎么可能会热爱家乡,又怎么会树立爱国主义情操,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生呢?在初中阶段开展地方史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从小就对家乡的历史形成一种系统而深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正树立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操。
(2)对中学生进行地方史知识的教学,也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地方史知识的教学,一方面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对提高学生能力素质能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地方史知识对中学生来说比较亲近,有利于形成感性认识,最易于学生掌握,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它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更易被学生接受和运用,形成能力素质。
(3)现阶段初中生地方史知识的贫乏,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地方史的教学。长期以来,我们热衷于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是围绕着中考与高考的指挥棒转的,考试对地方史没有提出要求,因此地方史知识在学生心目中几乎是一片空白。
二、开发地方史校本课程的理论依据
(1)德育的依据。在地方史教学中会出现许多本地的历史人物,通过讲述这些历史人物,学生能从这些人物身上学到很多崇高的品质,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这样学生也了解了本地悠久的历史,自然而然地了解家乡,从而达到热爱家乡的效果。本地的民间传说、文物古迹、风俗习惯等,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使他们认识了家乡,产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从而达到认识国情,热爱祖国的目的。
(2)现代教学论。现代教学论突出思维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过程。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习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器,把现成的知识认识成果放在学生面前,而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地方史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运用史料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基本的史实、概念,同时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正符合现代教学论。
(3)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生年龄一般在13~16岁左右,现代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促成了他们智力的早熟,初中生的智力发展突出表现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的分析还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发展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的探究精神,应当成为初中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
三、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地方史教学过程中,应当实事求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巧妙地把校内和校外教育,单科和其他科,启智和育德、强体、审美有机地渗透合成,形成综合性的、多方位的、有实效性的大教育,让学生学有所获。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教育内容,学生喜闻乐见,一是感到亲切,二是有兴趣,三是不会困难,四是学了有用。学生就不会难学、厌学。在此基础上,教师善于深化,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2)选择性原则。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按照教学目的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求知欲望,结合社会发展实际,立足地方乡土历史文化的特色,抓住灌口深青等较丰富的综合性的历史文化题材,以其为教育载体,使素质教育内容更有生命力和亲切感,让学生学有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挖掘家乡的乡土文化,投入社会亲自参加实践调查,从中培养学生的爱乡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指导,让学生学有方向。
四、开发地方史校本课程的实践
(1)了解相关的地方史。灌口自古以来是八闽重镇,文物古迹比较多,我们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结合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带领学生查阅相关的地方史,使学生们知道了灌口的一些文物古迹,如深青古驿站、深青古镇、夕阳山,黄庄三宝,乐善好施的杜艮,东辉山口庙、双岭九十九间大厝、笔架山,李林的“小刀会”及首领黄志信、虎空山、鱼孚驿,嘉福寨、越尾山等。
(2)以探究活动的形式,开发地方史校本课程。2001年9月以来,我们历史组根据学校周围的环境资源和学生的特点,打响了“补充乡土历史教学,加大教学课改力度,弘扬爱国精神”的第一炮,开设了以“知我灌口,爱我家乡”为主题的系列历史课外探究活动课,力求做到以乡情动亲情,帮助学生树立“立足本乡,胸怀祖国,振兴中华,面向世界”的志向。
我们的做法是“请进来,走出去;写下来,展上去”。主要采用“介绍灌口人文历史”“古迹参观”“实地调查”“论文写作”“作品展览”“培养小导游”等几种形式,并将它们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一步一步地实施。第一步是“介绍”,请校外知情人士灌口镇侨联主席白玉盛老师介绍厦门人文历史状况,让学生初步了解家乡,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的兴趣;第二步是“参观”,在“参观”中增长知识,发现问题;第三步是“调查”,对不明之处或自己倍感兴趣的东西进行“调查”,通过调查走访,收集资料,弄个水落石出;第四步是“作文”,将参观、调查所获整理成文;第五步是“展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讲评,精选好的作品展出;第六步是“汇编”,把比较优秀的学生作品分成各个小专题汇编成册。另外,为了更好地宣传灌口的深青古镇、深青古驿站,我们还特意培养“中学生小导游”。这样形成了一个活动系列,效果自然比单一的活动好得多。
五、开发地方史校本课程取得的效果
(1)达到了预期的育人目标。学了乡土历史之后,学生变了,学生在乡土历史教学活动中收获了知识的乐趣,汲取了民族精神与乡土文化的营养。他们盼望着上历史课,希望再多听听家乡的新鲜事。如果要说乡土教学带来什么样的收获,最大的应该是学生真正动脑了,他们忙着找身边的“?”,他们成为历史文物的“小卫士”,也成了家乡的小考古工作者,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历史教学本身。让学生关心国事、关心社会、参与实践,这不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吗?这不正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吗?学生在不断成长,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2)老师在乡土历史课改教学活动中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历史组的全体老师都积极投入如何利用乡土历史文物进行素质教育的探讨和实践的教研中。经过认真研究,我们大胆地提出了开放型、一体化乡土历史教学常识的做法,并拟出方向明确的教学思路: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尊重学生求知欲望,结合社会发展实际,立足地方乡土文化的特色,抓住灌口深青古驿站、古镇丰富的、综合性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其为教学载体,突出素质教育,做到“抓活、升趣、重导、合成、深化”,步步为营,达到爱乡、爱国的育人目的。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置身于“家乡文物我来讲,导游工作我来做,宣传报道我来写,历史古迹我保护“之中。历史课外活动课的开展,不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促使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自身创新能力的强化。老师对家乡有了更多的了解,平时也会向周边接触的人员宣传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利用同学们所熟悉的家乡的乡土文化来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
在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我们编出了校本课程教材。现在,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已经从灌口走向厦门,编撰了《厦门史话》这一校本教材,从同安厦门,自古一家;古城沧桑,六百春秋;海防重镇,商贸良港;反倭抗荷,保家卫国;古迹遗存,重诉历史;千年古道,繁华远逝;建筑文脉,风格各异;民间瑰宝,浓浓乡音;华工被掳,血泪斑斑;南洋谋生,情系桑梓;厦门台湾,血脉相连;辛亥先烈,名垂汗青;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鹭岛沦陷,民族耻辱;漳厦战役,人民胜利;厦门古地图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厦门历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开发校本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校本课程不等于地方史。学校可根据本校校情,广开思路,寻找适合本校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如本校除《厦门史话》《台湾史话》外,根据地处汽车工业城的特点,开发出《汽车文化》;又根据校园内植物种类繁多的特点,开发出《校园植物》。事实证明,这些拓展校本课程资源的做法,既可丰富学科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全面发展。
当然,开发校本课程并不能等同于编教材。校本课程是在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为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提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或指南。对学生来讲,它只是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选择性参考,而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的教材。否则,校本课程就可能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一方面加重学生负担,另一方面也失去了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集美分校)
第三篇:地方课程和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贵阳市世纪园小学
2009年地方课程和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切实推进课程改革,贯彻落实《贵州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和《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建立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特制订本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程目标:
1、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加强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学生生活的联系。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4、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
5、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打造系统的校园文化,进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组织保障:
1、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高中新课程实验作出正确决策和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验过程予以指导和调控。
2、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开发与实施具有地域特色、适应学校特点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办学特色。
3、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各年级的课程计划形成建议并组织反馈;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开发建设新型课程资源。
4、学校有完善的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定期交流研讨,全面落实学校各级教学任务。
三、课程设置•校本课程:
(一)开发原则:
1、实效性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政策,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
2、互补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我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强调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需要。
(二)开发目标: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3、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三)开发的内容类别:
1、古诗经典诵读。选编部分优秀古诗词和近代优秀诗文,利用小学阶段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强化记忆,以增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2、普法礼仪读本。目前国家凸显依法治国的理念,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无论是对学生的自我保护,还是培养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自觉守法、用法的意识都非常
第四篇: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总结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总结
临汝镇一中
我校为了适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坚决贯彻县乡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精神,在学校的统筹安排下,并结合我校的校本、校情及教育教学资源,对我校的校本课程进行了调研、探索及开发。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安排。成立了以杜须录为组长,连要卫、马建庭、权平洲为副组长,以及聂俊强、李志国、尚朝辉三位教师为成员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分别明确任务,下达目标,经过调查研究,查询资料、探索研究,深入开发,已初步取得成绩。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校采用总——分——总的原则。即德育教研室对课程开发下达总体任务、总体目标、任务分解到三位老师手中,通过调查,研究,探索实践能力,老师整理上报、最后把收集资料上报德育教研室,由德育教研室综合形成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校又坚持实践性、地域性、综合性原则。在校本课程安排及培训会上,通过对老师宣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实施途径、评价标准等,让老师首先了解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即结合校情、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对学生有益于生活的一门课程,要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生活,而这门课程开发的核心在于要体现地域性,即对本校区周围农村经济发展要有指导作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老师仍然是组织者,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这一任务的实施者,起主体作用,发动广大学生,调查了解、查询资料、收集与本校校本课程开发有用、与本乡经济发展有用的资料,了解信息,开阔视野,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有所收获;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培养了学生了解社会的意识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社会交际能力和收集信息能力;第三方面让学生知道社会调查,实践是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校充分发挥学校、老师、学生集体智慧,从学生到教师,并教师到学校,自下而上,并通过学生、老师的共同努力,通过调查、研究、探索、对比、综合终于完成了适合本校校本课程资料。
以学校周边的历史文化为载体,通过调查了解、查询资料等手段,并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能力水平,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探索、研究开发校本课程《校园礼仪》、《法律讲堂》。
为了搞好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任务,学校坚持贯彻县德育教研室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精神,高度重视此项任务,专门组织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对聂俊强、李志国、尚朝辉三位教师进行了专门培训,让他们了解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实施步骤、目标任务、评价等,让他们从思想上先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并能高度重视此项任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我校共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校本课程开发,了解、认识、研讨阶段。
通过校本课程培训,了解、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并且通过相互之间互相谈认识、谈看法,互相研讨,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意义,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明确课程开发任务及近期、远期目标。
2、提出方案,下达任务,调查研究阶段。学校组织老师召开了校本课程开发安排会议,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明确、分解校本课程开发任务、收集资料。
3、补充、完善、分析、综合阶段。
老师负责收集学生掌握的资料,并加以补充完善、分析、取舍、综合、完成了校本教材文字的资料。
4、形成文字性材料。
将老师完成的材料收交审查、完善、补充,形成了切合本校校情,对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特长培养有指导作用的校本教材。在校本课程材料中。学生从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下一步实施提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依据,它将进一步推动我校学生活动的开展。
第五篇: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
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有效教学)总结
为进一步推进密云县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有效的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资源,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关注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发展,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突显学校特色。目前,根据我县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现状,为进一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我们确定了2009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有效教学)的研究,力争使校本课程教育教学逐步走向规范化。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确定与落实密云县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有效教学)研究先行校工作计划。
年初教科室组织古北口和大城子2所中学,新城子、不老屯、檀营、南菜园、河南寨、东邵渠6所中心校,确定这8所学校为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有效教学研究的先行校。向各校负责人介绍了密云县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现状,确定下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既校本课程有效教学的研究)。并组织各校负责人认真学习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文章,帮助各校准确深入地理解校本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目标。
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以提高;学校的特色发展得以突显。实现目标:
四月份结合东邵渠中心校编写的《写字》教材,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六月份结合檀营小学的编写的《满蒙民族音乐、满蒙民族体育、满蒙民族美术、满蒙民族常识》教材,充分利用民族风俗特点向学生进行传承民族文化教育,凸现学校特色开展有效教学研讨活动。
九月份结合南菜园小学编写的《武术》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自制器具,增强学生体质开展有效教学研讨活动。
十月份结合新城子中心校编写的《我爱我的家乡》教材,合理利用地域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教科室负责组织先行校的负责人,深入各校开展个案研究活动。
二、落实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有效教学研究的个案研究活动
(一)4月21日在东邵渠小学,结合《写字》教材,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开展有效教学研讨活动。
首先听了校长关于如何开展与落实《写字》校本课程在东邵渠中心校进行有效教学研究的汇报。其次,听了柴秀全、佟静文两位老师分别执教的“常用的偏旁部首”、“人字头的写法”校本课。参观了教师和学生写字效果展览。最后围绕《写字》校本课程有效教学进行研讨。大家感受到:
1.学校“以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书法艺术”为核心,以“培养农村一流高素质的学生,创建写字特色学校”的目标明确。学校针对一至六年级学生作业本中出现的易错字、易混字,间架结构搭配不当的字进行整理分析,确定并编制为《写字》校本教材,从写字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2.学校采取措施不断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由组织本套教材编写的柴秀全老师对全体任课教师进行使用培训,使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能正确掌握教材的使用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1)教师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如:观察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起笔与收笔的位置,观察教师的示范书写,观察学生的书写作品等等;(2)再思考的习惯;(3)后动笔的习惯,教师将学生执笔、坐姿,编成儿歌,供学生想用。每节课都围绕学生写好每一个汉字进行讲练结合、练习与指导结合、指导与评价结合,形成了学校教师独特的写字教学模式。
4.学校制定了措施,保证校本教材在时间、检查、评比三个方面的落实;教师对每节课中坐姿端正、执笔正确,写字习惯良好的学生颁发班级小奖状予以表扬。使学生端正了坐姿,掌握了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和运笔方法。学生先观察后动笔的行为习惯基本形成。5.突显了学校的教学特色。
(1)学校写字氛围基本形成,师生写字水平明显提高,涌现出一大批书法人才和爱好者,多位教师被吸收为密云书法协会,成为会员。
(2)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一层走廊,布满了由县级以上获奖师生用软、硬笔书写的,以“仁义礼志信”等传统文化经典名句为内容的书法作品。
(3)各教室、专室内的规章制度、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堂常规、八荣八耻等内容,均由学校的书法爱好者进行书写,装裱上墙。
(4)学生作业在《北京市汉字书写规范化现场会》上展出,《人民日报》、《现代教育报》、《教育前沿》、密云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均对学校写字教育工作进行了报道。
(二)6月9日在檀营小学,结合《满蒙民族音乐、体育、美术、常识》校本教材,充分利用民族风俗特点向学生进行传承民族文化教育,突显学校民族特色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首先听了学校领导关于《深入研究,扎实落实,提高校本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经验介绍;看了学校的音乐队、武术队的表演;听了4节校本课程课,最后和教师进行座谈。我们感受到: 1.为建设满蒙民族艺术特色校,学校从檀营地区保留下来的满蒙民族文化进行开发,经收集整理分满蒙民族常识、音乐、美术、体育四个方面内容,并结合学校多年的民族教育成果,编制成校本教材,并采取多种途径有效实施。
2.学校实施校本课程计划细致全面,分工具体,民族常识部分授课为数学教师;民族音乐、美术、体育部分由美术、音乐、体育教师负责授课;实践活动部分由综合实践课教师负责组织。分别对1-5年级14个班进行教学;每学期每位教师授课三课时。
3.培养适应校本课程教学的有效教师。为适应校本课程教学,学校组织教师广泛、深入学习校本课程相关知识,不断研发校本教材,使新教师教学有了抓手。
(1)吸收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
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美术大学生刘亚晨,参与了校本课程美术教材的编写工作。在编写中遇到很多困难。他认为编写教材必须知识准确,遇到不确定知识的时候就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达到知识的准确性,虽然很累,任务比较紧,但是,乐在其中„„。
(2)学校创造条件给到本校交流教师安排以师带徒。
学校给从山区校交流到本校的王海洋教师安排了2个师傅,由校内的李亚青老师向他传授满蒙民族体育项目的知识,校外的唐云明老师教他学习武术。2年下来,使从未接触过武术教学的王海洋教师在武术的种类、技艺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他更好地组织武术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磨练教师的教学技能。
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学校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重难点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原认知基础、接受能力,又要考虑内容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应该说难度是很大。
美术教师就深有感触地说:在大学的专业虽然是美术,但是和满蒙民族美术知识相关甚少,坦诚地说,刚开始教学还有些不太适应,再加上校本课程的内容,一时间有些困惑,在校领导,老师的帮助指导下,通过网络学习,满蒙民族的风俗、文化深深的吸引着我,精心设计教案,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在上《满族小吃》《蒙古包》《旗鞋》等课程深受学生的喜欢,把民族知识融入教学当中,把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民族风情、文化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身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去做好教育,民族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我们要做的、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4.学校倡导教师时时深入反思,不断总结提高。
为提高教师校本课程的教学,倡导教师要时时反思,并对不同成熟度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新手型教师来说,让他多反思自身的教学技能是否存在缺陷;对于适应型教师来说,多反思课堂教学策略是否合适;对于成熟型教师来说,多反思自身教学理念是否得当。教师在反思之后,还可以就自己的教学进行再次设计、实践、再次反思。学校每学期收集教师的《典型案例反思》,每人5篇,已经坚持4年多了。
5.学校采取从校内走出校外,再从校外走进校内的方式开展校本课程活动,使学生感悟到满族蒙古族灿烂文化的精深,民族风俗的纯朴,民族礼节的内涵,民族传统的精华,民族奋进的自豪,更重要的是体会到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心爱护,启迪了学生们热爱民族、热爱家乡,为家乡、为祖国做贡献的美好心灵。
(三)9月29日在南菜园小学,结合《武术》校本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自制器具,增强学生体质进行有效教学研讨活动。
首先看了南菜园小学课间操的武术表演。接着参观了体育教师自制器具,看了两节利用教师自制器具上的武术校本课程课。其次看了学校武术校本课程发展的录像短片和听了校领导的简单汇报。最后围绕南菜园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充分发挥教师潜能自制体育器具,增强学生体质进行有效教学研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主要针对校本教材编写细节,如:编写的依据,培养学生什么,教学目标的设置(武德)等讨论;肯定了学校体育教研组全体教师积极开动脑筋利用现有材料自制精灵球、拂尘器具进行体育训练,既达到了增强学生体质,又消除了学生皮肉损伤的目的。又提出了体育器具的改进意见,如沙袋的制作等。通过这次有效教学的研讨交流,大家充分认识到:
1.学校干部教师的合作意识强。校长充分发挥体育教研组的作用,将自制精灵球,软棍、拂尘的训练项目编入校本教材。校长并组织教师帮助体育组利用废纸、旧布、海绵、皮条、和木棍等材料,制作精灵球,软棍、拂尘等课堂教学辅助器械500多件,供学生在武术校本课程训练中使用。
2.学校课间操的训练项目多。体育教师将自创编的《中国功夫》武术操纳入了课间操,实现广播操两套,武术操一套、太极拳一套,共四套操。
3.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课间操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观,学生的站、坐、行等习惯越来越规范。
4.学校自创的《拂尘、精灵球》项目曾参加北京国际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育体、育心、育人传承体育文化大型展示活动。
(四)10月29日在新城子中心校,结合《我爱我的家乡》校本教材,合理利用地域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思想教育开展有效教学研讨活动。
首先听了李国强、冯小军两位老师分别执教的《竖钩的写法》、《走进家乡河》校本课。其次听了陶瑞忠校长关于《新城子中心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报告。在研讨过程中大家深受启发: 1.干部的课程主体意识明显加强。
校长通过参加研修班的学习,对课程的认识发生了改变,由过去的“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课程认识发展到要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整体来认识。2.干部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显著提高,朝着优秀团队方向发展
学校于2005年就开发出《我爱我的家乡》这门校本课程,当时主要是校长引领部分教师参与了开发工作,发展到全体干部和教师都参与了研究,成为了课程开发的主体。更为可贵的是,教师们能够将自己的研究充分纳入到教研组中,教师的个人研究与组织研究相融合,使各个教研组织向优秀团队建设的方向发展。
3.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干部教师关注到了自身的资源优势,认识到区域内的青山绿水,动物、植物、长城古堡、历史文化等宝贵资源,可以成为本校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应该加以充分利用,将原有校本课程《我爱我的家乡》进行了重新调整和补充,每个年级编辑一本教材,供1-6年级同时使用,使其针对性、实效性明显提高。
4.学校创新了课堂教学结构,提出了“35+5”的教学基本模式,即35分钟基本用于国家课程,5分钟基本用于校本课程,实现了校本课程对于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
三、研究反思,不断提高
1.加强干部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首先要加强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学校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认识程度高低直接影响着其他干部和教师。
2.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反复深入研究。通过对校本课程有效教学的研究,认识到学校开发一门课程是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需要以一门为主多门同开的思路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制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提升,需要多方面有经验的人员参与支持。
3.倡导教师课堂教学要及时反思的同时要加强不同层次负责人的反思总结。
4.正确看待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各校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何看到这些成果,不能只看眼前教师、学生的获奖情况,要从长远记忆,要想到将来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变化。
总之,我县在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看到了学校在变化,在有效教学研究方面这紧紧是个开头,我们将用有效教学的研究带动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