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阳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中期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合阳城关中学的XXX,我们子课题的名称是《合阳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开发与研究》。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交流中期研究情况。1 合阳县地处黄河流域,是《诗经》的发源地,几千年来,这片美丽的土地更是为她的儿女留下了许多引以为傲的的精神财富。可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漠然视之,相反,他们却热衷于过洋节,盲目崇拜和追逐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长此以往,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可能会断流甚至消失。所以,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自己所生存的这片土地的相关文化资源,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最终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们选题的意义所在。(点2)
自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组织了开题报告,对各参研人员进行明确分工,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扎实开展研究工作。我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是开发出具有浓郁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教材名名称暂定为《魅力合阳》。我们就是要挖掘校本教材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因素,校本教材所选内容,有《诗经》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历史名人等章节。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弘扬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目前进展情况:
第一阶段任务圆满完成。第二阶段研究工作将于8月底全部结束。在这一阶段,我们课题组围绕“合阳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展开了开发研究,并进行了一定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今天,我交流的是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其中诗经文化、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三个章节的研究工作。点3 一是诗经文化: 合阳被命名为“诗经文化之乡,中国爱情诗之源”。《 2007年合阳曾举办过“诗经文化国际研讨会”,国内外近百名诗经学者齐聚洽川研究挖掘诗经文化,形成了大量详实的诗经文化研究成果。诗经》中与合阳有关的诗歌30余篇,其中《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写的就是周文王与洽川太姒的爱情故事,《大雅·大明》篇写有周文王迎娶太姒的热闹场面。研究办法:
1、走访档案馆、县志办、宣传部等,搜集资料;
2、经典诗文朗诵;
3、语文教学;关雎;蒹葭;
4、社会实践活动。点4 二是民俗文化:合阳民间文化习俗根植于全县广大人民群众中,是合阳百姓文化、心理和感情的载体,是合阳在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体现,具有纪念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的功能。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以及民间风俗为合阳这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之地增添了一抹神奇的色彩。民俗文化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多 项。(点5)
1、东雷上锣鼓、(铿锵有力、节奏紧密、仪式感强,是陕西省首批入选的省级非物质五年华遗产)(点6)
2、百良放河灯(6月15,用以祭祀河神,借此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和对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祈福):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收集相关资料,动手制作河灯。(点7)
3、提线木偶戏,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线戏;组织地方戏曲进校园活动;(点
8、点9)
4、跳戏:(点10、)合阳跳戏是合阳县的传统特色戏剧,是独存于合阳县的古老地方剧种,被誉为“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点11、12),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跳戏又叫“锣鼓杂戏”,表演形式分为两种:一是广场跳(也称哑跳),只做动作没有唱词;二是上台跳(即开口跳),边做动作边唱。搜集资料,老艺人进学校现身讲成长历程。(点13)
5、血故事。省级非物质五年华遗产 “血故事”是合阳县新池镇坡南村特有的民间社火。据传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点14)“血故事”是社火芯子中的“武芯子”,它以鲜活、逼真、刚烈、激昂,甚或恐怖、神秘成为社火中的“压轴戏”。“血故事”主要突出“血”的特点,通过历史上滴血泣血的故事、传说来警世醒人。搜集资料。。
三是饮食文化:(点
15、)踅面;糊饽;辣子豆腐、(点16、17)(点18)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长期工程,在我们这里尚处于起步阶段。校本课程深具地方特色,因校而异,符合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教育需求,没有现成的直接经验提供我们借鉴。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地开展一系列相关的课题研究工作,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和兄弟学校合力攻关,吸取成功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带动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在提高校本课程质量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促进学生个性和学校特色的形成,为学校的整体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课程基础。
开发合阳文化资源 加强校本课程研究
——《合阳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中期报告
合阳县城关中学 二○一五年七月
第二篇:校本教材开发与管理制度
校本教材开发与管理制度
为规范我校教材的使用和管理,鼓励教师编写具有我校特色的,更加适合我校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特制定本规定。
一、校本教材的认定
校本教材一般是指学校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学校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
二、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
各学科由于学科教学的需要可编写校本教材、包括校本课程讲义、实习指导书等。编写校本教材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要结合学校实际。学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校本教材的开发要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相结合,要注意开发符合学校发展实际,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的教材。
2.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校本教材开发要紧紧围绕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来进行。公共课程教材要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程教材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选择实用性强的知识和技术,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3.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校本教材开发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对教材内容、形式进行研讨。
实际、学生实际不断修定完善评价方案。
5、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已有校本课程进行积效评估,对校本课程文本进行修订、完善,使之成为正式教材。从学生、家长、社会、效益和学校规划及培养目标等多角度出发,对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和开展提出改进方案。
第三篇:中职学校校本教材开发与实践研究
《中职学校校本教材开发与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23日 文章出处:教科室陈志军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是为课程学习者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无论是课程设置、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教材选择和改编,还是教学方案的设计,都要围绕课程学习者将来就业所必须的职业能力形成这一核心目标,从宏观到微观逐级强化。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课程特点,决定了课程载体--教材开发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端正办学方向、提高师资水平、确保教学质量的特殊重要性。中等职业学校立足地方经济特点开发校本课程的实际需求远远高于其它各类教育。
1、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的设置要求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2005年11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明确提出:“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等要求。这对于探索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纵观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不但有成百上千个专业,而且职业教育专业调整的速度很快。目前国家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在德育课程方面有专门的规定,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开设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等四门德育必修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不得擅自确定或更改德育课程设置及学习内容。各地必须规范使用由教育部组织重新修订、经审定合格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德育课程教材,要停止选用地方自编或盗版的德育课程教材。除此之外,国家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只颁发了部分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学改革综合指导方案(含教学计划、主干科目教学大纲、实验实训设施标准和开发报告),如教育部2001年颁发了《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01]5号)文件,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教职成[2000]8号),确定了83个专业为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尽管专业很多但还是无法满足全国各地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需求。2004年教育部再次印发《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原则规定的同时,地方、行业和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还应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个人兴趣和条件自主选择课程。”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即使一些专业有了国家、行业和地方编制的教学计划、主干科目教学大纲和规划教材,学校也可以开发适应当地和学校特点,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实施性教学计划,适当设置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这就从政策的层面上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2、中等职业学校现有部分课程及教材不适应社会对专业技能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使本课题研究具有应用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市场的人才需求不断变化,新型专业技能、新知识不断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的开发仅靠科研院校的力量远远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需要。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从整体上看进展缓慢,特别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开发、编写符合学生认知和技能形成规律,体现以应用为主线,符合工作过程系统化逻辑,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教材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是中等职业学校现有部分课程及教材不适应社会对专业技能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学校自主开发适合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编写具有实用价值的校本教材;另一方面是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材开发推广的滞后性,这是所有教材的共性。二是教材开发的适用性影响开发者的积极性,如我校食品生物工艺专业,武汉市仅有三四所学校开设了这个专业,全部在校学生加起来不到两千人,开发推广这样一部教材费时费力又没有多大的利润空间,让教材开发者望而却步。如果有些专业如我校的纯净水生产线仅此一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材开发价值更低。三是教材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而忽略了专业的结构性。如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师范专业现在统一使用的《数学》教材,分上下两册,上册是基础知识,下册是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中的“三角函数”对于幼儿师范专业的学生从事幼儿教学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同时幼儿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数学教学,不能较好地结合《幼儿教学》课中提出的教学技能进行教学。知识与技能被割裂开来,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正是这些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促使我们要立足学生发展实际开发针对专业建设和社会需求的校本课程。
3、学校曾经参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的实践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们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国家级重点职校,在办学过程中多次参与省、市、区组织的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活动,经历了从完全使用国家指定教材到部分科目自选教材,进而根据“适用和够用”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形成了初级的校本教材的过程。从2000年起,为了适应教学和专业技能发展的需要,我校组织对相关学科进行了教学内容的处理,删繁就简,使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的现状和专业技能需要。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食品生物工艺的《食品机械》、《饮料工艺》,音乐幼师专业的《少儿歌曲108首》、《钢琴》、《普通话训练手册》,美术高考专业的《素描》,护理专业的《英语听力训练》,还有部分骨干教师参与或主编了国家、地方规划的教材,如国家规划教材《计算机基础》,市教科院职成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全市通用的《语文》、《数学》教材,积累了一定课程开发的经验。从这些教材使用的情况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因为学习困难而辍学的情况减少了,主动参与动手训练的学生多了,有效地解决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结合“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重新建构专业知识体系,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有着独特的优势。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学要求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因而任务的确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认知目标分类理论。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1913—)提出的认知教育目标分类法,校本教材中要充分体现知道(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应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评价(Evaluation)六个方面的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按专业发展、任务需求的角度来掌握。
3、能力本位教育理论。需要根据明确的、具体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测量。根据一定的能力观分析和确定能力标准;将能力标准转换为课程,通常采用模块化课程;进行灵活的教学和培训,通常采用适应个别化差异的个别化教学;以能力标准为参照,评价学生多项能力,即采用标准参照评价而非常模参照评价;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分。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从国外来看,经济发达国家对校本教材开发研究较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后半叶,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试图在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两个极端之间寻找自己的立足点,以期更好地发挥课程的功效。世界各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做法多种多样,但基本理念是相同的,那就是:学校有条件地自主决策;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倡导旨在问题解决的合作、探究与共享的开发策略。在不同的国家,将这种理念付诸行动的决策方式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地方分权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州制定课程标准和课程门类,学校按照教育法规自主决定内容;另一类是中央集权国家,如俄罗斯、日本、法国等,国家提供课程计划框架,规定大多数课程内容,留出一小部分的空间(占总课时数的10-25%)给学校。世界上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以德国为最早,举世闻名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普遍被认为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德国这种职业教育模式自身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德国又采取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从国内来看,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有关教育法规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权限作了一些规定,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持续不断,随着我国地方和学校课程决策权力与责任的增加,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也开始提到课程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来。不少地方和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逐渐表现出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期待与热情。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普通中学新一轮课程改革为起点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中学的课程改革是以补充国家教材或地方教材不足之处而进行的,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基本上是凭经验在探索,缺乏理念和技术支持。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相对于普通中学来说起步更晚,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仍然没有改变,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难以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往往是运用某种课程模式,把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过程。课程开发的产出——课程方案,有宏观、中观、微观三类,即教学计划(课程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案(一堂课或一项任务的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设计)。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的课题研究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我们研究中职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以中观为主,即在教育计划的指导下,开发出符合我校职业教育特点和需要的校本课程,相应编写校本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
四、研究目标
1、对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原则、实施及管理作一些理论上的探索;
2、编写学校急需的、适合中职学校应用的校本教材。计划有八本校本教材。
五、研究内容
1、对目前学校教材使用的现状与市场专业应用情况进行调查,为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提供第一手资料。
2、根据市场和学生调查的需求设置相关课程。
3、根据设置的校本课程编写教材。
4、对教材的使用情况作对比性研究。
六、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和行动研究法。调查法:通过个别访谈、问卷了解、信息采集、材料汇编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和学校教材使用的现状。了解行业企业对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影响。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同类问题的水平和成果,这是课题研究的立足根本和强大的理论支撑。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我校课程开发的经验,探寻课程开发的规律。
行动研究法:依据对校本课程的不断认识,完善我们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在研究目标的指引下边行动边修改和调整原定的研究方案,以便使研究更符合实际,更有利于解决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
七、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4月)重点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1、主要工作
(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明确责任及分工(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3)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学校教科室);
(4)召开校本教材开发工作会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5)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全校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教科室);
(6)形成校本教材开发指导手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2、阶段成果
(1)《东西湖职校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报告》;(2)《校本教材开发指导手册》。
(二)研究阶段(2009年5月----2010年6月)重点抓好教材开发
1、主要工作
(1)确定校本课程开发试点专业或学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2)制订校本教材开发计划(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3)发布研究子课题,组织申报(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教务处);
(4)开展校本教材研究工作,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聘请专家指导工作(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5)阶段小结,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及做法(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三)总结阶段(2010年6月----2010年10月)
1、主要工作
(1)做好结题筹备工作(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2)完成研究论文、总结的编辑成册工作(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3)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教科室);
(4)召开课题结题评审会。
2、阶段成果
(1)《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报告》;(2)课题论文集;(3)校本教材八本
八、课题保障措施
组织保证。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组织严密,环环相扣,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管理体制,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时间保证。学校制定科学严密的课题管理和课题研究制度,确保每一位教师都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课题研究工作。
设备保证。我校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有多媒体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网络机房等电化教育设施,这些为课题顺利实施提供了完备的硬件设施。
制度保障。建立每月课题进展通报制度、学期小结制度。经费保证。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购买资料、聘请专家讲学和学术指导、培训实验教师等各类活动,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成果进行推广和表彰。
资料保证。校图书馆备有大量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理论专著及相关的报刊杂志。实现了因特网的宽带接入,为资料的查阅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一)领导小组成员及分工(略)
(二)研究小组成员及分工(略)
十、预期成果
1、《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2、校本教材
(1)《幼儿绘画》
(2)《食品生物工艺专业技能训练手册》(3)《涉外护理实训教程》(4)《学生安全教育读本》(5)《音乐高考之视唱》(6)《幼儿歌曲弹唱》(7)《语文训练手册》(8)《电子技术做中学》
3、《校本教材开发指导手册》
4、《东西湖职校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报告》
5、课题研究论文集
第四篇:“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1.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2.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现在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在推进学校特色建设的过程中,认识到要把地方人文资源化为校本课程,使以“香山”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课堂教学、特色学校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
3.课题研究具备一定的基础。学校全体师生曾经积极参与编写了《话说香山》等资料,供本校1―6年级学生使用,这是我们为研究“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这一课题做的一些尝试和铺垫。
为了更好地利用我校得天独厚的香山文化资源,我校决定进行“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这一课题的研究。
以上所述,是我校课题提出的初衷和意义所在。
二、课题内涵的界定
1.香山资源。香山是最近几年张家港市政府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一个3A级风景区,是张家港市西大门与江阴接壤这个特定地区的一座大山,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各景点的轶闻传说十分诱人,香山周边地区名人辈出,文化、体育、经济也十分发达。应该说,香山乡土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2.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它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力的一次再分配。它的具体含义是: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及课程专家、家长等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课程。它开发的宗旨应当有两个:一是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课程;二是学校的实际,从学校的特色和学校的条件出发去设计。本课题要着力研究的范围主要是:构建《香山,祖国可爱的一角》《香山英才传》和《香山青青草》等校本课程,打造具有浓郁香山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哲学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要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要进行研究并继承和发扬。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决定。“决定”反复强调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香山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为我校进行此类教育提供了有力和可靠的保障。
3.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所提出的情感、个性心理发展等原则也为这个课题的研究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校是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书香校园,逐步形成充满人文精神、学生特长显著、自主全面发展的鲜明的办学特色。
2.教师具有良好师德,较高的教学管理策略和能力及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师生之间形成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形成受学生欢迎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学生普遍获得个性化自主全面发展,亲近自然,珍爱生命,乐于投身自然,探究自然,理解自然,热爱自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学习习惯及较强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要把香山资源的开发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香山”校本课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拓展学校的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推进学校特色建设。
以香山资源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内容广泛多彩,贴近学生生活,涉及有关香山的文学、数理、国画、书法、民乐、舞蹈、宗教、交际、形体、礼仪、心理健康、剪纸、标本制作等多种知识领域,通过说、唱、演、吟、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启发学生思维。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广泛搜集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有关香山的信息,扩大知识面。师生亲自动手整理文字材料,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要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成效,并结合学校实际开展“香山小导游”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除了《话说香山》《香山新童谣集》校本课程外,我们还要自编《香山风》等浅显易懂的教材。
开发与实施以香山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香山地区历史上的名人(如杰出的刘半农三兄弟、著名教育家王承绪等)事迹,感受他们的道德文章对当世和后代的贡献,充分了解香山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用历代名人的成才史和他们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让学生充分了解南沙香山地区当代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成就,从香山建设者们艰苦创业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让学生自觉认识到要努力学习,长大把香山建设得更加美好,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六、开展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一方面研究人文资源进入校园对师生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影响的互动,另一方面研究学校整个的教学行为,即通过听课、教学研讨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与特色建设结合问题上的行为进行研究,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特色建设结合起来,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行为的研究,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
2.综合调查法。在充分设计调查提纲的基础上,组织师生对人文资源在开发、保护和利用上的调查,对某一学科在特色建设过程中教学行为的调查,获得充分的资料,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
3.个案研究法。对师生在某一项特定内容中的教学行为进行较长时间的追踪等,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并以此指导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是2006年3月申报,2006年11月批复的苏州市“十一五”教科规划课题,整个研究计划共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目前正处于课题实施阶段。现将前期的主要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7年3月)
1.建立了完善的研究机构。在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我们成立了课题核心小组,由校长卢锋(2007年8月调出后,课题组长由林奇校长担任)亲任课题组组长,教导主任黄忠其任副组长,成员中既有王俊、詹仁莲副校长,占文小学张建良校长,又有陶继宏、蒋琴、殷智芳、黄亚妮、许胜琴等五位中层领导,还吸收了徐晓燕、范芳芹、陆光萍等三位长期担任教研组长工作、业务素质好、科研素养高的年轻骨干教师,这一机构的构成,既保证了课题研究的决策力,又保障了各项工作开展的执行度。
2.制定了一系列的研究制度。为保障各项研究工作有效开展,激励广大教师结合学校课改主题,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我们制定了一系列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如《南沙小学课题成果奖励制度》《南沙小学教科研管理制度》《南沙小学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南沙小学教科研经费投入制度》《南沙小学课题研讨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为后期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3.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进行了重新定位。在申报课题时,我们原计划要把香山资源的开发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校本课程《香山风》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拓展学校的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推进学校特色建设。但考虑到学科与板块内容的兼容性,呈现出研究线路的交错、研究内容的重复和研究量过大等诸多弊端。为此,在对课题方案和研究方向进行重新定位的基础上,我们结合研究内容、学科特点和研究需要,在研究内容上从简去繁,并根据研究内容最终确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的语文、数学、体艺、综合实践共四个子课题组。
同时,召开全校教师大会,将该课题确定为学校主课题,由校行政整体规划,子课题组具体牵头,以教研组为单位在全校广泛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参与面广,分工明确,师资力量强。
以上工作为后期各项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9年4月―2009年12月)
1.加强理论学习,夯实课程开发基础。
(1)课题组定期下发一些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文章,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学习,撰写学习心得,提高理论素养。
(2)开展与大师对话活动,定期聘请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座,让教师与专家作面对面的交流,鼓励教师到因特网上接受教育专家的指导,提高自身教育科研水平。
(3)有目的地组织本课题组成员走出校门参观学习,学习教育科研发展先进地区或学校的教育科研经验。
(4)制定理论学习制度,要求教师利用空余时间加强理论自学,认真撰写《教育教学随笔》,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通过以上途径,学习已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行为,其教科研素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2.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师生知晓程度。
“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研究两年多来,在丰富我校校园文化和香山文化的传播、发扬以及“香山小导游”系列活动的有效开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掌握当前我校课题研究后师生对“香山文化”知晓率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指明方向,课题组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分两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翔实的分析和研究。
从调查结果来看,反映的问题与我们的预期和担忧是基本吻合的,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典型和突出的,也是我校当前课改迫切需要解决和不断深化的。
3.精心筛选史料,着手构建校本课程。
为了对全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香山文化”的传授,强化爱国爱乡意识,弘扬祖国灿烂历史文化,激励学生立志报效祖国,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反复研究讨论,制定了编写的范围、章节和条目,集香山文化之大成,按年级编写成了校本课程《香山风》,内容共有十章,涵盖了“香山概貌”“香山名胜(注音版)”“民俗风情”“美丽传说”“古迹文物”“香山与名人”“吟咏香山”“土特名产”“德育基地”“综合实践”10大板块,120个条目,知识丰富翔实。此外,我们还在这两年多先后编辑了3期《香山青青草》学生作文选和1期精美的《香山新童谣》。
4.落实课程教学,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1)实施对象和课时安排
本课程在低、中、高年级开设,将纳入课时计划(每周1课时),保证师资和时间,主要由班主任老师实施。实施过程中做到有计划,有步骤,认真备课、上课,确保达到预期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要求和年段要求见下表:
(2)完善课程的管理机制,促进课程和谐发展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领导小组,具体领导、组织、协调校本课程实施。根据课改规划,制定相关的课程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确保课程健康运行。
(3)发挥校外地方资源优势,构筑学生知识平台
在实施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获取知识的直接性,内容生成的动态性,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4)加强校本课程培训,提高实施效果
实施前,我们先对全体成员进行培训,让大家都对这一校本课程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香山历史文化知识有足够的掌握,以利于对学生进行辅导、诠释,以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5)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
①坚持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促进学生个性的可持续发展。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拟计划,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置于核心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帮助学生不断完善选择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造,从中体验愉悦。
②坚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近生活,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从周围的生活和现实的社会中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增进对香山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③坚持让学生体验感悟,积累经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发现自我和社会及香山历史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自我和社区名胜景观、古迹文物、民俗风情等的关系,促进全面发展。
5.强化校本教研,鼓励践行校本课程。
课题是平台,通过课题研究,引领全校教师围绕主题,结合校本,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既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又要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才是我们把该课题确立为学校主课题的初衷及在课题选题方面的真正目的。可以说,校本教研是课题研究产生积极效能的基础,脱离了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即失去了其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在强化校本教研方面,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校本制度精细化。为了保障校本教研的正常开展,引领教师围绕校本课程主题加强教学研究,学校结合实际先后制定各项校本教研制度,如《案例研究制度》《教师业务学习制度》《研讨课制度》《集体备课要求》《教研课题管理制度》《课堂教学随机和定期调研制度》《听课日制度》《“七认真”检查制度》等,这些制度的细化和完善,为校本研讨的正常运行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2)教师成长目标化。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课题研究中提升教师的素养,也是我们开展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为此,学校制定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计划》,建立了《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对青年教师排队摸底后,专门召开青年教师会议,确立各自的阶段奋斗目标;加强过程管理和培养,为青年教师“压担子,搭台子,引路子,树例子”,尽量给他们提供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力争在近三年内新增加5―8名市级青年骨干教师,使我校骨干教师达到20名。
(3)教研活动专题化。主要体现为“两个结合”:一是与“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相结合,即教研活动与课题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有机结合,力求每一次教研活动能引起教师的讨论、交流与反思,从而解决具体问题。二是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根据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开展教研活动,通过新课标学习交流、素质教育论坛、教师沙龙活动等推进教研活动。
(4)资源积累系统化。只有注重积累,才能充分利用。我们把每学期教师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论文等都装订成册,便于今后学习和比较;要求教师分类整理信息资源,促进教师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尽量减少“走弯路”现象;把研讨校本课程学习的资料及时上传,为今后积累了系统、完备的原始资料。
此外,我们鼓励各教研组结合教学实际在教学校本课程上积极创新。结合新教育实验融入课外阅读,撰写成长日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开展“香山小导游”活动、“红领巾香山环保行”等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改氛围日趋浓厚。“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既是我校课改的重头戏,又是我校的主课题,课题组核心成员基本由校行政人员担纲,所以该课题得到了全校教师的重视、支持和参与,全校教师围绕主题以教研组为单位广泛开展校本研究,做到每周一交流,每次活动必反思,营造了良好的课改研讨氛围。
2.教师素质突飞猛进。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为教师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交流平台,在协作中提高了群体意识和反思能力,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
3.办学质量明显提高。过去学生没有自主预习的能力和习惯,教师的精力主要耗费在课后“亡羊补牢”式的补差上;实施课题研究后,加强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习作与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对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教师围绕课题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不断反思和总结,积极撰写随笔和论文,近两年课题组成员获奖和发表的相关论文达30多篇,有100多人次在学生现场作文、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诗歌创作比赛等相关活动中获奖,学校的“香山小导游”入围“张家港市真心英雄”提名奖。学校先后于2007年6月和2008年10月举办了两次市级教科现场观摩活动,并邀请了苏州教科院的徐燕萍老师和潘家康老师来校对课题研究做了指导。
九、研究存在的问题
1.课题组成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不高。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加强理论学习,并积极向其他学校优秀课题组请教,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2.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的意识和热情不高,缺少研究的主动性。校行政要加强引导和教育,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科研积极性。
3.课题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出成效,研究人员要倾注大量的心血和时间,而我们所有的课题组成员都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和教学管理任务,在时间和精力方面存在巨大的矛盾。这个问题是摆在课题组成员面前的巨大困难和障碍,无法解决。
4.由于科研能力受到限制,在研究过程中难以避免会走很多弯路。希望市教研教科室的专家加强指导和引领。
5.学校的考评和奖励机制有待完善和加强。
十、下阶段研究计划
在当前研究的基础上,下阶段我们将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继续优化研究人员的素质。针对本课题组成员现有的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较低的现状,我们将继续通过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教研组交流、课堂教学研讨和鼓励撰写随笔论文等途径,努力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
2.积极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下阶段,我们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反思和总结,对过去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和调整,使研究的方向更加明确;同时把“有效使用校本课程”的“策略研究”作为研究工作的重点,从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制度的保障、激励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深度推进研究工作,形成新一轮课改热潮,推动学校朝着高品位方向发展。
3.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从2009年开始我们将进入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09年2月―2009年12月),课题组将进行研究成果的整合和过程性资料的汇总,撰写结题报告,为课题的结题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五篇:《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嘉定区南苑中学贺红梅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因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道德意识有待加强。如没有责任感、同学间缺乏友爱精神等。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21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基于以上思考,我提出了“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的课题。
二、拟解决关键问题:
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通过二期课改教材体系与新课程实施策略的构建等途径,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民族文化精髓内化为青少年的精神素质,培养与提升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形成具有民族气派与时代精神的理想人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成长为“一个生活在和谐世界中的完美的人”,成长为21世纪承担复兴民族大业、为人类作出更大贡
献的栋梁之材。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如“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是设在武汉大学的国家级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为跨学科研究中国文化的机构,涉及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下设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研究室、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室、楚文化与楚地出土文献研究室等机构,办有《人文论丛》年刊。它发挥武汉大学文、史、哲、外语、图书馆各学科的传统优势,长期以来在学术上相互渗透,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为中心的学术交流和协作关系。并且在中国传统哲学、楚文化、明清文化、明清社会经济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优势和特色。现任中心主任为著名文化史专家冯天瑜教授。国内对“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很多,而把初中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还不多见,这就为本课题展开深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语文新课程标准》、李慎之《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王松泉等主编《语文教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通过《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
2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的丰厚的文化积淀,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感情,正好弥补枯燥的标准化考试使学生对语文产生的距离感,弥补我们语文教学的缺陷,促进完善我们的语文教学。
3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4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
5在二期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
力和科研能力。
五、研究对象:本校全体学生。
六、研究内容: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它首先应该是“二期课改新理念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它必须是以二期课改理念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其次,我们要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初中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诸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如走近古诗文经典、走近传统节日、古诗文背诵大赛、写字比赛、成语故事演讲比赛、设计名人名言卡,课本剧表演、观看有关民族文化的影视录象等)寻求中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八、课题研究的展开和初步成果
(1)、走进古诗文,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
把走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文的应试能力。
a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课文,制订教学方案。
b根据《课程标准》推荐的目录和老师根据班级实际补充课外阅读内容,并制订“走近古诗文”方案——
1)指导思想
充分利用好我国的文化遗产,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优秀文化熏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教育口号
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
活动的具体途径和原则
3)三个原则:
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要求;对所背诵的古诗文能达到朦胧理解即可,即本着“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终生受益”的方针指导学生读经诵典;坚持以学校领读为主体,以家庭助读为辅助,以社会力量为推动的三结合模式。
4)六条途径:
听,即听录音,利用课前时间,班级播放古诗文录音,让学生听。
看,教室里布置一些古诗文,课间学生可以随时观看。
读,学生可以在课前2分钟,和睡前10分钟进行朗读吟诵。
讲,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解诗文大意。
创,班级和学校组织学生根据诗文,进行诗配画活动,进行再创造。
赛,根据不同年级组织不同级别的古诗文比赛,选拔出明星班级和个人。
c整理编辑了《诗歌鉴赏》——
古诗词鉴赏是近几年来考核考查的重点项目,在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而且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教材角度,从考试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所谓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古诗词鉴赏,对众多的学生而言都觉得有点难。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关键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鉴赏诗歌可以先从了解有关诗歌的一些常识,如:古诗的不同传统、风格、流派等开始。
第一讲:诗歌的传统之一 ——现实主义传统
第二讲:诗歌传统之二——浪漫主义传统
第三讲:诗歌风格
第四讲:陶渊明及其诗歌
第五讲:唐代的边塞诗人——高适
第六讲:唐代的边塞诗人——岑参
第七讲: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
第八讲: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
第九讲:鉴赏诗歌的方法一 ——知人论世
第十讲:鉴赏诗歌的方法二 ——体味意境
第十一讲:鉴赏诗歌的方法三——咀嚼字词
第十二讲:鉴赏诗歌的方法四——了解典故
第十三讲:鉴赏诗歌的方法五——明辨手法
第十四讲:鉴赏诗歌的方法六——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第十五讲:如何提高鉴赏能力及训练题
d 举办《诵读经典诗文,弘扬传统文化》古诗文朗诵会
e 依托学校的“毽舞飞扬”活动,举办了征文比赛,弘扬民族文化。
(2)、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初步拟定文化课堂教学模式,整理完善研究方案。
九 课题实践意义与成效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以课程改革为背景,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根本点和出发点,从理论上拓展和丰富了学科教学方法研究的内涵和领域,总结了新课改理念下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从实践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文化氛围,把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
通过课题这个平台,使广大语文教师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课题组成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贺红梅老师、吴林老师、王艳丽老师荣获上海市第四届古诗文论文大赛三等奖。学生也在古诗文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陈嘉兰同学荣获上海市第六届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嘉定赛区一等奖,夏梦同学荣获上海市第六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嘉定赛区二等奖。陆佳莹同学荣获上海市第六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嘉定赛区三等奖。
十、课题研究的展望坚持把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视做语文教学可以肩负的一项重任。如开展《论语》每日一读等活动。各研究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发挥所长,大胆摸索适合自己和学情的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力争达到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力,知识和能力,学识和德行能得到和谐发展的目标。关注该课题的发展动向,广泛虚心学习,认真深入研究,探寻最科学的语文教法和学法,竭力提高课堂效益。各参与研究的教师负责完成一份能体现课题研究思想的优秀论文或案例或录像课。力争有作品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各语文课题研究教师应秉承、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语文学习在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