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传统文化研究

时间:2019-05-14 13:0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族地区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传统文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族地区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传统文化研究》。

第一篇:民族地区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传统文化研究

民族地区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传统文化研究

——以贵州省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为例

摘要: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是整合多种资源的平台。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依托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合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发展各民族地区经济,提高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本文以贵州省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为研究主体,综合地对当地的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居民和外来游客进行深入调查。围绕珠市彝族乡的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及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三大主题,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就珠市彝族乡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与劣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等方面,认真分析了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及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三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本文还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辩证地提出了一些关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珠市彝族乡 旅游资源 生态环境 民族传统文化 发展 保护

少数民族地区虽然经济普遍落后,但基本上都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在这些文化旅游资源中,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更是吸引着广大的外来游客。因此,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利用其民族特色,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没有做好开发过程中的保护,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民族传统文化日渐变质和消亡。贵州省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也和众多的少数民族地区一样,在自身不合理开发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共同作用下,部分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因此,抢救、保护其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已刻不容缓。

一、珠市彝族乡主要旅游资源概况

珠市彝族乡山川秀丽,景色迷人,境内有一个省级风景区——赫章县韭菜坪风景名胜区。韭菜坪景区主要分为小韭菜坪风景区和石林风景区,小韭菜坪的山高丛入云,雄伟壮丽,石林的石星罗棋布,千姿百态。除了有奇异的自然景观之外,珠市彝族乡还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其中,以彝族的民风民俗最为原始、纯朴、多彩和绚丽。每逢民间盛大节日,成千上万的各族群众便来珠市彝族乡举行各种活动,欢度节日。

1.“贵州屋脊”小韭菜坪景区:小韭菜坪是横亘于滇黔两省之间的乌蒙山的主峰,海拔2900.6米,是贵州省山岭的最高峰,人称“贵州屋脊”。小韭菜坪海拔较高、污染少、破坏小、植被覆盖率高,故夏季温度适中,天高气爽,极少有30°以上高温天气。加上山川秀丽、风光旖旎,在2008年、2009年的香港城市研究院组织专家评比中,连续入围“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景区以“全球变暖,我自清凉”为主题,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打造“阿西里西”文化旅游品牌。

2.“喀斯特迷宫”石林景区:石林景区由盆景石林和迷宫石林两部分组成,景区各式各样的石头星罗棋布,数不胜数,是贵州省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也是全国主要的喀斯特地貌区。盆景石林处于较潮湿地区,石林上灌木、藤蔓丛生,形成了一片石上长树,树丛冒石,藤缠于石,树石相依的盆景式石林。盆景石林附近,由于白云岩溶解性较弱,石林的发育程度较差,形成了一片连座石林。石间灌木丛生,藤萝缠绕,人在石缝中穿行,容易迷路,故人们把这片石林又称为“迷宫石林”。

3.彝族语言、文字、服饰、建筑文化:珠市彝族乡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支东部方言恒可土语。一字一音,语轻文雅,全乡的彝族人基本都会说彝语。文字多为象形和会意,一般由布耄(类似于巫师)传授。彝文献均为五言体,以三段式和铺叙式较多,手法常以物为喻,用歇后语衬托文采。彝族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一般青年男女服装色彩鲜艳,喜欢用红、黄、绿、橙、粉等对比强烈的颜色,花边、纹样繁多。中年人服装的纹样较青年人为少,使用颜色为天蓝、绿、紫、青、白等色,素貌庄重。老年人多用青、蓝布,仅以青衣蓝边或蓝衣青边为饰。服装的花纹、花边,含有浓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彝族建造房屋是一种龙图腾文化的象征,嗜究风水,常以山脉称为“龙”,山脉的支系称为“龙筋”。山脊顺沿而下的山脚,是建宅的最佳地,表示刚好接着“龙筋”。

4.彝族歌曲舞蹈:珠市彝族乡彝族歌曲,按其表演场合的曲调进行分类,有出嫁歌曲、悼念歌曲、酒礼歌曲、道喜歌曲、爱情歌曲、四句山歌调子等类别。其中以四句山歌曲调最为丰富,一曲一调,约有170多个调子。舞蹈有酒礼舞、铃铛舞、敬酒舞、燕麦舞、琴弦舞撒麻舞等,其中,以铃铛舞最为出名。铃铛舞,又称“跳脚”、“抄子舞”,彝语称“恳合呗”,意为灵体告别舞,是彝族人民在祭祀场中演跳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此舞在珠市彝族乡保留得最完整,铃铛舞无音乐伴奏,靠鼓点及舞者摇响手中的铜铃声来统一动作,唢呐只作间隙的吹奏,其所表现的内容为彝族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场景。

5.彝族节日文化: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节日期间,家家饮酒、吃坨坨肉、杀牲祭祖。人们穿上民族装,参加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唱歌,跳舞等活动。第三天晚上,人们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除火把节外,彝年也是彝族的重要节日。彝年也就是彝族年,现在多以农历十月初一,以前由布髦占卜而定。节日期间,中年男子们三五成群,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妇女不出门留在家中招持客人。人们除唱歌跳舞外,还举行磨秋、赛马、射箭等竞技活动。

6.民风民俗:珠市彝族乡因为坐落在偏远的西部山区,自古交通闭塞,对外交流极少,内迁和外迁人口都不多,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并不断被继承下来。如崇拜山神、灵魂、图腾,喜食包谷饭(玉米饭)、荞麦饭、坨坨肉、羊肉、烧洋芋(土豆),好酒好客等。另外,还有一些相亲、婚嫁、待客等习俗极具趣味性和神秘性。

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珠市彝族乡“把享受韭菜坪清凉夏季”和“体验阿西里西民族文化”相结合,加大旅游产业的开发力度。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珠市彝族乡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然而,由于不合理开发,不重视保护,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民族传统文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且受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可再生性影响,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

1.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彝族人民世代居住在山区,从事艰苦的农耕生活,要想在恶劣的环境中利用自然,就必须保护自然、善待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珠市彝族乡广泛流传的谚语,而世代与高山峻岭为伴,更增加了他们对山的敬畏,故当地彝族人民皆崇拜山神。他们觉得要想永远有山“吃”,就得合理利用,加以保护。然而,在旅游业可观的回报的诱惑下,政府盲目地开发旅游资源,导致基础设施、游客承载量、环境自净能力等相矛盾。如大量的游客涌入,使主要景点区的草坪、景观等受破坏;管理不到位,基础设施不足等加大了景区的环境污染;建设过程中破坏了植被、景观等。

2.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逐渐消亡: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魂,是少数民族独特的艺术与风俗习惯的基础与载体。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表现了多样的民族风情,是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经济、教育的不断发展,民族融合不断加强,汉语在全国各地得到普及,这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承受到冲击。此外,少数民族在恋爱、通婚、交友等方面思想观念发生改变,无专业人员教授民族语言文字而缺少学习环境等,更让语言文字传承难度加大,并不断呈现在走下坡路的趋势。

3.民间艺术、工艺传承面临断层:经济全球化导致消费文化的传播,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民间建筑、歌曲、舞蹈、刺绣等賴于生存的环境改变了,具体表现在民间歌曲、舞蹈、刺绣等艺人逐渐老化;中年人忙于劳作、赚钱,没有时间;年轻人多数出外打工,无心向老一辈学习。少数民族地区手工制作的民间工艺品,如服饰、漆器、首饰等与现代工业制造品相比,既费力又耗时,成本太高而没有竞争力,因此,年轻一代没人愿意去学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工艺技术。长此以往,工艺传承就不可能持续,工艺技术也就走向了消亡。

4.外来文化和商业化影响民俗民风变化: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珠市彝族乡不断对外交往,促进了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伴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的商业化,外来文化不断渗入到当地,游客以自身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介入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并对当地文化产生“示范效应”,这使当地的人们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独特生活习惯,如饮食、祭祀、穿戴、婚恋、娱乐等。彝族是个好酒好客的民族,他们有着纯朴善良、重义轻利、朴实勤俭的好民风。但受商业化过程中重钱重利、腐败奢侈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骗客”、“宰客”等现象,民族文化旅游开始走向庸俗化。

5.工业化和全球化影响价值取向:在经济大潮的驱使下,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步伐在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在不断改变。首先,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无论富裕或贫穷,无论悠闲或劳苦,都开心快乐地生活。而是“一切向钱看”,没有钱就没有开心快乐。其次,为了开发旅游资源,改变和捏造一些民风民俗,导致“伪民俗”、“假民俗”的出现。这些改变,使民风民俗或夸大隆重,或假借别地,或无中生有。还有一些民族商人和外出年轻人,受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影响,耻于学习和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他们觉得那都是些落后的东西,并把新的思想观念带回到本土,潜化和冲击着本民族特有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

三、旅游、生态和民族文化间的关系

毫无疑问,旅游、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有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的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护民族文化之间也一样,民族文化的发展会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会对民族文化传承产生作用。

1.发展旅游对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有利有弊

旅游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搞活经济,为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保护提供物质保障,也可以激活文化,为游客提供一种到文化原生地参观的机会,加强人们对文化的了解。但是同时又对文化造成一种冲击,对自然生态造成一种破坏。在“发展旅游”的大旗下,部分传统的风俗被改造成商业性表演,民族节日经常化,这些虽满足了游客需要,但是使民族旅庸俗化。过度开发、缺乏科学规划、管理不善、忽略景区游客承载力等破坏了生态环境。

2.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制约着旅游业发展 秀丽的自然景观、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条件。没有任何特色,或者原有的特色被破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很难吸引人们去观赏、品味,旅游业也就很难兴起和发展。珠市彝族乡旅游业要想走出去,走下去、就必须加大对原始草原、石林、民族传统文化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都具有脆弱性,如果忽略了对它们的保护,旅游业发展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

3.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相互影响

人和自然是相互影响的,文化不可能存在于真空中。环境对文化有影响的同时,又通过文化作用于生态系统,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任何文化都适应着特定的生态环境,人类就是在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创造文化、发展文化的。就像珠市彝族乡,为了适应高山气候,服装偏厚;居于高山峻岭,崇拜山神;地广草肥,流行放牧等。而民族文化中的一些风俗、信仰对保护自然环境有着一定的作用,例如崇拜山神利于保护山林,旱作文化利于合理利用土地等。

四、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建议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能促进旅游地经济的发展,推动民族文化向好的方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文化的同化。随着现代社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传统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或多或少地存在逐渐被同化、庸俗化以至消失的现象,如民居建筑、服饰、饮食、歌舞等。民族传统文化保护迫在眉睫,不容忽视,为此,我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

1.要积极调动民族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 少数民族人民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和保护的核心,要想民族文化真正得到保护和发展,关键还是在本民族自身,民族自身才是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帮助他们认识到民族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和意义。可以通过开办学校双语教育、相关民族文化学习班等,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增加少数民族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乐于接受和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

2.充分发挥好政府的调节、指导、保护作用

政府要发挥好调节、指导、保护的作用,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是关键。法律法规没有制度、完善和实施好,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无法可依,有法难依,就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借鉴其他民族地区及国外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发达国家保护民族文化的经验和做法,对民族文化保护的过程加以指导,也是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的。此外,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机构和设施建设,大力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鼓励、扶持少数民族艺术创作,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尊重和脑户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都是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

3.培养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和传承专业人员 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需要专业人才,拥有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是关键。在坚持培养本地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传承人才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出包括管理、表演、导游等大批专业人才,也要大胆引进一些熟悉文化产业策划、设计、销售,具有创新思维和现代科技素质的文化经营人才,把强劲的外力与本地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以满足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多种要求,为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智力保证。

4.选准突破点,开发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

生存于少数民族民间的手工艺品诸如编结、纺织、制陶、漆艺、雕刻等手工艺品以及少数民族的装饰品等,深受旅游者的喜爱。如果将这些手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有较大的市场和开发领域,但生产此类手工艺品时,一定要避免机械化批量生产,粗制滥造。少数民族种植的传统作物,如彝族人的苦荞,经加工后可作为健康饮品、点心,苦荞皮更可做枕头,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彝族人种植苦荞,既可保留他们的生产方式,又可转化为旅游商品。民族文化中能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重大节日、服饰、饮食、手工艺品、建筑、文物古迹等,我们可以采用科学合理的途径,将它们选好并集中开发出来,既能保留传统的精神又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5.把文化开发与文学及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形式相结合

发掘更多的少数民族风俗、生活方式、原生态音乐、舞蹈等,制成电影、电视等产品,出版更多有关少数民族文化题材的书籍、刊物、杂志。利用文学艺术的吸引力、歌舞的流行性、音像制品的生动性,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激发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至使更多的人支持甚至投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特别是对少数民族青少年,激发他们对自己文化的热爱,积极参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和保护,让民族文化更好地得到发展。

6.应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采用不同保护方式 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旅游资源的源泉,若无民族文化,民族旅游资源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地旅游业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已针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和整理,但少数民族文化浩繁庞杂,丰富多彩,前人所抢救和整理的材料与整个民间文化蕴藏量相比,仍显不足,许多民间文化至今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甚至面临消亡。因此,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急需采用合理保护方式。对这些文化资源先挖掘、整理,然后开发与保护并重,形成开发式保护模式。

7.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传统文化资源有许多唯一性和独特性,因此在开发前要有科学有序的规划方案,突出其精华,因地制宜。首先,在进行旅游开发时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产品为中心,提高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水平,积极倡导生态旅游,贯彻“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和“保护性开发与开发性保护并举”的指导思想,坚决制止破坏性开发与低水平重复建设。其次,要协调旅游开发中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及旅游开发规模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系,制定切实可行的的旅游发展模式或旅游开发策略,引导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面对少数民族地区丰富民族文化的损毁、流失、消失的现状,我们不能再等闲视之,必须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加以行之有效的保护。否则,消失的不仅只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灵魂、精神与民族自身。总之科学地、合理地把握好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不但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使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在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中也蕴涵了社会的时代内涵,是一个民族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得以体现的根本,对民族、国家、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开发与保护并重,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在人类文化百花园中的地位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①李宏,李伟.论民族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1 ②赵世林.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J].思想战线,1995,(6).③温开照.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D].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07 ④吴仕民.中华民族理论新编[M].中南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08

第二篇: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

论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以XX岛为例

XX岛简介

XX岛旅游发展遇到的问题

XX岛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文化资源开发

酒店养生等服务业的发展:

历史底蕴与民族风情相结合美丽的传说,以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为主线,将XX岛的由来娓娓道来。从这个动人的故事中传播真善美,申“孝悌之义于天下”,让受众的心灵得到洗礼。革命先烈的故居,着重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者英勇抗战的故事。看到战争旧址和革命故居,仿佛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回到了那个岁月峥嵘的年代。老戏台的新曲,泛黄的琉璃瓦,被岁月剥离了棱角的栏杆,被风雨洗礼的破旧的墙面,这一切让戏曲节目显得热闹非凡,人影交错,鼓乐声声,人和时间成了一种错觉。

建议:故事结构应该更加传奇、凄美、唯美;战争场地应该保留原生态,要有残破感。张家楼房应该更加破旧凄惨,不能一味的依附整体现代化格局,而抛弃自我的个性,不提倡翻修。组织一批戏曲民间爱好者,搭建民间组织,培养戏曲队伍和人材。为传承民族戏曲文化做贡献。借鉴民族文化遗产,端午节赛龙舟的传统可以借鉴,清明节可以放孔明灯等等,总之必须融会贯通,扬长避短。

自然资源开发

水岛相映、世外桃源:大气磅礴的大海,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灯火辉煌的都市已经不是你心之所向。你也见过山的秀美、水的灵动,你对博物馆和动物园也没有了新奇感,那么你是否向往一个宁静的去处,与世隔绝,远离喧嚣浮华。XX岛,就是这样一个去处。渔舟唱晚,雁阵惊寒:淳朴的渔民泛舟湖上,建议:

人造资源开发

1.人造生态庄园

2.高端娱乐休闲养生场所

3.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4.魅力生态农村建设

海洋还没有征服,外太空还没征服,我们怎么能倒下!!造福人类吧!

第三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

自动化1301 黄梓径 201321095037 摘要:土掌房 传统文化 保护 开发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一、土掌房

1、基本介绍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土掌房的远观

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城子古村隶属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地处两州(红河、文山)三县(泸西、弥勒、丘北)鸡犬相闻之地,距泸西县城25公里。

古村背山面水,屹立于飞凤山上,山前碧水环绕、绿野铺陈,土黄色的建筑物在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芒,遥遥相望清涧翠谷、漪澜涟涟、鱼跃虾戏;坡头屋后、白云浮蓝天、峰峦迭障、草林葱茏、风光旖旎、景色诱人。

城子古村被誉为民居建筑发展史上的活化石,是一处集喀斯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与少数民族古建筑于一体的胜地。彝族土掌房1000多间,层层叠叠、集中连片、背山面河,全村房屋墙连墙,下一家的屋顶即为上一家的场院,层层而上,直达山顶,极具特色。城子古村的土掌房被誉为泸西的“布达拉宫”。

2、特色

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土掌房是最古老的彝族传统民居,大多建筑在干旱少雨的高寒山区和河谷地带。

建筑材料以泥土为主,添加适量的木板木头。山区泥土丰厚,石头众多,在村寨边的山坡上随手撬来一些大石头,立起一二尺高的墙脚墙基,再用夹杆夹好筑板作为模板。

挖来红土倒进夹起的模板中间,用木杵舂筑坚实土墙,等到土墙风干晒干以后,再把加工好的圆木头架放到墙顶上,作为主梁。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彝族土掌房1000多间,层层叠叠、集中连片、背山面河,全村房屋墙连墙,下一家的屋顶即为上一家的场院,层层而上,直达山顶,极具特色。

自然环境优美、地方及民族特色浓郁的传统风貌型历史文化名村。

3、性质价值

景观价值

城子村背山面水,屹立于飞凤山上,山前碧水环绕、绿野铺陈,土黄色的建筑物在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芒,遥遥相望清涧翠谷、漪澜涟涟、鱼跃虾戏坡头屋后、白云浮蓝天、峰峦迭障、草林葱茏、风光旖旎、景色诱人。

城子村的民居依山顺势,成梯级向上,大多数房屋屋顶相接,形成长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全村一千多间土库房首尾相连,与山坡隔为一体,不可分割。城子村的村寨景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完美境界。建筑价值

城子村大多数的民居建筑,都是汉式建造技术与彝族传统土筑民居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外墙及屋顶的建造技术上,采用的是彝族土筑民居的传统技术,但在建筑平面布局及内院隔墙、开窗及防雨披檐和门头等的建造上,都是汉式建筑的典型作法以。聪明的城子先民在建造自己的住所过程中,不断的吸收外来文化和技术,将它们取精去粗,融会贯通,又将它们运用到住房的建造技术中,以进一步完善民居的使用功能与建造技术,使住所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及采光、通风等住房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文价值

在近现代中国革命史上,城子村曾出过一位风云人物,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彝族爱国将领张冲。当时张冲的家乡小布坎一带没有学校,父母将他送到城子村小学就读,住在同学陈学易家,度过了自己的启蒙时期,后张冲在离村二十余华里的熊山梁子上进行抗日斗争,带出了曾任省民政厅副厅长的张士明和第一任宜良专区专员张永和,这三人合称“熊山三杰”,使城子村成为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在民主革命时期,城子村是中共泸西县地下党的核心堡垒、根据中心。1949年1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滇黔边区纵队前委、在此成立盘北指挥部,指挥泸西、陆良、师宗、弥勒、路南、邱北等县的武装斗争。1949年2月5日,“边纵”解放了泸西县城,同时中共泸西县委和泸西县解放委员会在城子村诞生。2月中旬,盘北指挥部在这里开办军政干部培训班,大批优秀的革命干部从这里走出去,奔赴解放滇东,解放云南的滚滚洪流中。

城子村历史悠久,历史人物众多,如“昂土司”、“李将军”等人物。

二、旅游开发

城子古村,无论从历史价值和景观价值上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村民经济条件的改变,城子古村周围崛起的现代建筑,使城子古村土掌房的古老容颜正开始淡出我们的视线。城子土掌房由于建筑用材的特殊性和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加之数百年来风雨的剥蚀,古村土掌房也由于年久失修,大多数也已成为危房,村中道路多被损毁、环境卫生差脏乱现象明显、从县城到城子古村无交通标志,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同时,由于城子古村旅游价值和旅游特点的特殊性,以及知名度不高、远离县城的局限,城子土掌房的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着诸多困难。要保护原貌、恢复原貌,实现景观的协调,不仅需要对原有的房屋进行维护,还需要对现在的居民进行搬迁安置,对周围部分建筑进行拆迁或改造;要提高城子旅游的知名度,就需要大量的宣传和包装,而宣传费和广告费的投入,又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些,仅靠泸西县的财力是远远不够的,城子古村的开发与保护也就成了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现新华社、云南经济日报、红河日报这些中央、省、州主流媒体,也在为此奔走呼吁。。

三、保护研究

目前,城子土掌房已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泸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建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城子土掌房的保护与开发,我们请省有关部门做了规划。一是在开发上,将严格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以保护为主,进行有效开发;二是在景观上,要尽量恢复城子古村原貌,实现环境、生态与景观的协调和一体化。三是在开发资金上,要以全县旅游资源整合为依托,在自主开发的同时,筹备对外招商引资。

土掌房是彝族的主要民居建筑,也是城子村彝族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在城子村彝族人的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土掌房是彝族人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研究土掌房的现代保护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第四篇:瑶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瑶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11-8-

1信息来源:

作者:唐 莉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永州 425006)

摘 要 瑶族文化是凝聚瑶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开发中,如何摒弃瑶族传统文化的糟粕,弘扬其精华,对瑶族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与保护,实现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仍然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瑶族 资源状况 开发与保护 策略

瑶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人口在中国56个民族中居第13位,有300万人左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瑶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长鼓舞、盘王节、吊脚楼、瓜箪酒„„,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因此,瑶族文化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的需求,开发满足人们需要的旅游产品,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瑶族旅游资源的现状

1.1 独特的自然资源

(1)独特的自然风景。“南岭无山不有瑶”,横跨湘、桂、粤、赣四省区的南岭山地是中国瑶族的主要聚居区。由于瑶族聚居地大多在山区,山区的自然风光都是原生态的,没有经过任何的人工雕琢痕迹,天长日久,与众不同的自然风景便成为了瑶族的特色。如广西来宾市金秀大瑶山境内的风景名胜面积达500多km2,丹峰插云、怪石嶙峋。以圣堂山为代表的丹霞式刚棱削面塔柱地貌、石峰林立,再加上生态环境的自然协调,使它形成了风光绮丽、景色如画的自然景观;又如湖南江永千家峒是瑶族故都,千家峒内,四面高山,从穿岩进入,一派奇山碧水。峒内良田万亩,石峰奇特秀丽,泉流清澈见底,溶洞幽深神奇,飞瀑雄伟壮观。穿岩、古城墙、白鹅洞、鸟山„„令人目不暇接,自成一幅幅天然图画。

(2)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洗药浴是瑶族同胞的传统习俗,黔桂瑶族聚居区山清水秀、森林茂密,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当地具有生物多样性特征,地道中药材资源蕴藏十分丰富。采集数十味中草药配成沐浴药方,既可以健身,又可防病、治病。位于湖南道县与江永交界处的都庞岭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大面积的福建柏群落和长苞铁杉群落;已发现的维管束植物有214科861属1 949种,其中冷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香果树等10余种植物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区内分布有丰富的野生种种资源;已发现的陆栖脊椎动物有70科146属20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鳄蜥、云豹、蟒、短尾猴、水鹿等25种。本区还是湖南省西南部的重要水源涵养林区,在森林生态、动植物遗传和保护以及民族学的研究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价值。

(3)独特的气候条件。我国的瑶族主要分布在山区,山区气候大多四季如春,冬暖夏凉,年均气温在10~20℃左右,许多瑶族县城及景区的空气负氧离子平均含量都明显高于邻近的市区。如在湖南双牌阳明山瑶族聚居区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很高,被人们称为“天然氧吧”区。

1.2 丰富的瑶族文化

瑶族有盘瑶、茶山瑶、花篮瑶、坳瑶等40多个支系。他们虽然生活的地理位置相同,但他们的语言、服饰、婚姻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保留着各自典型的民族文化。比如在服饰上,瑶族服饰极具特色,颜色多为黑色或深蓝色,女着长裙,男着对襟服,皆有头饰,且较复杂。但瑶族服饰因支系不同、地区不同,又有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颜色、样式、头饰三个方面;又如在婚俗方面,历史上,茶山瑶是传统的男婚女嫁,提倡计划生育;而盘瑶则是“男嫁女招”,提倡多生,注重男女平等;花蓝瑶婚俗更为独特,婚后,男女双方各自在自家过,知道女方怀孕才固定住在一起。有“香哩”、“离惯”、“刮架”、“贵金钟”等数十种不同称谓的瑶族传统民歌。还有多样的民间器乐,如床头琴、唢呐、黄泥鼓等,别具一格;风情独特瑶族民间舞蹈,主要有黄泥鼓舞、八仙舞、三师舞、白马舞等。瑶族有着自己盛大的传统节日。《度戒节》是瑶山人民专为男子举行的成年礼。每当举行度戒活动,方圆几十里的瑶民便会聚焦到这个村寨,祝愿受戒者受戒成功。在锣、炮竹和鸟枪的喧闹声中,受戒者要接受过火海、上刀山、咬碗、足踩烧红的犁头等考验,从而形成千古流传的绝技。

中国瑶族的民间文献数量大、种类多,而且形式独特、内容广泛。主要有过山榜(评皇券牒)、祖图族谱、碑刻铭文、宗教经书、歌书信歌、医方炙语、契约账据。历史上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很早以前就习用汉语文,至今保存着的很多历史文献都用汉字记载。但不知在何年,湖南江永瑶族聚居区上江圩流传着一种专门的女性文字,它是世界上目前唯一发现的性别文字,堪称世界文化之瑰宝,世界文字之奇观。女书字体娟秀,直行排列,呈斜菱形;女书作品多为五言、七言诗体,内容多为闺中密语,用江永方言土语吟唱,韵味无穷。至于江永女书的起源和由来,由于“人死书焚”的习俗,虽然众说纷纭。但至今依然找不着真实的答案,只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千古之谜。在2003年4月,国家档案局已将江永女书收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向联合国科教组织作了专题申报。2003年6月,女书作为世界唯一女性专用文字收录“吉尼斯大全”。

瑶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相关性

2.1 开发与保护的模式

瑶族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其基本位于大瑶山深处,区位条件不佳。那么要搞活大旅游业,必须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注重模式的选择。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在开发中重保护的原则。要强调保护旅游环境的历史原貌与自然风貌,防止在开发中降低或损失历史和生态的价值。运用法律武器,把保护旅游资源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以《环境保护法》和《森林法》为武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对于可开发旅游景点的地方,附近的山林水土要一律封禁;对于原始次生林、水源林、风景林和旅游景区内的人工林,不可人为毁坏。要宣传在先,保护法规在先,以便有章可循。

2.2 开发与保护的原则

(1)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挖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有的特色更加鲜明、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原有的特色资源被破坏。

(2)共生性原则。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等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以大项目带动小项目,主要项目与配套项目形成完整性。

(3)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是发展旅游业,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开展活动不能超过社会和环境的限度,否则会带来资源被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社会治安混乱等负面影响,从而影响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4)参与性原则。游客参与原则,要求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创造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便于游客自由活动。使游客与景区实现互动,让游客真正体验到人与环境协调统一、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受。

1.3 开发与保护的意义

(1)保护自然旅游资源就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瑶族旅游资源属于青山绿水的原始优良自然生态系统,其生态系统极为脆弱。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这种顺境自然生态景观成了旅游开发的资源对象,若开发不当或开发后管理不当,违反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很容易造成自然生态系统不可逆转的破坏,数亿年演化留下的珍贵自然遗产将毁于一旦。

(2)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瑶族的人文旅游资源是瑶民族几千年悠久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能会削弱民族文化,导致民族文化商品化、庸俗化以及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因为民族文化相对于外地汉文化而言,往往会成为弱势文化。他们向旅游者吸收得越多,向旅游者传输得就越少,文化的不平等交流由此产生。虽然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开始创造或再现的种种文化,如穿节日盛装;发展手工艺品等,但却失去了往日原文化中的某些意义。因此,保护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造成的影响是不容质疑的一个重点问题。

(3)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不要走“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弯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旅游业虽被誉为“无烟工业”,但由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决不能再重蹈环境问题的覆辙。旅游资源一经破坏,吸引游客的魅力也随之消失,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直接受威胁;潜在的旅游资源未开发就先遭破坏,旅游业就失去了发展的潜力,成了无源之水。可见,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可持续发展旅游业。

瑶族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应注意的问题

3.1 开发与保护开发过程中的注意问题

(1)注意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的和谐共处。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西方国家有一门大地景观学的学科,强调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我国通常是把自然景观神化,带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

(2)注意对生态旅游对象的良好保护。生态资源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

(3)注意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广西龙胜在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中十分注重群众的参与,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当然也要防止没有约束条件的破坏性开发旅游资源。要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观念。

(4)注意兼顾好政府、投资主体、景区居民等多方利益分配的关系。平衡各相关利益方的关系,是实现瑶族旅游资源平衡、健康、快速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3.2 开发过程中的保护策略

(1)民族物质特征的趋势和保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少数民族居民必然采用先进的生活方式和便利的生活设施。我们不能阻挡这种趋势,但能对传统文化中失去存在价值的部分做有益的保留,并赋以其新的功能──旅游吸引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传统文化中正在趋同的物质特征进行保留,如传统的民族服饰,先进的生活用具、建筑形式等。

(2)民族精神文化因素的趋势与保留。少数民族的节日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仪式等属精神文化因素。我们发展旅游业,出售这些文化,但又必须要做到保存原文化的内在精神时,就应采取“分离”的措施,将出售给游客的文化内容与真正存在本地居民间的文化形式相区别,以防止传统文化形式的内含价值受到扭曲削弱。把出售的传统舞蹈和仪式作恰当的修改,使其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意义。

(3)旅游景点景区的保护管理。旅游资源开发后形成的可接待游客的旅游景区,由于管理不当也会造成破坏。因此,一要加强管理,保护景点和景区环境;二要要加强景区管理队伍建设,采取组织短训班,对在职人员加强保护意义和保护知识的培训。将分散的各行业中具有景区保护知识的人员组织和调动到专职保护岗位上来,积极培养专业景区保护人才。三要加强对游客的管理。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强对游客的教育,使游客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一些习惯好、素质高、能自觉保护景区的游客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个别破坏景点及景区环境的游客,要给予应有的惩罚,对于情节较为严重的,应按相关的法规条例给予相应的处分;四要加强对景区环境的保护管理。慎重控制旅游活动项目,对于那些导致景区水体、空气及环境污染的旅游活动项目应加以控制,以保护景区优良的自然的生态环境;最后就是要控制游客人数,以保证景区内应有的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生态环境。以及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景区环境卫生管理措施,防止垃圾污染,以保证景区随时有一个洁净的环境。

参考文献 郭大烈,黄贵权,李青毅.瑶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赵廷光.论瑶族传统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 陈斌.瑶族文化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第五篇:特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措施研究

特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措施研究

摘要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特色旅游以一种独立的形式进入旅游市场。中国有着幅员辽阔的土地和悠久的历史文,发展特色旅游业有着良好的资源优势。然而,面对众多特色旅游资源,我们不能只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掠夺性开发,还要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的开发和利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特色游资源开发的现状,揭示了中国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针对我国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特色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建议

1.中国特色旅游资源概况

1.1特色旅游资源的涵义

特色旅游资源不仅具有一般大众旅游资源的共性,而且有其独特性,衡量特色旅游资源的标准有:旅游资源的稀有程度;旅游资源的悠久程度;旅游资源在历史上的地位;旅游者生活、生长的文化环境与其到达的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环境之间的差异。越稀有,越古老,越具有历史意义,与旅游者生活、生长的文化环境差异越大,就越具有特色。因此,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凡是垄断性、典型性、特异性、区域性等特征突出,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和事物,都可视为特色旅游资源。[1]

1.2中国特色旅游资源

中国旅游有广阔发展的基础条件,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宗教氛围,丰富独有的历史遗迹,奇异的自然风景等形成了特有的旅游资源。

1.2.1红色旅游资源

红色旅游资源是以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过程的当中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发时期所建树丰功伟绩后形成的以革命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游客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教育,放松身心,增加阅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题性活动。红色旅游资源所蕴含的革命战斗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它虽产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但也与时俱进,具有永恒的价值。[2]

1.2.2宗教旅游资源

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有它的独有特点,这个特点主要是它的精神性、审美性、与神秘性。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精神满足和审美活动,而宗教文化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审美欲望和猎奇心理上有着特殊的功用。如宗教建筑、宗教雕塑、宗教绘画与书法、宗教音乐、宗教仪式以及宗教武术、宗教养生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并笼罩着神秘的色彩,能够激发和满足人们的求知、审美、猎奇的心理需求。佛教自公元前2 世纪传入我国,经过漫长的发展岁月在我国风景优美的名山大川修建了大量的佛寺、佛塔、佛窟,留下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壁画、摩崖艺术珍品。而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说,几乎天下所有的名山大川都纳入了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唐朝时先后传入我国,伊斯兰教各种风格的清真寺、基督教各式梦幻般的教堂不仅吸引了大量非信教者的旅游观光,更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教徒最富吸引力的旅游胜地[3]。可以说,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开发宗教文化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

1.2.3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不仅是民族地区的重要社会财富,也是我国旅游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族地区偏远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环境、复杂的民族成分,曲折的发展历史,其旅游资源自成一体,形成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一些特点。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品种多样,类型齐全。其中有的是民族地区所特有,其他地区所没有或很少的,如登山旅游、熔岩地貌旅游资源、风沙地貌旅游资源、草原风光旅游资源、天然湖泊旅游资源、真气稀有的动植物旅游资源、少数民族的民风习俗旅游资源等[4]。有的虽不是民族地区所特有,但民族地区的品种质量和旅游价值都远高于其它地区,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我国现有的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演变中,都形成各自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形成了民族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1.2.4体育旅游资源

体育旅游是体育和旅游的结合物,强调了人们在体育旅游过程中既有旅游也要有与体育活动相关的内容。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始于20世纪末期,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旅游行业中的朝阳产业。随着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纷纷开始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体育旅游。青藏高原登山,青海环湖自行车,贵州红枫湖亚高原水上训练,湖北的赛龙舟、郑州少林武术、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等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旅游经济收入[5]。体育旅游资源是诱导人们参加体育旅游的吸引源,没有体育旅游资源,就没有体育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怎样开发利用好体育旅游资源。对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山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研究

2.1山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况

山西省是革命老区,目前,在山西省遍布各个时期的革命遗址和纪念地,其中列入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4处,包括临汾市烈士陵园、长治太行太岳烈士陵园、兴县晋绥革命烈士陵园,省级重点11处,市地重点6处,县级重点86处。在发展红色旅游的新时期,山西省确定了31处红色旅游精品景点,主要分布在9个市和地区。[6]

2.2山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的特征

山西省的各地市,都分布着不同时期的各种革命遗迹,尤其是集中在太行山、吕梁山和黄河一带。这里是战争的主要发生地和红色根据地,因此红色旅游资源更为集中,鲜明的地区特色表现明显。

山西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既有革命旧址,还有不用历史时期的革命纪念馆和博物馆,分布有重大事件发生地以及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重要人物诞生地。在是山西这块热土上,更不乏为了新中国前仆后继倒下的有名的和无名的英烈,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作为生活在今天和平年代的人们更不会忘记。

2.3山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3.1山西省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山西省加快了红色旅游的发展步伐。2004年开始,山西各个革命老区的游客接待量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仅2004年一年的统计,红色旅游接待达到了2318.7万人次,在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红色旅游地共有125个,在当年的旅游接待量占到全国总量的6.6%。2005年,为了配合各地不断升温的红色旅游国家发改委下发了第一批专项资金,安排预算内补资2,32亿元主要用于和抗战有关的,为八年抗做出过特殊贡献的12个景区,使红色旅游开发利国利民[7]。在这次资助中,山西省独占3个,由此可见,山西省的旅游发展空间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机遇。

2.3.2山西省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拥有红色旅游资源的地区,绝大多数处于偏僻山区,经济欠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低,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不足,产业结构设置不合理,这些不利因素极大制约了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山西省很多红色旅游景点处在远离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的贫困地区(如武乡、吕梁等地),据主要客源地较远,游客进出难,旅游环境需要改善。

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取眼前利益,对本地的实际情况不了解,不进行科学研究论证,盲目出台红色旅游规划,给革命老区的发展带来很多后遗症,挫伤了老区人民的积极性,同时对红色旅游的发展也将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产生更多的负面效应。

很多红色旅游区在产品开发上,形式单一,在经营上还只是仅仅停留在遗址参观,简单的图片和物品的展示阶段,参与性活动较少或基本没有,景点和人们之间的互动性很少,很难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要求。

2.4山西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2.4.1旅游线路的精心打造

将山西省红色旅游景点区融入已经初具规模的经典旅游线路,经过整合,将形成更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

(1)太原——忻州——五台山——浑源——应县——大同

(2)太原——榆次——祁县——平遥——介休——灵石

(3)太原——霍州——洪洞——临汾——吉县——永济——解州——运城

(4)太原——晋中——武乡——左权——黎城——长治

(5)太原——交城——文水——汾阳——临县——离石[8]

2.4.2配套商品的深入挖掘

可以开发不同种类的食品,主要以健康的粗粮为主,小米、南瓜、玉米、红薯,类型多样,食品新鲜。这样一来,既可以让旅游者在观光旅游之后捎带一些称心的商品回家,又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配套商品的深入挖掘中,要形式多样,突出商品的红色特性。如:毛主席在艰苦年代衣食住行都节俭,新中国成立后依然以红烧肉最为喜好,因此,在开发旅游商品时,完全可以把红烧肉列入,迎合了艰苦朴素的理念,会在人们心理上产生暗示。

2.4.3旅游项目的构建

组织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成立太行精神研究协会,毛泽东诗词会等,开展形式各异的历史研究活动,通过对外宣传,向大众介绍山西省的革命历史,通过举办健康的交友会、诗词研究活动逐渐形成对外宣传窗口。

2.5山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

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款,为红色旅游的活动保驾护航。通过开展《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在社会上形成一个良好的法律保护意识,在每个人的意识中,都有保护概念[6]。在保护需花费的资金来源方面,应努力争取国家、省里政府的资金,鼓励单位和个人外商投资,设立专款专用,建立专项保护基金,用于红色旅游地文物保护和资源开发。在保护的过程中,要广发开展全民动员,依靠全民族的共同力量,积极引导全体公众的关注和参与,在进行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时,要请专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使其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破坏性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在开发的过程中,还应突出重点,有序开发,确定重点开发和重点保护对象,把濒危文物的抢救工作放在首位,如纪念地、标语等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汪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2]吴明.重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国知网.2012年5月

[3]中国宗教旅游网

[4]思源社区.中国的旅游资源的特点和类型是什么.2007年1月27日

[5]郑建芝.黔东南州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研究.中国知网.2013年5月

[6]侯玉婵.山西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国知网.2010年4月5日

[7]人民网.山西视窗 杨志燕.山西红色旅游

[8]谈亚东,燃情山西 红色胜地,当代世界,2005.(8)87-99

下载民族地区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传统文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族地区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传统文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

    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 单选题(12题) 填空题(10题) 名词解释(2题) 简答题(7题) 论述(2题) 一、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旅游资源学是专门研究旅游资源形成、特点、分类、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

    浅谈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浅谈中国旅游资源 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Tourist Resources),又称作“旅游吸引(因素)”(Tourist Attraction),即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与因素。它......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思考

    旅游管理(1)班3100511139 么雪玲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旅游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随之而来的就是开发带来的问题......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涿州三义宫为例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

    浅论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范文大全

    浅论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 ——以独山县影山镇为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景观、景物随处可见,各种各具特色的传统景观越来越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古镇以其独特的建......

    浅论武汉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浅论武汉市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 摘要:武汉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从武汉市的旅游发展现状来看,其开发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其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研究如何通过对现有旅游......

    中秋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公选课民俗旅游开发与欣赏》课程作业 学号:201006010427 姓名:崔雪露 课程名称:民俗旅游开发与欣赏中秋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姓名:崔雪露 学号:201006010427 指导老......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综述 引言: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宗教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神奇的魅力,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