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时间:2019-05-13 11:3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第一篇: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族文化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能会削弱民族文化,导致民族文化商品化、庸俗化以及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因此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应注重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文秘写作-www.xiexiebang.com]

一、外来文化对旅游地区民族文化的潜移

首先,旅游者到一个地方旅游,不仅要亲眼目睹,还要亲自参与当地人的活动,观看歌舞表演,品尝地方食品,购买民族手工艺品等。与此同时,必然也把自己的文化带到旅游点,这样当地文化就容易被影响、被侵蚀、被破坏。尽管旅游业的发展是一种双向性活动,旅游者与旅游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事实上,旅游者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旅游地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就**目前的民族旅游地区而言,旅游者一般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而大多数旅游者传承的是汉民族文化。而民族旅游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所以旅游者所带来的汉文化对当地文化有较大的冲击力;另一方面,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接触短暂而相对肤浅,接触范围有限。但对当地居民来说,他们同旅游者的接触是长期不断的,他们接触的不是某个旅游者,而是不同时期前来旅游的旅游者群体。所以民族文化相对于外地汉文化而言,往往成为弱势文化。在整个文化交流中,旅游地的民族衣着风格、建筑形式、饮食习惯、思想观念都因吸收着外来文化中的某些成份而发生较大的改变。他们向旅游者吸收得越多,向旅游者传输得就越少,文化的不平等交流由此产生。这种不对等交流还会因旅游者的个人动机、文化特征、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特别是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将经济运行模式、科学管理文化和现代观念带进当地,对当地的民族文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旅游业发达地区***等地的青年已普遍着穿汉装,使用塑料、金属制日用品,而且,价值观、生活方式也因现代用品的进入而发生变化。因此,旅游业的开发势必使外来文化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冲击,导致民族文化的蜕变和消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向往,使当地居民发现自己文化的价值,意识到自己文化的重要性,而旅游带来的利益促使当地居民开始修建历史建筑;开始抢占那些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他们开始穿起节日盛装,向旅游者展示和表演歌舞,而这些歌舞表演以前要在特殊的场合和节日才举行;他们开始创造和重新发展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以前只是为满足生活所需而制作的,但现在完全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制作;他们开始举行一些仪式,这些仪式对当地人来说具有神圣的意义,但现在也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愉悦。总之,他们创造或再现的种种文化,都因为迎合旅游者的喜好而有所变化,失去了往日原文化中的某些意义,有时仅仅是一种形式。如傣族的泼水节原是一典型的宗教仪式,每年的这一天,傣族男女老少都穿起盛装,把清水泼向佛寺和佛像,然后彼此泼水,因为他们相信泼水能除去邪气而给他们带来吉祥与幸福。节日期间,到处充满喜庆气氛,热闹非凡。电视画面里的泼水节场面对各地的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使人产生到西双版纳旅游的欲望。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泼水节已变成一种群众性的民俗文化活动,且由于它的表现形式有趣,人们往往将傣族文化与泼水节联系在一起,提到傣族便想到了泼水节。为了满足一年四季到西双版纳的旅游者的需要,形成了“每日泼水节”,这种形式上的泼水节仅仅是表演性质的,有限的几个演员的表演无法再现节日的盛况与气氛,更不可能表现宗教意义。因此,“每日泼水节”的活动削弱了旅游者对这一仪式的向往和期望。

总而言之,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外来文化从各方面不断地渗入到民族文化中,对民族文化造成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在开发旅游业时,应该如何有效地对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呢?

二、旅游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策略

(一)民族物质特征的趋势和保留

在旅游业中,民族文化因素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服饰、饮食、器皿等物质特征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美求异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了其前来旅游观光的热情,这使旅游业带来的外来文化或多或少的削弱了民族特色。但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少数民族居民必然采借先进的生活技术和便利的生活设施。我们不能阻挡这种趋势,但能对传统文化中失去存在价值的部分做有益的保留,并赋以其新的功能——旅游吸引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传统文化中正在趋同的物质特征进行保留,如传统的民族服饰,先进的生活用具、建筑形式等。在这方面,丽江的经验值得借鉴。丽江在大地震后重建纳西古城时,完全保留了纳西民居的建筑特点,连原来用水泥铺盖的路面也铲掉,重新换上了五彩斑烂的彩石路,当旅游者脚踩石夹路,在流水潺潺的街头漫步的时候,莫不感到身处古城的新奇与愉悦;此外,**在保留民族服饰方面做得很成功,让学生统一着装民族服饰,既避免了与成年人同时着装民族服装的尴尬,又使纳西服饰自然出现在街头巷尾。正是自然、浓郁的民族特色使丽江成为旅游热点,并保持着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势头。

(二)民族精神文化因素的趋势与保留。

少数民族的节日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仪式等属精神文化因素。旅游业的发展对宗教仪式、节日礼仪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原本只有在特定时间、场合并按传统内容和方式才能举行的仪式经过舞台化、程序化的包装,打破了传统的规定被出售给旅游者。而且,内容上也被压缩,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那么如何做到出售文化形式,但保存原文化的内在精神呢?应采取“分离”的措施,“分离”是指出售给游客的文化内容与真正存在本地居民间的文化形式相区别,以防止传统文化形式的内含价值受到扭曲削弱。把出售的传统舞蹈和仪式作恰当的修改,使其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意义。如大理的“三道茶”因其与深刻的人生哲理“一苦、二甜、三回味”相联系,成为大理旅游产品中的一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旅游者荡扬在洱海上边观看歌舞表演,边品尝“三道茶”时,回味无穷,印象深刻。所以恰当的修改可以使民族文化得到加强与保护。

总之,开发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大有可为,但开发必须合理有度,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才能使云南旅游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第二篇: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族文化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能会削弱民族文化,导致民族文化商品化、庸俗化以及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因此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应注重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

一、外来文化对旅游地区民族文化的潜移

首先,旅游者到一个地方旅游,不仅要亲眼目睹,还要亲自参与当地人的活动,观看歌舞表演,品尝地方食品,购买民族手工艺品等。与此同时,必然也把自己的文化带到旅游点,这样当地文化就容易被影响、被侵蚀、被破坏。尽管旅游业的发展是一种双向性活动,旅游者与旅游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事实上,旅游者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旅游地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就**目前的民族旅游地区而言,旅游者一般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而大多数旅游者传承的是汉民族文化。而民族旅游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所以旅游者所带来的汉文化对当地文化有较大的冲击力;另一方面,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接触短暂而相对肤浅,接触范围有限。但对当地居民来说,他们同旅游者的接触是长期不断的,他们接触的不是某个旅游者,而是不同时期前来旅游的旅游者群体。所以民族文化相对于外地汉文化而言,往往成为弱势文化。在整个文化交流中,旅游地的民族衣着风格、建筑形式、饮食习惯、思想观念都因吸收着外来文化中的某些成份而发生较大的改变。他们向旅游者吸收得越多,向旅游者传输得就越少,文化的不平等交流由此产生。这种不对等交流还会因旅游者的个人动机、文化特征、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特别是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将经济运行模式、科学管理文化和现代观念带进当地,对当地的民族文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旅游业发达地区***等地的青年已普遍着穿汉装,使用塑料、金属制日用品,而且,价值观、生活方式也因现代用品的进入而发生变化。因此,旅游业的开发势必使外来文化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冲击,导致民族文化的蜕变和消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向往,使当地居民发现自己文化的价值,意识到自己文化的重要性,而旅游带来的利益促使当地居民开始修建历史建筑;开始抢占那些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他们开始穿起节日盛装,向旅游者展示和表演歌舞,而这些歌舞表演以前要在特殊的场合和节日才举行;他们开始创造和重新发展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以前只是为满足生活所需而制作的,但现在完全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制作;他们开始举行一些仪式,这些仪式对当地人来说具有神圣的意义,但现在也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愉悦。总之,他们创造或再现的种种文化,都因为迎合旅游者的喜好而有所变化,失去了往日原文化中的某些意义,有时仅仅是一种形式。如傣族的泼水节原是一典型的宗教仪式,每年的这一天,傣族男女老少都穿起盛装,把清水泼向佛寺和佛像,然后彼此泼水,因为他们相信泼水能除去邪气而给他们带来吉祥与幸福。节日期间,到处充满喜庆气氛,热闹非凡。电视画面里的泼水节场面对各地的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使人产生到西双版纳旅游的欲望。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泼水节已变成一种群众性的民俗文化活动,且由于它的表现形式有趣,人们往往将傣族文化与泼水节联系在一起,提到傣族便想到了泼水节。为了满足一年四季到西双版纳的旅游者的需要,形成了“每日泼水节”,这种形式上的泼水节仅仅是表演性质的,有限的几个演员的表演无法再现节日的盛况与气氛,更不可能表现宗教意义。因此,“每日泼水节”的活动削弱了旅游者对这一仪式的向往和期望。

总而言之,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外来文化从各方面不断地渗入到民族文化中,对民族文化造成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在开发旅游业时,应该如何有效地对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呢?

二、旅游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策略

(一)民族物质特征的趋势和保留

在旅游业中,民族文化因素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服饰、饮食、器皿等物质特征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美求异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了其前来旅游观光的热情,这使旅游业带来的外来文化或多或少的削弱了民族特色。但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少数民族居民必然采借先进的生活技术和便利的生活设施。我们不能阻挡这种趋势,但能对传统文化中失去存在价值的部分做有益的保留,并赋以其新的功能——旅游吸引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传统文化中正在趋同的物质特征进行保留,如传统的民族服饰,先进的生活用具、建筑形式等。在这方面,丽江的经验值得借鉴。丽江在大地震后重建纳西古城时,完全保留了纳西民居的建筑特点,连原来用水泥铺盖的路面也铲掉,重新换上了五彩斑烂的彩石路,当旅游者脚踩石夹路,在流水潺潺的街头漫步的时候,莫不感到身处古城的新奇与愉悦;此外,**在保留民族服饰方面做得很成功,让学生统一着装民族服饰,

第三篇: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

浅谈临沧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摘 要

临沧,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有着奇异独特的旅游资源。临沧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以至于造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性欠缺。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强化保护,以推动临沧民族文化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临沧 少数民族文化 开发 保护 旅游资源

导言:在现代性的语境下,民族文化保护的价值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面对强烈的现代性趋势下,捍卫民族文化价值已经上升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民族文化中具有核心价值的元素成为必然,这表明民族文化的价值在现代性的巨大背景下得到了再度确认。由此,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在文化价值的驱动下将具有长期而深远的意义。我们知道,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而是构成文化现代性和多样性的重要特征。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人类文明,繁荣人类社会。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我们只有保持优秀的民族文化特色,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才能不断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一、临沧简介

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魂缘于水清,水灵缘于山绿,悠悠风情飘荡于山水之间,这构成了临沧独特的风景韵味。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北回归线横贯南部,东邻思茅,北连大理,西接保山,西南与缅甸交界。全市辖临翔、凤庆、云县、双江、永德、镇康、耿马、沧源8县。土地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26.5万人,其中以佤族为代表的23种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6%。临沧四季如春,有“亚洲恒温城”之美称,年平均气温17.2℃。

临沧是中国佤文化的荟萃之地,全市现有佤族人口35万人,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区,神奇美丽的阿佤山有闻名海内外距今3500多年历史中国八大古崖画之一的沧源崖画,有与缅甸山水相连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建于清代道光年间,集建筑、雕刻、绘画 为一体的云南民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代表建筑之一的广允佛寺;有保留较完整的从奴隶社会直接跨入现代文明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有丰富的佤族民间文学艺术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其中木鼓舞、甩发舞享誉中外,集中展现了中国佤族文化的内涵。

临沧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是世界种茶的原生地之一,有500余年的种茶制茶历史。全区茶叶面积达65万亩,年产量达2万多吨,面积和产量均为云南第一。

临沧是亚洲独具特色的水电基地。澜沧江境内流程232公里,属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中间地带,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国家和省规划已建成的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在180多公里的水面流域建成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在全国乃至亚洲尚属独有。

临沧是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陆上捷径;全市有沧源、耿马、镇康三个县与缅甸接壤,国 1 境线长290.8公里。昆明经临沧出境至缅甸仰光公路里程仅1893公里,临沧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茶古道,孙中山先生曾规划在临沧建立 “欧亚第三大陆桥”。

二、临沧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优势

1、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是云南滇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中心,有干线公路直通昆明、大理、楚雄、思茅、保山、西双版纳等地州以及临沧市各县、乡。云南临沧还是云南省通往缅甸和东南亚的重要门户,素有“黄金口岸”之称。它有着长达290.29公里的国境线,耿马、镇康、沧源三县有大片土地与缅甸接壤。有孟定、南伞、勐董三个国家二级口岸及17条边贸通道和众多的边民互市点,也是云南省通往缅甸及其他东南亚国家最便捷的通道之一。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使得它有广阔的市场和较近的市场距离。临沧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在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突出表现为:“桥”的优势明显,“头”的潜力巨大,“堡”的地位突出,所以对于民族文化开发具有强大的政策优势。

2、多元的民族文化

以佤文化为显著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临沧民族文化已日渐引起世人瞩目。澜沧江沿岸的彝族习俗,边境一线的佤族木鼓文化、耿马孟定的傣族风情从不同侧面呈现了临沧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亮丽风景,纵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发展,一方面源于各民族民俗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得益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相互融合与交流,具有一些“合金文化”的特点。

3、独特的自然资源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四季如春,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加之其开发尚晚,所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了神奇的自然景观,其境内旅游景区有:奇丽壮观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临沧大雪山、山水峻秀的五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雕琢神奇的小道河省级森林公园、险峻俏丽的白石岩山水、天然温泉度假山庄、雾龙山古战场遗址,县城南郊以硫磺泉为特点的温泉宾馆、西北郊以碳酸为特色的晚翠温泉宾馆、列入全省25个旅游精品工程之一的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临沧茶文化风情园。

三、临沧市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与不一致,导致临沧市境内有大量的文化资源没有被开发或者是开发不全面,许多有价值的资源没有被世人所熟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

2、外来文化对临沧市民俗文化的冲击。现如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显现出不同程度的衰落、退化甚至消亡的趋势。

3、临沧旅游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旅游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缺少知名度和影响力较高的品牌。其次是体制机制不活,景区开发深度不够,宣传促销乏力等。我市旅游业发展较慢,总量较小。

4、旅游产品组合不成体系。产品比较单一,缺少系统化的发展,竞争力较弱,发展较缓慢,使得旅游产品对文化传播和发展起到的作用较小。

5、旅游高层次复合人才匮乏。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最有价值的资源,在临沧市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引导,使民族文化发展缺少引导力和创新力。

四、临沧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路

1、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少数民族文化问题主要是指保护与传承、研究与开发、发展与创新等问题。我们应该继承具有深厚底蕴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它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整个中国文化一起成长为振奋民族精神的巨大的文化力量,也成为各个民族自身发展的精神力量。

2、因地制宜,挖掘、开发和建设各具特色的新产品

文化内涵越丰富,旅游产品吸引力越强,自治区开始大力挖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

3、继续将佤文化打造成临沧市的旅游品牌

丰富佤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形式,支持和鼓励民间文艺演出队伍、重大节日举办打歌等民俗文化展演活动、举办世界参与人数最多的接触类狂欢节——摸你黑、举办民族民间打歌舞蹈大赛、举办佤族饮食——佤王宴冲击吉尼斯纪录活动、开展月亮升起来佤族舞蹈组合的推广与普及活动、编辑出版民族文化丛书、佤族歌舞列入职业中学的教学专业、在全县百户以上的自然村建设佤族民俗文化传习所,组织佤族民俗文化演出队伍到外参赛或演出等。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为扩大旅游业发展规模,应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坚持旅游业发展和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景区配套服务功能;深化改革,创新旅游开发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促进旅游产业水平的整体持续提高。

5、推出若干条精品旅游线路。

开发中旅游点、线、面应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开发网络。选择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依托民族民俗博物馆、自然民族村落或模拟村落建立民族民俗旅游点;围绕这些旅游区的开发,实行区际合作,推动地区间联合行动,开辟民族民俗旅游线路;依托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城镇,系列开发成集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区。

6、培养高层次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培育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及规划设计的人才。为此,必须加强人才的培育。要特别注意将纯正、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充实到各类教育培训中去。

7、开发旅游工艺品

为了迎合市场的要求,有必要设计出更好更新颖的工艺品来充实市场,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挖掘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一件好的旅游工艺品,作为承载了特定功能和意义的商品,其设计首先应考虑它的纪念性功能,以人为本,从消费者的需要出发,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理念。同时,要与地域文化内涵紧密联系在一起,切实把握好人、设计和文化的三者之间的联系。

8、政策性支持

在这方面,政府和企业各有各的职责、各有各的任务。政府部门主要负责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而企业具体负责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要做好政企联手,部门联合,区域联接,上下联动,形成宣传促销的整体合力。

9、宣传手段

旅游经济是眼球经济,必须搞好宣传促销。旅游业要发展,仅靠“天生丽质”是不够的,还要“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加强宣传促销,推动深度营销,把人的目光吸引过来。要研究游客心理,选准消费群体,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对重点客源市场反复宣传促销。同时,还要加强与周边旅行社的合作,搞好旅游线路的对接,由近及远、由内而外、3 有重点、分层次地开拓市场,努力实现旅游综合效益的新突破

结语:

由于历史原因,临沧经济发展叫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临沧民族文化尚未得到全面的开发利用,没有发挥其区位优势。但临沧却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有着奇异独特的旅游资源。相信在今后的岁月里,临沧这块神奇、美丽、富饶的热土,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民族文化根底在基层,主体在群众,生命在原生态,发展在政府,出路在创新。临沧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工作的一个长期的、渐进的、配套的、复杂的过程,其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极佳的发展机遇期,相信临沧民族文化会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大放异彩。

第四篇:浅谈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浅谈中国旅游资源 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Tourist Resources),又称作“旅游吸引(因素)”(Tourist Attraction),即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与因素。它们能够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且在通常情况下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旅游资源既包括具象的,例如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主题公园、自然或人文特殊景观、节庆活动、会展、娱乐中心、会议中心、购物场所、某些特殊劳务等,也包括抽象的,例如社会风气、文明程度等;更有综合的

人类旅游活动的历史极其久远。从生产水平提高到产品除了维持生存需要之外有了剩余的时候,一部分人便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便开始了旅游活动。一般将此时期的旅游称为“旅行”,以区别于现代的旅游。人们主要是对自然山水、文物古迹的游览和对社会风情的考察,也涉及歌舞、杂技、动植物等。当时较多的是从属于政治、军事、商业、文化、宗教等活动,这些可以从《庄子》、《山海经》、《论语》、《诗经》、《穆天子传》、《史记》、《战国策》等中国古代文献中得到大量有关信息。

自从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开创了近代旅游业之后,由于旅游日益成为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人们的兴趣是多层面的;由于旅游业竞争的激烈,迫使旅游业经营者必须想方设法来迎合旅游者的需要,不断创造新的旅游项目;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金的积累与集中,使得一些新颖的创意能够得以实现。这在现代人造景观建设中尤其突出,所以旅游资源的内容日益丰富。旅游活动也从一般的游览观光到寻求亲身体验、感受刺激、增长知识、度假疗养、休闲,所以原先看来很平常的事物或原本是科研、文教和生产的单位,现在也颇受旅游者的青睐,不仅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民情,而且生产和商业场所、文教单位、科研基地、电视塔以及文化名人、长寿者等,也常有旅游者光顾,乃至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战争、监狱等社会现象,也都已被利用来发展旅游业。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旅游资源,这不仅因为文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自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达,并因此能够创建许多新奇的、高科技的旅游项目以吸引游人。这种文明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旅游吸引力,特别是吸引那些希望了解其成功途径、学习科学技术的人们前往考察。旅游资源的范畴,随着时代的推移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而逐渐扩展。

总之,现代已经很难找出哪一类事物和现象绝对不可能被用作旅游资源了,而且绝大部分原来都是其他产业的资源或产品。

首先必须确定分类标准。标准不同,其分类结果必将大相径庭。人们可以从旅游资源产生的原因和历史、是否可以再生、利用方式、赋存状况等各种角度来对其进行分类。

较为普遍的是从其产生原因或称为属性的角度,将其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自然旅游资源主要与各地自然条件相关。各地的自然条件与地球的形成、地壳的变化、大气环流等有直接关系,也与其地理区位有关。它们决定了山地的高度及走向、岩石的性质及风化程度,河流的水量及其季节变化,气候条件和动植物品种等,故自然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某些自然旅游资源还具有垂直分布特征,以动植物最为明显。各种自然因素之间会相互作用,因而某些自然旅游资源的分布互为条件,例如岩石性质与泉水的出露及水质,海拔高度、气候条件与生物群落,流水切割与峡谷等。

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与人类历史有关。文物古迹多分布在人类文明发展较早、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地区;而现代城市、游乐项目多分布于现代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至于少数民族风情则多分布于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边远地区,因为历史上少数民族多因曾受到压迫和排挤而不得不逃避到偏远、荒芜地区以求生存。如今那些地区也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独特的民族风情得以较好地保持下来。另一方面,人文旅游资源必须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自然因素的影响。即以建筑而言,气候湿热地区的建筑物较轻盈单薄,寒冷地区则较厚重,房顶的坡度与雨量有直接关系。

旅游开发是一种经济技术行为,即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以使旅游资源由资源优势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过程。其中,资源和市场是基础,经济、技术是先决条件,正确处理旅游业发展同环境、同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是前提。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智力的重要性,因为只有独具匠心的规划开发才可以创造出出类拔萃的旅游项目。唯此才能保证其在剧烈的竞争中具有优势。

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影响,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开发条件并不平衡。有的地方原本缺乏价值高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便创造旅游资源。有的地方虽有旅游资源,却“藏在深山人未识”,或虽明知其存在而因不具备某些条件无法被旅游者利用,只有经过规划开发才能产生具有足够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点,有些旅游资源已经在利用,为了提高其效益还应加强开发力度。

所以,旅游开发包括三重内涵:一是从无到有,创造新的旅游项目;二是使尚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变得能够为旅游者所利用,并产生效益;三是使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深入开发,增加其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以提高其效益。

旅游业是否能够顺利、持续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环境状况。故几乎在世界上提出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同时,也就提出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为了旅游持续、健康地发展,并充分发挥旅游的积极影响和抑制消极影响,专家们开始提出“旅游生存战略”的命题。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7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宪章》指出,旅游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能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而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资源是有限的,故要求改善环境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宪章》呼吁国际社会各政府当局与人士,接受其提出的目标和原则。主要有:旅游发展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旅游要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成为一个整体,保持旅游地原有的平衡的关系;在制定旅游发展战略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当地传统习惯和社会活动,注意维护地方特色、文化和旅游胜地,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正确选择,但目前我国旅游业还存在着许多不良因素制约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科学的规划与管理,依赖于健全的机制,依赖于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依赖于全体公民的共同行动,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虽任重道远,但前途无限光明,只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旅游业必将更加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陈卫东,旅游持续发展规划初探,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 马勇,李玺,.旅游景区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石凤英《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第4期

刘丽梅.旅游企业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8, 17(2): 166-174

第五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思考

旅游管理(1)班

3100511139

么雪玲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旅游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随之而来的就是开发带来的问题,有的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差,导致了旅游资源的破坏,从而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

在旅游活动给景区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的保护,应该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发开的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把对旅游资源的破坏降到最小限度之内。在开发与保护发生冲突时,应以保护优先,避免损害长期利益。

对旅游资源避免大规模的盲目开发建设,充分考虑到影响其资源保护的各种因素,实行整体保护,并合理对其再利用。

在一些著名的山地旅游中,开发商过分的注重对其交通的开发,如索道、水泥道等,这虽然为游客上下山提供了便利,但这样却失去了爬山最原始的乐趣,无法体验那种跋山涉水的地感觉,也对山体造成了一些破坏,我认为这样的开发应适当,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即可。

在旅游景区的商店、通讯、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应该因地制宜,适可而止,像那些土特产品店、文物古玩店等就不是多多益善,应该设在景区外交通集散地或住宿区,使景区更像是景区而不是大型露天商场。

在对一些人文景观的开发时,应该注重其内在价值的开发,这样对旅游资源的价值是高层次利用。对文物的修复,要建立在不改变其原状的前提下。还有就是对一些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应该是保护多于开发。

对旅游吸引物进行的修缮、恢复、扩建与美化,应该尊重自然和历史,以保持景观的真实性、完整性为原则,并不是越多越大越高越时尚越好。原始美、残缺美、苍凉美是自然历史文化内涵的美,因其难得见与无法复制显得更为可贵。

现在知名的景点越来越多,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景区内的高档设施越来越多,这类设施的建设越多对景区的破坏就越大,其实景区内的设施不必要多豪华,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符合景区的整个审美、低碳、环保就行。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生态环境为导向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要以保护为前提。在一些旅游资源的开发时也要加强管理,对开发中违反法规的应该予以处罚。对于公众,应该加强对公众的教育,使人们提高对资源的保护意识和自觉性,倡导健康文明消费,开展生态旅游,降低旅游区内的高档消费需求,从而抑制开发商开发高档设施,更好的保护资源。

景区景点内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健全景区内的一些制度,还要严格控制旅游接待量,避免超承载量对景区资源造成损耗。

总之,要平衡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下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涿州三义宫为例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目 录 内容提要…………………………………………………………………………………………2 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概述……………………………………………………………......

    宁蒗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宁蒗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吉克木呷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自2007年十七......

    浅论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范文大全

    浅论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 ——以独山县影山镇为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景观、景物随处可见,各种各具特色的传统景观越来越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古镇以其独特的建......

    浅论武汉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浅论武汉市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 摘要:武汉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从武汉市的旅游发展现状来看,其开发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其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研究如何通过对现有旅游......

    中秋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公选课民俗旅游开发与欣赏》课程作业 学号:201006010427 姓名:崔雪露 课程名称:民俗旅游开发与欣赏中秋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姓名:崔雪露 学号:201006010427 指导老......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综述 引言: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宗教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神奇的魅力,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宗......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赣州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提纲) 1、论文研究概要 1.1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本论文研究方法及现状 1.2.1研究方法 (1)文献调查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