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巴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应用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精选)

时间:2019-05-14 10:2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学巴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应用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学巴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应用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精选)》。

第一篇:《农村小学巴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应用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精选)

《农村小学巴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应用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与现状分析:

音乐课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将“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识读乐谱”四项内容归属于音乐“表现”领域。并明确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学习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如钢琴、手风琴、口风琴等),是建立固定音高和良好乐感的最佳时机。当今世界上已被公认为最先进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法,如德国的奥乐夫教学法、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都将器乐教学作为重要内容,而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则本身就是儿童器乐教学法。铃木先生认为所有的儿童都可以学好音乐,而学好音乐家的最佳途径则应从学习乐器入手,因为器乐是学习音乐的最自觉、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器乐教学已逐渐普及,教育部又在新出台的“2+1工程”中明确规定每一个小学生必须学会一件乐器。作为农村小学,“乐器进课堂”却进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认识方面的原因外,乐器问题是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学生不可能花太多的钱去购买昂贵的乐器。那么,什么“乐器进课堂”比较适合在农村中学推广和普及呢?那就是巴乌。巴乌,属竹管铜簧乐器,簧为舌形。是彝族、哈尼族、傣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族吹奏乐器。巴乌外形似箫,竹制,在近封闭端的管壁上,开有一个长方形吹口,管身八孔,前七后一,并与吹口成45 度。它设计规范、简单易学、音色优雅;适于齐奏或与其它乐器合奏。为什么要“让巴乌进课堂”呢?

第一:巴乌有相对固定的音高,简单易学,音色优雅、携带方便,符合卫生标准,也便于集体教学使用。

第二:巴乌物美价廉,符合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有利普及。第三:对嗓音条件差的学生,可以扬长避短,使其不被拒之音乐大门之外。

第四:据研究,人的手、眼、舌、脑等各个器官的运动,能刺激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巴乌进入课堂教学,宜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第五:巴乌进入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欣赏、感受音乐美的高尚情操和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美等能力。”

二、课题的设计

1、课题界定

巴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应用的研究,是音乐学科根据我校音乐教学的实际状况,为满足学生音乐发展需要而开展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主体是全校音乐教师。

本研究旨在通过巴乌乐器的教学,研究编写适合农村小学的巴乌校本教材,研究小学三年级巴乌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本研究将进一步调整教学目标,完善校本教材内容,合理设置教学时间,探究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适合农村小学的巴乌教材教学体系。

2、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一)通过开发和形成巴乌校本教材,搜集巴乌教学和演奏的音像资料,充实校本教材的自主建设理论。

(二)通过探讨有效的巴乌教学与评价相关理论,丰富和发展学校器乐教学理论。积累器乐教学经验。

(三)通过把巴乌学习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综合发展。

学生在学习演奏技能的同时,掌握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要素的作用,在合奏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和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音乐能力。

(四)通过巴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应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音乐教师作为巴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必须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巴乌演奏水平;增强课程意识,深入研究巴乌教学和评价、巴乌校本教材开发的策略与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五)通过巴乌教学,突出鲜明的学校特色和学科特色。

学生在学习演奏巴乌过程中,顺利地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使音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丰富音乐学习的途径。丰富了音乐表现手段和课堂教学手段,有利于突出鲜明的学校特色和学科特色。

3、课题的研究步骤及内容

(一)组织启动阶段:(2014.3——2014.7)

1、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对课题组成员实行分层次培训。

2、做好分类工作,制订研究方案,组织论证;召开课题讨论会,邀请专家作理论指导。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4.7——2015.7)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根据研究方案,编写巴乌校本教材,并在教学中具体实施。

5、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6、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7、完成课题的实践,写好研究报告。

8、总结提炼其它研究成果。并纳入常规教学与活动中。

(三)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2015.7——2015.11)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2、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览

3、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三、课题实施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一)收集资料,编写和完善巴乌校本教材。借鉴和参考各种巴乌教育书籍资料,搜集巴乌教学和演奏的相关音像资料,编写适合农村小学,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巴乌校本教材。并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完善。

(二)实践应用校本教材。

1、教学内容:基本指法,呼吸方法,基本音阶,基本演奏技巧及乐曲基本练习。

2、教学模式与方法:在常规教学中进行多种巴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探索。

(1)巴乌教学演奏课:巴乌基本指法,呼吸方法,基本音阶及乐曲基本练习的教学。巴乌与打击乐器的合奏。

(2)巴乌整合课:巴乌与歌唱的整合、巴乌与音乐创作的整合。

(3)巴乌社团小组:利用每周三下午(1课时)学校社团活动的时间,选择三年级学生中有音乐基础,对巴乌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巴乌合奏训练。从巴乌吹奏技能技巧、各种巴乌的演奏方法、培养多声部合奏能力等方面深入的学习,进行课堂教学的提升与迁移。

(4)大型活动展示:通过六一节文艺汇演,艺术周等活动,探索大型活动中表现常规教学成果的新型整合模式。

(三)巴乌教学的激励与评价。

1、面向全体学生,“一帮一”共同进步。

让优等生担任小老师,辅导学困生的吹奏,运用“一帮一”的方法,促使共同进步。

2、采用巴乌考级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巴乌的兴趣。在巴乌校本教材中编入巴乌考级曲目,按练习曲的难易分为三个级别,通过考试的学生发给升级证书,并可进入高一级别的学习。初步设定:三年级上学期完成一级(初级),三年级下学期二级(中级)。四年级及以上自学自考三级(高级),通过考级,激发学生学习巴乌的兴趣。

2、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以音乐教研组为单位,大力加强理论学习,学习新课标和巴乌的教学用书等专业书籍,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准。为编好巴乌校本教材打好理论基础。

(二)实践法

在三年级进行巴乌教学实践,在三年级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总结。

(三)行动法

在实践的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修改、补充,科学地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

(四)竞赛法

通过巴乌考级,各类汇演、比赛,提高学生积极性与参与性。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1.教学上取得的成果

(1)通过巴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应用,全面提高了学生音乐素养。学生每学期能够学会2-3首乐曲,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听奏能力。

(2)考级制度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器乐的积极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3)学校巴乌社团多次在市六

一、元旦文艺汇演中取得佳绩,获得好评。2.教师自身的收获

通过课题研究,对教学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能力,促进了自身素质和自身的成长。在教学生吹奏巴乌的同时,自己的吹奏水平也有了提高。

第二篇:《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校本教材”要借重地方资源,以学生为研究对象,学生身边的事物为研究内容,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而自主开发。目的为创建学校办学特色,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我校承担的《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是基于农村地区广大师生对家乡资源的熟悉与了解这一前提开展研究的。我们立足现实,体现农村特色,通过明确目标,制定方案,规范管理,精心实施。依托农村特色乡土文化与自然资源,通过资源搜集整理,研究讨论,操作提炼等环节的逐一推进,突破了校外资源与校内学生协调相融的瓶颈,取得一定的研究效果,初步完成《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艺术创作与自然资源》;《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三套校本教材,为后期此课题更为深入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关键词】 校本教材 开发研究 农村资源 地域特色 【正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统一设置课程,所有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课程计划、一套课程标准、一套教材,教材开发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难以顾及地方性。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以小学教学为例,教学模式由封闭式、单一化逐步向开放式多元化的转变。教师千方百计的将各类农村资源引入课堂,特别是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株植物,一张照片、一个故事都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为教师开展特色教学之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学校和

/ 25

教师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自行组织教材,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既实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又兼顾了每一个体的积极发展,达到了社会与个体的和谐统一。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一规定给了学校在国家与地方教材之外开发校本教材的权利。为尽可能地满足乡镇、学校、学生间的差异性,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域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可能提供了可能。开发校本教材成为学校、老师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选择这一研究课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开发校本教材,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的因素,要以学生的学习实际需求为基础,尊重教育规律。学生的兴趣非常广泛,开发者要针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因势利导,既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充分发挥,又能更多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学校办学特色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另一重要因素。校本教材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也自然地要反映一所学校的传统和优势。是一个区域文化的展现;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表征。通过深入挖掘学校、教师、学生、乡镇周围的一切可利用资源,科学的收集、整理、归纳各种文献资料,开发适合本地区、本学校教学活动的教材。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教材开发模式,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土壤和环境以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的课程。正是基于这样前提,在市区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的指导下,我校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材开发能力,以及农

/ 25

村学校周边丰富的自然资源、淳朴的民俗民风、厚重的历史积淀,决定进行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以期能开发独具特色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校本教材。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课题的界定

农村:农村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居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广大群众,由于课题研究者生活、工作地域的局限性,本课题所指的农村主要指课题研究人员的工作和学习的区域。

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田园生活、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农作物种植管理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

农村小学校本教材:以农村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依托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教材。它能帮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意识。教材突出学校地域特色与文化背景,培养小学生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思想感情,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理论的假设

我们曾对教育发展的态势、教育面临的改革、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到底

/ 25

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打造农村小学教育的特色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做过深入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于是,我们想到了乡土文化。

徐特立先生认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我国各地民风迥异,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乡土文化。这些乡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学校将通过各种活动挖掘家乡乡土文化资源,将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课题的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农村小学开展校本教材研究,同时探索出一条充分利用身边现有资源对学生开展特色教育的模式,成果在广大农村地区具有推广价值。

(1)通过课题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展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发展,打造农村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师生的资源利用意识、文化创造意识,陶冶师生情操、丰富师生情感,探索出可供开发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在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上创新。

(3)通过课题研究,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具有实践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为他们学会生活,提高生活品味,学会生存,增强生存能力,学会创造,实现自我发展提供基础;并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对家乡文化的传播,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4)通过研究,挖掘一系列有特色的乡土素材,实现我校校本教材的内容积累、教材编制,便于形成我校特色教育。

3.研究依据(1)理论依据:

/ 25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并且鼓励对文化的认同和认识上的多元选择。但若要实施成功的教育,还在于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吸纳不同的优秀民间文化,兼容并蓄,使之成为小学生汲取知识的源泉。

现代课程与素质教育理念: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意味着教育教学观念与内容的更新、完善与平衡,这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新课程正在致力于“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三级课程管理”的理念赋予教师参与教材开发的权力,有利于打破原有的、大一统的、缺失了民族性和乡土性的教学形态,可以不断整合教学内容,以营造出一种充满乡土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提出“如果以社会为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给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等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以上理论,为本课题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理论基础以及指导方向,直接作用于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2)政策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学校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包括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以达到

/ 25

深化素质教育的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14条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力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学校及其教师拥有了部分的教材开发的权力,教师也成为教材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就为校本教材开发提供了政策的保障。

(3)实践依据:学生的发展是教材研发的出发点和归宿。教材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教材必须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被动地适应预先规定的课程教材。从教材开发到使用与评价的每一环节,都必须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实践是知识之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们的研发方向是如何让学生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懂得,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可以在书本之外,可以在课堂之外,可以在学校之外。为此,我校课题组将收集整理的各类素材,有选择性的在教学后动中进行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发现。在所试行的各类教学资源中,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农作物种植管理以及民间艺术、手工制作、名人轶事等内容深受学生喜爱。这成为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

(4)现实需求:我校是一所规模较小的农村初级小学,学生为一至四年级,教师队伍小、师资力量薄、缺少文娱生活。但我们的学生探索欲望浓,动手操作能力强,田间种植管理条件充足,又有深厚的农村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作依托。为此,我们确立以低年级儿童认知特点为中心,进行农村小学低年级段校本教材开发研究,充分利用学生家乡的自然资源、农

/ 25

村教师生活背景,就地取材以手工制作、剪纸、农作物种植、村庄文化为研发内容,开发切实可用的校本教材,培养学生求知欲、操作欲、创造欲,服务我校教学工作,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快乐地生活,开心地学习。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服务社会意识。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美,从而达到乡土文化育人的目的,并发展学生多方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

2.通过研究,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机并存的新格局,改变教师传统的课程理念,锻炼打造一支科研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加快“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步伐。

3.通过研究,开发乡土文化资源,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观察、思考、实践、操作的体验,具备初步策划组织能力。学会选择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农村广大资源的充分利用,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4.《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为我校承担的天津市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我们力争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以教师为主体开发具有农村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有效促进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 25

1.家乡区域乡土文化资源现状的调查研究。(剪纸,贴画,柳条编织,玉米皮编织,昆虫标本制作,农村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

2.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社区传统资源:龙虎庄村千年古柏的由来与保护,网户庄书法协会的成绩与荣誉,前张司马村“小宝塔”的历史等)

3.田园生活与素质教育的研究。(特色植物种植及管理)

4.遵循教材创编的科学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在1.2.3年级各选一个内容的校本教材初稿进行试点教学。在此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归纳和总结各年级校本教材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对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分解和有效组合,做到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结合教材编排的系统性,进一步修订、完善使教材年级化。

5.拓宽校本教材的课外实践渠道,利用农村自然、人文资源,继承、发扬“人文历史故事”、“手工制作”、“特色种植”等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四)具体研究对象

我校为农村小学,学生为6——10岁儿童,学生年龄无明显层次变化,因此我校课题组决定,将所有学生均列为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

1.小学生好奇、敏感,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反应强烈,求知欲强。他们乐于模仿,渴望动手参与,对于创造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但是,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如:操

/ 25

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故事描述等法,往往是组织和吸引小学生积极、主地地学习的有效方法。

2.农村小学生从小开始接受家乡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从长辈那里了解家乡的风俗民情,民间技艺,历史故事,名人事迹,文化传承,地名沿革,历史变迁„„

3.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小学生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他们熟悉家乡的树木、田野、蔬菜、庄稼、村庄、河流、鸟兽昆虫„„这一切都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为他们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

4.农村小学生有参加田间劳作的便利条件,他们简单的了解一些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懂得一点种植管理的知识,有机会看到农生产的过程,很多学生都有周末和爷爷奶奶到田间采摘、捉虫、浇水、施肥、除草、收割的经历。劳动之余,老人还会给用草梗、柳条编织小物件,用苇杆制作响笛来取悦孩子。这一切都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小学生对农村各类资源都略有所知,但都一知半解,涉猎面不宽。渴望动手制作但又眼高手低。以为种植管理简单,可又难以独立完成。然而这些都不用担心,因为听他们的兴趣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才是学校、教师开展校本开发的保证。

(五)研究课题的方法

1.调查分析法:采用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收集关于校本教材开发的意见与建议,对农村小学剪纸、标本制作、风土人情、9 / 25

种植管理等校本教材的开发可行性进行调查及分析,了解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明确校本课程与设计的目标,确定校本教材设计的内容。

2.文献研究法:搜集“乡村故事”、《宝坻县志》、“三辣种植”技术、管理经验、产业发展模式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理论专著和科研信息,指导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3.资源调查采风法。根据校本教材确定的开发目标,我校利用周末时间,组织教师下乡调查、采风和家访,要记载的内容有:文化名人、地方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技艺、历史故事)、历史变迁等。

4.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实践—开发—反思—改进”循环开发模式,针对研究进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实践、摸索和探究,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校本教材研发模式。

5.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探索,总结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教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寻找理论依据,不断提高课题研究价值,做好实验资料的储备、整理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11——2012.12)1.成立课题组(李国栋)

2.制定科研方案、相关制度(人员安排:李国栋)

3.结合现有资源,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收集学生家长、一线教师对校本教材开发的不同观点和建议,确定校本教材开发实施的内容。(人员安排:李川泉、李林铭、苗春青)

/ 25

4.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3.2——2015.12)

1、专题研讨——对校本教材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取舍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并进行多次研讨,形成共识:以“农村特色文化”为主,以开发“王卜庄镇历史人文文化”为辅,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

2、开发设计——针对我校农村环境特点,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开发设计具体教材。

(1)编写王卜庄小学校本教材(2013.7——2014.6)。李林铭、李川泉负责编写《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部分;南守斌、白利刚、王丽梅、负责编写《艺术创作与自然资源》部分;苗春青、朱丽霞负责编写《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部分。

(2)校本教材编排与设计(2014.7——2014.9)李国栋、李川泉负责审稿;李林铭、苗春青负责文字校对与排版设计。

(3)校本教材试用(2014.9——2015.8)负责人:李国栋、李川泉

通过努力,最终编制完成三套校本教材:《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王卜庄东八村村名由来;《艺术创作与自然资源》——民间剪纸、编织进课堂;《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王卜庄镇“三辣”种植三本低年级校本教材,并呈现课堂试用,丰富学校的办学内涵。

3、实践运用——运用编写的校本教材,并及时进行修改、设计,验证实施效果。

4、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行为以及教材内容的实效性。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10——2015.12)

/ 25

1.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并汇编成册。2.撰写研究报告。3.校本教材试用反馈。

(七)研究课题的措施

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是学校教师。为顺利完成相关研究,我校课题组采取了相关研究措施:

1.课题得到批复后,我们立即制定了课题研究与实施方案,使大家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目标、内容与价值,明确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课题研究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经费,我校为此召开了教代会,专门讨论课题研究事宜,批复研究经费,保障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同时安排后勤主任苗春青专门协调,保障经费及时划拨。

3.校本教材开发是一项集体合作的事业,需要群策群力。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教师与专家、校长及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通力合作,发挥集体智慧。许多社会人士纷纷提供信息,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成为我校课题的编外研究成员。

4.走出课堂,开展活动寻资源。利用班会课、研究性学习课以及学科大课堂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师生到村镇开展活动,积极开发乡土素材。利用学生与教师熟悉了解农村资源的特点,将自然的、乡村文化的、田间管理的内容纳入我们的视野。追寻家乡名人成功之路,探讨人生价值;寻访旧时记忆,感受家乡化,参观技艺展览,学习手工制作。这样把涉及农

/ 25

村资源的文化教育序列渗透到学校教学之中,突出了素质教育的个性化和综合性。

5.开设讲座,聚焦乡土传资源。学校定期开展乡土文化专题讲座,介绍家乡的风俗、风情、历史等知识。学校邀请本地的老农民、学识老者到学校进行作物种植管理、乡土文化知识讲座,以此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国、爱家乡之情。最终把乡土文化汇集成校本教材内容,薪火相传。6.校本教材研发坚持有选择性。校本教材开发要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的调动,个性得到张扬。因此,校本教材开发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内容,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推动了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了素质教育,加深了课题研究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落实素质教育的理解。增进了教师课题研究、应用的能力。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理论性成果

“校本教材”是指学校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为落实课程规划,凸显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而自主开发的教材,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开发与实施难度较大,既缺少教材参考,又缺乏研究经验。通过多次课题研究会课题组明确了方向:一切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提升小学生自身素养,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为宗旨。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 25

广大农村小学自然与人文资源极其丰富,有极大开发价值。因此,立足于农村学校的实际,托农村丰富的资源,挖掘农村特色文化,开展突出学校地域特色与文化背景的校本教材研究,走出自己的特色,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同时,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这一思路为广大农村地区学校开发校本教材提供了蓝本。

(二)操作性成果

1.深入挖掘农村特色资源。南守彬同志、白利刚同志提出了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研究一些简单的课堂可操作的动手活动,如剪贴、手工编织、标本制作等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既有创造空间又有动手操作过程,还有符合儿童学习特点。稍高年级学生可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参加自我服务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调研或搜集或观察将家乡的特色呈现在课堂上;朱丽霞、苗春青同志则提出管理校园劳动基地,参加劳动体验的建设性要求。

2充分发挥教师专长资源。教师既是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南守彬老师具有绘画、剪纸特长,白利刚老师具备雕刻、编制、剪贴特长,苗春青、朱丽霞具有农村田间实际劳动经历与植物种植管理经验。李川泉、李林铭老师对家乡农村文化历史、风土人情颇有研究,学校课题组就引导他们开展相应的校本教材开发研究。李国栋善于组织管理,就安排他们负责协调与联系劳动实验基地、农村文化名人座谈。王丽梅老师对理论研究有一定的专长,就安排他承担资源调查内容整理形成体系。3.弘扬社区传统文化资源。校本教材既要服务于社区,又要把社区当成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如:大吴庄惨案、箭杆河自述、农民画家巴人生

/ 25

平等,我们将这些元素纳入进来,请熟知此方面知识的老农民、退休老教师、本乡文化名人参与课题组的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我校课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得益于我们遵循的原则:

(1)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原则;

(2)遵循教材创编的科学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3)与我校师生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4)理论创新原则;

(5)主体性与民主性相结合原则;

(6)选择性原则。

5.具体操作流程上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对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教材资源、师资结构以及教学设施等进行客观分析。主要通过开展问卷、座谈等调查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该研究课题内容的认识

(2)确定、归纳和总结一、二、三年级每个阶段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对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分解和有效组合并进行教学。

(3)对校本教材教学法进行研究。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模式。三年来,课题组对“观察——鉴赏——参与——评价——拓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课堂模式进行引导。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认真的研究、探讨,不断摸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技术性成果

1、白立刚、南守彬教师等教师撰写多篇相关论文、教学案例。

/ 25

2、创建了王卜庄小学《手工制作》特色长廊。

3、师生创作了很多优秀剪纸、标本制作、编织作品,并参展教委美术作品同台展活动。

4、在每个班级后面设置手工作品展示栏,定期展示优秀作品。

5、课题组2014年秋季举办“三辣”作物展示会。

6、每年四月举办“讲家乡故事,说家乡人”演讲活动。

7、编纂我校校本教材三套:《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部分;《艺术创作与自然资源》部分;《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部分。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

广大学生在学习手工制作、田间管理、历史风情等校本教材的同时感受到本土文化熏陶,扩展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增强对社会与自然的感知与了解,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光辉灿烂文化之情。提高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文化、艺术、创造等方面素质的提高。校本教材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打破了沉闷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不感到厌烦,辛苦,真正实现由“苦学”变为“乐学”。

校本教材研发推动了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深了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落实素质教育的理解。增进了教师课题研究、应用的能力。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合作研究促进了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教师研究乡土教学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使教师在研究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乡土资源教学的优势,促进教师向学者型、学

/ 25

术型、复合型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掘与利用地方特色的教材资源。使教学更加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

(一)总结经验,交流推广。

我们坚持每学期开展一次学校研讨活动,在此基础上选择典型内容,开展校际间专题研讨。活动前,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总结经验,查找存在问题,调整研究方向。活动后形成文字材料,先后有南守彬和李川泉老师撰写的研究论文《做当今学校特色教育的践行者的几个必要条件》、王丽梅和李林明老师撰写的论文《浅析把民间艺术植入校本课程》、白立刚和李国栋老师完成的研究论文《开发乡土文化课程的可行性分析》、朱丽霞和苗春青老师撰写的论文《浅析校本教材在学校课程中的重要性》等,论文均参与了区级论文评选。三年来,由于我们的课题研究始终坚持明确的方向定位,知难而进,持之以恒,不断提升思路。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成效显著。

(二)教师专业在校本教材开发中得到发展。

随着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课程开发的意识得以提升。在思维碰撞中,他们的行为由畏难观望欣喜地转化成校本教材开发最忠实的“执行者”。可以这样讲,校本教材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师的创新思维,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积累经验,这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许多教师已经由当初的不适应逐渐转变为经验型老师,近而向研究型老师转变。

/ 25

(三)学生个性、学校特色在校本教材中得到了凸显。

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了。国家统一课程在编制过程中,可能考虑的是作为哪一个学段的学生应该掌握什么知识、本领,所以它更多的是以成人的看法来设置学习目标和内容,是单方面输入式的课程。而校本教材在开发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教材完全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发。这样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也促进了我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四)开发了农村特色的校本教材

三年来的磨砺与艰辛,我们的校本教材开发取得了极大的收获。开发了一年级读本“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二年级读本民间剪纸进课堂“艺术创作与自然资源”,三年级读本王卜庄乡“三辣”种植“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校本教材走进了我校课堂,使昔日沉闷闭塞的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

(五)集思广益,确定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按课程计划,校本教材没有纳入考试范围,如果不加以监督,容易造成教学上的随意性,应付了事。因此,如何评价校本教材使用效果,成为此课题研究中的瓶颈。

1.重视过程性评价。课程开发之初我们就考虑到评价问题,为此我们除经常进入课堂抽查听课并及时评课外,又在年级范围内设置了“小巧手”竞赛、“地方风情”知识抢答赛、“农产品成长与气候”描述演讲会三种比赛,教师打分,记录每月上缴教务处,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 25

2.加强终结性评价。每学期末在学校范围内组织全校范围“手工作品”竞赛、“地方人文”知识抢答赛、“农产品自述”演讲会三种比赛,学校组织评委打分,纳入教师年终考评内容。如南守彬老师组织的剪纸比赛,我们就既看学生的作品,给学生打分发奖品,还看学生获奖情况给教师打分记录。有效地检阅了学校教材的实施情况,极大地促进了校本教材的全面实施,保证了实施动作中的质量。

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实现了教师提高和学校发展的“双赢”局面。相对于校本教材开发起步较早的城市小学而言,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相对较弱,缺乏校本教材开发的经验,这是阻碍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一个难题。调研中我们发现,开展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的课题研究,只有将教师的自身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才能正真实现课题研究的意义最大化。教师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通过研究、反思、评价等方式不断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而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策略,有效推动了校本教材开发。这样既能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同时又能推动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工作,促进学校的发展。

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规定,校本课程每周一节,以前,老师们普遍认为课时多,手中可利用的内容贫乏。而且各年级学生心理与生理发育有差别,不适于统一教材。为此课题组通过会议决策多角度开展教材研究,从动手活动培养能力、了解家乡风土人情、特色种植参与管理三个层面设计教材。现在,我们让一年级小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小手去剪、贴、画、编,学会创造,他们不离教室安全有序。让二年级的学生用眼看、用耳听、有心想,去了解家乡文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他们可适当离开教室,走

/ 25

进农家,教师容易管理。让三年级同学实际参与田间劳动,感受劳动与丰收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实际参与能力,他们可以离开教室了解不同时节植物的生长特点与规律,学生已经可以自我管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注意收集数据、图片等资料,并汇集起来以备教材编写。具体成果为:

李林铭主任负责调查整理并开发了校本教材《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主要内容是:

一、龙虎庄古柏历史探究。

二、下王村宝塔由来。

三、网户庄书法协会会员采访。

四、箭杆河追源。

五、“小宝塔“自述。

六、小吴庄惨案。

七、宝坻名人。

南守彬、白利刚老师通过课堂实践整理开发了民间剪纸艺术创作教材《我喜欢剪纸》,主要内容是:

一、概述。

二、剪纸分类。

三、剪纸的技法。

四、花卉。

五、鸟类。

六、昆虫。

七、动物。

八、人物。

九、喜字。

十、剪影。

十一、吉祥文字。

十二、植物茎叶贴出美丽家乡。

十三、标本的制作与欣赏。

十四、柳编艺术。

十五、玉米皮变成美丽的花朵。苗春青、朱丽霞老师引导学生整理开发的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方面的教材《宝坻三辣》,主要内容是:

一、“三辣”在生活当中的作用。

二、“三辣”的经济价值。

三、“五叶齐”大葱的种植。

四、“五叶齐”大葱的田间管理。

五、“五叶齐”大葱的特点及收获。

六、“六瓣红”大蒜的种植。

七、“六瓣红”大蒜的田间管理。

八、“六瓣红”大蒜的收获。

九、天鹰椒的种植。

十、天鹰椒的田间管理。

十一、天鹰椒的收获。

通过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加强其在各学科教学中、学校各种活动中的渗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

/ 25

学生的情感。不难发现: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乡土课程的资源。通过研究,改变了我校教师传统教育观念,锻造了科研型教师队伍,也为同类地区对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我校坐落在自然风光秀丽的箭杆河畔,所辖村庄临河而居,村庄间田畦整齐,茁壮的农作物展现出勃勃的生机。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创造出许多乡土气息浓郁的艺术作品——剪纸、编织、贴画,也世代的传承着对家乡的记忆。自改革开放以来,为发展家乡经济,更是形成了自己的种植特色,“三辣”种植。这些内容便被我们选为研究对象,不仅为了开发校本教材,也是为了宣传家乡、赞美家乡、让学生热爱家乡。

课题研究根据选定内容特点分为“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开题论证→搜集资料→动手参与→处理资料→撰写报告→编纂教材”八个环节。通过采风与实践、操作与收集、查阅与整理等方法,确保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在具体的实施阶段,我们的研究沿着两条路径进行。一条是资料收集与研究的路径;另一条是探究实验研究的路径。资料收集与研究由李林明、李川泉二位牵头,进行研究的调查、采集、整理,侧重于原汁原味的家乡人文与历史知识。走原始资料——加工整理——校本书籍的技术路线;探究实验路径由苗春青、南守彬负责实施,该路径侧重于以学生为主,走实践——理论——实践的技术路线。

/ 25

课题实验开展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背景,知识面作一番了解,以便今后能作好对比。为此,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200份反馈数据的统计显示:有25%的学生对剪纸、编织、标本制作有了解,有92%的学生是在学校里了解的,有95%的学生和家长对学习剪纸、编织、标本制作表示欢迎与支持,有87%的同学希望剪纸、编织、标本制作艺术能发扬下去。这说明我们这里的学生对民间的剪纸、编织、标本制作艺术了解的并不多,更谈不上喜欢或是能成为自己的特长。但希望把剪纸艺术能在现代社会中延继下去是绝大多数人家长的共同心声,而且延续的主要场所仍然有赖于学校。而在家乡“人文与历史文化”知识的调查中,百分率就更低了。分别是有8%的学生对“人文与历史文化”知识有了解,有98%的学生是在学校里了解的,有100%的学生和家长对学习“人文与历史文化”知识表示欢迎与支持,有100%的同学希望对“人文与历史文化”知识加深了解。农作物管理内容学生更是一问三不知,但乐于参与种植于管理活动。为此,我们学校在开发校本教材的基础上,使其课程化,具体做法是:专人负责,分层教学,每周一节,每节40分钟,使更多的学生参加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

开发校本教材时,我们在教材的选编上分1、2、3年级编排,剪纸、编织、标本制作内容选择做到从简到繁,由易到难;1年级完成,2年级的学习“人文与历史文化”知识,同时在校本教材的编排上做到系列化。3年级参与田间管理,回归社会与自然。基础型内容突出全面参与、基本掌握、循序渐进;提高型则重视独立操作、创造、发展的训练,如进行构思创造、立意创造,种植管理等的活动。这些都受到家长的肯定和赞赏,在校本教

/ 25

材开发的推动下,许多家长帮助孩子购买工具和材料,支持孩子在参与校本教材试用活动。

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推动了我校特色活动的创建,使我校更具生命力,使校园艺术之花盛开。如低年级的小朋友,通过探究性活动,他们发现,通过不同方法的对折,并且加上任意的图案,会剪出不同形状的窗花剪纸。高年级的学生在人文与历史知识学习中,通过自己查找课外资料、询问老人了解到更多家乡信息。在学生的“探究性活动性”中,学生不但学会了技能,而且把学习经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出来。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实施校本教材的能力,我们明确了可以适当的让学生走出去,参与到社会大课堂。立足于农村学校的实际,着眼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挖掘农村特色文化,走出自己的特色,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同时,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

(二)课题讨论

本课题从2012年10月立项,2012年12月正式制定方案,至今接近完成,期间得到了市教育局科研办专家史克成老师关心和指导,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课题研究取得较好成果,但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惑。

1、在实践中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课余时间大部分被语、数、英所占有,因时间有限学生只能学一些简单易做的东西,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这成为我们教学延伸的瓶颈。

/ 25

2、对于我们编写的校本教材,我们自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不少问题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教材的条理性有待于梳理,教学设计部分有待于补充和完善,教师使用教材的能力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学生的作业层次还有待于提高。纹样的设计还比较简单和浮浅。所有这些都对我们教材的后期完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3、《农村小学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运用》课题研究比较有地域局限性,只顾及到北方地区农村文化,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认识比较片面,同时需要继续学习和把握各种走出去研究的机会,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我们学校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把民间艺术同其他课程紧密结合,发挥出艺术对其它学科在构建校园文化,提升民族精神的渗透作用,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开心,学中有收获。这是我们正在探究的新课题。校本教材的研究还刚刚起步,需不断发展深化,使拓展型课程形成更为合理的研究体系。

5、题的研究实验环节一些数据反馈收集不够,没能就反馈的问题积极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有待下一步继续坚持下去,解决课堂中出现的学生与教材难以相融的问题。

虽然三年的实践历程到今天已告一段落,但理智告诉我们不能就此停步,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积极推广先进的经验,让所有的农村小学驶入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快车道,拓展出更多更优的校本课程,这些都是我们未竟的事业,仍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 25

参考文献

1.范蔚,郭寿良.川、渝、云、贵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报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刘正伟,仇建辉.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学校建设——以宁波市江东区为中心的考察[J].教育发展研究,2007,(5B).3.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释义[J].课程·教材·教法,2001,(4).4.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40.5.吴刚平.开高校本课程的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科学论坛,2006,(1).6.吴永军:再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核心理念[J].教育发展研究,2004,(3).7.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80-86.8.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2,(7)9.刘电芝,阳泽.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模式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1,(3).10.高霞.条件主导模式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剖析课程·教材·教法,2010,(2).11.杨小村.开发校本课程,办出学校特色[J].中国教育学刊,2002,(6).12.《新课程标准》

13.魏所康《创新教育论》(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12.20

/ 25

第三篇: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实验研究报告”课题

题结题报告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时间与研究课题于2010年启动,受到了有关行政领导和业务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学校小教研英语组成立了以主抓小学英语教研工作的教研员为主的课题小组,课题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实验教学工作,确立实验教学的整体改革方案。开始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校范围内开展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实践与研究实验。经过两年来的实验,取得了较大成功。我校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实践与研究实验从一开始就将国内外现阶段先进的教学评价思想、先进的教学评价方法和手段集于一身,在教材、教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评价改革实验,使实验在起始阶段就站在高起点上。

一、实验教学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实验工作的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课堂重心也从教师转向学生,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这一变化,带来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为了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把新的教育理念转变为自觉的教育行为,探讨教学规律,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深入的研究教学评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从国际上看,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国际间交往的日益密切和频繁,外语(特别是英语)在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民的外语水平成为国民素质构成的重要成份之一。因此构建合理的、全面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国民的外语素质的提高是摆在世界各国教育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很多国家把外语教学评价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

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对外各交往规模的日益扩大,提高国民的外语素质,已经不是一般的教育问题、人才培养规格的问题,而是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速度的重大问题。作为承担此项重任的基础阶段教育的小学英语教学必须从改革教学评价入手,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

从教育发展全局看,现代教育改革有两大趋势,一是课程体系上寻求与人才素质培养相一致的课程布局;二是从学科课程内容上寻求科学的目标设定。落实《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课程体系建设问题,要用新的人才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小学英语课程不是单纯的学科建设问题,而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新的课程体系的建设问题。而小学英语课程的建设中的首要任务既建设一整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体系。从学科发展看,我国的外语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表现在对评价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够。2000年前,当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外语课程还只在中学开设时,教学评价的功能只限于选拔和甄别,这种评价体系同其他开设外语的国家的教学评价体系相比具有差距;其次是教育评价思想、教学评价模式、教学评价方法陈旧,教学评价水平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低。实验证明,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它要根据英语学科教育的目的及原则,对教育过程和所产生的成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进而做出价值判断,并为学生的发展程度和教学的改进提供依据。评价在教学中所起的促进和发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从我校当时的情况看,英语教育、特别是小学英语教育,与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的课改实验区相比相对比较落后,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在理念、方法、实施等方面知之甚少,远远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我校已经自发开展小学英语教学评价试验,还是从教育自身发展和我校实际出发,进行小学英语教学实验都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二、课题研究的认识及实施原则 1.对教学评价课题研究的认识

教学评价是指课堂教学实施中的评价。以往英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是:

(1)教师在教学评价概念不清楚的情况下进行教学评价,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和负面影响。由于概念不清,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就不能很好地区分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高度结构化评价和低度结构化评价、一次性评价和连续性评价、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2)教学评价目标存在缺陷。

(3)能力评价和知识评价的关系处理存在较多的问题。一般认为,知识目标容易进行教学评价,能力目标较难进行教学评价。另外在实际教学评价中重知识轻能力。

(4)在英语教学评价过程中,用终结性评价代替过程性评价的现象是严重存在的,这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区域。学生学习有一个过程,对过程中的情况要用形成性手段进行评价,对学生的最后学习效果要用终结性手段进行评价,二者不能混淆。但目前的情况是,这二者往往被混淆。

(5)教学评价实施机制存在问题。

(6)教学评价形式趋于单一化。英语教学评价并不等于英语测试。但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评价形式就是测试,而且是套用中考和高考形式的测试。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并不知道在英语教育领域中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评价形式。另外在评价活动中,被评价人和评价的关系也趋于单一。教师运用试卷对学生进行检测,似乎是教师和学生的唯一一种评价关系。教师较少想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也较少想到和学生进行合作评价。

(7)教学评价心态存在的问题。一是被动接受外部评价。二是盲目相信分数指标。三是评价问题合理化倾向。也就是说出现问题归于客观原因,把存在的问题合理化。四是使用两极标准进行评价。要么好(yes),要么坏(no),没有分析性的评价和解释性的评价。

(8)教学决策问题。教学决策在课程发展的三个部分中都起很重要的作用,形成性评价要随时指导教学决策,教师日常的决策依赖于各种各样的教学评价。我们认为,教师在进行日常的过程性决策中,由于不一定能够正确吸收反馈信息,所以,决策失误往往多有发生。

《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课程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评价在英语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改革力度与效果。因此必须对评价有正确的认识:

(1)评价是对人的评价,对人的发展状态的评价;评价要服务于学生发展这一根本目的。

(2)评价应具有形成性、开放性与灵活性,起到激励的作用。

(3)评价要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使其有信心、有成就感的动力。(4)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取代评价。

(5)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与教学对立或游离于教学之外的体系。那么我们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应该依据什么呢? 小学英语课程目的: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十分重要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所以小学英语的教学评价的目的就应该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这样英语教学的评价目就和小学英语课程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强调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建立,强调他们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能力的培养。

第一点,评价目的和课程目标都在强调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这是首要的。英语课程目的,绝不是简单的获取一些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更强调的是学生要通过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和愿望。同时通过学习活动使孩子有一种成功感。但是这些兴趣,这些成功感的建立离不开评价,离不开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各种各样的有意识的、积极的、正面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自己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通过这些评价可以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感到学习英语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这是评价的重要目的之一。

第二点,通过评价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方法与策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为日常交际打下一定的基础。也就是说评价既然要达到这一目的,那么在评价过程当中,就要注重学生在交际过程中语言能力的发展。根据这样一个评价目的,考虑到小学开设英语的具体情况,我们提出了一些评价原则。

2.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原则(1)激励性原则

就是要使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让学生通过评价活动的开展,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有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整个评价过程,也就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估、测试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与以往的或与一般测试、评估不一样。这里评价是要通过评价使学生产生一种进步的感觉,产生一种成功的感觉。要通过评价是学生感到自己是在不断地进步,感到“我能行”。要产生一种这样的感觉。实验中需要认真考虑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有些测试,给学生的往往是一种失败,比如说过高的对学生提出一些语言方面的要求。过多的集中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而忽视了学时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学习策略的运用,合作学习等等这些方面的培养。这样的评价往往使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失败。那么,包括测试手段之后的评价,也就是老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也有时会产生这样一种结果。以往采取评分的方式,对学生采取排队嗝方式,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励性原则应该是评价的第一原则。

(2)参与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是评价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教师为主导,学生是学习和评价的主体,创设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种活动,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体。所以应极力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的各个过程。要能够和老师协商、协调,能够自主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那么在评价过程中也应该这样做。可能有的老师对此不一未然,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积极的参与,可以有愉悦的状态。但考试就是考试,是学生在集体的状态下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的这样一个过程,是严肃的事情。评价也好,考试也好,确实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但它并不意味着在这一过程中严肃到了让学生感到恐怖的程度,让学生害怕的程度。因此要鼓励学生根据他们所能了解到的,给他们的评价原则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各样的评价活动。通过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甚至可以和教师一起来设计评价活动。这样一来整个的评价活动就更加平等、民主。这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通过评价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学习策略。

(3)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的评价原则

小学英语教学更应该强调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什么是形成性评价呢?对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进行评价。在国家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来进行。在小学的英语评价当中更应该强调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原则。对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当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进行评价,这就是形成性评价原则。形成性评价贵在形成性生原则

(4)活动性原则

以接近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听、做、说、唱、玩、演进行评价,让学生喜欢评价:形成性评价强调的是教学过程。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状况,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学习兴趣,学习策略,情感因素等等进行评价。那么,活动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评价当中,要用接近日常教学活动当中的听做、说唱、玩演、视听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5)生活化原则

评价注重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全方位的体验的重要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考查内容,设计题目,让学生把英语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围绕生活主题展开语言运用,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6)多元性评价原则

评价不仅应当是多维的,而且应当是多元的。在小学英语课程评价过程中,与课程相关的因素都要成为评价的对象,与课程相关的人都应当参与评价。如:教师应当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学生应当成为评价的能动参与者;学生应当进行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学生应当主动评价教材和课程;学生家长应当参与评价。教师不仅要学会自己收集信息进行分析,而且还要教会学生报告自己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家长一直是参与学生的学习成效的评价,也是评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实验课属研究的实施 1.实验对象

本项实验对象是小学五年制三至五年级学生。2.实验内容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评价的内容不只是单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涉及到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策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等。

(1)学生学习兴趣地评价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他们的学习有直接影响。英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价是指通过观察、提问、座谈、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的情况,原来有兴趣的学生是否保持甚至加强了学习兴趣,原来兴趣不浓的是否有所改进及时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又可以更加有目的的发展学习兴趣,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2)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

单纯的书面测验的考试已不能适应英语课程的发展,但仍是检查学生语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方式之一。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测试题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通过口试、听力测试和笔试的形式,教师努力创设语言情景,在情景中检测学生对语言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评价重点是评价学生基本词汇、语音语调、语法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掌握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信息。

(3)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情感态度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信心,克服困难的意志及共同合作精神的评价。对这方面的评价多采用定性的方法,具体可以评价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克服困难的意志是否坚定,是否乐于和他人合作,是否具有学好英语的自信心,通过英语的学习是否对祖国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异国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4)学生学习策略的评价

学习策略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的评价,其评价的内容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教师通过评价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

(5)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价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听讲、回答问题以及在对话表演、小组讨论、排演英语小品等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情况。

3.实验的操作方法

英语课程的评价应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贯穿于所有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并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可供选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形式进行。

(1)学生的自评

学生的自评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以及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学会反思,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明确下一阶段的学习方向。

(2)、学生互评

学生的互评主要是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对知识技能、学习态度、情感与策略以及参与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进行的相互评价,以次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诚恳友善的对待学习伙伴的品质。

(3)、教师评价

教师的评价不只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简单评价,而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对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情感与策略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更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第一、形成性评价

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所学知识进行学习活动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学生通过参与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处理信息技能、思考能力、学习态度、小组活动表现以及学生创造力等多方面的情况。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包括:学生的学习档案,各种学习活动的情况记录,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报告、教师观察学生课上各种活动的记录表、学生阶段性测验结果及反思等。学习档案是形成性评价的首要内容。学习档案用于收集学生作业、学习行为记录、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评语、平时的测验以及自己或同学对其学习态度、方法与效果的评价意见等。通过学习档案的建立,不仅让学生明自己的学习情况及努力方向,让学生自觉把握进步,体验点滴成功。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掌握反思学习的技能以及决策,而且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学生进步的记录。

第二、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期或学年学习成果的检验同时也是对特定时间内教学成效的检验。终结性评价一般采用期末考试、升学考试的形式。英语考试一般又分为听力测试、口试和笔试。听力测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听的能力以及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口试主要考察学生读、说、演的综合运用能力;笔试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科学、合理的评价将直接影响英语教学的未来走向。我们必须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和方法开展英语教学的评价工作,让学生得到全新的发展。

四,实验课题的实施情况

1.实验课题研究开展的情况

在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全校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改革实验在校英语教研组领导下,在务实验学校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下,2010年以来,全校共有9班正式启动了实验教学工作。本课题实施分四步进行:

1.基础调研阶段(2010年3月1日——2010年3月31日)2.专题研究阶段(2010年4月1日——2011年2月28日)3.总结论证阶段(2011年1月1日——2011年1月30日)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切实落实课改纲要及英语新课标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尝试实践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为途径,为促进师生在实施英语课程中实现共同发展,我校以《研究学生学习评价和教师教学评价为学评价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更新教师评价理念,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效益。一年来,所做的具体工作如下:

第一、成立研究机构,制定研究步骤

实验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基础调研阶段(2010年3月1日——2010年3月31日),准备课题启动阶段,全面动员、确定试点班级,大量收集有关的资料,加强理论学习,进行业务讲座,更新观念,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组织实验教师学习“课程论”“评价理论”“测试学”等有关资料与文献,认识到更新评价理念对提高教学效益所起的重要意义,研究评价的问题已成为教学改革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表明教学改革已进入一个新的进程,不再着眼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单方面、局部的改革,而是着眼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教学评价的改革会引发教育教学领域深刻的变革‘

第二阶段是专题研究阶段(2010年4月1日——2011年2月28日),教师深入班级听课,了解各班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完善从更新评价观念到构建新型评价体系全过程。通过摸底,发现以往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案例分析、评价案例展示,使实验教师既有理论的奠基,又有实际的样板,减少了盲目与困惑,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实验研究中来。从而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全校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水平。许多教师尝到了教改实验的乐趣,提高了参与实验的热情,出现了人人愿意参与课题的良好态势。

第三阶段,总结论证阶段(2011年1月1日——2011年1月30日)总结阶段。

第一、加强师资培训,明确评价理念

1.培训思路

试验之初我认识到,评价实验是否能按计划扎实有效地推进,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对实验人员的培训工作是否到位。结合我校实际,确定整体培训思路: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边实验边培训,边培训边研究”的原则,将培训、实验、研究相结合,构建研究型培训模式,多层面展开工作。

2.培训策略

(1)重视启动阶段的课程培训及评价理论的学习

为了使实验工作顺利开展,自2010年3月起,我校选拔了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及富有教研能力的优秀英语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课程培训,就课改理念、评价方式、课程实验等内容进行学习,受训人员十分珍惜学习机会,力争将培训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2)加强实验进程中的培训

在实验进程中,我们所遇到的困难是比较多的,培训的内容要跟上实验的进程,教师的困惑和需要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建立了以教学评价实验研究组为中介的研究型培训网络,在研究中培训教师,在培训中进行研究。通过培训网络,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为途径,将学习、研究、培训结合起来,将课改精神迁移到教学活动中,为构建起新型评价体系做好铺垫。

第二、开展校本研究改变教师行为

1.构建以校为本的研究网络,形成合作互动的实验队伍(1)改变研究方式,形成学校研究制度

英语教学评价虽然是学科实验,但是实验的推进却要求人人是行动者,是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学校即“研究中心”。这就迫切的需要实验教师改变以往的研究方式,形成学校研究制度。实验教师课前课后一起研讨,随时对话,一起反思。共同分享成果,共同感受困惑问题。教师个体的研究能力提高了,团队精神也增强了。

(2)与教师合作对话,形成群研氛围

教师深入学校听课,与授课教师一同作案例分析,集体反思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研究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合作者,更是受教育者,教研教师与授课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伙伴。在深入学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为学校更好服务。

2.转变评价行为,优化教学过程

新的评价理念只有外化为教育行为,才能实现其价值,同时也只有经过教育行为检验过的理念,才能真正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因此,实验教师必须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1)改变评价方法

同时也只有经过教育实验教师必须大胆实新评价观要求教师要把“量化评价”转变为“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师要通过评价的手段收集相关的信息(比如学生的阶段学习成绩),解读信息的的含义(学生学习的进展、存在的问题等)并一次做出判断和决定(如何改进教学,调整教学进度)。例如:我校教师许静灵和何燕珍在对学生的口语技能评价时,首先注重对学生口语技能进行训练,她们采取听并跟读、听并复述、读小故事、创编对话等有层次有梯度的训练形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流利自然的是用英语做事情上去。其次,定期给学生创设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身处其中深刻透彻的理解语言含义,恰当的使用语言,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作记录。第三,教师定期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评价材料,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阶段评价,学生可以独立完成评价内容,也可以与同伴合作完成评价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和阶段评价的表现综合的对学生一阶段的学习状况做出评价。她们还为每个学生设立了英语学习档案。教师通过改变评价方法真正激发起了学生运用英语把事情办好的愿望,实现了通过评价手段提高学生口语技能的目的。

(2)构建评价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呼唤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定位为激励,而激励的本质属性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这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因此,改变原来的单纯量化评价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主体性型发展的学习式,自然是这场教学改革的亮点。基于此,在教学评价改革实验中,实验教师更注重运用评价机制,鼓励学生通过主动探知、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情景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语言感知世界。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从而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我校的葛相敏教师,力争从各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寻找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及实际运用能力。她开展了“英语小歌手”、“英语诗词朗诵会”、“英语迷你短剧”比赛、“我们共同的圣诞节”联欢会等活动,评选了校园金嗓子、小小演讲家、英语之星、英语小博士等称号,这些活动既从一个侧面评价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再创佳绩的愿望,为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有效的学习策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实验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一年来,就实验教学的客观效果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调控实验教学的健康发展,在组织领导、理论探索、教学研究方面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评价方式方法、构建评价体系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实验教学的开展开辟了我校小学英语教学的新局面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实施,结束了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不利局面,形成了我校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有组织、有领导、有系统、较完整教学评价体系的新格局。这项实验的开辟,为建设适合我校小学特点的先进的课程评价体系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全校小学英语教师接受先进的教育评价思想和教学评价理论,更新教育评价观念,接受先进的教学评价模式,进行课程评价改革,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提供了先进经验。

2.构建了适合我区区情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

与先进的地区相比教学评价思想。实验无论从理念上、创意上、内容上、结构上、方法上和体例上完全符合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符合《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提出的要求,努力一套集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交际性为一体的评价体系,深受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的喜爱和好评。

3.通过实验形成了先进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模式

(1)破除了传统教学评价模式的束缚,展现了先进的教学思想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改革实验与传统的“甄别选拔”教学评价相反,教学评价中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整个教学评价过程不是简单的终结性的评价结果,而是依据儿童上进心强、参与积极性高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师从创设趣味性的评价方式入手,重在过程性评价和质性评价。

(2)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形成充分发扬教学评价民主、优化教学评价过程的教学评价模式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实验着眼于使北评价者主动发展,教师致力于创设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评价环境,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普通一员,既是教学评价的组织者,又是教学评价活动的参与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愉快合作的良好局面,让儿童兴致勃勃地参与评价的实践活动。

(3)教学评价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奠定了良好的听说基础,形成了初步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学评价实验遵循促进发展的原则,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评价方式,使参加实验的学生大量的参与了语言实践活动,增加了学习英语的兴趣,铺垫了较好的听说基础。通过三年来的实验,实验班学生在对英语学习兴趣及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方面,在听说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方面的运用高于同等程度非实验班级的学生。

4.重视教育观念的转变、重在研究教与学的过程评估、重在改进教法、促进,我区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开展得较晚,教学评价实验初期学生的发展。

小学英语教学实验在教学评价上完全摆脱了“应试教育”的做法,其评估标准立足于了解儿童的学习潜力和各自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为尺度,通过灵活的、趣味的、多视角的综合教学反馈信息,主要研究教师在教学上需从哪些方面再改进,指导学生在哪些方面再提高。在小学英语教学阶段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要形式,为学生设立成长档案袋,不但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进行评价,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策略、文化等方面的养成。重在评价学生以评估的改革,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目前,已经制定、下发了教学评估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其指导思想是转变观念、激发兴趣、淡化分数、强化能力、肯定成绩、不足、鼓励进取、重在发展、导向成功教育,进一步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5.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

实验前,我校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特点是: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过重,教师缺乏经验。实验期间对全校英语教师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培训。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有理论性培训、技能性培训、实践性培训、研究性培训等,使实验教师在教学评价思想、教学评价理论、教学评价实践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高。一批教师成长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骨干力量,我校目前有1名教学能手,多名教师在市级、区及教学大赛和教学研讨会上做交流,并取得好成绩。

教师们不断总结实验中的经验和教训,形成多篇论文分获省、市、区优秀论文奖。在较演员的组织下,20余名教师合力编写了英语同步评价手册。

通过小课题的研究,使我校英语教师的教学评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第四篇:小学语文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创新”

学校:定边二小姓名:刘润梅

一、研究背景与课题的提出

本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但传统的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地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及规范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权威评价,注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及思维创造性的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总是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思考,按教师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这样的教育教学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

同时,我国的基础教育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鲜明的旗帜。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及新教材的使用,已经全面涉及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的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的改变。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教学中的初步尝试,教师们已经切身感受到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后,学生的兴趣、学习水平都达到了质的变化。学生也逐步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由“我学会”向“我会学”的方向转变。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适应时代的要求,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着眼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生活的综合素养,我确立了“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用新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来优化课堂,使课堂成为整体推动素质教学的主阵地、主战场。

二、研究的目标

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效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有效提升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能力。

3、在与他人合作学习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竞争。

4、在学会学习中,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勇于展示自我,勇于标新立异,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挖掘创造潜力,展示创造才能。

三、研究方法

(1)充分自读

充分自读就是让学生在读书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所以,教师首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课文读对、读通、读好,这是意义建构的前提和基础。然后,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之后,读不懂的要主动思考、查找资料、处理信息、合作交流。第三是勾画圈点评注,寻找疑点,发现问题。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拔,对自读中可能遇到的疑难事先要有所估计,再有意识地去关注、去倾听、去引导,保证自读的力度、深度和效度。特别是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

(2)充分质疑

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自读中的困难时,就会产生疑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文字、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中结尾等质疑。但由于个体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水平高低各不相同,而且具有明显的个性倾向。然而有一点是共同的:这些问题已成为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障碍。让学生提出来,师生共同疏理,浅显的可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又难以回答的,由教师作恰当的解释;对有价值且指向教学目标和重点的问题,可作为进一步合作、探究的目标。如果学生的问题提不到点子上,教师要进一步启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上,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2、有效合作,引导共享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不单纯指个人意义的建构,更要借助于反复的协商,即与他人进行广泛的互动,进行资源共享,达成一致或共同的理解。学习者之间的讨论、交流能促成他们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使学习者超越简单的纯粹个人化的建构,达成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很多只是流于形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生有机组合起来研究或共同解决一个问题的不多。因此,有效合作显得十分重要。

(1)有效组合有效合作,首先必须有效组合。①在小组建构中,要对优、中、差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有利于组间竞争,激发合作冲动。②推荐并培训好组长,小组成员分好工(设立召集人、记录人、汇报人、计时员等,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做到分工明确,人人有责。③对研究内容和方式都要进行有效安排和选择,使之合理和最佳。如教学《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一段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想当军事家的同学给这段话画张军阵图;想当文学家的研究这段话的写作顺序;想当播音员的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想当小导游的试着讲解这威武雄壮的军阵。

(2)有效互动

讨论和对话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是获得有效知识意义建构的重要方法。教学活动是在学习者的讨论和对话中自然地展开的,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学生以各种形式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积极地与教师及其他学生进行广泛的对话。但讨论和对话不是师生之间或学生之

间机械的不需思考的问答,而是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对知识和经验的灵活应用;不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学习者基于自已的经验所产生的不同建构之间的相互碰撞;不是漫无边际的闲聊,而是师生双方都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方向有主题的活动。

(三)适度探究,引导发展

事实上自读、质疑、小组合作学习都是学生不同形式的探究,他们在不同层面上充分利用新旧经验的互动,主动达成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但如果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那么探究会变得高不可攀,意义建构也就无法达成。

(1)适度研读

在学生充分自读、质疑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疏理问题以后,往往把一些信息量大、触及文本重点、难点而又有一定思维强度的问题作为研读专题。或自读感悟,或小组互动,或全班合作。教育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身心发展包括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这些问题的提出就当立足“最近发展区”,依靠儿童正在成熟的身心机能,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高一级的“现有发展水平”。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对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的问题,一旦独立思考后有了正确的结论时,就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这种情感反过来激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供学生研读的问题难度要适当,以达到一种“跳起来摘桃子”的境界。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研读,要最大限度地唤醒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通过研读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提高,语言能力得到发展,人文内涵得到熏陶和感染。

(2)适度求异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一个,所以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寻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答案。面对学生学习的多元反应,教师要善于引导,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对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可能是积极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不健康的。但若教师为追求与众不同,一味地包容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置文本的价值取向于不顾,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正确的引导,那易导致课文潜在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因此,求异应有利于促进课堂目标(预设的和生成性的)的达成,不宜过多、过滥,贵为适度。

(三)注重实验班的日常研课活动,积极推出优秀的课堂教学范例,起到以点带面、全面推广的作用。注重阶段研讨活动,通过课例观摩、经验交流、问题探讨,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实验方案,并搞好优秀教学论文、优秀教案及反思的收集工作。注重个案跟踪,细致做好某种学习方式、某一课型或某个子课题的研究探讨工作,做到“分散重点,各个突破;连点成线,形成体系”。

(四)建立相应的课题评价制度,采取相应的考核办法,以较为全面、符合课改要求的评价指标来评价、指导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四、取得的成绩: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师已经从以往的知识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也开始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课堂教学由单一的一刀切分闭式转变成分层次、多样式、开放式的教学。

2、充满人文关怀的新型课堂已初步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和向往。常常在文本、同学、老师的对话中各种富有个性的感悟体验时常让你惊喜与刮目相看。由于积极创设各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学习的教学情境,学生真正能够与教师、文本形成共鸣,语文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与教师、文本、作者平等对话的平台,学生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获取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思维得到启迪,情趣得到熏陶,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升。

3、课堂成为师生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经验的平台。如学生的参与状态,有没有参与或参与得够不够,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尤其是参与状态的广度和深度。如广度,他看到的学生参与的各个环节;深度,我们也看到了由被动变成主动探究,由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变成了实质上的认知的冲撞和情感的体验。由满足于现状到各学科的资源整合,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出现了师生互动力的多向交互的亮丽风景,成为师生共生、共长、共享的平台。

4、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体验,对同一个问题的解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和见解。本课题为这些不同的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并尊重于他们之间的差异。比如像小组合作学习,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商议,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明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给他们发现的空间,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问题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体验是快乐、幸福,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使不同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5、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本课题实验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新的课堂景象,一改过去课堂“一言谈”或“优生谈”的发言局面。自主合作学习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病,学生参与面更广,学生的发言机会大大增多。在这种参与互动中,学生容易找到学习的渐进区,互动交流锻炼的机会大大增多。使组内的每个同学都有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上教师变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学设计上更讲究的是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资源意识、生成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6、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由于合作学习有人员分工,有共同的合作目标、动机和学习责任。学生彼此团结、彼此信任,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完成小组分给自己的任务,从而实现的自己的价值。另外通过对合作学习结果的自评、互评和他评的比较,又形成了一种更大范围的合作学习,这样既合作又竞争,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得到了培养。

7、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装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往往给老师带来始料未及的惊喜,尤其与同学、老师文本对话中,各种富有个性的感悟与体验,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世界的多姿多彩,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让你值得惊喜和兴奋,带给你无尽的想象空间,经历了一次

次生命精彩的旅程。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虽已结题,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困扰着我:

1、如何处理好“主导”与“自主”两者的关系。课堂上,如果教师的“主导”过多,则有“越俎代庖”,学生主体地位没得保障、自主作用得不到发挥之嫌。但过度放手,由于小学生自已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和自我控制等方面能力有限,课堂上易出现无序和混乱的状态,从而导致个别课堂低效。怎样处理好“主导”与“自主”两者之间的交接,挖掘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潜能,仍然值得思考。

2、创新性学习是个全新且广阔的范畴。我们凭借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课堂上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老师,敢于用批评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亲自参与问题的解决。在作业布置上,我们提倡“拓展性作业”。给文(诗)配画;或给画配文(诗);给结尾有悬念的课文续编结局;给故事情节明显的课文,编纂与原文迥然相异的结果;编排表演课本剧,都已是我们的家常便饭。我们更喜欢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然而,由于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的相对滞后,也由于人们意识不一致等诸多原因,我校创新性学习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开发和研究。

3、我们的课题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研究探讨活动,但是总觉得课题研究缺少专家、学者给我们进行高层次的指导和点拨,我们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研究还尚粗浅,缺少广泛性和深刻性,所构建“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还很粗糙,缺乏厚实的理论底蕴。加强理论学习,向专家、学者请教,向教科研工作卓有成效的兄弟学校讨教,仍是今后我校努力的方向。

总之,研究无止境,今后我们仍将以这个课题的思想内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机地与新课改实验研究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从而使我校的师生的生命价值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展现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大多数的学生缺乏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沟通,缺乏对生活的了解,他们有限的时间都被各学习和课外辅导班占满了,他们不能在游戏活动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只能在无尽的“题海”中接受训练、经受苦役。所有的学生在军训时5分钟就有晕倒的,有的学生五谷不分,六畜不辨,有的学生随便乱花零钱,不知父母挣钱的辛苦,更有甚者把小麦当韭菜,不清楚土豆结在树上还是长在地下的,水饺、馒头不知道怎样加工出来的……。古人云:“不识稻与梁,不知世事艰。”现在的孩子自然知识的缺乏,社会阅历的浮浅,“人性”欠缺。少年儿童正处于生命本性的发展形成期,如果培养不起亲近自然、敬畏生命的真性情,那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灵性蒙垢,善爱缺失,美感丧失殆尽,更不用说亲情父母、感恩他人,回报社会了。

针对学生“体弱多病、五谷不分、六畜不辨、不知生活辛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等现象,学校能不能不拘泥于书本,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束缚,走出课堂,做到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不能加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户外、校外、社区中、大自然中上课的机会,将原汁原味的大自然引入课堂?

学校能不能大胆的尝试把思品、生活、社会、科学、活动、健康等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上,加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接近自然?

我们能不能整合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开发研究真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我们能不能开发利用好周边的社区教育资源,因地势宜的办学,拓宽活动空间、丰富活动内容,把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融合起来,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发展之路来抓呢?能不能以山东金宝集团现有六大产业为依托,把金宝乐园、南屯新村、金宝汽车城、金宝食品厂以及潍坊飞机场等有机的串联起来,并利用好毗邻学校的东南角的20亩农田为种植实验田,兴办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不仅让我们学校的孩子受益,而且可以让城区的孩子们来基地进行社会实践,从而实现“小学校办大教育”呢?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需要,综合实践课程的不断开发和研究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充实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新时代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必须具有生活性、趣味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贴近不同年龄段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

1、研究内容:

目前我校为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小学生 “五谷不分、六畜不辨、体弱多病“的现象。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我校大胆地尝试把思品、生活、社会、科学、活动、健康等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依据金宝集团的现有设施,编创出了真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我们借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以及陶行知、杜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通过专家论证、外地考察、策划研究,根据学生年级段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确定了亲情教育篇、素质拓展篇、实践操作篇,社会考察篇,三农系列篇、陶冶情操篇6大类50多项 “菜单式”的系列课程。

通过整体性、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生成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自主、实践、生活、综合”的活动课程,将真实鲜活的社会、原汁原味的大自然引入课堂,学生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让学生了解了自然、认识了社会、体验了生活,培养了自然的关爱、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责任心、使命感,以及对社会、对自我负责的意识;学会了合作与交流,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培养了团队精神,具有了养模勤奋、积极对待人生的生活态度,健全完善了人格。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家庭、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研究目的:

活动是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各方面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改善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我们力求通过潜心的研究,充分挖掘周边资源,有机整合共性学科,开发出有益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通过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收集信息和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规划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并能勇于独立思考,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能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其他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博爱意识、奉献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勇于进取、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研究的过程

(一)、挖掘资源,统筹规划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具有强制性,体现国家意志。学校认识到通过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以及个性的极大张扬。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生活化特色学校一个体现,学校依托周围的社区资源因地制宜的办学,本着“绿色教育”理念,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追求,以“创新、实践、合作、发展”为目标,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校独有的办学特色,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社会实践基地的创建”作为我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路。

1、领导重视,健全组织

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为任副组长,全体中层为成员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管理制度、活动计划,研究协调工作关系,监督指导工作。

学校为扎扎实实地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配备了3位年富力强、业务精通、事业心强青年教师担任专职教师。成立了学校最大的教科研组—“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研组”(包括 3位专职教师和6位班主任、1位微机教师组成),在每周三下午定期开展校本教研、业务学习活动,并且落实了管理制度,确保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考核,促使活动常规化。鼓励所有老师都来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做到全员参与。学校根据孩子们的需要聘请专家、家长、校外成功人士等为校外辅导员,充实指导老师队伍。

2、整合课程,走出课堂 学校认真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潍坊市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及地方与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的精神,充分挖掘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撰拟了《奎文区金宝双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方案》,方案不仅从指导思想、内容领域、课程设计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等方面作了比较详尽的说明,而且还规划了1—6年级分阶段的课程目标。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小学从3年级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平均3课时,义务教育阶段其所占课时比例为九年总课时的6%—8%,(每周3课时)与外语课程开设的课时比例大致相当。我校打破书本、课堂的禁锢,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有爱心和自理能力,使学生赢在起跑线上。小学从1年级就开始把科学、思品与生活(社会)、活动、健康教育等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上课,每周开设4-6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这个大舞台、社会这个大学校,让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达到“教学做合一”。

3、广泛发动,全员参与

为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校开展广泛的动员,专门召开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研究”动员大会,从而让每一位老师都明确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学校利用集体学习、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等机会,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解了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以及陶行知、杜威的教育思想,解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从而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找到了思想支撑、理论基础。采取了文化熏陶、教研推动、同伴互助、反思评价等各形式进行理论武装、观念更新;并且把每次的教研成果、学习心得、教学随笔等以“科研动态”、刊板、博客等形式资源共享。

为让广大学生了解、关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利用升旗仪式,召开主题班队会,开展演讲、讨论活动,让孩子们的“心”动起来;动员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周围的社区,感受大自然;动员孩子们向家长询问、长辈请教,利用网络、图书等各种形式,学习搜集农业、工业、民俗、自然等知识;举办“金宝印象”摄影展、“我心目中的金宝”手抄报展示活动、“我与庄稼同成长”等系列活动,让孩子们从理性的角度进行了解和感知。成立志愿者队、文明劝导队活动,发动全体学生经过个人申报、同学推荐、集体决定等形式产生志愿者,组成志愿者队伍。志愿者一方面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整个过程,另一方面负有管理、保护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还要把自己从中获得的知识和感想传递给全班同学。

(二)、开发课程,勇于实践

奎文区金宝双语小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组织有创意的且富有童趣、情趣的活动为主线,实现校内与校外的结合、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人与自然的结合,通过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学生享受阳光自然、遨游知识海洋,锻炼意志体魄,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温馨,从而磨练意志,锻炼体魄,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1、专家引领,课题带动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研究理论水平的提高,领导的指引、关怀、专家的启发、引导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国家教育部的莫景琦处长、陈绪芬处长,潍坊市副市长王冰芬、市委副书记刘玉兰、市教育局长张国华,奎文区张晓梅书记、区教育局陈军华局长、张嵘副局长等,多次到学校视察工作,并对学校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指导性意见;市教科院的潘永庆副院长、薛炳群、侯京友、刘德义、张梅以及刘天宝、刘洪益、陈静、郎光、王海珍等区教研室的主人及各科教研员多次到我校亲临指导,进行调研考察、专题论证、统筹规划。通过专家的引领、启发,让我们豁然开朗,课程开发与研究有了明确目标与规划。学校成立了市区专家为顾问团,校长一把手为组长,教导处、政教处等中层为领导小组成员,实验教师为研究人员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课题组”,由教务处负责培训、鉴定考核教师的工作,负责召集课题组成员定期研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监督活动的开展。

2、设计路线,创建基地

我们的周围有丰富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如有全国闻名的金宝乐园为自然资源; 有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南屯村的巨大变化为社会资源;有蓬勃发展的集团六大产业的品牌优势以及毗邻潍坊机场的地理优势。更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例如: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头人--集团董事长戴瑞德,以及全国“三八”红旗手、齐鲁巾帼十杰--集团总经理南秀霞等成功人士的先进事迹。我们不用走得很远,只要把我们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我们的身边就拥有一个原汁原味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大世界。我们充分整合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教育资源,以金宝集团现有的六大产业为依托,把金宝乐园、南屯新旧村、金宝书画院、金宝汽车城、金宝会展中心、金宝食品厂、金宝城南工业园以及潍坊飞机场等社区资源有机的串联起来,进一步筛选并充分依托毗邻学校的20亩农田为实验种植基地、以儿童活动中心为学生公寓。我们以开发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为起点,依托金宝集团公司宏大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成立了一支由集团董事长戴瑞德为组长,总经理、校长为组员的社会实践基地创建队伍。在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兴办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学校为此还制定了《潍坊金宝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创建方案》、《潍坊金宝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指导意见》、《潍坊金宝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实施计划》等纲领性文件。为此我们还精心设计了以下社会实践活动路线:

东线:南屯新村→南屯村委→金宝老年活动中心→南屯旧村→南屯老学校→金宝汽车城→金宝国际会展中心→潍坊城南工业园。

西线:金宝双语小学→金宝幼儿园→金宝食品厂→金宝种植基地→金宝生态家园→金宝书画院、金秀湖→基地公寓→潍坊飞机场→金宝乐园

精品线路: 金宝双语小学→金宝食品厂→金宝种植基地→ 基地公寓→金宝生态家园→金宝书画院、金秀湖→潍坊飞机场→金宝乐园→金宝汽车城→城南工业园

3、整合资源,开发课程

我们借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以及陶行知、杜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通过专家论证、外地考察、策划研究,根据学生年级段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确定了素质拓展篇、实践操作篇,社会考察篇,三农系列篇、陶冶情操篇5大类50多项 “菜单式”的系列课程。

四、活动实施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生成性原则

每一项活动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非根据预定目标而急切讲解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延伸,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体不断生成,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三)开放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来设计、实施活动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志。具体表现为:

(1)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2)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它随着学生生活阅历的增加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3)综合实践活动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四)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不受学科、知识和学生逻辑思维的限制,在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整理活动资料。孩子们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指导教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活动的结果。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活动中始终不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实践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活动中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尝试”、“实验”、“探究”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增强孩子们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五、课题实施的效果

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虽然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但我们的收获却是十分丰硕的: 学生层面:

1、通过充分挖掘周边丰富的教育资源,探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建兴办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学生的视野更宽阔了,彻底摆脱了学生“体弱多病、五谷不分、六畜不辨、不知生活辛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等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博爱意识以及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也使孩子们的学校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我们的课堂上,孩子们不仅能读到有字书,还能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深入生活、融入社会,津津有味的品读这本“无字大书”。

3、课题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发展:课程开发只是载体,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我们课程开发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一年来,我们整合周边丰富的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在张雪梅校长、魏志刚副校长的明确指引下,走进金宝集团、网上查阅资料、共同教研研讨,群策群力开发出了适合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这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契机,有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在体验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我们走进了金宝食品厂,跟着阿姨们学习了怎样做馒头、花卷,我们在阿姨的指导下将雪白的面粉通过和面、揉面、制作等工序做完了馒头和花卷之后,浑身酸疼,想散了架子一样,很累,但吃着我们亲手做的馒头、花卷,感觉逼迫那个是吃得都要香甜!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自己的劳动最光荣,要珍惜劳动成果!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了妈妈在家给我们做馒头的不易,平时我们浪费馒头的做法是不对的,回到家我要亲手给妈妈做一锅馒头!家长层面:

在课题实施以前,大部分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存有怀疑态度,把综合实践活动看成是不学无术的东西,不但不支持学生参加活动,还向老师们提出反对意见,对老师布置的实践作业十分不配合,自从课题实施以来,家长们看到了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也看到了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对孩子们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们也由原来的不理解、不支持转变成了理解、支持甚至参与我们的活动,有的家长甚至还给老师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当我们翻阅积累的家长感言时,无不为家长们的支持和信任而感动,有位二年级学生家长是这样写的:“昨天晚上吃完晚饭正在看电视,我的孩子突然笨拙的端来一盆热水,放在我的脚下,说:„妈妈,我给你洗洗脚吧!你工作了一天太辛苦了!‟孩子这种突如其来的行为让我们两口子感动万分,洗完脚后,孩子还为我们准备了感恩贺卡,原来,在今天的综合实践课上,老师讲的是„感恩父母‟这个课题,给孩子布置了一个作业:为父母做

一、两件事,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所以就有了孩子晚上的举动。我们家长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在思想品质上教育学生,我们对学校开设这门课程非常满意!”家长的支持让我们的实验研究如虎添翼。教师层面:

教师从根本上转化了教学观念: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慢慢从原有的教学理念中摆脱出来,老师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飞速发展,书本上的知识虽然丰富,但那只能是只纸上谈兵,三尺讲台虽然是传播知识的舞台,但它已经不是唯一的教学阵地,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更不能充分的锻炼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所以开发更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迫在眉睫,结合学校生源实际,整合周边丰富的人文、社会、自然等有利资源进行课程的开发成了我们全体教师共同的心声。通过独具金宝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应用,综合实践活动已经走进了老师们的心中,走进了老师们的教学,有一位教龄较长的老师在教研活动中这样说道:“以前,我们只知道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布置作业也是围绕课本进行的练习巩固,主要就是抄写、背诵、做题,最灵活的作业也就是制作相关学科的小报了,自从我们开发和应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我们将学生带出了教室、走出校园,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体验生活,让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人生感悟,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譬如: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等等,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和作业布置中也走向了“实践”,譬如让学生做小制作、搞小调查、写体验日记等等,同学们对这些有趣的作业乐此不疲,学习效果也非常不错!” 学校层面:

经过一年的实验与研究,独具金宝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已经成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学校贯彻“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教育理念,依托山东金宝集团现有的六大产业及学校周边课内课外、校内和校外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把营造基地与社区、学校、家庭之间课程资源的协调与共享机制,形成校外实践活动实施的立体网络,构建了“小学校办大教育”的模式,为培养具有现代综合素质的人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石走出了一条新路,与此同时,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已经成了我校的办学特色。这是对陶行知、杜威等教育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新课程理念,一个非常生动的实践。其实,最好的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最好的教育就在我们身边,再多的钱也造不出一个原汁原味的生活情境。

总之,通过整体性、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生成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自主、实践、生活、综合”的活动课程,将真实鲜活的社会、原汁原味的大自然引入课堂,学生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让学生了解了自然、认识了社会、体验了生活,培养了自然的关爱、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责任心、使命感,以及对社会、对自我负责的意识;学会了合作与交流,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培养了团队精神,具有了养模勤奋、积极对待人生的生活态度,健全完善了人格。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家庭、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下载《农村小学巴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应用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学巴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应用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为了适应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个性化和综合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代建构21世纪基础教......

    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黎明中学 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2014年4月,我校向市教育局申报《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

    趣味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结题报告(本站推荐)

    化学实验趣味化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 通过趣味化学实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通过综合实践课和美育的渗透,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参与观......

    小学语文研究课题结题报告5篇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 研究背景与课题的提出 本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要求学生“学会生存”、......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结题报告

    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1、课题名称: 由常胜钦担任主持人的课题名称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研究》。我们于2013年12月上报课题申请......

    [高考必看]《高中英语读写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英语读写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江苏省姜堰中学 吉晨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理论依据、目的和意义: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

    中职学校校本教材开发与实践研究

    《中职学校校本教材开发与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23日 文章出处:教科室陈志军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台州市椒江区实验小学 丁为群 摘要:本课题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联系生活的规定,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关注学生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