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孔文化校本教材建设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4 04:00: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孔文化校本教材建设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孔文化校本教材建设结题报告》。

第一篇:南孔文化校本教材建设结题报告

南孔文化校本教材建设结题报告

《南孔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324000

课题负责人:章浙中

报告撰写人:胡颖

内容提要

中学文科的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和南孔文化进行结合,这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尝试,既对开发和利用衢州地方文化资源、以现代意识诠释南孔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又可以达到整合学科课程,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及实践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校本课程开发

南孔文化

实践

现代诠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它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它以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凸现学校自身特色等为主要特征,体现了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如今,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响亮口号与明确目标。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重点转向课程,并在政策层面上提出了实施“三级课程”的设想。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了当前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体系的重要课题。试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所收论文为例,仅2003年6月,“校本课程”主题论文即达30篇之多。查阅“中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www.xiexiebang.com)所收论文为例,仅2003年6月2日至6月6日,“校本课程”主题论文即达30篇之多。查阅“中国中小学数字图书报”(www.xiexiebang.comki.net)论文库,获得包含“课程改革”关键词的论文总数(1999年至2003年)为1376篇,而同期以“校本课程”为关键词的论文就有243篇,后者约为前者的1/5。可见“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受关注的程度。

应该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理论都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可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校本课程理论还基本上是一个舶来品,构建中国自己的课程理论尚需假以时日。而且从研究方式上看,基本上是运用已有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自上而下地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由此得出“成功”的经验与理论。缺乏自下而上地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从实践中抽象出理论的方法与研究实践。其次,以学校层面为主题的运作(虽然同时也离不开课程专家的指导)应该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改革方式,也是校本课程的天然特质所在。

现实的问题是,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力的一线教师,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还存在着相当多的困惑。根据张永宜在山西省所作的调查,在他统计的学校教师当中,知道校本课程开发含义的只有48%,有意向开发校本课程并任教的仅19.6%。崔允郭的调查结果是90%的学校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60%的教师积极参与了校本课程开发。这一统计数据是颇为令人振奋的,可实际上,有相当多的教师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是对校本课程本身的含义把握不准确。普遍的误解是,将校本课程开发混同于学校或教师自编教科书。由于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知识与经验的局限,再加上课程资源的限制以及盲目照搬所谓的成功经验等因素,使得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简单化和互相模仿的倾向。这些问题的解决,固然离不开理论界的参与和指导,但更需要具备条件的学校与教师借助理论指导着手实践,并在实践中培养自觉的理论意识,提升研究能力与理论素养。

衢州,是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是孔氏南宗家庙所在地,孔氏家庙对衢州乃至江南的思想文化、道德伦理、民俗风情乃至政治经济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此,研究者们进行了卓有建树的理论探索,现已出版了《孔氏南宗考略》等专著以及《南孔文化研究》等论文集。也有部分研究者或者学校在将南孔文化作为中小学德育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研究,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将南孔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对象的研究与实践,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本课题试图通过南孔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既为本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积累实践经验,一定程度地推动地方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与理论的建设;同时也为南孔文化以及儒家思想如何在新时期焕发活力进行有力的尝试与探索。因而,在实践方面与理论方面,都是具有较为明显的现实意义与价值的。另外,新近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选修课在课程整体中的地位,但对于选修课程,《标准》中仅仅提供了诸如“先秦诸子论著选读”“中华文化寻根”“社会文化专题”等等设想与思路,真正的课程实践,还须各地学校与教师“根据本校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按照课程目标,逐步加以建设。”这就使得本课题的现实意义更为明显地凸现出来了。

三、课程内容与研究目标

1、从孔子思想看南孔文化

由我校教师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对《论语》进行通俗易懂的注译,并结合南孔文化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地分类汇编,形成《论语选读》教材,以便和南孔文化研究的目标接轨。该教材包括历史篇、伦理篇、教育篇、政治篇、经济篇、制度篇、思维篇等。通过“论语选读”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水平,使该教材成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有益补充及拓展;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迅速了解南孔文化的研究范畴,对南孔文化有一个比较细致深入的了解,进而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方向。不仅如此,该教材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孔子思想,明白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从而认识到南孔文化的重要性,使学生知衢州、爱衢州,进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2、孔子思想的现代阐释

1988年,全世界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召开会议,最后作出这样的结论:人类如果想在21世纪继续发展,那么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在现代以及未来生活中的价值。然而,任何一种古老文化都必须经过现代阐释,才能真正做到一阳来复、春回大地,才能真正为中学生所接受。因此我们开设了“孔子思想的现代阐释”课程。该课程以专题讨论为主,从政治、经济、教育、伦理道德、礼仪制度、思维方法等角度对孔子思想进行专题讨论,争取在东西方文化、古代与现代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创新意识,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进行反思,争取对学生适应、反省现代生活有所帮助。本课程将适当引入新儒家学说以及西方思想家、汉学家对孔子思想的解读等。通过这一课程,学生可以了解思想与生活的的互动关系,深刻理解南孔文化对历代衢州人思想与生活的影响,并认识到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汲取南孔文化的精华。另外,本课程还可以作为中学政治课的有益补充。

3、南孔文化系列讲座

该系列讲座有我校教师和南孔文化研究专家共同承担,内容包括“南孔文化与中国文化”、“南孔文化与衢州地方文化”、“孔氏南宗史实介绍”、“南宗孔府机构与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孔氏南宗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孔氏南宗家庙现存文物的特点及意义”、“南宗孔府与孔庙的建筑”、“孔府祭孔大典介绍”、“孔氏南宗与衢州经济”、“中学生学习南孔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南孔轶闻轶事”等。这些讲座涵盖了南孔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揭示了南孔文化研究的最新动向,代表了当前南孔文化研究的最高水平。通过系列讲座,可以让学生真正深入了解南孔文化,了解衢州文化,为以后的调查研究打下扎实基础。

4、调查研究

包括“参观孔庙”“衢州孔姓考证”、“外地游客心目中的南孔文化”、“衢州人心目中的南孔文化”、“南孔文化对衢州地方风俗的影响”、“《衢州市志》中的南孔介绍” 等。学生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专题讨论,最后形成总结报告,并汇编成册。

通过调查研究、专题讨论、总结报告,可以培养学生①资料收集技能。包括倾听的技能、发问的技能、观察的技能、记录的技能、访谈的技能、调查的技能、文献检索的技能。②思辨技能。使学生超越简单的、静态的、线性的、平面的思维方式,发展立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多元的思维方式。③表达与交流技能。包括讨论、辩论、口头汇报、提问、回答、调查报告、作文、论文等。④合作技能。包括对整个研究小组的工作进展起建设性的推动作用的技能,能协调小组内的冲突与纷争的技能,能进行有效的人际交流的技能等。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气质。包括:①运用知识、检验知识、改组知识的心理习惯。②主动求知、独立思考的心理习惯。③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④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自己的开放心态。⑤不满足于现成结论、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⑥尊重差异、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论语》体会

孔子大概也算是一位环保学者了,“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传说他钓鱼,从不用大网,只需提一竹竿悠悠伫立在池塘边,嘴里念叨道:“好去好回”,那神情颇像“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射鸟亦不射归巢的燕雀,试想,燕雀亦是有请之物,乌雀亦懂反哺。归巢之机际,该是合家团员之时,怎可忍心去搭弓射箭给他们来个下马威。因而,以仁报仁也成为儒士的特征之一。因而,善是仁表现的一种形式。记得家里一次购买黄鳝以饱已经粮草不足的饥“城”,我与父亲正欲捉拿翁中之物时却惊异的发现其中一条手指粗的黄鳝经过一夜挣扎进竟吐出一个钓钩,还夹杂着一个血块。我喟然长叹道:“匹夫之志不可夺也。”这样的勇士必定是自然界的强者,我怎么有理由以弱肉强食之名吞灭之?于是放了它,善待强者,亦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孔子的格言是否还可以再添一句:食不沾勇。

——唐靖雯

我们虽没有受到孔老先生的躬亲教育,但他的言论却给了我们无比的启迪。如《论语》中有一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孔子说:关心父母的健康。” 我们孝敬父母只是停留在给予物质享受的基础上,并未升华到精神境界,孔子正是给我们引导了一个正确的方向,独树一帜。

——周莉莉

“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曾子说。可我呢,我没有,过完一天算一天,我根本不会去回忆这天我所做过的事情,我总是认为我是一个乐观的人,我想过去的就过去了,我应该鼓足信心挑战未来。但是真的,我真的明白了其实跟曾子一样,每天反省一点,就可以使自己以后的一些活动更有目标和标准,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徐佳佳

《论语》中还有一个主要的特点,即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子罕篇•四》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个字,精妙传神,高度凝炼的概括了实践之重要性。我对此深有体会,有时承认一个错误比证明一个错误还要难。这样的尴尬事儿往往发生在我们平时看书,做题,搞实验上。一次上物理课,老师误把答案中分子和分母搞反了,但我也没声张,一个下意识的念头闪过,肯定是我错了。后来提笔在纸上实践了一番,好像还是自己对的。次日,老师来班里“对质”,全班寂然无言,最后,老师自己宣布了昨天的“谬误”,我的心当时不知被什么东西轻轻地击了一下,又绕了几圈,尔后却又汇成了一个诡秘的问号,为什么你总是喜欢主观臆测你自己的想法呢?或许,这又与我们的谦虚有关吧。生物课上,老师经常组织大家开展实验交流,一个实验方案经常会引来多样化的声音。比如,对于“标志重捕法”处理小鼠的标记,老师采用剪耳法,我们一片抗议,谴责这种不人道的“行径”,并提出了其它可行的方案,此时,大家纷纷放下自己的想法,听取别人的主意,再综合成一个优化的计划。也许,这也是一种尊重可行性,尊重客观的做法,即孔子所说的“毋固,毋我”,多听取他见罢。

——唐靖雯

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它高度评价了孝,认为孝才是做人的根本。现代教育界许多人也都认为,如果一个人懂得孝,他的学业必然会是好的。可见,孝之重要。但要怎样做到孝呢?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说的是如果父母听不进你的劝说,要尊敬他们,任劳任怨,虽说现在不应该有子必从父的看法,但任劳任怨还是应该的。子游也曾问过该如何做到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的孝顺,只是能赡养老人。即使是犬马,都会得到饲养。不敬重,又有何区别?这句话对我的感触最大。我一直认为,只要是长大了能挣很多很多的钱给他们,给他们配上电脑,天天吃想要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对他们最大的孝了。而这种思想岂是只存在于我的脑海中呢?世上有多少人能抱着孔子的那种思想呢?这时我觉得我是多么肤浅,多么幼稚,对父母最大的孝该是对他们的尊敬啊!我不禁感到惭愧,因为,我平日并不是很尊敬他们,不为他们分忧,不懂为他们倒茶做菜,只知他们叫我去吃饭时应声“来了”,读了《论语》,我决定过好和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天,为他们多做些事,多和他们交流分忧,让他们为我而欣慰。

——吴超

让我们再来看一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看过这句话之前,我想许多人都不会知道从事理论研究和孝、悌、信、爱有如何如何的关系。先让我们瞧瞧一些所谓的科学家、研究员。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科学员,不正是在中国的战俘身上用细菌做生化实验,其残忍程度可想而知,难道我们还要拍手称好?其实,如今的我们,对科学研究的基础是什么已经太肤浅了。总以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充足的实习经验就够了。然而在那么早之前,孔子就认识到,科学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孝、悌、信、爱的基础之上,因为这些正是做人的一种准则。——应汉男

“巧言令色,鲜矣仁。”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德不孤,必有邻。”

“躬身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这无一不是我们做个真君子,社会中所谓的“活雷锋”所必须的做人教条。我觉得,真应该让那些伪君子,好事者,处事浮华,内心险恶的人手捧一本《论语》好好的精读一番,了解其内涵,在生活时时刻刻谨记孔子的教导,按他的话多做善事,那么这些人的心会受到陶冶,变得稳定、纯洁和善良的,一改往日的面目。这时社会、国家、亲人都有着巨大的贡献,整个世界将会变得和孔子所设想的一样:和平、安详、稳定、繁荣。有许多君王在听从孔子的开导,也变得贤明,治理好国家,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无一不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啊!

——江沨

其实,学习《论语》爱益匪浅,你能从孔子的语言中去感受他的为人,去领会这话中的含义,利用它来告诫、鼓励自己,自己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做得更好,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所以,学习《论语》是有必要的,它并不会浪费你的时间。虽然,我以前乃至现在,仍对《论语》没有很大的兴趣,但是,我学到了许多东西,甚至是做人的道理。厌恶《论语》的同学,和我一样改变自身的心态,去领略其中的含义吧!

——方丰

人生本来匆匆,更不应让自己活得太糊涂,很多事情虽不必太过于执着,但不要太糊涂总不会错。碌碌无为,毫无目标的人生不可取。生活在这世上,总要有一点东西来证明,证明你曾经存在或正在存在。时不待人,很多都需自己把握。

逝者如滔滔江水,一眨眼,过江之鲫已过万,所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有时候,你该乘一条小船遨游在滔滔江水之上,证明你的存在。

——蒋琦纬

儒--礼

相信每一位来到这里的网客都或多或少的对儒家文化有所了解,儒家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以及对社

会的政治领导纲领的特殊作用而得到封建君主统治的接纳,从汉代开始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清末,央央2000多年,可以说,它应着封建制度而生,却不会随着制度的消失而彻底被人们尘封在记忆中,它的文化价值依然有待学者们世世,时时去研究,去发掘。

可能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儒学是摧残人们意志的工具,中庸之道的可怕之处我们都可以从鲁迅的《朝花夕拾》和《且介亭文集》中感受到,书中的不为最先,不耻最后则是对中庸之道的一语击破,阿Q,祥林嫂,则是被迫害人群的典型代表。的确,儒家文化在某些方面是存有不足之处,像孔子就比较鄙视劳动人民。但是真正的中庸并非如此,只是封建制度在维护自己统治的时候,无形地将其扩大化,用以更好的控制人们,禁锢人们的思想,封建化的儒家文化自然需要使当时人民要绝对服从于“真龙天子”。这也是必要的,要不然封建君主就不会选择这套理论来作为国家文化之本,将其发扬光大了。

但是对于其的贡献也是不可不说的,他提倡要诚实学习,老实求学,刻苦认真,学习要循序渐进,要学而时习之,要温故而知新,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也提出有教无类这也体现出他的思想精髓:要让人人都受教育,说明他也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只有知识才能使一个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儒家文化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讲究礼让,而礼的精神又何在?我个人觉得 在于爱,敬,让,和4点上

爱,是人类相处最重要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家、没有国、没有社会的安定和谐。中国传统思想以仁为最高的道德要求,仁与礼不可分,“言仁必言礼,言礼必言仁。”而“仁者,爱人。”仁的精神就是爱人。因此爱也是礼的根本精神。全部的礼,都体现着对人的爱。爱的施行,是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开始。推己及人也是礼的精神。

敬,尊敬、敬畏。尊敬他人,这是待人处事的基本态度。对师长、上级要敬,对朋友、顾客也要敬,夫妇、兄弟、同学、同事之间也要互敬。有人以为,能赡养父母就是孝,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没有了敬,赡养就失去灵魂,等同于饲养宠物。敬也指敬畏。对自然,对天道,对社会秩序、法律规章、家国大事,都要有敬畏之情。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尊敬、敬畏,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恭敬、严肃、一丝不苟,甚至是虔诚;而小人不敬,则表现为轻慢、随意、玩世不恭。

让,礼让、谦让。这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礼的重要精神。现代社会提倡竞争,有人以为礼让精神已经过时,不合时宜。其实,在人际交往愈来愈频繁紧密的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中,礼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尤其重要。乘坐电梯、购物买票、上下公交车,礼让可避免拥挤,争先则带来混乱。交通堵塞,事故增加,重要原因就在于争先、抢行;大家都礼让行车、礼让行路,就可以大大缓解交通壅堵,减少事故。

和,《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功用在于达到和谐。和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讲究整体和谐,君王就要有个君王的样子,而臣子则要尽自己的义务,做好一个臣;父亲与儿子也是如此,以谋求一个最佳状态,达到四海升平。

对社会来说,道德建设要通过礼来落实,礼是社会风气、文明程度的标尺。对个人来说,礼是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德和礼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只有德礼兼备,文质彬彬,以“礼”服人,才是有德君子。这对于我们这些时代的建设者也不无裨益。

儒学,需要大家一起去发掘。

孔子智慧与和谐

孔子智慧是中国的大智慧。孔子思想有三个重要板块:第一是“仁”,第二是“礼”,第三是“中庸”。“仁”是孔子一生的政治目标,“礼”是实现这个目标的表现形式,“中庸”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论。

什么是“仁”呢?“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能达到亲密的程度,这就叫做“仁”。人与人之间都能够协调一致,达到亲密和谐,这就是孔子的探索和追求。因此,可以这样说,孔子是“和文化”的最早提出者,中国是世界“和文化”的发祥地。

什么是“礼”呢?孔子思想中的“礼”是指周礼。周礼是当时协调氏族成员之间、氏族成员与氏族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西周初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套行为准则,才出现了文、武、周公之治,出现了繁荣稳定的社会局面。到了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礼崩乐坏”,社会乱象横生。从这里可以看出,“礼”对于社会稳定是多么重要。因此,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孔子提出了恢复周礼。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社区、一个企业,只有建立了法度和规则,人们又都遵守它,而不是超越它、破坏它,社会才能够有秩序,才能够逐步构建和谐。

什么是“中庸”?历史上的儒学大家,也是见仁见智,争论不休。但解释最客观,最接近孔子原意的,当推东汉儒学大家郑玄。他说,“中”就是不偏;“庸”有两层意思,一是“用”,二是“连续”。合起来就是“连续地用中”。意思是说,做事情自始至终都要做到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恰到好处,尽善尽美。这就是方法论,它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核心价值。

孔子智慧对于人类社会曾经发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孔子思想是中国古代从汉代到清代的主导思想,是中华民族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中国人在接受了孔子思想之后,中国率先实现了社会的世俗化。中国人用孔子智慧中的中庸之道化解社会矛盾,方式得体,圆润实际,收放自如,没有宗教固有的不可妥协性,避免了很多社会动荡和国家分裂的局面。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能够得以维系,孔子思想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孔子思想至今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中国经历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成绩有目共睹。但自世纪之初始,中国已进入了矛盾的凸显期。三农问题、西部问题成为中国发展的两大难题。体制问题、资源问题、人才问题、技术问题成为发展的“四大瓶颈”。另外,就业、贫富差距、社会治安、公共卫生等诸多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中国的发展。鉴于这种现象,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尔后,胡锦涛同志又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显然,“构建和谐”已成为中国执政党的治国理念。

“和谐”理念的提出,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谐”与孔子智慧有着直接的文脉传承,“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承认它,发掘它,利用它,无疑是有深刻意义的“四书”应该进中学课堂

光明日报编者按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学界一般认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著名理学家朱熹将《礼记

》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的嬗递轨迹。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到了宋代以后,四书被与科举考试牢牢绑在一起,四书中的一些观念也被封建统治者变成控制社会思想的意识形态。今天,卸下历史给予四书的种种负累,回到四书的原典,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用它来营养我们的思想。我们希望广大读者就四书是否应该走进中学课堂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九十高龄的老教育家任继愈先生最近在为新华出版社引进我国台湾地区的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孟子大学中庸卷》写的序言中指出:“多年来我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奠定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是在大学学了哲学或政治课开始的,而是在中学时代,从十二三岁时随着身体的发育、知识的积累、意志的培养平行前进,同步开展的。再回想自己成长的过程,也是在中学时已经考虑过将来如何做人。”他又说:“要养成关心别人,帮助弱者,坚持真理的品格。这是一个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条件……这样的基本要求,起码要有十几年的系统培养……中学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幼苗打基础的阶段,只有语文课可以负担这个任务,其他课程无法替代。”任先生的意思很明显,“四书”进中学的课堂,作为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四书可以提供基本的价值理念。它教导我们以孔仁孟义、气节人格来滋润生命,面对现实,立身行世。

“四书”或称“四子”,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论语》在汉代即是妇孺必读的书,“四书”自宋代以来是中国人必读的书,作为当时人们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成为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通过口耳相传,蒙学读物与民间文艺,接受并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一直到今天,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核心价值,四书的主要内容,又通过私塾乡校、教书先生,通过唱戏的、说书的,从各种渠道流向社会,影响世道人心。

“四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四书”里很多内容告诉人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宋代张载(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也是他对儒学精义的概括。按梁启超先生的说法,《论语》《孟子》等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早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做这社会的一分子,总要彻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台湾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讲,以儒家文化为基底的中国文化其实是形塑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非常重要的精神资源。

一个社会,一个族群,作为其文化土壤或社会化文背景的有两个东西,一个叫“伦理共识”,一个叫“文化认同”。所谓“文化认同”或者叫“民族文化的自我身份认同”,解决的是“我是谁”“我来自哪里”的问题,是个体人所归属的民族文化的基本身份的自我定位,是精神信仰的归乡与故园。所谓“伦理共识”,其实是在民众中的一个隐性的,然而又是有约束力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对待家庭与社会的方式以及终极信念的共同点。实际上,一个健康的现代化,健康的法治社会、工商社会的建构,不能不依赖于“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再严密的法律,也代替不了社会的伦理道德;进一步说,健康的现代化的法治社会恰恰是建立在民众的底线伦理、民众的伦理共识的文化土壤之上的。而“四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孕育中华民族的“伦理共识”与“文化认同”的基本经典,其中所讲的道理,例如“仁”“义”“礼”“智”“信”五常等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一直到今天还活生生地扎根在老百姓之中,继续为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复兴起着积极的作用。包括“四书”在内的人类文明的经典,可以陶冶现代人的性情,治疗现代人的心理疾病。

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应该接触本国的经典。一个西方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在他经受的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中,起码诵读过、学习过荷马史诗,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西塞罗等罗马政论,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等。这都是视为当然的,是他们的人文修养的基本功。法国的小学、中学的国文教育,注重本土文化思想的训练,中学生即开始学笛卡尔、马勒伯郎士的哲学,孟德斯鸠、卢梭的政治学等。一个中国人,也应当掌握好母语,具有中国文化的常识,诵读一些中国经典。

德国特里尔大学的文学院长、汉学家波尔教授(他的中国名字叫卜松山)曾经在北京与特里尔多次郑重地对我说过:“你们中国有很好的伦理资源,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有很多很好的做人的道理,可惜你们放弃了,没有用这些本土的文化资源教育后代,这非常遗憾!”

几十年以来,我们的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中,缺乏国文、国学基本知识和传统道德的教育,近10多年来虽有所好转,但仍然不令人满意。就取得全社会普遍的族群认同与伦理共识而言,就和谐社会的建构与可持续发展而言,幼儿与中小学教育中的国文、国学教育不容忽视。因此,全社会都应当重视对幼儿、小学生和中学生加强中华民族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教育。把“四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对公民社会的形成,和谐社会的建构,对长治久安,对人的全面发展,百年树人的大业与共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从公民的文化教养与民族文明的健康发展来看,应当有法律条文严格禁止中学生的文理分科。同样的,我国应当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承传立法,或者说,应当在法律上规定,必须对幼儿与中小学生进行传统语言与文化的教育,维护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纯洁与尊严。必须改变目前青少年学英语的时间、精力大大超过学习国语的状况。

我特别要说明的是,儒家教化不是所谓道德说教,而是春风化雨;儒家教育不仅不排斥技艺,而恰好正是寓于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艺之中的。儒家的教育方法,绝不是今天的满堂灌,而是以启发式为主,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主张以意逆志,深造自得。儒家讲的教育,是全面的、广义的教育,包括今天的知识教育、技术教育、道德教育、生死教育、艺术教育、身体教育等德智体美的各方面,包括今天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各层次。《礼记·学记》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十六个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功能的两个方面:第一是培养国家所需人才及人才的全面性,第二是形成良风美俗、道德风尚与人文环境。这两者又是相互联系、交叉整合的。

中国人很重视家风、家教。著名学者、中外哲学与佛学研究专家汤用彤先生在讲述自己的学养时,首先讲四个字:“幼承庭训”。这就是幼儿时代所接受的家教,启蒙教育。古代叫“正蒙”,即开蒙的时候一定要端正。国文与国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主要依赖于家庭教育、幼儿教育与社会教育。我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棋琴书画,对幼儿、少年、青年乃至成年人的性情的养育都有益处。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博雅教育、心性修养教育与君子人格的培养。让儿童与少年愉快地适当地背诵一点蒙学读物、古代诗词与《论语》等,很有好处,终身受益无穷。这不仅对孩子们学人文有好处,而且对孩子们学科学有好处,对孩子们将来做人、立身行世都有好处。过去一些有名的自然科学家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文史哲的功底,例如数学家华罗庚院士、李国平院士,生物学家吴熙载教授等,都擅长诗词书法。他们从小都背过经典,接受的教育很全面。

“四书”的教育,贯穿、渗透到社会、家庭的各方面,起着良好的作用。培养一个对社会、国家、民族有用的栋梁之材,不管他将来做什么事业,根子要扎正,特别是做人的教育,人文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应视为根本。这正是“四书”进中学课堂的重要理由。

继承儒家和谐思想发展民族新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组委会主任江蓝生在2006中国•街州国际儒学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首先,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不远万里而来的国际友人、对来自海峡两岸的同胞,表不热烈的欢迎和亲切的问候!

在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诞辰2557周年之际,我们举办以“和谐社会与儒家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儒学论坛,具有特殊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既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一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五千年的历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尊道贵德重和的思想观念,和谐始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国的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几乎是同中华文明一起产生的。《周易》为五经之首,相传伏羲作八卦,文王作《易经》上下篇,孔子作《易传》十一篇,这就是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周易》的根本精神是什么呢叹易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所谓“太和”,是指和谐的最高状态。这里所谈的是天道的和谐,自然的和谐。我们知道,《周易》的思维方式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所以《象传》接着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作为万众之首的圣人、天子,如能保持住“太和”,天下万邦便皆可和谐安宁。这里所谈的又是人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将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便是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即由天道的和谐、自然的和谐,达至人类的和i皆、社会的和谐。这是对《周易》根本精神的高度概括。

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也在开篇就表达了和谐的思想:“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这段文字颂扬了帝尧以其超群的修养和光辉的人格去亲和本族,辨明其他各姓部落之责,以至于万邦和睦、民众和悦之盛况。

到了西周末年,周王室的史官史伯率先对“和”这个概念作了理论说明,并提出了著名的“和”、“同”之辨:“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后来,春秋时期的晏婴用生动的比喻指出了“和”、“同”之别:“和”就像厨师以“五味”烹调出美味的汤羹,乐师以“五音”演奏出美妙的“德音”;“同”就像用水去调剂水,琴瑟只弹一个调的声音‘总之,“和”就是将不同的事物加以协调平衡,“同”则是将同一种事物相加。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和”就是百花齐放、绚丽多彩,“同”就是清一色、一刀切。按照史伯的看法,“和”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源泉,司”则导致发展的中止和灭亡。

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继承、光大了尧舜和夏商周三代的文明,也继承、光大了和谐的思想传统。关于儒家学派的形成和特点,《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教化的主要途径是礼乐,而礼乐的主要功能便是和谐。在儒家思想中,礼和乐是相辅相成的,正如《礼记·乐记》所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工著其教焉”。又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节民心,乐和民声”。乐教指通过音乐的和谐愉悦去感化调和民心,从而达到感人至深、移风易俗的教化效果,这体现了天地的和谐。礼教指通过规定每个人在社会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来稳定社会,这体现r天地的秩序。正因如此,孔子的弟子有若才道出了那句千占流传的格言—“礼之用,和为贵。”这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和谐文化。

儒家的和谐思想具有卜富的内涵。首先,在前人有关“和”、“同”之辨的基础上,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名言,强调不同的事物和谐共存,不同的意见相得益彰。从这一理念,自然可以推导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思想。宋代的程子对此作了理论的说明:“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进一步阐述了不同的成分和部分各有自己的地位,共同存在于一个和谐的秩序之中。

其次,“中庸”也是儒家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推“中庸”为至德:“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中”就是合宜、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孔子著名的宽猛相济论,正是其中庸思想的体现:“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这表明,宽猛相济,是和谐政治的必要前提。“时中”一也是中庸思想的进一步体现。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时中、权衡,就是与时俱进、随机应变,而不是故步自封、思想僵化。因此,孟子称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后来,子思的《中庸》一书在孔子中庸思想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和”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了“中和”,便会大地各得其所,万物和谐共生。

另外,这种中道思想自然要求公正、公平、正义。孔子说:“政者,正也”政治的实质,在于公正。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出当政者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当政者应该为社会不公而担扰:“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至于正义,历代儒家论之甚详,如孟子说:“仁,安宅也;义,正路也。”苟子说:“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如此等等,都是儒家和谐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外延上,儒家大致是从三个层面来阐述其和谐思想的。

第一个层面是身心的和谐。在这方面,孔子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等等。孔子曾经对颜渊大加赞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对自己的评价也大致如此,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肚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自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就是为后儒所称颂的“孔颜乐处”。

第二个层面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将个人的和谐仁爱之心推广到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是导致社会和谐的伦理基础。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孟子对君子的要求是:“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来,以“爱人”为实质内容的“仁”是最重要的。那么,达仁的途径是什么呢?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想而知,建立在这种相敬相爱、互谅互帮基础上的社会,不正是人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吗?

《礼记·礼运篇》记载了孔子为我们描绘的理想和谐社会,他称为“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大同社会,一方面,男女老幼各尽其能;另一方面,社会财富惠及全体成员。这种理想,虽然在历史上从未实现,但却一直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

相传曾子所作的《大学》则阐述了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样就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将身心和谐与社会和谐贯通起来了。所以,这段文字,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和独特的治国方略。

第三个层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按照古人的看法,天下万物皆由天地所生,天人合一,万物同源,人和自然本不可分。早在《诗经》时代,就认为人的美好道德秉自卜天:“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t德。”《易传》史提出人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和合相通:“大人者,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从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儒家确立了人和自然亲和相处观念。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到了北宋,张载则明确地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明代大儒王阳明也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上述儒家的和谐思想,不但对历代中国人的思想品格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已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宝藏,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向来十分重视继承和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解放后,毛泽乐又提出了“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等主张。近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我们党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应具有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六个基本特征,明确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外交政策上提出了和睦、和平、合作的理念,这就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的深化和重大理论创新。

儒家文化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我们要正视它的现代价值。当然,儒家文化中也含有一些落后的、消极的、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因素。对此,我们必须加以扬弃。我们要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与方法,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珍贵的历史遗产,我们不仅要继承,还要与时俱进,赋予新 的时代精神。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这仍然是我们今天应该遵循的方针。

朋友们!我们今天在浙江省衢州市举办这场国际儒学论坛,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两千五百余年的漫长历史中,孔氏家族不但出现了像孔子、子思这样的圣贤,而且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自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封孔子九代孙子腾为“奉祀君”以后,历代中央政府皆册封孔子嫡裔,虽封号屡有变换,但相沿不废。在这个过程中,孔氏家族为传播儒家文化、维系民族认同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宋室南渡和孔子第四十八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随驾南下,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南移到浙江一带,而衢州也自然成了当时儒学 的重镇,人称“东南阙里,南孔圣地”,像朱熹这样的一代宗师就曾到衢州拜谒孔氏家庙。我们知道,著名的浙东学派群星灿烂,十分繁荣,形成了永嘉学派、永康学派和金华学派三大支系,是儒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这和孔氏南宗家庙建于衢州后所形成的儒学研究氛围是息息相关的。

现在,浙江省委和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实施历史文化研究工程,弘扬孔氏南宗文化的设想,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重大举措。

我相信,这场国际儒学论坛,不但对于深人探讨儒学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而且对于进一步研究孔氏南宗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对江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促进浙江省的文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严红枫、梁枢):北宋灭亡以后,孔子的嫡传,衍圣公孔端友背着孔子的楷木像跟着赵构南迁,在衢州落地生根。由此就有一个与当地文化接轨的问题。由于文化氛围、土壤、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南孔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岁月,就出现了与北孔不一样的地方,有了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哪里?这是读者关心的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对于南孔,浙江省及衢州市委市政府都很重视,每年都要举行纪念活动,这至少说明南孔是有当代性的。那么南孔的当代价值是什么?我们今天讲南孔有什么现实意义?

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长):南孔把衍圣公这个正统地位让给了曲阜他的族弟那一支。这在古代是不得了的,因为一个是正宗,一个是别子为宗,就像我们今天讲血统,讲宗族谱系,谁是正宗,谁是嫡,谁是别宗,谁是庶,这是不一样的。中国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南宗是嫡子,是嫡传,南宗的出让体现了以和为贵的思想,也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体现了真正的儒家的精神。

我是温州人。我们的祖先张璁曾是明嘉靖初年的首辅(宰相)。自汉代以来,各朝各代对孔子都有封谥,西汉追谥褒成宣尼公,唐玄宗追封文宣王,宋真宗追谥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张璁给嘉靖皇帝上了一个奏折,说孔子不仅是万民之师,而且也是帝王之师,不能由皇帝来封给孔子一个王,他应该是至圣先师。嘉靖皇帝就接受了张璁的意见,封孔子为至圣先师。

宋代的时候,温州出了一大批思想家,发展出了一个功利学派——永嘉学派,它同儒家原来的重义轻利不太一样,讲究义利兼备。这样的思想影响了温州现代的发展,为什么温州后来能搞温州模式?它能敢为天下先,就是有这么一种义利并重的精神。温州靠海,地少人多,很久以来就不是完全的靠农业生产。像我们家原来是出海打渔的,后又经商。青田人拿刻着猴子的石像到欧洲去卖,因此,温州地方华侨特别多。这个地方是海洋性生产和农业性生产相结合,这就发展出一种重功利的思想。这同完全的农业社会有区别。

主持人:您的意思就是说功利学派这种思想不光是一种学术思想,它还是一种活着的、在大众中存在的精神,学术的东西是对这种精神的反映,是另一种形态,是吗?

张立文:对。你刚才讲的,南孔儒家思想的传播、影响,它在同南方地区的不同社会环境相结合的过程中,化生了具有地区特点的儒学,这就同原来鲁地、鲁国,即与山东的儒学思想不太一样。因为曲阜离海比较远,它属于中原,所以两者有一些不同。

主持人:就是说,南孔这一支在您的叙述中实际上已经是一种文化符号了,具有象征意义。不光是衢州这一个地方,整个浙东功利学派和衢州的南孔都是有联系的?

张立文:是有思想的联系。

吴光(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应该说是象征性的思想联系,而非具体的学派渊源关系。当时浙江的儒学,金华吕祖谦是中原文献之传,从中原传过来的,周行己、陈傅良、叶适、陈亮等则是从北宋胡瑗、二程那里传过来的,形成了永嘉功利学派、永康事功学派等,还有金华学派,婺学。

张立文:还有一个永康学派。

吴光:宁波明州还有庆历五先生。所以这个是从北宋的儒学到南宋的儒学发生的一个转折,跟浙江当地的传统结合起来,是儒学的思想在传播。

张立文:对。儒学到宋明这个时候有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不仅仅是一个符号问题,比如曲阜的孔庙或者衢州的孔庙问题,文化符号的传递是一种文化信息和文化标志,它是整个儒学由训古之学向义理之学,由儒释道三教向宋明新儒学的转变,儒学开出了新学风、新思维、新形态。儒学与浙江本地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丰富发展了儒学。

吴光:太学还是在首都,在临安,就是杭州。有些人像叶适这些人都到太学馆去过。衢州这里是作为孔子系统文化的一个象征,衢州南孔在这里定居。当时他们五代受封公爵,封了五代。元代以后他是作为五经博士了,就是元明时期,到了民国他是奉祀官了。南孔从四十七代孙到七十五代孙,这么多代人,中间没有出过一个思想家,这个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这还是有一些地域上的局限性。

周桂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大思想家很少姓孔的。

吴光: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蔡德贵(山东大学教授,《孔子研究》主编):张老师,刚才您说的温州的情况特别像春秋战国时代的齐国。沿海文化,便渔盐之利,工商业发达,所以齐国那个地方就形成一种什么特点呢?就是“以其所有,易其所无”,结果由商业交换就形成了一种民风,《论语》里面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朱熹做了一个注:“齐俗急功利,喜夸诈,”所以,“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这是齐文化和温州文化的共通之处。

吴光:总的来说是中华儒学文化的一种传承。孔子南宗过来了,当然要肯定他们的作用,作为孔子的一个象征,明确的说是象征意义。刚才张教授讲了最重要的,一个是礼让精神,一个是孝道精神,这都是南孔的精神很值得发扬的一个地方。这是他们一支,南孔其实有很多支,杭州一支,温岭有一支。磐安还有一支。中国孔子家庙有三处地方,不止两处,一处:曲阜,第二处是衢州,第三处是浙江磐安,这个磐安他也不是衢州这一支迁过去,是另外一支,他那里也建了一个孔子家庙,所以说他这个传承也是相当混乱的。但是他们申报为全国的孔子建庙,磐安已经成为全国文化单位了,磐安县是金华地区的一个县。他们有一个申报为全国文化单位的全国第三的孔子家庙,目前为止还就是这么三个。

主持人:他们比衢州这支先呢还是后呢?

吴光:几乎同时,与衢州南孔是同族兄弟关系,但不是嫡长子。

主持人:是由于战争原因过来的吗?

吴光:是的,是北宋末陪皇帝南逃时迁过来的。他们定居在磐安县的榉溪村,于是就又有了一个孔子家庙。

周桂钿:现在世界上的孔庙没有统计过到底有多少。我国台湾地区是每个县都有孔庙,韩国日本也都有孔庙,日本的孔庙我们都去看过,很小,要进去就要把鞋脱在门外面穿着袜子进去。它有的写文庙,有的就写孔庙。现在我们去过的,德阳的那个很大,德阳那个前面有个门,谁中了状元从那个门进去,开那个门。结果一直没有人中上状元,那个门就一直关着,没开过。它那个还是比较大。现在孔庙啊,保存下来的都加以装修,儒学的地位有点提升。现在应该说第一庙还是曲阜的。

蔡德贵:我有一个观点,就是南孔北孔都是孔,南宗北宗都宗儒啊。实际上关于儒家的思想,我特别同意张老师的说法,它有时代性和地域性。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后儒家的思想,包括儒家的继统,一直在变化,思孟学派,在齐国的时间就很长。包括孟子在稷下学宫那一段,他吸收了齐文化的好多东西,都融入到他的学说里面,后来荀子也是,战国时期也是第三位儒家大师了,如果把子思算上,就是第四位,是吧?地位很重要,他的齐文化的色彩太浓了,他把好多管仲的思想、晏婴的思想都吸收进去了,那就是:开放性更强了。我个人觉得儒家思想从开创到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就是在山东那个地方也是不断变化的。大体来说,到现在我觉得已经是五个形态了,第一个形态就是董仲舒所说的春秋战国之后独尊儒术的那个形态,他说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要独尊的儒术就是春秋战国的那个儒术,实际上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那个时候的儒术独尊也不是儒家一家,就是说儒家吸收了很多其他文化,儒家思想一开始就是文化交流的产物。

张立文:对。董仲舒吸收了法家的、道家的、名家的、阴阳家的思想,而归宗于儒家思想。

周桂钿:所以你看后来,汉代以后,魏晋时期那个魏晋玄学,应该就是以儒道互补为主。然后佛教汉代进入以后,佛教文化又不断为儒家文化吸收,那就是三教合一,明末清初就是四教会通,现在实际是到了一个多元融合的时代了。所以海外的一些儒家包括港台地区的新儒家的多元融合的色彩非常浓厚了。

吴光:现在南孔和北孔真的应该互相学习,南孔北孔不应该有什么宗派门户之分,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弘扬儒学。

蔡德贵:也不应该争正宗。

张立文:对,符号本身有它的意义,南孔本身有他的意义。一个,他有凝聚的作用,他有一定凝聚力。南孔不管怎么样,传到这里以后,他作为儒学的符号,这个符号本身有凝聚的作用;还有一个,他有向心力,作为嫡传,具有一定向心力。但是从思想来看,也有一些实在的作用,思想不局限于宗族里面,子孙里面。儒学具有普世性,你也可以接受,我也可以接受,其子孙可以接受,不是他的子孙也可以接受,如果当做一种血缘关系,它便有限制,思想没有限制。儒学传到这里以后,同本地相结合,产生了一些与原来山东儒学不同的特点,这就是说,儒学会随时间和地域而变化,我想,儒学作为一个符号也会变化。

主持人:儒学也是符号?

张立文:对,儒学也是符号,儒学不能看成仅仅是孔家的东西,儒学这个符号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的源头活水之一。(压题图片:衢州孔庙)

编后记:由中国社科院和衢州市政府联合主办的“2006中国衢州国际论坛”于9月28日在有“南孔圣地”之称的衢州市召开。会议期间,我们邀请了张立文等四位儒学专家,就南孔儒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访谈,这里予以摘要发表。

第二篇:校本研修结题报告

校本研修结题报告

----课题:初中数学自主性学习学法指导研究

根据富教发2012(8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成立数学组课题研究小组,确立《初中数学自主性学习学法指导研究》为研究课题。2014年9月起至2015年2月,历经将近一年的时间,课题研究小组认真制定实施细则,团结协作,在学校和全体同志的大力支持下,完成本次课题研究,达到预期效果。现就本次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如下: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反对填鸭式、注入式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面向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学习上获得主动、自主和独立。

新课程改革如一缕清风,给我们的头脑注入了新的思想,但同时也给我们的老师带来了不少迷惘。不少老师提出:《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那么,怎样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放开学生手脚的同时,我们老师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我们在学习方法该做怎样的指导„„怎样澄清这些问题的认识成了我们全组教师共同的心声。而实践证明,本校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较多是数学学习方法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前,不知道如何预习;课后,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外,不知如何复习;诸如此类的问题,实在不胜枚举。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我们教师作好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学法指导。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让我们的教师走出自主性学习教学的误区,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这对学生全面扎实地掌握知识,发展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步出校门后,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和步骤

课题实施时间1学期:2014年9月-2015年2月。

⑴ 准备阶段:2014年9月,资料文献的准备、信息收集;学习讨论,进一步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及观念,确定课题目标与课题内容,成立学校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

⑵ 调查阶段:2014年10月,现状调查与分析,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现状,包括师生对自主性学习的认识与观念、现有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分析对现状对研究的影响。初步研究初中数学自主性学习的方法、途径和策略。

⑶ 实验阶段:2014年11月---2014年12月,研究工作全面展开,进一步研究数学自主性学习的方法、途径和策略;研究数学自主性学习在阅读、说话、作文、测评、练习等各项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研究数学“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⑷ 结题阶段:2015年1月---2015年2月,分析、反馈、总结提高,编写经验论文和学生作品集,并撰写结题报告。进行成果鉴定及推广研究。

三、实施课题的原则的原则与策略

1、原则

⑴、实用性原则:创新性数学作业研究目的在于改善教师传统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素质。它不能成为一个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没有活力的框架。相反它应该成为一个与实际教学紧密联系的有着丰富内容的灵活的能够不断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系统。

⑵、差异性原则: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读“无差异的文章”,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所以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设计“创新性数学作业”和 “分层作业”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那一组作业和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外阅读材料,摘到属于他们的“桃子”。

⑶、人文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发展,为每个学生创设参与锻炼及展示才能的机会,让每个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学习之中。

2、有效的实施课题研究的策略 ⑴、建立课题组,形成管理网络。由校长顾问,教科室监督,课题负责人组织实施,组员具体开展,做到分层管理,步步落实,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运行。

⑵、注重教师培训,加强理论学习。

实施“学法指导”的实验研究,对教师的教育思想和业务素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组内首先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弄清“学法指导”的实质和任务,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

⑶、强化过程,加强全程管理。

首先开展课题研讨活动,使研究者明确研究的任务和目标;其次是加强调查研究,把握学生在实验前、中、后三个不同阶段的学法水平,以有的放矢的实施指导,不断修正课题研究方案,使课题研究工作更趋科学化和规范化;再次是开设学法指导课,选择课题承担者根据各自研究的内容上好实践课,供大家观摩学习;第四是督促全体组员不断总结,积极撰写论文、心得体会、个案分析等。

⑷、改革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法指导实验研究的主渠道。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同时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法、经验研究法、文献法、个案法及总结法等教育科研方法。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课题研究的实践成果。

(1)按照研究目标,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学习能力明显增强。(2)初步完成自主性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与设计,基本形成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自主预习——明确目标——自学指导——自学检测——合作探究——课堂小结——当堂训练”。

(3)实现学习方法的科学化,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

(1)通过研究总结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基本模式:“自主预习——明确目标——自学指导——自学检测——合作探究——课堂小结——当堂训练”。

(2)总结数学学习中的自主性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关注学情,通过课堂教学,培育学生自主、快速、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关注学法,通过科学引导,培育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学习的能力;关注发言,通过表达训练,培育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发言的能力;关注问题,通过质疑培养,培育学生自主质疑问难的能力;关注评价,通过激励评价,培育学生自主评价学习、评价他人的能力,通过艺术评价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品质。

(3)探索出评价数学自主性学习方式的评价模式: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评价时以激励为主。在课堂评价中,我们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把握、理解是否正确,更要让学生在互评中评出自信,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另外,高度关注后进生和学困生,让全体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结论。

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形成了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性探究学习的基本模式:自主预习——明确目标——自学指导——自学检测——合作探究——课堂小结——当堂训练,在该模式的指引下,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显著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养成了自主性学习的学习习惯。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1、教师对学情掌握不够全面,自主学习时间安排不科学,无法保障自主学习高效率。

2、从课堂实践来看,教师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是偏重于预设性指导,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解决,在指导上还是偏重于知识的讲解,缺乏学习方法的指导。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自主学习方法只是处于掌握层面,灵活运用能力还需大力提高,创新学习方法的能力更是今后必须尽力提高的。

4、教师的理论学习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交流,让理论更好地引导、服务教学实践。

5、依然坚持以课例研究作为推进小专题研究的主要途径,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以研促课,打造科学的自主学习课堂。

顺阳初中数学课题小组:同亚彻 申水英 张登辉

2015年2月

第三篇:校本教研结题报告

《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途径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010.11 常州市潞城中学

沈雪萍 金建斌

一、课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我们步入了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的知识社会,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人们史无前例的体会到知识的力量,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感受到人才的可贵。教育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

教育的现代化和新课程改革是当今我国基础教育的两大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教师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是必然的选择。不论是青年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都需要在自己工作岗位上思考如何走好专业化发展的问题。而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1)什么是“校本教研”:

一般来说“校本”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校本教研就是要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分析筛选出对学校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有价值且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来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的结果用于教学实践的改进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也就是说,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和为了学校的研究。2)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的研究已经有很丰富的结果,如开展校本培训、课题研究、反思等多种途径,但落实的具体的学校,会因为每个学校本身不同的特点而有所不同。

校本教研实质上是将学校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使教师成为校本研究的主体,最终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既相互渗透又互为促进的关系。

因此,我校开展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的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由我校教师的结构现状决定的。

在当前教学实际中,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流于形式,且被一线教师当作一种教学之外的额外负担,活动效果不理想,校本教研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同时,我校教师构成已经呈现出年青化的趋势,35周岁以下的教师约占到68%,工作3年内的教师达29%,工作时间在4-8年的占到38%,(到目前为止的最新数据35周岁以下的教师约占到13%,工作3年内的教师达8%,工作时间在4-8年的占到45%,)如何尽快促进年青教师的成长也是学校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探索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的途径,以提高我校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和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目标

1、建立与完善富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制度与实施方案,提升我校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2、建立校本教研有效性的评价方案。

3、通过实施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参与课题的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研究内容

1、了解与分析我校校本教研现状,建立与完善适合我校的校本教研制度。

2、研究校本教研有效性的评价方法,以及校本教研成果的呈现方式。

3、完善《校本教研资源库》的建设,以及资源库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有效应用。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

五、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7.11-2008.1)。1.课题组的成立与管理

学校一把手校长任课题组组长,教科室主任为课题组具体负责人,学校全体行政与学科教研组长教学骨干作为组员。整个课题组成员负责心强,教科研有一定的经验,从人员配备和组织管理都能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2.组织理论学习。

组织课题组主要成员(包括各教研组长)学习校本教研相关理论,以专家讲座与自学相结合。主要学习材料如下:各科新课程标准、《教育科研功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教育科研:从课题申报到成果发表》、《反思型教师与行动研究》、《课程变革与》、《教师成为研究者》等。通过学习课题组成员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了解校本教研的多种形式,使课题组成员成为了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组织者。

3.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对全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设计《潞城中学校本教研情况调查问卷》,召开部分教师座谈会,了解教师们对我校目前校本教研情况、效果的看法,了解老师们的想法,并请他们提出建议。(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08.1-2010.5)

通过准备阶段的工作,课题组有针对性的设计试验方案,开展研究活动。1.学习培训,更新观念,提高教研有效性。

由教科室利用集体业务学习时间,邀请校外专家给全体教师进行有关校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讲座,同时以校教师论坛的形式介绍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经历,并介绍相应的案例。更新的教师观念,使教师重视个人专业成长与发展,使教师们主动参加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定期请市里的有关专家做教师专业成长等专业讲座,进行课题等业务培训。通过这些讲座,更新了教师的观念,为有效实施校本教研在主观态度的基础上打好基础。2.完善、修改制度,保障教研有效性。

①修改完善部分制度

改进和完善《常州市潞城中学听课制度》,调整了不同听课对象的听课数量,实现不同层次的听课。同时提出对听课的质量的要求。重新设计了听课记录,增加了栏目设置(增加了“优点与亮点、不足之处、改进建议”三个栏目)从形式上对听课提出了要求,促使教师带着目的听课,并在听课时记录自己所思所想。课后与被听课教师及时交流,对一些疑问进行研讨,在日常教学中开展教学研究。改变了原来听课只是做记录,也没有课后交流的无效状况。

修订《常州市潞城中学集体备课制度》。优化原有的集备形式,重新明确备课组长的职责,发挥组长的带着作用。在管理方面加强了对集体备课的考核力度。

修订《常州市潞城中学优秀年级组、教研组评选制度》,从制度上加强年级组与教研组建设,明确了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的职责,促进两位组长发挥组织管理作用,从组织上保障上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②对活动时间安排进行调整,使之更有利于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

原本的安排是单周二为集体业务学习,双周二为教研组活动,周三为教师会。

现改为单周二为教研组活动,双周为年级组活动,单周三为教师会,双周三为集中教师业务学习。从活动时间上比原先多,同时也增加了年级组活动的时间,两者相辅相成,在教育与教学研究上双管齐下。

③对各类校本教研活动内容提出明确要求。

实行教研组活动主题制。改变了原来各教研组活动以传达工作、布置任务为主的形式,使教研组真正成为开展日常教学研究的团体。在学期初始时,各个教研组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组内的校本教研计划,提倡以主题活动进行的实践研究。政史教研组选择磨课,以提高课堂教学研究能力为突破口,提升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数学组等开展“同题异构”活动,语文组以论文案例的写作为主题的研讨活动。

3.加强管理,组间交流,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对于教研组与年级组活动,校行政带头认真参与,发挥带头作用。同时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做好活动情况检查记录,并在校园网上公布检查结果。同时,要求各教研组在校园网上发布活动内容记录。定期组织教研组长互相交流工作经验,改变原来的各自闭门造车的情况,通过交流与学习,提升教研组长的组织能力和教研能力,促进教研组长迅速成长。4.活动与竞赛,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竞赛,激起教师们的竞争心,让教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我们有计划的组织一系列的评优活动。《潞中优秀教学反思评比活动》,《潞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竞赛》,《潞中教师三年发展规划评比》《校骨干教师评选活动》《优秀教师成长论坛》等活动,这些活动与校本教研活动紧密结合,以竞赛促有效性。

在青年教师赛课活动,由原来的个人单兵作战,改为先教研组协作,“说课-反思-修改-试上-反思-修改-定稿”这样的过程,这样做,不仅提高了赛课的质量,在合作与提高,实现共赢而且对组内教师在此过程中得到提高。

通过多样的活动与竞赛,我校教师间的教研气氛日渐浓厚,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明显提高。在市区的教学调研中受到好评,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近几年年中考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省、市、区级学科教学竞赛中,有多位青年教师在取得好成绩。详见附件。5.根据校本教研的主题与内容,从多个层面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课题组认为,要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必须要根据活动主题来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体现学科特色和以人为本。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根据教师的年龄、教龄、在五级梯队所处的位置,结合个人的发展规划,我们分层次召开座谈会,结合个人与学校发展的具体需要求,进行专题讨论。

针对学科特点,在涉及到具体的教学方面的专题讨论,我们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结合学科特点,开展教研活动、如听课、说课、评课、教学设计研讨、同题异构等有关活动,效果较好。

对于课题培训、班主任工作、教育思想方法的研讨,我们进行学校层面的校本教研活动,进行集中研讨。比如日常的业务学习就采取这样的形式。在2010年上学期,我校开展“减负增效”讨论活动,先是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形成发言,然后在全校教师会上以论坛的形式,由各教研组代表交流发言,取得很好的效果。6.建立与完善《潞城中学校本教研资源库》,充分利用校本资源

课题组认为,很难用一种量化的方式来衡量校本教研活动的成果,而且由于校本教研活动的特殊性,活动的成效不一定立刻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我们经过反复思考与论证,于2008年开始建立与完善《潞城中学校本教研资源库》的工作。

第一阶段:我们向全体教师收集案例与反思,进行筛选与分类整理,上传至《资源库》。并要求在校本教研活动中阅读、点评这些案例与反思。

第二阶段:课题组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案例与反思的基本写作知识。以及案例与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在校内开展案例与反思评比活动。学校规定了每位教师每月上传1-2篇案例或反思。课题组组织专人进行评比,并要求教研组定期组织组内成员进行案例点评。

组织新教师学习《资源库》中的案例,能过阅读优秀案例学习案例与反思的写作,二是中吸取优秀的教学经验以丰富个人的教学经验,尽快缩短与优秀教师的差距。

第三阶段(现在进行中),动态调整《资源库》的分类,使之科学合理,方便教师应用。同时,长期向教师征集优秀的案例与反思,以及校本教研的主题活动方案,篇二:校本研修结题报告 文档

校本研修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

结 题 报 告

富平县漫町初中

田 江 寿 2013年12月

《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富平县漫町初中 田江寿

摘要:我们课题组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为了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我校物理教师团队的不断进步。从2012年12月立项伊始,历经一年多的实践研究,通过严密的课题论证,专家指导,理论学习,大胆实践,不断反思,我们认为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初步实现了研究目的。科研目标初步基本达到,育人目标也初见成效。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实效性 策略研究 团队成长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一轮的初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已全面实施。初中学校的物理教学实践如何有效展开,以及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新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任务,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晰。物理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但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广泛存在着“学生学得辛苦,教师教得辛苦,但大多数情况下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益差”的现象。在新课程培训中,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教师的观念有了一定的转变,教师的行为、角色有了一定的变化,在落实物理新课标的进程中,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然而,当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不难看出,我们离物理新课标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三维目标得不到真正的落实。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为尽快扭转现状,我教研组于

2012年12月向学校申报了市级研究课题《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水平,这是物理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处理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初中物理老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本课题旨在探讨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和实施,寻找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期形成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推动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探求有效教学策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与发展,使课堂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2.通过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促进新课标的落实,整合一些物理教学资源,提升我校物理教学水平。

3.通过有效教学研究,揭示学生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催生我校物理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成长,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系统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功能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研究有效教学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有效教学系统结构,协调有效教学各要素关系,使有效教学系统的要素、环境、目的达到最优化。

(三)美国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学生一个人在数理逻辑上智能领域有多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开发学生优势智能领域,要在教育中彰显学生个性,实施个别差异教育,使拥有不同天资和禀赋的学生在实施个别差异教育中能够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一)科研目标:总结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初步形成新课程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基本理论;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拉动电子教案、课件、资料的编写,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设施辅助教学,促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我校物理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3达到教师学习培训的有效性、教师的教学的有效性

(二)育人目标:将有效教学理念深入教师心田,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可持续发展; 1.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从而达到学生成长的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2.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及策略

(一)基本内容: 两年多来,课题组坚持“科学、有效、创新”的研究思想,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研究如何使教师拥有有效的理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本课题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关研究:

1.开展调查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

2.学习有效教学研修及相关理论,更新教师观念,丰富理论水平。

3.在理论指导下,开展有效教学实践活动,总结实践经验,探究有效的教学模式。4.对有效课堂教学课例、案例进行研究。

(二)研究策略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与切入教学的角度,找到个性化教学的视角。在教学过程中,培植学生的兴奋点,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善于抓住学生活动中的“错误点”、“争论点”、“困惑点”等展开教学,促进课程意义的生成和发展。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潜能。把握教学过程整体性和结构性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以经验总结法为主,通过理论学习、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策略及有效教学模式,确立有效教学的目标体系,同时在研究中辅以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和活动实践的方法,确保课题研究得以有效实施。

(一)调查研究法:通过多种形式(问卷调查、统计、座谈等)对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结论。

(二)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关于实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为本研究提供科学性依据和可借鉴的资料。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为实施方案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篇三:经贸学校校本研修结题报告1 校本研修的实效性是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直通车 ——《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校本研修与专业发展的实效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第一、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高质量的教育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教师,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共同目标。

第二、是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需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离岗培训日益显得力不从心。如何使教师教育在体制上、内容上、模式上、方法上有所创新,真正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上不断探索。

第三、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就是师资与技术的发展不平衡,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不同步等方面。这就需要我们职业教育的教师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结合学校的实际需求进行学习和培训,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所以中职学校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性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通过研究,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通过实践探索,从中总结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方法、模式,推动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和范围

(一)概念界定

1、校本研修:校本研修包含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两方面含义,具体指:为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求,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统筹规划和指导下,由基层学校组织,以基层学校为主阵地,针对学校和教师实际,由学校自主确定研修目标、研修内容、研修方式,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一种继续教育活动。其中校本培训是校本研究的基础,校本研究是校本培训的拓展。校本研修的目的是让教师从“教书匠”发展为“研究者”,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自身寻求教育专业素养的提升和获得专业特征的活动和过程,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机构、教师所在学校采取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二)研究范围

课题研究的内容范围是针对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进行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我校的教师情况。即如何使我校教师与教改一起成长;如何使教师在校本研修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注重教师发展成长的实效性。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中职学校学科教师的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二)中职学校学科教师的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效研究。

五、课题研究应把握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以教师和学校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地进行,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2、实效性原则: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以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内容,以行动研究和案例分析为主要方法,在问题解决中增进实效。

3、主体性原则:学校自主研修,自主管理,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4、协同性原则:实现校内教学、科研、培训的有机整合,对外与培训机构良好合作。

5、开放性原则:注重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注重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寻求援助。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校本研修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和调查,了解当前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现状,提出方案,写好调查研究报告,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教育工作者从实际情况出发,与科研人员合作,共同解决教育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3、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理论和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开展深度研讨,撰写经验及相关案例、教学反思等,及时交流。

4、反思实践法:课题研究是校本研修的一个载体。在实践与研修中进行反思并不断反馈调节,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三)校本研修实效性运作模式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准备阶段(2008年10 月-2008年12 月)1、2008年10月我们组织参加了教育学院组织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课题,我们根据职教部《校本研修与专业发展》子课题,选定了适合我校开展研究的《校本研修与专业发展的实效性研究》,并成立以教学副校长于昊同志为首,以科研处为主,教学、实训为辅助,骨干教师参加的课题组。并在全校召开了贯彻市《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的解读大会,让全校教师认知吉林市《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的主旨、意义和该项工程的实施方法。

2、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吉林市《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并讨论我校的二级子课题《校本研修与专业发展的实效性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3、我们结合课题研究,制定2009年工作计划,将课题研究变成工作内容,实现问题即课题、工作即过程、成绩即成果的校本科研研究。

(二)实施阶段(2008年12月-20010年12月)

1、抓基本技能,提高教师基本素质

学校围绕校本培训的实效性方面所做的是,进行教师基本技能和基本功的培训,强调教师从基本技能开始,提高自身素质。每周五下午由教务、科研和教学督导共同完成,围绕教师教学的十大基本技能开展讲座、讨论。同时也对教师最基本的语言技能、板书技能和教师两笔字加强训练,外请书法教师到校指导,在学校教师中掀起了练习硬笔书法的高潮,学校也定期进行我校教师两笔字的考核,优秀者奖励,良好、及格的教师还需二次、三次考核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至今为止,我们已经进行两笔字考核三次,先后 名同志两笔字考核过关。同时我们加强教学管理落实《教学管理规程》和我校的《教学一日常规》,每学期对教师进行学生测评、教学领导听课评价,教学材料检查(教案、听课记录、业务学习笔记等)并且对优秀者给予表彰鼓励。为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创设条件。

2、抓专业教师,培树教师队伍成长,我校的教师队伍状况是文化课教师年富力强,专业课教师相对的年轻。面对这种情况下,我们学校开展拜师结对活动,选择20名教学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的高级教师或省市骨干教师,承担导师任务,让每位年轻的老师,在经贸都有一位导师做指导,让其在教育、教学、专业等多领域同步提高。抓住国家和省市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让一线教师充电学习,鼓励教师学习提高。同时在一些单项学科中我们还及时更新知识,在目前的培训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利用寒暑假期选派计算机专业、电子专业、电脑美术专业的教师利用假期充电,学习新理论和新技能。先后学习了《动画制作》、《局域网搭建》、《汽车电器维修》等最新领域的技能。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例如在2008年学苑杯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专业教师李明锐老师、张洪铭老师、李翠玲教师等等都是通过导师一对一的指导后迅速成长的代表。在2010年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校各专业教师又载誉归来,八名参加市大赛的选手中李洪媛、刘松滨获一等奖,于红岩、李海霞、郑艳玲、李明锐获二等奖,宗驰鸣、姜京爱获三等奖,其中李洪媛、刘松滨、李海霞、郑艳玲、宗驰鸣代表吉林市参加省选拔赛,李洪媛、郑艳玲将代表省参加国家大赛。同时我校在09年省说课大赛中取得好成绩,于洪岩代表省参加国家大赛,获得文秘组一等奖,马驰野获书法组三等奖,刘松滨获物流二等奖,也同进我们也注重树立专业教师典型,在市精品课评比中原定的四位做课教师,有三位是文化课的老标杆,在实际的评比审定前我们调整了原定计划,由年轻的专业教师挑大梁,在只有王红柳一位专业教师的基础上,又由电子技术专业的孔红霞、2计算机专业的李明锐及物流专业的张晓春三位年轻的专业教师代替三位文化课教师,取得不错的成绩。在课题名师培养中我们也是推出一线的专业教师参加培养。今年的教师专业技能大赛中我校教师也取得优异成绩。在通过培树,加快了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快速成长。

3、抓学术活动,营造科研教研氛围。

在学术工作中,我们注重校本科研,关注过程研究,每年我们都组织教育教学案例交流活动。2009年我们又进行了教育教学学术年会活动,在五月份的活动月。利用三个星期里通过“案例”、“论文”、“校本教材编写方案”和“教育教学论坛”等四项活动,展示经贸学校一年的科研成果,并通过这项活动来推动课程改革深化年的进程。2010年,我们将在10月份进行教育教学学术活动月活动,介时还将增加省级课题结题展示、专业课程 开发活动交流活动。课题研究中,参研人员自主申报,积极性强,不留死角;学校鼓励科研活动,参研人员热情高。在09年的校本教材编写方案的展评中有九项校本教材编写方案出台,前期工作及部分初稿以经完成。有望在今年的市评比中参评。基础教研室的《3500常用字及经典颂读》、《法律常识读本》、英语教研室的《旅游服务及文员英语》、市场营销专业的《推销实训》、物流教研室的《物流仓储》、旅游服务及文员专业的《实用礼仪》、电子技术专业的《电子实训》、计算机教研的《计算机基础》、电脑美术教研室的《实战pop手绘设计》。这些内容基本上涵盖了我校的各个专业。我们也计划在今后的几年中,每年推出一部分,就可以使我们的学校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我们的老师也能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4、抓教学模式,创设校本科研品牌

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是我们在2008年在我校的表现教学法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浙江职教经验,创设出一种适合我校教学的一种新模式,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通过学习、调研、分析后拿出改革方案,经全校教师多次讨论和理论培训,在2008年11月在全市课程改革年的经验交流现场会中我们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典型我们在去年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现场会的鼓舞,2009年进行教学模式的深化活动,在全校各教研室进行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研究课活动。从四月份开始到六月份,每月进行两到三个教研室让全体任课教师都上一节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课。然后进行研讨提高。在下学期进行全校教学模式课的展示活动推出十节课在全校进行展评。2010年的上半年,我们结 合模式改革进行了教学设计说课、说教材活动,任课教师全员参与,让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发展得到真证实现。做到了人人懂模式、人人用模式,人人创新模式。让青年教师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充分得到锻炼,成长。学校的科研品牌在学校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更加深入,扎根、开花、结果。

5、抓团队培训,加快教师成长步伐

团队培训中的团队有两层意思,其一,培训者是一个团队;其二,被培训者也是一个团队,同时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共同属于同一个团队。也就是说,团队培训中的培训者与被培训者有着共同的目的和愿望。

团队培训的原理是产生于行动导向培训模式,以往的培训是以培训者为中心,一讲一听;而团队培训,则是以被培训者为中心,被培训者是学习者也是培训的参与者,他们需要共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学校“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研发与推广过程中使用的就是这种培训和推广模式。以往的培训推广都是经过学习-培训-讨论-研究课-汇报课-全面实施这些所有的步骤后,才能完成推广任务。因为所有的培训都是在课余的时间,教师一边在常规教学同时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要逐步抛弃以往比较成熟的东西,是非常痛苦的,这一般需要二到三年的时间才能全面完成。而我们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好在我们在假期有了比较集中理论学习培训,研讨和解读了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这项工作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端。直接进行团队研究课,具体的做法是,培训团队也是五个人,教学校长于昊、教务处赵原、科研处李灿锋、实训处吴群、教学督导寿吉明。然后从各教研室再抽出一名教学骨干,进行先期集中的培训,然后培训者深入各教研室,与教师们共同研讨、设

计教学方法。每人承包负责两个教研室,如:于昊校长负责电子、焊接教研室,赵原负责英语和电脑美术教研室,李灿锋负责营销、物流、旅游和德育教研室,吴群负责计算机教研室,寿吉明负责语文数学等基础课教研室。由培训者与各教室再一次组成一个团队,共荣共辱。通过小组共同备课,讲课(同类专业),然后让先行一步的老师为全体教师上研究课,在研究课中不是为学生上课,而是全体教师以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进行听课和评价,培训人员对每个环节加以指导,教师可以在听课的过程中提异议,讲课教师也可以随时更正教学方法,讲完后,大家共同讨论和评价,不是讨论讲课教师的得失,而是共同探讨教学模式的运用。然后在第三、第四周各教研全面铺开,进行说课,讲课(在教研室内部)。经常用一整天的时间,在教研室,没有课的老师进行轮流说课,第二天就在模块教室或实训室进行上课,没有课的老师当听众,当某个教研室的某位老师基本成熟时,就在当周的周五进行全校的研究课,每一次研究课都有一次提高,每一次听课,其实也是一次培训、一次学习。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培训者是引领者,被培训者是学习者也是参与者。这样我们就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教师们在这样的衔接紧凑的,实践性强又非常具化的培训中,收效成果是非常显著的。

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我校的校本研修更加内容丰富,针对性更明确、实效性更强。

第四篇:校本教研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校本教研现象由来已久,最早的教育家孔子、苏格拉底就具有这种基于自身办学、基于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思、研究的最初理念,进而提出了有名的教学思想和原则等,后来许多伟大的教育家也对学校教育教学都提出了研究与思考的思想。

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尤其是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实行,人们开始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师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目前此项研究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是:研究其内涵和特点、理念和原则、制度、内容和方式等方面。

首先它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调查显示:将近3年的新课程改革试验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新问题、新困惑也层出不穷,诸如,教师所面临的困难、课程资源匮乏、评价制度滞后、课堂教学改革不尽人意等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仅靠专家的指导是不够的。实践证明:开展校本教研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其次它是素质教育的需求。陈至立在2001年6月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在一些地方就像有的同志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由此可见,重视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的素质教育就成为新时期课程改革的一项艰巨任务。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必须基于自己学校的现实,寻找自身的办学出路和办学特色,这就热切呼唤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不可避免地,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发展就迫在眉睫。

它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近年来的有关研究报告在总结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时明确提出:“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并且还指出,“违背教师意愿”或“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的实践智慧”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话题,而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发展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智慧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主要内容:

1、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2、以校为本教研活动的运行机制、运作模式,尤其是科组有效运作机制的研究;

3、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4、校本教研队伍的建设;

5、小学校本教研制度的专业支持与条件保障;

6、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评价指标和监控、管理机制。

研究本项目的科学意义

1.近年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智慧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对教师校本教研能力发展的研究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具有理论借鉴意义。

2.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4年9月试行以来,已有3年了,2007年将全面启动新课程。对其试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迫切需要找到切实有效、可行的途径去解决,实践和经验证明:校本教研必不可少。本课题对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发展作一探讨,并尝试提出教师校本教研能力发展的策略,为今后学校、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提供借鉴意义。这是本文所力图实现的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操作的方法和步骤:

基本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本质上就是应用教育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真实问题,因此,它是本项目中比较适宜于教师的一种研究方法。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当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使“研究的意识”贯穿于日常的具体教学生涯中。我们认为,行动研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1)主要用于问题诊断过程和课题立项阶段的多角度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2)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的试验研究日志及教学反思录、试验课的课堂观察记录、师生互动情景的数码照片记录、教学录像片段记录、教师和学生的个案研究等。

研究实施的几个步骤:

1、筹备阶段(2005年12月—2006年元月):广泛宣传,制定方案,召开开题会,教师学习,访谈,确定试点学校,初步实施等。

2.项目实施阶段(2006年元月—2007年10月)队伍建设,科组运作,专题研讨 , 现场交流、外出学习参观,检查总结评比等。

3.项目评估、总结阶段(2007年10月—2007年12月):对项目进行评估,完成项目研究总报告以及成果的集结和资料的整理等。

四、课题的实施和成果

几年来,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实验学校的各个科组和每位教师都积极地投入到研究中去。在此期间,探索出了一套保障新课程实施的、适应本校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富有时代特点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起有效的科组运行机制,使科组活动能够具有研究和学习能力,并且成为每个教师发展的舞台;形成了完整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评价体系和监控、管理机制;完成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建设了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

(一)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有序和高效地开展。

1、规划到位。教研室从全县角度,客观分析我县教研现状,制订全县校本教研三年中期规划,提出对各实验校、各校学科组的具体要求,并设计了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以规划引领各校校本教研工作。学校各科组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让教师主动构建个人成长历程,激发内在成长动力。教研室要求实验校全体专任教师人人制定一份详实的《个人成长计划》,此计划既是学校“教师成长档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指导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依据。《教师个人成长计划》是以一学年为周期,要求教师从师德、教育、教学、教研、教育管理、基本功等方面拟定自己的发展目标、确定互助伙伴,并制定达标措施。

2、组织到位。建立起以学校、教研组、教师组成的三级教研网络,形成一个校长亲自抓、科研处负责、教研组抓落实的校本教研的管理网络。这个网络运行畅通。

3、制度到位。

首先,为规范各校的校本培训,教研室先后出台了《扶风县校本教研室制度建设制度汇编》小册子,内容包括:学校校本教研管理章程、学校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制度、学校校本教研学习制度、学校校本教研培训制度、学校校本教研检查制度,对校本教研的活动进行宏观上的指导。其次,各实验学校制定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师徒结对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4、人员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县教研室教研员的包片抓校、蹲点制度。为搞好校本教研,县教研室全部致力于教研工作,从领导到教研员,根据各自的责任权限和他们的特长,他们分别参与到基层学校相应的教研组,支持教研组长工作。向组长全面分析学校的教学状况,引导他们既能看到教学上的优势,又能明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教研组长以及科组成员一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指导教研组长根据目标一步步地探讨实践。平时要求每一位蹲点的教研人员还必须参与教研组的活动,与组员同学习、同讨论、同研究。坚持随堂听课评课制度,每学期结束时,还要帮助教研组总结教改经验,以巩固研究成果,激励教师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在科组自评、成果展示的基础上,评出优秀教研组。这样做的目的,有助于加强教研室对各实验学校教研组活动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及时发现和总结成功经验,推广先进教研组经验,创设良好的教研环境氛围。

在各实验校,实施教研活动组长负责制、集体备课备课组长负责制。即各教研组的活动由组长负责,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负责,学校领导各联系一个组,指导并参与各个组的教研活动。

5、激励到位。

各校制订了针对教研组的考核内容,主要从教研组的思想建设、活动情况、承担公开课的情况、科研成果、“学生的得奖情况、资料的积累、教研组活动记录、学习内容、公开课教案、科研论文等方面进行考核,还有加上平时教学常规检查的情况和行政人员对教研组活动的评价,这些方面对教研组进行考核。这样做到了过程性考评与终结性考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县教研室每年对各校教研组工作进行总评,评出优秀教研组,并对其进行奖励。

(二)、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引导教师自主发展。

课堂案例式教研

案例式教研分为自研式汇报课、出外学习课堂实录、多人同上一堂课。

※自研式汇报课:

每个学期每位教师在校内上一节研讨课,要求执教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自己的研究思想,体现研究的价值,凸现自己的研究特点。

※出外学习课堂实录:

教师出外学习自身教育理念得到提升,回校之后针对教学实录谈自己的感想,引发其它教师的共鸣,形成共同参与并提高的局面。

※多人同上一堂课:

两三位教师上同一个内容,按照各自对教材的解读进行40分钟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演绎;这样一种课堂教学形式给教师们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除了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积极调控等之外,更需要临场的教学机智的发挥和对课堂教学中精彩生成的把握。多人同上一节课这样的教研形式对教师业务成长有真切的帮助,让教师在自己的实践中,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营造了一个有效、务实、探索的教研氛围。

通过多种途径的案例式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研讨、亲身体验,让新的理念在研讨中得到内化,认识在研讨中得到升华。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边教边悟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其专业发展的实践和能力。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超越的动机。课题组在学校教师中开展 “边教边悟”活动,要求老师们把自己平日里所教、所悟和所感写下来,教中悟,悟中学,学而后教。通过边教边悟,营造了学习研究的氛围,提升了教师们的理论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个别而又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反思和合理的规划。

※经验分享

教师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有了各自的实践体验,就需要进行经验总结。总结之后也需要我们给一个平台给他们进行经验的分享。因此我校每学期在教研组内都有一次经验分享,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把自己的特色进行展示。

(三)积极开展各类专题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大赛活动

为配合宝鸡市教育局开展的“强师兴教”工程活动的进一步展开,我县教研室每年组织开展一届“教学新秀能手”大赛活动。按照市上赛教要求的几个环节,组织一系列教育教学大比武、大练兵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一般情况下,我县的大赛安排在每学年的下学期进行。步骤为: 10月份,全县性说课比赛,由教师的说课和听者提建议构成;11月份,分科组的精品课大赛,以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为主;12月份,思课活动,由教师的反思和答辩组成;来年1月份,个人和科组分别总结。最后评选出县级“教学新秀能手”,来年推荐上市参赛。

教研活动专题化

专题化主要是指每次活动再不是随意地指派几位老师上几堂公开课,然后大家评议评议完事,而是代之以有明确的研讨主题,而且这个主题还必须是这门学科教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或突出问题,特别是要求通过研讨,能总结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得出相关结论。

各实验校教研组每学期都有专题研究的任务,在一学期贯穿始终。我们将一个学期的研究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专题,每个小专题落实到教研活动,成为教研活动的一项主题。如全县小学语文科组2004学年的研究专题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在这个研究任务之下又分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型模式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方式研究。

“五个一”工程

为了使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迅速成才,各实验校应积极开展教学练兵活动,努力实施“五个一”工程。“五个一”是对同一教学内容从备课、说课、上课到思课、评议一气呵成,其中前四项由同一教师完成,评议由科组成员完成。每个教研组每周推出一至二位教师,轮流进行,其余教师参与听课评课。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师对“课”的设计实施、评价有一个完整的体验,与教学实际衔接紧密,对提高教师对“课”的驾驭能力有明显实效,也有益于及时发现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这项工作的实施,为年轻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成长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建立良性运作机制,建设学习型教研组。

1.加强教研组建设

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组织,它的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一个学习型的教研组在推动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要求教研组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开展课例研究。制定教研组长学习制度。每月固定教研组长学习的时间。教研组学习制度,每周安排有各教研组的科组活动时间,科组活动的内容分为思想和业务学习两方面。建立异校交流制度。每个学期和省内外知名学校的教研组至少交流一次。

第五篇:《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校本教材”要借重地方资源,以学生为研究对象,学生身边的事物为研究内容,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而自主开发。目的为创建学校办学特色,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我校承担的《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是基于农村地区广大师生对家乡资源的熟悉与了解这一前提开展研究的。我们立足现实,体现农村特色,通过明确目标,制定方案,规范管理,精心实施。依托农村特色乡土文化与自然资源,通过资源搜集整理,研究讨论,操作提炼等环节的逐一推进,突破了校外资源与校内学生协调相融的瓶颈,取得一定的研究效果,初步完成《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艺术创作与自然资源》;《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三套校本教材,为后期此课题更为深入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关键词】 校本教材 开发研究 农村资源 地域特色 【正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统一设置课程,所有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课程计划、一套课程标准、一套教材,教材开发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难以顾及地方性。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以小学教学为例,教学模式由封闭式、单一化逐步向开放式多元化的转变。教师千方百计的将各类农村资源引入课堂,特别是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株植物,一张照片、一个故事都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为教师开展特色教学之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学校和

/ 25

教师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自行组织教材,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既实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又兼顾了每一个体的积极发展,达到了社会与个体的和谐统一。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一规定给了学校在国家与地方教材之外开发校本教材的权利。为尽可能地满足乡镇、学校、学生间的差异性,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域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可能提供了可能。开发校本教材成为学校、老师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选择这一研究课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开发校本教材,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的因素,要以学生的学习实际需求为基础,尊重教育规律。学生的兴趣非常广泛,开发者要针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因势利导,既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充分发挥,又能更多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学校办学特色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另一重要因素。校本教材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也自然地要反映一所学校的传统和优势。是一个区域文化的展现;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表征。通过深入挖掘学校、教师、学生、乡镇周围的一切可利用资源,科学的收集、整理、归纳各种文献资料,开发适合本地区、本学校教学活动的教材。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教材开发模式,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土壤和环境以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的课程。正是基于这样前提,在市区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的指导下,我校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材开发能力,以及农

/ 25

村学校周边丰富的自然资源、淳朴的民俗民风、厚重的历史积淀,决定进行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以期能开发独具特色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校本教材。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课题的界定

农村:农村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居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广大群众,由于课题研究者生活、工作地域的局限性,本课题所指的农村主要指课题研究人员的工作和学习的区域。

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田园生活、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农作物种植管理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

农村小学校本教材:以农村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依托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教材。它能帮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意识。教材突出学校地域特色与文化背景,培养小学生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思想感情,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理论的假设

我们曾对教育发展的态势、教育面临的改革、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到底

/ 25

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打造农村小学教育的特色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做过深入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于是,我们想到了乡土文化。

徐特立先生认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我国各地民风迥异,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乡土文化。这些乡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学校将通过各种活动挖掘家乡乡土文化资源,将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课题的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农村小学开展校本教材研究,同时探索出一条充分利用身边现有资源对学生开展特色教育的模式,成果在广大农村地区具有推广价值。

(1)通过课题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展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发展,打造农村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师生的资源利用意识、文化创造意识,陶冶师生情操、丰富师生情感,探索出可供开发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在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上创新。

(3)通过课题研究,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具有实践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为他们学会生活,提高生活品味,学会生存,增强生存能力,学会创造,实现自我发展提供基础;并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对家乡文化的传播,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4)通过研究,挖掘一系列有特色的乡土素材,实现我校校本教材的内容积累、教材编制,便于形成我校特色教育。

3.研究依据(1)理论依据:

/ 25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并且鼓励对文化的认同和认识上的多元选择。但若要实施成功的教育,还在于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吸纳不同的优秀民间文化,兼容并蓄,使之成为小学生汲取知识的源泉。

现代课程与素质教育理念: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意味着教育教学观念与内容的更新、完善与平衡,这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新课程正在致力于“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三级课程管理”的理念赋予教师参与教材开发的权力,有利于打破原有的、大一统的、缺失了民族性和乡土性的教学形态,可以不断整合教学内容,以营造出一种充满乡土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提出“如果以社会为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给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等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以上理论,为本课题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理论基础以及指导方向,直接作用于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2)政策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学校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包括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以达到

/ 25

深化素质教育的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14条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力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学校及其教师拥有了部分的教材开发的权力,教师也成为教材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就为校本教材开发提供了政策的保障。

(3)实践依据:学生的发展是教材研发的出发点和归宿。教材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教材必须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被动地适应预先规定的课程教材。从教材开发到使用与评价的每一环节,都必须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实践是知识之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们的研发方向是如何让学生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懂得,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可以在书本之外,可以在课堂之外,可以在学校之外。为此,我校课题组将收集整理的各类素材,有选择性的在教学后动中进行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发现。在所试行的各类教学资源中,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农作物种植管理以及民间艺术、手工制作、名人轶事等内容深受学生喜爱。这成为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

(4)现实需求:我校是一所规模较小的农村初级小学,学生为一至四年级,教师队伍小、师资力量薄、缺少文娱生活。但我们的学生探索欲望浓,动手操作能力强,田间种植管理条件充足,又有深厚的农村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作依托。为此,我们确立以低年级儿童认知特点为中心,进行农村小学低年级段校本教材开发研究,充分利用学生家乡的自然资源、农

/ 25

村教师生活背景,就地取材以手工制作、剪纸、农作物种植、村庄文化为研发内容,开发切实可用的校本教材,培养学生求知欲、操作欲、创造欲,服务我校教学工作,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快乐地生活,开心地学习。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服务社会意识。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美,从而达到乡土文化育人的目的,并发展学生多方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

2.通过研究,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机并存的新格局,改变教师传统的课程理念,锻炼打造一支科研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加快“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步伐。

3.通过研究,开发乡土文化资源,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观察、思考、实践、操作的体验,具备初步策划组织能力。学会选择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农村广大资源的充分利用,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4.《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为我校承担的天津市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我们力争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以教师为主体开发具有农村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有效促进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 25

1.家乡区域乡土文化资源现状的调查研究。(剪纸,贴画,柳条编织,玉米皮编织,昆虫标本制作,农村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

2.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社区传统资源:龙虎庄村千年古柏的由来与保护,网户庄书法协会的成绩与荣誉,前张司马村“小宝塔”的历史等)

3.田园生活与素质教育的研究。(特色植物种植及管理)

4.遵循教材创编的科学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在1.2.3年级各选一个内容的校本教材初稿进行试点教学。在此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归纳和总结各年级校本教材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对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分解和有效组合,做到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结合教材编排的系统性,进一步修订、完善使教材年级化。

5.拓宽校本教材的课外实践渠道,利用农村自然、人文资源,继承、发扬“人文历史故事”、“手工制作”、“特色种植”等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四)具体研究对象

我校为农村小学,学生为6——10岁儿童,学生年龄无明显层次变化,因此我校课题组决定,将所有学生均列为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

1.小学生好奇、敏感,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反应强烈,求知欲强。他们乐于模仿,渴望动手参与,对于创造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但是,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如:操

/ 25

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故事描述等法,往往是组织和吸引小学生积极、主地地学习的有效方法。

2.农村小学生从小开始接受家乡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从长辈那里了解家乡的风俗民情,民间技艺,历史故事,名人事迹,文化传承,地名沿革,历史变迁„„

3.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小学生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他们熟悉家乡的树木、田野、蔬菜、庄稼、村庄、河流、鸟兽昆虫„„这一切都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为他们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

4.农村小学生有参加田间劳作的便利条件,他们简单的了解一些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懂得一点种植管理的知识,有机会看到农生产的过程,很多学生都有周末和爷爷奶奶到田间采摘、捉虫、浇水、施肥、除草、收割的经历。劳动之余,老人还会给用草梗、柳条编织小物件,用苇杆制作响笛来取悦孩子。这一切都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小学生对农村各类资源都略有所知,但都一知半解,涉猎面不宽。渴望动手制作但又眼高手低。以为种植管理简单,可又难以独立完成。然而这些都不用担心,因为听他们的兴趣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才是学校、教师开展校本开发的保证。

(五)研究课题的方法

1.调查分析法:采用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收集关于校本教材开发的意见与建议,对农村小学剪纸、标本制作、风土人情、9 / 25

种植管理等校本教材的开发可行性进行调查及分析,了解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明确校本课程与设计的目标,确定校本教材设计的内容。

2.文献研究法:搜集“乡村故事”、《宝坻县志》、“三辣种植”技术、管理经验、产业发展模式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理论专著和科研信息,指导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3.资源调查采风法。根据校本教材确定的开发目标,我校利用周末时间,组织教师下乡调查、采风和家访,要记载的内容有:文化名人、地方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技艺、历史故事)、历史变迁等。

4.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实践—开发—反思—改进”循环开发模式,针对研究进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实践、摸索和探究,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校本教材研发模式。

5.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探索,总结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教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寻找理论依据,不断提高课题研究价值,做好实验资料的储备、整理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11——2012.12)1.成立课题组(李国栋)

2.制定科研方案、相关制度(人员安排:李国栋)

3.结合现有资源,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收集学生家长、一线教师对校本教材开发的不同观点和建议,确定校本教材开发实施的内容。(人员安排:李川泉、李林铭、苗春青)

/ 25

4.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3.2——2015.12)

1、专题研讨——对校本教材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取舍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并进行多次研讨,形成共识:以“农村特色文化”为主,以开发“王卜庄镇历史人文文化”为辅,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

2、开发设计——针对我校农村环境特点,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开发设计具体教材。

(1)编写王卜庄小学校本教材(2013.7——2014.6)。李林铭、李川泉负责编写《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部分;南守斌、白利刚、王丽梅、负责编写《艺术创作与自然资源》部分;苗春青、朱丽霞负责编写《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部分。

(2)校本教材编排与设计(2014.7——2014.9)李国栋、李川泉负责审稿;李林铭、苗春青负责文字校对与排版设计。

(3)校本教材试用(2014.9——2015.8)负责人:李国栋、李川泉

通过努力,最终编制完成三套校本教材:《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王卜庄东八村村名由来;《艺术创作与自然资源》——民间剪纸、编织进课堂;《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王卜庄镇“三辣”种植三本低年级校本教材,并呈现课堂试用,丰富学校的办学内涵。

3、实践运用——运用编写的校本教材,并及时进行修改、设计,验证实施效果。

4、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行为以及教材内容的实效性。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10——2015.12)

/ 25

1.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并汇编成册。2.撰写研究报告。3.校本教材试用反馈。

(七)研究课题的措施

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是学校教师。为顺利完成相关研究,我校课题组采取了相关研究措施:

1.课题得到批复后,我们立即制定了课题研究与实施方案,使大家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目标、内容与价值,明确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课题研究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经费,我校为此召开了教代会,专门讨论课题研究事宜,批复研究经费,保障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同时安排后勤主任苗春青专门协调,保障经费及时划拨。

3.校本教材开发是一项集体合作的事业,需要群策群力。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教师与专家、校长及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通力合作,发挥集体智慧。许多社会人士纷纷提供信息,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成为我校课题的编外研究成员。

4.走出课堂,开展活动寻资源。利用班会课、研究性学习课以及学科大课堂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师生到村镇开展活动,积极开发乡土素材。利用学生与教师熟悉了解农村资源的特点,将自然的、乡村文化的、田间管理的内容纳入我们的视野。追寻家乡名人成功之路,探讨人生价值;寻访旧时记忆,感受家乡化,参观技艺展览,学习手工制作。这样把涉及农

/ 25

村资源的文化教育序列渗透到学校教学之中,突出了素质教育的个性化和综合性。

5.开设讲座,聚焦乡土传资源。学校定期开展乡土文化专题讲座,介绍家乡的风俗、风情、历史等知识。学校邀请本地的老农民、学识老者到学校进行作物种植管理、乡土文化知识讲座,以此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国、爱家乡之情。最终把乡土文化汇集成校本教材内容,薪火相传。6.校本教材研发坚持有选择性。校本教材开发要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的调动,个性得到张扬。因此,校本教材开发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内容,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推动了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了素质教育,加深了课题研究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落实素质教育的理解。增进了教师课题研究、应用的能力。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理论性成果

“校本教材”是指学校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为落实课程规划,凸显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而自主开发的教材,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开发与实施难度较大,既缺少教材参考,又缺乏研究经验。通过多次课题研究会课题组明确了方向:一切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提升小学生自身素养,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为宗旨。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 25

广大农村小学自然与人文资源极其丰富,有极大开发价值。因此,立足于农村学校的实际,托农村丰富的资源,挖掘农村特色文化,开展突出学校地域特色与文化背景的校本教材研究,走出自己的特色,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同时,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这一思路为广大农村地区学校开发校本教材提供了蓝本。

(二)操作性成果

1.深入挖掘农村特色资源。南守彬同志、白利刚同志提出了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研究一些简单的课堂可操作的动手活动,如剪贴、手工编织、标本制作等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既有创造空间又有动手操作过程,还有符合儿童学习特点。稍高年级学生可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参加自我服务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调研或搜集或观察将家乡的特色呈现在课堂上;朱丽霞、苗春青同志则提出管理校园劳动基地,参加劳动体验的建设性要求。

2充分发挥教师专长资源。教师既是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南守彬老师具有绘画、剪纸特长,白利刚老师具备雕刻、编制、剪贴特长,苗春青、朱丽霞具有农村田间实际劳动经历与植物种植管理经验。李川泉、李林铭老师对家乡农村文化历史、风土人情颇有研究,学校课题组就引导他们开展相应的校本教材开发研究。李国栋善于组织管理,就安排他们负责协调与联系劳动实验基地、农村文化名人座谈。王丽梅老师对理论研究有一定的专长,就安排他承担资源调查内容整理形成体系。3.弘扬社区传统文化资源。校本教材既要服务于社区,又要把社区当成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如:大吴庄惨案、箭杆河自述、农民画家巴人生

/ 25

平等,我们将这些元素纳入进来,请熟知此方面知识的老农民、退休老教师、本乡文化名人参与课题组的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我校课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得益于我们遵循的原则:

(1)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原则;

(2)遵循教材创编的科学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3)与我校师生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4)理论创新原则;

(5)主体性与民主性相结合原则;

(6)选择性原则。

5.具体操作流程上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对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教材资源、师资结构以及教学设施等进行客观分析。主要通过开展问卷、座谈等调查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该研究课题内容的认识

(2)确定、归纳和总结一、二、三年级每个阶段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对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分解和有效组合并进行教学。

(3)对校本教材教学法进行研究。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模式。三年来,课题组对“观察——鉴赏——参与——评价——拓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课堂模式进行引导。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认真的研究、探讨,不断摸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技术性成果

1、白立刚、南守彬教师等教师撰写多篇相关论文、教学案例。

/ 25

2、创建了王卜庄小学《手工制作》特色长廊。

3、师生创作了很多优秀剪纸、标本制作、编织作品,并参展教委美术作品同台展活动。

4、在每个班级后面设置手工作品展示栏,定期展示优秀作品。

5、课题组2014年秋季举办“三辣”作物展示会。

6、每年四月举办“讲家乡故事,说家乡人”演讲活动。

7、编纂我校校本教材三套:《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部分;《艺术创作与自然资源》部分;《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部分。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

广大学生在学习手工制作、田间管理、历史风情等校本教材的同时感受到本土文化熏陶,扩展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增强对社会与自然的感知与了解,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光辉灿烂文化之情。提高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文化、艺术、创造等方面素质的提高。校本教材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打破了沉闷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不感到厌烦,辛苦,真正实现由“苦学”变为“乐学”。

校本教材研发推动了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深了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落实素质教育的理解。增进了教师课题研究、应用的能力。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合作研究促进了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教师研究乡土教学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使教师在研究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乡土资源教学的优势,促进教师向学者型、学

/ 25

术型、复合型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掘与利用地方特色的教材资源。使教学更加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

(一)总结经验,交流推广。

我们坚持每学期开展一次学校研讨活动,在此基础上选择典型内容,开展校际间专题研讨。活动前,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总结经验,查找存在问题,调整研究方向。活动后形成文字材料,先后有南守彬和李川泉老师撰写的研究论文《做当今学校特色教育的践行者的几个必要条件》、王丽梅和李林明老师撰写的论文《浅析把民间艺术植入校本课程》、白立刚和李国栋老师完成的研究论文《开发乡土文化课程的可行性分析》、朱丽霞和苗春青老师撰写的论文《浅析校本教材在学校课程中的重要性》等,论文均参与了区级论文评选。三年来,由于我们的课题研究始终坚持明确的方向定位,知难而进,持之以恒,不断提升思路。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成效显著。

(二)教师专业在校本教材开发中得到发展。

随着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课程开发的意识得以提升。在思维碰撞中,他们的行为由畏难观望欣喜地转化成校本教材开发最忠实的“执行者”。可以这样讲,校本教材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师的创新思维,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积累经验,这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许多教师已经由当初的不适应逐渐转变为经验型老师,近而向研究型老师转变。

/ 25

(三)学生个性、学校特色在校本教材中得到了凸显。

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了。国家统一课程在编制过程中,可能考虑的是作为哪一个学段的学生应该掌握什么知识、本领,所以它更多的是以成人的看法来设置学习目标和内容,是单方面输入式的课程。而校本教材在开发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教材完全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发。这样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也促进了我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四)开发了农村特色的校本教材

三年来的磨砺与艰辛,我们的校本教材开发取得了极大的收获。开发了一年级读本“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二年级读本民间剪纸进课堂“艺术创作与自然资源”,三年级读本王卜庄乡“三辣”种植“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校本教材走进了我校课堂,使昔日沉闷闭塞的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

(五)集思广益,确定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按课程计划,校本教材没有纳入考试范围,如果不加以监督,容易造成教学上的随意性,应付了事。因此,如何评价校本教材使用效果,成为此课题研究中的瓶颈。

1.重视过程性评价。课程开发之初我们就考虑到评价问题,为此我们除经常进入课堂抽查听课并及时评课外,又在年级范围内设置了“小巧手”竞赛、“地方风情”知识抢答赛、“农产品成长与气候”描述演讲会三种比赛,教师打分,记录每月上缴教务处,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 25

2.加强终结性评价。每学期末在学校范围内组织全校范围“手工作品”竞赛、“地方人文”知识抢答赛、“农产品自述”演讲会三种比赛,学校组织评委打分,纳入教师年终考评内容。如南守彬老师组织的剪纸比赛,我们就既看学生的作品,给学生打分发奖品,还看学生获奖情况给教师打分记录。有效地检阅了学校教材的实施情况,极大地促进了校本教材的全面实施,保证了实施动作中的质量。

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实现了教师提高和学校发展的“双赢”局面。相对于校本教材开发起步较早的城市小学而言,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相对较弱,缺乏校本教材开发的经验,这是阻碍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一个难题。调研中我们发现,开展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的课题研究,只有将教师的自身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才能正真实现课题研究的意义最大化。教师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通过研究、反思、评价等方式不断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而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策略,有效推动了校本教材开发。这样既能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同时又能推动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工作,促进学校的发展。

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规定,校本课程每周一节,以前,老师们普遍认为课时多,手中可利用的内容贫乏。而且各年级学生心理与生理发育有差别,不适于统一教材。为此课题组通过会议决策多角度开展教材研究,从动手活动培养能力、了解家乡风土人情、特色种植参与管理三个层面设计教材。现在,我们让一年级小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小手去剪、贴、画、编,学会创造,他们不离教室安全有序。让二年级的学生用眼看、用耳听、有心想,去了解家乡文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他们可适当离开教室,走

/ 25

进农家,教师容易管理。让三年级同学实际参与田间劳动,感受劳动与丰收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实际参与能力,他们可以离开教室了解不同时节植物的生长特点与规律,学生已经可以自我管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注意收集数据、图片等资料,并汇集起来以备教材编写。具体成果为:

李林铭主任负责调查整理并开发了校本教材《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主要内容是:

一、龙虎庄古柏历史探究。

二、下王村宝塔由来。

三、网户庄书法协会会员采访。

四、箭杆河追源。

五、“小宝塔“自述。

六、小吴庄惨案。

七、宝坻名人。

南守彬、白利刚老师通过课堂实践整理开发了民间剪纸艺术创作教材《我喜欢剪纸》,主要内容是:

一、概述。

二、剪纸分类。

三、剪纸的技法。

四、花卉。

五、鸟类。

六、昆虫。

七、动物。

八、人物。

九、喜字。

十、剪影。

十一、吉祥文字。

十二、植物茎叶贴出美丽家乡。

十三、标本的制作与欣赏。

十四、柳编艺术。

十五、玉米皮变成美丽的花朵。苗春青、朱丽霞老师引导学生整理开发的特色种植与田间管理方面的教材《宝坻三辣》,主要内容是:

一、“三辣”在生活当中的作用。

二、“三辣”的经济价值。

三、“五叶齐”大葱的种植。

四、“五叶齐”大葱的田间管理。

五、“五叶齐”大葱的特点及收获。

六、“六瓣红”大蒜的种植。

七、“六瓣红”大蒜的田间管理。

八、“六瓣红”大蒜的收获。

九、天鹰椒的种植。

十、天鹰椒的田间管理。

十一、天鹰椒的收获。

通过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加强其在各学科教学中、学校各种活动中的渗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

/ 25

学生的情感。不难发现: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乡土课程的资源。通过研究,改变了我校教师传统教育观念,锻造了科研型教师队伍,也为同类地区对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我校坐落在自然风光秀丽的箭杆河畔,所辖村庄临河而居,村庄间田畦整齐,茁壮的农作物展现出勃勃的生机。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创造出许多乡土气息浓郁的艺术作品——剪纸、编织、贴画,也世代的传承着对家乡的记忆。自改革开放以来,为发展家乡经济,更是形成了自己的种植特色,“三辣”种植。这些内容便被我们选为研究对象,不仅为了开发校本教材,也是为了宣传家乡、赞美家乡、让学生热爱家乡。

课题研究根据选定内容特点分为“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开题论证→搜集资料→动手参与→处理资料→撰写报告→编纂教材”八个环节。通过采风与实践、操作与收集、查阅与整理等方法,确保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在具体的实施阶段,我们的研究沿着两条路径进行。一条是资料收集与研究的路径;另一条是探究实验研究的路径。资料收集与研究由李林明、李川泉二位牵头,进行研究的调查、采集、整理,侧重于原汁原味的家乡人文与历史知识。走原始资料——加工整理——校本书籍的技术路线;探究实验路径由苗春青、南守彬负责实施,该路径侧重于以学生为主,走实践——理论——实践的技术路线。

/ 25

课题实验开展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背景,知识面作一番了解,以便今后能作好对比。为此,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200份反馈数据的统计显示:有25%的学生对剪纸、编织、标本制作有了解,有92%的学生是在学校里了解的,有95%的学生和家长对学习剪纸、编织、标本制作表示欢迎与支持,有87%的同学希望剪纸、编织、标本制作艺术能发扬下去。这说明我们这里的学生对民间的剪纸、编织、标本制作艺术了解的并不多,更谈不上喜欢或是能成为自己的特长。但希望把剪纸艺术能在现代社会中延继下去是绝大多数人家长的共同心声,而且延续的主要场所仍然有赖于学校。而在家乡“人文与历史文化”知识的调查中,百分率就更低了。分别是有8%的学生对“人文与历史文化”知识有了解,有98%的学生是在学校里了解的,有100%的学生和家长对学习“人文与历史文化”知识表示欢迎与支持,有100%的同学希望对“人文与历史文化”知识加深了解。农作物管理内容学生更是一问三不知,但乐于参与种植于管理活动。为此,我们学校在开发校本教材的基础上,使其课程化,具体做法是:专人负责,分层教学,每周一节,每节40分钟,使更多的学生参加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

开发校本教材时,我们在教材的选编上分1、2、3年级编排,剪纸、编织、标本制作内容选择做到从简到繁,由易到难;1年级完成,2年级的学习“人文与历史文化”知识,同时在校本教材的编排上做到系列化。3年级参与田间管理,回归社会与自然。基础型内容突出全面参与、基本掌握、循序渐进;提高型则重视独立操作、创造、发展的训练,如进行构思创造、立意创造,种植管理等的活动。这些都受到家长的肯定和赞赏,在校本教

/ 25

材开发的推动下,许多家长帮助孩子购买工具和材料,支持孩子在参与校本教材试用活动。

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推动了我校特色活动的创建,使我校更具生命力,使校园艺术之花盛开。如低年级的小朋友,通过探究性活动,他们发现,通过不同方法的对折,并且加上任意的图案,会剪出不同形状的窗花剪纸。高年级的学生在人文与历史知识学习中,通过自己查找课外资料、询问老人了解到更多家乡信息。在学生的“探究性活动性”中,学生不但学会了技能,而且把学习经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出来。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实施校本教材的能力,我们明确了可以适当的让学生走出去,参与到社会大课堂。立足于农村学校的实际,着眼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挖掘农村特色文化,走出自己的特色,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同时,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

(二)课题讨论

本课题从2012年10月立项,2012年12月正式制定方案,至今接近完成,期间得到了市教育局科研办专家史克成老师关心和指导,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课题研究取得较好成果,但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惑。

1、在实践中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课余时间大部分被语、数、英所占有,因时间有限学生只能学一些简单易做的东西,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这成为我们教学延伸的瓶颈。

/ 25

2、对于我们编写的校本教材,我们自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不少问题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教材的条理性有待于梳理,教学设计部分有待于补充和完善,教师使用教材的能力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学生的作业层次还有待于提高。纹样的设计还比较简单和浮浅。所有这些都对我们教材的后期完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3、《农村小学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运用》课题研究比较有地域局限性,只顾及到北方地区农村文化,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认识比较片面,同时需要继续学习和把握各种走出去研究的机会,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我们学校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把民间艺术同其他课程紧密结合,发挥出艺术对其它学科在构建校园文化,提升民族精神的渗透作用,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开心,学中有收获。这是我们正在探究的新课题。校本教材的研究还刚刚起步,需不断发展深化,使拓展型课程形成更为合理的研究体系。

5、题的研究实验环节一些数据反馈收集不够,没能就反馈的问题积极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有待下一步继续坚持下去,解决课堂中出现的学生与教材难以相融的问题。

虽然三年的实践历程到今天已告一段落,但理智告诉我们不能就此停步,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积极推广先进的经验,让所有的农村小学驶入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快车道,拓展出更多更优的校本课程,这些都是我们未竟的事业,仍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 25

参考文献

1.范蔚,郭寿良.川、渝、云、贵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报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刘正伟,仇建辉.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学校建设——以宁波市江东区为中心的考察[J].教育发展研究,2007,(5B).3.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释义[J].课程·教材·教法,2001,(4).4.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40.5.吴刚平.开高校本课程的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科学论坛,2006,(1).6.吴永军:再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核心理念[J].教育发展研究,2004,(3).7.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80-86.8.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2,(7)9.刘电芝,阳泽.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模式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1,(3).10.高霞.条件主导模式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剖析课程·教材·教法,2010,(2).11.杨小村.开发校本课程,办出学校特色[J].中国教育学刊,2002,(6).12.《新课程标准》

13.魏所康《创新教育论》(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12.20

/ 25

下载南孔文化校本教材建设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孔文化校本教材建设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会计学教材建设项目结题报告

    会计学教材建设项目结题报告.txt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就算是一坨屎,也有遇见屎壳郎的那天。所以你大可不必为今天的自己有太......

    校本研修结题报告 文档

    校本研修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 结 题 报 告 富平县漫町初中 田 江 寿 2013年12月 《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富平县漫町初中 田江寿 摘......

    主题校本教研结题报告

    《开展主题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实验研究结题报告合肥市大杨中心小学2010年6月24日《开展主题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2008年1月,我......

    校本课题结题报告格式

    陕西省丹凤中学2013年度校本课题 高中XXXXXXXXX研究 高中XXXXXXXXXX研究结题报告 XX备课组课题负责人: 课题组成员: 执笔: 课 题 编号: 【摘要】: 【关 键 字】: 一、课题研究背景......

    建设慈孝文化特色学校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渝北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建设慈孝文化特色学校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我校在结合渝北区古路镇打造“慈孝之乡”的契机,在开展慈孝文化进校园的实施过程中,结合学校教......

    个人校本研修结题报告5篇

    篇一:校本研修结题报告范文 [导读] 培养学生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和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正确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但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浙江杭州建德新安江......

    校本研修的有效性-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 《校本研修的有效性研究》 课题级别: 县级课题 课题类型: 教学管理 研究单位: 蓝田县城关中学课题组 课题组组成: 负责人:康巨龙 李安吉 课题研究对......

    校本课题----结题报告(精选五篇)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会 自我管理能力初探 结题报告 xxx小学:xxx 完成时间:2016.6.28 一、本课题选题背景 现在有很多农村孩子对于学习兴趣不高,平时也没有养成一个很好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