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铁山小学高效课堂实验子课题《校本课程与地方资源开发》研究成果中期报告
铁山小学高效课堂实验
子课题《校本课程与地方资源开发》研究成果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三级课程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校本课程与地方资源的开发与实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形成城乡二元的社会,在这种条件下,农村校本课程与地方资源开发就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农村,校本课程与地方资源开发是实现国家教育目标,是实现农村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校本课程与地方资源开发如何,直接影响农村教育的质量。我校地处偏僻的农村——铁山。在这里有着丰富的山林、竹笋、杨梅、钨锡铁等物产资源;有着少数民族畲族的民俗风情;有着许多保家卫国,英勇奋战的动人革命故事;有着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更可贵的是铁山人们有着纯朴与勤劳的优秀品质。为此我校进行《校本课程与地方资源开发》的课题研究,它将转变教师的角色,让教师拥有部分课程与地方资源开发的权利,开始参与校本课程与地方资源的开发,成为校本课程与地方资源开发的主体。这是我校对国家课程目标在特定社区条件下的具体化,又是对国家课程与资源的补充,同时又能更广泛、更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与地方资源开发》的研究,使学生全方位地和谐发展,优长育人,使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勤勉与快乐得到充满个性与人性的交融与碰撞,迸射出卓越人才所需要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灿烂火花。
三、课题研究内容。
第一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完成校本教材《家乡》的编写、试用、评价、小结等。
第二阶段: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完成校本教材《仁爱新绿读本》的编写、试用、评价、小结等。
第三阶段: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完成其他校本教材的编写、试用、评价、小结及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展示成果等。
四、课题研究措施。
(一)、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机构,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1、领导小组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记录,有资料。
第二篇:“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1.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2.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现在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在推进学校特色建设的过程中,认识到要把地方人文资源化为校本课程,使以“香山”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课堂教学、特色学校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
3.课题研究具备一定的基础。学校全体师生曾经积极参与编写了《话说香山》等资料,供本校1―6年级学生使用,这是我们为研究“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这一课题做的一些尝试和铺垫。
为了更好地利用我校得天独厚的香山文化资源,我校决定进行“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这一课题的研究。
以上所述,是我校课题提出的初衷和意义所在。
二、课题内涵的界定
1.香山资源。香山是最近几年张家港市政府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一个3A级风景区,是张家港市西大门与江阴接壤这个特定地区的一座大山,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各景点的轶闻传说十分诱人,香山周边地区名人辈出,文化、体育、经济也十分发达。应该说,香山乡土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2.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它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力的一次再分配。它的具体含义是: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及课程专家、家长等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课程。它开发的宗旨应当有两个:一是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课程;二是学校的实际,从学校的特色和学校的条件出发去设计。本课题要着力研究的范围主要是:构建《香山,祖国可爱的一角》《香山英才传》和《香山青青草》等校本课程,打造具有浓郁香山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哲学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要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要进行研究并继承和发扬。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决定。“决定”反复强调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香山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为我校进行此类教育提供了有力和可靠的保障。
3.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所提出的情感、个性心理发展等原则也为这个课题的研究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校是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书香校园,逐步形成充满人文精神、学生特长显著、自主全面发展的鲜明的办学特色。
2.教师具有良好师德,较高的教学管理策略和能力及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师生之间形成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形成受学生欢迎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学生普遍获得个性化自主全面发展,亲近自然,珍爱生命,乐于投身自然,探究自然,理解自然,热爱自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学习习惯及较强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要把香山资源的开发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香山”校本课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拓展学校的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推进学校特色建设。
以香山资源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内容广泛多彩,贴近学生生活,涉及有关香山的文学、数理、国画、书法、民乐、舞蹈、宗教、交际、形体、礼仪、心理健康、剪纸、标本制作等多种知识领域,通过说、唱、演、吟、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启发学生思维。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广泛搜集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有关香山的信息,扩大知识面。师生亲自动手整理文字材料,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要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成效,并结合学校实际开展“香山小导游”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除了《话说香山》《香山新童谣集》校本课程外,我们还要自编《香山风》等浅显易懂的教材。
开发与实施以香山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香山地区历史上的名人(如杰出的刘半农三兄弟、著名教育家王承绪等)事迹,感受他们的道德文章对当世和后代的贡献,充分了解香山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用历代名人的成才史和他们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让学生充分了解南沙香山地区当代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成就,从香山建设者们艰苦创业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让学生自觉认识到要努力学习,长大把香山建设得更加美好,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六、开展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一方面研究人文资源进入校园对师生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影响的互动,另一方面研究学校整个的教学行为,即通过听课、教学研讨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与特色建设结合问题上的行为进行研究,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特色建设结合起来,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行为的研究,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
2.综合调查法。在充分设计调查提纲的基础上,组织师生对人文资源在开发、保护和利用上的调查,对某一学科在特色建设过程中教学行为的调查,获得充分的资料,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
3.个案研究法。对师生在某一项特定内容中的教学行为进行较长时间的追踪等,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并以此指导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是2006年3月申报,2006年11月批复的苏州市“十一五”教科规划课题,整个研究计划共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目前正处于课题实施阶段。现将前期的主要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7年3月)
1.建立了完善的研究机构。在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我们成立了课题核心小组,由校长卢锋(2007年8月调出后,课题组长由林奇校长担任)亲任课题组组长,教导主任黄忠其任副组长,成员中既有王俊、詹仁莲副校长,占文小学张建良校长,又有陶继宏、蒋琴、殷智芳、黄亚妮、许胜琴等五位中层领导,还吸收了徐晓燕、范芳芹、陆光萍等三位长期担任教研组长工作、业务素质好、科研素养高的年轻骨干教师,这一机构的构成,既保证了课题研究的决策力,又保障了各项工作开展的执行度。
2.制定了一系列的研究制度。为保障各项研究工作有效开展,激励广大教师结合学校课改主题,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我们制定了一系列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如《南沙小学课题成果奖励制度》《南沙小学教科研管理制度》《南沙小学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南沙小学教科研经费投入制度》《南沙小学课题研讨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为后期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3.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进行了重新定位。在申报课题时,我们原计划要把香山资源的开发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校本课程《香山风》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拓展学校的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推进学校特色建设。但考虑到学科与板块内容的兼容性,呈现出研究线路的交错、研究内容的重复和研究量过大等诸多弊端。为此,在对课题方案和研究方向进行重新定位的基础上,我们结合研究内容、学科特点和研究需要,在研究内容上从简去繁,并根据研究内容最终确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的语文、数学、体艺、综合实践共四个子课题组。
同时,召开全校教师大会,将该课题确定为学校主课题,由校行政整体规划,子课题组具体牵头,以教研组为单位在全校广泛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参与面广,分工明确,师资力量强。
以上工作为后期各项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9年4月―2009年12月)
1.加强理论学习,夯实课程开发基础。
(1)课题组定期下发一些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文章,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学习,撰写学习心得,提高理论素养。
(2)开展与大师对话活动,定期聘请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座,让教师与专家作面对面的交流,鼓励教师到因特网上接受教育专家的指导,提高自身教育科研水平。
(3)有目的地组织本课题组成员走出校门参观学习,学习教育科研发展先进地区或学校的教育科研经验。
(4)制定理论学习制度,要求教师利用空余时间加强理论自学,认真撰写《教育教学随笔》,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通过以上途径,学习已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行为,其教科研素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2.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师生知晓程度。
“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研究两年多来,在丰富我校校园文化和香山文化的传播、发扬以及“香山小导游”系列活动的有效开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掌握当前我校课题研究后师生对“香山文化”知晓率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指明方向,课题组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分两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翔实的分析和研究。
从调查结果来看,反映的问题与我们的预期和担忧是基本吻合的,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典型和突出的,也是我校当前课改迫切需要解决和不断深化的。
3.精心筛选史料,着手构建校本课程。
为了对全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香山文化”的传授,强化爱国爱乡意识,弘扬祖国灿烂历史文化,激励学生立志报效祖国,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反复研究讨论,制定了编写的范围、章节和条目,集香山文化之大成,按年级编写成了校本课程《香山风》,内容共有十章,涵盖了“香山概貌”“香山名胜(注音版)”“民俗风情”“美丽传说”“古迹文物”“香山与名人”“吟咏香山”“土特名产”“德育基地”“综合实践”10大板块,120个条目,知识丰富翔实。此外,我们还在这两年多先后编辑了3期《香山青青草》学生作文选和1期精美的《香山新童谣》。
4.落实课程教学,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1)实施对象和课时安排
本课程在低、中、高年级开设,将纳入课时计划(每周1课时),保证师资和时间,主要由班主任老师实施。实施过程中做到有计划,有步骤,认真备课、上课,确保达到预期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要求和年段要求见下表:
(2)完善课程的管理机制,促进课程和谐发展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领导小组,具体领导、组织、协调校本课程实施。根据课改规划,制定相关的课程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确保课程健康运行。
(3)发挥校外地方资源优势,构筑学生知识平台
在实施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获取知识的直接性,内容生成的动态性,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4)加强校本课程培训,提高实施效果
实施前,我们先对全体成员进行培训,让大家都对这一校本课程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香山历史文化知识有足够的掌握,以利于对学生进行辅导、诠释,以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5)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
①坚持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促进学生个性的可持续发展。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拟计划,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置于核心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帮助学生不断完善选择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造,从中体验愉悦。
②坚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近生活,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从周围的生活和现实的社会中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增进对香山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③坚持让学生体验感悟,积累经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发现自我和社会及香山历史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自我和社区名胜景观、古迹文物、民俗风情等的关系,促进全面发展。
5.强化校本教研,鼓励践行校本课程。
课题是平台,通过课题研究,引领全校教师围绕主题,结合校本,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既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又要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才是我们把该课题确立为学校主课题的初衷及在课题选题方面的真正目的。可以说,校本教研是课题研究产生积极效能的基础,脱离了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即失去了其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在强化校本教研方面,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校本制度精细化。为了保障校本教研的正常开展,引领教师围绕校本课程主题加强教学研究,学校结合实际先后制定各项校本教研制度,如《案例研究制度》《教师业务学习制度》《研讨课制度》《集体备课要求》《教研课题管理制度》《课堂教学随机和定期调研制度》《听课日制度》《“七认真”检查制度》等,这些制度的细化和完善,为校本研讨的正常运行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2)教师成长目标化。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课题研究中提升教师的素养,也是我们开展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为此,学校制定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计划》,建立了《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对青年教师排队摸底后,专门召开青年教师会议,确立各自的阶段奋斗目标;加强过程管理和培养,为青年教师“压担子,搭台子,引路子,树例子”,尽量给他们提供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力争在近三年内新增加5―8名市级青年骨干教师,使我校骨干教师达到20名。
(3)教研活动专题化。主要体现为“两个结合”:一是与“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相结合,即教研活动与课题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有机结合,力求每一次教研活动能引起教师的讨论、交流与反思,从而解决具体问题。二是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根据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开展教研活动,通过新课标学习交流、素质教育论坛、教师沙龙活动等推进教研活动。
(4)资源积累系统化。只有注重积累,才能充分利用。我们把每学期教师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论文等都装订成册,便于今后学习和比较;要求教师分类整理信息资源,促进教师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尽量减少“走弯路”现象;把研讨校本课程学习的资料及时上传,为今后积累了系统、完备的原始资料。
此外,我们鼓励各教研组结合教学实际在教学校本课程上积极创新。结合新教育实验融入课外阅读,撰写成长日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开展“香山小导游”活动、“红领巾香山环保行”等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改氛围日趋浓厚。“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既是我校课改的重头戏,又是我校的主课题,课题组核心成员基本由校行政人员担纲,所以该课题得到了全校教师的重视、支持和参与,全校教师围绕主题以教研组为单位广泛开展校本研究,做到每周一交流,每次活动必反思,营造了良好的课改研讨氛围。
2.教师素质突飞猛进。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为教师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交流平台,在协作中提高了群体意识和反思能力,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
3.办学质量明显提高。过去学生没有自主预习的能力和习惯,教师的精力主要耗费在课后“亡羊补牢”式的补差上;实施课题研究后,加强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习作与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对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教师围绕课题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不断反思和总结,积极撰写随笔和论文,近两年课题组成员获奖和发表的相关论文达30多篇,有100多人次在学生现场作文、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诗歌创作比赛等相关活动中获奖,学校的“香山小导游”入围“张家港市真心英雄”提名奖。学校先后于2007年6月和2008年10月举办了两次市级教科现场观摩活动,并邀请了苏州教科院的徐燕萍老师和潘家康老师来校对课题研究做了指导。
九、研究存在的问题
1.课题组成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不高。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加强理论学习,并积极向其他学校优秀课题组请教,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2.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的意识和热情不高,缺少研究的主动性。校行政要加强引导和教育,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科研积极性。
3.课题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出成效,研究人员要倾注大量的心血和时间,而我们所有的课题组成员都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和教学管理任务,在时间和精力方面存在巨大的矛盾。这个问题是摆在课题组成员面前的巨大困难和障碍,无法解决。
4.由于科研能力受到限制,在研究过程中难以避免会走很多弯路。希望市教研教科室的专家加强指导和引领。
5.学校的考评和奖励机制有待完善和加强。
十、下阶段研究计划
在当前研究的基础上,下阶段我们将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继续优化研究人员的素质。针对本课题组成员现有的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较低的现状,我们将继续通过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教研组交流、课堂教学研讨和鼓励撰写随笔论文等途径,努力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
2.积极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下阶段,我们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反思和总结,对过去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和调整,使研究的方向更加明确;同时把“有效使用校本课程”的“策略研究”作为研究工作的重点,从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制度的保障、激励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深度推进研究工作,形成新一轮课改热潮,推动学校朝着高品位方向发展。
3.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从2009年开始我们将进入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09年2月―2009年12月),课题组将进行研究成果的整合和过程性资料的汇总,撰写结题报告,为课题的结题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验研究》课题中期阶段报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验研究》
课题中期阶段报告
青铜峡市第三小学赵志兴
一、课题进展情况:
课题自立项以来,课题组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为课题研究过程给予了人力物力方面极大的支持,同时借2010年“全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观摩研讨会”的春风,使课题组成员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落实的重要前提,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两年来,我校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需求选取学习课题,按照社会实践类和学科综合类两大类型,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四条线索,利用环境教育资源、生活教育资源、科技、文化教育资源、品德教育资源选择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已初步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教材。
一是开发环境教育资源。为使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环境,自觉自主地保护环境,我们组织开展环境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临近学校的清秀园、银河广场、北苑社区等作为环境教育基地,通过组织观察、进行采访、专题研究、参与植树造林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环境与生活、与社会、与人类的紧密联系,获取环境保护的初步知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是开发生活教育资源。“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我们努力挖掘生活教育资源,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利用周末寻找一个岗位,参与一项工作,体验一种生活,学习一项技能,得到一种感悟。引领学生走进家庭学当家,走上岗位学技能,走进社区学服务,让学生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劳动体验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
三是开发科技教育资源。我们通过建立科技阅读小组、科技试验小组、科技制作小组,通过图书阅读、上网查询、调查访问、实验研究、创新制作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向学生打开科技的大门,让他们接受科技新信息、了解科技新成果、认识科技新发展、参与科技新发明等,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了解科学技术、探究科学技术、运用科学技术,从中体验发明创造的乐趣,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
四是开发文化教育资源。临近学校的市图书馆、学校的图书室、班级的图书角,都是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资源。为此,我们开展了“我读书我快乐”的综合实践系列活动,以坚持多年的“读书月”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去了解、去接触、去感受、去开启中华文化宝库,了解中华历史,认识中华名人,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充实人文内涵,增加文化含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提高人文素养。
五是开发品德教育资源。我们把青镇烈士陵园、青铜峡市第一敬老院及公安局道德教育基地等作为品德教育综合实践基地,通过参观、访问、服务等形式开展系列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但让学生感受英雄、了解英雄、学习英雄,尊敬老人,而且使学生从反面人物的身上全面了解生活,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信念,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是开发学校资源。我校一贯以来,重视艺术教育特色管理,开展以书法、绘画、剪纸、舞蹈、合唱、器乐演奏、赏诗配画、手抄小报、动画制作、电脑绘画、图书阅读等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从基础抓起,加强培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氛围。
二、目前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因我校于2011年12月被列入校安工程建设项目学校,2012年元月中旬就迁入原二小旧教学楼,由于教学功能室、活动区域严重受限,课题研究也因此受到了影响,尤其第二阶段的方法指导课、实验课数量上不能得到保障,随即调整了研究内容,重点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初步编写了6本教材。原定计划的各类研究课只能在本月12日迁回新学校后实施,学校专门为本学科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室,更为课题后期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下一阶段的研究设想:
针对编写的教材内容,继续上实验研究课,进一步修改教材,争取结题时呈现实物,同步做好课题实施策略、模式的总结,撰写结题报告,汇编研究成果。
第四篇: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
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有效教学)总结
为进一步推进密云县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有效的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资源,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关注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发展,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突显学校特色。目前,根据我县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现状,为进一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我们确定了2009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有效教学)的研究,力争使校本课程教育教学逐步走向规范化。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确定与落实密云县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有效教学)研究先行校工作计划。
年初教科室组织古北口和大城子2所中学,新城子、不老屯、檀营、南菜园、河南寨、东邵渠6所中心校,确定这8所学校为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有效教学研究的先行校。向各校负责人介绍了密云县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现状,确定下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既校本课程有效教学的研究)。并组织各校负责人认真学习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文章,帮助各校准确深入地理解校本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目标。
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以提高;学校的特色发展得以突显。实现目标:
四月份结合东邵渠中心校编写的《写字》教材,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六月份结合檀营小学的编写的《满蒙民族音乐、满蒙民族体育、满蒙民族美术、满蒙民族常识》教材,充分利用民族风俗特点向学生进行传承民族文化教育,凸现学校特色开展有效教学研讨活动。
九月份结合南菜园小学编写的《武术》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自制器具,增强学生体质开展有效教学研讨活动。
十月份结合新城子中心校编写的《我爱我的家乡》教材,合理利用地域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教科室负责组织先行校的负责人,深入各校开展个案研究活动。
二、落实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有效教学研究的个案研究活动
(一)4月21日在东邵渠小学,结合《写字》教材,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开展有效教学研讨活动。
首先听了校长关于如何开展与落实《写字》校本课程在东邵渠中心校进行有效教学研究的汇报。其次,听了柴秀全、佟静文两位老师分别执教的“常用的偏旁部首”、“人字头的写法”校本课。参观了教师和学生写字效果展览。最后围绕《写字》校本课程有效教学进行研讨。大家感受到:
1.学校“以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书法艺术”为核心,以“培养农村一流高素质的学生,创建写字特色学校”的目标明确。学校针对一至六年级学生作业本中出现的易错字、易混字,间架结构搭配不当的字进行整理分析,确定并编制为《写字》校本教材,从写字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2.学校采取措施不断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由组织本套教材编写的柴秀全老师对全体任课教师进行使用培训,使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能正确掌握教材的使用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1)教师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如:观察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起笔与收笔的位置,观察教师的示范书写,观察学生的书写作品等等;(2)再思考的习惯;(3)后动笔的习惯,教师将学生执笔、坐姿,编成儿歌,供学生想用。每节课都围绕学生写好每一个汉字进行讲练结合、练习与指导结合、指导与评价结合,形成了学校教师独特的写字教学模式。
4.学校制定了措施,保证校本教材在时间、检查、评比三个方面的落实;教师对每节课中坐姿端正、执笔正确,写字习惯良好的学生颁发班级小奖状予以表扬。使学生端正了坐姿,掌握了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和运笔方法。学生先观察后动笔的行为习惯基本形成。5.突显了学校的教学特色。
(1)学校写字氛围基本形成,师生写字水平明显提高,涌现出一大批书法人才和爱好者,多位教师被吸收为密云书法协会,成为会员。
(2)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一层走廊,布满了由县级以上获奖师生用软、硬笔书写的,以“仁义礼志信”等传统文化经典名句为内容的书法作品。
(3)各教室、专室内的规章制度、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堂常规、八荣八耻等内容,均由学校的书法爱好者进行书写,装裱上墙。
(4)学生作业在《北京市汉字书写规范化现场会》上展出,《人民日报》、《现代教育报》、《教育前沿》、密云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均对学校写字教育工作进行了报道。
(二)6月9日在檀营小学,结合《满蒙民族音乐、体育、美术、常识》校本教材,充分利用民族风俗特点向学生进行传承民族文化教育,突显学校民族特色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首先听了学校领导关于《深入研究,扎实落实,提高校本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经验介绍;看了学校的音乐队、武术队的表演;听了4节校本课程课,最后和教师进行座谈。我们感受到: 1.为建设满蒙民族艺术特色校,学校从檀营地区保留下来的满蒙民族文化进行开发,经收集整理分满蒙民族常识、音乐、美术、体育四个方面内容,并结合学校多年的民族教育成果,编制成校本教材,并采取多种途径有效实施。
2.学校实施校本课程计划细致全面,分工具体,民族常识部分授课为数学教师;民族音乐、美术、体育部分由美术、音乐、体育教师负责授课;实践活动部分由综合实践课教师负责组织。分别对1-5年级14个班进行教学;每学期每位教师授课三课时。
3.培养适应校本课程教学的有效教师。为适应校本课程教学,学校组织教师广泛、深入学习校本课程相关知识,不断研发校本教材,使新教师教学有了抓手。
(1)吸收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
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美术大学生刘亚晨,参与了校本课程美术教材的编写工作。在编写中遇到很多困难。他认为编写教材必须知识准确,遇到不确定知识的时候就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达到知识的准确性,虽然很累,任务比较紧,但是,乐在其中„„。
(2)学校创造条件给到本校交流教师安排以师带徒。
学校给从山区校交流到本校的王海洋教师安排了2个师傅,由校内的李亚青老师向他传授满蒙民族体育项目的知识,校外的唐云明老师教他学习武术。2年下来,使从未接触过武术教学的王海洋教师在武术的种类、技艺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他更好地组织武术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磨练教师的教学技能。
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学校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重难点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原认知基础、接受能力,又要考虑内容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应该说难度是很大。
美术教师就深有感触地说:在大学的专业虽然是美术,但是和满蒙民族美术知识相关甚少,坦诚地说,刚开始教学还有些不太适应,再加上校本课程的内容,一时间有些困惑,在校领导,老师的帮助指导下,通过网络学习,满蒙民族的风俗、文化深深的吸引着我,精心设计教案,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在上《满族小吃》《蒙古包》《旗鞋》等课程深受学生的喜欢,把民族知识融入教学当中,把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民族风情、文化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身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去做好教育,民族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我们要做的、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4.学校倡导教师时时深入反思,不断总结提高。
为提高教师校本课程的教学,倡导教师要时时反思,并对不同成熟度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新手型教师来说,让他多反思自身的教学技能是否存在缺陷;对于适应型教师来说,多反思课堂教学策略是否合适;对于成熟型教师来说,多反思自身教学理念是否得当。教师在反思之后,还可以就自己的教学进行再次设计、实践、再次反思。学校每学期收集教师的《典型案例反思》,每人5篇,已经坚持4年多了。
5.学校采取从校内走出校外,再从校外走进校内的方式开展校本课程活动,使学生感悟到满族蒙古族灿烂文化的精深,民族风俗的纯朴,民族礼节的内涵,民族传统的精华,民族奋进的自豪,更重要的是体会到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心爱护,启迪了学生们热爱民族、热爱家乡,为家乡、为祖国做贡献的美好心灵。
(三)9月29日在南菜园小学,结合《武术》校本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自制器具,增强学生体质进行有效教学研讨活动。
首先看了南菜园小学课间操的武术表演。接着参观了体育教师自制器具,看了两节利用教师自制器具上的武术校本课程课。其次看了学校武术校本课程发展的录像短片和听了校领导的简单汇报。最后围绕南菜园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充分发挥教师潜能自制体育器具,增强学生体质进行有效教学研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主要针对校本教材编写细节,如:编写的依据,培养学生什么,教学目标的设置(武德)等讨论;肯定了学校体育教研组全体教师积极开动脑筋利用现有材料自制精灵球、拂尘器具进行体育训练,既达到了增强学生体质,又消除了学生皮肉损伤的目的。又提出了体育器具的改进意见,如沙袋的制作等。通过这次有效教学的研讨交流,大家充分认识到:
1.学校干部教师的合作意识强。校长充分发挥体育教研组的作用,将自制精灵球,软棍、拂尘的训练项目编入校本教材。校长并组织教师帮助体育组利用废纸、旧布、海绵、皮条、和木棍等材料,制作精灵球,软棍、拂尘等课堂教学辅助器械500多件,供学生在武术校本课程训练中使用。
2.学校课间操的训练项目多。体育教师将自创编的《中国功夫》武术操纳入了课间操,实现广播操两套,武术操一套、太极拳一套,共四套操。
3.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课间操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观,学生的站、坐、行等习惯越来越规范。
4.学校自创的《拂尘、精灵球》项目曾参加北京国际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育体、育心、育人传承体育文化大型展示活动。
(四)10月29日在新城子中心校,结合《我爱我的家乡》校本教材,合理利用地域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思想教育开展有效教学研讨活动。
首先听了李国强、冯小军两位老师分别执教的《竖钩的写法》、《走进家乡河》校本课。其次听了陶瑞忠校长关于《新城子中心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报告。在研讨过程中大家深受启发: 1.干部的课程主体意识明显加强。
校长通过参加研修班的学习,对课程的认识发生了改变,由过去的“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课程认识发展到要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整体来认识。2.干部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显著提高,朝着优秀团队方向发展
学校于2005年就开发出《我爱我的家乡》这门校本课程,当时主要是校长引领部分教师参与了开发工作,发展到全体干部和教师都参与了研究,成为了课程开发的主体。更为可贵的是,教师们能够将自己的研究充分纳入到教研组中,教师的个人研究与组织研究相融合,使各个教研组织向优秀团队建设的方向发展。
3.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干部教师关注到了自身的资源优势,认识到区域内的青山绿水,动物、植物、长城古堡、历史文化等宝贵资源,可以成为本校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应该加以充分利用,将原有校本课程《我爱我的家乡》进行了重新调整和补充,每个年级编辑一本教材,供1-6年级同时使用,使其针对性、实效性明显提高。
4.学校创新了课堂教学结构,提出了“35+5”的教学基本模式,即35分钟基本用于国家课程,5分钟基本用于校本课程,实现了校本课程对于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
三、研究反思,不断提高
1.加强干部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首先要加强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学校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认识程度高低直接影响着其他干部和教师。
2.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反复深入研究。通过对校本课程有效教学的研究,认识到学校开发一门课程是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需要以一门为主多门同开的思路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制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提升,需要多方面有经验的人员参与支持。
3.倡导教师课堂教学要及时反思的同时要加强不同层次负责人的反思总结。
4.正确看待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各校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何看到这些成果,不能只看眼前教师、学生的获奖情况,要从长远记忆,要想到将来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变化。
总之,我县在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看到了学校在变化,在有效教学研究方面这紧紧是个开头,我们将用有效教学的研究带动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与实施。
第五篇:《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整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整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在阐述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提出课程实施的建议时便多次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是说在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开发与利用好科学课程资源是一个关键环节。而目前对于学校来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一方面是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是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经过加工和转化后进入实际的小学科学课程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一些小学甚至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意识十分狭隘。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并与教材整合,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并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本市地方课程资源特点与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以及学校实验仪器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等因素制定了《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整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此课题立项以来,已经实施了一年多的时间,已经进入了课题的第三阶段,现就将前期工作做以下汇报。
一、课题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结合本市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制定出一套特色的与科学教材向结合的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计划,在日常的科学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的利用。开发本地隐藏的科学教育资源,发掘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2.本地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内容体系研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如何树立科学教育的大资源观,根据本市优势,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积极性,拓展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视野,这是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核心内容。
3.合理的整合地方课程资源与科学教材,做好对科学课程资源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探讨科学教育活动所需的地方课程资源,在进行科学教学设计时,首先全面考虑科学课程与科学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选择最佳的地方课程资源以完成具体的科学教学目标;其次,结合教材就科学课程资源做分析,即思考哪些课程资源校内没有,必须从地方获得,或校内已有但不够丰富,仍必须从地方获得,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实现科学教学目标的需要;最后,为地方课程资源与科学教材的整合做好设计、实施和评价准备等工作,使得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切实发挥效果,并作为将来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与教学工作之用。
二、课题研究要达成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我们的科学教师能够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地方课程资源,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并根据学校特定区域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让地方课程资源与科学教材整合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身边具体、生动的地方课程资源与科学教材相整合对孩子开展科学教育,以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感知科学教学与自己生活的联系,感知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看身边的科学问题、想身边的科学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发展。
探寻一条适合我市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合理利用的实施途径,充分挖掘学生、家庭、学校有价值的科学教育资源,拓宽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渠道,提高科学教学的教育意义和教学质量,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课题前期所做工作
1.课题立项后,我们通过开题报告、教研研讨等形式对课题进行宣传,让科学教师对课题申报的目的、意义以及我市在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整合方面存在的问题、课题实施的步骤、最终达成的目标等有所了解。并将立项申报书印发给每位课题组成员,利用学校教研进行学习宣传。
2.利用教研、网络、外出培训的方式进行有关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整合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强化教师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意识,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及专业素养。
3.为了课题的有效实施,每学期开学初期,在教培中心杨健主任的组织下,各校课题组成员进行集中培训,明确课题阶段性任务,要求各校课题组核心成员积极宣传课题,组织本校的科学教师继续学习整合课程资源的理论知识,结合学校的情况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实践,并边实践边反思,对资源进行整理推广。
4.在每学期开学初期,我们组织课题组的成员进行教研研讨,针对不同年级的科学教材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不同学校可利用和能开发的地方课程资源与教材之间的联系,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如何将地方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整合在一起,使地方课程资源更有效的与教材整合,一起讨论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实验研究,从而达到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在大教研活动背景的前提下,我们要求课题组的教师以校为本,结合教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尽可能达到地方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5.课题组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人力、活动方式等,责任到人,使各课题组成员明确了自己的研究任务,明确了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6.根据课题实施教师的需求,有市教培中心杨健主任组织进行了三到六年级全体科学教师的实验操作培训,分别由市一小的杨超、郑红霞,市二小的徐晖老师进行了培训,实验操作的材料有学校实验仪器室的材料,有教师结合教材整合的地方课程资源的材料,主要培训各个操作的方法及实验步骤,培训教师边讲解,参与教师边实验操作,达到了边培训边实践的目的。此次培训以点带面,提升实验操作能力。调动全体科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题研究活动中,为课题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7.我们在着力提高科学教师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意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课例的开发与展示,如市一小的杨超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冬瓜皮、卡纸、铁螺帽、金属砝码等进行了《拱形的力量》课例展示;市二小的徐晖老师利用学生身边的废旧的报纸进行了《用纸造一座桥》的课例展示;郑红霞老师利用塑料盒、报纸、放大镜、镊子、水、小木棍等进行了《土壤里有什么》等课例展示。在每学期中进行的这些相关课例展示与研讨,有效引领科学教师有效的整合地方课程资源,一方面,以教研室组织进行全市研讨课,不同片区教师进行做课,活动中做课教师在说课时,结合教材内容就地方课程资源的整合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以及使用资源的设想、对教学的作用等,听课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交流自己在地方课程整合方面的做法及困惑,通过大家讨论,在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材整合方面。另一方面,利用共同体和校本教研的方式,进行做课交流。使地方课程资源最大化的应用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促进课题的实施。
四、课题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
1.通过宣传,使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及实施方案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并向本学校的科学教师进行了宣传与学习,使更多的教师对课题研究有所了解,为下一步课题实施做好了前期准备。
2.课题组成员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了《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整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增强了部分小学科学教师的科研能力。3.通过课题实施,使教师意识到地方课程资源与科学教材整合要从孩子身边常见的事物做起。提到地方课程资源,我们许多科学教师有这么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学校科学课程资源就是教材等书籍。还有许多人提到科学课程资源总认为那是个神秘和抽象的概念,其实恰恰相反,它是非常具体和鲜活的。作为科学课程资源,它们往往就是孩子身边的一些常见事物,而这些常见的事物往往会给孩子以具体形象的感觉,也容易令孩子对它们产生亲切感,多种多样、具体鲜活的资源还易于引起孩子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欲望。如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可以作为帮助小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很好的课程资源,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值得孩子们探究的、有价值的内容。在进行教科版三年级《植物》单元的教学时,以一棵小树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许多问题如:这棵树叫什么名字?它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这种树到了秋天会落叶吗?有些树为什么到了秋天会落叶?水分在树内是怎样运输的?树是怎样吸收养分的?如何证明它进行了光合作用?有哪些昆虫对它的生长造成危害?如何防止这种昆虫对它的侵害?如果没有阳光,小树能活下去吗?能活多久?它与我们人类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等等。孩子可以通过调查、访问、查找资料、设计探究性实验等方式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孩子对于生命世界多样性的理解、对于生物生命周期以及生物的基本需求的理解都会有新的认识,孩子的科学意识、科学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也会得到有效提高。让学生感知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4.在实施课题过程中,让科学教师知道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的整合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从小处做起扩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例如,我市一些农村小学周边都有小池塘的存在,在一位课程资源意识很强的教师眼里,小池塘便是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它里面蕴含着许多可供探究的东西。在教科版五年级《生物与环境》单元的教学时,就可以利用这些小池塘进行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观察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究竟生存着哪些小生命?经过一番调查,学生不难发现:池塘的岸边生长着各种树木花草,还生活着许多诸如蚂蚁、蚂蚱,蚯蚓、蜜蜂、蝴蝶等小动物;池塘的水面上漂着浮萍,还不时地有蜻蜓、水蜘蛛在活动,池塘的水面下生长着水草、鱼类、青蛙还有各种浮游生物。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生命都是怎样生活的?它们之间有联系吗?这里面是否存在着食物链?如果将整个小池塘封闭起来,少了某种生物,是否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有哪些情况会对小池塘造成污染?如果池塘里的水受到了污染,哪种生物首先受到伤害?有哪些措施可以保护小池塘,使它免受或少受污染?在对这些问题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问题拓展开,这样,一片小池塘便可被我们用来作为锻炼学生观察能力,认识动植物,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成员间的关系以及环保重要意义等方面具体、鲜活的课程资源了。
5.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的有效整合,增加了小学科学教学学生实验操作的次数,提高了实验的实效性的同时,增加了师生间、学生间交往的频率和交流的密度。教学的空间条件发生了变化,上课形式灵活多样,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里与空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从而学生间团结互助的气氛更加浓郁,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6.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的有效整合,在操作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动力。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探究,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另外,通过全班交流研讨、小组性的研究、个体研究,学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各个参与“科学研究”大大提高动手动脑能力,有效的达到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7.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的有效整合,使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版的科学课教材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更重视培养健康的情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地方课程资源的“整合”。使学生的知识面、能力、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的能力大大增强了。
8.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的有效整合,使学生实验资源充分,参与机会变多的前提下,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综合素质有明显发展。他们会自己研究生活中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自己动手设计和完成制作科学作品。
9.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的有效整合,使科学教学实效性得以提高,使学生的科学素养最大限度的得以提高。
五、课题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1.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对科学课程的地位认识不充分。我市大多数学校对科学课不够重视,对于科学教学只停留在一般的课程上,所任教的教师面对学校所在区域资源,不是发挥主动性、积极挖掘,而是抱着“观望”心理。
2.我市大多数教师对于科学教学之限于教教材,或利用教材中课程资源,不能深入了解教材与地方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缺乏开掘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停留在活动表面现象上,缺乏应有的探究过程。使科学教学与我们所在的地方资源相脱离,不能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学习科学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起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材资源的局限性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热情。
3.评价观念不到位。在评价实践中,过分追求用教材内容进行评价,评价主体不够多元化,在“科学标准的参照体系”的作用,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对课程资源应用的评价。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应用课程资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性评价,提高他们的实践性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学习的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
4.地方课程资源与科学教材整合的还存在一些误区: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是能够让学生进行教材内容实验的材料就是课程资源,对于地方课程资源的利用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找一些能做教材内容实验的材料上,而往往忽视了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学校这些有益于科学教学的其他资源,使一些有益于教学的地方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大大影响了科学教学的实效性。5.在课题实施研究中还有一部分教师不敢放手,学生课堂中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还较少。
6.有些已经开发的地方课程资源没有完全推广,局限于自己的学校或共同体中使用。
六、有待改进的工作
1.利用大教研的方式搭建促进课题组成员的合作、互助和交流平台,达到资源共用的目的。
2.课题组中部分教师,课题研究的水平还有待于提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
3.课题组研究人员比较少,力量还显单薄,单纯依靠这些老师来开展课题研究力量还不够,还需要课题组的成员利用校本教研的方式调动课题组以外的教师的积极参与。
3.要及时进行课题组成员集中研讨,对阶段性工作及时布置,及时研讨,同时对所完成的阶段性课题工作及时总结反思,形成资料进行整理。
七、下一步课题研究重点工作
1.继续加强理论学习。今后要边实验边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促进业务成长。
2.课题组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人力、活动方式等,责任到人,使各个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紧张而有序,高质高效的进行。
3.利用全市教研、共同体教研、校本教研的方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使开发的地方课程资源得以推广使用。4.根据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教师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方式所产生的积极的、消极的影响,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完善和细化课题研究方法。
5.加强《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整合的实践与研究》课例研究,然后组织全体科学教师观摩、学习,加强实践学习,不断提高教师对地方课程资源与教材整合把握能力。
6.召开教学研讨会,及时总结、研讨、推广《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整合的实践与研究》的案例或成功经验,使已经开发的课程资源得以广泛的推广使用,不断推动课题研究的进程。
7.整理好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整合的案例及相关资料,为课题结题做好准备。
总之,《地方课程资源与小学科学教材整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有收获,有困惑,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边实践、边反思、边积累、边整理,将一些优秀的课例、可利用的地方课程资源、成功经验在全市进行推广,使课题有效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