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学 开发与利用大自然课程资源》课题结题报告5篇

时间:2019-05-15 16:08: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进科学 开发与利用大自然课程资源》课题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进科学 开发与利用大自然课程资源》课题结题报告》。

第一篇:《走进科学 开发与利用大自然课程资源》课题结题报告

《走进科学 开发与利用大自然课程资源》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浙江省龙泉市八都镇中心小学是一所有28个教学班,1240多名学生,占地面积较大,办法规模大的农村小学。学校领导十分重视科学学科的教学。科学教学所需的仪器不断得到增添和更新,在学校原已紧缺的教室中,为科学课设置了仪器室、实验室等,全体科学教师十分注重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由于校内课程资源的局限性和缺少经费,实验基地等,使科学课的教学和学生的实验活动受到较大的影响。为了补充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更好地进行科学教学活动和学生实践活动,我校全体科学教师非常注重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学校领导的关注与支持下,我校进行了《走进科学,开发与利用大自然课程资源》的课题研究。

一、主要经过

自2006年3月本课题组成立以来,我们课程组成员认真学习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相关知识,调查了解相关信息,认真进行了《走进科学,开发与利用大自然课程资源》的课题研究,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向大自然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整个课题研究活动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次序地进行,直到完成全部课题研究任务,并总结课题研究活动中的成败,积累研究成果,为今后继续更好地对本课题进行研究打下基础,同时,明确了以后进一步开展研究活动的努力方向。

二、主要内容

1、新学年开学初,我们课题组每一位教师对自己所任教的班级进行了“热爱 1

自然,关爱生命”的主题教育,提高学生对大自然课程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操。在活动中,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经过充分交流信息,找出在“热爱自然、关爱生命”方面做得不够之处,明确了以后努力的方向,并把交流情况记录下来。

2、植树节前后,我校三、四、五年级科学教师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山坡进行了植树活动,六年级科学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到河边,在老师事先选定的荒地学习花木扦插,并到老师家的果园在老师指导下学习果树嫁接,写下实践日记。课外链接活动,鼓励学生继续参与做香菇劳动,并写实践日记。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植树节植树活动我校每年都在进行,但活动只是一种形式,并不注重效果,而我们课题祖开展的植树、扦插活动是针对科学课内容有的放矢,讲求效果。

3、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我们与班主任一起组织学生到学校较近的山坡桃园观赏桃花,边赏花边指导写作,培养学生的观赏能力和习作能力。这项活动,学生兴趣深厚,观察细致,习作效率高,习作不空洞无物。

4、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去充分欣赏大自然,在学校组织全校学生春游活动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分别带领所任教班级利用双休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就近郊游,采集生物标本。同时,我们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小河边,组织放风筝比赛,在活动中,指导写活动日记。通过活动,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每学年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中,由于目的地集中,学生人数多,学生反映不够尽兴。我们课题组的春游活动是确保安全前提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观察,效果较好。

5、春末夏初,是观赏植物的生长和动物活动的好时机,为了配合教材教学,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走进山脚、河边、田头,观察动、植物,写下观察

日记,使学生更加了解自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欣赏能力。

6、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自行观察月相,组织学生讨论郊游观察收获,写下观察日记。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观察的好习惯。

7、课外链接活动,在暑期前,布置学生在家长带领下学习游泳,向家长了解游泳知识和安全事项,并写活动日记。这个活动即能让学生学到游泳知识和安全知识,又能避免学生私自下水游泳,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

8、金秋时节,利用课外活动,组织中高年级爱好钓鱼的学生进行钓鱼比赛,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9、秋末,我们带领学生就近郊游,走进河边、田野观赏金黄的稻浪,享受丰收的喜悦,了解植物的茎叶的变化,欣赏秋色,充分欣赏大自然的杰作。

10、入冬以后,我们引导学生走向河边、草地、田野,观察动植物的变化,了解动物冬眠情况,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写观察日记,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三、主要成果

几年来,通过课题研究,我校的科学教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教学方面:通过对大自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活动,一方面,有效地补充了课内课程资源的不足,使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得到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活动,使小学科学教学能够真正体现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了科学课的教学质量,促进了科学教学的全面发展。

教师方面:(主要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与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探究,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向科学。通过研究活动,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地位

也发生了变化,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参与大自然的活动中,与学生和谐相处,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的同时,也促使教师自身科学素养得到不断提升。几年来,课题组教师积极撰写论文,论文质量提高了,获奖的次数也增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获得了提高,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

学生方面:课题研究主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研究,参与实践,参与创新,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因此,学生的科学学习意识增强了,学习科学变认真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由于本课题的研究活动是引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科学,所以学生非常乐意,并能够主动参与研究活动,因而能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学生亲自参与了植树赏花、郊游、放风筝比赛,观察月相,观察植物生长、动物活动,学习游泳及观察动物冬眠等非常有趣自己最喜欢的观察研究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思想情操。课题研究活动给学生学习科学带来了巨大的动力,这种动力体现在学生自觉参与研究活动和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观察更仔细,解释贴近探究实际,交流表达的经验比以前丰富和全面,实践日记和课堂笔记书更规范了,学生上科学课比以前更认真了。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明显得到提高和发展,学生能很好地完成参与大自然研究活动的各项实践任务,如观察记录、制作动、植物标本,学习做香菇,学习游泳,写安全知识日记等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能较认真地完成课堂教学中的各项科学实验任务。学生在参与大自然课程资源的学习研究中,通过观察、实践、交流、记录,不断丰富了自己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科学素养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为习作积累了素材。学生通过活动,结合写观察日记,既提高了观赏自然的能力又为语文习作积累素材,提高了习作能力。同时,使学生更加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学生与以往比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与他人郊游有独到的见解;有的同学对动、植物的观察与了解非常细致,能在观察、实验时,不断设计科学探究问题,能灵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对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能与合作伙伴认真合作,积极动手动脑,对于教师布置的自行研究任务能自觉完成。总之,通过大自然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非常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习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得到提高。

其他方面:开展了课题研究后,得到了一些有利于科学课堂教学的链接效果。如学校原来没有学生的实践基地,教师也想方设法从大自然中得到了,并能使学生为绿化环境、绿化家园作贡献,一举两得,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费短缺的问题。通过开发与利用大自然课程资源,教师能更有效地在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注重反思是课题组教师促进教学,提升自我的一大特点,得到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领导的充分肯定。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我们把课堂教学中的三段阶段反思扩展到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教研活动中,使已有的教学反思更加完善,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又能更好地为教研活动服务。

新课程资源开发理念非常注重解放学生,而大自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解放学生的最好契机,让学生在合作伙伴——老师的引领下,安心、安全、自由地像科学家那样进行学习研究活动,收到了最佳的学习成果。

四、自我评价

自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我们课题组的教师认真地引领学生进行各项内容的研究,并通过研究活动,促进了科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这是非常可喜的。在课题研究中,我校领导非常重视和支持,使我们

得以顺利地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我们的课题研究是成功的,同时也存在时间的局限、经验不足、缺少培训机会和缺少专家指导等问题,但我们的研究远没有结束,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用辛勤付出,换取了学生学习的收获。

五、推广价值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对大自然开放,是科学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实施这一开放,必需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去观察思考或者欣赏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为我们的科学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有待于我们去开发利用。因此,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创造更好的机会,引领学生走向自然,走进科学,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从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所以,更好地开发与利用大自然科学资源,对当前科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我们课题组的研究针对性强,富有成效,有推广价值。

六、下一步打算

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已初见成效,而大自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是推动科学发展,进行科学研究的的长期任务。今天,我们课题组在对课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只是一个起点,我们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正是今后开展研究活动的新内容,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是不够的,需要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别人的研究经验。我们将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一如既往反这一课题研究进行下去,我们会不断学习,努力探究,勇于创新,将这一课题研究变得更好更完善,以推进我校的教科研活动向前不断发展。

第二篇:科学 课题结题报告

博乐市逸夫小学以校为本的小课题研究

《把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研究怪石峪的成因》

课题结题报告

一、发现问题的过程、问题的特点和具体表现:

最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是身边的事物,四年级下册科学课岩石单元的学习中有些孩子提出了咱博乐怪石峪奇形怪状的岩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虽然通过模拟实验为孩子们解释了这一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但是没能完全信服学生。所以决定以此问题为中心,师生共同经历一段科学探究活动,寻找怪石峪空穴地貌形成的原因。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怪石峪的成因;然后带着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采集岩石标本进行模拟实验。

2、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了解怪石峪空穴地貌形成的原因

3、激发学生探究怪石峪岩石奥秘的兴趣,进一步加强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由于怪石峪地区昼夜、冬夏温差大,岩石产生反复强烈的物理胀缩作用下崩解,再加上暴雨雪的洗刷岩面形成凹处,强风又将松散的岩屑吹走,如此反复逐渐形成了空穴地貌。

(1)让学生充分认识科学知识与学生终身学习、工作、自身发展的密切关系,提高基础科学的重要意义。

(2)纠正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学生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方法。(3)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科学的兴趣。

A、探索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策略;

B、摸索小学生科学技能形成的规律及特点,有效指导学生热爱科学。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的思路: 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对照法、实地调查法、实验分析法等辅助研究活动。

研究的方法:

1、调查、摸底法: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总结,摸清当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实验观察法。在本校三至六年级分别选出两组学生:一组三四年级学生,一组五六年级学生。

3、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4、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撰写有关的研究报告或论文。

五、课题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效果

1、学生方面

A、提高了学生认识科学的水平和兴趣,形成了良好的探究科学的良好习惯,初步培养了学生自觉探研科学的习惯,能在生活中应用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寻找、积累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拓展自己的视野。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浓厚,积极性和主动性日渐升高,并达到了有兴趣的孩子全员参与。

B、参与学生写出简短的观察探究片段,把学生实地采集回来的岩石标本、植被标本、昆虫标本经过多次反复的分组实验、整理并分析数据最终得出了科学的结论-----怪石峪处于阿拉山口强风区,降水少,蒸发强,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狂风携带沙石或冰雪长年侵蚀,使得岩石表面迅速崩解风化。飓风在巨石堆砌的城堡间横冲直撞,产生复杂旋流,肆意侵蚀着岩石群,经过320万年的雕刻打磨,把岩石塑造成了千奇百怪的形状,甚至雕琢出了石穴、石臼、石洞等地貌景观。并整理出学生的成果集。

C、整理并分析数据孩子们写出了调查研究报告。D、收集图片资料、影像资料和岩石标本。E、根据师生收集的图片资料、影像资料和岩石标本在学校开展了成果展。

2、教师方面

参与课题的教师在校级进行讲授公开课,设计了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反思、论文等,为课题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支撑。教师们伴随着课题也更加成熟,课堂教学也受到了教研主任及校领导的肯定。

2016年10月22日,市三小“探究怪石峪岩石的成因”课题组一行,由高娃老师带领13名学生及家长和4位课题组成员共计26人来到了距博乐市30公里处的怪石峪进行了实地探究。

孩子们的问题很多,有的做了活动前大量的预习,有的来过一两次,甚至有的孩子没听说过怪石峪,面对一张张充满好奇的脸庞,我在想咱们真是不虚此行,一次实地考察活动的收获将远远超出在学校学习一个单元的知识量。所以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上科学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主动的学习并富有创造性。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自己像科学家一样在进行探究。

科学课题进入实施阶段时,课题组利用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电话联系等方式与家长加强沟通交流,争取家长支持与配合,多次和学生一起去怪石峪实地考察,活动中随从的家长积极配合老师们保证了孩子们的安全,参加活动的学生也积极投入到了科学观察探究中来,有的感慨怪石峪的神奇、有的迫不及待的拿出了放大镜、还有的忙着给奇形怪状的岩石起名字呢„„总之没有一个人不被怪石峪的各种各样的形态所吸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的课题老师也在不断成长,不断成熟,并积累了相关的经验,课题组的每位教师都认真撰写课题教学论文、教学心得、教学反思,不断反思,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们也在时间探究中提高了自己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和帮助了学生养成探究科学的兴趣和习惯。

六、课题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1、部分学生在实地采集标本过程中一味的玩耍观光,忽略了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大多数学生把采集回来的标本不能够按照岩石的颜色、外形、质地进行科学细致的分类。

3、个别学生的活动前收集资料这一环节准备不够充分,不能按照标准和要求逐一填写实践活动记录表。

4、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今后要把计划制定的更加细致周到,活动前准备工作要更加充分,多与各年级科学老师沟通商讨,从小培养孩子爱科学的兴趣。继续发扬优点,找到不足之处,将我校的科学课题研究工作推向新的台阶。

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基础科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习惯的影响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七、参考文献 1、2011版《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2、湖北教育《科学课》2016年第三期、第六期。

3、大自然探索2016年三、五期。

博乐市逸夫小学科学课题组:叶尔登高娃

2017年6月25日

第三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题小结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题小结

从2008年2月起,我在学校低年级中进行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小课题研究。经过初步探索,参与这一课题实验的教师无论是从理念的转变,行为的变化,还是学生的发展方面都有初步进展。

下面介绍我校开展课题实验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健全机构,加强组织管理,保障课题实验的有效实施。

1、为确保课题实验工作顺利有序,扎实有效地进行,我们成立了品德小课题组,由副校长亲自指导,黄雍萍老师负责主抓,时晶老师组织,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并建立了学习研究制度,制定了课题实验方案和计划,使课题实验工作一开始就步入了正轨。

领导小组成员带头深入课堂,关心帮助每一位课题实验教师,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一切为课题的实验顺利开展服务,全程参与。和教师共同探讨课题研究中的困难与困惑成为教师的参谋,使课题教师增强了搞好课题实验的信心,使我校品德小课题研究工作稳步有序的进行。

二、狠抓落实,使课题实验初见成效。

校领导把课题实验放到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参与品德小课题组的备课、听课、评课,及时了解情况,提供意见,课后参与评议,与教师共同磋商。

1、搞好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现阶段教育方针,教育观念在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课题组对小课题教师进行理论培训,把《新课标》的思想,观念渗透到课题实验当中,在参与式的学习中,使教师领会其精髓,感悟其本质,为实验顺利到开展奠定基础。

2、开展校内集研活动。

加强集研,发挥群体力量,我校规定各教研组每周一下午5:20——6:20是集研时间,雷打不动,集研时及时反馈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成功的做法,从参与献计献策,12月分集研都是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小课题研讨为中心,在讨论中、争论中、思考中、合作中进行,解决了许多实验中的问题。

3、开展“课题研讨课”活动。

本学期课题组安排黄雍萍老师指导时晶老师上研讨课,课后大家针对这节课从授课内容环节指向性、学生利用课程资源效果、教师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研讨,哪些地方处理得好,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另有什么不足,怎样改进。在教学中将如何处理,还有哪些困惑等问题,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在授课内容指向性方面和教师的培养方面,做的较好,老师都能认真的听学生回答。老师设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和小组合作的环节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但是对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培养还较浅显,仅仅停留在课本等提示上,是今后重点研究的对象。

三、实验的成效分析。

1、主体性品质方面。

课题开展后,我们发现实验班级学生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有所改观。虽然,课题研究处于初始阶段,但学生开发课程资源的有效性表现在信息的交流中能有所碰撞和讨论。这也体现出习惯的培养要有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的。

2、教师注重授课内容的指向性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凡是小组合作学习等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往往能更吸引学生去有效的开发利用身边的资源,并且让学生学会自尊自爱、善待他人,善于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以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能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与他人协同活动的能力不断增强。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对学生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能力的培养及学习方法的研究指导。

2、多与教研员沟通交流,在他们的指导下,少走弯路,多快好省。总之,在不到一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研究教师和学生积极性高涨,学生教师双双受益,老师对怎样更加有效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针对我校的生源实际和教师发展前景,面对21世纪课程改革,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在今后的课题实验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更加努力探索,不断实践、总结、学习,通过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集体的同伴互助、专家的引领,加快我校的小课题研究步伐,达到教师与学生双向成才的目的。

乌鲁木齐市三十一小学 2008年12月24日

第四篇: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06CJJ051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主持人:向圣明: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永顺县民族中学校长

主要研究人员:向圣明、彭明南、王承赋、张清忠、田桂芳、田金华、田正湖、米承志、王承新、谢生玉、石 群、罗肖宇、朱大成、李泽民、罗大林

“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课 题 研 究 报 告

摘要:2006年~2009年,我校开展了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编写土家族校本教材——《神秘的土家——我的民族》并进入课堂,是传承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出路之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产生强烈的兴趣;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课程自信心,探讨了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利用土家 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显著提高。还分析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关键词: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校本课程

一、引言

唐五代后梁开平年间,江西酋豪彭城归楚,为溪州刺史。后来,彭氏当了土家族首领吴著冲(土家语称“禾撮冲”)的助理,待彭氏逐步摸清吴氏的军情和地形的时候,就联合外人“喧宾夺主”打死吴著冲。彭城死后,彭士愁于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继任溪州刺史。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彭士愁为反抗楚王马希范的苛捐杂税而发动战争,最终以彭氏战败告终。楚王为了防治彭氏卷土重来,马氏与彭氏在著名的溪州会溪坪(今古丈县境内)结盟,立铜柱为界:只要彭氏同意归顺马氏,为楚从属,就给予彭氏一定的自治权,从此彭氏不向楚王交纳赋税,不提供兵源。从后晋天福四年到清朝的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这段时间,湘西土家族属于彭氏土司世袭统治时期,形成了丰富独特的土家族民族文化。雍正五年至雍正十三年清王朝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废除了统治湘西土家族800多年的的彭氏土司制度,由中央统一管理。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得到加强,封建地主经济应运而生,使土家族逐渐被汉化,土家族地区的经济也随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而发展起来[1],但土司统治时期丰富的土家族文化也随着民族的融合而逐渐弱化。到目前为止,土家族民族文化已经断层[2]或趋于堙没。

为此,国家和湖南省有关部门对一些著名的土家族文化譬如打镏子、摆手舞、茅古斯舞、梯玛神歌、挖土锣鼓歌、过赶年、哭嫁歌、咚咚喹、八宝铜铃舞等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保护名录,还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在永顺县芙蓉镇举办了“中国湘西芙蓉镇茅古斯文化节”;永顺县先后举办了两届社巴节。采取了政府搭台,民间艺人唱戏的保护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成功路子,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发现了一些土家族老艺人,收集了一些难得的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料。我们欣慰的看到,土家族茅古斯舞作为湖南省唯一的节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文艺演出中表演,使全球观众了解博大精深的土家族文化。但是,政府所作的这些突击性发掘和保护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工作仅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要想将这项工作以点带面的推开,实践证明,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进入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堂,将民族文化保护的种子播入土家族后代的心中,将土家族民族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的,以学生发展为目的,针对当地和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而开发的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的课程[3]。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国家课程构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有机体系[4]。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进行课程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上较大的责任和自主权。就全国而言,利用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方面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张广才报道了将达斡尔民族文化进入校本课程的实践[5];万德权将四川民族地区体育引入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一些理论思考[2];吴鹃和吴小鸥探讨了湖南郴州市北湖区月峰瑶族乡民族贫困地区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3]等等。从这些文献资料来看,主要报道了如何将民族文化引入校本课程的过程,但对在学生身上取得的学习效果和民族文化的育人功能却没有提及。将“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跨库检索得知,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有关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无学者进行这方面的报道。

因此,从2006年开始,我校申报了“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的课题,并在省、州有关部门的帮助和关怀下顺利开题,旨在探索土家族民族文化的育人功能和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出路。

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第一、我校地处以土家族为主要民族成分的少数民族地区,该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底蕴厚重。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开发,并运用到学校教育中,对开足、开齐、开好基础教育课程,体现国家课程设计的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当前农村学生厌学、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础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心理要求。而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创造利用本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开发课程实地实施课改,形成自己民族特色、适应本地学生的教学课程,我们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恰恰顺应了这个要求。第三、本课程研究立足于民族历史的特殊性,其内容和形式被具体化,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并延伸为对家乡的依恋、对祖国的热爱。对同文化圈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直接地借鉴意义。对其它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其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也有借鉴作用,具有明显的推广价值。

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指湖南省永顺县的土家族文化资源。其中包括土家族文学、民俗、历史人物、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有形文化因素,还包括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英雄情结等无形精神因素。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研究内容:涵盖了校本课程开发利用、实施管理及当地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着重研究以下两个内容:第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以土家文化资源为主,如文学、民俗、绘画、雕刻、编扎、织锦、神话传说故事、舞蹈、音乐等兼顾奇特的自然、旅游资源。这些内容以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起到传承作用。第二,研究校本课程如何实施,采取怎样的教学形式才能被学生乐于接受,学校如何有效地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探索校本课程实施与管理的特性与基本规律。

2、研究目标:第一,形成有民族地域特色、易于操作、师生喜欢、层次清楚、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探讨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出路问题。第二,培养一批教研型,有开拓能力的教师;培养出一批热爱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学生,使土家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后继有人。第三,探讨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3、课题实施时间:2006年~2009年。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

为了使本课题顺利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应多管齐下,多种方法并用,有效完成预定的研究目标。本课题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下。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有关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工作的论文、著作、报道等,摸清实施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和可供借鉴的有效经验。从而达到开阔思路和启迪思想,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2、考察、观察法。2006年,我校拨出专门经费组织课题组成员到中国土家第一村——永顺县双凤村、土司故都——永顺县老司城、土家第一镇——永顺县芙蓉镇、土家建筑保存完好的古丈县老司岩村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搞好民间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同时,在考察的过程中,注意发现各地老艺人,并聘请他们担任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校外指导教师。观摩各级部门组织的土家族文艺展演活动,学习有关土家族民族文化各项技能。编写具有民族地域特色、易于操作、师生喜欢、层次清楚、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体系,初步编写校本教材,探讨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出路问题

3、问卷调查法。通过在2007年春季学期,在学期初和学期末进行两次问卷调查,考察学生对课题组于2006年编写的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教材在教学中的兴趣反应,探讨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问题。学期初问卷涉及七年级、八年级男女学生人数相差不大的班级各一个,这两个班都是在他们所在年级的平行班(全校所有年级的班级均为平行班),共问卷100人,其中男生50人,女生50人。共发放问卷100张,发放问卷时与一名校级领导共同参与(避开班主任老师),收回问卷100张。学期末,同样来到上述两个班级,问卷学生与学期初基本一致。共发放问卷97张,收回97张(有3位学生请病假,男2人,女1人)。

4、教育实验研究法。通过在我校七年级和八年级11个班开设教师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的实验,每周开课1节,总课时60课时。研究过程中发放问卷50张,涉及七、八两个年级,主要涉及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及他们的家长。通过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的实验,考察这项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提升有无直接联系,考察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5、个案研究法。在“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典型的一个或几个对象进行研究,涉及的方法有追踪法、追因法等。

6、总结归纳法。课题组教师在认真研究本课题的同时,并运用研究本课题的的研究方法,积极到其他教研教改的过程中去。总结教师的相关材料,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1、初步编写土家族校本教材——《神秘的土家——我的民族》并进入课堂,传承土家族文化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查阅了国内有关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工作的论文资料;到永顺县图书馆和永顺县民族中学图书室查阅有关土家族音乐、民俗、族源、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著作;查阅《团结报》等有关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各种报道,摸清实施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和可供借鉴的有效经验;通过实地考察各个土家族村寨,掌握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摄制照片150余张,收集土家族音乐曲谱20余首,录制各种音影资料80余小时(其中包括土家族民俗及民间故事、土家族绘画及工艺美术、土家族民间体育活动及棋类、土家族摆手舞和茅古斯等民族舞蹈、土家族山歌和打镏子等),以这些丰富的资料为蓝本,初步编写土家族地区第一本校本教材——《神秘的土家——我的民族》(如表1)

表1:土家族校本教材《神秘的土家——我的民族》的章节、课时安排和授课人一览表 校本课程章节和内容 课时安排 授课人 授课人专业 授课形式 土家族民族概论 4课时 向圣明、张清忠、彭明南 中文 单元讲座 土家族渊源 4课时 田金科、彭明南

田桂芳、罗大林 中文 利用网络进行探究

对话土家族英雄人物 5课时 米承志、曹满红、田金华 历史 主题活动和就近调查与走访 土家族民俗文化 5课时 石 群、彭明南、符春红 中文 故事会

土家族音乐探秘 10课时 王承赋、田 勇 音乐 课堂传授与活动竞赛 土家族舞蹈跳起来 10课时 谢生玉、刘亚琼 音乐 活动竞赛

土家族民间体育 10课时 刘光辉、田廷源、罗肖宇 体育 活动小组与竞赛 土家族工艺美术鉴赏 6课时 王承新、李学峰、彭 慧 美术 兴趣小组 土家族语言的基本知识 6课时 田红玉、向乃清、龙清英 中文 故事会

在编写校本教材之前,充分考虑到各位课题组成员的专业、特长和职称,每个章节的编写人分头行动,去查资料和下到各村寨收集素材。在这些课题组成员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中学一级教师8人、中学二级教师2人;年龄结构为30~40岁7人、40~50岁6人;性别为男11人、女2人;学历结构为本科11人、专科2人。课题组成员各种结构较合理,确保校本教材保质保量的顺利完成并进入课程,将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传授土家族人民的下一代。

2、学生对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产生强烈的兴趣 从图1可以看出,在学校没有给学生开设民土家族族文化校本课程时,学生对土家族民族文化没有兴趣和反感的占到70%,说明土家族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不能吸引学生。不过,政府部门到我镇开办了系列保护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文娱活动以及少部分家长口传心授,对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占30%),他们对土家族民族文化有兴趣,说明在学生中开展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支持度。图2的数据告诉我们,课题组成员通过一个学期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土家族民族文化教学活动,加上学期初少部分对土家族文化有兴趣的学生的带动,到学期末的时候,收到了初步效果,学生对土家族民族文化产生兴趣的学生占到了64%,与学期初的30%相比,翻了一番还多,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实践表明,土家族文化虽然在有的人看来很土,但只要精心组织,采取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每一节内容上好,说明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对现代的青年学生还是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的,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希望和出路。

从表1可以看出,在实施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讲座、利用网络进行探究、就近走访、故事会、竞赛、兴趣小组和活动小组等形式的教学活动,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对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的兴趣的有力保障之一。我们从土家族聚集区聘请老艺人给学生亲自指导,共搞了两个由学生组成的打镏子队,在全校范围内分班举行摆手舞比赛,还举行了踩高脚和下打三棋等竞赛活动,给整个八年级进行土家族茅古斯舞蹈的实践教学,这些别开生面的现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1 学期初学生对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兴趣反应

图2 学期末学生初步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后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兴趣反应

3、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与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课程自信心的关系

给平时不爱学习普通课程的七年级、八年级的50位学生发放问卷50张,收回问卷46张,数据经初步整理后如表2(表中数据均为百分率)。这50位学生是2008年3月至2008年7月一学期学习土家族打镏子和茅古斯、摆手舞的学生(学习茅古斯的实际学生为整个八年级学生;学习摆手舞的学生为全校学生)。同时,给这些学生家长发放问卷50张,收回42张,以便了解这50位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数据经初步整理后如表3(表中数据均为百分率)。表2: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与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课程自信心的关系 学期初 学期末

你觉得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自信心)

学习土家族文化之后,在普通课程学习方面(自信心)

A 不比别人差; 59.2 A 比前学期的自信心增强了; 78.5 B 比别人还强; 26.0 B 比前学期的自信心弱了,有些灰心。21.5 C 比别人稍差。14.7

表3: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以后,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态度变化的观察结果 学期初 学期末

贵子女在家里的学习情况,贵子女学习土家族音乐舞蹈后,在家的学习情况,A 从不看书; 82.5 A 在家背打镏子曲谱; 94.8 B 很少看书; 17.5 B 在家不背打镏子曲谱; 5.2 C 在家长的监督下看书。55.3 B 既背曲谱又看普通课本; 35.7

从表2可以看出,在期末时,在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与学生在普通课程学习上的自信心方面存在因果关系,通过SPSS——社会学统计软件包对原始数据进行频次统计和卡方检验,二者呈现高度相关(卡方值为:19.4,df=2,P<0.0001),这表明通过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课程的自信心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因为土家族民族文化是学生从小就略知一二的文化,与学生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容易产生共鸣,学生有信心学好它。通过一个学期的民族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学得了很多让家长和教师都赞不绝口的绝活,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尝试了一次成功的机会,进而增强了这些学生学习普通课程的自信心。

从表3家长反馈的信息来看,学期初这些学生在家里从不看书的占了82.5%,而在家长的督促之下勉强能看书的也只有55.3%,那也就是说还有27.2%(82.5%-55.3%)的学生在家长的督促下都不看书,实际上这部分学生对家长来说已经失控,他们是学习上的后进生,也是纪律上的后进生。让家长感到欣慰的是,通过一个学期的土家族音乐、舞蹈的学习,有九成以上的学生能在家静下心来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教材——背曲谱;让课题组的教师欣慰的是有35.7%的学生在家里除了背曲谱而外,还自主学习普通课本。

通过对王凯同学的个案研究发现,该同学在学习上、纪律上都表现不太好,他的班主任老师采取各种教育手段,效果均不明显。在课题组的老师们的耐心引导下,他加入了学校的土家族镏子队,学习一个学期以后,他的各方面学习态度均有好转,判若两人。王凯同学的家长亲临学校查看学校是采用什么方法将他的子弟转化为热爱学习的学生,课题组的教师亲自接待了王凯同学的家长,让王凯给他的父亲表演土家族打镏子,一连打了10个曲牌,要记住这么多东西,不用功是不行的,终于让他明白了王凯同学学习态度向好的方面转变的原因。

4、通过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中国知网”用“永顺县民族中学”作为检索词,共有34条记录,其中2006年以前的记录只有4条,2006年以后的记录有30条。在2006年~2009年,课题组成员在《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物学》、《教师》、《教育前沿》、《成才之路》、《蜜蜂杂志》、《果农之友》、《中国蜂业》、《大众科技》、《农村实用技术》、《特种经济动植物》等公开刊物上发表各类文章30篇。由此可见,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与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有一定的关联。

五、研究成果和成果的社会反响

1、课题组编写的土家族文化校本教材《神秘的土家——我的民族》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科院列为湘西教育科研“五百工程”①,拟在2010年出版。

2、课题组成员向圣明的文章„土家族摆手舞“迁徙定居‟的教学” 发表于《民族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10期。

3、课题组成员彭明南、田桂芳的文章“土家族民族文化魅力与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发表于《民族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10期。

4、课题组成员王承赋的文章“土家族山歌《十月怀胎》的教学实录”发表于《民族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10期。

5、课题组成员谢生玉、王承赋的文章“土家族摆手舞„兄妹成亲‟教学与反思”发表于《民族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10期。

6、课题组成员田金科、田心娥的文章“以地方特色为依托,促进校本课程的研发”发表于《民族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10期。7、2007年我校将土家族摆手舞进入 “两操”(早操和课间操)被《团结报》以“永顺民中全校师生共跳摆手舞”为题进行报道[6],并建议将此项成果向全州推介。8、2008年国庆期间我校部分八年级学生在“首届湘西芙蓉镇茅古斯文化节”舞台上进行土家族茅古斯表演,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此节目后又在湖南经济电视台播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9、2009年国庆期间我校七年级、八年级两个镏子队,在“永顺县芙蓉镇建国六十周年红歌比赛”中表演土家族打镏子,全场掌声雷动,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10、我校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组的教师,将在课题研究中形成的好的教研教改方法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其中5名教师获得县级“教学能手”称号,1名课题组成员由于在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方面成绩突出,被学校提拔为主抓教学教研工作的副校长。

六、几点思考

以往学校校本课程改革在传统的升学教育体制下被严重忽视,新课改将它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校本课程改革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对校本课程改革的认识存在误区。在现实基础教育实践中,不论是教育理论专家还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由于专业的限制,或由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角度与深度不同,也由于国家课程硬性的要求在时间与精力上制约与冲击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就出现了对校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

作为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应是一项继往开来的大好事,理应得到民委、文化、教育等部门的关心和支持。

学校软硬件条件是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缺乏,制约校本课程的开发。

总体教育投入相对不足。2006年课题开题时,曾得到有关部门的许诺,答应拨款15000元作为本课题的专项经费,但这项拨款至今没有到位。为了本课题能够正常开展,学校先后从公用经费中抽出16000多元,才将这项工作得以完成。如果这项研究得到政府的经费方面的支持,将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和旅游开发中发挥积极的效果。

家长传统理念的制约。受传统的升学走出农村的教育理念影响,家长急功近利,对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在意,认为考大学、多挣钱才是唯一出路。有一名学生的家长因为害怕影响其子女的学习,当着教师和全体学生的面把她的子女从土家族打镏子的训练场上叫了回去。这个实例也透露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将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引入校本课程之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往往举办一些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在举办这些活动时,如果教师没有把组织教学工作搞好,就会成为无心读书的学生闲逛的场所,势必受到学生家长的反对。

从本课题实施的3年以来,始终发现女生在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学习热情始终不及男生,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第五篇:“农村初中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课题结题报告

城固县南坎营初中

徐小军

一、课题的提出

初中化学是中学化学的启蒙阶段,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都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描述能力,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由于农村初中实验条件差,大多数教师往往是用讲实验代替做试验,或者只选择一些简单的演示试验,跟不上教育发展的形式。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差,学习兴趣不浓,学科用语表述不准确,思维不深入,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课堂实验教学现状,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紧密围绕初中课本的实验理论和知识,结合初中生的感性认知水平和农村丰富的物质资源,师生共同探索、交流开发家庭小实验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利用课外资源开发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家庭小实验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利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和能力,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

2、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家庭小实验一直是实验教学的一个空白,开发家庭小实验一定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和爱好,一些课堂实验,由于实验耗时长,不能在课堂允许的时间内得出结论,造成在课堂上无法做,只能空讲理论的格局,课后学生又不动手,不思考、不专研,致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但是如果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在家里完成,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家庭小实验是课堂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在于把课内知识与课后学生的实验活动高效的结合起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农村初中一定能找探索出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的内容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课堂实验教学现状,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紧密围绕初中课本的实验理论和知识,结合初中生的感性认知水平和农村丰富的物质资源,师生共同探索、交流开发家庭小实验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利用课外资源开发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家庭小实验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利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和能力,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

2、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家庭小实验一直是实验教学的一个空白,开发家庭小实验一定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和爱好,一些课堂实验,由于实验耗时长,不能在课堂允许的时间内得出结论,造成在课堂上无法做,只能空讲理论的格局,课后学生又不动手,不思考、不专研,致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但是如果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在家里完成,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家庭小实验是课堂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在于把课内知识与课后学生的实验活动高效的结合起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农村初中一定能找探索出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四、研究的价值

本课题组旨在通过对农村初中课外实验资源的探索,力求挖掘出趣味性强、操作简单、实验现象明显的家庭或课外小实验,用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家庭或课外小实验既能加深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还能引导学生主动走进生活,从而发现问题,做出猜想,并能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源去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增加学习的乐趣。通过自主实验增强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探究欲望,磨砺学生认真钻研,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从而为将来有可能成为科研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实验探究基础。

五、研究的思路方法

研究思路:本着弥补农村初中学生化学课堂实验学习的不足和巩固教学成果的原则,结合目前农村初中教与学的现状和多年在农村教育教学一线的工作经验,我们农村初中化学课的实验教学,尤其是学生的动手实验还远远没有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提出了在农村初中探索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与研究这一课题,然后通过组建课题小组,发动课题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分析当前农村初中实验教学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研究和实践,以达到全体学生都能善于观察、勇于实践,最终能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研究方法:调查分析研究法,从调查分析我校各班化学课堂实验教学现状出发,作为课题研究的依据。行动研究法,课题小组人员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并动员化学教师带领全体学生参与研究和实践,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完善,使理论实践与动手实验有机统一起来。个案研究法,教师建立学生家庭实验档案,进行个案研究,形成经验,进行交流。信息反馈法,收集学生课外的实验信息,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交流,整合探讨。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借鉴有关理论,指导探索实验的途径。经验总结法,通过全面、深入、系统地交流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而研究出一些可以运用和借鉴的农村初中课外实验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六、研究的过程

一是教师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从化学教师理论性资源的探索和研究,结合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在我们谈到化学实验素材性课程资源的时,我校化学教师总是强调物质条件性资源不足,不去利用物质资源创造条件完成应该完成实验。我们首先研究实验素材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关理论和借鉴其它学校实验经验,通过讲座、研讨、课例、交流等形式转变教师的观念,掌握实验素材资源开发和利用相关方法,要求化学教师在化学实验课程资源极度紧缺的条件下,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利用。因此,在化学课程资源建设中,充分发挥化学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开发好化学教师这一资源,使化学教师积极投身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组建中来,为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素材。

二是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的开发。鼓励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学生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材料或者废弃品,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探寻实验药品的替代品。这样既有助于解决由于实验仪器和药品短缺造成的问题,弥补实验经费的不足,又能丰富实验教学资源,增强学生节约和环保意识。比如,用注射器、胶囊药板、药剂瓶、小竹棍代替量筒、点滴板、试剂瓶、玻璃棒等;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小药瓶作反应容器等。

三是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任何一本教科书所选择的实验内容并非都能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同时课本实验内容本身也有不完善之处,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借鉴他人对实验改进的经验,创新优化课本实验设计新的生活化、趣味化、绿色化的实验。

四是结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实验教学资源。化学实验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当地的生活生产实际,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善于用化学的视角来发现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已经涉及到了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还可以使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农业生产中的有关现象紧密结合起来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问题。例如: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有些现象是我们在化学实验中难以观察到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农村这一资源的优势进行教学。比如缓慢氧化放热的现象,在课堂实验教学中很难感受到,但是在农村大多数学生帮助家长翻过农家肥(农家肥的沤制过程是将人畜粪便积攒后,用塑料薄膜盖好,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微生物将植物难以吸收的物质转化成利于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农民称作沤肥)。当打开塑料薄膜时,用铁锹一翻便能清晰的看见有白雾冒出,这一现象不仅明显,而且学生印象深刻,是一个很典型的缓慢氧化的放热现象。再如:农村学生大都知道在种葱时,一般要撒些草木灰。经过学习盐和化肥的知识后,他们就能解释这是因为草木灰是呈碱性的钾肥,而大葱喜欢在碱性土壤中生长。同学们很容易将这一知识点联想到生活生产中去,有同学就提出在家里种小苗秧的,建议家人将草木灰洒在秧板上。由此还知道了如果土壤因施加(NH4)2SO4而呈酸性时,可加草木灰来中和酸性土壤,从而有利于喜中性的农作物生长。在研究溶液时,可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施用清粪使禾苗转青比施用干粪快、为什么要将农药稀释到一定的浓度。在认识了pH之后,同学们就可以测量自家土壤的pH,帮助家长分析是否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七、主要研究成果

(一)通过调查研究基本了解了我校化学课程资源利用的现状 一共设计了18个题目,收回42份问卷,统计结果是农村初中对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化学教学往往是教师一本教材翻来覆去地教,学生翻来覆去地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不少教师还没有发掘课程资源意识;二是不少教师不知道哪些资源可作为化学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三是我校总体经济条件薄弱、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有效的化学课程资源还很匮乏。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直接造成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的讲、学生的练,学生不会主动学习、不会思考,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第1题反映了农村初中实验条件差,无法满足基本实验要求。第2-4题反映了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对实验不够重视。第5-9题反映了学生对化学实验兴趣高,非常希望学校有自己的实验室并开放,随时能让学生做有兴趣的实验。第10-11题反映学生对动手操作实验没有信心,喜欢与同伴一起完成实验。第12-14题反映学生创新实验能力不强,缺乏主动性,对实验有兴趣,但做得少。第15题反映学生在没有试验的条件下还是愿意开发家庭小实验。第16-18反映学生喜欢通过开展课外实验增加动手动脑的机会,但从来没有去尝试,这也正好也说明我们课题组可挖掘的课外资源潜力大。

(二)尝试探索开发课外实验资源的有效途径

1、利用搜集到的丰富的素材性资源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人的学习活动总是在某种情感环境中进行的。认知需要情感,情感促进认知。适宜的情感环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更好地认知。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很愉快的,当快乐的心情不存在时,学习也就跟着停止。”

2、利用搜集到的丰富的素材性资源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研究证明,只有当学习的内容被设置在该知识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情景中时,才能体会到学习情景的重要意义,才能做到所学知识在其情景中应用。只有在真实情景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让他们到真实生活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3、利用搜集到的丰富的素材性资源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学习科学的重要目的是理解科学的本质。从学生学习的性质来看,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认知过程,虽然接受的是人类已经形成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其认知过程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他们有必要了解并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4、利用搜集到的丰富的化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是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情景学习素材的运用中如何有效的落实这一理念,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积极创设各种真实、具体、生动的化学学习情景,在学习化学科学的同时,体验化学技术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5、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教师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念,改变长期以来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教学资源的认识,在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需要教师勇于创新,不拘泥于固有模式,敢于突破陈规,不因循守旧。

八、课题研究成效 教师方面:

1、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念得到进一步确立

课题研究让本校化学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首先是教师合作意识增强,在课题主持人的组织下,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搜集素材性课程资源,并实现资源共享,减轻了各自搜集资源的负担。第二,结合农村特点,挖掘课外实验资源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经常看见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家庭实验。第三,伴随着学校硬件条件的改善,本校化学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的也越来越多。课题负责人利用公用邮箱、教学QQ群等途径随时将搜集到的素材性资源提供给全校教师共享,全校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2、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本校由于经济条件落后,教师待遇低,师资力量跟富裕的城校相比也相应薄弱很多。如何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是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课题主持人利用搜集到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分别围绕“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主题进行了三个学期的系列研训活动。每学期教研活动,课题主持人选择一个主题设计系列教研活动的总体框架,采用微型讲座和公开课、集中研讨、中心组交流、网络平台评课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师把化学课上精上好。随着系列研训活动的开展,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改变,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提升,一批年轻的骨干教师在引导和扶持下迅速成长,现有2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获得校级化学学科带头人称号。

3、全校化学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本校经济的落后导致了师资和生源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化学教学效益低下,因此化学的中考成绩也难以提高。进入课题研究之后,本校的化学教研具有了很强的针对性,课题负责人和成员发挥各自在校内的辐射作用,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学生的化学素养得到相应提高。

4、.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热情有所提升

课题实验学校的老师,特别是中心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尝到了甜头,致力于化学课堂教学研究的热情比以往大有提高。课题研究开展以来,课题组成员开设了近20多节研讨课,撰写了10多篇教学案例,有两篇论文获得省级奖励,有10多篇论文获得校级奖项。

5、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条件性资源,是化学教师开展化学实验教学与研究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此课题实验,现在我校教师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实验开出率几乎达95%以上。学生方面:

1、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有了提高

我们的研究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已初见成效。然而在实验中,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只是在各种比赛中获得的好名次或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那些潜在学习兴趣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养成、生活能力的提高才是学生一生发展都受用不尽的。

2、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一定提高 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时,农村学校学生能用化学知识澄清“鬼火”和“天火”的迷信说法。在学习《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解释农村挂锄时,农民就把不用的锄头、镰刀挂在房屋外壁的墙上,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分析思考,全面认识铁的性质和具体掌握铁生锈的方法。在用化学知识解决农村家庭生活的有关问题。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与化学密切相关,城市里的人们很重视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但在农村却很少有人注意这些常识。冬季农村为了取暖方便,一般都在屋里放一盆碳火,人们时时会出现头疼、恶心等症状,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后,学生能主动回家指导家长制定安全的取暖方法,同时自己也起到监督的作用。使学生养成不断用化学知识来指导家人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并用化学知识解释有关问题。

3、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得到加强

化学实验是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通过大量的课堂实验观察、分析和操作后,学生在感性和理性认识上都有较大的提高,此时他们往往已不满足于了解书本实验,而是想进行一些自己设计的创造性实验,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或未知的实验问题。教师应抓住时机,创设实验问题情境,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实验创新活动,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化学实验对于一些在化学学习上有浓厚兴趣或天赋的学生,丰富的化学实验课程资源能够为他们提供亲自动手实验、自学,进行探究,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或场所。如开展家庭小实验、课外实验活动,就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在化学方面的需求,引发学生探究和创造的兴趣,发展学生在化学学科方面的特长,新课程大力倡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化学实验在这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和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不但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九、问题和困惑

教学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化学课外实验资源的开发更是一项长期任务。为了把已开发的资源利用好,也为进一步开发更多更好新资源做铺垫,我们在总结课题实验收获的同时,也在认真反思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1、稍好的学生择校现象严重。有的农村学校班级人数不足三十人,多数是学困生,这样的学校老师干劲不足,教学任务难以顺利完成,靠我们的实验解决不了此类问题。

2、部分学校的领导和化学教师对化学课外实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缺乏热情,认为这些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无关。如何从根本上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发与利用化学课程资源还有待于评价方式的转变。有些教师缺乏思考与创新意识,把课题组搜集到素材性课程资源直接当作现成的教案、课件,照搬照抄地拿去上课,由于学生学情不同、教师对教材理解和思路不同,这种生搬硬套的教学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3、学校不收学杂费,学额少,国家按学生数下拨的经费,很难有充足的资金投到增加仪器药品上来,学校已有的仪器药品很难满足学生实验探究的需要,老师只能在黑板上领学生搞探究或用废弃物代替正规仪器,但怎样认识标准仪器?

4、由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时间紧,学业负担重,在引导学生开发资源这方面明显显得精力不足;出于安全考虑,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参观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想办法克服的问题。

十、研究展望

本课题虽然临近结题,但是本课题引起的思考以及后续研究还在继续进行中。以往的研究中,我们的着眼点是在学生身上,教师开发和利用了大量的素材性课程资源,丰富了农村学生的视野,从各方面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我们先后围绕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与生活展开了系列的研训活动,活动中教师自觉地利用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文本等等,帮助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致。

现在课程资源的确是丰富了,但是教师怎样做才能更大程度上发挥课题研究成果的优势?我们必须在日常的研训活动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实在在的操作。我们对素材性课程资源进行了先期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而对于条件性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一种珍贵课程资源的教师本身,我们该如何发挥其作用,从而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研训辐射网络,让更多的农村教师能通过全校的和校本的教研活动走上专业化成长之路,这些是我们在后续的研究中将重点关注并力求解决的问题。

下载《走进科学 开发与利用大自然课程资源》课题结题报告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进科学 开发与利用大自然课程资源》课题结题报告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作者:李冲锋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点击数:757 更新时间:2009-1-17 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也是教师教育教......

    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课程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内容很少,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采取平铺直叙的讲课法进行教学,只需很......

    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者:袁剑梅内容提要:一、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二、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三、如何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关键词: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重积累。打开现代......

    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历史课程资源有物质的(课本、等)和人力的资源两类(老师、学生、家长只要经过历史的人)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必要性物质的资源充分利用教材的资......

    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还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都应该充分发挥本地社区......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 要] 小学科学课程是让学生积极探究周围环境,初步认识世界,进行生活和科学启蒙教育的综合课程,知识面广,接触面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 课题承担单位:课 题 名 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 课题开始时间:课题结题时间:课题组负责人:联系电话:E-mail地址:结题报告 英山县温泉镇小学 C.......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开题报告

    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程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思想品德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