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数学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数学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当作重中之重。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目前,对于大多数的小学特别是广大农村小学而言,课程资源的匮乏,仍是广大教师推进新课程的重要障碍。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始终是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按照教材、教参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的是新的课程环境,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学生思想等都是全新的,且社会发展一日千里,教师再传统的教学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发展,教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渠道地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才能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作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要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势在必行。
农村乡土资源无处不是,无奇不有,生活处处有数学。只要因地制宜,根据自己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的状况开发,大山深处、田间地头、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土水文、四季物候,都可以成为农村小学丰富的自然资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石中英对本土知识及农村生活曾作过极富感情的描述:“老人是财富,经历是财富,乡村妈妈充满了智慧,我们要用‘朝圣般’的心情回忆乡村生活,乡村是人类文化的精华,爷爷奶奶就像图书馆。”这番话语充满了诗意、充满了智慧,为农村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我校提出《农村小学数学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目的在于改变以往认为农村小学“信息贫乏,课程资源也就贫乏”的认识和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及当地文化传统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数学实践的时空,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提供广阔的舞台,并力求通过我们卓有成效的研究,体现数学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同时,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发展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因此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还能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及学校整体的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为了了解课题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我们借助网络系统搜集了相关资料,查阅了教育科研方面的报刊,翻阅了一些教育理论专著。我们发现国内关于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课题的研究并不很多,也没有较出色的研究成果。
(2)本课题与之区别与联系 联系:
①研究领域是一致的。都限定在“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这个领域内。
②研究指向是一致的。都是促进农村小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的发展。
区别:
①研究的具体范围不同。我们研究的范围是在我们学校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中。
②开展研究的条件不同。在国内同一研究领域的学校中,大多学校是处在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中心小学,有的是县级市的实验小学,开展课题研究的各种条件都比较好。而我们学校是一所地道的农村小学,各种条件都比较艰苦。我们的研究就是要在艰苦的条件下创造条件,充分利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如自然资源、社区资源、人文资源等,充分发挥它们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发展服务。
③研究的本质不同:我们进行的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发展性的开发和利用。所谓发展性的开发和利用是指我们的研究是动态的、学校和乡土资源“双极”互动的而不是静态的,我们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生成的发展,而不是不可持续的、可能会面临退化、淡化甚至消亡的研究。我们的研究是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习得数学知识与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人生基础。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我们试图通过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探索出一种发展性的开发和利用的运作机制,即我们的研究是动态的,学校和乡土资源“双极”互动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通过研究,积累相关材料,建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模式;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建立起小学数学乡土课程资源库。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②陶行之教育思想
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实行教育的社会化。只有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种教育资源于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促使人类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社会的目的。因为世上永远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具有社会所拥有的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无所在在的教育资源。
③社会学习理论 关于人的行为是如何获得的,行为主义与认知理论两者相互对立,各执其词。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综合两派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人的行为是三元交互作用形成的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交互作用模式说明:行为既不是单由内部因素决定的,也不是由外部刺激所控制的,而是由个人的行为、个人的认知、情感等内部因素与环境交互作用所决定的。
五、研究内容、方法 1.研究内容
①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主要研究在本土化环境中课程资源发展性开发的着力点和途径,前者是开发的方向问题,后者是开发的措施问题,只要指向明确,举措得当,就能使乡土课程资源凭借“双极”互动的运行机制,不但具有广泛性、地方性,又具有特色性;不但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且具有生成性和持续发展性。
②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的研究。
主要研究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找到着力的突破点,采用务实高效的举措,建立动态的长效的运作机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生活的主人,从被动的知识、技能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的共同建构者。为此将主要从课堂教学主阵地和建立学校网站数学乡土课程资源库两个平台进行探索。
③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何才能构建起一个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高效的具有可操作的多元整合的运作模式,用以指导和管理基于现实生活中乡土化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研究方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统计法、分析法等。
六.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月)。作好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必要的预测和理论准备,制定并论证研究方案,申请立项、开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2月——2015年2月)。课题组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整理和分析资料。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阶段总结,撰写活动方案,典型案例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15年2月-2015年6月)。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接受专家鉴定,推广成果。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统计法、分析法等。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①以调查分析为起点,确立研究的起始目标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在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有哪些乡土资源可供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开发和利用。针对现状,设计和实施切实有效的操作方案,通过活动实践,促进学生良好数学品质的形成。
②着眼整体联动,着力构建本土化环境下乡土课程资源发展性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体系。
在课程资源多元结构的情况下,其开发和利用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易变性,必须构建起本土化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体系。
③注重务实多样,着力寻求乡土课程资源发展性开发的途径。一方面乡土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另一方面农村小学的财力、物力、人力、网络设施等条件相当有限,要在这种反差下发展性地开发出乡土课程资源,必须找到有效的途径,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开发无果。
④有效生成,着力探索本土化环境下发展性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模式。
实践证明,没有相对稳定的模式规范,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会出现随意、无序乃至流产的局面。因此只有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同时又要用发展性思路不断修正、超越模式,才能保证乡土课程资源动态化、可持续、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
第二篇:利用乡土文化进行,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探究(精选)
利用乡土文化进行,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探究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的全面开展,课程资源日益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高度重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合理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必将对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农村学校新课程的实施与改进,进而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提供可能。与乡土课程资源日益重要性相矛盾的是:我国农村地区空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乡土资源,却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追根溯源,在于广大农村学校和教师对乡土课程资源没有清晰的概念和认识,对自身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认识模糊不清,导致乡土课程资源的浪费和闲置。鉴于此,加强农村地区乡土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强化农村学校和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提高他们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和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乡土课程资源,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乡土资源, 课程资源, 新课程,开发探究
目 录
摘要„„„„„„„„„„„„„„„„„„„„„„„„„„„„„„„
1一、绪论„„„„„„„„„„„„„„„„„„„„„„„„„„„„„3
二、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探究的意义、途径、策略和实施原则„„„„„3
(一)课程资源开发探究的意义„„„„„„„„„„„„„„„„„„„3
1、学校特色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4
2、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需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3、农村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需要„„„„„„„„„„„„„„„„4
(二)农村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途径与策略„„„„„„„„„„„„4
1、学科课程的实施„„„„„„„„„„„„„„„„„„„„„„„4
2、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5
3、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5
4、校园文化建设„„„„„„„„„„„„„„„„„„„„„„„ 6
(三)农村学校课程资源的实施原则„„„„„„„„„„„„„„7
一、绪 论
一提到教育,很多人会立刻想到“落后”两字,即硬件教学设施匮乏、师资队伍薄弱、财政投入过少,生源质量不高等等不利因素。显然,这是一种以城市学校的建设标准看待学校的视角,将学校置于一种被动、弱势的地位,置于一种“被怜悯”的地位。这种观察问题的角度固然有其正确性,但城市学校与学校建设不应该套用一个标准,教育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深入挖掘学校建设的优势和特色应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应有之路。事实上,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城乡同质化倾向,人们理想化地认为,只有学校达到城市学校的建设标准才是教育的公平,只有学校“赶上”城市学校的硬件配置才是教育发展的理想目标。这固然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忽视教育的独特存在,忽视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忽视学校如何走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无疑是研究教育的偏颇。必须看到,中小学有其特殊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取之不尽的地方人文、社会资源,还有教师、学生身上潜在的民风、民情、民俗优势。充分开发利用这些以文化为载体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资源,使教育向民间、向地方开放,促进学校的特色化、个性化建设,无疑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
二、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探究的意义、途径、策略和实施原则
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实践意义,即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理清不同类型农村课程资源的内容,挖掘其教育内涵,探讨相应的利用模式,激发出学校校长、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形成“一校一模式”的个性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促进地方中小学的特色化发展。在当前条件下,立足教育现实,挖掘乡土文化的教育价值,对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表现为:
(一)、学校特色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教育地发展必须立足教育的实际,特别是本土蕴藏着丰富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课程资源,使教育立足民间文化、立足地方特色、立足教师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激发出学校校长、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才能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学校发展之路。
(二)、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需要
厘清不同学校所在本土课程资源的内容,挖掘其教育内涵和教育价值,探讨相应的利用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激发学生文化意识的主体自觉,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才能实现学校课程实施质量的全面提高。
5、开展综合实践,拓展学习视野 就是将学科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中综合运用课本知识,在运用中深化知识,在活动中历练才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6、巧用生活工具,丰富学具教具
农村学校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像树枝、木板、草绳、竹枝条等可以再利用,这些多余的闲置的物品都可以用来制作学科教学中所需要的学具或教具。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中要求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打破了学生活动寓于教材、教室、学校的空间限制,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面向学生生活,立足学生实际,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为特征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为充分发挥利用各地本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保证。
学校可根据地域的不同,更好的把乡土文化应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以农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个性化的精神感受和田园式的视野,去研究世界、感受世界,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有利于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要以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为背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把本土化的课程资源与学习探索实践整合为一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立足语文学习的需要,可以开展收集谚语农谚、纠正常见错别字、整理楹联春联等活动;结合学校运动会, 组织“运动会上找数学” 的活动;在学生掌握了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 组织开展 “算算我家的日常开支”的活动等等。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农村小学周围有着肥沃的土地、成片的农田、多
②以育人功能为导向
校本教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要从本校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和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提升的实际需求出发,确定课程类别、选择教材内容。
③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校本教材的内容组织和编写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力避直线式、逻辑式陈述,把校本课程变成学科课程,变成学生死记硬背的“死书”。
2、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建设
校本活动课程类似于我们熟悉的兴趣小组的形式,围绕某一主题,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组织实施。这些活动参加范围可大可小,内容灵活多样,形式不拘一格,完全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成人成才为目标。
(四)校园文化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校园文化以一种隐性课程的方式出现,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育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经过多年的培育、沉淀和积累,形成各校独特的校园文化。
学校的校园内文化建设要走自身的特色化发展之路,这样才能符合农村儿童的实际,适应农村儿童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书育人的目标。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贯彻下列原则和要求:
1、地方性原则
每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不同,各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表现出其独特性。农村山水是他们生活的环境,花鸟虫鱼草随时可见,所以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所处地域环境,彰显自己学校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各自弘扬优势、挖掘潜力、发挥创造性,才能提高教育质量。
2、教育性原则
育人是学校环境建设的目的所在。校园文化以一种隐性课程的方式出现,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育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3、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依靠学生的力量,尽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校园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只有当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成长与成才,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才得以体现。
4、先进性原则
社会在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也会随之变化,并体现出发展性、动态性特点。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在内容上要坚持时代旋律,体现发展主体;在形式上要开拓创新,培育时代精神。校园文化建设要注意不断地创造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内容和方法,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地给已有的校园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和精神。
5、人文性
(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实施以后,人们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是耳熟能详。但针对学校的本土文化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哪些资源具有现实的教育价值、应该选择哪些资源、如何利用所选资源等等,都没有也不可能有现成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深化理论的学习与研究,站在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研究的新思想、新方法之上看待、审视我们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同时,理论不可能给予所有现实问题以现成答案。特别是教育发展到今天,面对急剧变革的社会对教育培养目标不断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教育对象的新特点、新思维,任何教育问题都不可能有统一的解决模式和不变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造,以创新的教育实现教育的创新,以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
结论
当前,利用乡土文化进行,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探究更是主要地对农村生活文化的尊重,中国几千年自发传承的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文化资源,终于能以她鲜活的姿态、郁郁葱葱的内容,走进地方教材与课堂,爬上黑板,跳进农村孩子们那映满青山绿水的眸子里,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充满智慧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61.[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56.[3][熊俊:数学之生活感悟〔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第12期.[4]张飞:例谈贫困民族地区思想品德课如何面向学生生活世界〔J〕.全球教育展望,2015(7):89.[5]杨秀君:农村中学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3。[6]钟传志.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程资源之构建.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8月,第 28 卷第 4 期.
第三篇: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黄凯)
政治课的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邵阳地区为例 政治与行政学院 学科教学(思政)黄凯 2015010026 摘要:乡土课程资源是祖国课程资源的支流,热爱家乡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泉源。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胜古迹是我们引以为自豪,是应成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爱国思想的生动教材。近年来,运用乡土课程资源开展政治课教学、提高学生素质,虽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乡土资源的教育的潜能的挖掘和研究仍有较大的空间。本文简洁邵阳地区的乡土课程资源,为政治课对其开发利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乡土课程资源 政治课 邵阳地区
乡土教材是以本地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为内容的教材,而乡土教材开发是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环。18世纪,法国思想家J.-J.卢梭和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齐就曾主张教给儿童以乡土地理知识。后来一些教育家把乡土课程资源逐步扩大到乡土历史、乡土社会、乡土自然、乡土文学等等。用乡土课程资源进行上课教学,不仅符合教学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而且有助于学生认识乡土和培养热爱乡土的观念。有些国家曾在小学设乡土学科,进行乡土历史文化与自然的教学。费孝通先生在《乡土本色》一文中曾指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也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乡土课程资源的宏观载体①。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方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又有值得讲述的革命传统和文物古迹,编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资源供学生学习,有助于激励儿童继承革命传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
乡土指人们的出生所在地或者是从小开始一直生活的地方或指人们因为某种原因而产生深厚情感的地方。而乡土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社会发展方面的资源,具体包括当地的自然风貌、文物古迹、民风习俗、名人轶事等,它是地方自然、文化、社会的集中体现②。
关于乡土课程资源的理解,众说纷纭,目前未形成统一的看法。作者认为乡土课程资源解释较好的有:“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应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意义的系列教育内容,其中包括当地的历史、地理、物种生态、文化习俗、人物风情、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③。因此,乡土课程资源广泛多样,但只有应用到思想政治课堂中,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教学要素等相联系起来的乡土课程资源才属于思想政治课乡土课程资源。
对于思想政治课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处年龄的生理、心理需求,特别是考虑到在农村进行乡土课程资源教育的局限性,因为农村学生每天都和自然、与山水交往,山山水水对他们的吸引力是相对城市学生较低的。正由于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知识面和知识结构都是差异较大的,所以在城市要多介绍自然景点、讴歌祖国大好河山和红色革命旅游景点;在农村,更多的应该介绍人文历史资源。因为对于广大农村来说,乡土教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乡村少年的健全人格。这个目标可以分解为两个基本目标:第一,促进乡村少年作为普通个体的健全法制,也就是从积极适应的层面,引导乡村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第二,面对乡村少年生存的现实,从消极适应的层面,应对乡村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文化断裂,以及由此而来的人格自信缺失④。
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面临的困境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是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课程建设部分,其成功的开发直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学习质量,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某些特殊原因,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重视,导致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中总是存在一些问题。
尽管近年来国家进行了三级课程的改革,但乡土课程资源的建设仍然是举步维艰。综合起来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乡土课程资源不能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赏识。尽管许多人强调乡土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进行了相当数量的教材建设和编写,但其质量与所期望的相去甚远。每当学校使用乡土课程资源时,学生和家长就表示出冷淡的态度。家长们普遍认为,乡土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的课本关系不大,如果在学校中使用这种教材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学生对学习材料的选择大都受到家长的影响,如果家长为了望子成龙,自然要求孩子一心用在要考试的科目之上,这样孩子对乡土课程资源也就不再投入多的兴趣。
(二)乡土课程资源不能受到学校教师的欢迎。调查显示:学校及教师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关注程度普遍不高。对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很重视的仅占4.5%,一般重视的占69.7%,不重视的高达21.6%,甚至有4.2%的学校连正常的思品课也不重视,经常挪作语文、数学、英语课⑤。如此现象根源在于乡土课程资源的内容自然多为乡土文化,对学生学习与掌握学科知识的帮助不大,开设相应的乡土课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继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果绩效。老师们大都希望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身价。
(三)乡土课程资源与正式教材的关联性差。乡土课程资源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本土文化,这些内容很难和正式的学科教材发生联系,如果用时间来学习乡土课程资源,那么就会占用正式教材学习的时间。这样,无足轻重的乡土课程资源自然就在学校没有“立足之地”了。
三、困境解决的办法
在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时,教育主管部门与校方主要应采取了下列途径与方法。
(一)确定以每一个学生幸福生活为本的逻辑思路。教育部门在编写教材时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需要,当地人民未来生活质量的需要,和国家安定团结的需要。教材内容应该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起点,然后再拓展为区域、本土文化,再延伸到国家文化与人类共享文化。这样,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学校教师都给予了积极地支持,解决了不同人群对乡土课程资源的理解与认同的问题。
(二)建立合理的、相互尊重的团队机构。开发政治课的乡土课程资源、进而编写教材绝不仅仅是专家学者的事情,而是当地人民通过教育追求幸福的事,教育部门只是帮助他们组织与发现其传统文化中对现实生活有价值的成果,将现实生活的追求与传统文化之文明成果联系起来,以使未来的人获得立足于本土文化之优势内容,同时也保护人民获得自我、自尊、自信。所以,乡土课程资源的内容选择与认定的人员主要由当地文化人、地方专家、政府文化机关的专家和当地教师共同组成。
(三)乡土课程资源的整个开发利用都应开放的、平等的,通过集思广益鼓励社会上每位公民积极参与,提供自己的思路与方法建议。例如,为开发课程资源、编写教材提供自己知道的当地故事、儿歌、对联等。
(四)我们要充分尊重乡土课程资源的广泛性、多层次性、人民意愿。首先乡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具体体现,是此方此土的人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这种成果的延伸便是国家文化和人类文化。在编写的过程中要将本土文明成果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国家的成果进行比较,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本土文明成果了解世界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形成自尊、自强,走出大山的过程。其次努力保持乡土文化的原貌,这些资料都是当地人民的成果,也是当地专家、老人和有威望的人们自己搜集、自己选定的教材内容,尽量保持这些文化的原貌才能体现我们对人类文明的尊重,这个尊重带来了人们对乡土课程资源的重视与喜爱。同时乡土课程资源的使用不仅限于学校,要与当地文化站、地方政府的有关工作发生联系。如,乡村节日,旅游开发,民间文艺,民间仪式发生关系,教师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也包括那些热爱本土文化,具有文艺、文学、历史才能的所有村民或地方文化干部。
总之,要解决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中的困境苦难,要积极发动人民群众的优势、注重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各学校骨干教师的文化知识,结合乡土课程资源改革的理论文章,运用平时课程资源开发的经验与教训,系统完整的编纂开发出符合时代需求、学生需要、便于授课、生动活泼的乡土课程资源及乡土教材。
四、以邵阳地区为例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邵阳是坐落于湖南省西南部,拥有800万人口,少数众多民族的大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拥有历史文化与红色旅游资源比如邵阳八景的龙桥铁犀、蔡锷故居、魏源故里,明朝名将蓝玉、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滩头年画、五四运动先锋成员匡互生崀山、邵阳县八路军驻湘办事处南山等等。曾经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湖南境内宝庆(今邵阳)惨败,以至于至今流传“纸糊的长沙、铁打的宝庆”之美誉。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丰富的乡土资源,对学生们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熏陶,从具体的景点事迹中讲述抽象的宏观的政治文化与历史背景。陈丽华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思政课堂中所讲的理论搬到社会中去实践检验,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知、信、行的统一和协调⑥。在邵阳地区开发政治课的乡土课程资源时,要充分考虑互联网的时代性与授课资源的时效性。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效益,达到教育过程最优化,是乡土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其积极意义表现在:第一,信息技术扩宽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来源;第二,信息技术改变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第三,网络信息技术突破了各自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中遇到的时空限制,使学科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广泛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⑦。邵阳市作为湖南的人口大市、教育强市,在兼顾高考的情况下,多年前就致力于适当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激发广大学子的爱家爱乡的热情。在笔者读中学的时期,就得到过学校发放的乡土教材两本,可见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都是认识到乡土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可惜各科老师并未结合已有的乡土课程资源,利用乡土教材进行教育。其实文科尤其是政治、历史、地理非常需要结合具体的乡土资源来谈,如今政治课更多的应该重视中国革命史、红色革命根据地,讲述我国现有制度的来源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认可,进而加强对广大学生与教职工认识到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必然性、合理性,从而自觉拥护党的决策、自觉维护社会主义制度,防腐拒变。
参考文献: ①《超越界限: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性别思考》,杨萍,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2 ②颜慧敏.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利用探究.山东师范大学,2012.8 ③李灿.高中思想政治课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山东师范大学,2012.④《回归乡土的课程设计:乡村教育重建的课程策略》,刘铁芳,《现代大学教育》,2010年第6期
⑤《思想品德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骆殿兵,《教育·教学科研》,2015.07 ⑥《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陈丽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创新实践》,黄浩森,《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2期
第四篇: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研究性学习它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是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适用于学生对所有科目的学习。从狭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给学生更多的思索、探求知识的空间,同时,通过一些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采用一种研究式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从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研究性学习离不开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与社会环境,相反,它一方面要弘扬学生与学校(社区)的个性特征,一方面要兼顾学科特征和时代特点。各地学校如何结合当地实际与地理文化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抓手”,开发切实有效的校本课程,来促进乡土地理教学,这亦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所谓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它实质上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决策过程,它旨在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突出本校的课程特色。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仅是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开放、个性化、创造性的课程开发过程。而这一过程,往往通过结合乡土地理资源来实现的。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地形:特点、分布、开发和保护的价值,地质构造:名称、特点、分布、开发和保护的价值,矿产资源:种类、分布、开发现状、前景,气象及气候资源:气象要素的分布及特点及其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开发现状、水污染及环境保护,自然带及其森林、草场资源:类型、分布、利用现状和保护,灾害性的地理现象:台风、梅雨、伏旱、滑坡、地震、泥石流。工业生产及工 业布局,农业生产及农业布局,专门市场的布局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和保护,特色产品的开发、形成及地位,环境污染的种 类、现状、影响和防治,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历史变迁,经济发展的格局及变化,著名学者的重要理论及其意义。这对学习者感知地理、认识地理提供了载体,也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本土,体现本土特色,就要发挥本地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或是本地区非常突出的课程资源,课程要体现本地区特殊的人文色彩,对本土社会资源进行教育化的开发,体现本土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学生来说,离他们最近的、感觉最为亲切的还是乡土文化,因为这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与心理需要。一方面他们渴望知道自己的祖祖辈辈是怎样奋斗过来的,另一方面,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说家乡话,靠一方水土养育成长的学生又有几人了解家乡的地理文化。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与利用乡土地理资源,选择和确定学习主题,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师生合作构建乡土地理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要做好三件事:
1、组织学习小组
根据自由、自愿的原则,由4-6人组成一个小组,由组员推选出一个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强及善于调节众人关系的人作为小组长,主持小组的工作,并同时确定其他各成员的分工,如负责文献资料或网络信息查询的,负责社会调查访问的,负责文献资料整理与打印的等,总之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在小组建立后,各小组都要先进行认真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一般常识: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课题的研究与实施、调查工作的方法与步骤、研究成果的交流与课题总结、成果的展示与汇报等等。让他们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2、科学选择,确定主题
科学选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开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首要关键就是老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学习的主题。
在选题方面,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找好研究的切入点,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现实存在的客观条件,适宜选那些范围小的课题,同时还要注意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性;二是课题的选择必须是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必须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于是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也就成了研究性学习可利用的最佳素材。况且这也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不知道却又最想知道的。在这个方面,我最常用方法的就是结合课堂教学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适时穿插一些乡土地理知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八年级地理《远古的居民》这一节中的“海陆位置的优势”时,我就结合惠安现状简单说了一下“海陆位置”的特征,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惠安最大的地理优势是什么?”没想到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在下课后,纷纷问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并没有正面回答他们,而是就顺手推舟,让他们去找答案,去考证一番,建议他们去参观找找资料,去斗尾港实地考证一下,由此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
3、制定计划
在主题确定之后,就要制定周密的计划。课题研究小组在小组长的主持下,根据所研究的课题内容,认真讨论,精心设计最佳的活动方案:选择社会调查的对象,采访的人,计划收集资料,分析社会调查表、研究调查进展,预期成果及完成时间。最后在老师指导下,由小组长执笔,认真、规范地写好课题计划表。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探究过程
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核心活动就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材料,并对其进行筛选和分析,鉴别材料的真伪及创造性地处理材料。
1、收集材料,帮助学生挖掘乡土历史资源
小组成员按照他们自己制定的计划,分工,自主地开展收集材料。材料收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由于我们的教学一般都局限在教室里,这难以满足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要利用这一契机,指导学生到社会这一大课堂中去学习、探究,要求他们都带上笔和笔记本,随时记录活动中的每一个发现,每一个感受,每一个想法。在指导《中国的海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中,我就曾牺牲节假日的时间,陪学生一起到斗尾港调查,走访了造船厂和修船厂建设工地,并指导学生做详细记录,并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
以开展研究性学习来开发校本课程,就要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这些资源,可以使学生掌握很多感性的材料。
(2)组织学生访谈调查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访谈调查,要求学生做好提问的充分准备,并做好详实的记录,这会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总之,做访谈调查,往往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3)组织学生查阅资料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已经非常普遍,绝大多数学生都已学会了上网。我就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资料,并把它积累起来。也要求他们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甚至指导他们到地方志办公室、档案馆、党史办公室等去收集材料。一方面让他们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渠道地收集材料;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他们与社会交往的技能。
2、筛选整理材料,进行讨论,撰写小论文
对于所收集到的繁多的材料,必须进行详细的分类、筛选、加工处理。我的做法通常是指导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来整理材料,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最后通过总结,撰写小论文。如在《斗尾港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性学习中,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就进行讨论,整理材料,并最后写了一篇质量较高的小论文。(附:论文提纲:
①斗尾港简介②斗尾港的开发与利用历史③斗尾港的开发与利用现状 ④对斗尾港的保护⑤对斗尾港发展的思考)
3、成果的交流展示
让学生们自己撰写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让其他同学提出问题质疑,交流研讨,老师做有针对性的点评。这个过程主要是让大家都有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给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使他们获得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还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竞争、合作中共同成长。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虽然注重的是要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探究、互动合作,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现的目的,但老师在这过程中,并不是就无所为,而应该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因为,老师是校本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成功开展,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方法有很多,一是要多研习一些理论书籍或参加培训等,从理念上转变传统的观念;二是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夯实基础,提高专业水平,同时还要多看当地的一些报纸,多了解本地历史知识,这样才能利用自身乡土地理的储备,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2、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地理学科作为人文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重担。“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一人类命运的真诚和关怀,一种作为社会成员对自身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思考。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习者走上生活,并构建对过去、现实、以及自我的理解,最终实现民族的集体认同与开放的世界意识。这其实也是历史教育的人文关怀所在。一个地方的乡土文化承载着这个地区上千年的地理文明,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资源。利用好这些地理历史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积极体验社会生活,了解、认识本地的人文地理与现状,让学生多一份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多一份责任感,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要遵循理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在学生已有的理论基础上,要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亲近自然,贴近生活,地理与现实相结合,鼓励学生参观社会实践,搞社会调查,走访相关的部门,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从中汲取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正如中国古语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始终处于一个重要地位,体现其主体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地理,感悟地理,培养他们的关注人类、关注生命、关注社会现实的人文精神,让他们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五篇:浅谈乡土素材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乡土素材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内容摘要】:新时期农村美术教学,在课程资源方面更应该重视开发和利用乡土素材的课程资源,采取深入自然风光、借鉴民间工艺、体验民俗艺术、共享信息资源等形式,为美术教学引入一股源头活水,使美术教学充满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个性的活力,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达到新时期农村美术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美术教学
乡土素材
美术课程资源
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可见,只要留意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美”,“美”便无处不在。那么,在我们的周围到底有那些可供发现的美呢?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许多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所面临的问题。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早在1992年,我国教育部门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就指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按10%~20%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教材„„”,可见乡土素材的课程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增加农村学生参与与体验美术学习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美术课程资源主要有学校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和家庭课程资源。作为农村中(小)学,除了要积极开发校内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外,还更应该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特别是乡土素材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来自乡土素材的美术课程资源呢?根据笔者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深入自然风光——享用得天独厚的乡村自然环境 乡村学生拥有四季如画的自然环境,包括山川河流、树林草场、农田村舍、鸟虫六畜等,只要大胆突破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这些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就既能增加学生参与与体会的机会,让学生身临最熟悉、最真实的实物教材之中,又能极大地培养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
在七年级(下)《春天的畅想》一章中“感受春光,了解春天”的活动中,如果仅让学生看看教材中的图片资料、罗列司空见惯的春天的事物,是无法将学生引向参与与体验的殿堂的,而让学生伴着“春天在哪里呀„„”的歌声去户外找春天,为他们创设出由“感受——了解”这样一个切身体验的机会,那掠过新柳枝头的和煦春风、那争相绽放的田间野花、那漫山遍野的粉桃红杏„„无不使他们感受到春之王国里的勃勃生机,更能从春雨缠绵、鸟雀飞鸣、凤蝶曼舞、蛙跃鱼游中感受到春天生命的可爱与生活的美好。当学生回到教室后,趁着他们争相讲述自己眼中的春天时,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使学生登时感受到春天不仅无限美好,而且充满了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教者及时总结:只要在这美好的春光里勤奋学习,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多彩的春天。
2.借鉴民间工艺——传承美观实用的民间手工制作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既美观又实用的手工艺制品,这些别具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物品,多出自乡村艺人之手,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因物造形。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既实用又实际,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传承这些民间技艺。民间剪纸、刺绣、面塑、粮食字画、藤编、草编、竹编、蔬菜瓜果造型等都是这方面的主要课程资源。
如在面对一节无条件进行的陶艺制作课时,教师可以改变授课内容,请当地优秀的编制艺人当堂向学生示范编制技艺,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农作物秸杆在艺人手中很快变成一顶精巧的小草帽或一只漂亮的果盘时,学生脸上那由衷的羡慕,那跃跃欲试的情态,大有非学会此招不可的架势。在让学生谈谈此刻的感受时,他们有的很佩服老艺人,有的想学会这种编制技艺,有的已经当场向老艺人请教起来。这时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布置“向身边的艺人学手艺”的实践性作业,在学期末的手工制作展览中,如蝈蝈笼、蛐蛐罐、竹凉席、油草帽等作品既具生活气息,又有艺术水准,往往令师生们眼前一亮,赞叹不已。这一内容的整个教学过程融欣赏与评述、合作与探究、设计与展示、造型与表现为一体,不但丰富了教学方式与手段,拓展了学习领域和眼界,又充分利用了当地课程资源,收到了课堂教学与实地学艺相结合的理想效果。
3.体验民俗艺术——吸取民俗活动的艺术文化内涵 在乡村,一年之中有很多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民俗活动,如迎喜神、耍社火、唱大戏、演皮影戏,闹元宵、燎疳、过端午等,其间都有一些特定的活动内容。如耍社火中就有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地摊社火、马社火、武社火,彩车等多种内容,他们的装扮、道具以及表演形式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这些活动学生们大都喜欢观看或直接参与演出,只要加以挖掘,整理出其中可用于教学的有效资源,并将其安排到美术教学之中,必将极大的丰富教学内容,对农村美术课堂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如果利用假期,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用拍摄图片资料、搜集或仿制道具服装、画脸谱画场景写生、写调查报告和写体会等方式对民间民俗活动中有利用价值的资源加以归纳,在美术课上教师再同学生一起对收集的材料加以整理、挖掘和提炼,这样既在锻炼学生的能力的同时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了素材,又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享受到了参与与体验的乐趣,并能借此机会建立集年画、面人、脸谱、皮影、鞋垫、荷包等充满乡土气息的美术实物展馆,为农村美术教学长期服务。
4.共享信息资源——整合古今中外的美术网络资源 乡土素材的美术课程资源一般是就地取材,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以最大限度的扩展美术学习的范畴,但在信息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扩展就显得微乎其微了。因为即使是乡土素材的美术课程资源信息,也需要与其他地区乃至其他国家的美术信息加以交流,同时获取外界最新的美术或与美术有关的信息。只有更充分的利用远程电教设备这一信息化手段,不断获取各种美术信息,倡导学生经常性登陆各类美术资源网站,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才能更好的扩展与丰富乡土素材的美术课程资源,进而开发具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及方法,以利于乡村美术教学。此外,作为教者有义务联系城镇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为农村学生积极争取免费参观学习的机会,从而搭建一种城乡互动的美术学习交流的平台。
乡村是个大天地,只要倾情于这片广袤的热土,用心挖掘乡土素材的美术课程资这眼清泉,引出这源头活水,农村中小学美术课课堂教学定会是“天光云影共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