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课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模式研究》开题报告(五篇)

时间:2019-05-15 11:1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选修课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模式研究》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选修课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第一篇:《高中选修课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高中选修课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成都七中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学校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问题之一。

近年来,中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验取得了巨大进展,课程改革的实践为课程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成功经验。目前,已改变了全国完全统一课程的格局,突破了单一的学科制课程体系,增设了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重视了潜在课程的作用;课程管理也改变了过去只有全国统一的一级管理制度,开始实行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然而,现行的中小学课程体系和教材的多样化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第一,现行课程结构仍不尽合理,其课程体系基本上仍以学科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第二,课程设置上,同年级的并开科目过多,课程仍主要以升入高一级学校打好知识基础为目标,而忽视对学生个性发展施以影响;第三,课程模式单一,所有的学生面对的是同一种课程要求,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发展。这种课程体系难以适应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和面向21世纪发展的需要。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课程研究应该把长期以来以人的能力差异筛选人才改变为以人的个性差异来培养人才,设计多模式、多层次的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中小学校在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的过程中,应积极稳妥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教材改革的研究与实验,为建立适应21世纪学生未来发展的课程体系而努力进行实践探索。

成都七中在坚持十多年的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验的基础上,已初步形成一个能适应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课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教学组织模式,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选择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学校课程研究就是要在我们前期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为不同个性特长,不同发展方向和不同发展重点是在继续改革和加强必修课教学的同时,加强选修课和课外教育活动层次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和条件。

二.课程研究内容和目标

本课程的研究计划以课程结构改革为核心兼及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就普通中学的课程结构、学科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作较为全面的改革实验,拟初步编制出选修课程方案、选修课程标准、选修课程系列教材以及课外活动指南并付诸实施。重点是构建并设施适应不同类型学生选择发展的多样分层式的课程结构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教学体系,旨在为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层次水平,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创造选择发展空间,促进全体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课程研究的目标是:确立既重视基本素质又重视个性健康发展的培养目标。改革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教材体系,改革单一必修课程的模式;在减轻负担、提高质量方面有所突破,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在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方面有所突破,建立一个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课程教材新体系,构建将学科类和活动类两类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及课外活动相统一的基础统一性与层次多样性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研究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课外活动的相互关系

普通中学属于基础教育,但要十分明确的是,它既要为提高全民素质

打下共同需要基础,又要为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打下升入不同专业的学校或系科,从事不同职业的分流的基础。根据这两方面的基础的需要,设置的课程既要有提高素质的共同需要的必修课,也必须有适应分流基础需要的选修课。准备升入理工科专业学习或准备进入需要理工科知识技术较多的职业的学生,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可以学习内容深一些广一些的数学、自然科学的选修课。准备升入文科专业学习或准备从事需要文科知识多一些的职业的学生,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可以学习内容深一些广一些的语言、历史等的选修课。同时,为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应在必修课、选修课的基础上举办反映现代科学新成果的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我们认为,这种课程结构模式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也有利于适应社会对多方面人才的需要。同时,这种课程结构模式也更有利于在中小学教学内容中充分实现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改革单一的必修课模式,不充实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很难适应亿万学生程度不同的状况。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程研究计划拟从系统论的角度对必修课、选修课

以课外活动的相互关系作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形成在所有课程门类中给不同学生以不同的课程组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给不同学生以不同的内容组合。逐步实施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相互配合的课程模式:必修课按会考或略高于会考标准实施国家课程标准计划,选修课分层分类施教,课外活动分类指导。

2.研究选修课的课程标准,选修课的目的、内容、教学方式,明确开设选修课的规范和要求,提供选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形成适应各类学生选择发展的选修课系列教材和《选修课指南》。

选修课不同于其它非正规教学,它是一种正规的课堂教学,只不过在教学对象、要求、教材上比之必修课有较大的弹性。为了有利于不同程度和不同兴趣特长学生的发展,在实践中可把选修课分为参类:一类是与必修课对应学科的分层次选修,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并结合学生的志趣分为A、B两个层次。A层以巩固掌握必修课为主,B层则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加深和提高;一类是为介绍综合性的基础科学以及最好的文化科技成就而开设的拓宽类选修课;再一类是不同学科领域的兴趣性选修课,以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和才能。

(3)。选修课的教学组织管理

选修课的教学形式仍然是课堂教学,以班级授课为主,因此必须加强对选修课的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的研究,包括选修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及选修课的评价考核等。

(4)。《选修课指南》应包括以下方面

①.选修课的目的、意义及要求

②.选修课的课程标准及教学计划

③.选修课的门类及教学要求

④.选修课教学管理

⑤.各门类选修课任课教师配备

3. 制定课外活动的统一规划,明确课外活动的规范和要求,提供选用的参考资料,形成指导科技活动,教育活动及艺体活动开展的《成都七中课外活动钢要和指南》。

(1)。对课外活动的认识

本课题研究的课外活动指在教学大钢范围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活动的总称。学校课外活动的开展,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开展学校课外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以适应个性发展的需要;发展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扩大知识领域;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愉悦身心,增进健康等。

(2)。课外活动计划

(3)。课外活动系列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将课外活动分为:科技活动、教育活动及艺体活动三个系列,由学校研究机构领导,学生自愿参加,在课外进行活动的组织。主要有:科技活动小组,如电工、气象、航模、无线电测向小组、教具制作等小组;艺体小组,如合唱、舞蹈、乐器、戏剧、美术、球类、田径、学生电视台、业余党校等小组;少年军校、学生业余团校、业余党校等小组以及各门学科的兴趣小组和公益服务小组等。小组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开发智力,增进健康、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

(4)。课外活动的组织模式

4. 将必修课、选修课及课外活动有机结合,构建适应不同类型学生

选择发展的课程体系。

5. 改革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与新的课程结构体系相适应的教

学体系。

三.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应用研究及开发研究。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教育科学研究的途径和成果,根据课题研究工作的需要,本课题采用调查研究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以及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四.课题研究步骤和措施

1.课题研究的步骤

该课题属全校性实验研究课题,除主研人员外,学校所有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相关的科任教师及全体班主任都参加实施工作。拟分三个阶段开展研究。

第一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12月)

主要任务:组建课题组、完善研究方案,总结交流我校课程结构改革的实践经验。预期成果:子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06年元月——2009年3月)

主要任务:课题按方案实施研究,组织课题研究成果的阶段性交流。

预期成果: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报告

第三阶段(2009年3月——2010年9月)

主要任务: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的措施

(1)。聘请专家指导

(2)。学校提供课题研究所需的研讨、咨询及资料费用,并提供编写选修教材所需经费。(3)。加强课题研究组织管理

课题研究由学校研修室牵头,分教育处、年级组、班主任和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两个系列具体实施。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

1.课题组组长

王志坚高级教师成都七中校长

2.课题组成员

王志坚江华国何明刘国伟任旭东张意赵欣

以及参加学校选修课教材编写和教学和的全体老师。(本方案由研修室主任何明执笔)

二00五年十一月

第二篇: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 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2)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第三篇: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 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评价研究

(1)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XX年12月,开题会。

XX年1月~XX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XX年3月~XX年6月,各

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XX年7月~XX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XX年12月,开题会。

XX年1月~XX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XX年3月~XX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XX年7月~XX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第四篇: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 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评价研究

(1)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

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

第五篇: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开发的方式和步骤并就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最后文章就课程开发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关键词:信息技术 校本课程 课程资源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一、补充性原则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必须在信息技术国家与地方课程计划框架内,把握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对信息技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起补充作用,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是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存在的意义与研究空间所在。

二、共享性原则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从工具性的角度而言具有通用性,是信息技术在高中各个学科中应用的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根据需要开发出来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要注意共享。这种共享体现在:

1、其它学科在进行信息收集、处理、表达与交流时,可以有相应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予以支持,以此来强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

2、信息技术学科自身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重复性开发校本课程,因此建议已开发类似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学校将该类资源通过可行方式实现共享。

三、实用性原则

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关于学生信息素养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非常重视学生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而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益补充,它的开发也必然要围绕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解决为主线,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可操作性原则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类教育资源,根据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点与相关的便利条件,建立能够做到学生选课方便、教师上课方便集发展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于一体的信息技术网络学习的平台,保证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学习过程中以负责任的态度学到有用的知识与技能。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方式与步骤

一、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方式

根据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与校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确定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依托于信息技术网络学习的平台实现课程资源的共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享与课程的可操作性,开发主体是学校里的信息技术教师,开发模式为实践→评估→计划→开发,相应的课程开发方式有三种:改编、选用、新编。

1、改编

信息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与此相关的国家或地方信息技术课程都存在着内容滞后于形势的现象。我们可以考虑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拓展,加强对某一个主题的学习,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空间;既做到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关照全体学生,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达到对现有课程的补充。

2、选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高,Internet网上有关信息技术学习的资源也日益丰富,根据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共享性原则,我们可以考虑将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予以对外共享或与相关校本课程资源拥有者进行协商,直接采用他们开发的校本课程,取其精华,转变成为适合自己学校学生上课的校本课程资源。在没有实现共享的初级阶段,我们也可以考虑将一些知名IT网站主办的工具性栏目介绍内容,经过适当的组织,让学生参与学习,以增强学生在信息处理、交流与表达方面的能力。

3、新编

随着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人类社会推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使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存储、表达和交流的方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对应于信息处理的每一环节,我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特长与学生的兴趣,在信息技术国家课程课标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已有的课程资源,开发相关的主题。它可以包括信息技术发展史、信息技术前沿探究、动画处理专题、视频处理专题、IT教程制作处理专题等等。在开发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期间注意结合学校活动、其他学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需要,增强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切实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步骤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大致遵循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经历需求评估、确定目标、组织与实施这么几个必经阶段,每门学科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过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程又有各自的特点。本人自2001年任教高二网页设计课程,经过两年的试教,熟悉了该套教材,发现有一些不太完善的地方,于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标制定以后,决定依据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改编方式,尝试对浙教版的网页设计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试图使其更适合我校开设网页设计课程的实际需要,取得的实践经验汇报如下:

1、需求评估

网页设计过程是各类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建设网站。制作者首先应具有良好的文字组织能力;

人工智能初步算法与程序设计其次要有一定的美学、心理学常识;再次具备计算机技能。根据以上学习的内容与目标来判断,该网页设计课程的学习典型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阶段、作品设计阶段。该学习内容可以涉及信息技术新课标的五个选修模块如

数据库管理技术网页设计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右图所示。网页设计校本课程的目标――能够制作网站,它的前台部分可以涉及新课标中的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应用选修模块,它的后台部分可以涉及新课标中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及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模块,基于互联网中与网页相关的如著名的“蜘蛛”、“爬虫”等软件可以与新课标中的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挂钩。在一个学校一个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方面一学年只开设一门选修课的情况来看,既使是在零起步的情况下,也无论从教学内容准备、师资、还是场地、设备方面都不成问题,而且在有以往积累的情况下,可以有计划的逐步增加教学内容的容量与深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系统地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承担的任务非常繁重,在忙得时候可能上课期间都要被叫出去做一些维护工作。因此如何做到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与学校信息化管理两不误,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比较现实的问题!

分层教学是信息技术学科用来解决学生参差不齐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个人觉得这是一种理想的方式。班级范围内分层,不是高考科目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一定有这么多精力来精确实施;年级范围内分层牵涉范围太大,需要涉及机房、排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课与师资分配,弄不好还会造成各方面矛盾。

再深入一个层次,我们目前发挥了我们自身所拥有的信息技术优势了吗?拥有发达信息技术的我们受到学校班级授课的限制,将教学局限于班级教学,仅仅局限于我们学校里的学生,这对于其他尤其是西部地区渴望学习数字技术的人们提供了我们的帮助吗?

2、确定方案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标的指导思想指引下,根据我对网页设计课程的理解,综合考虑自身长处、学生需求与工作的实际情况,利用网络交流跨越时空的特点,确定如下目标:

A)制作《网页设计互动学习的平台》,它应具有如下功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的功能、有利于老师实施网络课堂教学的功能、学生作业上交及评价功能、诸如视频教程、校本课程、电子教案、智慧资源等课程资源共享的功能、学生优秀作品登记与发布的功能。

B)根据以往授课经验,制定网络授课计划,列出每个专题的课题名称与所需的授课时间,然后将网页设计课程每节课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尤其是有关如何操作的部分通过屏幕录制软件录制成为视频,按照统一的规则进行编号,等到《网页设计互动学习的平台》创建完毕以后,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对学生尝试进行授课。

3、组织与实施

基于以上思考,经过若干年地实践,结合省编《网页设计》教材,发挥自身特长,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采用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范例,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以网页设计过程中的知识点介绍练习为结点,内容分为知识点介绍、练习及相应操作视频点播、思考与拓展等几部分组成的《网页设计互动学习的平台》,目前已完成一个学年18到72课时的网络课程容量,大致分为31个阶段。

其中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的评价。预计此阶段区间课时容量可以是4到11节课之间。

依托该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对课程的内容与任务逐步拓展,部分内容可根据小学、初中、高中整体教学地需要平滑下移至初中、小学。

总体而言:在该网页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初期,我们制作相关的视频教程应以网页设计工具的使用及网页设计基本概念介绍为核心,网页元素图片、动画的制作工具介绍为辅,每阶段对应的学案所布置的任务应有梯度,相互之间有机联系,将多个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完成自主选择完成任务地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教师根据给定格式,提供他们的视频教程与相关的学案,即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平时更加钻研教材,将有规律性的、需要重复讲解的内容录制下来,制作成适合学生自主点播学习的视频教材,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在学生跟不上进度或老师无法同时兼顾课堂的时候实施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的策略。

经验之谈

网页设计校本课程从筹划到完成,大致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所设计的《网页设计互动学习的平台》在2005年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中获三等奖,在试教时期出现了并发访问困难的现象,经过改进后现在在课堂上已能够正常使用,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达到了兼顾全体学生,老师与学生各取所需的目的。由于该门校本课程由一个人统筹规划并且是作为正规课程来上,所以遇到的阻力比较小,不需要太多的协调问题,但是如果要同时开出多门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让学生进行选课,那就需要以组为单位进行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还要按照教师申报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制定相关校本课程内容及简介、制定选课指南、组织学生参加选课培训、学生选课等相关流程,妥善解决好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的选课及对学生的评价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信息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紧密相关。丰富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为信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规划、开发、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具有学校特色的活动、文化等信息资源,能够为特色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因此要能够成功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就必须做好相关课程资源收集与整理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这类资源可以有教材本身、与教材配套的教辅用书及光盘等、校内教师的电子教案或课件或教学录像或教学案例等数字化资源、与校运动会等活动有关的图片或视频等数字化资源、学生完成作业上交的数字作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知识、技术、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成果等等

二、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很大程度上该校外课程资源是指数字化资源,如没有时空限制的数字图书馆、类似于K12之类的资源库、可从中国基础教育网等教育类门户网站中免费获取的数字资源、可从信息技术课程网等专业学科网站获取相关的数字资源、亦可从天极网之类的IT行业网站获取相关数字资源、各类搜索引擎中直接查找需要的课程资源。除了从Internet获数字资源以外,还包括校外的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高校等社会资源、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人力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等。

三、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机制

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相互之间的交换要建立有效的协调与共享机制。对于这一点,以前由于缺乏信息资源标准,各地教育资源建设自成体系,无法实现有效交流和共享。可喜的是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在2002年8月,由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并依此建立了国家级的基础教育资源库,这些都标志着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注意事项

开发者们可能会在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忽视一些问题,这里再次提醒,希望能够引起注意: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一、学段之间的合理衔接

每个学段的信息技术课程都有不同的目标。从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技术性与人文性角度来考虑,从小学到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目标则由倾向于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逐步转移至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当然由于各地区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发展的不平衡,高中阶段通过共享、改编的方式适当设立符合自己学校情况能解决实际问题且能帮助其他学科进行学习的技能性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也无可厚非,但要注意分清主次。

二、实践→反思→再实践„„

任何一门校本课程的开发都需要根据反馈进行再次修改,以适应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这个过程没有终点。这一点对于信息技术知识更新频繁的信息技术课程来说犹为显得重要。当教师在拥有了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权时,应紧密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过程出现的具体情况,积极地对课程进行调整和补充,使之不断完善,最终使教师设计的校本课程顺利转变为适应学校自身实际情况需要的校本课程。

三、选好网络平台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应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选择合理的网络平台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相关素材资源的收集与相关教学行为的管理,以拓展校本课程教学的时空范围,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教学。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完成各类资源管理、作业上交及评价的网络平台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如果实在存在困难,也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原则,选择象天空教室等一些优秀的网络教学平台来借签使用,帮助自己有效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校本课程教学。

四、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主题或活动形式出现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亦根据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之类的指导原则,遵循高中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主题或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校本课程作品设计,解决实际问题,表达他们对某一活动或某一观点的看法。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五、关注全体学生发展,合理实施各类评价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应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拓展,设置形式多样、门类齐全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选择,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特长发挥与个性的张扬的现实基础,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让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达到全体学生都有收获的目的。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具备可操作性,评价指标简捷有效,评价过程快捷实用。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个体以及其他同学或根据学生表现进行人工智能评价,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实施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判定谁优谁劣!

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专家的指导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融入学校整体校本课程开发与区域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大环境之中,在学校甚至区级部门的协调下有调不紊有序进行开发。它需要我们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把握学习相关的课程理论基础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应用。这就需要请区一级甚至更高级别的校本课程专家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评估和指导,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理论的基础,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实践目标,为我校校本课程向纵深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保证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指导意见

2、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试行)

3、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4、区域推进农村中学校本教研的策略研究 余杭区瓶窑一中 费建良

5、校本研究指导 青岛市教育科研网 解本利

6、课程资源建设与利用 丁革建

7、阳店一中校本课程实施总结 李江波

8、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徐晓东

下载《高中选修课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模式研究》开题报告(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选修课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模式研究》开题报告(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全文5篇]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

    南村侨联中学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

    南村侨联中学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 作者:不详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8日 冯少豪 一、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 1、(2001、6—2005、6)学科实践活动阶段......

    《初中历史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大全

    《初中历史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江苏省泰州市胡庄初中史根银邮编:225329 电话:***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我校《初中历史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探索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探索 文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 摘要 学校课程改革包括国家课程的科学实施和校本......

    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题报告 田林三小崔莹 一、课题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小学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改进科学教育已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美......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为了适应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个性化和综合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代建构21世纪基础教......

    利用微课程开发开设选修课的实践与反思

    利用微课程开发开设选修课的实践与反思 自2012年始,随着浙江省深化新课程改革序幕的拉开,我校致力于打造特色示范高中,积极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发选修......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程资源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资源的性质和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因此,课程资源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