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油画艺术鉴赏
油画艺术鉴赏
梵高《向日葵》
机电工程学院
000
学号:0000
向日葵的花语是信念、光辉、高傲、忠诚、爱慕,向日葵代表着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向日葵的花姿虽然没有玫瑰那么浪漫,没有百合那么纯净,没有兰花那么无邪,但它阳光、明亮,爱得坦坦荡荡,爱得不离不弃,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而且,它绽放的不仅是爱情,还有对梦想、对生活的热爱。当花朵在阳光底下慢慢伸展,当阳光刺透它薄弱的叶,那天生与阳光最搭配的花朵,高贵又不失风度,看着天空,它好像希腊神话里的阿波罗,他是高贵的太阳之子。向日葵是我最喜欢的花朵,因为我爱着它不计名利的完全绽放。爱它对阳光的无限渴望,它永远不追随别人的脚步,它只跟着光,跟着它的信念,也只有光。我无意中在画册上看到了一个画家所画的的向日葵,这幅画直击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的灵魂。我认为这是无限爱生命的人才能用画出油画《向日葵》,至少也是因为喜爱向日葵啊,然而让我迷惑的是,画向日葵不正是代表爱生命的表现,为何画家在艺术面前走向自我毁灭呢?既然怀有无限热情,又为何在大好年纪放弃了艺术,选择了死亡。于是我开始关注他的生平,追问画家是何人,原来他就是梵高。我问过我的同学和老师,很多年过去了,梵高为什么让人久久不忘,让人动容。有人说是他的画,是啊,一个画家最重要的还是他的艺术作品,风吹过的麦田,迷人的星空,美丽的果园,金色的向日葵,他不曾放过一丝生活细节,他着迷了色彩,那种有强烈感觉的色彩,冲击感,那个世纪,也只有梵高做到了。正如他所说:“画面里的色彩就是生命中的热情。梵高一生命运多磨难,他屡遭挫折,艰辛备尝,在仅仅37岁的生命里,他把最重要的时期留给了艺术,而事实上他生前却从品尝过艺术带给他的荣誉,贫困潦倒,用来形容他是最好不过了,他到处流浪,也曾遇到过爱情,和一个遭遇过生活摧残的女性,梵高收留了她,女人也给了他不岑有过的温暖和幸福,可梵高太执着艺术了总是把艺术放在第一位,试问又有几个女人能接受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呢,更何况是经常饱受困苦的女人,所以离开了梵高,为生计所迫,梵高失去了爱人,可他却未曾抛弃艺术,我想这也许就是他后来被人熟知的原因吧。就像他说的生活对我来说是一场艰难的旅行,但我又怎会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淹没嘴唇,甚至会长的更高呢?但我将奋斗,我将生活变得有价值,我将努力战胜并赢得生活。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这就是梵高,他不是残疾人,他是油画艺术里的巨匠。文森特梵高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梵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和印象派画家相结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他在学习前辈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以此,人们称他为“后印象派”。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使用荷兰传统的褐色调,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两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后期他又远离了印象派因为印象派对外部世界瞬间真实性与他理想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他天生就是热情如火,后来,他不用线条而是用环境衬托形象,他笔下的人物风景无一不带着这一因素,既生动又活泼。所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太阳代表了热情,凡高用自己的热情,来感染着每一个看到他画作的人,仿佛是救赎,又仿佛是光芒万丈,闪耀着人间独特的真实,又有不存在人间的圣洁光芒,它让你感到纯粹,干净。
人们如果真的看到了并相信了美好纯粹的信念,那么生命则将是永存的,梵高将这一信念融入到了画里,希望人们懂得它所表达的意义,这就是梵高的愿望。可是在那个年代里,物欲纵横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他是理想主义者,他需要世人给他理解和尊重,病发之时陷于狂乱,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他减掉了自己的耳朵,是因为无人愿意倾听他的心声他不愿成为家人朋友的负担和累赘,因为没有谁懂得它痛苦的内心,自杀身亡,或许能够减轻他的苦痛和灾难,他就这样随死神走了,享年只有37岁。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是这幅画有16朵的《向日葵》。他用他神奇的想象力,赢得了赞扬,描绘了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向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这或许就是他与向日葵早早结下的不解之缘吧,向日葵表达了他的内心,火热强烈甚至是燃烧,在艺术上的 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的房间。他爱这种朝着光与热开放的花,向日葵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亦是热爱生命选择生活的表现,但为何却成了梵高苦难生命的缩影。他自己则成了向日葵的背叛者,如此看来热爱生命与选择灭亡并不矛盾。梵高身为一个画家,成就了艺术却蔑视了生命。纵然有向日葵这样的名作,却也落下了悲苦一生的结局,明明是光的追求者,却不得不在暗处流浪。他一生追逐着光明选择了光明却不得不投身黑暗,这未尝不是一种悲剧。
梵高一生中共作了11幅《向日葵》,有10幅在他死后散落各地,只有一幅目前在梵高美术馆展出。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他就是那《向日葵》,他的向日葵花得都是自己的缩影。以前听过一些报道见到梵高《向日葵》原画泪流满面,那时猜想不过是几幅画作,真的可以让你感动至深吗?可当我见到这幅《14朵向日葵》时,也不由黯然叹息:不停的工作,不停的工作,真是一个工作机器,只有工作能让他忘记了俗世,忘记了生活所给予的的苦难,也只有工作让他注满了心血,注满了他对生活的无限渴望,他未曾不爱生命,造化弄人罢了。
从梵高开始画了一组向日葵油画后,向日葵就属于梵高。再也没有人像梵高一样,在向日葵上寄托着的情感厚重,细腻。《14朵向日葵》隔邻是高更的《梵高画向日葵》从未有人为向日葵投注这样激烈专注的热情!梵高化的向日葵好像在燃烧,在着火,浮雕般色彩如此强烈厚重,感情笔触如此饱满有力,一朵朵天真充沛生命旺盛的太阳旋转之花在黄色与蓝色中脱影。梵高爱向日葵就像我们国人所说的风骨,陶渊明独爱菊,郑板桥爱竹子一样,向日葵是追光拜日的希望之花。画向日葵即画太阳,也是自画。当太阳、向日葵及梵高融成一体。梵高和向日葵共同谱出相濡以沫生命与共的蓝与黄交响乐章,那是最美的和弦之声,《向日葵》是其悲剧一生的象征物也是他一世的才华。梵高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生机勃勃的向日葵及炙热目眩般的阳光。他不无自嘲:“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梵高啊,梵高,你知道吗,追求光与热,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人们的奸诈与势利,把双眼蒙蔽了,一颗真诚善良的心比任何东西都高贵。你用你的双手又换回多少泯灭的良心与灵魂,你从心底灵魂呐喊的声音,刺透了天空与大地,向日葵是战士,是你不屈不挠地反抗下的产物。
梵高是天才,也是疯子。你说他陷入癫狂割下自己的耳朵,可他偶尔清醒冷静得可怕。他要求寂寞,他要求在精神病院度过,向日葵用色如此大胆强烈,恐怕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岁月是把杀猪刀,时间能让一切冲淡甚至过于暗淡。只有那重重的色彩,才能让向日葵保持着生机,不至于过早枯萎,哪怕枯萎,也要奋不顾身地绽放,只有绽放,才是它生存努力的理由。我们都爱梵高的光与热,因为我们正常聪明世故得不会把自己逼向绝境。可梵高不同,他有一颗过于追求完美的心,他想有人了解,梵高知道高更喜欢他的向日葵多于莫奈的向日葵而高兴万分。高更这么形容:在我的黄色房间里,带紫色圆环的向日葵突出于一片黄色背景之前,花梗浸在一只黄色壶中,壶放在一张黄色桌上。金黄色的太阳透过我房间里的黄色窗帘,生气盎然沐浴在一片金黄色中。梵高是单纯的,是理想主义者,他仅用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绘成的《向日葵》,堪称梵高的化身,也可说是他的代表作。梵高集中精力创作《向日葵》系列作品时,正是他的艺术成熟时期,此时他非常喜欢使用黄色。因为黄色这能表达它所表达的情感。
尽管向日葵那么美,高更因艺术理念分歧离开了梵高,梵高是个对艺术由衷喜爱的画家,他穿着棉袄,混在农民中间,在大地里,在果园里,在纺织机前,甚至是农民的饭桌前,这些都带给给他灵感,他疯狂地为之着迷,及时风吹日晒,即便大风滚滚而来,他也坚持在户外感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光与热。高更无法与这样的梵高相处最终离开了。也许他认为他是疯子,可这不也正是梵高让人动容的原因吗。画了向日葵后的梵高便是金黄色的化身,把这金黄色的火焰撒遍天际田野,也涂上夜晚的星空,卷成旋涡直到麦田群鸦乱飞,才举枪结束了这场金黄色的癫狂。金黄色从此属于梵高。
生前寂寥、死后荣耀的画作一九七八年,在伦敦拍卖会上,梵高的《向日葵》以大约五十九亿日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了,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无论是有钱人的附庸风雅还是《向日葵》真的找到了会欣赏它的人。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闪烁着的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堪称梵高的化身的《向日葵》仅由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梵高认为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因此具有特殊意义。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梵高写给弟弟西奥的信中多次谈到《向日葵》的系列作品,其中说明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两种构图。他以12来表示基督十二门徒,他还将南方画室(友人之家)的成员定为12人,加上本人和弟弟西奥两人,一共14人。作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极端个性化艺术家的典型,梵·高更强调他对事物的自我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大胆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不拘一格,恣意妄为。他曾说过:“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在这幅作品中不仅是色彩、线条,就是透视和比例也都面目全非,彻底变了形,以适应画家随心所欲表现自我的需要。凡·高这种无拘无束的创造风格,使他把不同类型的人物、花卉和静物,都拿来当作了“习作”的对象,并一丝不苟地把它们直接写生出来的,从这个层面看他是在描写印象,但外在的手法已经不再重要,他更注重画中的内涵和神韵。从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印象派那儿得到不可或缺的艺术启蒙后,他以超越印象派极远。正如他说过的那样:“关于艺术'一词,我找不到比下述文字更好的阐释:艺术即自然、现实、真理,但艺术家能以之表现出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一种观念,表现出一种特点,艺术家对这些内涵、观念、特点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清晰明确。” 作为一位用生命创作的画家,梵·高将自身的主体创作意识、内心的情感意识与东方绘画的因素加以巧妙融会,在最惨烈的生活境遇和对艺术狂热执著的追求中,树立起了划时代的丰碑。
第二篇:油画艺术的思考
油画艺术的思考
精品源自作文园地
内容提要: 美术作品的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是现实生活在画家头脑里的反映的产物。艺术美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它是一切艺术创作必须设定的自觉的目的。每个艺术家都应该在其作品中显现出他对于美的独特感受和理解。现实美和现实丑都是美术创作的源泉。通常被看作内容的东西,只是艺术借以表现自身的真正形式,而通常认为只是形式的东西,恰恰构成了一件艺术品的真正内容。美术作品是通过形象和技法手段传达作者感情思想以及审美理想的载体。关键词:艺术创作 艺术美 现实美 现实丑 内容 形式 美术作品的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它包括两个相互衣存、互为表里的方面:一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认识;二是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物化。这样,一幅油画作品在成为艺术品之前,则要经历两个大的阶段,前者是创作的构思活动阶段,后者是美术创作的传达活动阶段。这种创作活动是一种追求艺术美的过程。那么,怎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呢?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具有艺术价值?苏珊-朗格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情感。” 在希腊语中,艺术一词兼有两种涵义:一是指美的作品;二是指创造、技巧、技艺。艺术品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工技术制品。由此,我们又可得出一点启示,当我们称赞一部艺术品优美时,往往是蕴涵着两层意义:一是指这件作品的表现形态非常优美,二是指这件作品的制作技艺非常优美。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前者对物、对作品。后者对人、对艺术家。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它必须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二是它必须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快感受,即具有审美价值。这两点,可以说是艺术品与伪艺术品相区别的根本特征。首先我们应当排除一种错觉。有人认为,凡是优美的事物,就都属于艺术。这种看法没有区分优美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而自然美尽管可以是艺术的对象,却绝不是真正的艺术本身。油画创作表现的是自然美,是对现实美的再创造。但艺术美不等于自然美,它高于自然美。油画作品反映的是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油画创作的有力根据或根源。比如,这样一幅生活情景:在暮色苍茫的天空下,有一对衣着朴素,身体健康的农民夫妇,在田野斜斜相对而言地站着,都低了头,把手放在胸前,身边倒着一辆手推车和一个盛满马铃薯的篮子。他们在辛勤劳动了一天正要回家的时候,远处传来了教堂的钟声,于是他们脸上现出虔诚肃穆的神色,双双心情平和地做起了晚祷。这不是法国19世纪农村典型的生活景象吗?在这幅生活景象中,我们看到的不正是劳动人民那种纯朴善良的性格美和人与人之间和谐诚挚的关系美吗?是的。但是,这种现实生活中的景色和美,是法国农民画家米勒在他的名作《晚钟》里为我们描绘出来的。
现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美术正是以这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多彩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而创造的。现实中无论人、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只要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相关,都可以成为美术创作的源泉。假若没有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美术。当然,现实中有些不美或丑的事物,也可以成为美术创作的根据,反映到美术中来,经画家审美意识的加工改造而成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实际上,人们对艺术与美有许多误解。人们总是以为艺术就是美的;凡是不美的就不是艺术,丑是对艺术的否定。事实上,艺术并不一定都是美的。即是说美术既能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现实美,也能根据丑的现实反映现实丑,并且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
为什么美的艺术可以表现丑恶?对于艺术家来说,问题并不在于表现对象的丑恶,而在于必须对丑恶作出卓越的表现。
例如,在罗丹的雕刻名作《美丽的欧米哀尔》(又名《老妓》)中,现实的丑神奇地转化成了艺术的美。罗丹自己解释说:“平实的人总以凡是在现实中认为丑的,就不是艺术的材料——他们想禁止我们表现自然中使他们感到不愉快的和触犯他们的东西。这是他们的错误。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委拉斯贵支画菲力浦四世的侏儒赛巴斯提恩时,他给他如此感人的眼光,使我们看了,立刻明白这个残废者内心的苦难——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而变成一个玩物,一个活傀儡、、、、、、这个畸形的人,内心的苦越是强烈,艺术家的作品就越显得美,米勒表现一个可怜的农夫,一个被疲劳所摧残的、被太阳所炙晒的穷人,像一头遍体鳞伤的牲口似的呆钝,扶在锹柄上喘息时,只要在这受奴役者的脸上,刻画出他任凭“命运”的安排,便能使这个噩梦中的人物,变成全人类最好的象征。在作品中,现实丑的本质范畴转化了,其现实性削弱了,艺术性加强了。作品中的形象已经不是原来的现实中的丑的事物或人物,已经渗透了创作主体的认识、情感和评价等主观精神因素,从而成为一个典型形象。它从反面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是形象的真理,亦即艺术的美。对丑的深刻剖析和否定,就是对美的肯定。罗丹的《老妓》是这样,委拉斯贵支的《赛巴斯提恩—莫拉》和米勒的《扶锄人》,朱耷的“白眼向人”的《荷花水鸟图》等都是这样。在国内外美术史上,有许多这样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的成功之作。
事实上,丑恶只是题材的丑恶,它只构成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而优美却来自艺术家的智慧和表现力的超绝,它形成了艺术作品的深层结构。由此可见,美的价值具有超越性。在自然美中,它超越自然,而达到仿佛拟人化的理性结构。而在人类的艺术中,它又超越了人类,仿佛回到了本色的自然,返噗归真。在油画作品中,通常被看作内容的东西,其实只是艺术借以表现自身的真正形式。而通常认为只是形式的东西,即艺术家对美的表现能力和技巧,恰恰构成了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内容。人们对一件作品的估价,正是根据这种内容来确定的。
拉斐尔的《圣母》像就是这样。在一个早以被表现过千百遍的旧题材中,他以自己的精湛造诣为之赋予了崭新的艺术内容。从而使这个已死的形式获得了新的灵魂和生命。他的这种艺术表现是如此深刻,正如黑格尔赞叹:“我们确实可以说,凡是妇女都可以有这样的情感,但却绝不是每一个妇女的面貌都可以完全表现出这样深刻的灵魂。”
一个事物,只有当它以其现象的真实充分地体现出其本质的真理,以其具体的形式充分地表现出其内容的必然性,以其形象的个别性充分地显现出其种类的普遍性,而且这现象,这形式,这形象又必须是非常的突出,鲜明生动,那它才是美的。这就是美的规律。
凡是美术作品都离不开形象,离不开生动的视觉形式;凡是优秀的美术作品都离不开创造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视觉形象,离不开创造艺术典型;而创造了艺术典型的美术作品,都必定以其鲜明生动的视觉形式充分的表现出社会生活的真理,同时又都突出地体现出创作主体真挚的思想情感和个性的善。而这感情和善,作为审美价值,却体现了艺术在文化中内在的价值品格和价值理想。这就是艺术的美。在这个意义上,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在艺术审美经验中得到了融合。在油画创作中,艺术美是必然的。因为美,是一切艺术创作必须设定的自觉目的。每个艺术家,都应该在作品中显现他对于美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艺术理想的本质在于这样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黑格尔)而在现代社会,有些想借艺术平步青云的人,总是在思考着画什么,什么样的画才可以出名的问题。这种画缺少对艺术的真诚,缺乏那种能打动人的真实情感。这种人实际是在究研成功之路,而非研究艺术本身。画油画重要的不在于你画什么样的内容,内容只是作为一种载体来表达你对生活的种种感悟,对生活的态度。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绘画就是在记录这种变化,就像写日记一样,记录着对生活的理解,自己的感受,画自己感兴趣的,最激动人心的。其实可画的内容很多,关键在于能真实的反映生活,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
画画,最痛苦的莫过于心中有了灵感的火花,却无法把这种感动表现出来。黑格尔有名话很形象:“艺术家常遇到这种情形,他感到苦闷,但是由于把苦闷表现为形象,他的情绪的强度就缓和了,减弱了。甚至在眼泪里也藏着一种安慰。”绘画有时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是现实生活在画家头脑里的反映的产物。这种反映不是机械被动地照搬生活,而是一种高于生活的再创造。绘画创作是具有强烈个性和情感色彩的精神劳动,是生活与心灵碰撞之后激发出来的情感流露,绘画作品是通过形象和技法手段传达作者感情思想以及审美理想的载体。吴冠中说过:艺术家是最憧憬美的一群人。艺术家的天职就是要将自己血液中携带的,对人类的命运,前途那一缕淡淡的哀愁表现出来,感染他人引发思考。
而我描绘生活在城市边缘人的印象,通过自己的视角观察体验时代的发展变化,用形象揭示人性中最善良,最质朴,最美好的一面。我深刻地感到他们有一种贴近我的心灵,伴随着我的呼吸的东西。具体说不清是什么,也许是一种感动吧!但他永远吸引着我,打动着我内心深处。
第三篇:艺术鉴赏
浅谈赵本山艺术创作
赵本山,是当今中国家喻户晓的,在老百姓心目中最受欢迎的喜剧小品及影视表演艺术家。他不仅是一名演员,更是一个当代文化产业的知名企业家和模范带头人。他现在领导着一个文化传媒集团,除了民间艺术团,还有本山影视公司,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还有他的遍布各地的 “刘老根”大舞台演艺剧场,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固的文化产业链。他导演的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电视剧 “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电影电视作品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和喜爱,他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历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的小品已经形成了一个符号特征,成为全国人民除夕之夜期待的一个亮点。在历年央视 “春节晚会节目评选” 中,赵本山在观众的掌声中几乎每次都捧走一等奖的奖杯。本文结合赵本山的作品,对其艺术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时代意义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赵本山的艺术创作
一部作品,除了内容上源于生活外,能否对生活进程的历史特点具有正确的认识,能否把握这种特点对当代人们的生活和心理产生影响,通过人物的命运深刻表现出来,是衡量一部作品价值大小的重要尺度。赵本山的作品虽然人物寥寥,却寓意深远,使人从微观处看到了生活变化的影响。
赵本山早年的作品《红高粱模特队》,反映的是随着农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民们要求改善精神生活,丰富自己,成立了自己的模特队,宣传劳动的光荣。再如《拜年》反映了贯彻落实党的第二轮农村承包政策,党员干部支持、带领农民群众承包鱼塘,走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这些都真实反映了时代改革大潮中农村的面貌,生动可感。赵本山一生所演的小品还有很多,经典小品有《昨天、今天、明天》、《小崔说事》、《火炬手》、《卖拐》、《卖车》、《不差钱》等等。
赵本山拍摄过的电影每一部都能让人记忆犹新,《男妇女主任》中那个主持农村妇女工作的农村干部,《幸福时光》中的那个帮助盲女的好心人,而《落叶归根》,是赵本山生命中的第三部电影,已经不单纯是赵本山拍摄的一部贺岁电影,更确切地说,它预示着赵本山艺术生命的又一个辉煌的崛起,也是赵本山在艺术道路20年过后的回归。
二、赵本山艺术创作的时代背景
赵本山的创作,从小品到电视剧一路走来,一直遵循着“农民”路线,从未有所偏离。较之于30年前的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当下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已从过去的关注农民脱贫致富、解决温饱问题,转向既关注农民的物质生活,又关注农民的精神追求、情感追求。
在这种潮流下,《乡村爱情1》和《乡村爱情2》两部作品问世,它们成功的价值在于以爱情为切人点,在精神层面上关照当代农民的情感处境,这一创作扎根于当下的农村生活,对当代农民的情感世界进行了较为生动的描摹和丰富多彩的呈现。如同“一颗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乡村爱情》系列正是以对人物情感世界敏锐微妙的开掘和对乡村生活质感的生动细腻的展现,具象地折射出30年来中国农村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三农”题材电视剧创作越贴近民生、越贴近9亿农民的现实生活境况,它所描绘出的社会生活画卷的视角就越广阔、内涵就越深刻,它也就越能够表现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和情感、精神上的向往与追求,从而也就越能够被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乡村爱情》系列的成功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乡村”和“爱情”,覆盖了中国普通百姓生活内容的几乎最大的范畴,因此,《乡村爱情2》的观众构成远远超越了单一的农民群体,而扩大到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该剧以电视艺术特有的方式凝聚了全社会对农业、对农村、对农民的关注目光,使不同生活环境的人们通过电视剧的艺术欣赏活动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在民族文化建设的高度上,以艺术作品作为载体,完成对国民意识形态的构筑和引领,是电视艺术工作者的时代使命,每一位艺术创作者都要具备这种文化的自觉意识。
三、赵本山艺术创作的时代意义
一个优秀的作品绝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更不能脱离时代的思想,否则作品就失去了深度,毫无意义可言,也就不能存在长久。突破平庸,深入生活,理解生活,这是赵本山作品的特色。
赵本山作品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点”或“面”的现象有讽刺警示意义。如《策划》中,假如对下蛋公鸡的宣传策划做成的话,那该是何种局面……赵本山的小品对于有不实广告宣传的商家来说,是一副醒脑剂,比如《策划》;对于赶时髦“追广告族”的消费者来说是一剂清凉药,如《钟点工》;对于社会中的一些腐败现象来说,是一种讽刺,如《牛大叔提干》;对于百姓中贪图小利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讽刺和警告,如“三卖(卖车、卖拐、卖轮椅),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理智的思维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炒作及行骗现象。细细品味赵本山小品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情景,会让人忍俊不禁,在捧腹大笑之余,体味到其中的精妙绝伦,感悟到生活的真谛,这也许是赵本山小品的艺术真谛。
同时,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民族文化,向我们展现了东北的风土人情。赵本山的表演风格是一种深层的东北地域艺术文化,产生于特定的时空、特定的民族,反映特点的现实生活,但是又不仅仅属于该地域的。由于地域艺术与本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因此他必然体现全民族大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精华。我们在提倡和弘扬“民族的” 或“地域艺术”的同时,更要深刻了解和研究这种文化衍生发展的特殊历程,使这种文化艺术能直接为今天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充分满足当今人们的审美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他的作品中,有反映农民致富奔小康,承包鱼塘,开发粮食项目,普及科学种田的;也有反映农村丰收,人民安居乐业,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讴歌好领导、好干部的,也有揭露农村生活中的不正之风的。加以他本人就出身农民,对农村生活和农村命运的情况烂熟于心,这才使得他演起来农民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更容易成功。可见,任何作家的艺术创作,都要受到生活经历、生活范围的制约,他纵有天马行空的本领,也无法超越这个制约。只有忠于自己生活,真实地认识了生活、认识了生活的丰富多彩,才能创作出内容真实丰富的艺术作品,才能使观众在欣赏时找到认同感,从而被打动,由此产生共鸣。
此外,赵本山本人就出身于农民,这使他很自然地捕捉到了我们时代潮流的主角之一农民的形象,用农民命运的变化来折射出民族命运的变化,这也是其作品的时代意义所在。例如《拜年》,这部作品除反映农村干部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外,也向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农民在小农意识影响下狭隘的是非判断观。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群众看干部。在农民心中,领导干部是他们的父母官,干部一举一动直接牵动着普通农民百姓的命运。而在干部面前极尽讨好,虚伪地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隐藏起来,这在农村甚至城市中确实存在。赵本山就是通过进一步触及民族心理的一角,来窥视整个民族内心的愿望。
文艺的主要职能就在于探索人生、影响人心,从而揭示时代中人们精神领域经历的深刻变化。文艺家应把眼光投注到现实生活中去,探索人物在时代感召下精神世界发生的变化,才能使作品有较为深刻的内涵。用赵本山自己的话说,“是生活教懂了我”。生活经历不仅教会了他做人的准则,也让他认识到一个重要的艺术真谛: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要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去发现真善美,生活中的经历使他认清了自己,认清了自己属于什么样的生活。
赵本山的艺术创作是人类文明传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真实而又生动地演绎着最朴实的人类文明,是服务于老百姓的大众文化,也是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
第四篇:艺术鉴赏
影视艺术文学院098 09113406 朱静梅
第十三章世界电影的发展
世界电影发展的四个阶段:诞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发展期
第一节 电影的诞生
一、光影理论的发现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说,电影是“唯一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的诞生日期的艺术”。
著名电影史家乔治·萨杜尔江“皮影戏与幻灯”称为“电影的先驱”
二、电影原理的发明
电影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而成,依靠肉眼的“滞留性”,物理上称为“视觉残象”。
电影的发明综合了诡盘、幻灯、照相术三方面的构造原理
1888年马莱的同胞雷诺在自己制造的“活动试镜影戏机”基础上创造出了“光学影戏机”,并利用幻灯片拍成了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首次实现了动画放映。
同时,美国爱迪生发明了35毫米的软质胶片。
三、活动电影的问世
1894年末,卢米埃尔终于成功的设计出牵引片带的机械,从而完成了活动电影机的发明。
1895年12月28日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首次公映了《火车到站》、《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12部影片,这一天被定为电影的诞生日。
第二节 电影的成长
一、两大传统的确立
纪实主义与叙事主义
卢氏信奉纪实主义创作原则,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是乔治·梅里爱戏剧式电影的代表作。
1897年梅里爱在蒙特利尔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此外,他还首创了一系列特技摄影的运用,对发展电影语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原始综合的成功
美国导演大卫·格里菲斯的奠基之作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在艺术上的独创性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电影史学家萨杜尔甚至将1915年2月8日该片上映日期视为“好莱坞艺术称霸世界的发端”。
1916年《党同伐异》利用电影的时空跳跃,打破了古典戏剧“三一律”的表现格局,拓展了电影语言的表述天地。
格里菲斯在继承了卢米埃尔与梅里爱两大学派的基础上完成了“原始综合”的任务,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立并相对完整的电影艺术体系。
三、喜剧电影的兴盛
美国喜剧电影的代表人物代表有被誉为“喜剧之父”的麦克·塞纳特
查理·卓别林与勃斯特·基顿将默片喜剧艺术推向了巅峰,在电影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卓别林《夏尔洛当水手》、《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凡尔杜先生》卓别林被肖伯纳誉为“电影创造出来的才子”成为默片时期喜剧电影的一代宗师。
勃斯特·基顿被称为“冷面笑匠”《航海者》、《将军号》。
四、蒙太奇学派的崛起
蒙太奇的实践初始于美国,理论探索源于苏联。代表苏联电影理论家爱森斯坦、普多夫金。
爱氏早期遵循此原则拍摄的影片《罢工》、《十月》都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蒙太奇是以辩证思维为基础的艺术思维,旨在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联系。爱森斯坦在1925年导演的《战舰波将金号》是电影史上的经典名作。苏联舆论界称它为“苏联电影中的骄傲”。德国的评论说“它是一桩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
五、其他学派的迭出
英国勃列顿学派,力求接触社会现实,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命运与思乡情趣,重视运用自然景观,探索新的电影手法。
德国的表现主义学派,以夸张怪诞的艺术笔触,宣泄苦闷的情绪,表现对现实的不满。
法国的劳森学派、印象派,瑞典学派,第三节 电影的成熟期(1927-1945)
一、好莱坞的建立及美国电影的盛世
1927年电影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一年 1927年10月好莱坞推出了《爵士歌王》,插入了对白和歌唱 1935年马摩里安拍出了五彩片《浮华世界》
默片时期的喜剧大师,唯独卓别林经受住声音的挑战,30年代仍坚持用默片拍出了《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优秀作品
西部片被称为“典型的美国电影”:约翰·福特《关山飞渡》、《告密者》、《愤怒的葡萄》、《青山翠谷》
被称为反好莱坞主流电影的《公民凯恩》,是好莱坞“神童”奥逊·威尔斯的代表作。
二、苏联电影的新发展
1934年是苏联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代。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夏伯阳》。表现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题材的代表性影片还有《马克辛三部曲》《波罗的海代表》
苏维埃作家高尔基的《母亲》在默片时期即被改变成电影,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
第四节 电影的发展期
一、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盛衰
首先,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意大利进步评论工作者在理论上斗争的产物
其次,战后的意大利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制片厂资金匮乏,设备破旧,电影工作者不得不走出摄影棚,采用实景拍摄,用非职业演员,降低制作成本
揭示战后严重失业贫困问题的《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擦鞋童》;抒写农民走上土匪道路的《强盗》、《希望之路》、《悲惨的追逐》;还有《大地在波动》、《米兰的奇迹》;歌颂意大利人民法西斯斗争业绩的《游击队》、《太阳仍然升起》等等。
新现实主义由于“生活即艺术”所显示的明显理论局限,以及意大利当局与宗教方面的反对和干预,至50年代逐渐走向衰落。
二、法国的新浪潮运动
电影史上的现代主义运动前后两次。
第一次乃20年代兴起的法国先锋派电影,开了现代主义电影之先河。先锋派代表作品有《机械舞蹈》、《一条安达鲁狗》、《休息节目》。
第二次是1959-1962年间的法国新浪潮运动,代表作品有夏勃罗《表兄弟》、《四百下》、《喘息》、《广岛之恋(电影界的“原子弹”)》
新浪潮杰出的代表人物特吕弗拍摄的自传体电影《四百下》,该片获得了1959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三、德、日电影的勃兴
1962年联邦德国的一批青年电影工作者新德国电影运动:
其一,重新确立电影的叙事与历史、社会生活相联系,赋予叙事以宏观的历史视野,从而克服现代主义排斥叙事的弊端;
其二,重新确立电影的大众性。
70年代后期新德国电影进入了艺术成熟期
日本电影在抗战后的崛起,以黑泽明的《罗生门》的问世为标志
四、多远格局的当代电影
电影思潮的角度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
题材上:战争电影、政治电影、家庭伦理电影 战争题材片在美苏拍摄较多
政治电影作为一种新式样,六七十年代发端于法国和意大利 “现代派”电影以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为主将
第十四章中国电影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早期电影
一、中国电影的起步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的“又一村”放映了被称为西洋影戏的电影,这是电影第一次在中国出现。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主持拍摄了中国最早的电影——《定军山》著名喜剧演员谭鑫培主演。他是中国人拍摄电影的起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13年,上海洋行职员张石川创办“新民公司”,承包美国人办的“亚细亚影戏公司”制片公司,郑正秋编剧,张石川、郑正秋联合导演,拍成中国第一部短篇故事片《难夫难妻》。
同年,香港“华美影片公司”摄制了故事片《庄子试妻》,成为中国影片输出国外的首部,同时又是中国第一部使用女演员的电影(编导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
1914年,张石川与人合办“幻仙影片公司”,摄制短故事片《黑籍冤魂》,体现现实主义精神。
二、初具规模的早期中国电影
商务印书馆对我国早期电影做过贡献
1920年拍摄梅兰芳自导自演的《天女散花》和《春香闹学》,第一次在影片中运用特写镜头和叠印画面等技巧。
1922年拍的《清虚梦》是中国电影使用特技摄影的第一部。
商务对中国早期电影最重要的贡献是拍摄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三、发展中的早期中国电影
拍摄影片最多、影响最大的是“明星影片公司”和“华联影片公司”。1922年张石川、郑正秋合办“明星影片公司”。先以张石川主张“处处为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粲”的思想为指导,拍成《滑稽大王游华记》和《二百五白相城隍庙》等,受冷落。
1923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伦理片《孤儿救祖记》,是在郑正秋提倡的“以正当之主义揭示于社会”的思想为创办方针下拍成。避免了当时影片中常见的不中不西、土洋杂糅的弊病。
1928年拍成大型武侠片《火烧红莲寺》
1928年到1931年被称为中国电影的“黑暗年代”。
“联华影业公司”成立于1930年,其方针与“明星”迥异:“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众,挽救影业”。
1930年,新派代表人物孙瑜导演了“联华”最早的一部故事片《故都春梦》,突破了连环画式的单线交代故事的框框。同年秋,有自编自导《野草闲花》(阮玲玉、金焰),用“蜡盘发音”法,为影片配了歌曲《寻兄词》
1925年洪深受聘于“明星”,导演《冯大少爷》《少奶奶的扇子》注重刻画人物内心和塑造性格,结束了早期电影只是故事梗概的“本事”时代。早期电影从“旧派”到“新派”的发展标志着电影艺术的进步。
1930年,“明星”摄制成中国第一部蜡盘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年3月15日公映,揭开了中国有声电影的一页。
1931年6月《雨过天晴》和10月《歌场春色》都是中国最早的“记音有声片”,直到1932年中国人才独立掌握这种技术。
第二节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
一、左翼电影的形成
1931年“9·18”1932年“1·28”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933年春,上海的中共地下组织在瞿秋白同志的领导下,成立了“党的电影小组”,夏衍为组长。
党的小组着手于几方面的工作:
1、输出一批进步的电影工作者到“明星”、“天一”、“联华”等民营公司;
2、抓住各公司编剧部门的领导权;
3、占领影评阵地;
4、大力介绍苏联电影。
1933年3月5日,“明星”推出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夏衍的处女作)评论界称之为“中国电影界有史以来最光明的开展”
不久,“明星”夏衍根据茅盾小说改编的《春蚕》这是中国新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第一次尝试
1933年,“联华”在田汉、蔡楚生等艺术家的努力下拍出《三个摩登女性》、《都会的早晨》、《天明》。
1934年,蔡楚生成功编导了《渔光曲》,称为联华又一部有影响力的力作,1935年曾送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1935年“联华”推出孙瑜的《大路》,标志着孙瑜创作思想在左翼电影影响下的巨大进步,也标志着他的电影艺术的成熟。
1934年,夏衍建立了“电通影片公司”《桃花劫》、《风云儿女》、《自由神》、《都市风光(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
《桃花劫》和《风云儿女》中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
二、抗战时期的中国电影
1935年“12·9”运动爆发后,1936年欧阳予倩、蔡楚生,提出“国防电影” 的口号。
明星拍摄出了《生死同心》、《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夜奔》有强烈国防意识的影片。“联华”的《狼山喋血记》,新华的《壮志凌云》随即推出。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原“汉口摄影场”改建为“中国电影制片厂”。1938“中制”先后拍成《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八百壮士》三部以抗战为题材的故事片。1938年10月,中制又拍摄了《保家乡》、《东亚之光》、《塞上风云(抗战时期第一部表现民族团结抗日的影片)》
国民党官方领导的的“中央电影摄制场(中电)”,1939年4月拍成其第一部故事片《孤城喋血》,同年完成《中华儿女》,1941年底,中电第三部故事片《长空万里》(孙瑜编导)
三、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电影
1947年“昆仑影业公司”成立。1946年9月到1949年9月,昆仑共拍10部进步影片,较著名的有《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和《乌鸦和麻雀》。
《天亮前后》被舆论赞誉为“标志了中国电影的前进的道路”。
1、利用国民党官办电影事业
1946-1949年“中电”拍摄《乘龙快婿》、《幸福狂想曲》、《喜迎春》、《天堂春梦》等进步影片。
2、团结上海民营影业的进步力量,支持其创作
1947年金山编导的《松花江上》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摄成。被影评界称之为国产影片的“极珍贵的收获”。
1947-1948年,文华拍出《假凤虚凰》、《夜店》、《艳阳天》等优秀影片,1947年国泰拍出《忆江南》。
3、利用香港的有利条件
四、解放区电影
1938年成立的“延安电影团”是解放区第一个电影机构,《延安和八路军》(第一部影片),历史文献《白求恩大夫》
1946年10月1日,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1946年在延安建立“延安电影制片厂”《边区劳动英雄(解放区第一部故事片)》
1949年4月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即现在的北京电影制片厂)
第三节 新中国电影
一、新中国电影制片方针
1、中国电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党借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武器;
2、必须从属于政治,坚定的配合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
3、强调知识分子改造思想,建立一支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电影队伍
4、坚持“双百”方针,鼓励自由创造,反对千篇一律。当然,坚持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二、十七年电影
1949年到1966年是新中国电影经历坎坷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桥(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中华儿女》、《光芒万丈》
1950年,全国故事片产量达20部,1951年3月举办的“国产电影新片展览月”上展映。《白毛女》、《赵一曼》、《钢铁战士》。其中《中华女儿》获得第五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这是新中国电影首次在国际上获奖的作品。
1952-1953年仅生产故事片11部,《南征北战》、《智取华山》较好。1954-1955年产生《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南岛风云》等及儿童片《鸡毛信》、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世界上最美的艺术)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少数民族影片《哈森与加米拉》等。
1956年时我国文艺的春天。《董存瑞》、《上甘岭》、《祝福(我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第一次把鲁迅的作品搬上银屏)》、《家》、《李时珍》、《海魂》。
1959年,《林家铺子》、《五朵金花》、《聂耳》、《老兵新传》等。《老兵新传》是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影片,曾获得莫斯科电影节技术成就银质奖。被电影节称为“难忘的1959年”
1960-1961年《红色娘子军》、《林海雪原》、《刘三姐》、《洪湖赤卫队》。1962-1964年革命题材的《农奴》《红日》《小兵张嘎》,现代题材片《李双双》,古代题材片《甲午风云》等等。
1962年设立第一届电影“百花奖”,谢晋导演的《红色娘子军》获得最佳故事片奖。
三、文革时期电影
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文艺遭到浩劫,电影届成了“重灾区”
对建国十七年电影(除《地道战》、《地雷战》等少数电影外)和外国电影一律实行禁映。
1973年以前只拍了几部“样板戏”电影 《创业》(长影),《海霞》(北影),《闪闪的红星》(八一)总之,“文革”十年是中国电影事业遭到浩劫的时期。
四、新时期电影(1976年以后)
1977-1978年此阶段电影徘徊不前。
1979-1980年走出低谷,振新发展的转折。
1979年电影无论在题材上或是艺术质量上都发生了可喜的飞跃,出现了人物传记《从奴隶到将军》、喜剧片《她俩和他俩》、音乐片《怒吼吧,黄河》等样式。
1980年“百花奖”在停办17年后重新恢复,《吉鸿昌》、《泪痕》、《小花》获最佳故事片奖。
1981-1984稳步繁荣阶段《西安事变(被称为第一部历史巨片)》、《牧马人》、《骆驼祥子》、《大桥下面》
1982年,大陆与香港合拍武侠片《少林寺》 1981年,中国电影家协会设立“百花奖”(一年一度的专业性评奖)
1985年以后进步已发展繁荣
1984年,张军钊和张艺谋合作拍出《一个和八个》 1985年《黄土地》、《绝响》、《女儿楼》等,被评论界称为“第五代冲击波”,《黄土地》先后四次在法国、瑞士、英国、美国的电影节上获奖。
第四节 台港电影
一、台湾电影
1925年,台湾最早的制作团体“台湾映画研究会”成立,并摄制了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
1946年成立“台湾制片厂”
60年代,台湾电影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其一,官方“反共抗俄”的制片方针有所松动
其二,60年代台湾经济飞跃发展,刺激了对民营电影的投资。
60年代民营电影主要向“言情”和“武侠”两个方向发展。“言情片”以1965年出现的《婉君妹妹》、《烟雨濛濛》等琼瑶片为起始,形成了持久的“琼瑶热”
武侠片以1960年武侠片《龙门客栈》为潮头 《我是一片云》、《白屋之恋》、《唐山大师兄》、《少林功夫》 《小城故事》《早安,台北》
1989年9月,侯孝贤的《悲情城市》获第4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二、香港电影
电影于1896年传入香港 1939年拍出《孤岛天堂》、《白云故乡》抗战影片 50年代《阿Q正传》、《一板之隔(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荣誉奖)》 60年代《儿女英雄传》、《鸳鸯剑侠》、《独臂刀》、《大醉侠》 70年代,李小龙主演的《精武英雄》、《唐山大师兄》
港台合拍的《侠女》曾获得1975年戛纳影展的最高技术成就奖。1967年《紫贝壳》、《船》
80年代,第一类1976年《半斤八两》,第二类《滑稽时代》等,第三类《开心鬼》、《僵尸先生》
第十六章电视艺术的发展
第一节 电视传媒的发展
一、电子传媒
1566年世界上第一个印刷杂志——意大利的《威尼斯新闻》问世 1840年前后,美国查尔斯·惠特斯通和塞缪尔·莫尔斯发明电报 1878年前后,美国亚历山大·贝尔第一次使用有线电话通话
1895年前后,苏联马可尼和波波夫分别成功的使用了无线电发报机 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放映电影 1904年,传真设备传出第一批图像
1906年,美国费森德尔通过无线电设备把人类的话音传播出去,揭开无线电广播的第一页
1923年,电视开始放送第一张图片
1930年,在英国伦敦播出了人类第一部电视剧《花言巧语的人》
1962年,第一颗商业通讯卫星“震鸟号”发射成功,开始了电视传播卫星的新阶段
1970年,4月2日,中国成功的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二、电视的诞生与发展
1927年法国物理学家巴泰勒米装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
1928年斯勘尼克塔狄的一家电视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发射 1964年美国发射了同步卫星,电视从此进入卫星转播阶段 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17-1929年是电视的孕育诞生期;
第二阶段:1929-1954年是黑白电视传媒阶段,直播为重要特征;
第三阶段:1955-1962年彩色电视传播阶段; 60年代中期至今是电视发展的第四阶段
四、电视的特征
电视的特征:
1、传播手段的先进性;
2、传播信息的丰富性;
3、镜头的纪实性;
4、接收的家庭性。
第二节 世界电视剧的发展
二、电视剧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30年代到50年代初期,是电视剧的诞生成长期。1930年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采用直播的方式播出。
第二个阶段:从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初,是电视剧的发展期。1954年美国彩色电视的开播,彩色电视向全世界推出。《爱德华七世》《简爱》《楼上楼下》等。
1963年《嘉蒂归家》被推崇为经典之作。
第三个阶段:60年代以后至今是电视剧的成熟期。70年代《根》超过了电影史上最叫座的《乱世佳人》,时至今日电视剧已经趋于成熟。
三、电视剧分类
按照戏剧原则分为正剧、悲剧、喜剧、讽刺剧;
按照文学标准分为报道剧、电视散文、电视小说、电视小品;
有的按电影分类法分为武侠剧、侦探剧、战争剧、社会剧、儿童剧、神话剧、心理剧、卡通剧、歌舞剧等等。
电视剧逐渐形成了:单剧本:戏剧式结构、散文式结构、心理是结构、引戏员结构;
连续剧:采用史诗般的叙事方式,采用开放式,在每一集结尾设置悬念;
系列剧:相同的背景将不同的故事联结起来,由同一人物将不同的故事联结起来。
第三节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
一、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简述
1958年5月,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播,于6月15日播出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二、初创期
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1958年9月4日北京电视台播出我国第二部电视剧《邱财康》;10月新成立的上海电视台播出了《红色的火焰》
文革期间仅仅拍摄了一部黑白电视剧《考场上的反修斗争》
初创期的我国电视剧的特点:第一,播出手段黑白直播,一部电视剧大多局限在二三十分钟;
第二,直播电视剧要求紧凑集中,强调戏剧冲突;
第三,重教化功能,轻审美娱乐功能; 第四,配合政治运动要求,着重时效性与纪实性
三、发展期
1976年10月以后,电视艺术获得了第二次生命。1978年,中央电视台录制的《三家亲》《窗口》《教授的女儿》上海电视台《玫瑰香奇案》浙江电视台《保险高兴》等电视剧标志着我国电视剧开始了发展的新阶段。
198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我国第一部彩色电视剧《敌营十八年》
这个阶段的特点:第一,结束了初创期的黑白直播,录制彩色播放,时间上变长,情节、人物变复杂;
第二,由第一阶段的戏剧美学转向电影美学为支撑点; 第三,摆脱了左的束缚,逐步摆脱了初创期配合政治运动 的倾向;
第四,这个阶段的单剧本继续发扬“轻骑兵”的作用。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四、成熟期
1982年,电视剧飞腾的一年,舞台剧《秦王李世民》、《上海屋檐下》,戏曲电视剧《璇子》等等。
1985年,首次评选中国戏曲电视“金鹰奖” 80年代中后期,我国电视剧发展突飞猛进。
1985年前后,一批反映改革的电视剧《女记者的画外音》、《走向远方》、《新闻启示录》、《希波克拉底誓言》,其中《新闻启示录》、《希波克拉底誓言》采用引戏员式的结构,对我国电视剧作结构具有开拓创新意义。
1987年陆续出现《红楼梦》、《西游记》、《乌龙山剿匪记》、《末代皇帝》等。电视创作的特点:第一,各类题材、体裁、风格、样式齐头并进,形成多远格局;
第二,在多元格局中,电视剧连续剧的发展最为突出,不仅数量多,逐步成为这个时期电视剧创作阵营的主力军,而且不发优秀之作。《四世同堂》、《红楼梦》等等
第三,这个阶段的电视剧已由前两个阶段以戏剧、电影美学为支撑点而转向电视自身的特征;
第四,电视剧更加注重观众审美心理的满足,力求雅俗共赏,力求将深奥的人生哲理、尖锐的现实问题等等寓教于乐。
第五,电视剧的制式方式开始迈向“室内剧”。我国第一部50集室内剧《渴望》
第五篇: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
人文学院12法学 20120622053 冯亦浓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很好地表达出表演者个人的情感。
舞蹈中最为我所了解的是拉丁舞。拉丁舞中的伦巴、恰恰是初学者的必修课,从这两种舞蹈中,我们可以窥视到拉丁舞的部分内涵。
伦巴(Rumba)英文Rumba的音译,用R表示,也被称为爱情之舞,拉丁舞项目之一。源自十六世纪非洲的黑人歌舞的民间舞蹈,流行于拉丁美洲,后在古巴得到发展,所以又叫古巴伦巴,舞曲节奏为4/4拍。它的特点是较为浪漫,舞姿迷人,性感与热情;步伐曼妙有爱,缠绵,讲究身体姿态,舞态柔媚,步法婀娜款摆,若即若离的挑逗,是表达男女爱慕情感的一种舞蹈。伦巴是拉丁音乐和舞蹈的精髓和灵魂,引人入胜的节奏和身体表现使得伦巴成为了舞厅中最为普遍的舞蹈之一。
伦巴常常用音乐来引起人们舞动的欲望,从此出发来吸引男女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伦巴的实际功用就由此体现出来。伦巴一般是在成熟的男女之间的舞蹈,挑逗意味更大,但也更加含蓄,他们的舞蹈动作让你很快的就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关系。有人说,探戈是情人之间的舞蹈,那么伦巴就是夫妻之间的华章。伦巴不像探戈那样,时时处处都带有一种防备的气息,防备着别人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伦巴是夫妻之间光明正大的互动,只是因为双方早已经成了最熟悉彼此的人,不必那么张扬,也不必遮遮掩掩。而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恰恰则起源于墨西哥,虽与伦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但它俏皮欢快,风格与伦巴截然不同,动作潇洒帅气而又充满活力。恰恰表演应该是充满热情的不能有严肃味道,并加有断音奏法,使舞者能够制造出“顽皮般”的气氛给观众。这种顽皮的意味就更体现出了恰恰和伦巴的实际功用的不同。
恰恰相比伦巴,节奏更加轻快,气氛更加活泼,更多的是年轻的舞者选择恰恰来作为表演项目。恰恰的舞蹈动作中,有许多花样繁多,难度较大的花式舞步,动作频率快,幅度大,气氛更加活泼激烈。大多是未婚的男女对此类舞蹈情有独钟,他们用激烈的、明显的、活泼的方式来互诉衷肠,表达对舞伴的爱慕之情。对伦巴和恰恰的舞蹈形式的理解越深,对它们背后的文化也就理解的越深。它们的背后体现的是拉丁美洲人民的热情和奔放。众所周知,拉丁美洲被称为移民之洲,黑人、白人、印第安人等等都安家在拉丁美洲。于是拉丁舞或多或少会体现出黑人舞蹈、西班牙舞蹈、印第安人舞蹈的特点:
1.上半身,尤其是肩部应巍然不动,体现了西班牙人的高贵,是拉丁舞中白人文化的精髓体现。
2.身体中部,包括腰部和胯部应尽情地扭动,彰显了非洲文化活泼、外向的特点。3.下半身,腿和脚的动作起源于印第安人的文化,拉丁舞中的舞步有一些是起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