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语文下册 草船借箭 1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草船借箭》案例及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孙权、刘备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在孙权联合抗曹进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炉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措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本节课教育学生通过读课文,感悟文中的人物特点,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识天识人的本领,培养学生的研读能力。
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揭题激趣
同学们,你们谁对《三国演义》有所了解?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你知道书中哪些重要人物?哪些重要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著名故事《草船借箭》。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看清条理 1.指名分自然段读。2.巩固新词新,注意读音。3.检查讨论。
(1)课文中出现的哪些重要人物?
(2)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发生了什么事? 抓住重点词,板书 周瑜―――鲁肃 诸葛亮―――曹操
说出他们之间的事情,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研读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1.通过前面的阅读,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想陷害他,同桌分角色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指名分角色按时答顺序逐句朗读,分别说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师点拨、指导、帮助体会人物言外之意,懂得他们的心理活动,体会诸葛亮的豁达大度,沉着镇定,胸有成竹。
3.连贯地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人物的个性化有所认识、了解,并能突出地表现出来,通过同桌对话,分角色读课文,充分体现了不同人物的内心活动及言外之意,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加深理解,表现出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周瑜自叹不如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知道《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章节,从而对学习本课有所帮助。但学生对社会历史了解的太少,对三国时期的混战局面,历史背景,知道甚少,对地理位置,孙刘为什么联合抗曹不太懂。
本节课,大多数学生掌握的比较好,部分学生在分角色读课文不熟练,也读不出感情来,达不到作者要求的目的,教师指导读太少,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也不熟,部分同学们读不成句,对为什么能借箭成功说不完整,有待于加强朗读训练。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 1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们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对于这样一篇意境深远的文章,学生很难透过文字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含义。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大致分了三步:第一步,课前让学生搜集白杨的资料,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外在特点,以便为下文体会白杨的内在品质作铺垫。课堂上通过朗读两个孩子的对话,归纳出白杨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第二步,深入研读父亲对孩子们说的话。通过朗读、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抓住关联词“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反复朗读,充分体验感悟,自由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最终体会白杨树不择环境,生命力强的特点。虽然此时学生还是不太明白爸爸说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但也是不要急。至少学生在此时已经体会到了白杨树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通过质疑: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继而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所要表达的自己的“心”。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接着又“浮起了一丝微笑”。由爸爸的神情变化深入体会最后一句话“那时因为他看见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通过联想:爸爸看到了什么,在想什么?体会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成长,经受磨练,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第三步,回过头来朗读爸爸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的时候说的那段话,从而真正领悟爸爸的话的深刻含义。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现在读这句话,学生已经清楚地明白原来“树似人,人似树”啊,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合二为一。借此进一步体会文章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这一堂课教下来,自我感觉还比较流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我想大概与我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准方法,化难为易有关吧。我还觉得,在教学中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与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孙权、刘备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在孙权联合抗曹进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炉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措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本节课教育学生通过读课文,感悟文中的人物特点,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识天识人的.本领,培养学生的研读能力。
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揭题激趣
同学们,你们谁对《三国演义》有所了解?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你知道书中哪些重要人物?哪些重要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著名故事《草船借箭》。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看清条理
1、指名分自然段读。
2、巩固新词新,注意读音。
3、检查讨论。
(1)课文中出现的哪些重要人物?
(2)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发生了什么事?
抓住重点词,板书
周瑜―――鲁肃
诸葛亮―――曹操
说出他们之间的事情,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研读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1、通过前面的阅读,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想陷害他,同桌分角色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指名分角色按时答顺序逐句朗读,分别说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师点拨、指导、帮助体会人物言外之意,懂得他们的心理活动,体会诸葛亮的豁达大度,沉着镇定,胸有成竹。
3、连贯地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人物的个性化有所认识、了解,并能突出地表现出来,通过同桌对话,分角色读课文,充分体现了不同人物的内心活动及言外之意,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加深理解,表现出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周瑜自叹不如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知道《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章节,从而对学习本课有所帮助。但学生对社会历史了解的太少,对三国时期的混战局面,历史背景,知道甚少,对地理位置,孙刘为什么联合抗曹不太懂。
本节课,大多数学生掌握的比较好,部分学生在分角色读课文不熟练,也读不出感情来,达不到作者要求的目的,教师指导读太少,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也不熟,部分同学们读不成句,对为什么能借箭成功说不完整,有待于加强朗读训练。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
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在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进行情感熏陶,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品格,这节课我注重了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学文中明理,在明理中升情。
一、我运用了多种手段与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产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1、注重了读中悟情。有分主角朗读,有反复朗读,有个别读,有情感不一样体验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在一步步加深。
2、借箭过程录相的出现和“三笑”的理解,恰到好处,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3、教师的过渡语和引情语精炼,有感染力,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情感氛围,使诸葛亮的形象清晰、突出。
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教师以诸葛亮的“神”为线索,开始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在全班交流时,放手让学生说,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在讲到诸葛亮与周瑜商谈军事时,让学生自由谈感受,从中领悟到周瑜的阴险狡诈和诸葛亮的.胸有成竹;讲到诸葛亮对船的安排的巧妙时,学生的回答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三、注重了名著的特殊性
许多名著,编者在将其选入教材的过程中,为了适合学生阅读,对其文学进行了处理,让其更接近学生现有的阅读习惯对象和水平。就因为这一处理,语言便失去了原先的魅力。教学时,我巧妙地捕捉具有意义的文字,引导学生仔细咀嚼,品尝语言的味道。这篇课文有一处很有意思的地方,即“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前两天完全能够不写或只用简单的文字带过,课文却为何偏偏要如此写呢?我引导学生推敲:“这部分有剩余的话吗?如果是你,你准备怎样说?作者为什么要写前两天?并且要每一天分开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就这样,在语言上看似没有什么特色的课文,我抓住了最不起眼的文字,巧妙设计,让学生细细品味,触摸到了经典的脉络,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
今日,我教《草船借箭》一文时,“例行公事”,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大多数学生就围绕“谁向谁借”、“为什么要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郭威的小手举得异常高,一向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可为了不打消他的进取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教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立刻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A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样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B说:“从此刻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C立刻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最适宜!”“‘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日的包容态度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并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我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那究竟用这个字适宜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去思考。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4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双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经过实例操作,得到以下启示:
1、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雾中借箭”这部分资料,让学生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语文。在本节课中,经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怎样能够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小组同学合作演示诸葛亮怎样掉转船头借到箭的。学生发挥群体的进取功能,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3、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体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在教本课时,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没有试讲,在时间上把握不准,没能给学生很多时间去读书。在谈诸葛亮“笑”的这个地方,还没挖掘太深,没能让学生更好体会到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使自我在业务上更上一层楼,期望校领导在教学上能给予更多指导。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5
在本课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整节课以读为本,初读整体感知,细读感情,熟读背诵。在自读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阅读、思考;自悟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思考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语言文字情感过程。本节课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了起来,使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精彩及高潮部分在于对文中人物鲁肃的评价。大部分学生说:“从鲁肃果然不提借船之事,我觉得鲁肃是个忠厚老实之人。诸葛亮不就是看准了他这一点,才请他帮忙的吗?”有一男生站起来反驳道:“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个忠厚老实之人。他尽忠于诸葛亮,而背叛周瑜。周瑜那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吃里扒外,怎么能说他忠厚老实呢?”针对鲁肃究竟是否忠厚老实,我没有急于分析,此时我问他们喜欢谁,为什么喜欢?学生均说喜欢诸葛亮,并谈了原因。此时借机我说:“大敌当前,多么需要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家。然而,周瑜却置他死地,你忍心看他死吗?”学生们异口同声说不愿意,此时再分析鲁肃人物特点水到渠成。
整节课缺陷在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太强,组织语言能力还有待提高,以后力争在课内外多加强训练,多组织一些有关口语表达能力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6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够深入。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基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他的“神”表此刻哪里?“妙”又体此刻何方呢?能够说借箭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他的这一特点:算到三天后江面必有大雾,算定曹操不敢出兵应战,算到船只的排列,算到归程的顺风顺水。能够说文章处处体现着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只是根据教学的目标,设计了为目标服务的几个问题,牵引着学生去思考、分析。显然,这样的分析还不够全面深入。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7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习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经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经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读名著的`兴趣。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到较好: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明白什么?学生质疑:谁用草船向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借到箭没有?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本事,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我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生回答: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就相机抛出一个问题: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生默读课文,全班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的差异。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三、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如文中第二自然段说,当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交十万支箭时,周瑜心里很高兴。我让学生揣摩周瑜的心理活动,他为什么那么高兴并让生写下来。在交流时出现了许多小周瑜,有个学生这样写:诸葛亮啊,诸葛亮,你真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今日最终掉进我周瑜设置的陷阱,三天后等着人头落地吧!借箭的经过部分我也设置了一处锻炼学生思维的地方,看到江面上起了大雾,诸葛亮笑着对鲁肃说,生提到这个句子时,我就让他们联系上下文思考:他在笑什么?有生说他笑周瑜的愚蠢,有生说他在笑曹操的胆小,有生说他在笑自我的计划即将成功,还有生说在笑鲁肃的憨厚。
四、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资料没法按时完成,所以,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本想让生自主探究,但感觉课堂上师还是导得过多。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不强,以后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8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明白什么?
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本事,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2、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提出自我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3、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一样,但言之有据。教师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
4、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资料没法按时完成,所以,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9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坚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此为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看书”的条件,有“思考”的时间,有“表达”的场合,有“创新”的机会。根据年段目标,把理解和感悟两个方面作为教学的重点,结合单元目标组织教学。
本节课我始终围绕单元目标“感受人物形象”来进行教学。无论是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是其他人物形象,我都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体会,即使到了最后的粗知人物形象,也都是紧扣文本,做到让学生非读书不可。
如何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节课的重点。怎样设计这个问题,并且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我采用倒序导入的方式,抓住课文最后周瑜说的话进行设疑。不是老师抛出问题,而是学生从周瑜的话中提出问题,一来是检验学生抓关键词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句子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从而达到引导学生通篇学习课文的目的,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通过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的小练笔是本节课的亮点。人物的语言很简单,但要透过语言去体会人物心理,摸透人物心思,从而整体把握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笑”这个点上有文章可做,可探究性强。进行展示的几组学生的语言表达比较他们预习时所写的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在体会人物心理方面也是比较到位的。因为不是表演课,所以学生具体演得怎么样就不做详细评价,只要学生能达到“通过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的目标就足够了。
指导学生根据人物心理读出说话人的不同语气是本节课的遗憾点。在指导朗读诸葛亮笑的那句话虽然是结合了小练笔,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理,但在创造性朗读上的指导还有所欠缺。后面指导朗读周瑜的话,学生的理解还比较单纯,只是停留在失落、无奈等表层上,如果我能把自己对人物此时的心理感受朗读指导一下,可能学生又会看到一个除了失落、无奈,更多的是心有不甘的周瑜形象,这样一来,人物的形象就更丰富了。
最后的质疑问难是本节课的尝试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都能围绕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引发思考,有理有据地进行解答。虽然有一个看似与课文无关其实很考思维和总体把握文本能力的问题:曹操为什么不用“火箭”?学生在上课前一天问过我,当时我没跟他们交流,并期待他们上课能提出来,结果没能在课堂上迸发思维的火花也比较遗憾。但在课后作业反馈上学生都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寻求答案,激发了他们的思维,做到了课堂向课外的延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探究的能力。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设计简单扼要,就是抓住周瑜和诸葛亮的两句话进行教学,在通篇阅读、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感受,比较好操作。一节课下来我自己感觉是比较轻松的,虽然还是难免有些虎头蛇尾的地方,但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是学有所得的。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0
从这一段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我感受到了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
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
”在这段教学中,学生不但敏锐地发现并提出了问题,并且凭借自我的力量,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的思维碰撞中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自始至终,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就有“问”,敢问是好学的标志,善问是会学的体现。要想让学生自发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就要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热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异常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进取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想象飞起来,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
教师是促进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师的职责是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使他们的灵光得以闪现。教师要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火花,精心充当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不要直接把结论教给学生,而是充分运用对话策略,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读书、思考、提验、交流。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知识和经验,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提升自我的认识与审美。这样的课堂就充满了活力,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1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首先,多谢语文科组的团体智慧的帮忙,尤其是简校长和副校长的高屋建瓴的评课,让我在实践活力课堂、正式公开课的时候,有的放矢,开放课堂,培养了爱说话、争着说话的孩子。
反思如下:
A、采取关键词教学法。抓装果然”“必须”“呐喊”,这样,教学必须更加游刃有余。这位教师,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把评课的关键词抓到手。果然是才子领导。
B、教学语言要更加的老练,不断锤炼自我的语言。这次公开课,也算是第二次试教,我把校长的导入语活用进去,果然课堂的剑拔弩张的气氛,立刻就出来。尤其是“我们明白《三国演义》里面有著名的三十六计,今日,我们一齐来学习这三十六计里面的其中一计。这一计,叫做什么?”课堂的氛围,证明了校长的'导入的指引是成功的,也说明我们试教者要适时引入绘声绘色的导入语。
C、“学生的说话,十分精彩,十分聪明,也十分机智。可惜,老是忘了让学生自我学会收网。”这是师父张主任的评课。我觉得很有道理。先前,我不是不想收网,也不是不明白收网的好处。只是,不懂得如何收网。那里,张主任的评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指引。十分感激!
D、“课堂有了很大的紧张,导入液十分精彩,十分流畅。以前课堂的阻阻滞滞,此刻基本无影无踪了。这是大体的评价。至于小的方面,就瑕不掩瑜了。”这是之前的一位四年级的搭档教师的评课。因为之前合作过,所以,对我的教学的语言和思维,尤其是课堂比较熟悉,评课也就相对自然很多。多谢!
E、“课堂很简便,很幽默。学生在简便的课堂中,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同时,学生的学习生命也充满着活力1这位教师,也是喜欢采用古文字教学的教师,十分好学。学习生命,的确很重要。如果是沉闷而死寂的课堂,有如一潭死水,那么,这样的课堂,就算是有效的,也是摧残人性的,也是负面大于正面的教育影响。这,也是当今教育大师叶澜先生的《教育概论》所抨击的教育现象。简而言之,生命大于学习。综上所述,某以为,活力课堂之质疑,非同小可。质疑之后,如何回到“质疑”的出发点,又是非同小可。
最终,引用屈原先生的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终,再次感激大家。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2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故事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课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干超群。教授本课时本人以新课改为指导,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教学中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我首先让学生掌握好生字词,然后再深入理解课文蕴涵的情感。
2、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要做打桩机:
在本课教学时,我重点选取了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来展开教学,以点带面,进而加深了对全文资料的理解和把握。
3、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教学时,主要经过学生自我的朗读、默读、分主角读、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整个教学中,主要以学生参与为主。
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读书不够。更多的时间是在回答问题,缺乏充分的感情朗读,以读悟情。
2、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单一且太少。新课改要求要以形式多样的评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3、课堂教学中某些教学环节的衔接与过渡不够好,有时显得牵强、突然。今后要在每个教学细节上仔细推敲。
总之,自我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精益求精,努力拼搏,力争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3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诸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感受其他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来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学时,我让学生走入文本,在学生充分阅读、熟悉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抓装神机妙算”这个词来引
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机智过人。我主要从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展开。先是让学生自我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后引导学生把前后相联系的句子对应起来看,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首先,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在预习课文时,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好,然后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为落实生本课堂,教学时我还深刻领会教材,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中我利用自学提示教学,小组合作研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经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境。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我的观点。经过细细地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此时,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并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述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经过语言,能帮忙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总之,本文的教学,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抓住一个主要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可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语文本事的培养。仅有这样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自我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精益求精。
第四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9 草船借箭_人教新课标-word文档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认“瑜、忌、曹、督、私、擂、丞”七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规范的书写“忌、援”两字。
2、正确读写“周瑜、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3、抓关键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4、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鲁肃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特点。
(二)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故事内容的前后呼应,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目标:
1、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体会古典文学中民族文化之美。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关键句,联系上下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难点: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鲁肃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特点。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从文本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课前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搜集诸葛亮、曹操、鲁肃、周瑜等有关人物的资料;完成课前阅读任务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中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智慧的故事,相信同学们一定会非常感兴趣,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智慧中的智慧吧!(张贴课题《草船借箭》)【设计意图:《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这一故事中处处透漏出诸葛亮的的神机妙算,开门见山的导入,直奔主题,激发学生了解课文,探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词语积累:
师:课前让同学们观看《草船借箭》的微视频,完成观课任务单,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过关,有信心吗?(词语过关:周瑜、妒忌、都督、推却、延迟、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哪一小组来展示一下?(找两个小组读。)
师:其中这两个字要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哪一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学习成果。交流: 【预设】 一组同学起来交流
生1:我来说它的读音jì,请同学们跟我读JI JI,“忌”形声字,上下结构。上面的“己”是声旁,下面的“心”字底是形旁。
生2:我来说它的字义,“忌”意思是嫉妒、憎恨。可以组词妒忌、忌讳。本课是出现在“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这句话里。
生3:我来说它的读音yuán,请同学们跟我读yuan yuan,“援”左右结构,我们可以用换偏旁的方法来记住这个字,“暖和”的“暖”日子旁换成提手旁。
生4:我来说它的字义,“援”是帮助、救助的意思。书写时要注意右边,不要漏掉右下的“友”字上的一横。可以组词支援、孤立无援,你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非常感谢小组同学带来的精彩解说。我们来看“忌”字,上下结构,书写时要上收,下紧,“心”字底要略扁,托住上面的“己”字,一起书空,来—
生仿写两遍。
师:我们再来看“援”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低右高,左窄右宽,注重中轴,笔画的穿插。)伸出右手,书空,一起来写———唉,注意右边朋友多了,路好走,所以不要漏掉“友”上一横。生仿写两次,同桌互评。
师:字词关我们顺利通过,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吧,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设计意图:以闯关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通过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合作探究中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语言的组织运用能力。】
三、初读课文,解题质疑。
师:读了课题,结合观课任务单,你最想先了解什么问题? 【预设】
生1:我想了解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师:谁来帮他解答?
生:《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的相关内容改编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我来补充一下,当时曹操称霸长江北岸,孙权和刘备占据长江南岸,红色的地方就是草船借箭发生的地点。《草船借箭》这一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都有谁?(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如果从智慧和谋略的角度,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么排?
(找3名同学交流)
师 :每位同学心中对四个人都有一个排序,尽管答案不同,有一点是相同的。生:(齐答)诸葛亮排第一。(板书:诸葛亮)师:那你能一个词来形容他吗? 生: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师:是啊,这也是草船借箭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足智多谋的精彩地方用波浪线划出来,然后再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最能体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四、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一)师:你觉得什么地方最能体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预设】
生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课件出示这句话)师:为什么?
生:因为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算准了今天有大雾。
师:哦?你能从前文中找到说明这场大雾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
生2:第二自然段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已经算好了第三天会有大雾。
师:你知道什么是军令状吗?
(军令状类似于保证书,完成不了任务就要受军法处置,严重的就要杀头。)师:哎呀,真可怕,那诸葛亮敢立军令状说明什么? 生:(高度的自信。)
师:是的,非常自信,有把握。接着交流。
生2:第4自然段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保管”两个字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生3:第5自然段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第一天、第二天没动静,说明诸葛亮在等大雾,沉着冷静、胸有成竹。
师:到了第三天,果然,大雾漫天,大到什么程度?
生: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们两个现在就是——面对面,再找一生和他对视,这就是——面对面。)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神)妙不妙?(妙)(板书:知天文)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后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再读这句话,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要选择大雾天?
师:是呀!大雾天气和借箭有什么关系呢?
生交流,小结:干扰曹军的视线,不能看清船上的情况。师:诸葛亮是什么时间靠近曹军水寨? 生:天还没亮(出示课件: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师: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
生交流:
1、因为天亮了,太阳出来了,雾就散了。
2、这个时间士兵们还在睡觉,仓促之间他们也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
师:是呀,诸葛亮考虑地非常周密。
【设计意图: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大雾天借箭?这场大雾是他早已算出来的还是碰巧赶上了?让学生在联系上下文内容中,品味出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已经算准了第三天会有大雾,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天文。】
二、师:刚才咱们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你再仔细的读课文,小组合作找一找,能体现诸葛亮足智多谋的精彩地方,注意是前后两句话,前面是诸葛亮想的、预测的,后面是事实发生的。(小组合作5分钟)
小组合作交流。师:谁来说?
生:我觉得第七段“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和第8段“诸葛亮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这两句话最精彩。(出示课件: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师:说说理由
生:“一字摆开”是为了集中受箭。(出示课件:草船借箭的示意图)师:接着补充
生: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是为了制造声势,让曹操误以为有很多人。生:把船调过来是为了受更多的箭。
生:船头朝西,船尾朝东是为了返程的时候方便快捷。师:从哪里看出?
生: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师:你分析的真是有道理,文中还有那些描写能看出诸葛亮为借箭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 生:第4自然段,“你借我20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为什么?生自由交流。
师:让我们再来品味一下诸葛亮的智谋,瞪大眼睛,用心看(播放视频:借箭的过程)
孩子们,诸葛亮不但事先已经预测好了气象,也预测好了地理位置,(板书:晓地理)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回来的时候是顺风顺水。难怪鲁肃详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设计意图:从借箭的准备工作到借箭后返回,这其中的细节诸葛亮都考虑的很周密,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句,从中体会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晓地理。】
(三)师:接着交流前面是诸葛亮预测的,后面是事实发生额。
生: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是诸葛亮预测的。
生: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是啊,诸葛亮前面这样说,曹操后面果然这样做,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什么的样的人? 生:谨慎、多疑
师:如果换成是一个非常鲁莽、好斗的人,这箭能借到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换成一个鲁莽的人,说不定就会不管三七二十一,短兵相接,说打就打。师:这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的为人是—— 生:了如指掌。
师:是啊,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是一个军事家,他又怎么可能让敌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一定会叫弓弩手放箭,而且一定会放箭如雨。这样诸葛亮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你们说诸葛亮智慧高不高?
师:其实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人功不可没,谁呀? 生:鲁肃 师:从哪里看出? 生:诸葛亮请鲁肃帮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师:鲁肃是周瑜的人,诸葛亮请他帮忙,他不怕鲁肃告诉周瑜吗?
生:不怕。我读过《三国演义》,知道鲁肃和诸葛亮是好朋友,他很担心诸葛亮完成不了任务会被杀,所以他不会告密。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从中你能看出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忠厚、讲信用。
师: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鲁肃也是—— 生:了如指掌。
师:诸葛亮为什么要特意嘱咐鲁肃不能让都督知道。生交流:
师:从文章中那些地方能看出来。
生1: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生2:第二自然段。
师:请你把第二自然段都念一遍,好吗?
(生读)这是周瑜心怀不轨,想利用造箭的借口害死诸葛亮。师:你觉得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心胸狭窄的人
师:尽管诸葛亮知道周瑜想要害他,也知道三天后必定有大雾,将计就计能把这十万支箭借来。但是,诸葛亮为什么不推托、不推辞呢?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要的身家性命,干嘛还要替他借十万支箭呢?
生交流
师:也就是说,诸葛亮对周瑜也是了如指掌。【板书:识人心】
师:所有的这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测之中,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胸有成竹的邀请鲁肃到船上喝酒,此时此刻,鲁肃喝地安心吗? 生:不安心。师:他说什么?
生: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师:鲁肃为什么吃惊?
生:因为他害怕鼓声、呐喊声惊动曹操。引导学生试着读出吃惊的语气。师:诸葛亮是怎么回答地?
生: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现在老师就是鲁肃,你来安慰安慰我好吗? 师生分角色朗读 小组分角色朗读。
师:我发现这篇课文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有十一处,但是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你们研究研究看,诸葛亮他在笑谁?
生交流。
师:这一笑,包含了多少内容呀!真实“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谁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四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识人心。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朗读品味诸葛亮的“笑”,感悟诸葛亮胸有成竹的自信。】
五、课堂小结,加深理解
师:草船借箭的成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诸葛亮料事如神、宽宏大量的大将风度,使心胸狭窄的周瑜不得不叹服。(指句子,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板书:神机妙算】诸葛亮凭着自己的智慧借来十万支箭,既化解了周瑜的暗算,也为即将到来的大战筹备了武器,真的是一举两得,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神)妙不妙?(妙)
【设计意图:好文章要不厌其烦读,每读一次就有一次的收获,在品味文本的基础上再次读课题,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由此及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课外阅读,感受名著的魅力 诸葛亮借的箭有没有还回去呢?周瑜和诸葛亮的斗智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大家想不想知道?(想),好,想知道结果就课后阅读
1、课后阅读提示:
第49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50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51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55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56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成语、诗词、歇后语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阅读眼界,激发学生研读《三国演义》的兴趣、爱好。】
七、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足智多谋
晓地理
(神机妙算)识人心
第五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草船借箭(10)_人教新课标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悠悠中华灿烂文化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名著,感受名著的魅力吧!(课题: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编的。
1.请一生介绍名著《三国演义》。2.师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 1 页 1.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物?
2.在文中找出“草船借箭”的起因、准备、经过和结果。
(学生自读课文)
三、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周瑜最后感慨万端,说诸葛是“神机妙算”。“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呢?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
四、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③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第 2 页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第 3 页
五、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六、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自读第2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2.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
师小结: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周瑜到底哪些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第 4 页
七、拓展延伸:
“草船借箭”中的“借”字可以换成什么字呢?为什么课文用“借”而不用其它字呢?
八、布置作业
1.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2.课后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的三国人物。
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