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素材: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5 08:0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素材: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素材: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范文模版]》。

第一篇:语文教学素材: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范文模版]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一、什么叫断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

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北京卷的《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的第3项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2005年复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高考试题回放

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北京卷)

1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参考答案:

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据2004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数据,文言文断句题的得分统计如下:难度0.61,区分度0.57。全市84531名考生,平均得分3.04分;满分15216人,占18%;0分的4044人,占5%。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做好这道5分的题,对我们语文总分的得分是很重要的。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诵读的太少,而没有必要的积累。语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积累、靠感悟、靠熏陶,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应如此。

四、方法指津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比如北京卷的试题,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

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比如学生在做北京卷文言文断句题时,①②句得分极低,这主要是受“胡人”、“归人”的干扰,其实只要联系下文的“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就很容易了——画线部分后面应断开,“其父曰”前面也应该点断,所以“人皆吊之”应该断在一起,再看①②句中的“人皆吊之”“人皆贺之”,形式与之相同,而且都是写人们的看法,所以断句时就不会出错了。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比如北京卷中的“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两题,找到动词“亡”“入”“吊”“将”“归”“贺”,根据语法知识,仔细分析,便不会将“入”之后的处所“胡”断为“胡人”,将“将……而归”误断为“归人”。

另外,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谓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曰”“云”“言”等字作谓语时,要和它的宾语断开。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间一般不断句。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北京卷中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反复出现了三次,对我们理解内容和断开文句都有很大的帮助。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北京卷中的“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又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9.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文言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多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五、巩固练习:用斜线给下面两段文言文断句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第五》,1983年高考语文文言标点题))

2.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世说新语·品藻第九》)

3.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子罕之所宝者至矣(《刘向新序·节士第七》)

参考答案: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3.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第二篇: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全面)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一、什么叫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方法指津

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

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文言文断句 1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谓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曰”“云”“言”等字作谓语时,要和它的宾语断开。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间一般不断句。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又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

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

孙,无穷匮也。”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

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9.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文言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多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附:强化训练题

1、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2、是 骄 悍 者 留 则 有 用 汰 则 叵 测 不 若 汰 其 老 弱 而 留 其 壮 勇 则 留者 不 思 乱 汰 者 不 能 乱 矣 从 之 事 遂 定。

3、其 父 讼 庸 者 杀 其 子 投 火 中 民 不 胜 掠 自 诬 服 震 视 牍 疑 之 密物 色 之 得 童 傍 郡 以 诘 其 父 对 如 初 震 出 其 子 示 之。

4、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

5、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6、卒取视则皆黄白器也乃悟张府所盗之物又以赂卒贼竟逃命虽以赵尹之明特而莫测其奸可谓黠矣卒乃以疾辞役享从容之乐终身。

7、及潜抵罪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

8、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9、茅 子 受 读 而 题 之 曰 若 君 者 非 古之 志 士 之遗 乎 哉 孔 子 删 诗 自 小 弁 之 怨 亲 巷 伯 之 刺 谗 以 下 其 忠 臣 寡 妇 幽 人 怼 士 之什 并 列 之 为 风 疏 之 为 雅不 可 胜 数。

10、门下吏白过官浑愀然曰既委有司而复挠之岂贤者用心邪士或千里辞家以干禄小邑主办岂虑不能是岁拟官无退异者。

文言文断句参考答案

1、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

2、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张淳说)"这些骄横强悍的士兵,留下来有用处,淘汰的话不可预测。不如淘汰那些老弱的士兵,留下那些强壮有勇力的,那样的话,留下的不会想骚乱,淘汰的也不会捣乱。”听从他的意见,事情就平定了。

3、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牧童的)父亲诉讼雇主杀了他的儿子投入火中,这个百姓受不了拷打,自己无辜认罪。唐震看了这个案子的公文很怀疑,秘密地寻找那个牧童,在旁边的郡找到了牧童,根据这个又追问牧童的父亲,他回答还像先前一样,唐震让他的儿子出来给他看,这个案件于是公正判决。

4、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

今天把东西存在别人家中,明日去取,有可能取到,也有可能取不到。而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希望能得到上天的回报。几十年后他得到了上天的回报,就象手持契约,亲手交割一样。

5、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筴,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6、卒取视/则皆黄白器也/乃悟张府所盗之物/又以赂卒/贼竟逃命/虽以赵尹之明特/而莫测其奸/可谓黠矣/卒乃以疾辞役/享从容之乐终身。

牢卒打开一看,都是金银器皿,才知道是张府被盗走的东西,又用它来贿赂牢卒,贼人竟因此逃脱性命。虽然以赵府尹的明察洞见,但还是猜不透贼人的奸滑,贼人真算得上狡黠了!牢卒于是以疾病为由辞职,从容地享乐终身。

7、及潜抵罪/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

等到傅潜犯罪,召杨延昭奔赴皇帝所在地,屡次得到对答,询问边防要事。皇帝很高兴,指着他对众位王说:杨延昭的父亲杨业是前朝名将,杨延昭训练士兵守护边塞,有父亲的风范,很值得嘉奖。

8、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上天,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9、茅子受读而题之曰 / 若君者 / 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 / 孔子删诗 / 自小弁之怨亲 / 巷伯之刺谗以下 / 其忠臣寡妇 / 幽人怼士之什 / 并列之为风 / 疏之为雅 / 不可胜数。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 如断为“茅子受读/而题之曰”,“其忠臣寡妇 / 幽人怼士之什”如断为“其忠臣 / 寡妇 / 幽人 / 怼士之什”,不扣分;其他地方多断或少断,均算错。

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到《巷伯》篇的讥刺谗人的以下各篇,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

10、门下吏白过官/浑楸然曰/既委有司/而复挠之/岂贤者用心邪/士或千里辞家以干禄/小邑主办/岂虑不能/是岁拟官/无退异者。

第三篇:文言文断句口诀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方法指津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比如北京卷的试题,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 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比如学生在做北京卷文言文断句题时,①②句得分极低,这主要是受“胡人”、“归人”的干扰,其实只要联系下文的“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就很容易了——画线部分后面应断开,“其父曰”前面也应该点断,所以“人皆吊之”应该断在一起,再看①②句中的“人皆吊之”“人皆贺之”,形式与之相同,而且都是写人们的看法,所以断句时就不会出错了。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 2 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比如北京卷中的“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两题,找到动词“亡”“入”“吊”“将”“归”“贺”,根据语法知识,仔细分析,便不会将“入”之后的处所“胡”断为“胡人”,将“将……而归”误断为“归人”。

另外,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谓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曰”“云”“言”等字作谓语时,要和它的宾语断开。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间一般不断句。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北京卷中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反复出现了三次,对我们理解内容和断开文句都有很大的帮助。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北京卷中的“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又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9.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文言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多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第四篇:八下语文文言文断句

1、中少年有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愧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搏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

(选自蒲松龄《促织》,有删改)

【注释】①成:人名。②胡卢:好笑的样子。③龁:hé,咬。

②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愧怍不敢与较

答案: 1.成视之∕笼然修伟∕自增愧怍∕不敢与较

2、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1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2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3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选自苏轼《东坡杂记》)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答案:(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

3、太祖视事东阁,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参军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大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

答案: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

薛谭学讴

4、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给下列句子断句: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答案: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5、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宠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给下面句子断句;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 答案: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

第五篇:文言文断句(教学)[推荐]

文言断句

一、什么叫断句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断句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二、对策

做断句的三个步骤

——

先读后断再检查 大致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词(代词)或动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即,巧用语法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含有主语、谓语、宾语。

【主语和宾语,由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充当,就文言文而言,包括朝代、国名、人名、地名、官职等词;谓语部分由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充当。】

分清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是古文断句的主要依据。例如:

(1)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匡 衡 勤 学 而 无 烛 邻 舍 有 烛 而 不 逮 衡 乃 穿 壁 引 其 光 以 书 映 光 而 读 之

(4)其 马 将 胡 骏 马 而 归 人 皆 贺 之

2、看虚词,定句读。

明辨句读,虚词是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句首:夫(fú)、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另见)句中:以、于、为、而、则…… 句尾:矣、与(欤)、耳(尔)、哉、耶(邪)、也、焉、乎…… 补充:常常出现在句首的词语

人称代词:吾、余、予 / 尔、汝(女)、公、卿、君 / 彼、此

发语词:盖、若夫、且夫、殆、夫(注意:是虚词还是实词)

连词: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岂、岂非、岂独、得无(毋)、无(毋)乃、何其、唯、而(注意:连接的是短语还是分句)、且(注意:是连词还是副词)

动词:曰、云、言、故曰、或曰

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顷之……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

了主语。

君 与 家 君 期 日 中 日 中 不 至 则 是 无 信

4、据排偶,定句读。

文言文中常用整句,如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关注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断句。

君 子 之 学 也 入 于 耳 藏 于 心 行 之 以 身 君 子 之 治 也 始 于 不 足 见 终 于 不 可 及 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5、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练一练:

上(刘邦)尝 从 容 与 信(韩信)言 诸 将 能 不 各 有 差 上 问 曰 如 我 能 将 几 何 信 曰 陛 下 不 过 能 将 十 万 上 曰 于 君 何 如 曰 臣 多 多 益 善 耳 上 笑 曰 多 多 益 善 何 为 为 我 禽 信 曰 陛 下 不 能 将 兵 而 善 将 将 此 乃 信 之 所 以 为 陛 下 禽 也

光武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云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谓主曰事不谐矣。

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 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曰/贵易交/富易妻 /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6、牢记固定格式。⑴……者,……也。⑵见……于…… ⑶为……所……

⑷何……之有?

⑸如……何?

⑹不亦……乎?

⑺无以……(有以……/何以……)

⑻与其……孰若(不若)…… ⑼孰与……?(与……孰……?)

⑽得无……乎?

7、其他方法:

(1)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2)掌握文史常识。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三、通读一遍,检查断句是否合理

可以用翻译和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四、练习

1、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唱歌)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2、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3、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较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较/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

4、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身焉能治国政

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身/焉能治国政

5、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6、后生家每临事辄曰吾不会做此大谬也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也又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谬也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大误终身

后生家每临事/辄曰/吾不会做/此大谬也/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也/又/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谬也/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大误终身

五、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下载语文教学素材: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素材: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解析5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解析 1、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

    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文言文断句教案 备课时间:4月6日 教学目标: 1.认识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 2.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 3.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

    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高级中学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学习文言文断句的常用方法 二、学习过程 (一)解题思路: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借......

    2011高考语文 文言文断句专题复习教案5则范文

    文言文断句 一、教学目标: 学习文言文断句的常用方法 二、教学课时:4课时 第1课时 (一)找虚词,定句读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翻译和断句教案[推荐5篇]

    201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之翻译和断句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方法、规律和步骤。2.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理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

    2014北京市高三二模各区语文试题——文言文及断句翻译

    【文言文翻译】(东城) 冬天行乐,一定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把自己)幻想成(一个)路上的行人,受尽寒风大雪(摧残)的痛苦,然后(再)回忆一下(自己)在家里(时的温暖),那么不管是冷热(还是)黑夜白天,都会有......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四教你学一招》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教你一招”选自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小学语文第六册语文园地四口语交际。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是向别人介绍自己学习的一项本领或知道的一个窍门,激发学生在生......

    语文教学素材: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用词语(五篇模版)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用词语 一、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名称的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