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胡同文化》教学详案
《胡同文化》教学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理通作者的行文脉络。
2、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通过品读,体味本文京味语言的特色,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教学难点:品味胡同的文化韵味,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教学方法:1、2、3、4、跳读法。本文篇幅比较长,但是语言比较浅白,适合用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分组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别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不仅训练了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之间互助学习的氛围。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精神集中,提高学习效果。朗读法。语言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让学生读出其中的一些句子,并说说它的妙处。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计划:2课时 预习提纲:
1、2、通读全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
再读课文,理通作者的行文脉络,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1)、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2)、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3)、作者对胡同文化有着怎样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京味儿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和“六尺巷”的故事。
二、展开教学
本文是汪曾祺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过去,北京每两排院落之间必会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织成荟萃的北京城。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这就是北京人对胡同有特殊感情的原因。
1、题解
什么是文化?(出示多媒体课件)
从广义来说,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作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辞海》
这个定义比较广泛。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身边有很多文化现象,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很多。比如,酒文化······(学生接话:吃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
文化无处不在,比如我们的校园,就存在校园文化。比如,校园标语、校道的命名、校园的各种体育比赛等等,这些都是校园文化。所以文化就存在生活之中。那么——
从狭义来说,文化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课件)
北京的胡同文化又是怎样的文化,是哪个阶层的文化?大家以预习过课文,请文中找出来。(请一位同学起来回答)
(学生答:“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所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第五段】)
很好,那么北京胡同文化就是——
(生答:北京市民的一种文化。)
2、分段及段落大意(课件)
第一部分(1一5)
介绍北京的胡同。
第二部分(6一12)
胡同文化的特征。
第三部分(13一15)
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没落的感受和思考。
3、第一部分,即第1到第5自然段
第一部分介绍北京的胡同。那么作者是怎样来介绍胡同的,胡同有哪些特点?同学们前后位组成一组,用跳读法来快速阅读第1到第4自然段,共同讨论,找出文中描写胡同特点的词句,然后每组派一位同学来回答。
(全班同学分组讨论。)
(答: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胡同的取名奇,有各种来源。胡同数不清。胡同总是安安静静的。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的。)
总结:胡同方正、取名奇且来源多、胡同数量多、安静、与四合院是一体的。
(补充:“胡同有宽有窄。胡同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补充:“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总结: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最后总结:(出示课件)
胡同的特点:(1)、布局:方正
(2)、取名:奇
(3)、数量:多
(4)、环境:静
4、第二部分,即第6到第12自然段
大家已经知道这部分阐述的是胡同文化。请大家大胆猜测一下,如果你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你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处世原则和价值观念?
(生答:封闭、安逸、悠闲······)
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到底胡同文化是什么呢?让我们结合课文来看一看。
第六自然段讲“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那这一段讲的是胡同里的人的什么观念?
(生答:居住观念。)
第七自然段讲“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从这些可看出,本段讲的是······
(生答:交往观念。)
第八自然段讲“北京人易满足,对生活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大腌萝卜”、“米虾皮熬白菜”等就知足了。那么本段讲的是胡同文化的什么文化?
(生答:饮食文化。)
第九自然段讲“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闹学生”、“过学生”,却“与他们无关”。那这些讲的又是什么呢?
(生答:胡同里的人的处世态度。)
第十到十二自然段阐释的是胡同文化的精义“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作者是通过哪两件事来写胡同文化的“忍”的呢?
(生答: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件小事,打嘴巴事件。)
那么从以上的这些总结,可知道胡同文化包括以下内容:(出示课件)
胡同文化:(1)、安土重迁,不愿搬家——居住观念
(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交往观念
(3)、易于满足,要求不高——饮食文化
(4)、爱瞧热闹,不管闲事——处世态度
(5)、精义——“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课文第六段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那胡同文化五方面的内容是如何体现其“封闭”的?
(1)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北京人的窝既不是“金窝”,也不是“银窝”,房屋大都很旧,甚至还经常坍塌。然而他们却不忍割舍。那是因为他们世代住在那里,住惯了,恋旧,图安逸,所以才不愿搬,不愿意离开他们那一亩三分地,最终亦会是固步自封。如此思想,是保守的、落后的,是封闭的。
(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独门独院是很安静,但也不利于交通,不利于交往。“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从这两句可看到,他们的‘处街坊’,只是一种表层的来往,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其实是封闭的。(3)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北京人对饮食要求不高,追求一种自在。“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哪儿也比不上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悠闲中的那份得意劲,以及“大白菜文化”这种唯我独尊优越感,另外保守深处天子脚下什么美味没吃过的狂妄。这也是一种封闭的态度。
(4)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常有学生运动”,但“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这是他们不接受新鲜事物的表现,因而他们是封闭的。(5)精义——“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 忍”作为北京人的生存法则,使其能够安然度过各种风浪,笑看风云变幻而安然高卧。然而又造成其逆来顺受的状态。“文化大革命”,天下大乱,胡同里的人还是照样干嘛干嘛,“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亦是一种封闭的状态。
5、第三部分,即第13到第15自然段
全班朗读最后三段,品味其中的语言,并联系前文,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包含了什么感情?
(全班朗读最后三段。)
(一)、对胡同文化:(出示课件)
(1)、推崇与喜爱: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
(2)、反思与讽刺:胡同文化的封闭
对学生运动的态度
“忍”的消极意义
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饱含了他对北京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的了解、同情、理解。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他虽然钟情自己家乡的地域文化,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宽宽窄窄,大大小小如同网络般的胡同,深深地打动作者的心。市民们的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也深深印刻在作者心上。作者对此虽曾有所推崇,但对这种封闭性的小市民文化,还是怀着一份清醒,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既给予了理解,又表达了无奈,他知道这是下层平民的文化,旧时代的文化,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文化,毫无生气的文化;无力抗争的文化,正在日趋消失、衰败没落的文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同情,有理解,有伤感,有批评。
(二)、对胡同文化的没落:(出示课件)
(1)、伤感与无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2)、理解与超脱:“再见吧,胡同。”
6、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1)虾皮熬白菜,嘿!
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虾皮熬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证明了作者“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看法。(2)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的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着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出,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感伤,其语言显示出雅致的一面。
三、课堂小结
现如今,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是没落了,失去根源的胡同文化也将没落。不过文化的没落不等于物质的消失,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要创新又要继承。胡同文化的内涵,哪些该继承,哪些该扬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板书设
计:
第二篇:教学详案
《丑小鸭》教学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欺负、讥笑、羡慕”等词语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丑小鸭在逆境中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3.懂得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领会故事所表达的积极意义。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学生交流作者安徒生的有关知识
1.根据学生课下所搜集的资料,找3-5名学生介绍安徒生的生平。补充:[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小时侯很贫穷, 11岁父亲死后, 生活更加贫困。安徒生从小观察敏锐,想象力丰富,14岁告别家乡到丹麦首都,下决心要当个艺术家,却面临走投无路的困境。
1829年,安徒生创作的一部喜剧在皇家影剧院上演的那一天,他静静地坐在大剧院的一个角落里,望着那些他所创作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听着观众的喝彩,他的眼里不禁流出一行行热泪。
十年前,他几次想在这个剧院里找到一个小小职位,都遭到了嘲笑和否定。十年,那是一段多么艰苦和漫长的过程!今天,他终于成功了,得到了公众的承认。] 2.在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生平后出示课件1: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家。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贫民区。他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里做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代表作:《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
二、导入新课
安徒生曾说过:我就是一只丑小鸭。十年前,他遭到了嘲笑和否定,十年后,他变成了──白天鹅!同学们,你想不想知道丑小鸭是怎样变成白天鹅的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各学习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完成两项任务:
(1)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2)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2.出示课件2检查学生识记生词的情况:
暖烘烘 丑陋 讪笑 嫉妒 来势汹汹 欺负 篱笆 讥笑 芦苇 冻僵 木屐
3.出示课件3让学生把四幅插图按照自己的理解排好顺序。4.按照课件3的顺序在小组内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品词析句,感情朗读
1.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记叙丑小鸭遇到的不幸遭遇的句子。体会它当时的心情。[失望、胆怯、孤单、可怜等] 2.同学们,请你和你的小伙伴合作一下,每人读一个部分,把丑小鸭悲惨的命运读出来,把我们对丑小鸭的爱与同情读出来吧![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此步骤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细细地体会课文里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3.哪些同学可以用朗读展示丑小鸭可怜的命运?同学们,请你也在心里默默地读吧!
[师相机指导:出生时大家对它的失望;被人欺负的胆怯与孤单;呆在芦苇地里的孤寂无奈;冻僵在冰上的令人心怜。] 4.学生讨论,丑小鸭在这些打击面前,抱着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有什么追求?
[我要飞向它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 然后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白天鹅?
5.漫长的冬天过去了,温暖的春天终天来了,丑小鸭也长大了。原来他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如果你也为丑小鸭感到幸福和快乐,那就请你放声朗读课文第39-47自然段。[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丑小鸭惊喜,非常愉快的心情。] 6.学生讨论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深意。(1)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试阐释这句话的意思](2)它感到非常难为情。它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它感到太幸福了,但它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棵好的心是永远不骄傲的。[大家赞美丑小鸭,丑小鸭为什么感到难为情?“一棵好的心”是指什么样的心?]
五、系生活,小结延伸
(1)这只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2)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
同学们,我们读完一篇文章,总要想到些什么,不知道大家读完了这一课,会想些什么呢?在我们的身边,有些同学学习不好,或是在一些方面有不足,他们应该怎么做?
第三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教学用书《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学会梳理文章思路。在对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要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京味语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所以应该好好的让学生品读、欣赏,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此外,通过本文,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查阅资料,对广州本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反思,这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加强实际语文应用能力训练来说,是很好的材料。【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具备初步的概括能力,进一步梳理思路的概括能力有待提高;南方学生对北方的风土人情不是很了解,但通过与广州本土文化做对比学习,对作者复杂的情感更容易引起共鸣;学生运用网络工具搜索资料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共同提高查阅资料的应用能力,培养新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阅读全文,了解北京胡同的有关知识及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2)能力目标
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通过诵读与讨论,体味本文京味语言特色,培养审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通过拓展研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观察生活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3)情感目标
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学会辨证地评价“胡同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身边的文化现象进行关注与思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概括要点、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训练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对身边的文化现象进行关注与思考。【教法学法】
教法拟采用任务驱动法、跳读法、讨论法;学法采用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环境与资源】 多媒体课室 【课时安排】
二课时(80分钟)【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找出各段的关键句,并思考以下问题:(1)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3)作者对胡同有怎样的感情?
2、分组合作:提前一周左右布置并安排好学习小组,教师给与适当指导 以“西关文化”为主题,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每个小组一项具体任务:可以图片展览、放映多媒体资料等形式展示成果,并选派一名同学进行解说。
参考选题:陈家祠、茶文化、饮食文化、西关大屋、骑楼宅居文化、花市风情、粤剧风俗文化等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易中天老师的《读城记》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在他的笔下,北京是一个大气的城市,广州则是一个生猛鲜活的大市场。提问:北京城的城市名片有哪些?
学生讨论,提出长城、故宫、圆明园、胡同、四合院等等。播放音频评弹《说唱胡同》,投影胡同的图片资料。
教师: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的居住方式,它们就像广州的骑楼、西关大屋一样,也成为了北京城的地方文化的载体。
让我们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
二、作者简介(5分钟)
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汪曾祺。
汪曾祺,1922年出生,当代作家。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写的内容大多是他对已经逝去的岁月的回忆。作品中展示的是苏北水乡优美的自然风光,诱人的地方风俗,以及真正普通人民的美好的情愫与品性。作者注重挖掘生活在旧时代的下层人民身上的善与美,把人引入历史文化境界,讨取往昔生活中的美趣。他的小说具有一种散文美,并不着意于小说的结构,而是以朴实自然的文笔,抒写生活的内在诗意。
三、整体感知、梳理思路(20分钟)1.胡同文化
请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确:第5段中“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让我们来了解孕育北京市民文化的环境——胡同。2.筛选有关“胡同”及“胡同文化”的信息。(1)哪几段写胡同? 明确:1-4段。
(2)胡同的特点是什么呢?(速读,并抢答)明确:
第1段 方正(“方正”也是皇城建筑格局的特点)。第2段 胡同的取名。
追问:第3段具体写了什么特点?到底是哪一句?
明确: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那就必须用自己的话将两个意思同时归纳进去,想想看该怎么说?
第3段 胡同的大小和多少(宽窄、数量)。第4段 方便,安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小结:以上在概括内容要点时,我们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摘录文中语句,另一种是根据理解由自己组织语言。提示概括要点的方法:
①找关键句,如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等;
②对没有关键语句的,找出全段围绕其阐述的规律性的内容加以概括。(3)依照这两种方法概括第6至第12段要点。第6段 封闭,安土重迁。
第7段 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第8段 易于满足(知足)。
第9段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第10段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文章第十一、十二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没有要点可以直接画出。明确:这里具体介绍了“胡同文化”的特点。
3、根据概括出来的各段要点,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层次。明确:
第一部分(1—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第二部分(5—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交际、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13—15),作者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作者写到北京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伤感的情绪。
4、作者是如何安排“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体会文章的结构整体安排的匠心。明确:作者在第5自然段指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本文的枢纽,它连接着“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两部分。先说胡同,再说文化,最后扣住“没”字,写今日胡同衰败的现状、必然消失的前途,顺理成章抒发作者对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感受,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人们的认识心理。
四、突破难点,探究学习,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10分钟)
普普通通的胡同,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内涵表现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流露在作者的笔端。
1、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向我们展现“胡同文化”的?
讨论明确:先写人们的生活习惯,再写他们的人际交往,然后写到处世哲学及精神面貌。(1)居住方式上“独门独院”,而且安土重迁,舍不得挪窝儿;饮食条件上有窝头就知足了,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大白菜文化。
(2)为人处事上爱热闹不爱管闲事,典型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北京人在生活方面封闭保守的种种表象,其实质是什么呢?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什么? “忍”,用书上的八个字概括:“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这样一种封闭保守,易于满足的文化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深入探讨 教师解读:1北京城的建筑格局,方方正正;2北京城悠久的历史。胡同文化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实这不仅是北京人的一种传统心态,试想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所以封闭守旧是一种民族心理,惯于忍耐更是一种民族性格。林语堂在30年代就指出:“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德,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然而这种品德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老北京的“忍”劲。“睡不着眯着”这话形象地活画出一个“北京小市民”的形象。“眯着”,就是本来睡不着但又非得把眼微微闭上装睡。“北京小市民”对社会上一些丑陋现象本也看不惯,但非把眼微微闭上假装看不见,求的只是自家门前干净而已。
五、品味语言,体验情感(10分钟)
1、课文中语言富有京味,这些语言既写出了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心态,也表达出作者对这种“封闭”“忍”的文化的情感,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朗读。以下句子重点品味:(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充分表现了北京人极其满足的心态。(2)‘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活画出其神态,对“忍”最好的注解。——“真有你的”赞赏还是否定?(有调侃、嘲讽,更有无奈。)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书面语表现出胡同之没带来的惆怅伤感的悲凉。
明确作者本文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2、比较朗读(用普通话和广州话分别读下面的句子):
“有窝头,不错。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很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OK。虾米皮熬白菜,耶!”
学生讨论与原文的区别,评价:呆板,单调,无生活气息。两厢对比,还是原句京味儿浓。
3、胡同离我们远去,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集中体现在哪几段?(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的照片)
学生齐读最后三段,注意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明确: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但当他直面衰败的胡同时,也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所以,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
展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六、拓展迁移,综合活动(25分钟)
胡同文化是北京的市民文化。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蒙古有草原文化,江南有水乡文化,“胡同、草原、水乡”构成了文化诞生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来了解孕育广州市民文化的环境——
请同学们选择广州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西关骑楼、东山洋楼、城中村、恩宁路、猎德村、陈家祠、饮食文化),进行实地调查或利用网络信息,整理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阐述自己对这些旧民居的认识和看法;也可以将其制作成演示文稿(PowerPoint),可以展示广州西关文化的全景或多样风貌。(任务课前布置,课堂展示)学生展示,教师评价。参考内容:
1、以陈家祠为标志,体现书院文化、姓氏文化、儒家文化;
2、以茶楼、艇仔粥、中药行为标志,体现茶文化、饮食文化、中成药文化和中西结合的饮食医药文化;
3、以西关大屋、骑楼为标志,体现宅居文化、街市文化、古巷文化;
4、以花市、粤剧为标志,体现风俗文化、风情文化。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5分钟)
1、请同学们回顾本课所学的学习重点:概括要点,梳理思路的方法。
2、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胡同的没落,是历史变迁的必然结果。保守封闭的胡同文化终将随着胡同的衰落而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古老的广州骑楼也将焕发新的容颜,猎德村将会变成广州新的商业中心,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希望同学们能在时代的变迁中记住传统!
3、布置作业:将小组合作的作业形成文字,谈谈自己对广州文化的认识与看法。
【板书】
胡同文化
汪曾祺
胡
同
格局:方正
取名:奇
数量:多
环境:静
感情:
伤感
批判
胡同文化
封闭
自足
保守
隐忍 无奈
(复杂心情)
留恋
第四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第 1 页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授课人:西宁十四中 马继福 2004年10月13日
教学设想
以《胡同文化》为教学内容,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陶醉其中,设身体验,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人文教化。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从感性上认识文化,获得一些有关文化的初步印象。
2、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十四中这一文化实体,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大家知道我们学校所处的街道“文化街”的来由吗?
(提示:由于这里有一座承载和记录了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文庙而得名。文庙又称孔庙。1644年建。)
2、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文化现象,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周围,一定会有很多收获,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文化有哪些?这些文化有什么特征?
(提示:大致有三类:①精神型。如小说、诗歌、戏剧;②物质型。如服装、风筝;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3、“胡同”能不能成为一种文化?它属于哪种文化?
让我们来看看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
二、讲读课文
1、读1、5段,讨论问题。
①“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用书中原话回答。
(提示:胡同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也就是说,在作者笔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
② 作者写到哪些胡同?观察到了哪些文化现象?有何特征?读2---4段中有,大家边读边找。(提示:
多:北京的胡同真多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奇:北京的胡同真奇啊!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 静:北京的胡同真静啊!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
2、胡同如此,胡同内的生活怎样?让我们走进“胡同”感受一下。请一位同学朗读6---7段。讨论问题: 第 2 页
①阅读课文应从语言入手,要抓中心句关键词。这两段的中心句是哪句?(提示:北京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
②想一想,北京市民的的哪些生活可以反映他们过着一种封闭生活。(提示:舍不得挪窝;住家是独门独院;)
3、用以上方法自读第8段。
① 本段的中心句——关键词——对应的生活现象
(中心句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关键词 “满足”)
②文中有一段相关生活的精彩描摹,请一位同学表演。
⒋ 用相同的阅读方法自读9——12段,看看北京胡同有什么文化内涵。
(提示:不爱管闲事、忍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⒌ 角色表演人物对话:
6、文章写得很精彩,但我们不难看出北京胡同也有它的落后的一面,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北京的胡同必然解体。本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文中作者为什么有一种“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怀旧,伤感情绪?
三、小结:
主旨:旧事物的消失,新事物的产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
四、作业
学习了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我们能不能像汪先生那样实地考察一下我们十四中,写一写“十四中文化”。大家在十四中学习有一段时间了,对十四中的老师、十四中的学习生活、十四中的学校管理、十四中的风格有了独特的感受,就在这个基础上作文。
附: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汪曾祺
文化:
三类:①精神型。如小说、诗歌、戏剧;
②物质型。如服装、风筝; 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
多:多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奇:奇 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
静:静 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
北京人的生活: 封闭 自足 忍耐
十四中文化 学习生活 老师 管理 风格
第五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字词。
2、通读全文,了解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理通作者的行文脉络。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通过品读,体味本文京味语言的特色,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2、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教学难点:品味胡同的文化韵味,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教学方法:
1、跳读法。本文篇幅比较长,但是语言比较浅白,适合用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2、朗读法。语言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让学生读出其中的一些句子,并说说它的妙处。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文化?(可叫生回答)
从广义来说,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作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辞海》这个定义比较广泛。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身边有很多文化现象,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很多。比如,酒文化······(学生接话:吃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文化无处不在,比如我们的校园,就存在校园文化。比如,校园标语、校道的命名、校园的各种体育比赛等等,这些都是校园文化。所以文化就存在生活之中。那么“胡同文化”既包括胡同这种建筑,也包括建筑影响下的人们生活习惯和思想特征等。
从狭义来说,指人们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二了解作者 三带问题读课文
1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
2理通作者的行文脉络,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1)、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2)、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3)、作者对胡同文化有着怎样的感情。方法:画出每段中心句。
四 讨论与合作
1、北京的胡同有些什么特点?(指名学生回答)
2、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4、怎样理解在胡同文化的内涵中北京下层市民生活的可怜和无奈?
5、胡同和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
五、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1、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败、没落,作者是怎样一种感情?齐读13~15(1)“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中透露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对胡同衰败的景象,作者满怀怀旧、感伤,却又无可奈何)(2)“再见吧,胡同。”一句可不可以改为“再见吧,胡同文化。”或者在结尾加上一句“再 见吧,胡同文化”?明确:不可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胡同必将被新的高楼大厦所替代。胡同消失了,失去根基的胡同文化也必将没落,但文化的没落不同于物质的消失,胡同文化会转移、分解、传承到新的载体上。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会创造出新的文化,同时,旧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必将继承下来。因此,胡同虽消失了,胡同文化却并不会全部消亡。
六、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
大家把课本翻到课后练习第二题,朗读这三个语句,品味句中的内涵。
(1)、虾皮熬白菜,嘿!
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虾皮熬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证明了作者“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看法。(2)、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的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着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出,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感伤,其语言显示出雅致的一面。
七、课堂小结
现如今,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是没落了,失去根源的胡同文化也将没落。不过文化的没落不等于物质的消失,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要创新又要继承。胡同文化的内涵,哪些该继承,哪些该扬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课后作业:请同学就当地的文化传统,如:饮食文化,服装文化,民风民俗等进行调查与研究,写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板书设计: